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xbow Lakes as Geological Archives of Historical Changes in Channel Substrate, Swan Creek, Toledo, Ohio (USA)
1
作者 Jocelyn L. Hicks James E. Evans 《Open Journal of Modern Hydrology》 2022年第2期32-54,共23页
Efforts to restore urban rivers require an understanding of human-influenced changes in channel substrates. This study uses three naturally-occurring oxbows in a 3.5 km reach of Swan Creek, flowing through the City of... Efforts to restore urban rivers require an understanding of human-influenced changes in channel substrates. This study uses three naturally-occurring oxbows in a 3.5 km reach of Swan Creek, flowing through the City of Toledo, Ohio (USA) to reconstruct historical changes in channel substrate. Human impacts in the watershed were: 1) land clearance for agriculture (peaking in 1900-1920) and for suburban housing tracts (peaking in 1945-1970), followed by 2) the post-1940 creation of more efficient urban run-off systems from streets, parking lots, housing developments, and shopping centers. Historical aerial photographs and maps from 1935, 1940, 1950, 1963, 1974, and 1994 were georeferenced using ground control points, input to ArcGIS, and hav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 ranging from 0.19 - 0.77 m (average RMSE = 0.47 ± 0.20 m) when compared to the 2006 digital ortho quarter-quadrangle (DOQQ) image used as the basis for comparison. Results showed that channel sinuosity continually increased from 1.88 (1935) to 1.99 (2006). Two oxbows probably formed in 1913, and the third formed in 1940. Sediment cores and trenches were used to recognize historical channel substrates. Age control was provided by <sup>14</sup>C geochronology and labels on food packaging materials found in flood layers. Grain-size analysis of channel substrates shows a historical coarsening-upward trend: the largest clast size interval (f<sub>5</sub>) changes from +0.78f in pre-1935 channels, to -1.15f in pre-1940 channels, to -1.69f in the 2006 channel. These results indicate recent urban runoff created fluvial pavements and increasing channel mobility as the stream removes legacy sediment from intrabasinal sediment stor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bows Channel Substrate Legacy Sediment Anthropogenic Change Sediment Budget
下载PDF
长江中游故道区高碘地下水分布与形成机理 被引量:11
2
作者 罗义鹏 邓娅敏 +2 位作者 杜尧 薛江凯 孙晓梁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62-673,共12页
