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物的引诱与替代因果:论哈曼的客体诗学 被引量:7
1
作者 谢少波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4-42,49,共10页
哈曼的客体诗学挑战主控欧美哲学界几十年的语言学转向,呼吁回归物的世界,确立物的自主性和客体与客体之间的民主平等关系。哈曼不仅将一切形式的存在都看作客体,彼此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且赋予整体的构成部分以同等的自主和主权。哈曼... 哈曼的客体诗学挑战主控欧美哲学界几十年的语言学转向,呼吁回归物的世界,确立物的自主性和客体与客体之间的民主平等关系。哈曼不仅将一切形式的存在都看作客体,彼此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且赋予整体的构成部分以同等的自主和主权。哈曼铸造了一系列新概念,如"物的引诱"与"替代因果",引导我们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观察世界,思考物的本体生命和意义以及物与人的关系。但是,跟任何其他新崛起的理论一样,哈曼的体系存在显而易见的缺陷或弱点。最有待商榷的地方,是哈曼力倡哲学去批判化,似乎全面否定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整个西方批判传统,会削弱甚至彻底取消对物化和资本逻辑的抵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体导向本体论 引诱 替代因果 翻译 去批判化
下载PDF
面向物的哲学与文学——格拉姆·哈曼教授访谈录
2
作者 刘棋文(译) 格拉姆·哈曼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CSSCI 2024年第3期11-21,共11页
2021年9月,上海师范大学吴采奕老师召集了唐伟胜教授、陈红教授、韩启群教授以及迈卡·特尤斯与格拉姆·哈曼教授进行了对谈。哈曼教授为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的杰出哲学教授,因作为“思辨实在论”和“面向物的本体论”的发起人... 2021年9月,上海师范大学吴采奕老师召集了唐伟胜教授、陈红教授、韩启群教授以及迈卡·特尤斯与格拉姆·哈曼教授进行了对谈。哈曼教授为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的杰出哲学教授,因作为“思辨实在论”和“面向物的本体论”的发起人之一而享有盛誉。此次访谈主要集中在“面向物的本体论”以及当代学术领域的相关问题上,哈曼教授结合自身在哲学研究领域的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对面向物的哲学与文学交叉问题进行了深刻探讨,这对当代哲学与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拉姆·哈曼 面向物的本体论 思辨实在论 当代哲学
下载PDF
《玻璃城》的“物”叙事 被引量:3
3
作者 郑可欣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7期143-148,共6页
《玻璃城》是美国当代作家保罗·奥斯特的经典玄学侦探小说。现有研究认为该小说中频繁出现的物件只是作为衬托人物的叙事背景或故事线索,被动且沉默。然而,这种认知不足以解开围绕着物件的种种谜团,也没有看到物件对人物和情节的... 《玻璃城》是美国当代作家保罗·奥斯特的经典玄学侦探小说。现有研究认为该小说中频繁出现的物件只是作为衬托人物的叙事背景或故事线索,被动且沉默。然而,这种认知不足以解开围绕着物件的种种谜团,也没有看到物件对人物和情节的影响。因此,以思辨哲学论的“面向物的本体论”为理论基础,从“物”的主体性、对语言符号表征的逃离以及无限引退性三方面,可以分析纽约城、破损之物以及红色笔记本这些物件作为本体之“物”的力量。《玻璃城》中的“物”不只是叙事背景,更是具有施事能力的行动者。它们或是人物认知之外的陌生之“物”,或展现了“物”的灵性与力量并反作用于人物,对小说的叙事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城》 面向物的本体论 “物”的力量
下载PDF
如何思考数字时代之物:当代新唯物主义的兴起 被引量:2
4
作者 苏丹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2-80,共9页
