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麦红吸浆虫越冬幼虫分布格局与抽样技术再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仵均祥 袁锋 +1 位作者 许向莉 苏丽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3-19,共7页
采用研究昆虫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经典方法 ,通过对 3块地 6个样点各 1 0 0个样方连片逐一取样调查、频次分布拟合和 5种聚集指标分析表明 ,麦红吸浆虫越冬幼虫的田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 ,最适合奈曼分布型 ,其次适合负二项分布型。聚集... 采用研究昆虫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经典方法 ,通过对 3块地 6个样点各 1 0 0个样方连片逐一取样调查、频次分布拟合和 5种聚集指标分析表明 ,麦红吸浆虫越冬幼虫的田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 ,最适合奈曼分布型 ,其次适合负二项分布型。聚集强度因田块和样点而异 ;聚块面积为 1 0 cm× 1 0 cm或 1 0 cm× 2 0 cm,从而从理论上证明了目前小麦吸浆虫调查中所采用的 31 .85 πcm2× 2 0 cm或 1 0 cm× 1 0 cm× 2 0 cm取样单位是合理的。室内模拟“Z”字形、棋盘式、双对角线和平行线 4种抽样方法各 5、1 0、1 5个样方抽样结果比较表明 ,以双对角线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红吸浆虫 越冬幼虫 分布格局 抽样技术 小麦害虫
下载PDF
草地螟发生动态及其危害监测
2
作者 云晓鹏 白全江 +5 位作者 刘茂荣 赵存虎 白树林 哈森 郝永强 张庆萍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年第5期78-79,84,共3页
文章通过两年两地对草地螟越冬基数、化蛹羽化进度调查以及对成虫动态的系统观察,结果表明,2008年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部分旗县草地螟越冬幼虫分别范围广、虫茧基数高,其中在杭锦旗越冬虫茧最高密度达240头/m2;2009年商都县越冬虫茧... 文章通过两年两地对草地螟越冬基数、化蛹羽化进度调查以及对成虫动态的系统观察,结果表明,2008年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部分旗县草地螟越冬幼虫分别范围广、虫茧基数高,其中在杭锦旗越冬虫茧最高密度达240头/m2;2009年商都县越冬虫茧平均密度达86.8头/m2,活茧密度为46.8头/m2,是历年的7.2倍。根据越冬基数、春季降雨量以及蜜源作物推断,2009年草地螟幼虫发生危害严重,但实际结果越冬代成虫蛾量比较大,不同地区蛾峰、蛾量有些差异,幼虫发生危害普遍较轻,因此,需进一步探索影响草地螟预测预报的因子,以提高预报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螟 越冬幼虫 成虫动态
下载PDF
秸秆集中掩埋还田深度对二化螟幼虫越冬存活率和出土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孙秀娟 李妍 +3 位作者 朱利群 王小华 徐兴英 卞新民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43-747,共5页
为研究秸秆集中掩埋还田深度对稻秆内二化螟越冬存活率和春季田间出土行为的影响,在2010年3月至6月、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2011年3月至6月设置秸秆春耕还田和秋播还田试验,均设集中掩埋深度5 cm、20 cm、35 cm、50 cm 4个处理,以常... 为研究秸秆集中掩埋还田深度对稻秆内二化螟越冬存活率和春季田间出土行为的影响,在2010年3月至6月、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2011年3月至6月设置秸秆春耕还田和秋播还田试验,均设集中掩埋深度5 cm、20 cm、35 cm、50 cm 4个处理,以常规覆盖还田为对照。结果表明:秸秆掩埋还田深度与二化螟越冬存活率呈显著负相关,掩埋越深二化螟存活率越低,还田深度超过20 cm时,幼虫死亡率达60%以上,秸秆春耕还田二化螟越冬存活率比秋播还田低。秸秆掩埋还田二化螟越冬幼虫出土历期最长达85 d(2010年秸秆秋播还田),最短是没有幼虫出土(2011年秸秆春耕还田)。秸秆掩埋还田幼虫出土高峰主要集中在5∶00~7∶00和20∶00~22∶00,而秸秆覆盖还田幼虫出土高峰主要集中在12∶00~14∶00。以上结果说明秸秆集中掩埋还田深度影响二化螟越冬幼虫存活率和其春季田间出土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集中掩埋还田 二化螟 越冬幼虫 存活率 出土规律
