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傩戏文化 被引量:12
1
作者 庹修明 《教育文化论坛》 2010年第3期89-95,133-136,共11页
傩文化是以驱疫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的古文化现象。傩戏是傩文化的载体,是由傩祭、傩舞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古朴、原始、独特的戏曲样式。贵州民间傩戏系统,主要是两个系列,三个层次。汉、苗、... 傩文化是以驱疫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的古文化现象。傩戏是傩文化的载体,是由傩祭、傩舞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古朴、原始、独特的戏曲样式。贵州民间傩戏系统,主要是两个系列,三个层次。汉、苗、侗、土家、彝、仡佬等民族地区的傩戏,为一个系列,即民间傩系列。彝族傩戏"撮泰吉"完成了傩祭向傩戏的初步过渡,是傩戏的雏形,属低级层次;汉、苗、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区的傩戏,是向单一的戏剧艺术过渡的中间层次;贵州地戏属于军傩系列,是傩戏发展的较高层次,是地道的"农民戏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傩戏 类型 分布 仪式 演出
下载PDF
壮族傩仪调查与傩书研究初探 被引量:6
2
作者 林安宁 刘垚瑶 《百色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60-67,共8页
壮族傩书的提出,对于研究壮族傩文化提供了新思路。它对于研究南方的傩文化,特别是中国环北部湾地区的傩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壮族傩书的研究可综合民俗学的田野考察、口头传统理论和文献的搜集、整理等研究方法。
关键词 壮族 傩仪 傩书 活态神话
下载PDF
方相氏逐疫与自然时序转换的关系 被引量:5
3
作者 王铭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38-42,共5页
方相氏作为傩仪之神,同时担当丧葬仪式中的开路之神,连接两种仪式的关键点是其共同的逐疫功能。方相氏及其所带领的队伍进行驱傩仪式,其本质是为了驱逐疫鬼,即所谓的"殴疫"。三时傩都与自然界的时序变迁所导致的阴阳暂时失序... 方相氏作为傩仪之神,同时担当丧葬仪式中的开路之神,连接两种仪式的关键点是其共同的逐疫功能。方相氏及其所带领的队伍进行驱傩仪式,其本质是为了驱逐疫鬼,即所谓的"殴疫"。三时傩都与自然界的时序变迁所导致的阴阳暂时失序有关,需要方相氏顺应其变化加以调和,所驱除的疫鬼正是自然阴阳失序造成的祟害的象征物。通过殴疫的本质功能,古人将傩仪与丧葬仪式联系了起来,从自然时序转换到了阴阳过渡转换,方相氏在傩仪和丧葬仪式中扮演了同样重要的调和阴阳时序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相氏 殴疫 傩礼 丧葬礼 疫鬼
下载PDF
傩仪“过关”的象征结构 被引量:6
4
作者 梁正海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25-30,共6页
黔东北地区土家族传统文化傩仪"过关"的象征结构主要通过傩坛的空间结构和傩面具的分类体系以及傩仪操演过程得以展示,傩仪的象征结构主要表现为二元结构和三元结构,但其核心结构是二元结构,其它结构都是二元结构的派生结构。
关键词 傩仪 过关 二元结构 三元结构 核心结构
下载PDF
从巫礼傩仪到舞榭歌台——戏曲脸谱的形成与演变论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陈友峰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6年第2期175-183,共9页
"脸谱"是构成戏曲的主要审美元素之一,也是戏曲迥别于其他戏剧形态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中国戏曲脸谱的发端和起源,与古代的巫术、原始宗教的"涂面化妆"和面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和因缘。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戏曲脸谱... "脸谱"是构成戏曲的主要审美元素之一,也是戏曲迥别于其他戏剧形态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中国戏曲脸谱的发端和起源,与古代的巫术、原始宗教的"涂面化妆"和面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和因缘。