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伊斯特林、莱亚德、奥斯瓦尔德对幸福经济学的贡献——科睿唯安“引文桂冠”经济学奖得主学术贡献评介 被引量:4
1
作者 鲁元平 《经济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0-154,共15页
伊斯特林、莱亚德和奥斯瓦尔德是幸福经济学领域极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其中,伊斯特林是幸福经济学的开创者,最早发现并提出“幸福—收入之谜”这一重要的经济学命题。莱亚德侧重于研究心理健康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认为心理健康是衡量... 伊斯特林、莱亚德和奥斯瓦尔德是幸福经济学领域极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其中,伊斯特林是幸福经济学的开创者,最早发现并提出“幸福—收入之谜”这一重要的经济学命题。莱亚德侧重于研究心理健康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认为心理健康是衡量幸福感最有效的指标之一,能较好地解释一国国民生活满意度的差异。奥斯瓦尔德重点关注生命周期与幸福之间的联系,并对影响幸福的各个因素进行了精准的实证检验,是幸福适应性理论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三位学者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幸福经济学的发展,被科睿唯安公司授予2022年度经济学领域的“引文桂冠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斯特林 莱亚德 奥斯瓦尔德 幸福经济学 引文桂冠奖
原文传递
Trans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Movements: Shiingshen Chern, Hua Luogeng, and the Princeton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from World War II to the Cold War 被引量:2
2
作者 Zuoyue Wang Guo Jinhai 《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年第2期118-165,共48页
This paper reconstructs,based on American and Chinese primary sources,the visits of Chinese mathematicians Shiing-shen Chern陈省身(Chen Xingshen)and Hua Luogeng华罗庚(Loo-Keng Hua)4 to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This paper reconstructs,based on American and Chinese primary sources,the visits of Chinese mathematicians Shiing-shen Chern陈省身(Chen Xingshen)and Hua Luogeng华罗庚(Loo-Keng Hua)4 to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in Princet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940s,especially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Oswald Veblen and Hermann Weyl,two leading mathematicians at the IAS.It argues that Chern’s and Hua’s motivations and choices in regard to their transnational movement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were more nuanced and multifaceted than what is presented in existing accounts,and that socio-political factors combined with professional-personal ones to shape their decisions.The paper further uses their experiences to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transnational scientific interac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in China,the US,and elsewher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iing-shen Chern Chen Xingshen Hua Luogeng Loo-Keng Hua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Princeton oswald Veblen Hermann Weyl J.Robert Oppenheimer mathematics transnational science China United States World War II Cold War
下载PDF
Preparation of hollow spherical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via Oswald ripening under ambient conditions for immobilizing enzymes with improved catalytic performance
3
作者 Hao Zhao Guanhua Liu +6 位作者 Yunting Liu Liya Zhou Li Ma Ying He Xiaobing Zheng Jing Gao Yanjun Jiang 《Nano Research》 SCIE EI CSCD 2023年第1期281-289,共9页
