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7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夏考 被引量:21
1
作者 詹鄞鑫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28,共26页
在殷墟甲骨文中,“华”“夏”二神具有与“河”神相似的崇高地位,这点提供了揭示华夏文明起源和“华夏”名称来源的重要线索。然而,百年来这两个字一直被误释为“岳”和“爱”。本文主要通过甲骨文字形与周秦两汉古文字中已确认的“华... 在殷墟甲骨文中,“华”“夏”二神具有与“河”神相似的崇高地位,这点提供了揭示华夏文明起源和“华夏”名称来源的重要线索。然而,百年来这两个字一直被误释为“岳”和“爱”。本文主要通过甲骨文字形与周秦两汉古文字中已确认的“华”、“夏”等字的形体比较,考释甲骨文(华)“夏”二字。“华”和“夏”本来都是地理上的名称,分别指华山和大夏。两者对峙于黄河南北,遥遥相望,迤逦相连,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河”神擘开“华、夏”的神话。由此得以理解甲骨卜辞“河”、“华”、“夏”三神相提并祀在认识上的根源。“华夏”一带正是上古尧舜禹和商周秦各代相继据有的核心重地,被视为“中土”。“华”“夏”由此转化为“中国”(指中土)的代称,而与“四方”、“四夷”相对;又以处“中”之义转化为“中华”、“中夏”之称,均为地域概念;然后以地域文化的内涵转化指“中国”人民。“华夏”作为民族之称,代表的不是血缘上的,而是地域文化意义上的民族概念。论文分四部分:一、释甲骨文;二、释甲骨文“夏”;三、“华”“夏”地望及开辟神话;四、“华”“夏”地位与华夏族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HUA 山川祭祀 "夏"字 右宗 大夏地望 巨灵神话 中土 中国 中华 中夏 华夏民族 中华民族 地域文化 起源 华夏文明
下载PDF
介词“于”的起源 被引量:20
2
作者 张玉金 《汉语学报》 2009年第4期16-22,共7页
介词"于"、"於"、"乎"应是同一个词的三种不同书写形式。介词"于"是由"往"义动词"于"虚化而来的。"往"义动词"于"在甲骨文中比较常见,主要有两种,即&... 介词"于"、"於"、"乎"应是同一个词的三种不同书写形式。介词"于"是由"往"义动词"于"虚化而来的。"往"义动词"于"在甲骨文中比较常见,主要有两种,即"名词+于+处所名词"中的"于"和"使/令/呼+名词+于+处所名词"中的"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动词 “于”介词
下载PDF
甲骨卜辞所见形容词之考辨 被引量:6
3
作者 余贞皎 《殷都学刊》 2002年第1期107-110,共4页
对诸家认定的各个形容词进行——考辨,分其为十大类,其中真正意义上的形容词只有三类,共有24个,其主要语法功能是作定语,其次是作状语和谓语,其中“宁、吉”后面还可跟一个名词性成分。语法研究应注重语言事实的充分观察,否则不足以提... 对诸家认定的各个形容词进行——考辨,分其为十大类,其中真正意义上的形容词只有三类,共有24个,其主要语法功能是作定语,其次是作状语和谓语,其中“宁、吉”后面还可跟一个名词性成分。语法研究应注重语言事实的充分观察,否则不足以提出科学的语法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卜辞 形容词 语法功能
下载PDF
殷卜辞乙巳日食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冯时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2年第2期139-150,共12页
本文通过研究卜辞"戠"字音义,考定了殷卜辞中迄今所见唯一的一次日食记录。日食时间为公元前1161年10月31日,乙巳晨,属殷王祖甲之世。殷人较准确地预报了此次日食的发生时间和见食地点。某些预卜记录同时反映了殷人掌握的约54... 本文通过研究卜辞"戠"字音义,考定了殷卜辞中迄今所见唯一的一次日食记录。日食时间为公元前1161年10月31日,乙巳晨,属殷王祖甲之世。殷人较准确地预报了此次日食的发生时间和见食地点。某些预卜记录同时反映了殷人掌握的约54(或18)年的交食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代 卜辞 日食 交食周期
下载PDF
引用古文字材料为跨学科研究证据应谨慎--以卜辞与菱齿象的相遇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惟捷 《中原文化研究》 2018年第5期114-121,共8页