下载PDF
二化螟越冬幼虫滞育后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 被引量:14
4
作者 肖海军 朱杏芬 薛芳森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8-81,共4页
在室内15、20、25℃和30℃的恒温条件下,对南昌二化螟田间越冬幼虫滞育后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在上述各温度条件下,50%个体化蛹时间分别为66.3、41.8、26.0d和19.9d。由回归方程估算出二化螟越冬幼虫滞育后发育起... 在室内15、20、25℃和30℃的恒温条件下,对南昌二化螟田间越冬幼虫滞育后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在上述各温度条件下,50%个体化蛹时间分别为66.3、41.8、26.0d和19.9d。由回归方程估算出二化螟越冬幼虫滞育后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9.3±1.1)℃和(411.0±14.2)日·度。田间自然条件下,越冬幼虫在4月初始蛹,5月下旬终蛹,1998、2004年和2005年田间累积50%越冬幼虫化蛹时的有效积温分别为377.8、417.5日·度和375.4日·度,3年平均为390.2日·度。利用该理论有效积温,参照当年2~4月的气温,可预测田间越冬幼虫50%个体化蛹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越冬幼虫 滞育后发育 温度
下载PDF
江西宜春二化螟越冬基数与冬后成虫的发生 被引量:5
5
作者 陈丽媛 陈俊晖 +2 位作者 杨虎 毕甫成 肖海军 《生物灾害科学》 2013年第4期359-362,共4页
二化螟是我国水稻上一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以幼虫滞育越冬。通过对宜春地区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基数的调查与第1代成虫发生期的监测,结果表明:不同县市区的二化螟越冬基数差异较大,总体趋势显示丘陵山区高于平原滨湖区。在两种区域都显... 二化螟是我国水稻上一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以幼虫滞育越冬。通过对宜春地区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基数的调查与第1代成虫发生期的监测,结果表明:不同县市区的二化螟越冬基数差异较大,总体趋势显示丘陵山区高于平原滨湖区。在两种区域都显示机械收割田块二化螟的越冬基数高于手工收割。第1代二化螟成虫监测显示,丘陵山区二化螟的发生期比平原滨湖区明显推迟,并且丘陵山区和平原滨湖区二化螟越冬代成虫的羽化都有明显的多峰型羽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越冬幼虫 第一代成虫发生
下载PDF
茴香薄翅野螟越冬幼虫过冷却点与相关生化指标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来有鹏 张登峰 +1 位作者 侯太平 刘同先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4-48,共5页
为了初步研究茴香薄翅野螟高原耐寒性,就其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及其相关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其过冷却点分别是-6.845℃、-7.052 4℃、-12.486℃、-8.933℃和-8.405 1℃;冰点分别是-6.234 6℃、-6.111 4℃... 为了初步研究茴香薄翅野螟高原耐寒性,就其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及其相关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其过冷却点分别是-6.845℃、-7.052 4℃、-12.486℃、-8.933℃和-8.405 1℃;冰点分别是-6.234 6℃、-6.111 4℃、-8.166 7℃、-7.016 3℃和-6.380 5℃,其中2012年1月过冷却点和冰点降至最低。