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戏曲脸谱是在古代巫术活动和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涂面化妆"和面具基础上演变和发展而成的。它那色彩绚丽、意蕴丰富的图案背后,隐藏着的是人类早期巫术迷信、图腾崇拜和原始宗教信仰的心理情愫;它那奇特的造型、充满想象力的构图,并没有悉却淡逝巫术活动中的涂面化妆和信仰活动中的面具痕迹,相反,却昭示了戏曲脸谱与原始巫术和原始宗教活动的不容忽视的密切联系。从脸谱的演变向度来看,单纯世俗性"戏曲脸谱"的形成并不是很早,这与戏曲成熟形态出现较晚有很大关系。在宋金时期演出的杂剧中,开始出现"涂面化妆",随着戏曲脚色行当分类的增加,呈现出日趋复杂的势头。所以,"戏曲脸谱"是伴随着戏曲人物行当出现而日益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戏曲角色和行当的丰富性决定了戏曲脸谱的丰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巫术 傩仪 面具 涂面化妆 脸谱 戏曲脸谱
下载PDF
土家族“收神疯”傩仪的象征人类学解读 被引量:3
6
作者 陈玉平 龚德全 《怀化学院学报》 2009年第9期1-4,共4页
从象征人类学视角对土家族"收神疯"傩仪进行了解读,在析解仪式内部结构的基础上,透视了仪式中的深层隐喻与象征:包括仪式空间的性质,仪式中所内蕴的转换特质,以及土家族人观、宇宙观、神观等意识形态的某些层面,从中我们可以... 从象征人类学视角对土家族"收神疯"傩仪进行了解读,在析解仪式内部结构的基础上,透视了仪式中的深层隐喻与象征:包括仪式空间的性质,仪式中所内蕴的转换特质,以及土家族人观、宇宙观、神观等意识形态的某些层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土家族傩仪本身所内蕴的丰富文化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家族 “收神疯”傩仪 隐喻 象征
下载PDF
清代湖湘疫病民俗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吴娅娜 易法银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7-78,共2页
在重巫轻医的历史传统下,以行傩逐疫、端午风俗为代表的祛疫民俗在清代湘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影响着人们对待疫病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承载了一定的社会防疫功能,并以公开集体的方式维护了区域群体的价值观,一定程度上起到在长期... 在重巫轻医的历史传统下,以行傩逐疫、端午风俗为代表的祛疫民俗在清代湘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影响着人们对待疫病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承载了一定的社会防疫功能,并以公开集体的方式维护了区域群体的价值观,一定程度上起到在长期疫病侵袭下稳定湖湘区域社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傩逐疫 端午风俗 祛疫民俗 社会防疫
下载PDF
“游神”仪式中“大神尪”手工制作技艺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以福建福州长乐后团“塔骨”手工制作技艺为例
8
作者 林枫 郑玉玲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5-13,共9页
历史学、艺术学等方法相融合的研究认为,福建福州长乐区“塔骨”的整体身型构造保留着扮傩表演的基本特征。从形象打造上注重雕刻面具(头筒)在游神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在身架上贴合了表演艺阵的动作范式,从而在动静结合中引发民众的崇拜幻... 历史学、艺术学等方法相融合的研究认为,福建福州长乐区“塔骨”的整体身型构造保留着扮傩表演的基本特征。从形象打造上注重雕刻面具(头筒)在游神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在身架上贴合了表演艺阵的动作范式,从而在动静结合中引发民众的崇拜幻想,进而移情于祈愿的神祇,发挥类似于古傩“保障境内平安”的仪式功能。当前,游神仪式淡化了宗教的神圣感,仪式表达的意象通过艺术符号得以全方位构建,其中凝结的非遗元素成为了乡民返祖、追溯传统的承袭基因,“大神尪”手工制作技艺也适应了从个性化到程序化的转变,在规范中推广了民俗,富有可转化可创新的艺术表演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傩文化 游神 塔骨 大神尪 仪式表演
