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4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操纵与利用:意识形态与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翻译文学为研究中心 被引量:122
1
作者 查明建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2004年第2期86-102,共17页
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系统是译入语文化对文学翻译操纵的三种基本力量,其中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制约和影响力度更为显著。本文以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翻译文学为中心,从文学经典的角度,考察当意识形态处于文化多元系统主导地位的情... 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系统是译入语文化对文学翻译操纵的三种基本力量,其中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制约和影响力度更为显著。本文以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翻译文学为中心,从文学经典的角度,考察当意识形态处于文化多元系统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选择和翻译文学经典构成的操纵。通过分析翻译文学经典形成的文化意图,揭示五六十年代中国对文学翻译的操纵及政治利用的文化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翻译文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中国 诗学 经典文学
原文传递
论原作之隐形 被引量:49
2
作者 杨柳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47-51,共5页
翻译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原作之隐形”或“译作之不忠”现象一直是中国译界研究的敏感区域.本文作者试图以勒菲弗尔的“三要素”论来分析这一隐形现象存在的必然性,从文化的角度阐述了隐形与译者地位、隐形与翻译学科建设以及隐形与翻... 翻译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原作之隐形”或“译作之不忠”现象一直是中国译界研究的敏感区域.本文作者试图以勒菲弗尔的“三要素”论来分析这一隐形现象存在的必然性,从文化的角度阐述了隐形与译者地位、隐形与翻译学科建设以及隐形与翻译评介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形 诗学 意识形态 赞助人 翻译文学 关系
原文传递
论“美译”——林语堂翻译研究 被引量:65
3
作者 陆洋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9-55,共7页
作者从诗学的视角研究了林语堂翻译理论与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美译”思想、“美译”形式、以及“美译”价值与诗学传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翻译的角度论“美”的翻译家,林语堂首次提出了翻译的美学思想。从翻译审美... 作者从诗学的视角研究了林语堂翻译理论与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美译”思想、“美译”形式、以及“美译”价值与诗学传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翻译的角度论“美”的翻译家,林语堂首次提出了翻译的美学思想。从翻译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心理和审美效应等方面出发,林语堂提出了他的“忠实、通顺和美”的翻译观。本文认为,林语堂的翻译论,实际上是“美译”论。他借助不同层面的形式“越位”策略,来实现他的“美译”主张,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译文的新的形式美:浑整美、闲淡美与和谐美,从而建构起翻译的感性诗学。这种感性诗学与语言想象体现了现代知识分子对人类诗意的生存方式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 诗学 美译 林语堂
原文传递
《诗论》说《关雎》等七篇释义 被引量:57
4
作者 李学勤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0-93,共4页
《诗论》为亲闻孔子《诗》学的弟子所作,对照文献, 最可能是子夏。现在看,《诗论》和《诗序》、《毛传》,在思想观点上虽有承袭,但实际 距离是相当大的,即以《关雎》等七篇而论,差别即很明显。《诗序》不可能是子夏本人的 作... 《诗论》为亲闻孔子《诗》学的弟子所作,对照文献, 最可能是子夏。现在看,《诗论》和《诗序》、《毛传》,在思想观点上虽有承袭,但实际 距离是相当大的,即以《关雎》等七篇而论,差别即很明显。《诗序》不可能是子夏本人的 作品,只能说是由子夏开始的《诗》学系统的产物。但无论《诗序》还是《毛传》,都确实 有《诗论》的影子,这对我们认识《诗》学传承,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博简 《诗论》 《关睢》 子夏
下载PDF
寻常景观的诗意 被引量:42
5
作者 俞孔坚 《中国园林》 2004年第12期25-28,共4页
人本应该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但当代城里人在追求异常景观的过程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大地,失去了我们本当以之为归属、藉之以定位的一片天地,因而使栖居失去了诗意。景观设计的首要任务是回到土地,从人与土地的关系中,找回寻常景观。... 人本应该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但当代城里人在追求异常景观的过程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大地,失去了我们本当以之为归属、藉之以定位的一片天地,因而使栖居失去了诗意。景观设计的首要任务是回到土地,从人与土地的关系中,找回寻常景观。这需要中国当代设计师和开发商进行设计思想的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寻常景观 综述 诗意