水份含量、糖原含量、脂肪含量,SOD、CAT和POD酶活性的变化分别与过冷却点的变化相一致。但是蛋白质含量和甘油含量的变化与过冷却点的变化相反,与过冷却点变化相关系数分别为-0.992 6和-0.995 0。可见,过冷却点与其他生化指标有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茴香薄翅野螟 越冬幼虫 过冷却点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山东省蒙山大洼地区骚扰阿蚊生态习性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张希增 黄克俭 +3 位作者 王连奎 彭贤文 傅先增 刘洪亮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48-51,共4页
1986年我们在山东省查见骚扰阿蚊,并观察其生态习性,该蚊在蒙山大洼地区,5月上旬出现成蚊,7月蚊虫数量增多,8、9两月为当地蚊群中的优势种,10月数量明显减少,11月逐渐消失。该蚊在24h内有黎明和黄昏两次吸血高峰,10月下旬气温降到16℃以... 1986年我们在山东省查见骚扰阿蚊,并观察其生态习性,该蚊在蒙山大洼地区,5月上旬出现成蚊,7月蚊虫数量增多,8、9两月为当地蚊群中的优势种,10月数量明显减少,11月逐渐消失。该蚊在24h内有黎明和黄昏两次吸血高峰,10月下旬气温降到16℃以下,幼虫进入滞育期,-5℃冻入冰内12h,冰溶后存活率为90.5%,冻入冰60h则无一存活。幼虫越冬后,气温升至17℃时,即发育为成蚊,蚊虫在17.5℃以上时,方能活动吸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骚扰阿蚊 生态习性 幼虫越冬
下载PDF
光周期对中华通草蛉自然越冬成虫及实验种群幼虫耐寒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陈珍珍 卢虹 +4 位作者 王跃骅 曹艳霞 于金凤 印象初 许永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2-60,共9页
【目的】滞育诱导期进行短光照处理可影响昆虫耐寒性。为明确光周期对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Tjeder)耐寒性的影响,针对中华通草蛉滞育解除过程及非滞育虫态的耐寒性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方法】测定了中华通草蛉自然越冬成虫的... 【目的】滞育诱导期进行短光照处理可影响昆虫耐寒性。为明确光周期对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Tjeder)耐寒性的影响,针对中华通草蛉滞育解除过程及非滞育虫态的耐寒性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方法】测定了中华通草蛉自然越冬成虫的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SCP)以及长光周期(15L∶9D)和短光周期(9L∶15D)条件下自然越冬成虫在滞育解除过程中在-12℃下的死亡率,并测定了室内长、短两种光周期下实验种群2龄和3龄幼虫的过冷却点(SCP)、结冰点(freezing point,FP)以及-7℃下的死亡率。【结果】中华通草蛉12月份的自然越冬成虫SCP集中在-10^-14℃之间。SCP低于-12℃的个体占43.70%,且-12℃处理1 d死亡率为62.00%。-12℃处理1 d条件下的长、短光周期处理自然越冬成虫,除处理0 d外,长光周期处理死亡率均高于短光周期处理的,且在处理15(P=0.012),20(P=0.01)和25 d(P=0.001)差异显著。中华通草蛉试验种群相同龄期幼虫在短光周期下的SCP和FP均高于长光周期下,但差异不显著(P>0.05);但在-7℃下,2龄幼虫短光周期下的低温死亡率为67.00%±4.04%,显著低于长光周期下的低温死亡率(78.00%±1.33%)(P=0.011),3龄幼虫短光周期条件下低温死亡率为24.33%±1.33%,显著低于长光周期下的低温死亡率(53.00%±3.46%)(P=0.002)。【结论】中华通草蛉为结冰敏感型,诱导滞育的短光照处理可提高其幼虫期及滞育解除过程中成虫的耐寒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通草蛉 滞育 光周期 越冬成虫 幼虫 耐寒性
下载PDF