The hollow spherical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COFs)have a wide application prospect thanks to their special structures.However,the controllable synthesis of uniform and stable hollow COFs is still a challenge.We he... The hollow spherical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COFs)have a wide application prospect thanks to their special structures.However,the controllable synthesis of uniform and stable hollow COFs is still a challenge.We herein propose a self-templated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hollow COFs through the Ostwald ripening mechanism under ambient conditions,which avoids most disadvantages of the commonly used hard-templating and soft-templating methods.A detailed time-dependent study reveals that the COFs are transformed from initial spheres to hollow spheres because of the inside-out Ostwald ripening process.The obtained hollow spherical COFs have high crystallinity,specific surface area(2,036 m^(2)·g^(−1)),stability,and single-batch yield.Thanks to unique hollow structure,clear through holes,and hydrophobic pore environment of the hollow spherical COFs,the obtained immobilized lipase(BCL@H-COF-OMe)exhibits higher thermostability,polar organic solvent tolerance,and reusability.The BCL@H-COF-OMe also shows higher catalytic performance than the lipase immobilized on non-hollow COF and free lipase in the kinetic resolution of secondary alcohols.This study provides a simple approach for the preparation of hollow spherical COFs,and will promote the valuable research of COFs in the field of biocat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llow spherical structure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oswald ripening mechanism LIPASE kinetic resolution
原文传递
From cluster assembly to ultrathin nanocrystals and complex nanostructures 被引量:3
4
作者 HU Shi WANG Xun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1期2257-2271,共15页
Ultrathin nanostructures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ir predictable novel properties and various potential applications. The improvement in synthetic skills has led to many successful synth... Ultrathin nanostructures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ir predictable novel properties and various potential applications. The improvement in synthetic skills has led to many successful syntheses of nanostructures including zerodimensional (0D) nanoclusters, one-dimensional (1D) nanowires, two-dimensional (2D) nanosheets and other higher-level complex nanostructures, where cluster-assembly of primary nanocrystals is a common process. In this review, progress in ultrathin nanocrystals in the last decade and several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growth mechanisms are covered. By giving examples of cluster assembly from 1D to 3D nanostructures, the utility of cluster assembly in the synthesis of new materials has been demonstr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uster assembly oriented attachment oswald ripening RECRYSTALLIZATION
原文传递
Dissolution and recrystallization of perovskite induced by N-methyl-2-pyrrolidone in a closed steam annealing method
5
作者 Lili Zhi Yanqing Li +4 位作者 Xiaobing Cao Yahui Li Xian Cui Lijie Ci Jinquan Wei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3期78-83,共6页
High quality perovskite films with large columnar grains are greatly desired for efficient perovskite solar cells. Here, low volatility N-methyl-2-pyrrolidone(NMP) was added in MAI/IPA solution in a two-step spin-coat... High quality perovskite films with large columnar grains are greatly desired for efficient perovskite solar cells. Here, low volatility N-methyl-2-pyrrolidone(NMP) was added in MAI/IPA solution in a two-step spin-coating method, which promoted the conversion of lead iodide to perovskite. The perovskite films were annealed by a closed-steam annealing method to prolong the recrystallization process of perovskite films assisted by the residual NMP. It leaded to high quality CH_3NH_3PbI_3 perovskite films with large columnar grains due to its enhancement of the Oswald ripening. The large grain perovskite film leaded to efficient carrier transformation and injection, and low recombination. The photovoltaic performance of the perovskite solar cells w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OVSKITE solar cell N-METHYL-2-PYRROLIDONE (NMP) DISSOLUTION and RECRYSTALLIZATION Closed-steam ANNEALING oswald RIPENING
