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籼稻光(温)敏核不育系抽穗与结实对光周期和温度的反应特性 被引量:7
1
作者 唐锡华 陶余敏 +1 位作者 潘国桢 沈宗民 《植物生理学报(0257-4829)》 CSCD 1992年第2期207-212,共6页
在控制光长与温度的人工气候室,研究了7个核不育系籼稻抽穗与结实的光、温反应特性。二九青S、安农S-1、衡农S,CY8526S,W6154S,KS-14植株抽穗的感光性均弱,光周期敏感期(PSP)为-6至8天,仅8902S中等,PSP为31天,抽穗的高温促进率(TSR)一般... 在控制光长与温度的人工气候室,研究了7个核不育系籼稻抽穗与结实的光、温反应特性。二九青S、安农S-1、衡农S,CY8526S,W6154S,KS-14植株抽穗的感光性均弱,光周期敏感期(PSP)为-6至8天,仅8902S中等,PSP为31天,抽穗的高温促进率(TSR)一般为20%左右,感温性均属中等:KS-14为41%属强级。它们结实对光周期一般不敏感,仅二九青S、CY-8526S8902S在LD下结实率明显下降,但未达到全不育程度,因此均不是光敏核不育系;它们结实对温度均极敏感,30℃高温下5个品系全不育,W6154S在高温与20℃低温下都近于全不育;衡农S则在低温下近于全不育。供试7个不育系全为温敏不育系,它们结实的最适温度范围相当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核雄性不育系 光周期 感温性
下载PDF
粳稻蒸煮食味品质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姚晓云 王嘉宇 +4 位作者 刘进 王棋 姜鑫 姜树坤 徐正进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57-763,共7页
以沈农265和丽江新团黑谷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为实验材料,对12个粳稻(Oryza sativa subsp.japonica)蒸煮食味品质相关性状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29个蒸煮食味品质相关的QTLs,分布于除第8染色体外的11条染色体上,LOD值介于2.5... 以沈农265和丽江新团黑谷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为实验材料,对12个粳稻(Oryza sativa subsp.japonica)蒸煮食味品质相关性状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29个蒸煮食味品质相关的QTLs,分布于除第8染色体外的11条染色体上,LOD值介于2.50–16.47之间,加性效应值为–132.69–471.85,单个QTL贡献率为10.36%–73.24%。在第6染色体RM508–RM253区域检测到1个蒸煮营养食味品质多效性QTL簇,其中q AC6表型贡献率最大,解释73.24%的表型变异;在第10染色体PM166–RM258区域检测到2个与蒸煮食味品质相关的QTLs,分别是控制口感的q CTS10和综合评分的q CCS10。此外,检测到15个与RVA特征谱相关的QTLs,在第6染色体RM253–RM402区域检测到3个与RVA谱特征值相关的QTLs,表型贡献率均大于12%。这些定位结果将为粳稻蒸煮食味相关品质的分子遗传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蒸煮食味 RVA特征谱 数量性状基因座
原文传递
水稻灿型品种胚乳淀粉粒性状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21
3
作者 伍时照 黄超武 +3 位作者 欧烈才 孔宪扬 鄢鸿鸣 林瑜钊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1986年第2期145-149,234,共6页
扫描电镜观察表明:水稻籼型品种胚乳淀粉粒一般呈多面体,有腹白和心白部位的淀粉粒多面体的棱角不明显,个别粒近圆形。一般直径在3.3-9.3μm。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籼型品种胚乳淀粉粒形状相似,但粒小于籼稻,晚籼品种淀粉粒大于早籼。商... 扫描电镜观察表明:水稻籼型品种胚乳淀粉粒一般呈多面体,有腹白和心白部位的淀粉粒多面体的棱角不明显,个别粒近圆形。一般直径在3.3-9.3μm。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籼型品种胚乳淀粉粒形状相似,但粒小于籼稻,晚籼品种淀粉粒大于早籼。商品价值高的品种淀粉粒的形状呈多面体而结构密致。因而,借助于对品种胚乳淀粉粒的观察,可初步鉴别米质的优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胚乳淀粉粒
原文传递
缺磷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磷素吸收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韩胜芳 邓若磊 +2 位作者 徐海荣 曹云飞 肖凯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23-227,共5页
