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为客观价值秩序的基本权——从德国法看基本权保障义务 被引量:42
1
作者 郑贤君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5-45,共11页
德国法上的基本权同时有“主观权利”和“客观规范”两重含义。客观规范即客观价值秩序,表示基本权是一种规范或者价值,各国家机关在履行职权时须遵守和贯彻即为基本权的保障义务。这一概念还与基本权第三者效力、法益平衡及制度性保障... 德国法上的基本权同时有“主观权利”和“客观规范”两重含义。客观规范即客观价值秩序,表示基本权是一种规范或者价值,各国家机关在履行职权时须遵守和贯彻即为基本权的保障义务。这一概念还与基本权第三者效力、法益平衡及制度性保障等密切关联。这种概念上的差异反衬出我国宪法基本权在理论上重规范轻权利,在实务上重保障轻救济的倾向,且保障也有很大不足与缺失。并且,客观价值秩序中的“价值”一词也提供了一种如何用“去哲学化”的法学方法去思考“价值”的法律含义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权 主观权利 客观规范 客观价值秩序 保障义务
下载PDF
对宪法权利规范对第三人效力的再认识——以对宪法性质的分析为视角 被引量:18
2
作者 陈道英 秦前红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49-55,共7页
近年来,宪法对第三人效力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兴趣,然而对这一理论的基础尚需深入了解。从对宪法性质、宪法对第三人效力的基础进行分析,即是坚持宪法的公法性质以及发展出基本权利的“客观价值秩序”属性,分析这一理论在我国所具有的特殊... 近年来,宪法对第三人效力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兴趣,然而对这一理论的基础尚需深入了解。从对宪法性质、宪法对第三人效力的基础进行分析,即是坚持宪法的公法性质以及发展出基本权利的“客观价值秩序”属性,分析这一理论在我国所具有的特殊性。我国需要的不是发展对第三人效力,而是建立违宪审查制度和完善民事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第三人效力 公法 客观价值秩序
下载PDF
民事裁判援引宪法的条件任意主义批判——以援引言论自由条款的案件为例 被引量:20
3
作者 李海平 石晶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36-148,共13页
我国民事裁判援引宪法的实践呈现出鲜明的条件任意主义特征,主要表现为:法院对当事人的宪法权利主张视而不见、对援引宪法的条件避而不谈,以及对援引宪法的功能差异混沌不分。民事裁判援引宪法条件任意主义造成弱化宪法权威、背离法的... 我国民事裁判援引宪法的实践呈现出鲜明的条件任意主义特征,主要表现为:法院对当事人的宪法权利主张视而不见、对援引宪法的条件避而不谈,以及对援引宪法的功能差异混沌不分。民事裁判援引宪法条件任意主义造成弱化宪法权威、背离法的安定性、威胁私法自治和权利保护不足的后果。民事裁判援引宪法的条件任意主义具有规范和理论层面的深层根源,规范根源在于宪法关于调整领域规定的普遍性和司法解释中缺乏援引宪法条件的规定;理论根源在于宪法母法观和宪法客观价值秩序理论。回归宪法的公法属性,限定宪法客观价值辐射具有国家公共性和社会公共性的法律领域范围,明确援引宪法的国家公权力条件、社会公权力条件和公共利益条件的具体条件类型,是走出援引宪法条件任意主义误区的有效路径。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裁判文书制作规范》的援引宪法规范部分,应增加援引条件规范,将案件涉及公权力或者公共利益确定为援引宪法的条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裁判 宪法援引 言论自由 客观价值秩序
下载PDF
国家保护义务视域中环境权之宪法保障 被引量:12
4
作者 韩敬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1-110,共10页
我国宪法第26条属于比较特殊的宪法条文,须将其置于特定理论框架下予以解释。国家保护义务是客观价值秩序的重要内容,是对第三人侵害基本权利之重要释义工具。我国环境权国家保护义务具有坚实的宪法规范依据和基本理论支撑。环境权国家... 我国宪法第26条属于比较特殊的宪法条文,须将其置于特定理论框架下予以解释。国家保护义务是客观价值秩序的重要内容,是对第三人侵害基本权利之重要释义工具。我国环境权国家保护义务具有坚实的宪法规范依据和基本理论支撑。环境权国家保护义务要得到实现,需立法、行政、司法机关履行宪定环境权保护义务,并协同合作以强化力度。环境权国家保护义务须遵循"环境品质"和"不足禁止"之下限基准,以及"国家能力"和"法益衡平"之上限基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权 国家保护义务 客观价值秩序 不足禁止原则