当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新的生存可能性,也迫使我们反思一些基本的哲学概念,重思什么是物,则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传统的现象学视域下,物是被人类知识点亮的,整个世界环绕着人类理性而存在;而新唯物主义则在新的技术时... 当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新的生存可能性,也迫使我们反思一些基本的哲学概念,重思什么是物,则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传统的现象学视域下,物是被人类知识点亮的,整个世界环绕着人类理性而存在;而新唯物主义则在新的技术时代,对物的问题做了新的现象学思考。生机唯物主义者将人与万物统归于生命的触动,以打破旧有的物质被动性;思辨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完全可以思考新的世界样态和生存形式,且人类可以拥有超凡的理性能力去面对任何巨变;而物导向本体论则认为,人应该泯灭于万物之中,让万物以人类完全陌异的方式存在,人只是一个陌生的倾听者和旁观者。几种新唯物主义意图从各自的角度建立起新的现象学,而这正是当今数字时代新的思想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唯物主义 生机唯物主义 思辨唯物主义 物导向本体论
下载PDF
基于以人为本的设计探讨物联网中新的物质性藏式灯具产品设计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寅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3年第1期180-183,共4页
本文探索即在设计过程中,人类应当自然地被置于非人类行为者之上。新的技术能力正开始为非人类行为者赋予决策能力,从而允许一个积极的代理形式。这一变革只会在未来走向成熟,且有潜力对设计过程和更广的社会产生深刻的颠覆性影响。在... 本文探索即在设计过程中,人类应当自然地被置于非人类行为者之上。新的技术能力正开始为非人类行为者赋予决策能力,从而允许一个积极的代理形式。这一变革只会在未来走向成熟,且有潜力对设计过程和更广的社会产生深刻的颠覆性影响。在唐纳德·A·诺曼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的基本特征,告知物联网的理念和围绕新唯物主义的哲学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支撑设计行为的基本假设需要被重新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D UCD 设计过程 物联网 面向物体的本体论
下载PDF
面向存在本身的物导向本体论--以贫困艺术研究为例
6
作者 李卉 《媒介批评》 2023年第2期316-336,共21页
从波普艺术到极简主义艺术,视觉符号性的物突破重围来到物的独立层面,观者感知物,看到了物,打开了物的多重面相,但还没看进(seeing-in)实在物的存在。当代物导向艺术发展中贫困艺术突破了以波普艺术为代表路线和以极简主义艺术为代表的... 从波普艺术到极简主义艺术,视觉符号性的物突破重围来到物的独立层面,观者感知物,看到了物,打开了物的多重面相,但还没看进(seeing-in)实在物的存在。当代物导向艺术发展中贫困艺术突破了以波普艺术为代表路线和以极简主义艺术为代表的路线,成为物导向本体论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类型,与OOO(Object-Oriented Ontology物导向本体论)形成一种互文关系。贫困艺术最大的特点是反字面主义的,无法直接透析的艺术物成为一种反人类中心主义、反还原主义、反分类形式主义的复合物。贫困艺术真正将物导向艺术推进到最后一步,思考物的存在性问题,也就是物之物性如何展开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援引哈曼所建立的物的四重性模型,观者可以在RO-SQ的张力中间接接触到多于其组成部分,少于其效果的物作为一个整体不断涌现。如果不将贫困艺术的物建构起四重性的框架,观者将陷在物中要么迷失自己,要么丢失了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导向本体论 贫困艺术 物的四重性
下载PDF
欧律狄刻的脸:马拉美音乐诗学的悖论 被引量:1
7
作者 吴采奕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0年第3期490-506,共17页
本文由布朗肖的评论出发,论证马拉美看似矛盾的诗学可以比拟作希腊神话中吹笛手奥菲斯入地府去寻找爱妻的心路历程。如同奥菲斯深入地府,马拉美也曾梦想着他的音乐诗学可以提炼出隐秘的物质的精华。但也如同奥菲斯禁忌的回首摧毁了他的... 本文由布朗肖的评论出发,论证马拉美看似矛盾的诗学可以比拟作希腊神话中吹笛手奥菲斯入地府去寻找爱妻的心路历程。如同奥菲斯深入地府,马拉美也曾梦想着他的音乐诗学可以提炼出隐秘的物质的精华。但也如同奥菲斯禁忌的回首摧毁了他的爱妻,马拉美发现这样的梦想侵犯了物质的神秘性,只会使物质彻底消失。本文前两节借由马拉美的散文诗和叔本华的音乐哲学阐述马拉美较少为人知的梦想:他希望能找出“等同于季节的音乐方程式”,把万物的核心收纳到一本书的炼金术。最末节论证马拉美的“空无”并非独立于物质世界的存在,而是在尝到禁忌的欲望的苦果后,紧紧拥抱着“空无”以保证不再侵犯、暴露物质的神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拉美 叔本华 音乐诗学 去人类中心主义 对象导向的存有学 伦理学
下载PDF
“物导向本体论”视角下的文学本体书写研究
8