缺磷条件下,供试粳稻品种植株的单株鲜重、干重、全磷含量和单株磷累积量等具有较大差异,从中筛选出磷高效品种TP309和优质8号,其中TP309较磷低效品种早88-1的全磷含量和单株磷累积量分别增加37.50%~40.00%和82.76%~102.00... 缺磷条件下,供试粳稻品种植株的单株鲜重、干重、全磷含量和单株磷累积量等具有较大差异,从中筛选出磷高效品种TP309和优质8号,其中TP309较磷低效品种早88-1的全磷含量和单株磷累积量分别增加37.50%~40.00%和82.76%~102.00%。单株根数、平均根长和根系体积与单株磷素吸收量的相关程度较小,光合速率(Pn)、叶片可溶蛋白含量和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均表现为随着吸磷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粳稻品种 缺磷 磷素吸收 植株形态 生理参数
下载PDF
粳稻恢复系宁恢3-2育性恢复 被引量:11
5
作者 洪德林 马育华 +1 位作者 盖钧镒 汤玉庚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7,共7页
两套粳稻雄性不育系(A)及其保持系(B)分别与宁恢3-2(R)杂交、回交、自交、获得两个组合的 F_1(A/R)、B_2(A//A/R)、B_2′(A//B/R)、F_2和 F_3,以花粉育性和种子育性作为恢复度指标,研究宁恢3-2育性恢复力的遗传。 结果表明,BT 六千辛 A ... 两套粳稻雄性不育系(A)及其保持系(B)分别与宁恢3-2(R)杂交、回交、自交、获得两个组合的 F_1(A/R)、B_2(A//A/R)、B_2′(A//B/R)、F_2和 F_3,以花粉育性和种子育性作为恢复度指标,研究宁恢3-2育性恢复力的遗传。 结果表明,BT 六千辛 A 和 L 平壤3号 A的花粉以染败为主,在光学显微镜下不易区分分离世代植株中可育和不育花粉,故不宜用花粉育性作为恢复度指标进行遗传分析。以种子育性为指标,发现两个不育系是配子体不育类型,宁恢3-2对它们的育性恢复力是由一对显性恢复基因控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恢复系 育性恢复力 遗传
下载PDF
杂草稻对粳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郭勋斌 陈伟民 +3 位作者 顾克礼 冯长云 袁秦 余柳青 《杂草科学》 2012年第1期35-38,共4页
在同期播种情况下,和粳稻相比,杂草稻出苗时的叶片更肥长、营养生长期的植株更高、分蘖数多达4倍以上。不同生物型杂草稻的落粒性差异较大。杂草稻密度愈高对栽培粳稻的产量影响愈大。
关键词 杂草稻 栽培粳稻 产量
下载PDF
水稻咪草烟抗性的遗传分析及其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筛选与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费云燕 杨杰 +5 位作者 范方军 王芳权 李文奇 王军 朱金燕 仲维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16-722,共7页
抗除草剂水稻的培育及推广能够提高除草效率,取得巨大经济效益。本研究中金粳818为抗咪草烟资源,以其与常规粳稻苏垦118杂交产生的F2群体对抗性基因进行遗传分析与分子定位表明,其抗性表型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位于水稻第2染色体SSR分... 抗除草剂水稻的培育及推广能够提高除草效率,取得巨大经济效益。本研究中金粳818为抗咪草烟资源,以其与常规粳稻苏垦118杂交产生的F2群体对抗性基因进行遗传分析与分子定位表明,其抗性表型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位于水稻第2染色体SSR分子标记RM7413和RM7426之间。对该区间候选基因预测和测序发现,咪草烟靶基因-乙酰乳酸合酶基因(ALS)在重要功能位点发生1个碱基的突变(G变为A),导致一个氨基酸由丝氨酸(S)突变为天冬酰胺(N),初步确定ALS是抗性表型的重要候选基因。标记RM7413、RM7426与ALS的物理距离分别为165 kb、1612 kb。以金粳818与南粳9108为亲本,检测标记RM7413在辅助育种实践中的应用潜力,对杂交种及其自交后代进行连续表型及标记选择,F_7群体能够稳定遗传抗咪草烟性状,表明RM7413在粳稻抗咪草烟辅助育种中具有巨大应用潜力。本研究结果为粳稻抗除草剂分子标记辅助改良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RM7413 金粳818 咪草烟
下载PDF
太赫兹光谱结合特征选择算法分选掺混稻种
8
作者 汪宇杰 张傲林 高春芳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3-149,共7页
农业生产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粳米作为日常食用的大米,劣质掺混种子的快速检验是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工作。本研究使用太赫兹时域光谱采集220份掺混稻种和纯品稻种样本的光谱信号,通过傅里叶变换(Fourier transform, FT)对光谱数... 农业生产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粳米作为日常食用的大米,劣质掺混种子的快速检验是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工作。