原文传递
德国吕特案判决五十年来的社会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曾尔恕 高仰光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41-49,共9页
1958年1月15日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对吕特案做出的判决,曾经引起德国社会极大的关注。长期以来,该判决确立的一系列重要原则,包括宪法的适用效力可对私法产生间接的辐射效应、客观价值秩序可作为基本权利与私法益发生冲突时的衡量标准、表... 1958年1月15日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对吕特案做出的判决,曾经引起德国社会极大的关注。长期以来,该判决确立的一系列重要原则,包括宪法的适用效力可对私法产生间接的辐射效应、客观价值秩序可作为基本权利与私法益发生冲突时的衡量标准、表达自由在基本权利中居于基础性地位等等,已经成为法学界和司法实践部门的共识。50年后的今天,德国法学家对这一判决的历史价值仍表现出持续关注,并做出更为系统的评价。吕特案判决的贡献在于建立了一个普遍适用于战后西方国家的用于解决基本权利冲突的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的第三方影响 客观价值秩序 交互作用 基本权利冲突平衡
下载PDF
德、美两国宪法私法效力之比较 被引量:11
6
作者 钱福臣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1-118,共8页
宪法只约束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公法关系,不干涉公民与公民之间的私法关系,是西方法律的一个深远的历史传统。但二十世纪后期,随着社会和法律的发展,在西方社会的司法实践中又产生了一个有悖上述传统的相同趋势,即宪法权利规范对公民与公... 宪法只约束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公法关系,不干涉公民与公民之间的私法关系,是西方法律的一个深远的历史传统。但二十世纪后期,随着社会和法律的发展,在西方社会的司法实践中又产生了一个有悖上述传统的相同趋势,即宪法权利规范对公民与公民之间的私人关系或私法关系的渗透和影响。德国与美国是产生这一趋势的两个典型国家,分别生成了使这种趋势正当化的两个典型理论,即"价值辐射"理论和"国家行为"理论。由这两个不同理论所指导的司法实践能够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法宪法化 客观价值秩序 国家行为理论 宪法的水平效力 宪法的第三人效力
下载PDF
论德国宪法学中的“客观价值秩序” 被引量:8
7
作者 冯健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143-149,共7页
"客观价值秩序"理论是德国当代宪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以德国基本法中"人性尊严"和"自由民主基本秩序"原则为基础,拓展了基本权利的功能;同时将人民主权等原则转化为国家机构的具体义务;并且将宪... "客观价值秩序"理论是德国当代宪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以德国基本法中"人性尊严"和"自由民主基本秩序"原则为基础,拓展了基本权利的功能;同时将人民主权等原则转化为国家机构的具体义务;并且将宪法基本权利和国家机构有机联系起来。该理论是战后德国宪法学在价值领域的重要理论;同时也在方法论上受到批评。"客观价值秩序"理论既要防范国家公权力过度侵入私领域,同时又促使国家履行其作为义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价值秩序 基本权利 宪法价值
下载PDF
应急状态下个人信息权的克减与保护 被引量:8
8
作者 魏琼 徐俊晖 《行政与法》 2021年第7期118-128,共11页
应急状态下对于个人信息权的克减具有正当性基础,让渡的个人信息能为应急防控和政府治理提供便利,但也存在克减过度侵犯公民固有权利的风险。应从"权利克减"过程理论出发,坚持法律保留、目的适当、最小必要、狭义比例、本质... 应急状态下对于个人信息权的克减具有正当性基础,让渡的个人信息能为应急防控和政府治理提供便利,但也存在克减过度侵犯公民固有权利的风险。应从"权利克减"过程理论出发,坚持法律保留、目的适当、最小必要、狭义比例、本质保护原则,限定克减主体、范围、方式、强度、对象,厘清应急状态下克减个人信息权的边界并转化为立法实施规范,实现公共利益与个人信息权的平衡。同时,充分发挥个人信息权"客观价值秩序功能"和"防御权功能",通过严格安全保护义务、坚持正当程序约束、设置保护监管机构等规范约束行政应急权,通过畅通救济监督渠道、厘清法律责任主体、明确案件审裁规则、健全行政赔偿救济制度等完善救济与监督,构建应急状态下完整的个人信息权保障体系,以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状态 个人信息权 客观价值秩序 防御权功能