高碘地下水(碘浓度大于100μg/L)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地区和干旱内陆盆地,威胁近千万人口的饮水安全,但目前对湿润区河湖平原地下水中碘的分布与成因机制的认识还十分薄弱.通过采集长江中游故道区75组浅层地下水样品和7组地表水样品进行... 高碘地下水(碘浓度大于100μg/L)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地区和干旱内陆盆地,威胁近千万人口的饮水安全,但目前对湿润区河湖平原地下水中碘的分布与成因机制的认识还十分薄弱.通过采集长江中游故道区75组浅层地下水样品和7组地表水样品进行了水化学分析,查明了地下水中碘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主成分分析识别了碘富集的水环境要素和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并结合4个不同位置的钻孔岩性特征探讨了沉积环境演化对地下水中碘富集的控制作用.研究发现地下水中碘的浓度范围为0.78~1590μg/L,其中25%样品超过我国水源性高碘地区水碘含量判定值(100μg/L).高碘地下水主要赋存于长江河曲凹岸和粘土充填的牛轭湖区的浅层承压含水层.长江中游故道埋藏的丰富有机质形成的强还原环境有利于碘从沉积物释放至地下水中,微生物介导下沉积物有机质降解和铁的氢氧化物还原性溶解是区内高碘地下水形成的主要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牛轭湖区后期填充的低渗透率粘粒填塞体和河曲凹岸沉积的厚层粘土层创造了利于碘富集的封闭且水流滞缓的地下水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碘地下水 空间分布 水文地球化学 主成分分析 沉积演化 长江中游故道区 水文地质
原文传递
天鹅洲、黑瓦屋长江故道湿地水质的模糊综合评价 被引量:8
3
作者 江永明 倪朝辉 +5 位作者 樊启学 李立银 李云峰 周运涛 谭德彩 罗红波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6-20,共5页
将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引入到湿地水质评价中,对天鹅洲、黑瓦屋长江故道湿地水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研究。根据监测断面水质污染特点,确定7个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建立评价因素矩阵,计算出影响因子的权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湿地水质模糊综合... 将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引入到湿地水质评价中,对天鹅洲、黑瓦屋长江故道湿地水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研究。根据监测断面水质污染特点,确定7个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建立评价因素矩阵,计算出影响因子的权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湿地水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出天鹅洲、黑瓦屋长江故道各监测断面的水质级别,证明两故道湿地的污染物主要是氨氮、总磷和有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水质 模糊综合评价 长江故道 权重 隶属度
下载PDF
长江中游故道藻相特征及水质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斌梁 张琪 +2 位作者 王玺 毕永红 胡征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6-170,共5页
为深入认识长江中游故道的生态环境状况,选择石首的黑瓦屋故道和监利的何王庙故道开展了野外生态环境调查,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调查结果表明,黑瓦屋故道各采样点绿藻(Chlorophyta)种类最多,但蓝藻(Cyanophyta)在细胞数量上占优势,叶绿... 为深入认识长江中游故道的生态环境状况,选择石首的黑瓦屋故道和监利的何王庙故道开展了野外生态环境调查,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调查结果表明,黑瓦屋故道各采样点绿藻(Chlorophyta)种类最多,但蓝藻(Cyanophyta)在细胞数量上占优势,叶绿素a含量均值为37.1μg/L,Shannon-Wiener指数均值为2.44,Margalef指数均值为4.84,Pielou指数均值为0.67;何王庙故道各采样点绿藻种类最多,但硅藻(Bacillariophyta)在细胞数量上占优势,叶绿素a含量均值为7.6μg/L,Shannon-Wiener指数均值为1.40,Margalef指数均值为2.99,Pielou指数均值为0.48。总体上,2个故道藻类物种分布均匀,浮游植物种类较多,均属于β-中污型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多样性指数 指示种 故道 长江中游
下载PDF
Oxbow(奥克斯伯)制麦工艺探讨
5
作者 李文勇 《大麦科学》 2000年第2期44-45,共2页
关键词 oxbow 二棱大麦 制麦工艺 大麦芽 品种特性
下载PDF
长江天鹅州故道鱼类群落种类多样性 被引量:35
6
作者 凌去非 李思发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5,共5页
1993年2月至1994年1月,在长江开敞型的天鹅洲故道采集鱼类49种,分属5目13科,其鱼类群落由湖泊型鱼类和江河型鱼类组成。Shannon指数、Wilhm改进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别为3.70、4.19和0.... 1993年2月至1994年1月,在长江开敞型的天鹅洲故道采集鱼类49种,分属5目13科,其鱼类群落由湖泊型鱼类和江河型鱼类组成。Shannon指数、Wilhm改进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别为3.70、4.19和0.89;均度为0.66。年总渔获量为374530.8kg,其中青鱼、草鱼、鲢及鳙共占17.97%。由于捕捞过度,天鹅洲故道鱼类群落表现为强烈的小型化、低值化趋势,年总渔获量的66.18%为小型、低值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天鹅洲故道 鱼类群落 种类多样性