本研究使用太赫兹时域光谱采集220份掺混稻种和纯品稻种样本的光谱信号,通过傅里叶变换(Fourier transform, FT)对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将时域信号转化为频域信号作为建模数据集,对QUSET等5种模式识别模型进行分选研究。结果表明,随机森林算法(RF)、连续投影算法(SPA)、变量集群分析耦合迭代保留算法(VCPA-IRIV)等3种算法分别选择9个、6个、25个重要的特征频率,其中VCPA-IRIV作为耦合算法选择的特征频率包含的光谱信息最为丰富。为进一步优化模型,对特征频率选择后建模,在分析速度和识别精准度上显著优于全光谱建模方法,经VCPA-IRIV算法筛选的25个特征频率建立的QUEST和KNN分类对是否掺混的鉴别准确率均能达100%。变量集群分析耦合迭代保留算法能够有效地选择包含信息丰富的太赫兹光谱特征频率,能够有效提升所建立的识别模型的准确率。基于太赫兹光谱和耦合特征选择算法建立的掺混稻种识别模型快速、准确,能够为检测劣质掺混粳米种子提供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种子 掺混 太赫兹时域光谱 耦合特征选择算法 模式识别
下载PDF
遗址水稻硅质体籼粳性质判别方法综述 被引量:3
9
作者 顾海滨 《湖南考古辑刊》 2009年第1期268-276,共9页
本文通过对水稻双峰硅质体和扇形硅质体形态的研究,建立了水稻硅质体籼粳性质的判别公式,并根据交互验证法的方法,得出其可信度,为今后考古遗址出土的水稻硅质体类型的判别提供了便利。
关键词 籼稻粳稻硅质体 双峰 扇形
原文传递
北方粳稻航天诱变后代稻米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10
作者 毛艇 李旭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12期2832-2834,共3页
3份北方粳稻(Oryza sativa subsp.Keng)品种经过航天诱变处理,得到表型存在差异的后代稳定品系各30个,共90份(产量与原品种差异低于3%),测定其主要稻米品质指标及淀粉RVA谱值,分析北方粳稻航天诱变后代稻米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垩白... 3份北方粳稻(Oryza sativa subsp.Keng)品种经过航天诱变处理,得到表型存在差异的后代稳定品系各30个,共90份(产量与原品种差异低于3%),测定其主要稻米品质指标及淀粉RVA谱值,分析北方粳稻航天诱变后代稻米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垩白米率、垩白度、透明度及崩解值各品种均变化较大,垩白米率、垩白度、透明度平均值相比原品种呈负向发展;而崩解值提高有利于改善稻米适口性;其他指标平均值变化较小。诱变后代中有3%个体各项米质指标均优于原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oryza sativa subsp.Keng) 航天诱变 稻米品质 RVA特征谱
下载PDF
亚籼粳稻杂交与高产和超高产品种的选育
11
作者 谈松 李金峰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1年第0期106-109,共4页
亚籼粳稻杂交能较好地克服籼粳杂交所不易克服的缺点,比较容易选育出高产更高产的品种。在选材上两亲本中必须有一籼粳杂交的后代,具有籼稻血缘,另一亲本必须具有耐寒基因。在选育过程中,应严格淘汰基因型早衰的材料。
关键词 灿稻 粳稻 杂交 高产 品种 选育
全文增补中
EFFECT OF EXTERNAL MAGNETIC FIELD ON INDUCING CALLUS OF RICE (Oryza sativa subsp.indica)
12
作者 陈季楚 王六发 +2 位作者 叶叙丰 顾俭本 夏镇澳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89年第9期772-775,共4页
As early as the 1960s, Boe et al., Pittman et al. and Murr et al. have reported that the magnetic field can accelerate the maturity and growth of plants. However, the advance of this investigation about the biomagneti... As early as the 1960s, Boe et al., Pittman et al. and Murr et al. have reported that the magnetic field can accelerate the maturity and growth of plants. However, the advance of this investigation about the biomagnetic effects 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agnetic EFFECT external magnetic field CALLUS induction ATP content Hsien rice(oryza sativa subsp indica).
原文传递
KS—14等籼稻光敏核不育系育性表达的光温条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丁民 梁世荣 +1 位作者 禤绮琳 邓国富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89年第4期7-12,共6页