下载PDF
“制度性保障”宪法理论的流变及现代价值 被引量:7
9
作者 那艳华 《北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5-144,共10页
"制度性保障"理论为德国宪法学上的通说,其涵摄的宪法学思想对德国基本法产生深远的影响,经历了从传统制度性保障到"作为制度的基本权利"理论的发展,并推动了基本权利客观价值秩序理论的产生。制度性保障理论展现... "制度性保障"理论为德国宪法学上的通说,其涵摄的宪法学思想对德国基本法产生深远的影响,经历了从传统制度性保障到"作为制度的基本权利"理论的发展,并推动了基本权利客观价值秩序理论的产生。制度性保障理论展现了国家宪法学说及宪法实效性的发展为一个渐次的法治进化过程。既为法治后发国家推进宪法实施提供文本规范的解释路径,又为其展现宏观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性保障 基本权利 客观价值秩序 国家的保护义务
下载PDF
优质受教育权:智慧教育社会契约的权利基础
10
作者 宋凡 龚向和 《法学教育研究》 2024年第1期343-359,共17页
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中指出,受教育权是新的教育社会契约的权利基础。相较于以教育机会为核心的公平受教育权而言,优质受教育权契合教育的数字化转型、高质量追求与整体... 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中指出,受教育权是新的教育社会契约的权利基础。相较于以教育机会为核心的公平受教育权而言,优质受教育权契合教育的数字化转型、高质量追求与整体性保障需求,在教育的人权保障范式、射程范围以及发展权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作为智慧教育社会契约的权利基础更具合理性。应充分发挥优质受教育权作为基本权利的防御权功能与受益权功能,对智慧教育选择、机会、条件与信息技术利用能力等方面进行保障,并构建起以优质受教育权为核心的客观价值秩序,强化智慧教育的制度性保障、组织保障与程序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受教育权 智慧教育 社会契约 主观权利 客观价值秩序
下载PDF
受教育权的功能体系与法典化进路 被引量:3
11
作者 谭家超 《新文科教育研究》 2022年第1期59-74,142,143,共18页
基于受教育权的根本属性建立一套功能化的理论体系,不仅对教育法学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而且对教育法典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参照德国的基本权利理论,结合中国的宪法功能与实践,可以将受教育权的客观价值秩序功能采取客观化阐释和... 基于受教育权的根本属性建立一套功能化的理论体系,不仅对教育法学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而且对教育法典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参照德国的基本权利理论,结合中国的宪法功能与实践,可以将受教育权的客观价值秩序功能采取客观化阐释和支点化运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功能体系重构。其中,制度性保障功能占据基础性地位,主要表现是通过立法形成相关受教育的保障制度,而教育法典化对提升这种制度保障水平具有开创意义。与此同时,组织和程序保障与制度性保障相辅相成,对相关规则进行系统整合也属于教育法典化的重要任务。最后,辐射至私人领域的第三人效力理论对完善受教育权的客观价值秩序功能体系至关重要,也需要在教育法典化过程中进行相关创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教育权 教育法典化 客观价值秩序 功能体系 宪法权利
下载PDF
论亲属拒证权的双重性质与宪法保障——以《宪法》第49条第1款为中心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拥军 陈家恩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1-101,237,共12页