下载PDF
长江故道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资源衰退原因分析 被引量:26
7
作者 潘保柱 王海军 +3 位作者 梁小民 王宗兴 舒凤月 王洪铸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06-813,共8页
2003-2004年对天鹅洲和老江河两个长江故道的调查表明,该类水体的底栖动物在类群组成上与阻隔湖泊类似,以螺类和水生昆虫为主,但是有较多的流水性和冷水性种类.纵向比较表明两个故道底栖动物生物量比20世纪90年代下降了48.3%-78.6%,软... 2003-2004年对天鹅洲和老江河两个长江故道的调查表明,该类水体的底栖动物在类群组成上与阻隔湖泊类似,以螺类和水生昆虫为主,但是有较多的流水性和冷水性种类.纵向比较表明两个故道底栖动物生物量比20世纪90年代下降了48.3%-78.6%,软体动物尤为突出.底栖动物资源衰退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过度渔业,二是江湖阻隔.与长江流域其他类型水体的比较表明在中等程度水文连通的水体中底栖动物种类最多,软体动物尤其是双壳类的现存量明显较高.为发挥长江故道群对泛滥平原生物多样性维持的重要作用,文末提出了关于合理放养和季节性通江的管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群落特征 天鹅洲 老江河
下载PDF
建立长江天鹅洲白鱀豚保护区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6
8
作者 张先锋 魏卓 +2 位作者 王小强 杨健 陈佩薰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10-123,共14页
白豚(Lipotesvexillifer)为我国特有珍稀动物,其种群数量仅200头左右,十分濒危。为了拯救这一物种,针对白豚和长江的特点,作者选择了长江天鹅洲故道作为拟建的白豚半自然保护区,进行可行性研究。经过四年的... 白豚(Lipotesvexillifer)为我国特有珍稀动物,其种群数量仅200头左右,十分濒危。为了拯救这一物种,针对白豚和长江的特点,作者选择了长江天鹅洲故道作为拟建的白豚半自然保护区,进行可行性研究。经过四年的工作,从水质理化状况、水生生物状况、鱼类资源、水体生产力以及故道周围环境等多角度,分析了天鹅洲故道的环境特征,摸清了该故道的本底,并将故道环境与长江环境进行了比较。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又引5头江豚(Neopho-caenaphocaenoides)入天鹅洲故道进行了二年的试养,并获成功。本底调查和试养江豚的结果表明,长江天鹅洲故道是建立白豚半自然保护区的理想场所。这个保护区的建立是保护白豚的一项有效、可行、必要的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区 白JI豚 可行性
下载PDF
长江天鹅洲故道和老河故道水生生物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李学军 李思发 杨和荃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1996年第4期211-216,共6页
本文报道了长江中游开敞式天鹅洲故道和封闭式老河故道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及水生维管束植物四大类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异同和变化。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多样性都是老河故道高于天鹅洲故道,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则... 本文报道了长江中游开敞式天鹅洲故道和封闭式老河故道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及水生维管束植物四大类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异同和变化。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多样性都是老河故道高于天鹅洲故道,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则是天鹅洲故道高于老河故道。预期随着天鹅洲故道由开敞式向封闭式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生物 生物多样性 长江 天鹅洲故道
下载PDF
长江天鹅洲故道“四大家鱼”种质资源天然生态库建库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李思发 吕国庆 周碧云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93-202,共10页
天鹅洲故道水面面积为13.7—30.0km2。据1991—1994年的调查,该故道具有以下优良性状:(1)水质好,溶解氧为5.7—10.5mg/ml,透明度为0.3—1.75m。(2)水生生物丰富,共有16门,306... 天鹅洲故道水面面积为13.7—30.0km2。据1991—1994年的调查,该故道具有以下优良性状:(1)水质好,溶解氧为5.7—10.5mg/ml,透明度为0.3—1.75m。(2)水生生物丰富,共有16门,306种。(3)鱼类种类繁多,计有9目18科77种。(4)家鱼资源丰富,性状优良。每年7—8月约有近20万尾鲢、鳙、草、青鱼苗种进入故道育肥,其渔获量在7万kg左右;生长参数的比较分析证明,故道里的“四大家鱼”维持了其在长江的优良生长特性。总之,天鹅洲故道是建立鲢、鳙、草鱼、青鱼种质资源生态库的理想的自然场所。若把最初捕捞年龄从目前的1龄提高到3龄,把捕捞死亡率从0.6降低到0.3—0.5,并设置有效的拦鱼设备,预期可年产10万kg或3—4万尾后备亲鱼。存在问题是:(1)竭泽而渔。对进入故道育肥的“四大家鱼”和就地繁生的鱼类的过度捕捞。(2)渔民过多。在故道打鱼为生的近500渔民,转业困难,使该故道渔业生产处于恶性循环之中。这些问题如不解决,种质资源库势难建立。此外,从长远发展看,长江三峡高坝建成后,宜昌江段产卵场可能消失,以及故道的牛轭湖化,对天鹅洲故道作为种质资源天然生态库的影响都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天鹅洲故道 四大家鱼 种质资源 生态库