下载PDF
Writing by Ear,the Aural Novel,and Echopoetics:A Listening Vocabulary for Literary Analysis
6
作者 Marilia Librandi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2021年第2期113-126,155,共15页
Given the robust plurivocality that has characterized literature in Brazil since its colonial inception,and the eminently(and explicitly)receptive stance that many of its modem authors have adopted,I have structured m... Given the robust plurivocality that has characterized literature in Brazil since its colonial inception,and the eminently(and explicitly)receptive stance that many of its modem authors have adopted,I have structured my argument to follow two intersecting paths.Firstly,Clarice Lispector’s notion of“writing by ear”serves as a foundation for a renewed history of Brazilian literature,framed as a history of active listening.Secondly,the hope is to offer a Luso-Afro-Amerindian-Brazilian contribution to Latin American criticism,turning the semantic range of terms related to edges,margins,and borders into a more explicit semiotics of corporeality and performativity revolving around the ears and sound,echoes and silence,more gener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rice Lispector Machado de Assis oswald de Andrade Joao Guimaraes Rosa
原文传递
To Open the Mouth,to Show the Tongue:Anthropophagic Gestures in Brazilian Art
7
作者 Eduardo Jorge de Oliveira Andre Masseno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2021年第2期143-151,155,156,共11页
This essay seeks to articulate a detailed reading through two anatomical selections-the mouth and tongue-in Brazilian art from the end of the 1960s.The reading is part of a shift in the matrix of Oswald de Andrade’s... This essay seeks to articulate a detailed reading through two anatomical selections-the mouth and tongue-in Brazilian art from the end of the 1960s.The reading is part of a shift in the matrix of Oswald de Andrade’s“Anthropophagic Manifesto,”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he Re vista de Antropofagia in 1928,whose interpretations spread in Brazil during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This study mobilises elements of the manifesto and its resonance in the works of artists such as Anna Maria Maiolino,Lygia Pape,Paulo Bruscky,and Lenora de Barr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UTH TONGUE Anthropophagic Manifesto oswald de Andrade Brazilian art
原文传递
我国公共住房、失业与劳动力参与意愿——基于一个延伸的奥斯瓦尔德假说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8
8
作者 刘斌 幸强国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4-47,共14页
作为对奥斯瓦尔德假说的一个延伸,文章利用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项目(CGSS)数据,使用biprobit模型验证了入住公共住房对城市劳动者失业和劳动力退出概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入住公共住房对城市劳动者的失业概率并没有直接的影响;在... 作为对奥斯瓦尔德假说的一个延伸,文章利用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项目(CGSS)数据,使用biprobit模型验证了入住公共住房对城市劳动者失业和劳动力退出概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入住公共住房对城市劳动者的失业概率并没有直接的影响;在考虑了其他住房类型的异质性以后,这一结论并没有发生变化。然而,文章对公共住房与劳动力退出概率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入住公共住房显著增加了劳动者失业后不再工作的可能性。不过,公共住房密集区健康状况良好的劳动者选择失业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概率要明显小于健康状况不佳的劳动者;男性失业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概率要小于女性劳动者。这意味着由于存在对劳动力参与的负面激励,公共住房可能会对(不同健康状况和不同性别的)劳动者的失业持续期产生(不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住房 失业 奥斯瓦尔德假说 劳动力参与
