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方民族鹰崇拜文化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额尔德木图 《满语研究》 CSSCI 2013年第2期91-94,共4页
北方民族鹰崇拜习俗,与其萨满信仰、文学艺术一道,形成独具特色的鹰文化体系。鹰崇拜文化起源于北方民族狩猎经济,渗透于北方民族萨满信仰、文学艺术等精神文化各方面。古代北方民族不仅敬仰鹰的威严、勇猛,而且将其视为美的化身。从古... 北方民族鹰崇拜习俗,与其萨满信仰、文学艺术一道,形成独具特色的鹰文化体系。鹰崇拜文化起源于北方民族狩猎经济,渗透于北方民族萨满信仰、文学艺术等精神文化各方面。古代北方民族不仅敬仰鹰的威严、勇猛,而且将其视为美的化身。从古至今,鹰频繁出现于文学、绘画、歌舞等艺术作品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民族 鹰崇拜 艺术作品 文化
下载PDF
中华民族的凝聚与演进——从“民族”角度认识中国历史 被引量:6
2
作者 石硕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2年第1期87-101,172,共16页
中华民族是历史形成的,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文章以历史上中国的“扩大”与“绵延”为基本线索,对中华民族的凝聚与演进,尤其对华夏农耕民族与北方民族的交融汇聚机制、北方民族不断南下对民族融合的推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文章认... 中华民族是历史形成的,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文章以历史上中国的“扩大”与“绵延”为基本线索,对中华民族的凝聚与演进,尤其对华夏农耕民族与北方民族的交融汇聚机制、北方民族不断南下对民族融合的推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文章认为,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历史上各民族交融汇聚的基本趋势是朝彼此依存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密不可分的整体方向演进,这个整体正是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华民族”。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形成凝聚的根本,也是中华文明得以绵延不绝、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所在。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之所以成为可能并持续不断,其精髓与核心在于包容。中华民族的凝聚与发展,正是历史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包容和彼此接纳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华夏农耕民族 北方民族 民族融合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丧葬仪式、特点及影响
3
作者 崔明德 毛俊滔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19-32,共14页
葬礼作为人生的最后一项礼仪,是生者举行的哀悼和纪念死者的仪式。作为一种文化习俗,北方少数民族的丧葬仪式意蕴丰富,形态多样,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变。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丧葬仪式,呈现出共有性、宗教色彩浓厚、“游牧”特征、丧... 葬礼作为人生的最后一项礼仪,是生者举行的哀悼和纪念死者的仪式。作为一种文化习俗,北方少数民族的丧葬仪式意蕴丰富,形态多样,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变。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丧葬仪式,呈现出共有性、宗教色彩浓厚、“游牧”特征、丧葬形式多样性等四个特点。北方民族丧葬仪式的变化,既有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的因素,又有汉族对北方少数民族影响的因素。北方少数民族丧葬仪式的鲜明特征、汉化的发展趋势,体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多元化形态,是观察历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民族 丧葬仪式 少数民族 民族文化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中国古代长城的历史角色 被引量:4
4
作者 赵现海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2-101,共10页
中国古代中原王朝为加强防御,在北部边疆长期建立了长城防御体系,明代在海洋空间面临实质性挑战后,在东部近海地区也开始构建了长城防御体系。长城一方面起到了有效的防御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被动特征,无法彻底解决来自北方族群与东部... 中国古代中原王朝为加强防御,在北部边疆长期建立了长城防御体系,明代在海洋空间面临实质性挑战后,在东部近海地区也开始构建了长城防御体系。长城一方面起到了有效的防御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被动特征,无法彻底解决来自北方族群与东部海域的威胁,反而产生“反噬效应”,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与社会动荡,甚至带来全方位的政权危机,这是影响中国古代历史变迁的重要因素。长城虽然是政权之间的界限,却并非族群之间的界限,而是一条生态过渡区的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 北方族群 “反噬效应” 生态界限
