期刊文献+
共找到635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人类石器技术与生存模式的考古学阐释 被引量:70
1
作者 高星 裴树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04-513,共10页
文章在对中国境内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时空分布、埋藏情况、石器制作技术与使用功能、石制品类型—形态特征与演化趋势、对石器原料及其他资源的利用方式、区域文化传统的划分和特点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古人类“综合行为模式”,并以... 文章在对中国境内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时空分布、埋藏情况、石器制作技术与使用功能、石制品类型—形态特征与演化趋势、对石器原料及其他资源的利用方式、区域文化传统的划分和特点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古人类“综合行为模式”,并以此对本地区古人类演化过程和文化特点的成因进行分析和阐释;提出该区域古人类于更新世的大部分时期内在生物进化与行为演化上具有连续性、稳定性、高频迁徙性、务实简便性、灵活机动性、因地制宜性和与环境的和谐性;在文化发展方面表现为保持传统与进取创新相交织;从考古学角度支持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旧石器时代 石器技术 综合行为模式 阐释
下载PDF
周口店第15地点石器原料开发方略与经济形态研究 被引量:52
2
作者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86-200,共15页
本文是对周口店第 15地点石器文化系列研究的第 3部分。对石制品原料种类和各种原料的用途、利用率统计及其分布、可用量和质量分析揭示该地点的原料资源具有高含量和低质量的特点 ,对文化面貌和石器技术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采... 本文是对周口店第 15地点石器文化系列研究的第 3部分。对石制品原料种类和各种原料的用途、利用率统计及其分布、可用量和质量分析揭示该地点的原料资源具有高含量和低质量的特点 ,对文化面貌和石器技术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采用加工长度指数和加工深度指数等手段计算石料的消耗率的结果表明该地点石器在从毛坯到成型工具转换的过程中材料的消耗很少 ,这与原料条件息息相关。该文将若干理论和实验模式引入研究之中 ,以期对石器工业特点的成因和原料利用的经济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器原料 开发方略 旧石器 周口店第15地点
下载PDF
1994年丹江口库区调查发现的石制品研究 被引量:45
3
作者 李超荣 冯兴无 李浩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37-354,共18页
本文报道了1994年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多处地点采集的624件石制品。石制品类型有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占44%以上,类型丰富,包括手斧、手镐、薄刃斧、砍砸器、石球、尖状器、刮削器和石锤;石器素材主要为砾石,大多数个体粗大... 本文报道了1994年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多处地点采集的624件石制品。石制品类型有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占44%以上,类型丰富,包括手斧、手镐、薄刃斧、砍砸器、石球、尖状器、刮削器和石锤;石器素材主要为砾石,大多数个体粗大。这一石器组合与中国南方的砾石石器工业有较多的相似之处;手斧工具的出现表明,这些石制品在探讨东、西方的旧石器文化交流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库区 砾石石器工业 手斧 旧石器时代 文化交流
下载PDF
织机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被引量:42
4
作者 张松林 刘彦锋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7,共17页
织机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从 1990年至 1995年 ,先后进行了三次发掘 ,面积近 10 0平方米 ,地层堆积厚达 2 0多米 ,划分为 2 3层 ,其中第 2 1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 ,第 18层向下含有古脊椎动物化石和旧石器时代制品。发掘出土石制品 ... 织机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从 1990年至 1995年 ,先后进行了三次发掘 ,面积近 10 0平方米 ,地层堆积厚达 2 0多米 ,划分为 2 3层 ,其中第 2 1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 ,第 18层向下含有古脊椎动物化石和旧石器时代制品。发掘出土石制品 65 4 6件和大量古脊椎动物化石。通过对部分古脊椎动物化石和遗物的分析 ,它是一处以旧石器遗存为主 ,兼有全新世遗存的洞穴遗址 ;经对石制品初步研究 ,它具有中国北方以小石制品为主的旧石器时代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机洞 旧石器时代遗址 发掘报告 洞穴遗址 郑州