原文传递
德国“文化心灵”论在中国——以宗白华“中国艺术精神”论为个案 被引量:7
9
作者 王一川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9-67,共9页
德国"文化心灵"论在中国的理论旅行踪迹可透过宗白华的"中国艺术精神"论得到显示。宗白华的"中国艺术精神"观念的形成,经历精神文化启蒙、中西文化反思和文化美学比较等时段,借助中国抗战时期特殊作用而... 德国"文化心灵"论在中国的理论旅行踪迹可透过宗白华的"中国艺术精神"论得到显示。宗白华的"中国艺术精神"观念的形成,经历精神文化启蒙、中西文化反思和文化美学比较等时段,借助中国抗战时期特殊作用而逐步定型。来自德国的"文化心灵"变异为"艺术精神"或"艺术心灵"恰是由于宗白华的关注焦点在于中国艺术问题。宗白华之突出中国式艺术心灵的作用,可见出德国"文化心灵"观念同以儒道禅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宇宙观的异质交融。抗日战争成为"中国艺术精神"观念得以催生和成熟的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关键时刻"。"中国艺术精神"论并非单纯产生于中国语境内部,也不只是对德国学术思想的简单沿用,而是德国"文化心灵"等观念与"心学"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在中国现代性问题域中相遇而生的创造性变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白华 文化心灵 中国艺术精神 中国艺术心灵 斯宾格勒 创造性变体
原文传递
“大形”:一个由数量与规模问题引发的城市建筑宣言 被引量:6
10
作者 朱昊昊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9-64,共6页
以3个辩证关系"片段与整体""差异与协同""变化与稳定"为线索,批判性重构德国建筑师昂格尔斯基于数量与规模的思考提出的"大形"概念;指出"大形"意在通过形式构架的介入,为数量与规模... 以3个辩证关系"片段与整体""差异与协同""变化与稳定"为线索,批判性重构德国建筑师昂格尔斯基于数量与规模的思考提出的"大形"概念;指出"大形"意在通过形式构架的介入,为数量与规模下的"无定形"提供秩序;明确其核心思想对处理当代城市"大量性"问题具有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形 数量 规模 城市建筑 昂格尔斯
原文传递
钙钛矿LaNiO_(3)热烧结过程中相转变机理的研究
11
作者 刘涵钰 朱柳 +4 位作者 张宇中 陈越 史博文 胡阳 彭勇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8,共11页
本文针对钙钛矿结构的LaNiO_(3)在热烧结过程中物相转变机制,利用离位及原位电镜结合宏观光谱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的PVP/PAN/Ni(NO_(3))_(2)/La(NO_(3))_(3)前驱体纤维能够通过高温烧结形成LaNiO3的... 本文针对钙钛矿结构的LaNiO_(3)在热烧结过程中物相转变机制,利用离位及原位电镜结合宏观光谱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的PVP/PAN/Ni(NO_(3))_(2)/La(NO_(3))_(3)前驱体纤维能够通过高温烧结形成LaNiO3的钙钛矿结构。研究发现在温度作用下,晶体生长过程中碳聚合物基体不断受热分解,浸渍在聚合物基体上的金属离子受热与气氛中的氧结合,形成氧化物晶胚,呈现典型的奥斯瓦尔德熟化生长过程,在600℃左右,LaNiO_(3)的晶体相生成,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升高,晶粒互相融合形成了纳米颗粒堆垛成的一维LaNiO_(3)纳米线。实验揭示了LaNiO_(3)纳米线的微观生长机制,为材料的生长调控和性能改性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结构 物相转变 奥斯瓦尔德熟化生长 原位电子显微学
下载PDF
基于多级径向节流与柱状波纹压溃的碰撞盒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祝强 廖昌荣 +2 位作者 付本元 章鹏 简晓春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21,共8页
针对汽车碰撞盒容易出现欧拉失稳导致吸能特性劣化问题,研究了一种柱状波纹压溃与胶泥流动产生压差缓冲的碰撞盒。通过实验研究了所用胶泥材料的Oswald-de Waele冥律流体本构模型,得出了胶泥的模型参数;采用落锤冲击实验方法研究了柱状... 针对汽车碰撞盒容易出现欧拉失稳导致吸能特性劣化问题,研究了一种柱状波纹压溃与胶泥流动产生压差缓冲的碰撞盒。通过实验研究了所用胶泥材料的Oswald-de Waele冥律流体本构模型,得出了胶泥的模型参数;采用落锤冲击实验方法研究了柱状波纹压溃件的冲击力传递特性;建立了胶泥在多级径向通道中流动的连续性方程和控制微分方程,推导了不同径向位置的径向速度分布表达式和压力梯度;采用平均惯性法分析了惯性效应对于压力梯度的影响,得到了胶泥在碰撞盒中非稳态流动缓冲力计算方法。为验证理论计算的合理性,设计制作了胶泥多级径向流动节流与柱状波纹压溃共同作用的碰撞盒样机,利用落锤冲击试验机和力传感器构建了冲击测试平台,并对缓冲装置进行了两种不同高度的冲击实验,比较了不同冲击能量下的胶泥缓冲器传递冲击力的测试值与理论值,分析了产生误差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泥 碰撞盒 冥律流体 惯性效应
下载PDF
从理性建筑到辩证城市——O.M.翁格斯的设计哲学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之春 《建筑与文化》 2007年第1期96-99,共4页
本文通过四个建筑设计和两个城市设计方案,介绍德国新理性主义建筑师翁格斯的建筑观和城市观,并从民族传统、职业经历和具体实例等层面,探究翁格斯设计中的理性精神和辩证思想。
关键词 O.M.翁格斯 理性主义 城市设计 辩证
下载PDF
英国“中华文明救西论”辨正 被引量:1
14
作者 叶向阳 《国际汉学》 CSSCI 2018年第1期151-158,207,共8页
本文对于周宁、葛桂录、黄丽娟等学者在近些年出版的论著中提出的20世纪上半叶英国出现的所谓"中华文明救西论"思潮提出商榷。首先,本文回顾了这些学者提出该命题的学术背景与理论支撑、文本证据,同时与西方同类研究著作的相... 本文对于周宁、葛桂录、黄丽娟等学者在近些年出版的论著中提出的20世纪上半叶英国出现的所谓"中华文明救西论"思潮提出商榷。首先,本文回顾了这些学者提出该命题的学术背景与理论支撑、文本证据,同时与西方同类研究著作的相关论述进行比较;其次,以本阶段四位被认为是"中华文明救西论"的倡导者或典型代表—英国人迪金逊、罗素和艾克敦乃至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及其《西方的没落》为例,来剖析其作品的主题与内涵;最后本文得出结论:把"中华文明救西论"看作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的时代思潮与重大命题缺乏足够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救西论” 中国形象 20世纪上半叶 迪金逊 罗素 艾克敦 斯宾格勒