下载PDF
湖北天鹅洲故道江豚的活动与行为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杨健 陈佩薰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32-40,共9页
本文对湖北天鹅洲故道中捕自长江的6头江豚(NeophocaenaphocaenoidesCuvier)之活动及行为进行了较为详细地研究,描述和分析了江豚的群体家域、活动能力、活动在各研究区的季节性变化及其与豚活动相关... 本文对湖北天鹅洲故道中捕自长江的6头江豚(NeophocaenaphocaenoidesCuvier)之活动及行为进行了较为详细地研究,描述和分析了江豚的群体家域、活动能力、活动在各研究区的季节性变化及其与豚活动相关的一些环境因素和豚的一些行为。不但为保护和管理这种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提供理论依据;更重要的是,为在此故道建设的白豚(LipotesvexilliferMiller)自然保护区作了进一步的生态评价,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豚 湖北天鹅洲故道 活动 行为
下载PDF
长江天鹅洲故道江豚的集群规模及其时空分布 被引量:16
12
作者 魏卓 王丁 +2 位作者 张先锋 王克雄 高道斌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7-252,共6页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2年 4月 ,选择使用岸上定点观察、流动观察和水上流动观察 3种观察方式 ,对长江天鹅洲故道内约 2 0头江豚的集群状况进行了一个周年的监测 ,共观察到江豚集群 5 88次。结果表明 :天鹅洲故道内江豚以集群的方式迁...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2年 4月 ,选择使用岸上定点观察、流动观察和水上流动观察 3种观察方式 ,对长江天鹅洲故道内约 2 0头江豚的集群状况进行了一个周年的监测 ,共观察到江豚集群 5 88次。结果表明 :天鹅洲故道内江豚以集群的方式迁移和活动 ,集群规模从 2— 2 0头不等 ,一般分成 2个 9— 11头规模的亚群体 ,2个亚群体活动范围相对独立 ,其活动主要为D区和H区。每个亚群体又常分成规模较小的核心群体 ,其中 3头集群最多。一年中春、秋和冬季江豚集群状况基本相同 ,而夏季有所差别。天鹅洲故道江豚集群在白天期间有 3个高峰期 ,主要发生在9:0 0— 11:30 ;12 :30— 16 :15和 17:15— 18:0 0 ;正午时间 ,江豚的集群活动处于相对低谷。江豚集群相对集中在天鹅洲故道D、E、F、G和H区域 ,占 70 % ,江豚在上下区域集群相对较少。根据江豚集群规模在天鹅洲故道的时空分布规律 ,作者对长江天鹅洲保护区江豚群体的保护与管理提出了科学的合理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天鹅洲故道 江豚 集群 时空分布 物种保护
下载PDF
银川平原湖沼的历史变迁与今后利用方向 被引量:15
13
作者 汪一鸣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CD 1992年第1期47-57,共11页
在地质时期和人类历史时期内,银川平原湖沼经历了缩小—扩大—缩小的复杂过程。这种变化受到地面沉降、黄河泛滥、泥沙淤积、气候波动等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而自汉代引黄灌区开发以来,湖沼变迁主要与不同时期灌区的开发活动相关。新中... 在地质时期和人类历史时期内,银川平原湖沼经历了缩小—扩大—缩小的复杂过程。这种变化受到地面沉降、黄河泛滥、泥沙淤积、气候波动等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而自汉代引黄灌区开发以来,湖沼变迁主要与不同时期灌区的开发活动相关。新中国成立后,大量渠间洼地湖疏干成田,利大于弊。但现存的构造湖、扇缘湖和部分牛轭湖,则应严加保护,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用于发展水产、旅游,并充分发挥其在平原生态系统中的综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川平原 构造湖 牛轭湖 扇缘湖
下载PDF
牛轭湖形成机理与长期演变规律 被引量:17
14
作者 李志威 王兆印 潘保柱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25,共10页
牛轭湖是弯曲河流自然裁弯后遗留下来的浅水湖泊,其形态、数量和沉积特征可指示弯曲河道演变规律和冲积平原的洪水频率与环境变迁。通过牛轭湖形态定义和简化,运用一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描述了裁弯后原河道进口段的悬移质淤积过程,数值... 牛轭湖是弯曲河流自然裁弯后遗留下来的浅水湖泊,其形态、数量和沉积特征可指示弯曲河道演变规律和冲积平原的洪水频率与环境变迁。通过牛轭湖形态定义和简化,运用一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描述了裁弯后原河道进口段的悬移质淤积过程,数值模拟表明,原河道进口断面悬移质浓度和沙栓长度是决定牛轭湖形成速率的关键因素,沙栓长度越短或悬移质浓度越高,进口段淤积速率越快。牛轭湖出口段淤积的主要原因是新河道的挟沙水流流速和浓度均高于原河道,主流倒灌形成环流进入相对低流速的出口段中产生悬移质淤积。统计分析10条自由弯曲河流的1 329个牛轭湖的卫星图像,认为Ω型、U型和月牙型对牛轭湖形态具有广泛的概括性,可指示牛轭湖3个不同的演变阶段(初期、中期和晚期)。牛轭湖存在两种不同演变过程,第一种是牛轭湖不受新河道影响,经历Ω型、U型、月牙型三个阶段后变成冲积平原的陆地;第二种是新河道朝着牛轭湖方向横向演变,凸岸冲刷蚀退逐步蚕食牛轭湖,使得牛轭湖变成冲积平原和弯曲河道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曲河流 牛轭湖 自然裁弯 悬移质 淤积 长期演变