刺槐叶瘿蚊越冬幼虫空间格局及抽样调查技术 被引量:3
9
作者 高素红 路常宽 +4 位作者 赵春明 王晓勤 曹晓亚 宋国涛 赵志波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25-729,共5页
本文采用聚集指标法分析了刺槐叶瘿蚊Obolodiplosis robiniae(Haldemann)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刺槐叶瘿蚊越冬幼虫在林间呈聚集分布;其聚集的原因与刺槐叶瘿蚊自身的行为习性有关或由刺槐叶瘿蚊本身与环境的异质性共同作用... 本文采用聚集指标法分析了刺槐叶瘿蚊Obolodiplosis robiniae(Haldemann)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刺槐叶瘿蚊越冬幼虫在林间呈聚集分布;其聚集的原因与刺槐叶瘿蚊自身的行为习性有关或由刺槐叶瘿蚊本身与环境的异质性共同作用所造成。采用"z"字型、平行线、棋盘式、大五点、对角线5种抽样方法估计林间刺槐叶瘿蚊越冬幼虫虫口密度,确定对角线法调查15样方为最佳抽样方法。对土壤不同深度土层中越冬幼虫数量调查,明确最适取样深度为3cm。同时利用Iwao回归建立了理论抽样数量模型:n=t2/D2(1.1957/x珋+0.8905)。利用过筛手检和过筛水漂2种方法检数土中幼虫,对检出刺槐叶瘿蚊越冬幼虫虫量及检虫时间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过筛水漂法检虫较为可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叶瘿蚊 空间格局 抽样技术 越冬幼虫
原文传递
苜蓿籽蜂越冬虫态对温度的敏感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长月 赵莉 倪亦非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81-286,共6页
本研究将当年收获的苜蓿(Medicago sativa)种子储存于4个温度条件下,采用定期剖种的方法,调查苜蓿籽蜂(Bruchophagus roddi)的越冬虫态及其存活情况。结果表明,苜蓿籽蜂主要以3龄幼虫在苜蓿种子内滞育越冬。10月从田间将苜蓿种子收回,... 本研究将当年收获的苜蓿(Medicago sativa)种子储存于4个温度条件下,采用定期剖种的方法,调查苜蓿籽蜂(Bruchophagus roddi)的越冬虫态及其存活情况。结果表明,苜蓿籽蜂主要以3龄幼虫在苜蓿种子内滞育越冬。10月从田间将苜蓿种子收回,储存温度在18.0℃、平均湿度为27.2%(10―12月)时,越冬幼虫于当年12月下旬开始化蛹;储存温度在9.9℃,平均湿度为40.1%(10月―次年2月)时,越冬幼虫于次年2月下旬开始化蛹。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梯度处理苜蓿种子结果表明,在50℃、-30℃条件下处理1d,籽蜂幼虫的死亡率均达100%,苜蓿种子的发芽率分别为93.33%和88.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籽蜂 越冬幼虫 温度处理
下载PDF
桑螟越冬幼虫体内水分、脂肪、甘油的变化与抗寒性的关系 被引量:22
11
作者 陈永杰 孙绪艮 +2 位作者 张卫光 牟志刚 郭光智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2-25,共4页
为预测桑螟的虫口密度及种群变化,研究了桑螟越冬幼虫体内水分、脂肪、甘油与抗寒性的关系。越冬幼虫体内含水量随气温下降逐渐减少,过冷却能力随体内水分的减少而增强,越冬后期随水分的增加而降低;越冬幼虫过冷却点的变化与体内结合脂... 为预测桑螟的虫口密度及种群变化,研究了桑螟越冬幼虫体内水分、脂肪、甘油与抗寒性的关系。越冬幼虫体内含水量随气温下降逐渐减少,过冷却能力随体内水分的减少而增强,越冬后期随水分的增加而降低;越冬幼虫过冷却点的变化与体内结合脂肪的含量变化呈正相关,即过冷却能力随结合脂肪含量的升高而增强,降低而减弱;从越冬初期进入越冬期后,幼虫体内甘油含量逐渐增加,1月份增加幅度最大为1810%,越冬后期随温度升高,体内甘油含量下降。过冷却点的变化随甘油含量的不断增加而逐渐降低,12月和翌年1、2月,甘油含量最高,分别为972、1082、887mg/mL,其过冷却点也降至最低,分别为-1838、-1888和-1969℃;3、4月甘油含量逐渐减少,过冷却点随之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螟越冬幼虫 水分 脂肪 甘油 抗寒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