下载PDF
北方民族传统文化与草原生态关系的调查与思考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景明 《大连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95-100,共6页
通过对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部分民族的调查,在经济类型、居民收入、政策法律、婚姻家庭、饮食文化、居住形式、宗教信仰、科技教育等方面,现代北方民族的传统文化与草原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互动的本质关系。现今由于草原... 通过对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部分民族的调查,在经济类型、居民收入、政策法律、婚姻家庭、饮食文化、居住形式、宗教信仰、科技教育等方面,现代北方民族的传统文化与草原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互动的本质关系。现今由于草原生态环境逐渐退化,导致了北方民族传统文化的弱化。将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的链条继续保持下去,有利于促进北方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和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民族 传统文化 草原生态 调查与思考
下载PDF
“顶上风云”:满人髡发源起 被引量:2
6
作者 吴美凤 《满语研究》 CSSCI 2013年第2期62-64,65-71,I0001-I0004,共14页
1911年,孙中山打着"驱逐鞑虏"的大旗推翻清朝,改朝换代后,清人男子的辫子逐渐消失。从清代的髡发蓄辫上溯至元代的蒙古人,与宋对峙的辽代契丹族、金代女真族或西夏党项族,乃至于魏晋时期北方的诸"鞑虏"或更早的匈... 1911年,孙中山打着"驱逐鞑虏"的大旗推翻清朝,改朝换代后,清人男子的辫子逐渐消失。从清代的髡发蓄辫上溯至元代的蒙古人,与宋对峙的辽代契丹族、金代女真族或西夏党项族,乃至于魏晋时期北方的诸"鞑虏"或更早的匈奴人等,其发式非髡即披,髡除位置不同,蓄发长短、发辫式样也相异。若从初民社会图腾组织与图腾信仰的角度来看这些髡发蓄辫的源起,孙中山口中的"鞑虏"也许并非未开化的鞑虏,末代皇帝溥仪剪辫之时可能也会踌躇再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族 发式 北方民族
下载PDF
族群互动与“南北朝”现象:一个体制问题的政治学思考 被引量:1
7
作者 阎步克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4-101,共8页
北方族群对中国制度史留下了多方面影响,其中包括其所建立的若干异族王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政治体制的形态与方向。从政治学上说,其影响可简要归结为强化专制集权和激活官僚体制。学者提出了一个"两个南北朝"的概念。在&q... 北方族群对中国制度史留下了多方面影响,其中包括其所建立的若干异族王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政治体制的形态与方向。从政治学上说,其影响可简要归结为强化专制集权和激活官僚体制。学者提出了一个"两个南北朝"的概念。在"两个南北朝"的时代,南系王朝的某些政治变迁,令中国史的另一些可能性显露出来了。而在这时,北系由少数民族入主建立的王朝,构成了一个"矫枉过正"的分力。这个分力的基础是"部族武力的体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族群 制度史 “两个南北朝” “部族武力的体制化”
下载PDF
试论先秦文学中的北方民族 被引量:1
8
作者 温一格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69-75,共7页
通过对《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周礼》《礼记》以及诸子典籍等先秦时期主要的文学作品典籍内容进行筛选与分析,尝试探究对这一时期中原政权以北的民族政权的丰富形态、生活生产、政权建立与变迁、与中原政权的互动等记载,探... 通过对《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周礼》《礼记》以及诸子典籍等先秦时期主要的文学作品典籍内容进行筛选与分析,尝试探究对这一时期中原政权以北的民族政权的丰富形态、生活生产、政权建立与变迁、与中原政权的互动等记载,探讨由此呈现出的北方民族与中原华夏政权的关系,华夏集团对待北方民族政权的态度,以及在游牧文明影响下中原文学所呈现的有着类似审美风格和精神内涵的文学作品等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文学 北方民族 游牧文化
下载PDF
论金代多元一体的各民族文学(下) 被引量:1
9
作者 周惠泉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30-40,共11页
金代各民族文学成长于汉民族农耕文化与北方民族游猎文化的结合部,蕴含着游牧狩猎文化威武有加、健勇无比的宝贵元素,从而为北雄南秀、异彩纷呈的中国文学注入了勃勃生机与原始活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历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 金代各民族文学成长于汉民族农耕文化与北方民族游猎文化的结合部,蕴含着游牧狩猎文化威武有加、健勇无比的宝贵元素,从而为北雄南秀、异彩纷呈的中国文学注入了勃勃生机与原始活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历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融合是中华文明不断更新与发展、永不停顿与衰败的一个关键原因;而金代文学在中华大地上的崛起,对于多元一体的中华各民族文学互动互补、相激相融历史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对于这一点,亟待文学史家在新的世纪构建中国文学史完备框架和科学体系的宏大工程中予以高度重视,并对金代文学的历史地位进行认真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代文学 北方民族 游猎文化