下载PDF
长江天鹅洲故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被引量:17
15
作者 黄丹 沈建忠 +5 位作者 胡少迪 龚成 周斌 李霄 王海生 孙广文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8-334,共7页
于2011年4月~2012年1月按季度对长江天鹅洲故道浮游动物进行了采样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87种,其中原生动物22属38种,占总种类数的43.7%;轮虫25属36种,占总种类数的41.4%;枝角类8属9种,占总种类数的10.3%;桡足类4种,占总... 于2011年4月~2012年1月按季度对长江天鹅洲故道浮游动物进行了采样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87种,其中原生动物22属38种,占总种类数的43.7%;轮虫25属36种,占总种类数的41.4%;枝角类8属9种,占总种类数的10.3%;桡足类4种,占总种类数的4.6%。浮游动物的年平均密度为25711.9ind./L,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分别占总密度的93.7%和5.6%;年平均生物量为3.6mg/L,以原生动物和枝角类为主,分别占总生物量的31.9%和28.1%。15种优势种中9种为富营养水体指示种。绿急游虫、双叉尾毛虫、长圆膜袋虫和小链巨头轮虫全年形成优势,而针簇多肢轮虫、缘板龟甲轮虫、角突臂尾轮虫在春、夏、秋季形成优势,螺形龟甲轮虫只在春秋形成优势。绿急游虫、双叉尾毛虫、长圆膜袋虫等富营养水体指示种在受污染较多的6和10号两处采样点数量较多。按现存量法和浮游动物优势种群法判定,天鹅洲故道属于富营养类型,与根据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评价为中污染水平的结果一致。同时对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小型化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鹅洲故道 浮游动物 水质评价
原文传递
天鹅洲长江故道近代环境变化的有壳变形虫记录 被引量:14
16
作者 秦养民 顾延生 +4 位作者 王银善 孔令惠 谢树成 周修高 朱江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7-42,共6页
通过对天鹅洲长江故道近代沉积物中有壳变形虫的形态、生态特征和多样性组合变化的研究,重建了该地区30a以来有壳变形虫的群落演替过程。沉积物中有壳变形虫和色素分析结果表明,天鹅洲长江故道的生态与环境在人类活动和河道变迁的影... 通过对天鹅洲长江故道近代沉积物中有壳变形虫的形态、生态特征和多样性组合变化的研究,重建了该地区30a以来有壳变形虫的群落演替过程。沉积物中有壳变形虫和色素分析结果表明,天鹅洲长江故道的生态与环境在人类活动和河道变迁的影响下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即:①1975~1987年,水位较低,接受较多的外源有机物质,营养水平上升;②1987~1994年,水体稳定,水质变得清澈;③1994~2001年,自然保护区建立以后,外源有机物输入减少,营养化程度降低;④2001~2005年,随着故道环境由开敞武过渡到封闭武,水体的生产力提高,富营养化加剧。初步研究表明,有壳变形虫作为一种环境指示生物在湖泊沉积与生态演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壳变形虫 天鹅洲 环境变化 记录
下载PDF
长江中游沿江牛轭湖沉积及其环境意义——以长江荆江段天鹅洲、中洲子为例 被引量:14
17
作者 贾铁飞 王峰 袁世飞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61-871,共11页
以长江中游荆江段天鹅洲和中洲子(牛轭湖)为对象,通过对其沉积物柱样进行210Pb、137Cs、粒度、磁学测试分析,建立了牛轭湖沉积的基本序列、沉积特点与年代学框架。研究表明:1牛轭湖沉积为A-B层,A层(下层)为河相沉积层和河/湖过渡层,B层... 以长江中游荆江段天鹅洲和中洲子(牛轭湖)为对象,通过对其沉积物柱样进行210Pb、137Cs、粒度、磁学测试分析,建立了牛轭湖沉积的基本序列、沉积特点与年代学框架。研究表明:1牛轭湖沉积为A-B层,A层(下层)为河相沉积层和河/湖过渡层,B层(上层)为湖相沉积层,沉积物粒径在剖面上呈"粗—细—粗"变化特点。2对于近现代牛轭湖,笼统运用放射性核素(如210Pb)比活度计算的平均沉积速率推测沉积物年代,会产生较大误差,需运用其他沉积特征参数和近现代环境变化事件记录进行多重校核。3牛轭湖沉积可以较好地记录河流流域洪水事件,可为重建古洪水事件提供借鉴。牛轭湖沉积较其他湖泊沉积更为复杂,相关研究尚待继续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轭湖沉积 沉积特征 粒度分析 磁化率分析 长江中游
原文传递
黄河源区典型弯曲河流的几何形态特征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志威 王兆印 +1 位作者 李艳富 刘乐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17,共7页
