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6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法权利客体制度的体系价值及当代反思 被引量:49
1
作者 梅夏英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9-44,共16页
客体的体系价值由民法的体系特征决定,在《德国民法典》的形式理性中,客体的基本作用是界定权利,其应用由物权扩展到整个民事权利体系。当代民法理论上,客体的不确定性、不周延性和功能缺乏性使其面临被质疑的困境,这种困境来源于哲学... 客体的体系价值由民法的体系特征决定,在《德国民法典》的形式理性中,客体的基本作用是界定权利,其应用由物权扩展到整个民事权利体系。当代民法理论上,客体的不确定性、不周延性和功能缺乏性使其面临被质疑的困境,这种困境来源于哲学上的主客关系思维惯性的潜在影响、民法的权利思维模式的封闭性以及权利和法律关系概念的片面混用。当代民法上,只有物才能部分符合客体的要求,民法总则应当放弃规定专门的客体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体 权利 体系价值
原文传递
盗窃罪“非法占有目的”对象刍议 被引量:27
2
作者 王莹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73-1593,共21页
德日刑法判例与学说均否认盗窃罪的非法占有必须是永久或长久的占有。在不以长久占有为目的拿走物品的情形下,行为人所意图非法占有的究竟是什么?尤其是在以返还意图取得财物的占有的情形下,例如拿走被害人财物隐瞒财物来源向其售卖或... 德日刑法判例与学说均否认盗窃罪的非法占有必须是永久或长久的占有。在不以长久占有为目的拿走物品的情形下,行为人所意图非法占有的究竟是什么?尤其是在以返还意图取得财物的占有的情形下,例如拿走被害人财物隐瞒财物来源向其售卖或者向其勒索赎金,可否认定非法占有目的,颇具争议。关于非法占有的对象,德国刑法的通说是以物的存在形式为主、(狭义的)物的价值说为辅的"综合说"。本文倡导利用这一理论对盗窃罪的非法占有目的所针对的对象进行界定,并针对上述情形提出以盗窃罪的规范保护目的思想认定狭义的物的价值说中的"特殊价值",以维护盗窃罪构成要件轮廓的清晰。与此相关,针对我国近年学界聚讼的盗窃信用卡并使用行为、针对财产性利益的"盗窃"等问题,此种探讨也引入了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法占有目的 取得占有要素 排除占有要素 物的存在形式 物的价值
原文传递
论作为犯罪客体的法益及其理论问题 被引量:17
3
作者 魏东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35,共5页
关于犯罪客体问题,理论界存在大量分歧意见,提出了众多不同观点。就其合理性而言,法益说比较妥当,即犯罪客体,应当是指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由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法益。法益犯罪客体的存在根据主要在于:法益说深刻揭示了犯罪之所害的实质... 关于犯罪客体问题,理论界存在大量分歧意见,提出了众多不同观点。就其合理性而言,法益说比较妥当,即犯罪客体,应当是指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由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法益。法益犯罪客体的存在根据主要在于:法益说深刻揭示了犯罪之所害的实质;法益说切合了现代民主政治和人权观念的新发展;法益具有其特殊的机能;法益说完全切合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但是,法益理论本身也面临许多挑战与悖论;尤其是法益的价值构造与价值取向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客体 法益 价值取向 犯罪构成 犯罪行为 刑事立法 法益理论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夏洪娟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41-43,共3页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无论从价值客体还是价值主体来讲都是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由“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的过程,是价值主体客体化和价值客体主体化的统一。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有效性,就要从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分...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无论从价值客体还是价值主体来讲都是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由“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的过程,是价值主体客体化和价值客体主体化的统一。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有效性,就要从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分别同时着手,即提高价值主体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性,提高价值客体的科学性、适应性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有效性 价值主体 价值客体
下载PDF
数据生产者权之证成——以数据资源排他权为视角 被引量:17
5
作者 马斌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3-115,共13页