忽视宪法在尊重和保障人权上的重要意义,是亲属拒证权不能真正确立的根源之一。因此,采用基本权利的双重性质理论分析亲属拒证权以及在宪法与部门法的交互影响下保障该权利十分必要。作为主观权利的亲属拒证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忽视宪法在尊重和保障人权上的重要意义,是亲属拒证权不能真正确立的根源之一。因此,采用基本权利的双重性质理论分析亲属拒证权以及在宪法与部门法的交互影响下保障该权利十分必要。作为主观权利的亲属拒证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9条第1款蕴含的家庭权而成为一项基本权利,它要求“个人得主张”的请求权必须在立法中得到保障,以抵御国家权力对家庭的过度解构。作为客观价值秩序的亲属拒证权内嵌着家价值,以这种价值为基底的亲属拒证权构成了对立法以及司法的价值决定,因而国家负有保障该权利的积极义务。作为基本权利的亲属拒证权应该在刑事立法中得到确认。裁判者也负有在刑事判决的说理部分对相关判决是否符合亲属拒证权的原则和精神做出合宪性解释的宪法义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属拒证权 主观权利 客观价值秩序 《宪法》 《刑事诉讼法》
原文传递
大学章程的法律性质:行政权力的延伸抑或自主立法? 被引量:3
13
作者 范佳洋 《时代法学》 2018年第6期46-54,共9页
国家力推大学章程建设,期望以此撬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但大学自身缺乏制定章程的内在动力,致使章程存在诸多缺陷而难以担负起作为治校依据的重任。追根溯源,这与我国大学章程法律性质的定位失准有关。受制于我国传统的行政权力观... 国家力推大学章程建设,期望以此撬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但大学自身缺乏制定章程的内在动力,致使章程存在诸多缺陷而难以担负起作为治校依据的重任。追根溯源,这与我国大学章程法律性质的定位失准有关。受制于我国传统的行政权力观,有一种误解认为,由于大学属于"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行政主体,并且大学章程的生效依赖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核准,因此大学章程是行政权力的延伸,与大学自主权关联不大。实际上,大学章程作为大学治校的依据,是一种自主立法。我国宪法基本权利功能体系侧重于客观价值秩序的维护,由行政权力推动大学章程建设,实则是国家主导高等教育领域的法治建设,这并没有改变大学自主制定章程的法律性质。不过,行政权力如何在维护基本权利的同时避免侵害大学自主权,也是值得反思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章程 行政授权 自主立法 基本权利的制度保障 客观价值秩序
下载PDF
论我国现代化转型期农村留守儿童的权利保护 被引量:2
14
作者 程能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56-63,共8页
农村留守儿童权利保护已经成为重大社会问题。亲权、受教育权以及安全权益的保护不足构成留守儿童权利缺失的三种主要类型。农村留守儿童权利保护不力的根源在于两次现代化转型使传统社会保护体系遭到破坏,无法有效隔离社会风险。强化... 农村留守儿童权利保护已经成为重大社会问题。亲权、受教育权以及安全权益的保护不足构成留守儿童权利缺失的三种主要类型。农村留守儿童权利保护不力的根源在于两次现代化转型使传统社会保护体系遭到破坏,无法有效隔离社会风险。强化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必须走"双轨制"道路:一方面,国家应当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制度;另一方面,国家应当构建系统的保护家庭的服务体系,重塑家庭保障在农村留守儿童权利保护体系中的基础性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劳动力拆分式生产 社会资本 双轨制 客观价值秩序
下载PDF
幸福追求权的规范依据、理论证成与权利构造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剑文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2022年第5期22-33,共12页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这一重大人权命题后,“幸福追求权”愈发成为不容忽视的实践与学术话语。作为一项基本权利,幸福追求权在国际人权法和域内外宪法文本中均存有规范依据。借助阿列克西提出的由实际意义、...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这一重大人权命题后,“幸福追求权”愈发成为不容忽视的实践与学术话语。作为一项基本权利,幸福追求权在国际人权法和域内外宪法文本中均存有规范依据。借助阿列克西提出的由实际意义、政治正当性和高权利位阶构成的宪法权利三要素论,该权利的基本权利属性可以获得理论证成。在规范构造上,免于恐惧、生活安宁、自我决定和获得成就构成了该权利的防御权功能体系,最低生活保障请求权构成了受益权功能体系,制度性保障、组织和程序保障与放射效力则共同构成其客观法面向。作为一种内涵于自然秩序的重要法则,追求幸福具备良好的“兼容性”,能够反映人类的本质需求,在幸福追求权的引领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将获得有力推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追求权 基本权利 主观权利 客观价值秩序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司法改革价值定位