下载PDF
形式的复活:从诗学的角度反思文学翻译 被引量:49
6
作者 王东风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12,共7页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西翻译界都有长期打压形式的现象。反映在翻译的方法上,就是意译占上风,直译被压制。在文学翻译中,意译导向的翻译所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文学作品中的许多具有诗学价值的表达方式被消解。本文从诗学的角度简要地考察...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西翻译界都有长期打压形式的现象。反映在翻译的方法上,就是意译占上风,直译被压制。在文学翻译中,意译导向的翻译所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文学作品中的许多具有诗学价值的表达方式被消解。本文从诗学的角度简要地考察了一下这一现象,并运用诗学的原理分析文学翻译中形式的诗学价值和翻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形式 文学翻译
原文传递
反思“通顺”——从诗学的角度再论“通顺” 被引量:41
7
作者 王东风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14,共5页
如果说翻译的第一标准是“忠实”的话,那么第二标准就非“通顺”莫属了。作为翻译的一个强制性标准,“通顺”是一个以译文读者为取向的概念,因此译者为迎合读者的阅读畅快,必然会用本土的语言价值观压制原文的诗学话语,原文充满陌生化... 如果说翻译的第一标准是“忠实”的话,那么第二标准就非“通顺”莫属了。作为翻译的一个强制性标准,“通顺”是一个以译文读者为取向的概念,因此译者为迎合读者的阅读畅快,必然会用本土的语言价值观压制原文的诗学话语,原文充满陌生化的文学性或他性在“通顺”的钳制下,还会留下多少陌生、多少写意的放纵,值得我们反思。本文试从诗学的角度对这一标准给文学翻译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文学翻译 文学性
原文传递
翻译的诗学变脸 被引量:38
8
作者 杨柳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2-47,共6页
本文试图从诗学视角出发来解读翻译的改写活动。通过对《伊利亚特》、《狼图腾》、《天演论》和《牛虻》等译本的分析,揭示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诗学地位、诗学态度、经典文学形式和多种意识形态对诗学改写的操纵作用,以及典型的翻译诗学形... 本文试图从诗学视角出发来解读翻译的改写活动。通过对《伊利亚特》、《狼图腾》、《天演论》和《牛虻》等译本的分析,揭示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诗学地位、诗学态度、经典文学形式和多种意识形态对诗学改写的操纵作用,以及典型的翻译诗学形式在文学、文化和社会的演进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写 操纵 诗学 文学翻译
原文传递
基于语料库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妇人》三译本对比研究 被引量:24
9
作者 杨柳 朱安博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7-85,共9页
本文基于自建多译本语料库对朱生豪、梁实秋和方平所译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妇人》三个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从标准化类符/型符比、词汇密度、形合度和词表分析四个方面考察了三位译者的翻译风格和策略,并尝试从诗学角度阐释促成这些差... 本文基于自建多译本语料库对朱生豪、梁实秋和方平所译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妇人》三个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从标准化类符/型符比、词汇密度、形合度和词表分析四个方面考察了三位译者的翻译风格和策略,并尝试从诗学角度阐释促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文章认为数据并非评价译文质量的绝对标准,语料库翻译学应注重数据"事实理性"和文化"价值理性"的平衡。此外,译本分析也印证了关于翻译共性研究的某些观点,如三译本用词丰富程度及词汇密度均低于汉语原创文本,译本倾向使用更多的高频词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翻译学 诗学 朱生豪 梁实秋 方平
原文传递
意识形态与翻译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刘小刚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1-6,16,共7页
对我国意识形态与翻译研究的现状作了梳理之后指出了意识形态概念的模糊以及翻译研究中泛意识形态化的趋势。从意识形态基本特征入手,指出意识形态在其无名时期影响相对较弱,而且并不能囊括所有影响翻译的因素,诗学以及其他一些社会力... 对我国意识形态与翻译研究的现状作了梳理之后指出了意识形态概念的模糊以及翻译研究中泛意识形态化的趋势。从意识形态基本特征入手,指出意识形态在其无名时期影响相对较弱,而且并不能囊括所有影响翻译的因素,诗学以及其他一些社会力量都有可能成为影响翻译的主导因素。在翻译研究中,应该将意识形态从错综复杂的社会局势中辨剥出来,考究不同因素,包括不同意识形态、诗学以及其他社会因素在翻译中互相纠缠、交互影响的关系。最后对林译小说作了个案研究,具体分析意识形态和诗学以及其他因素在林纾翻译中的综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诗学 翻译研究 林译小说