下载PDF
论江西南丰跳傩的文化象征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永红 《池州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15-18,31,共5页
民间跳傩仪式中,无论是娱神、娱人的傩舞、傩戏,"舞"是傩文化最原始的形态,是传达傩神意识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傩仪式呈现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不仅形态各异、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又独具文化属性。南丰傩舞犹以其形态原始古朴... 民间跳傩仪式中,无论是娱神、娱人的傩舞、傩戏,"舞"是傩文化最原始的形态,是传达傩神意识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傩仪式呈现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不仅形态各异、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又独具文化属性。南丰傩舞犹以其形态原始古朴、动作粗犷豪放名列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存名录,文章分析南丰跳傩表现形式、傩面具、跳傩仪式的象征文化意蕴,分析形式背后的文化涵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丰跳傩 傩面具 傩仪 文化象征
下载PDF
祭祀·祈祷·娱乐——江西省南丰县石邮村傩戏调查 被引量:3
10
作者 朱恒夫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83-189,共7页
至迟在商周时代就形成的以驱鬼逐疫为其目的的"傩",传至今日,多受巫道佛等宗教与戏曲艺术的影响,与古制有了较大的距离,而江西省南丰县石邮村的傩戏基本上接近于傩的原始面目。该村的行傩活动始于明代宣德年间,距今近六百年... 至迟在商周时代就形成的以驱鬼逐疫为其目的的"傩",传至今日,多受巫道佛等宗教与戏曲艺术的影响,与古制有了较大的距离,而江西省南丰县石邮村的傩戏基本上接近于傩的原始面目。该村的行傩活动始于明代宣德年间,距今近六百年。傩班由八人组成,整个行傩的程序为下殿、起傩、演傩、搜傩、圆傩、安座,时间为旧年的除夕到正月十五日前后。整个行傩活动的重点是"演傩",即表演《开山》《纸钱》《雷公》《傩公傩婆》《钟馗醉酒》《跳凳》《双伯郎》《关公》等剧目。石邮村傩戏的功能为驱鬼逐疫、保地方平安;祈祷先祖与神灵保佑,使其人丁兴旺、生活美满;丰富乡民的文化生活,让人们获得审美的愉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艺术形态 石邮村 傩仪 傩戏 田野调查 剧目 功能
下载PDF
“遗俗”的当下功能——以安徽贵池傩仪式音乐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孟凡玉 《文化艺术研究》 2009年第3期108-124,共17页
傩仪式乐舞曾经是我国古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傩仪式乐舞活动散布于民间,被认为是一种古代文化的"遗俗"。但是,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傩仪式乐舞不应该被认为只是一种所谓的文化"遗俗",而是有着深... 傩仪式乐舞曾经是我国古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傩仪式乐舞活动散布于民间,被认为是一种古代文化的"遗俗"。但是,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傩仪式乐舞不应该被认为只是一种所谓的文化"遗俗",而是有着深刻当下意义的文化活体,具有多方面的文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音乐 文化功能
下载PDF
试析傩礼中方相氏的地位嬗变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振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6-80,共5页
方相氏是傩礼中的主角,其主要职责是"驱疫"。但汉以后,方相氏的绝对主导地位逐渐被弱化。方相氏职责和地位的变化,表明一直高高在上的方相氏已开始走向民间,自周以来傩仪的礼制规范已渐渐被打破,驱傩本来的内涵已发生改变。... 方相氏是傩礼中的主角,其主要职责是"驱疫"。但汉以后,方相氏的绝对主导地位逐渐被弱化。方相氏职责和地位的变化,表明一直高高在上的方相氏已开始走向民间,自周以来傩仪的礼制规范已渐渐被打破,驱傩本来的内涵已发生改变。随着傩仪逐渐由严肃的国家礼制向娱人化、世俗化方向发展,傩与戏剧越走越近,并最终促成了傩戏的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傩礼 方相氏 职责 地位下降 戏剧