下载PDF
关于石片台面的分类 被引量:35
5
作者 李炎贤 《人类学学报》 1984年第3期253-258,共6页
本文分析了中国旧石器时代常见的石片台面的主要类型,提出两种世人不太注意的类型:有疤台面和刃状台面。
关键词 台面 石片 旧石器时代
下载PDF
2004年丹江口库区调查发现的石制品 被引量:34
6
作者 李浩 李超荣 冯兴无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3-126,共14页
2004年在丹江口库区发现并复查了43处旧石器旷野地点,共采集石制品367件。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类型主要有刮削器、砍砸器、石球、手镐、手斧等。这些旷野地点分布在沿江两岸的第2、第3和第4级阶地上,时代从旧石器早期延续... 2004年在丹江口库区发现并复查了43处旧石器旷野地点,共采集石制品367件。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类型主要有刮削器、砍砸器、石球、手镐、手斧等。这些旷野地点分布在沿江两岸的第2、第3和第4级阶地上,时代从旧石器早期延续到晚期。各阶地的石器工业面貌较为一致,表现出以砾石及大中型石片加工而成的重型工具为主的特点。手镐、手斧等具有阿舍利技术特征的重型工具的发现,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东、西方早期文化之间的异同,并为进一步探讨早期人类的迁徙、扩散和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口库区 旷野地点 旧石器 手斧
下载PDF
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地层划分及年代研究 被引量:29
7
作者 王社江 黄培华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29-237,共9页
1995— 1999年 ,在秦岭东部山区的洛南盆地发现 5 0处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 ,并对花石浪龙牙洞洞穴遗址进行发掘 ,获得大量旧石器材料。本文对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地层进行了划分及对比研究 ,并进行了热释光 (TL)测年数据分析。从地层对比... 1995— 1999年 ,在秦岭东部山区的洛南盆地发现 5 0处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 ,并对花石浪龙牙洞洞穴遗址进行发掘 ,获得大量旧石器材料。本文对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地层进行了划分及对比研究 ,并进行了热释光 (TL)测年数据分析。从地层对比及所测 5个样品结果判断 ,龙牙洞及二级阶地地层年代属中更新世中晚期 (Q22— 3 ) ,与北京直立人洞穴堆积层相当 ,绝对年代距今 2 5— 5 0万年左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划分 热释光年代 旧石器遗址 洛南盆地
下载PDF
冉家路口旧石器遗址2005发掘报告 被引量:26
8
作者 高星 卫奇 李国洪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2,共12页
2005年度重庆市丰都县冉家路口旧石器时代遗址第三次发掘,出土石制品202件,可以鉴定为器物的标本31件,其中加工较为精细的制品6件。石制品原料来自当地砾石层,以石片类为主,经第二步加工的石器皆为砍砸器。利用摔碰法生产的石片、石核... 2005年度重庆市丰都县冉家路口旧石器时代遗址第三次发掘,出土石制品202件,可以鉴定为器物的标本31件,其中加工较为精细的制品6件。石制品原料来自当地砾石层,以石片类为主,经第二步加工的石器皆为砍砸器。利用摔碰法生产的石片、石核及以此为原材加工的器物共23件,是该类技术制品在三峡地区最早、最集中的发现。文章据此对"扬子技术"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并根据遗址地层探讨了华南网纹红土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制品 扬子技术 旧石器时代 冉家路口 三峡
下载PDF
内蒙古金斯太洞穴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25
9
作者 王晓琨 魏坚 +2 位作者 陈全家 汤卓炜 王春雪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32,共18页