下载PDF
一个词的战争——重读王国维诗学中的“自然” 被引量:21
11
作者 罗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2-63,共12页
王国维诗学中的“自然”观念是利用中西两种诗学传统的思想资源建构起来的。他在建构自己的“自然”观时,面对的是中国传统和西方nature两种不同意义上的“自然”,这两种“自然”观并不具有对等性和同质性,西方浪漫主义时代的原始主义... 王国维诗学中的“自然”观念是利用中西两种诗学传统的思想资源建构起来的。他在建构自己的“自然”观时,面对的是中国传统和西方nature两种不同意义上的“自然”,这两种“自然”观并不具有对等性和同质性,西方浪漫主义时代的原始主义、有机主义、非理性主义等三种自然观构成了它的理论主体。而“自然”一词在中国古代诗学中负载的种种意义或遭受压抑,或被放逐到边缘的位置。因此我们与其把王国维笔下的“自然”看作两种诗学传统的融合,不如看作在特定历史语境的知识/权力关系中二者对符号意义的争夺。正是通过对现代中文里许多类似“自然”这样词汇的符号意义的占领,西方思想在中国现代思想中的权威地位才得以牢固地建立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诗学 自然 文化翻译
下载PDF
被操纵的西诗 被误导的新诗——从诗学和文化角度反思五四初期西诗汉译对新诗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18
12
作者 王东风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5-33,124,共9页
本文从诗学与文化的角度对五四初期的诗歌翻译对中国白话新诗的影响进行了重新评估,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诗歌翻译的目的驱动是诗学诉求,还是意识形态诉求?二、新诗诗体真的是受西方诗歌的影响吗?研究表明,以自由体为... 本文从诗学与文化的角度对五四初期的诗歌翻译对中国白话新诗的影响进行了重新评估,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诗歌翻译的目的驱动是诗学诉求,还是意识形态诉求?二、新诗诗体真的是受西方诗歌的影响吗?研究表明,以自由体为特征的新诗出现之前的诗歌翻译,其原文多是西方的格律诗,但在新文化运动之初,被故意地译成了自由体,新诗正是受此影响而发生的。由此可见,影响新诗形成的,与其说是西方诗歌,不如说是有明显诗学缺陷的译本;在此前提之下,本希望从西方诗歌中获取养分的中国新诗不可避免地被那些有缺陷的译本所误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翻译 新诗 诗学 五四初期
原文传递
《诗学》:哥特式小说创作的理论渊源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李伟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0-83,共4页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冲破了柏拉图设定的文学作品不能描写恐怖、凶杀、罪恶等"黑色"内容的禁区,最早有意识地从理论上探讨了文学作品表现"黑色"内容的审美特征、审美功用及存在价值。这使得《诗学》成为以"黑...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冲破了柏拉图设定的文学作品不能描写恐怖、凶杀、罪恶等"黑色"内容的禁区,最早有意识地从理论上探讨了文学作品表现"黑色"内容的审美特征、审美功用及存在价值。这使得《诗学》成为以"黑色"著称的哥特式小说创作的理论渊源和最早的存在依据,为我们理解、认识哥特式小说及其在世界小说发展史上的影响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哥特式小说创作 理论渊源 理论支持
下载PDF
《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 被引量:17
14
作者 黄莹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70-74,共5页
在《追风筝的人》的小说叙事中,作者胡塞尼运用了包括风筝、石榴树、弹弓和兔唇等多个具有文化隐喻的意象,巧妙、自然地使它们贯穿于文本始末,给小说带来了一种诗意的氛围和情绪。这些重复出现的意象前后呼应,对小说结构起到了收束的功... 在《追风筝的人》的小说叙事中,作者胡塞尼运用了包括风筝、石榴树、弹弓和兔唇等多个具有文化隐喻的意象,巧妙、自然地使它们贯穿于文本始末,给小说带来了一种诗意的氛围和情绪。这些重复出现的意象前后呼应,对小说结构起到了收束的功能,加强了作品的叙事张力,丰富了作品的人性内涵和精神维度,增强了小说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追风筝的人》 意象 呼应 诗性 叙事张力 文化隐喻
下载PDF
“诗学”一词的传统涵义、成因及其在历史上的使用情况 被引量:13
15
作者 钱志熙 《中国诗歌研究》 2002年第1期262-280,328,共21页
本文指出,“诗学”一词古已有之,但其传统内涵不同于现代内涵,是对诗歌创作实践体系的概括称呼。其用例始于晚唐五代、沿于宋而盛行于元、明、清,至近现代之际引进西方诗学体系后,此词的传统内涵逐渐为其现代内涵所代替、淹没。文章通... 本文指出,“诗学”一词古已有之,但其传统内涵不同于现代内涵,是对诗歌创作实践体系的概括称呼。其用例始于晚唐五代、沿于宋而盛行于元、明、清,至近现代之际引进西方诗学体系后,此词的传统内涵逐渐为其现代内涵所代替、淹没。文章通过大量实例,纠正所谓中国古无诗学一词、诗学一词古代很少使用等错误观点,并希望由正确认识此词的传统内涵开始,进而对中国传统诗学本身的存在方式、体系特征作全面把握。文章对此词在历史上产生的文学与学术背景及其历代使用的情况作了一个系统的史的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传统诗学 学诗 诗之为学
原文传递
操控论三要素对晚清小说翻译政治功利性的阐释 被引量:13
16
作者 王巍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78-81,共4页