由于存在可资参考的文献,历史时期的动物活动一直受到学者的关注,相关的研究促进了考古学、地质学、古生物学以及大气科学的发展。就古代中国而言,殷商甲骨文纪录了不少当时动物的讯息,其中以"象"较为引人注目,这是因为文献... 由于存在可资参考的文献,历史时期的动物活动一直受到学者的关注,相关的研究促进了考古学、地质学、古生物学以及大气科学的发展。就古代中国而言,殷商甲骨文纪录了不少当时动物的讯息,其中以"象"较为引人注目,这是因为文献中曾记载商人对象类的驯化、役使,而且基于近代象群居于热带的生物性事实,卜辞中关于获取象类的记载似乎暗示了当时华北地区气候显然偏暖。历来学者已取得不少相关成果,近年有研究指出商代华北地区气候与今日差异并不大,因此卜辞中所显示猎获的象类不太可能是现存的亚洲象,而很可能是被认为绝种已久的一种菱齿象亚种。这种看法亦有可商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商代 亚洲象 菱齿象 田猎
下载PDF
释甲骨文中的“度”及相关诸字 被引量:4
6
作者 孙亚冰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7-64,共8页
殷墟甲骨文中的"度"字主要有两种写法:一种写作,是"度"的表意初文,象手持直尺进行度量;另一种写作"■""■",是从表意初文演变过来的形声字。甲骨文中从"度"的字有两个:或释为"... 殷墟甲骨文中的"度"字主要有两种写法:一种写作,是"度"的表意初文,象手持直尺进行度量;另一种写作"■""■",是从表意初文演变过来的形声字。甲骨文中从"度"的字有两个:或释为"■",是揣度、忖度、审度的意思;释为"■",是估量统计的意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度田 变形音化
原文传递
甲骨文时间词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秦晓华 《殷都学刊》 2005年第4期12-15,共4页
本文首先阐述了独立研究时间词的意义,然后确立了判定甲骨文时间词的标准,对各家的观点进行了一番梳理,最后得出甲骨文时间词共有109个。
关键词 甲骨文 时间 词语
下载PDF
卜辞中的“雀”与文献中的“傅说”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卉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4-128,共5页
甲骨卜辞中的"雀"与传世文献和战国竹书中的"傅说"有诸多相似之处。第一,生活时代相同,均是武丁早期属臣;第二,其名皆与鸟有关,且从音韵上能通假;第三,主要事迹相仿,是武丁重臣,多次参与祭祀和征伐,特别是都曾征伐&... 甲骨卜辞中的"雀"与传世文献和战国竹书中的"傅说"有诸多相似之处。第一,生活时代相同,均是武丁早期属臣;第二,其名皆与鸟有关,且从音韵上能通假;第三,主要事迹相仿,是武丁重臣,多次参与祭祀和征伐,特别是都曾征伐"失"国;第四,所居区域相近,都在晋南豫西一带。故"雀"当即"傅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世文献 战国竹书 卜辞 傅说
原文传递
殷卜辞中“王听”新议
9
作者 苗利娟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7-144,共8页
殷卜辞中关于“王听”的记录,主要集中出现于武丁执政的中晚期,先贤多认为“王听”指“商王听觉障碍”,属于疾病。从本质上分析,“王听”属于疾病基本可信,更有可能为幻听症,但在商代,殷人却并未把它当成疾病对待,而是视为大事(特别是灾... 殷卜辞中关于“王听”的记录,主要集中出现于武丁执政的中晚期,先贤多认为“王听”指“商王听觉障碍”,属于疾病。从本质上分析,“王听”属于疾病基本可信,更有可能为幻听症,但在商代,殷人却并未把它当成疾病对待,而是视为大事(特别是灾祸)发生之前的征兆、警示,不能简单用疾病来解释词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卜辞 疾病 灾祸
原文传递
甲骨文“瓠”“瓢”“卣”考辨 被引量:1
10
作者 韩江苏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1-139,共9页