2000—2001年间,金斯太洞穴遗址先后经历了两次发掘,面积约80m2,发掘出土石制品4000余件和大量动物化石。洞穴地层堆积厚达6m以上,可划分为8层。第3层以下为旧石器时代文化堆积,可分为上、中、下三个文化层。遗址经过14C测年,旧石器层... 2000—2001年间,金斯太洞穴遗址先后经历了两次发掘,面积约80m2,发掘出土石制品4000余件和大量动物化石。洞穴地层堆积厚达6m以上,可划分为8层。第3层以下为旧石器时代文化堆积,可分为上、中、下三个文化层。遗址经过14C测年,旧石器层位年代为距今3.6万年至1.8万左右,处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过渡至晚期之末。通过对石、骨制品和部分动物化石的分析可知,这是一处以旧石器遗存为主,兼有全新世遗存的洞穴遗址。遗址石器工业整体上属于小石器工业,中文化层阶段出现了勒瓦娄哇技术,上文化层阶段出现了细石叶工业,并占主体地位,与小石器工业并行发展。该遗址的发掘为探索北方主工业的分布范围和文化内涵提供了新的材料,对于探讨旧石器时代的文化交流以及细石叶工业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斯太洞穴 旧石器时代 石制品 勒瓦娄哇技术
下载PDF
用裂变径迹法测定广西百色旧石器遗址的年代 被引量:23
10
作者 郭士伦 郝秀红 +1 位作者 陈宝流 黄慰文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47-350,共4页
利用从广西百色旧石器遗址发掘出的与石器出土层位相同且未经人工或自然搬运的玻璃陨石对该遗址进行了裂变径迹法年代测定,得到百色旧石器遗址的年代为0.732±0.039百万年。
关键词 旧石器 裂变径迹法 年代测定 百色
下载PDF
对九件手斧标本的再研究和关于莫维斯理论之拙见 被引量:24
11
作者 林圣龙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89-208,共20页
本文对中国发现的九件手斧标本进行了再研究,结果表明有几件标本还是应维持原研究者的意见,如平梁P.3468号、三门峡P.2768号和梁山P.4171号标本应归入镐的范畴,丁村P.0684号标本是三棱镐.沙女沟标本(原丁... 本文对中国发现的九件手斧标本进行了再研究,结果表明有几件标本还是应维持原研究者的意见,如平梁P.3468号、三门峡P.2768号和梁山P.4171号标本应归入镐的范畴,丁村P.0684号标本是三棱镐.沙女沟标本(原丁村P.1889号标本)为似乎斧石器,丁村P.1844号标本为多边砍砸器.关于乾县P.5786号和百色P.8203号标本,笔者倾向于认为可能是石核斧.涝池河标本的类型归属暂且存疑.在此基础上,评论了莫维斯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斧 旧石器时代 中国 莫维斯的理论
下载PDF
汉水上游汉中盆地新发现的旧石器及其年代 被引量:24
12
作者 王社江 孙雪峰 +6 位作者 鹿化煜 弋双文 张改课 邢路达 卓海昕 俞凯峰 王頠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5-136,共12页
2009-2012年,在秦岭南麓汉水上游汉中盆地梁山周围新发现何家梁和窑厂湾2处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采集石制品252件。早期人类加工石制品的原料来自于河流堆积物中的石英、火山岩、石英岩、硅质灰岩和砂岩等砾石,采取硬锤直接打击法和... 2009-2012年,在秦岭南麓汉水上游汉中盆地梁山周围新发现何家梁和窑厂湾2处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采集石制品252件。早期人类加工石制品的原料来自于河流堆积物中的石英、火山岩、石英岩、硅质灰岩和砂岩等砾石,采取硬锤直接打击法和砸击法剥片。石制品种类包含石锤、石核、石片、修理的工具和断块。工具类型以砍砸器、石球、重型刮削器、手斧和手镐等重型器物为主。汉中盆地梁山周围以龙岗寺等地点为代表的旧石器地点群是含阿舍利(Acheulian)类型器物的石器工业。何家梁和窑厂湾地点分别位于汉江右岸第二和第三级阶地上,通过对窑厂湾地点黄土地层剖面进行回授光释光(TT-OSL)方法测年,结合古地磁测试和对比黄土高原标准黄土地层序列测年结果,证实汉中盆地古人类活动的时代最晚在60万年前就已经开始,而何家梁地点的地层测年数据则表明距今7、8万年左右存在另外一个古人类活动繁盛的阶段,早期人类在汉中盆地活动有较长的时间跨度。以前汉中盆地发现的旧石器地点没有独立的年代数据,极大地限制了学术界对其石器工业技术和人类行为的深入研究,这是首次获得的汉中盆地埋藏旧石器地点地层的独立年代数据,是对汉中盆地IEt石器遗址年代学认识上的一大突破。本研究结合可靠的测年数据,分析石器组合及加工技术,对建立中更新世以来秦岭山区的旧石器文化序列,理解我国南北方旧石器工业的发展演化以及东西方旧石器工业技术比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中盆地 何家梁 窑厂湾 旧石器 黄土 年代
下载PDF
秦岭南麓汉水上游旧石器考古研究现状与契机 被引量:24
13
作者 王社江 鹿化煜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5-328,共14页