本文从操控派的三要素——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这三个角度出发,阐释了晚清小说翻译活动的政治功利性。在晚清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为了弥补本土诗学作用的不足,借此改变落后的意识形态,晚清小说翻译活动展开了,并得到了当权者与出... 本文从操控派的三要素——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这三个角度出发,阐释了晚清小说翻译活动的政治功利性。在晚清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为了弥补本土诗学作用的不足,借此改变落后的意识形态,晚清小说翻译活动展开了,并得到了当权者与出版机构等赞助人强有力的倡导与支持,去完成启蒙民众,救亡图存的政治使命,翻译活动被赋予了极强的政治功利性,这也是翻译选材与策略选取的轴心。晚清小说翻译活动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文学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和推动作用。对晚清小说翻译活动的评价应充分考虑到它特殊的时代背景与发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操控论 意识形态 诗学 赞助人 政治功利性
下载PDF
意识形态和诗学对译文的影响——以《西风颂》的三种译诗为例 被引量:9
17
作者 文军 林芳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4-77,共4页
本文以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翻译研究派理论为基础,分析《西风颂》的三篇译文,评论从译文对原诗形式、语言风格以及神韵内涵三方面的处理传达来开展,其重点在于以客观描述的手法来展现各个译本的特色,并尝试揭示翻译过程中影响翻译策略的... 本文以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翻译研究派理论为基础,分析《西风颂》的三篇译文,评论从译文对原诗形式、语言风格以及神韵内涵三方面的处理传达来开展,其重点在于以客观描述的手法来展现各个译本的特色,并尝试揭示翻译过程中影响翻译策略的各个层面的限制,着重于分析意识形态和诗学这两项因素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批评 翻译研究 意识形态 诗学形态
下载PDF
论清代诗学的学术史特征 被引量:11
18
作者 蒋寅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13-25,共13页
清代是个学术的时代,尽管经有古今之分,学有汉宋之异,但追求学术的独创性、实证学风和学术史视野,始终是清代学术最显豁的特征,也是清代诗学的学术精神和方法论背景。清代诗学虽不以原创性为突出特征,但力求突破前人藩篱的创新意识与实... 清代是个学术的时代,尽管经有古今之分,学有汉宋之异,但追求学术的独创性、实证学风和学术史视野,始终是清代学术最显豁的特征,也是清代诗学的学术精神和方法论背景。清代诗学虽不以原创性为突出特征,但力求突破前人藩篱的创新意识与实证学风相结合,却带来理论阐释、诗人评论及作品分析上空前的深刻和细致,对学术史研究的重视更赋予它善于总结前代理论遗产、推源溯流、包容古今的集大成色彩。清代诗学家评论当代诗歌的历史感、讨论理论问题的学术史意识和诗歌史研究的热情,无不显出其学术精神与当代学术的相通。本文有鉴于此,试图从清代诗学的学术精神入手,探讨清代诗学的学术史特征,从清代诗学著述的丰富性、专门性和实证性来看清代诗学的学术性,从历代诗学文献整理、传统诗学阐释和诗歌史研究三个方面论述清代诗学整体上的集大成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诗学 学术史 文献整理 传统诗学 诗歌史
下载PDF
译者主体性的多维度构建与博弈 被引量:15
19
作者 王正良 马琰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7-110,共4页
译者主体意识随着不同时代和翻译研究的发展不断觉醒,但译者主体性不是双向维度中的一极,而是时代背景、原作文本、意识形态、主流诗学、文化差异等众多因素的复杂互动与博弈的结果,并表现为不同的译者风格。译者主体性既受到以上各种... 译者主体意识随着不同时代和翻译研究的发展不断觉醒,但译者主体性不是双向维度中的一极,而是时代背景、原作文本、意识形态、主流诗学、文化差异等众多因素的复杂互动与博弈的结果,并表现为不同的译者风格。译者主体性既受到以上各种因素的制约,又具有主观能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时代 文本 意识形态 诗学 文化
原文传递
爱伦·坡诗歌的美学表征及诗学理念 被引量:15
20
作者 朱振武 王二磊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5-69,共5页
美国著名诗人埃德加·爱伦.坡在其短暂而多舛的一生中共有四部诗集问世,其早期诗歌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宣泄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愤懑和愤世嫉俗的逃避情绪,以此来保护自己受伤的自尊;在其后两部诗集中,为了彰显永恒... 美国著名诗人埃德加·爱伦.坡在其短暂而多舛的一生中共有四部诗集问世,其早期诗歌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宣泄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愤懑和愤世嫉俗的逃避情绪,以此来保护自己受伤的自尊;在其后两部诗集中,为了彰显永恒不朽的神圣美,死亡和梦幻频繁地交织地出现在其诗作中,表达了诗人的唯美主义审美情趣。爱伦.坡还对自己和一些著名诗人的诗歌创作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并提出了独树一帜的诗学理论,为美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德加 爱伦 唯美主义 审美情趣 死亡和梦幻 诗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