非个人数据作为一种资源,其价值在于不断地流通。而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合同法+侵权法+技术措施为数据生产者架构了一个事实财产权的框架,在实现数据保护的同时加剧了数据锁定之风险,不能为数据流通提供行为预期。而数据赋权的意义在于,... 非个人数据作为一种资源,其价值在于不断地流通。而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合同法+侵权法+技术措施为数据生产者架构了一个事实财产权的框架,在实现数据保护的同时加剧了数据锁定之风险,不能为数据流通提供行为预期。而数据赋权的意义在于,承认数据的事实财产权,并进一步将之塑造为实证法上的权利概念,从而为数据流通提供行为预期。数据生产者(包括单个数据生产者和数据集生产者)作为数据流通的发起者,在数据生产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因而需要赋之以权利,通过法律上的激励机制实现数据流通。排他权是权利结构的核心,数据资源的排他权并非没有先例可循,商业秘密即可借鉴。对于数据资源排他权的塑造,其维度有二:一是通过合同界定出价值量相对完整的客体,即单个数据抑或数据集(维度广、种类多、数据量大);二是通过行为规范,即从来源合法和使用不违法两个层面构建数据利用行为规范。只是客体特定化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如可追溯日志)甚至法院确权程序(如果有的话)来确定。其结果就是,该项权利消弭了对世性,即有限对世,丧失控制即丧失权利。这样的权利设计既迎合数据资源属性,亦符合财产法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他权 客体要素 数据价值 行为规范 商业秘密
下载PDF
生命价值观概论 被引量:6
6
作者 曹祖明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5-9,共5页
生命是价值的本源 :没有生命 ,所有利害等价值问题便无从谈起。生命是价值的基础 :一切客体价值都是生命价值的外衍、对象化 ;主体所有高层次价值类型都是生命价值的衍生和提升。生命是价值主客体的统一。个体生命价值就是自我价值。要... 生命是价值的本源 :没有生命 ,所有利害等价值问题便无从谈起。生命是价值的基础 :一切客体价值都是生命价值的外衍、对象化 ;主体所有高层次价值类型都是生命价值的衍生和提升。生命是价值主客体的统一。个体生命价值就是自我价值。要防止自我价值自发扩张 ,导致个人主义 ;也要防止社会价值异化。生命价值是一切生命体共有的 ,区别于低等生物、植物和动物的人 ,应追求更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哲学 生命价值 自我价值 社会价值 价值主体 价值客体 个人主义
下载PDF
我国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之探讨 被引量:14
7
作者 李穗芳 高岩 《高等建筑教育》 2005年第1期42-44,共3页
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是目前中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技能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职教改革这一进程的成绩、问题、难点及热点 ,从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目标和价值取向的高度 ,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课程衔接 目标 价值取向 对策
下载PDF
教育中技术的价值探讨 被引量:9
8
作者 单美贤 李艺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2008年第2期59-66,共8页
技术化生存阶段,关注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既是技术哲学界的使命,也是教育界的使命。本文侧重于从价值论的角度来探讨教育与技术的关系。价值论强调价值关系是主客体关系的本质,并不是贬低实践关系的重要性,我们把"教育中技术的价值&qu... 技术化生存阶段,关注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既是技术哲学界的使命,也是教育界的使命。本文侧重于从价值论的角度来探讨教育与技术的关系。价值论强调价值关系是主客体关系的本质,并不是贬低实践关系的重要性,我们把"教育中技术的价值"理解为技术对于教育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实现的人的价值,本质在于手段价值和目的价值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客体 价值主体 手段价值 目的价值
下载PDF
政府资产计价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媛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36-40,共5页
研究基于政府会计框架下的政府资产计价是政府会计目标的要求,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有助于对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改造。政府资产应定义为政府拥有或控制的具有服务潜能的资源。政府资产计价对象范围仅包括政府公共资产、政府... 研究基于政府会计框架下的政府资产计价是政府会计目标的要求,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有助于对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改造。政府资产应定义为政府拥有或控制的具有服务潜能的资源。政府资产计价对象范围仅包括政府公共资产、政府投资资产、政府公共资源资产、政府遗产资产和政府权利资产。在政府资产计量属性上应引入公允价值,这是大势之所趋,也是政府资产计价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资产 计价对象 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
下载PDF
信息文明时代劳动对象演变的劳动价值和人类发展意蕴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天恩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CSSCI 2022年第5期48-56,共9页
随着信息文明特别是大数据的发展,劳动对象发生了从物能到信息的演变,这使劳动对象完成了一个从自然资源到人类活动结果的重要发展,具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意蕴。作为越来越重要的劳动对象,大数据是人类生存活动的产物,这意味着... 随着信息文明特别是大数据的发展,劳动对象发生了从物能到信息的演变,这使劳动对象完成了一个从自然资源到人类活动结果的重要发展,具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意蕴。作为越来越重要的劳动对象,大数据是人类生存活动的产物,这意味着在大数据基础上的人类生存活动本身的重要劳动价值意蕴。大数据天然的社会性,意味着劳动对象的社会化。正是劳动对象在根本意义上的社会化,具有更深层次的消费和生产一体化意蕴。而作为劳动对象数字化的结果,信息性劳动的普遍发展,则具有与人类解放相联系的重要人类发展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对象 大数据 劳动价值 人类发展