黄河源区支流白河和黑河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若尔盖盆地的东部,河道蜿蜒曲折,是典型弯曲型河流,研究其弯曲河道的一般形态规律,有利于认识青藏高原弯曲河流的发育条件和形态特征。基于遥感图像、DEM和野外调查,利用ArcGIS提取了白河和黑... 黄河源区支流白河和黑河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若尔盖盆地的东部,河道蜿蜒曲折,是典型弯曲型河流,研究其弯曲河道的一般形态规律,有利于认识青藏高原弯曲河流的发育条件和形态特征。基于遥感图像、DEM和野外调查,利用ArcGIS提取了白河和黑河的河网,计算了沿程的纵比降,并测算了河道宽度、弯曲度、河谷宽度和牛轭湖数量。白河和黑河的统计河段平均弯曲度分别为1.68和2.46,黑河平均弯曲度大于白河的主要原因是黑河的多年平均流量和河道纵比降均小于白河。白河单位河长的牛轭湖数量沿程由多变少,黑河单位河长的牛轭湖数量沿程趋于均匀,且牛轭湖数量多于白河,说明黑河沿程保持更高的自然裁弯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弯曲河流 几何形态 河道宽度 弯曲度 牛轭湖
下载PDF
安庆西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江豚生存状况评估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晓可 刘凯 +4 位作者 万安 陈敏敏 刘志刚 连玉喜 于道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92-399,共8页
为了解安庆西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而评价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的生存状况,于2015年4月至2016年1月对西江浮游动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季节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共采集浮游动物55种,其中原生动物13种、... 为了解安庆西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而评价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的生存状况,于2015年4月至2016年1月对西江浮游动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季节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共采集浮游动物55种,其中原生动物13种、轮虫27种、枝角类9种、桡足类6种。4个季节间浮游动物种类数差异较大,夏季种类数最多,为39种;冬季种类数最少,仅为16种。(2)全年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115 ind./L和1.735 mg/L,且均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季节间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夏季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季节。(3)全年共记录优势种12种,其中原生动物4种、轮虫6种、桡足类2种;不同季节间浮游动物优势种的组成差异明显。(4)采用浮游动物生物量对水质的评价结果显示西江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运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多样性指数对水质的评价结果显示西江水体处于α-中污状态,表明西江水质基本上满足江豚生存需求。(5)依据浮游动物的现存量,估算出西江食浮游动物鱼类的渔产力为54340.2 kg,相应地可满足36头江豚的营养需求。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长江故道这种特殊水体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还对迁地保护区江豚的保护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江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长江江豚 渔产力
下载PDF
荆江河段4次裁弯后干流河道调整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志威 袁帅 +1 位作者 朱玲玲 李文哲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82-890,共9页
1949~1979年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共发生4次裁弯,包括2次自然裁弯(碾子湾和沙滩子)和2次人工裁弯(中洲子和上车湾),裁弯后上下游的河床和河势发生显著调整。基于实测水文资料和遥感影像(1955~2016年),计算2次人工裁弯后新河道的冲刷量,并... 1949~1979年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共发生4次裁弯,包括2次自然裁弯(碾子湾和沙滩子)和2次人工裁弯(中洲子和上车湾),裁弯后上下游的河床和河势发生显著调整。基于实测水文资料和遥感影像(1955~2016年),计算2次人工裁弯后新河道的冲刷量,并验证老河道的淤积量,分析裁弯后4个牛轭湖的发展过程与现状,并指出荆江4个牛轭湖的快速衰退主要受当地人类活动影响。荆江河段的裁弯增加了河床比降,引起水流功率的调整,促使河床长期冲刷下切和床沙粗化。荆江4次裁弯完成后,直至1990年代荆江河床才基本达到冲淤平衡,且下荆江略有淤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弯曲河道 裁弯 冲刷 水流功率 牛轭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