三年研究探明了KS—14、KS—9及KS—7等籼稻光敏核不育系育性表达的光温条件。其稳定不育临界光长下限,KS—14早季为13小时32分,晚季为12小时54分;KS—9及KS—7早季为13小时40分,晚季为13小时02分。早晚两季不育临界光长差异与育性变换... 三年研究探明了KS—14、KS—9及KS—7等籼稻光敏核不育系育性表达的光温条件。其稳定不育临界光长下限,KS—14早季为13小时32分,晚季为12小时54分;KS—9及KS—7早季为13小时40分,晚季为13小时02分。早晚两季不育临界光长差异与育性变换敏感期的温度高低有关。稳定可育临界光长上限,KS—14为12小时51分,KS—9及KS—7为12小时58分。三个光敏核不育系稳定不育相应温度,最高为35℃,平均28℃;稳定可育的温度,最高为30℃,平均25℃。光照长度是控调这三个光敏核不育系育性表达的主导因子,温度是修饰因子;长光高温在育性变换敏感期连续作用12天以上,可诱导全不育;5天以内的短期低温对不育性表达没有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光敏核不育系 育性 光温条件
下载PDF
籼稻明恢63中VQ基因家族鉴定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乐兵 向婧 +2 位作者 刘珍 陈熹 黄志刚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663-3673,共11页
VQ蛋白(VQ-motif containing protein)因含有高度保守的VQ基序:FxxhVQxhTG而得名,在植物生长发育及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为研究籼稻(Oryza sativa subsp.indica)VQ家族的特征及进化关系,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籼稻M... VQ蛋白(VQ-motif containing protein)因含有高度保守的VQ基序:FxxhVQxhTG而得名,在植物生长发育及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为研究籼稻(Oryza sativa subsp.indica)VQ家族的特征及进化关系,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籼稻MH63基因组中共鉴定出43个VQ基因,非均匀地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分别命名为OsMHVQ1至OsMHVQ43。OsMHVQs编码的蛋白质含76~1132个氨基酸残基,相对分子量为8.05~125.98 kD,具有保守的FxxhVQxhTG基序,可分为五个亚族。41个OsMHVQs定位在细胞核。相比日本晴,OsMHVQ1,OsMHVQ22,OsMHVQ38,OsMHVQ39,OsMHVQ43为MH63中特有VQ基因。OsMHVQs在进化过程中主要受纯化选择影响,共发生了12个复制事件,使得某些成员间可能存在功能冗余。少数OsMHVQs的表达具有组织或发育阶段特异性,较多对冷热胁迫有明显响应。通过籼稻VQ基因家族的系统分析,为进一步阐明籼稻VQ基因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VQ基因家族 系统进化分析 表达分析
原文传递
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获得转CP4基因籼稻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欢 李媛 +3 位作者 丁筠 曹含章 吕尊富 李飞飞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20-425,共6页
【目的】建立籼稻‘中恢161’Oryza sativa subsp.indica‘Zhonghui 161’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转化体系。【方法】以籼稻‘中恢161’的成熟胚为材料,设置了5个草甘膦质量浓度(100、200、300、400和500 mg·L^(-1)... 【目的】建立籼稻‘中恢161’Oryza sativa subsp.indica‘Zhonghui 161’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转化体系。【方法】以籼稻‘中恢161’的成熟胚为材料,设置了5个草甘膦质量浓度(100、200、300、400和500 mg·L^(-1))进行胚性愈伤组织的草甘膦敏感性试验。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草甘膦抗性基因CP4-EPSPS导入‘中恢161’的胚性愈伤组织中,转化后的胚性愈伤组织分别在含有300、350和400 mg·L^(-1)草甘膦的选择培养基上进行抗性筛选。抗性愈伤组织进一步分化、成苗。【结果】草甘膦质量浓度为300~400 mg·L^(-1)时,愈伤组织褐化率约50%,具有很好的选择效果。经统计,300、350和400 mg·L^(-1)草甘膦抗性筛选后,愈伤组织阳性率分别为40.16%、61.72%和84.04%,抗性愈伤组织的分化率为46.43%,成苗率为32.84%。共获得67株再生小苗,经PCR检测,43株成功转入CP4基因,再生植株阳性率为64.18%。【结论】建立了‘中恢161’农杆菌介导的转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中恢161’ 胚性愈伤组织 农杆菌介导 CP4基因 草甘膦