原文传递
《职业教育法》修订的法理思考 被引量:11
11
作者 石纪虎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17,共5页
《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必须在调整对象、立法目的和价值理念等方面与《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相衔接、相协调,以避免法律规定的冲突或重复。职业教育法作为教育法的二级部门法,应以职业教育领域的特殊性社会关系为自己的调整对象,立法... 《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必须在调整对象、立法目的和价值理念等方面与《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相衔接、相协调,以避免法律规定的冲突或重复。职业教育法作为教育法的二级部门法,应以职业教育领域的特殊性社会关系为自己的调整对象,立法目的主要在于确定职业教育的基本法律地位以及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有效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职业教育法》作为行政法的分支,与一般的部门行政法的不同之处在于教育机构(学校)作为行政相对人享有办学自主权。为切实维护教育机构(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在立法模式上,职业教育法宜采取否定性的立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整对象 立法目的 价值理念
下载PDF
犯罪客体是刑事违法的最高价值标准 被引量:11
12
作者 邵维国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62-71,共10页
犯罪客体并不具有哲学意义上客体(对象)的含义。它是生活行为是否违反刑法的价值标准。它的内容是刑法法益。它派生出客观构成要件,并对客观构成要件具有解释功能。因为生活行为符合客观构成要件就刑事违法,构成要件符合性必须先形式判... 犯罪客体并不具有哲学意义上客体(对象)的含义。它是生活行为是否违反刑法的价值标准。它的内容是刑法法益。它派生出客观构成要件,并对客观构成要件具有解释功能。因为生活行为符合客观构成要件就刑事违法,构成要件符合性必须先形式判断,后实质判断,而犯罪客体就是实质判断的价值标准,所以犯罪客体是刑事违法的最高价值标准。根据罪刑法定原则,犯罪客体必须法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客体 刑事违法 价值标准
原文传递
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的逻辑起点与学理价值——以壮民族早期发展史为例 被引量:10
13
作者 黄云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7-101,共5页
任何学科作为一个整体,都有其自身的逻辑结构,而科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正是它具有特定的逻辑结构。学科的逻辑起点在学科体系中具有细胞的特征,因为它们提供了整个学科演绎的理论基础。从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民族,来探讨这门... 任何学科作为一个整体,都有其自身的逻辑结构,而科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正是它具有特定的逻辑结构。学科的逻辑起点在学科体系中具有细胞的特征,因为它们提供了整个学科演绎的理论基础。从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民族,来探讨这门新学科独立的研究对象、方法和范畴。从一脉相承的逻辑体系来论述其独特的学理价值和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起点 研究对象 学理价值 现实价值
下载PDF
论运动训练的“以人为本” 被引量:8
14
作者 肖林鹏 唐立慧 《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37-39,共3页
对运动训练“以人为本”的内涵及与此有关的两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通过运动训练实践手段,以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运动训练“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从运动训练管理层面上看,教练员应作为主体,而在... 对运动训练“以人为本”的内涵及与此有关的两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通过运动训练实践手段,以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运动训练“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从运动训练管理层面上看,教练员应作为主体,而在运动训练实践层面,运动员是主体;运动训练的终极目标在于通过运动员挑战极限、挑战自我的过程,达到其自我价值实现的“身心并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训练 "以人为本" 主体 客体 价值目标
下载PDF
犯罪客体:曲解、质疑与理性解读——兼论正当事由的体系性定位 被引量:10
15
作者 彭文华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9-97,共9页
通说将犯罪客体与民事、经济、行政等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严格区分,并将之限定为刑法分则规定的社会关系的整体,是不可取的。否定犯罪客体在犯罪认定中的作用,缺乏说服力。以法益等替代犯罪客体中的社会关系,并不可取。犯罪客体具有事... 通说将犯罪客体与民事、经济、行政等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严格区分,并将之限定为刑法分则规定的社会关系的整体,是不可取的。否定犯罪客体在犯罪认定中的作用,缺乏说服力。以法益等替代犯罪客体中的社会关系,并不可取。犯罪客体具有事实判断与价值评价双重功能。法律关系是犯罪客体的重要内容。正当事由符合特定法律关系,没有侵犯犯罪客体,不能认定为犯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客体 事实判断 价值评价 法律关系 正当事由