16
作者 李丽 王海金 尹启华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1期8-10,96,共4页
司法价值应是“秩序与正义”二位一体的价值目标综合体 ,并且在各自的体系下又包涵着子体系 ,司法改革应紧紧围绕这一价值目标体系。司法对宪政秩序的追求依赖于他的正义意义 。
关键词 司法改革 价值目标 宪政秩序 正义
下载PDF
基本权利双重性质下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重构
17
作者 刘春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33-37,共5页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扩张如果立论基础无法脱逸于传统的权利义务视角,就无法真正在理论上突破现有的藩篱。学界应从宪法层面的基本权利入手,通过对基本权利双重性质的分析,来重新审视我国立法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规定,探寻其立法理念,进...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扩张如果立论基础无法脱逸于传统的权利义务视角,就无法真正在理论上突破现有的藩篱。学界应从宪法层面的基本权利入手,通过对基本权利双重性质的分析,来重新审视我国立法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规定,探寻其立法理念,进而从宏观上重新建构我国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权利 主观公权利 客观价值秩序 行政诉讼 受案范围
下载PDF
基于满意度和GA的区间系数多目标规划求解
18
作者 夏昊冉 吴涛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4159-4161,4217,共4页
在缺乏先验知识的前提下,提出了约束条件的一种满意度,按照遗传算法求解多目标问题的步骤,求出非劣解集;然后根据适应度大小选出最优解;最后算例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 区间系数 多目标规划 满意度 适应值 排序 Pareto集 遗传算法
下载PDF
制度性保障理论的源流与当代宪法价值
19
作者 郝文涛 上官丕亮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2-17,共6页
魏玛宪法时期的制度性保障理论以“现状保障”为主,施密特将魏玛宪法中的制度与权利分离,通过保障制度的核心不受侵犯,进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乡镇自治”“公务员制度”与“财产权制度”均为制度性保障的实例。德国基本法时期的制度... 魏玛宪法时期的制度性保障理论以“现状保障”为主,施密特将魏玛宪法中的制度与权利分离,通过保障制度的核心不受侵犯,进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乡镇自治”“公务员制度”与“财产权制度”均为制度性保障的实例。德国基本法时期的制度性保障成为基本权利客观面向的一个功能,主要通过构建制度、维护制度的核心来保障基本权利不受侵犯。对于我国的宪法学,制度性保障理论应是宪法解释的新理念,将特定宪法条款解释为制度,可以有效发挥部分纲领性条款的实效性,以此可以约束立法乃至司法、行政,也为合宪性审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性保障 制度保障 基本权利客观价值秩序 宪法解释
下载PDF
多目标决策的模糊优序法 被引量:3
20
作者 寿玉亭 刘长河 +1 位作者 马龙友 段新生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61-64,共4页
本文推广了多目标决策问题的优序法 ,提出了状态不能确定的情况下的目标决策问题的求解方法 ,重点研究了系统状态是一个模糊集时求解多目标决策问题的均值优序法。
关键词 模糊优序法 优序值 隶属度 多目标决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