下载PDF
基于民俗仪式与符号阐释的《大傩图》补证
13
作者 黄杰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6-49,共14页
大傩图》中人物极具符号性的装饰及道具所蕴含的民俗信仰因素,可以证明此图所画为仲春民间兼有驱傩、祈雨、娱乐功能的社火表演,更名为《社火图》较准确,不更名亦可。图中人物妆饰有"溪蛮"色彩,保有南方民族融合的痕迹。以执... 大傩图》中人物极具符号性的装饰及道具所蕴含的民俗信仰因素,可以证明此图所画为仲春民间兼有驱傩、祈雨、娱乐功能的社火表演,更名为《社火图》较准确,不更名亦可。图中人物妆饰有"溪蛮"色彩,保有南方民族融合的痕迹。以执帚者为一号人物的一般说法可能有误,领队或一号人物当为蝶冠者。他们且行且吹打,滑稽搞笑,显然领队的临时掉头导致了队伍一团混乱,但此乱非真乱,抽去表象便可见队形乃呈反"S"或"龙抬头"状,属于太极图式,具有深刻的寓意,且能最优化集中定格12个人物,如此匠心不能不令人击节。人物衣袍多着补子,而补子至明代方形成制度,故此图断代为宋值得怀疑。人物假面黑符至今仍存在于社火及戏曲脸谱中,当为我国戏曲脸谱之早期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傩图》 社火 求雨 民间信仰 仪式 符号
原文传递
敦煌傩:作为仪式与戏剧的中介——以敦煌驱傩词为考察中心
14
作者 喻忠杰 《吐鲁番学研究》 2017年第1期63-72,共10页
傩是仪式与戏剧双向互渗过程中一种特殊的中介,它既体现了仪式和戏剧在形式和外观上的相通,也反映了二者在本质和意义上的区别。敦煌《儿郎伟》中的驱傩词是对敦煌傩仪和傩戏仪式性展演的具体化体现。这些驱傩词呈现出仪式与戏剧在形式... 傩是仪式与戏剧双向互渗过程中一种特殊的中介,它既体现了仪式和戏剧在形式和外观上的相通,也反映了二者在本质和意义上的区别。敦煌《儿郎伟》中的驱傩词是对敦煌傩仪和傩戏仪式性展演的具体化体现。这些驱傩词呈现出仪式与戏剧在形式和内容上的交叉与联系,其中所见傩仪主角由方相氏向钟馗的转化,是唐五代时期戏剧性角色从宗教性傩仪向艺术性傩戏过渡的一次本质性变化,而驱傩词中世俗化内容的大量出现则昭示了敦煌傩仪向傩戏的渐趋转变。敦煌傩仪的展演过程在外观上兼具音乐性和表演性,在本质上则更趋近于傩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傩仪 傩戏 驱傩词 仪式 表演
下载PDF
清代秧歌考
15
作者 郑元祉 《地方文化研究》 2015年第3期74-80,共7页
本文通过从抑阴扶阳的机制及阴阳调和的角度来探讨秧歌演出活动中所含有的特性。秧歌所具有的特性可以说明为抑阴扶阳机制及阴阳调和,这一点为以往各种秧歌起源说提供了再检讨的线索,具有相当的意义。正像序言里所提出的歌舞形式的秧歌... 本文通过从抑阴扶阳的机制及阴阳调和的角度来探讨秧歌演出活动中所含有的特性。秧歌所具有的特性可以说明为抑阴扶阳机制及阴阳调和,这一点为以往各种秧歌起源说提供了再检讨的线索,具有相当的意义。正像序言里所提出的歌舞形式的秧歌,如果仔细区分,可以分类为歌曲、舞蹈、歌曲和舞蹈结合的歌舞、以及进化为小戏的过程等各种不同层次。因此,可以据此仔细考察从歌舞这一原始形态发展到大戏的复杂形式的过程,这种抑阴扶阳的机制及阴阳调和的特性在秧歌演出发展史上具有一贯的作用的意义。考虑到小戏大戏均来自秧歌这一点,可以用秧歌所具有的抑阴扶阳机制及阴阳调和来说明中国戏曲演出背景中的精神机制。换句话说,从抑阴扶阳及阴阳调和里起源的禳灾祈福的精神极有可能是自古至今支撑中国戏曲演出的背景及精神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阴扶阳 阴阳调和 小戏 大戏 秧歌 傩礼
下载PDF
燕赵傩、武文化融合研究——以武安固义傩仪为例
16
作者 苗凯亮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4年第2期77-81,共5页
20世纪80年代,在武安固义地区发现的保存较为完整的古老傩祭仪式——武安固义傩仪,极大地丰富了中原傩文化的研究。尤其是在“唯祀与戎”的古代社会,燕赵大地上的傩文化更具武文化特色,鲜活地留存了中原傩、武文化融合基因。笔者以武安... 20世纪80年代,在武安固义地区发现的保存较为完整的古老傩祭仪式——武安固义傩仪,极大地丰富了中原傩文化的研究。尤其是在“唯祀与戎”的古代社会,燕赵大地上的傩文化更具武文化特色,鲜活地留存了中原傩、武文化融合基因。笔者以武安地域历史背景为基础,以武安固义傩戏为范例,从傩文化和武文化两个方面进行探究。通过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深入阐述武安地区傩文化与武文化的融合。研究认为:武安地区的傩文化深受燕赵尚武之风浸染,二者的交融丰富了傩、武文化内涵,为傩、武文化再发展提供了范例,为民俗民间活动与武术文化融合发展提供了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傩仪傩戏 燕赵武术 武术文化 武舞