原文传递
返本开新与文化自觉——从斯宾格勒与雷海宗谈起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春阳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76-81,共6页
文化自觉,就是认识到文化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有机体,有自己的孕育、萌芽、生长、成熟、衰落和死亡,完成一个自然生命的周期。文化多元的实质在于世界上曾经存在多个相互独立的文化,彼此无高下之分。中西文化之间,不是进步、落后,发达、不... 文化自觉,就是认识到文化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有机体,有自己的孕育、萌芽、生长、成熟、衰落和死亡,完成一个自然生命的周期。文化多元的实质在于世界上曾经存在多个相互独立的文化,彼此无高下之分。中西文化之间,不是进步、落后,发达、不发达的问题,而是不同的文化形态、不同的有机体、不同的生命阶段及未来不同的走向。中国文化的出路在于返自我之本开自我之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形态学 中国文化 封建 斯宾格勒 雷海宗
下载PDF
斯宾格勒艺术观探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时红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4-89,共6页
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这是学界对斯宾格勒身份的公认。正因此,很少有人把他看做是文艺学家、美学家,也很少有人去系统阐述其历史哲学中所蕴涵的艺术观。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然而,斯宾格勒为我们留下了... 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这是学界对斯宾格勒身份的公认。正因此,很少有人把他看做是文艺学家、美学家,也很少有人去系统阐述其历史哲学中所蕴涵的艺术观。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然而,斯宾格勒为我们留下了十分独特的艺术思想,展现了与其历史哲学的总体研究方法与内在精神逻辑相一致的艺术观。对斯宾格勒的艺术观进行深入开掘与合理阐释,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它为我们深入探讨当前文艺学、美学等领域的相关问题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宾格勒 艺术观 《西方的没落》 艺术生成 艺术精神
下载PDF
约克大道的奇才:细菌学家埃弗里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艳荣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1-117,128,共7页
埃弗里一生绝大部分时间从事肺炎球菌研究工作,取得了两项重要科学成就:肺炎球菌免疫化学研究和DNA是遗传物质的发现,这两项研究使其多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并因此被认为是最该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和约克大道的奇才。然而,战争、当时的学术... 埃弗里一生绝大部分时间从事肺炎球菌研究工作,取得了两项重要科学成就:肺炎球菌免疫化学研究和DNA是遗传物质的发现,这两项研究使其多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并因此被认为是最该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和约克大道的奇才。然而,战争、当时的学术环境、科学家之间的激烈竞争、洛克菲勒研究所对待其发现的态度及其自身个性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他最终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斯瓦尔德·西奥多·埃弗里 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 洛克菲勒大学 诺贝尔生理 医学奖
原文传递
基于沉淀相粗化机制的裂变气泡长大模型研究
18
作者 龙冲生 张雨 +3 位作者 陈洪生 肖红星 韦天国 赵毅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3-45,共3页
基于合金中沉淀相粗化机制,建立了裂变气泡(FGB)长大的数学模型,以铀合金和陶瓷UO_2燃料为例,计算了在不同辐照温度和外压约束下气孔率、平均孔径随燃耗深度的变化。对UO_2燃料,当外压约束相同时,在700°C下的气孔率增长速度比400&#... 基于合金中沉淀相粗化机制,建立了裂变气泡(FGB)长大的数学模型,以铀合金和陶瓷UO_2燃料为例,计算了在不同辐照温度和外压约束下气孔率、平均孔径随燃耗深度的变化。对UO_2燃料,当外压约束相同时,在700°C下的气孔率增长速度比400°C下的约快25%;外压约束对FGB的长大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影响相对较小。由于金属燃料易于发生塑性变形,在同样的燃耗下,气孔率和平均孔径都显著大于陶瓷燃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气体气泡 长大 机理模型 沉淀相粗化机制
原文传递
人类:从起源到言语与规划
19
作者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 舒红跃 《德国哲学》 2017年第2期197-210,234,共15页
人类这一善于发明的食肉动物类型是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斯宾格勒认为,人类是因手的诞生而成为人的。在能够自由运动的生命世界中,手是一种举世无双的武器。捕食动物的眼睛(它们“以理论的方式”对待世界)被添加到人类的手上了,后者以实... 人类这一善于发明的食肉动物类型是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斯宾格勒认为,人类是因手的诞生而成为人的。在能够自由运动的生命世界中,手是一种举世无双的武器。捕食动物的眼睛(它们“以理论的方式”对待世界)被添加到人类的手上了,后者以实践的方式掌控世界。人类不仅仅挑选武器,而且制造武器。这就是构成人类免于种属强制的自由的东西,这是一种在这个星球上的所有生命历史中唯一的现象。伴随着每一个新的创造物,人类离大自然越来越远,越来越成为大自然的敌人。随着“言语”和“规划”这一对范畴从人类的“手”和“工具”中脱颖而出,这一现象愈演愈烈,在人类的世界和宇宙之间的裂缝也越来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宾格勒 人类起源 言语 规划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