甲骨文■、■、■三种形体不同之字,前辈学者考释其为卣字的繁简之异。然三字所从文字偏旁有异,在甲骨卜辞中的语境和用法完全不同,说明这是三个有相互关联、而字义完全不同之字。把三字所从■偏旁与自然界实物对比后发现,■尽管形态有... 甲骨文■、■、■三种形体不同之字,前辈学者考释其为卣字的繁简之异。然三字所从文字偏旁有异,在甲骨卜辞中的语境和用法完全不同,说明这是三个有相互关联、而字义完全不同之字。把三字所从■偏旁与自然界实物对比后发现,■尽管形态有异,但它是匏(匏、葫芦)的象形文字。从瓠从皿的■字,是葫芦瓢漂在盛水器皿中之形,它是瓢的会意字。从瓠从倒立庐形的■字,殷商时期其材质由木质转变为青铜,盛放专用鬯酒,是为卣字。对瓠、瓢、卣三字的考订,证实了文字形体的细微差异与甲骨文字义关系密切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原文传递
商代乐器补说
11
作者 宋镇豪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4期1-10,F0002,共11页
商代社会音乐歌舞甚盛,乐器品类众多,就甲骨金文及石器刻铭中所见,有20多种乐器名。传世和考古出土的商代乐器,已知的有铜鼓、木鼓、石磬、玉磬、编铙、钟、镛、镈、铎、铜铃、陶铃、埙等,大抵为打击乐器、摇乐器或吹奏乐器,弹拨类弦乐... 商代社会音乐歌舞甚盛,乐器品类众多,就甲骨金文及石器刻铭中所见,有20多种乐器名。传世和考古出土的商代乐器,已知的有铜鼓、木鼓、石磬、玉磬、编铙、钟、镛、镈、铎、铜铃、陶铃、埙等,大抵为打击乐器、摇乐器或吹奏乐器,弹拨类弦乐器殆地下难存,考古发掘尚未见。《礼记·郊特牲》所谓“殷人尚声”,信而有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殷人尚声 商代乐器
下载PDF
解“气”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鵬飛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94-102,共9页
气字,甲骨文作■,假借為乞(乞求)。《說文》謂象雲气之形,學者多從而述之,而疑者鮮。季旭昇《說文新證》謂"並不太象雲氣之形",但也未就其造字理據提出合理解釋。其實該字並非象形字,應是指事字,較合理的解釋為上橫象天,下橫... 气字,甲骨文作■,假借為乞(乞求)。《說文》謂象雲气之形,學者多從而述之,而疑者鮮。季旭昇《說文新證》謂"並不太象雲氣之形",但也未就其造字理據提出合理解釋。其實該字並非象形字,應是指事字,較合理的解釋為上橫象天,下橫象地,中短橫為指示符號,表示气是充盈乎天地之間的一種存在。因其無常形,無所取象,故先民造為指事字。气字被假借為乞,其流變有迄、訖、汔、紇、氣、餼、愾等字。而匃(丐)字與乞字同義,胡吉宣謂是乞字譌變,不从人而从刀。其實,匃字應為會意字,本義為乞其所亾(無),並非乞字譌變。匃字不从人,亦不可謂从刀,■旁應是表示手的■(又)或■(爪)的變體,表示伸手乞食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下载PDF
商医灸焫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冯时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9-144,共6页
商代甲骨文有"灸"字,见于《小屯南地甲骨》2219版,以往未能释出。本文首先考释此字为"灸",论证其为商代医学之治疗方法,也就是艾灸法,进而解读相关卜辞。商代灸焫法的揭示改变了灸法出现于汉代或其以后的旧有认识,... 商代甲骨文有"灸"字,见于《小屯南地甲骨》2219版,以往未能释出。本文首先考释此字为"灸",论证其为商代医学之治疗方法,也就是艾灸法,进而解读相关卜辞。商代灸焫法的揭示改变了灸法出现于汉代或其以后的旧有认识,对传统医学体系的重建及商代医学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代 甲骨文 医学 艾灸 灸法
原文传递
殷周时期“虢族”“虢国”及相关问题研究
14
作者 王建军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6-144,共9页
本文在整理甲骨文和金文所见"虢族""虢国"资料的基础上,对"虢"字溯源并就早期的涵义进行了解读,同时还考察了殷商甲骨文中的"虢族(方)"及其地望;重点对西周金文所记载的"虢国(君)"... 本文在整理甲骨文和金文所见"虢族""虢国"资料的基础上,对"虢"字溯源并就早期的涵义进行了解读,同时还考察了殷商甲骨文中的"虢族(方)"及其地望;重点对西周金文所记载的"虢国(君)"史料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周 甲骨文 金文 虢族 虢国
原文传递
美洲发现“甲骨文”一案错判剖析——兼论奥尔梅克象征图画和符号
15
作者 张禾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1期62-71,共10页