下载PDF
米仓山南麓的行傩逐疫习俗探析
17
作者 杜建华 王屹飞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4年第5期54-61,共8页
四川广元米仓山南麓流行着多样态的民间祭祀戏剧,如提阳戏、旺苍端公戏等,历史上行傩逐疫、驱祟祛病是其祭祀活动的一项重要功能,各种以祛病除邪为目的的巫傩技艺表演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今,这种傩祭活动中驱邪逐疫的价值功能正... 四川广元米仓山南麓流行着多样态的民间祭祀戏剧,如提阳戏、旺苍端公戏等,历史上行傩逐疫、驱祟祛病是其祭祀活动的一项重要功能,各种以祛病除邪为目的的巫傩技艺表演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今,这种傩祭活动中驱邪逐疫的价值功能正在发生转化:原来的民俗信仰内涵逐渐减少,行傩逐疫的成分明显弱化,而技艺表演、猎奇观赏、祈愿美好生活的成分正在不断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傩逐疫 法事技艺 价值转化
下载PDF
12岁:一个重要的生命节点——论贵州德江土家族儿童“过关”傩仪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玉平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6,共6页
本文通过解析土家族儿童成长过程中的"过关"傩仪,探讨土家族民众对人的生命阶段、造成疾病灾难原因的认识。文章认为,土家族"过关"傩仪的展演,实为一整套地方传统知识的呈现。在土家族民间观念中,12岁是人的生命过... 本文通过解析土家族儿童成长过程中的"过关"傩仪,探讨土家族民众对人的生命阶段、造成疾病灾难原因的认识。文章认为,土家族"过关"傩仪的展演,实为一整套地方传统知识的呈现。在土家族民间观念中,12岁是人的生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过了12岁,孩子具有更强的身体以抵御神煞的侵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家族 人生仪礼 象征
下载PDF
戏曲与傩仪:闽台“大神尪”傩舞的形态特征与戏曲化趋势 被引量:1
19
作者 郑玉玲 林枫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4-63,共10页
“大神尪”傩舞是我国傩文化在闽台遗存的一种独特祭祀仪礼。本文立足田野调研,借鉴舞蹈形态学、戏曲民俗学等研究方法,以戏曲与傩仪为主线,剖析闽台“大神尪”傩像的戏曲化造像特点、身段步态特征,窥见其傩舞形态的审美意涵;通过分析... “大神尪”傩舞是我国傩文化在闽台遗存的一种独特祭祀仪礼。本文立足田野调研,借鉴舞蹈形态学、戏曲民俗学等研究方法,以戏曲与傩仪为主线,剖析闽台“大神尪”傩像的戏曲化造像特点、身段步态特征,窥见其傩舞形态的审美意涵;通过分析神尪傩舞形态与闽台戏曲在角色形塑、身段步法、阵法构图的相似性,阐析“仪中有戏、戏中有仪”的互为借鉴关系,揭示神尪傩舞与地方戏曲相互借鉴交融的文化现象,进而从傩与戏的双向互动阐释大神尪傩舞的戏曲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与傩仪 闽台“大神尪”傩舞 形态特征与意涵 戏曲化趋势
原文传递
大同寺儿村石雕与北魏傩仪
20
作者 曹彦 韦正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0-37,152,共9页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北魏石雕三品》中公布的大同寺儿村古墓出土的北魏石雕。文章将石雕的年代纠正为5世纪中期前后,通过对该石雕的细读,发现这种二武士一人面一兽面的组合与关中地区关系密切。文章对石雕表现的仪式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北魏石雕三品》中公布的大同寺儿村古墓出土的北魏石雕。文章将石雕的年代纠正为5世纪中期前后,通过对该石雕的细读,发现这种二武士一人面一兽面的组合与关中地区关系密切。文章对石雕表现的仪式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展现了北魏平城时代鲜卑军傩的场景。寺儿村石雕中武士和怪兽形象的组合,对北魏洛阳时代及其后之镇墓组合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寺儿村石雕 北魏 傩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