下载PDF
水稻RACK1基因过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转化
16
作者 李大红 刘卉 +2 位作者 杨艳丽 甄萍萍 梁建生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8-22,共5页
利用过表达基因技术将从水稻中分离克隆的RACK1基因定向克隆至植物中间表达载体pCAMBIA1301中,构建了RACK1过表达融合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R,通过根癌农杆菌EHA105将其导入水稻基因组。对获得的抗性植株的报告基因、基因组PCR及... 利用过表达基因技术将从水稻中分离克隆的RACK1基因定向克隆至植物中间表达载体pCAMBIA1301中,构建了RACK1过表达融合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R,通过根癌农杆菌EHA105将其导入水稻基因组。对获得的抗性植株的报告基因、基因组PCR及Southern Blotting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过表达基因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RACK1 植物表达载体 转基因植株
下载PDF
云南籼、粳稻旗叶的表皮解剖观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缪自强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2期82-88,T002,共8页
通过电镜扫描,细胞分离,石蜡切片,火棉胶拓印等方法,对云南籼、粳稻6个品种旗叶的表皮,作了解剖观察和测定.其结果:籼、粳稻旗叶表皮上的角质膜厚度,表皮外表面的蜡质雕纹,气孔外沿乳突的数量和排列形式,气孔密度,孔—面积比,都各有差别... 通过电镜扫描,细胞分离,石蜡切片,火棉胶拓印等方法,对云南籼、粳稻6个品种旗叶的表皮,作了解剖观察和测定.其结果:籼、粳稻旗叶表皮上的角质膜厚度,表皮外表面的蜡质雕纹,气孔外沿乳突的数量和排列形式,气孔密度,孔—面积比,都各有差别;而且这些特点,在籼、粳稻两个亚种中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据此认为,这些特征是籼、粳稻两亚种在解剖学上的分类指标.同时讨论了籼、粳稻的生理、生态特性与形态解剖特征之间,存在的内部关系和连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粳稻 表皮 气孔密度 解剖
下载PDF
杂交粳稻同核异质不育系细胞质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王才林 汤述翥 汤玉庚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65-71,共7页
以具有ChinsurahBoroⅡ(BT)、滇型(D)、野败型(WA)和野栽型(WC)4种不育细胞质的不育系南粳11A和南粳34A及其相应保持系与77302-1、宁恢3-2、C57和C堡4个恢复系配制的杂种F1为材料,探讨了不育系细胞质对F1代12个性状的遗传效... 以具有ChinsurahBoroⅡ(BT)、滇型(D)、野败型(WA)和野栽型(WC)4种不育细胞质的不育系南粳11A和南粳34A及其相应保持系与77302-1、宁恢3-2、C57和C堡4个恢复系配制的杂种F1为材料,探讨了不育系细胞质对F1代12个性状的遗传效应。不育系细胞质对F1代的株高、穗颈长、每稳实粒数、结实率、收获指数和单株产量等性状有明显的负效应,而对稳数、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和生物产量则有明显的正效应。不育系细胞质的这种遗传效应随细胞质来源的不同表现明显的差异,D型和BT型细胞质在多数性状上的表现优于WA型和WC型细胞质。此外,不育系细胞质与保持系细胞核和恢复系细胞核及三者之间的互作在多数性状上也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细胞质效应 杂交水稻 三系配套
下载PD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Grain Chalkiness and Endosperm Transparency Detected in Three Recombinant Inbred Line Populations of Indica Rice 被引量:19
19
作者 MEI De-yong ZHU Yu-jun +3 位作者 YU Yong-hong FAN Ye-yang HUANG De-run ZHUANG Jie-yu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期1-11,共11页