中美洲奥尔梅克文化中的几枚玉片刻纹被一些学者辨识为中国甲骨文及金文。在研究中发现,这些刻纹实际上是一幅完整图像被破坏后的残余部分,并非文字符号,更非中国文字。这些残余刻纹仍然保留着和传统图画一脉相承的特征,据此可以说明它... 中美洲奥尔梅克文化中的几枚玉片刻纹被一些学者辨识为中国甲骨文及金文。在研究中发现,这些刻纹实际上是一幅完整图像被破坏后的残余部分,并非文字符号,更非中国文字。这些残余刻纹仍然保留着和传统图画一脉相承的特征,据此可以说明它们本来的图画面貌。辨识者用来佐证的一些散布于中、南美洲的"符号"也存在偶然性强、不成系统等研究方法问题。因此,"奥尔梅克刻纹为中国文字"一案不能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尔梅克文化 象征符号 美洲文字 甲骨文 文字起源
下载PDF
殷代甲骨文中所见玉器的贡纳与加工
16
作者 杨州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共3页
殷商时期是我国玉器发展史上继新石器时代晚期之后的又一高峰。玉器和有器制作是殷代重要的手工业,玉石贡纳也是殷代贡纳的重要组成部分。殷墟甲骨文中含有丰富的玉资料,利用这些资料进行相关考察,势必会对殷代古玉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 殷商时期是我国玉器发展史上继新石器时代晚期之后的又一高峰。玉器和有器制作是殷代重要的手工业,玉石贡纳也是殷代贡纳的重要组成部分。殷墟甲骨文中含有丰富的玉资料,利用这些资料进行相关考察,势必会对殷代古玉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玉器 贡纳 加工
下载PDF
类的构形及其与祭祖的关系
17
作者 蒋瑞 王海华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21-23,共3页
关于类字的构形,许慎认为是“种类相似,惟犬为甚”,这个说法显然是很牵强的。根据传世文献、甲骨文和金文的有关材料,可以考证类字的构形起源于商周的祭祖仪式。
关键词 构形 祭祖 甲骨文
下载PDF
读契札记二则
18
作者 刘风华 《博物院》 2019年第6期15-19,共5页
殷墟甲骨历组、无名组卜辞中存在一种现象:同版部分或者全部卜辞内容相关,服务同一占卜主题,可称为"成组卜辞";这种成组卜辞的语辞格式大体固定,可用来对文辞残缺的甲骨卜辞进行校勘,《屯南》2644版可为一例;清华大学所藏一... 殷墟甲骨历组、无名组卜辞中存在一种现象:同版部分或者全部卜辞内容相关,服务同一占卜主题,可称为"成组卜辞";这种成组卜辞的语辞格式大体固定,可用来对文辞残缺的甲骨卜辞进行校勘,《屯南》2644版可为一例;清华大学所藏一版出组甲骨《合集》23002,同样具有成组卜辞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墟甲骨 成组卜辞 校勘
原文传递
从甲骨卜辞看商代之美恶观
19
作者 吴祺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7期73-76,共4页
甲骨卜辞中所保存的美恶义词体现了商代先民的美恶观,如祭祀之美、生育之美、物品之美、丰收之美;自然灾害之恶、疾病之恶、战争之恶、神灵降灾之恶等。透过商代先民的美恶观,可以窥探中国传统文化中美恶观念最初的起源情况。
关键词 甲骨卜辞 美恶义词 美恶观
下载PDF
一种基于图形识别的甲骨文分类方法 被引量:13
20
作者 吕肖庆 李沫楠 +2 位作者 蔡凯伟 王晓 唐英敏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S2期92-96,共5页
作为中国早期的象形文字,甲骨文的识别一直是一个难题。为探索与之相关的甲骨文自动分类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曲率直方图的傅里叶描述子——FDCH,并将这种特征进一步用于对甲骨文文字的分类。该方法具有平移、旋转、尺度不变性。小范围... 作为中国早期的象形文字,甲骨文的识别一直是一个难题。为探索与之相关的甲骨文自动分类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曲率直方图的傅里叶描述子——FDCH,并将这种特征进一步用于对甲骨文文字的分类。该方法具有平移、旋转、尺度不变性。小范围的实验表明,这种方法能够较好地实现对甲骨文文字的自动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率直方图 傅里叶描述子 甲骨文识别 甲骨文分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