位于北纬33°上下、秦岭南麓的汉水上游是北半球同纬度地带自然生态系统最复杂、动植物资源丰富、适于早期人类生存的地区,也是我国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存发现较早、遗址密集和研究较为深入的区域之一。上世纪70~80年代以来,汉水上... 位于北纬33°上下、秦岭南麓的汉水上游是北半球同纬度地带自然生态系统最复杂、动植物资源丰富、适于早期人类生存的地区,也是我国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存发现较早、遗址密集和研究较为深入的区域之一。上世纪70~80年代以来,汉水上游干支流地区发现的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址数以百计,其丰富的古人类和动物化石资源以及旧石器文化遗存对研究早期人类迁徙与演化、环境适应、石器工业技术和南北旧石器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我国古人类和旧石器考古研究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本文在对汉水上游汉中盆地和安康盆地旧石器遗址相关调查研究现状详细梳理的基础上,兼及丹江口库区周边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址调查、发掘和研究的收获,结合本研究团队数年来在该区域研究工作的进展状况与面临的问题,讨论了汉水上游地区的古人类和旧石器考古研究工作收获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和方向给予前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水上游 汉中盆地 安康盆地 丹江口库区 旧石器考古
下载PDF
甘肃西部和中部旧石器考古的新发现及其展望 被引量:20
14
作者 谢骏义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27-33,共7页
近年在甘肃西部马鬃山区的霍勒扎德盖发现了石叶,在甘肃中部的东乡族自治县发现了王家遗址等旧石器地点。这对推进中国西部旧石器考古,探索我国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开辟了前景。
关键词 旧石器 霍勒扎德盖 王家遗址
下载PDF
宁夏旧石器考古调查报告 被引量:20
15
作者 高星 裴树文 +1 位作者 王惠民 钟侃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07-325,共19页
2002年4—5月在宁夏开展的考古调查共发现旧石器时代地点30余处。2003年4月再次调查并对上年发现地点进行复查,确定了灵武地区水洞沟、施家窑、张家窑和固原地区彭阳县岭儿村4处地点群,采集石制品300余件,动物化石20余件,大部分来自地... 2002年4—5月在宁夏开展的考古调查共发现旧石器时代地点30余处。2003年4月再次调查并对上年发现地点进行复查,确定了灵武地区水洞沟、施家窑、张家窑和固原地区彭阳县岭儿村4处地点群,采集石制品300余件,动物化石20余件,大部分来自地层断面上。石制品个体多较小,类型多样。从地层和石制品特征判断,新地点多属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水洞沟文化时代相当;少许材料发现自早于水洞沟工业的层位。此项调查扩大了宁夏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分布区,对探讨水洞沟文化的分布范围、渊源和旧石器时代晚期东西方人类迁徙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石制品 旧石器时代 水洞沟 考古
下载PDF
冉家路口旧石器遗址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陈福友 高星 +5 位作者 裴树文 冯兴无 卫奇 朱松林 李国洪 吴天清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92-306,共15页
冉家路口遗址位于重庆市丰都县境内,是三峡地区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埋藏于长江干流的第Ⅲ级基座阶地底部,石制品经过了短距离的搬运和扰动。2001年进行的第2次发掘揭露面积500m2,出土石制品680件,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 冉家路口遗址位于重庆市丰都县境内,是三峡地区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埋藏于长江干流的第Ⅲ级基座阶地底部,石制品经过了短距离的搬运和扰动。2001年进行的第2次发掘揭露面积500m2,出土石制品680件,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等,原料全部就地选取河滩砾石,以锤击法生产石片。石器以大型和中型为主,砍砸器和刮削器是主要类型,其它有凹缺器、薄刃斧、手镐、两面器和石球等;石器毛坯以石片为主,占80 5%;石器采用锤击法加工,以单向加工为主,另外有少数错向和双面加工,器型比较稳定;石器类型具有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主工业的特点,同时呈现较强的石片工业特点。地貌对比和光释光测年结果表明,冉家路口遗址的时代处于中更新世晚期,属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地区 冉家路口遗址 旧石器时代中期 石制品
下载PDF
广东封开县罗沙岩洞穴遗址第一期发掘简报 被引量:18
17
作者 张镇洪 张锋 陈青松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00-308,共9页
封开罗沙岩第一期发掘,出土了一些打制石器.它们有明确的地层,并有绝对年代测定数据,有助于解决广东是否有旧石器文化的争论.