原文传递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解构与重建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亚玲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9,56,共5页
针对传统图书馆学元理论中存在的研究对象"迷惘"、终极价值"悬置"、思维方式"混乱"、逻辑关系"断裂"等现象,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哲学基础、方法论、逻辑起点、终极价值等几个核心问题入手... 针对传统图书馆学元理论中存在的研究对象"迷惘"、终极价值"悬置"、思维方式"混乱"、逻辑关系"断裂"等现象,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哲学基础、方法论、逻辑起点、终极价值等几个核心问题入手,对该学科元理论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以期实现图书馆学终极价值和研究范式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学 基础理论 研究对象 工具理性 终极价值 公共智慧
下载PDF
关于法益成为犯罪客体的思考 被引量:6
17
作者 魏东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1期61-69,共9页
关于犯罪客体问题 ,理论界分歧较大 ,有许多不同观点。就其合理性而言 ,法益说比较妥当 ,即犯罪客体 ,应当是指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由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法益。其根据主要在于 :一是深刻揭示了犯罪所侵害的实质 ,二是在理论逻辑上无懈可... 关于犯罪客体问题 ,理论界分歧较大 ,有许多不同观点。就其合理性而言 ,法益说比较妥当 ,即犯罪客体 ,应当是指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由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法益。其根据主要在于 :一是深刻揭示了犯罪所侵害的实质 ,二是在理论逻辑上无懈可击 ,三是切合了现代民主政治和人权观念的新发展 ,四是具有其特殊的机能 ,五是完全切合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但是 ,法益理论本身也面临许多挑战与悖论 ,尤其是法益价值构造与价值取向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客体 法益 存在根据 价值构造 价值取向
下载PDF
当前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 被引量:7
18
作者 拉瑞·尼尔森 金建生(译) 王嘉毅(译)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15,共5页
当前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做出迅速反应,而高校的学生构成以及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也日益多样化。高等学校必须开发更具有弹性、灵巧、敏感和切合实际的学位课程,设计出能满足学生需要的学习策略和学习项目;要深化改革... 当前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做出迅速反应,而高校的学生构成以及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也日益多样化。高等学校必须开发更具有弹性、灵巧、敏感和切合实际的学位课程,设计出能满足学生需要的学习策略和学习项目;要深化改革,使高等学校的教师、职员和学生能与商业、政府和民众团体结成伙伴,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高等教育 教育内容 教育对象 增值
原文传递
虚拟价值:价值规律的新视野 被引量:8
19
作者 吴秀生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1年第4期36-45,共10页
广义虚拟经济试图在马克思的生活对象化理论指导下,超越物本思维进行经济理论创新。生活的对象化有两层涵义:一是生活凝结成人们之间进行交往的对象;二是生活成为人们认识和观照的对象。这个理论将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逻辑学有机... 广义虚拟经济试图在马克思的生活对象化理论指导下,超越物本思维进行经济理论创新。生活的对象化有两层涵义:一是生活凝结成人们之间进行交往的对象;二是生活成为人们认识和观照的对象。这个理论将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逻辑学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成为解释价值现象的理论原点。当充分的市场平台出现时,虚拟价值进入了交换领域,广义虚拟经济就出现了。虚拟价值是社会心理需求对商品价值的再造,这在解释价值现象和价值规律上有重大意义。由于虚拟价值的引入,人们求解价值源泉问题上的理论困境被打破了。无论对附着于商品之上的过去"信息颗粒"的发现,或者附着于其中的未来"信息颗粒"的发现,都可视为对沉没价值的打捞。因此,在广虚视野下价值的时间维度被打开了,价值从此变动不居,价值不稳定状态,成为价值的基本存在状态。而从社会心理需求对价值的重新发现的第一天起,人类社会就已经埋下了走向财富爆炸的种子,人类终究会走向对绝对财富的狂热追求,这就必然使财富标志在人类的经济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象化 社会心理需求 虚拟价值 信息颗粒 绝对财富标志 相对财富标志人
下载PDF
城市设计:空间资源再分配的手段 被引量:7
20
作者 金广君 董慰 《新建筑》 2009年第4期82-86,共5页
为适应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双重需求,从资源角度重新理解城市空间,从资源分配的角度重新理解城市设计的过程。认为城市设计的过程是空间资源再分配的过程,主要表现在空间使用权的分配和空间质量的分配,并进一步论述了城市设计的分配原... 为适应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双重需求,从资源角度重新理解城市空间,从资源分配的角度重新理解城市设计的过程。认为城市设计的过程是空间资源再分配的过程,主要表现在空间使用权的分配和空间质量的分配,并进一步论述了城市设计的分配原则和具体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设计 空间资源再分配 对象 价值 主体 手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