作者 周凌敏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22期18-22,共5页
“物导向本体论”是“物转向”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跳出传统文学理论关于意义产生的阐释模式,提出把文学看作物、通过“文学本体书写”来表达意义的新模式。该论文聚焦近10年西方哲学界兴起的“物导向本体论”(object-oriented ontolo... “物导向本体论”是“物转向”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跳出传统文学理论关于意义产生的阐释模式,提出把文学看作物、通过“文学本体书写”来表达意义的新模式。该论文聚焦近10年西方哲学界兴起的“物导向本体论”(object-oriented ontology)所提出的“文学本体书写”概念,从物的视角探讨把文学看作物、通过“文学本体书写”来表达意义的新模式,指出这样的书写是摆脱语言表征和语言阐释困境的有效方式。该文呈现了文学文本书写的多种形式,认为如果将其与种族、性别等主题结合起来,可通过本体意义的表达来对抗种族主义等不公平的政治经济结构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导向本体论” 文学本体书写 文学文本 列举 清单本体书写 解构“人类中心主义”
下载PDF
论《印度之行》马拉巴山洞的“物力量” 被引量:1
9
作者 管建明 《山东外语教学》 2019年第2期95-103,共9页
《印度之行》是二十世纪英国作家福斯特的代表作之一。马拉巴山洞是该小说中最神秘莫测、最捉摸不定的部分。本文选择21世纪西方哲学界兴起的“思辨实在论”的一个重要分支“面向物的本体论”下相关理论家的观点,试图说明马拉巴山洞并... 《印度之行》是二十世纪英国作家福斯特的代表作之一。马拉巴山洞是该小说中最神秘莫测、最捉摸不定的部分。本文选择21世纪西方哲学界兴起的“思辨实在论”的一个重要分支“面向物的本体论”下相关理论家的观点,试图说明马拉巴山洞并非是被动静止的存在,而是福斯特叙事中推动进程的重要力量。本文重点论述山洞的“物力量”,即山洞的回声造成了穆尔夫人的迷茫和昏厥,冲击了其基于理性的基督教信仰;山洞中的黑暗,炎热和回声侵挠了阿德拉小姐的心理结构,让其陷入被阿齐兹强奸的幻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斯特 《印度之行》 面向物的本体论 马拉巴山洞 “物力量”
下载PDF
物本论建筑学与“漠然”建筑学的对抗——关于美国两类建筑观的探讨
10
作者 刘孟荀 《建筑与文化》 2021年第11期56-57,共2页
长久以来,美国东、西海岸建筑院校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思想,以西海岸和部分东海岸院校所倡导的物本论建筑学思想在数字技术的时代大背景下蓬勃发展,发展出一套以细节美学为主要出发点的建筑设计方法论。而另一方面,以传统建筑类型... 长久以来,美国东、西海岸建筑院校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思想,以西海岸和部分东海岸院校所倡导的物本论建筑学思想在数字技术的时代大背景下蓬勃发展,发展出一套以细节美学为主要出发点的建筑设计方法论。而另一方面,以传统建筑类型学和建筑历史为参考的“漠然”建筑学则提倡完全不同的建筑观。两种建筑学思想发生了对抗。文章以一次建筑学的辩论为切入点,分析总结两种美式建筑观念的起源和各自的代表教授学者的作品,对比两者的学术体系及特点,最后分析对当下中国建筑学教育和实践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本论建筑学 漠然建筑学 类型学 数字设计
下载PDF
反还原论与媒介哲学:哈曼的“物向本体论”初探 被引量:5
11
作者 骆世查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6-52,120,共18页
物质性议题在传播与媒介研究中愈发受到瞩目,但面对不同的理路,始终缺乏对"什么是物"这一问题的论析。"物向本体论"作为在本体论层面处理该问题的重要取径之一,亦鲜有针对性研究。这一源自海德格尔思想传统的哲学... 物质性议题在传播与媒介研究中愈发受到瞩目,但面对不同的理路,始终缺乏对"什么是物"这一问题的论析。"物向本体论"作为在本体论层面处理该问题的重要取径之一,亦鲜有针对性研究。这一源自海德格尔思想传统的哲学论述对整个西方现代哲学和后现代理论逐一批驳,指出用关系、网络、事件、行动、话语、文本、杂交等替换掉"物"的做法具有严重弊端。作为物向本体论的创始人,哈曼主张以"扁平本体论"的视角看待万物,提出"物"的四重结构,及其不可还原为"构成要素"与"影响"的基本原则与界定方式,将"物"自身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意涵凸显出来。此种关于"物"的理解对人文社会科学产生了广泛影响。媒介哲学如何与思辨哲学对话,并对社会理论、实践产生影响,在城市化与新技术浪潮下的中国,亦可从中获得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曼 物向本体论 媒介 物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