关键词 旧石器 罗沙岩 更新世晚期
下载PDF
丹江上游商丹盆地新发现的旧石器及其埋藏黄土地层 被引量:17
18
作者 王社江 张小兵 +2 位作者 鹿化煜 邢路达 张改课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1-431,共11页
2010-2012年在东秦岭丹江上游商丹盆地(商洛.丹凤盆地)第三级阶地顶部黄土堆积地层中新发现9处旷野旧石器地点,采集石制品211件,部分石制品直接采自遗址黄土地层剖面上。加工石制品的原料来自于丹江河床的石英质砾石,其次是石英... 2010-2012年在东秦岭丹江上游商丹盆地(商洛.丹凤盆地)第三级阶地顶部黄土堆积地层中新发现9处旷野旧石器地点,采集石制品211件,部分石制品直接采自遗址黄土地层剖面上。加工石制品的原料来自于丹江河床的石英质砾石,其次是石英岩和石英砂岩砾石,砂岩、火山岩和硅质灰岩等砾石原料偶尔被使用。早期人类主要采取锤击法直接剥片,砸击法剥片技术也被使用,碰砧法剥片可能只是在偶尔的情况下才被采用。石核和石片以自然砾石台面者居多。石制品种类有石锤、石核、石片、工具和断块及碎片屑。工具中砍砸器数量最多,其次是大型石片为毛坯加工而成的重型刮削器与小型刮削器,石器中还有一定数量的石球、手斧和手镐,商丹盆地的石制品可视为含阿舍利(Acheulian)器物组合类型的石器工业。根据遗址的黄土-古土壤地层序列,初步判断商丹盆地丹江第三级阶地旧石器地点埋藏石制品的黄土-古土壤地层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晚期,在获得地层绝对测年结果之前,石制品年代可暂置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偏晚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 商丹盆地 黄土 旷野地点 旧石器
下载PDF
旧石器时代的火塘与古人类用火 被引量:17
19
作者 周振宇 关莹 +1 位作者 王春雪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4-40,共17页
火塘作为旧石器时代反映古人类行为的重要遗迹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发现了丰富的火塘遗迹及其相关遗留物,但早期发现的火塘受限于本身保存不完整、当时技术手段的缺乏等客观因素及研究者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其研究并... 火塘作为旧石器时代反映古人类行为的重要遗迹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发现了丰富的火塘遗迹及其相关遗留物,但早期发现的火塘受限于本身保存不完整、当时技术手段的缺乏等客观因素及研究者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其研究并不深入。近年来,随着新遗址、新发现的增多,发掘、保存和信息提取手段的完善,越来越多的火塘信息被保存下来,为开展旧石器时代火塘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机遇。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学术界对火塘及其遗留物的研究手段和成果,同时列举了西方一些学者的研究实例,简要论述火塘在研究史前人类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 火塘 类型 功能 人类行为
下载PDF
Paleomagnetic dating of the Cenjiawan Paleolithic site in the Nihewan Basin, northern China 被引量:13
20
作者 WANG Hongqiang1,2, DENG Chenglong1, ZHU Rixiang1 & XIE Fei3 1. Paleomagnetism and Geochronology Laboratory (SKL-LE),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 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 2. School of the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3. Hebei Province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Shijiazhuang 050000,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6年第3期295-303,共9页
Rock magnetic and magnetostratigraphic investigations on a lacustrine sequence in the Nihewan Basin, northern China, which bears the Cenjiawan Paleolithic site, indicate that the dominant magnetic mineral and remanenc... Rock magnetic and magnetostratigraphic investigations on a lacustrine sequence in the Nihewan Basin, northern China, which bears the Cenjiawan Paleolithic site, indicate that the dominant magnetic mineral and remanence carrier contained in the sediments is magnetite. While hematite co-exists with magnetite in some portions of the Cenjiawan sequence, where characteristic remanent magnetizations are carried by both magnetite and hematite. Measurements of 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confirm that the Cenjiawan sequence has preserved the original sedimentary features and is suitable for magnetostratigraphic study. Paleomagnetic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enjiawan Paleolithic site is formed just posterior to the Punaruu normal event, which is dated at about 1.1 Ma. Combined with the paleomagnetic results of the Donggutuo, Xiaochangliang and Majuangou sections, it is concluded that early humans were occupying the Nihewan Basin around 1.6, 1.3 and 1.1 Ma. This integrated result is significant to understanding the ability of migration and adaptation to the envi- ronment of early hum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hewan Basin Early Pleistocene Cenjiawan paleolithic site paleomagnetis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