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 for percentage of chalky grain,degree of chalkiness,and endosperm transparency were detected using 3 recombinant inbred line populations derived from crosses between parental lines of co... 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 for percentage of chalky grain,degree of chalkiness,and endosperm transparency were detected using 3 recombinant inbred line populations derived from crosses between parental lines of commercial three-line hybrids of indica rice.Two of the populations showed great variations on heading date,and the other had a short range of heading date variation.A total of 40 QTLs were detected and fell into 15 regions of 10 chromosomes,of which 5 regions were detected for 1 or more same traits over different populations,2 were detected for different traits in different populations,3 were detected for 2 or all the 3 traits in a single population,and 5 were detected for a single trait in a single population.Most of these QTLs have been reported previously,but a region located on the long arm of chromosome 10 showing significant effects in all the 3 populations has not been reported before.It was shown that a number of gene cloned,including the Wx and Alk for the physiochemical property of rice grain,and GW2,GS3 and GW5 for grain weight and grain size,could have played important roles for the genetic control of grain chalkiness in rice,but there are many more QTLs exerting stable effects for rice chalkiness over different genetic backgrounds.It is worth paying more attentions to these regions which harbor QTL such as the qPCG5.2/qDC5.2/qET5.2 and qPCG10/qDC10/qET10 detected in our study.Our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the use of segregating populations having high-uniform heading date could greatly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the identification of QTL responsible for traits that are subjected to great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centage of chalky grain degree of chalkiness endosperm transparency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headingdate variation indica rice(oryza sativa L.subsp.indica)
下载PDF
籼型光温敏核不育水稻不育性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廖亦龙 万邦惠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8-43,共6页
研究了4个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在不同遗传背景影响下的遗传表达,结果表明W6154S、W7415S、N12S和N18S的育性均由2对核隐性基因控制,但因遗传背景的不同,育性的遗传表达机制极为复杂.通过对F2、F3群体育性的进一步分析,提出了“... 研究了4个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在不同遗传背景影响下的遗传表达,结果表明W6154S、W7415S、N12S和N18S的育性均由2对核隐性基因控制,但因遗传背景的不同,育性的遗传表达机制极为复杂.通过对F2、F3群体育性的进一步分析,提出了“育性恢复基因的不完全显性及剂量效应”假说.同时,就分离群体育性分离模式的多态性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光温敏 雄性不育性 遗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