下载PDF
云肩在明代汉族服饰中的运用
10
作者 王玥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125-128,共4页
元代服饰中的云肩在明代新的服饰制度中得以保留,起于明初贵族将其作为奢华的一个符号而加以沿用。但云肩毕竟可以用普通衣料制成,又具有防护衣领不沾发油的实际功用,更具有削肩而助于实现清瘦、纤弱的审美效果,于是逐渐进入到民间,成... 元代服饰中的云肩在明代新的服饰制度中得以保留,起于明初贵族将其作为奢华的一个符号而加以沿用。但云肩毕竟可以用普通衣料制成,又具有防护衣领不沾发油的实际功用,更具有削肩而助于实现清瘦、纤弱的审美效果,于是逐渐进入到民间,成为汉族女性常用配饰。另外,云肩也是戏剧服装的常见配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肩 北方民族 女性服饰
下载PDF
草原丝绸之路形成的区位优势及其在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贡献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景明 肖瑞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3年第5期60-75,M0005,共17页
草原丝绸之路地处北纬40至50度之间的狭长自然地带,由高山草原和荒漠草原组成,呈现出草原生态环境,便于东西方向的交通,向西通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向南通往中国的内地,向北连接西伯利亚和贝加尔地区,形成东西向和南北向的网状线路,与其... 草原丝绸之路地处北纬40至50度之间的狭长自然地带,由高山草原和荒漠草原组成,呈现出草原生态环境,便于东西方向的交通,向西通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向南通往中国的内地,向北连接西伯利亚和贝加尔地区,形成东西向和南北向的网状线路,与其他丝路和廊道相比具有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传统背景的区位优势。随着北方民族的西迁和南移,促进东西方和南北方人群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带动了政治相融、商贸往来、民族交融、文化交流,彰显出草原丝绸之路在沟通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丝绸之路 区位优势 北方民族的贡献 交往交流交融 文化传承
原文传递
论北方族群法与东亚法文化圈的关系:以盗罪倍赃制的传播为中心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春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9-121,共13页
文化圈的形成,必有一些纽带与媒介起作用,北方族群法在古代东亚法文化圈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就是如此。北方族群法与中原法的关系相当复杂,有彼此交融混合的一面,而有些日本学者却过于强调它们的“冲突”。以北方族群法为纽带,在东至日本列... 文化圈的形成,必有一些纽带与媒介起作用,北方族群法在古代东亚法文化圈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就是如此。北方族群法与中原法的关系相当复杂,有彼此交融混合的一面,而有些日本学者却过于强调它们的“冲突”。以北方族群法为纽带,在东至日本列岛,西至中亚,北到草原大漠,南到中南半岛之内的诸文明,联合而成一个东亚法文化圈。在此文化圈内,由于具体文化、环境、社会等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同源性制度又发生变化,在同一性中发展出多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族群法 东亚法文化圈 中华法系 盗罪倍赃
下载PDF
钩沉拾遗补缺撰新篇:《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库莫奚卷)》评介
13
作者 肖爱民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2期9-12,共4页
奚,为库莫奚的简称,在中国历史上活跃了近千年。由于资料匮乏,研究非常薄弱,王丽娟的专著《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库莫奚卷)》弥补了奚族历史研究中的缺憾。该书以典籍为基础,结合碑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了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对... 奚,为库莫奚的简称,在中国历史上活跃了近千年。由于资料匮乏,研究非常薄弱,王丽娟的专著《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库莫奚卷)》弥补了奚族历史研究中的缺憾。该书以典籍为基础,结合碑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了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对奚族的来源、政治军事、经济生活、文化习俗、与中原政权及各民族的关系等进行了全面分析和系统研究,推进了奚族历史的研究,是奚族史研究的重要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 库莫奚 契丹 研究评介
下载PDF
元代北方民族诗人咏梅诗审美特征刍议
14
作者 毕兆明 陈碧优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55-62,共8页
咏物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类型,其中咏梅诗始于魏晋,至宋代趋于繁盛,成就斐然。元代北方民族诗人修习汉典,承袭中原诗歌传统及前朝咏梅风尚,创作出一系列咏梅诗歌佳作,代表诗人有萨都剌、马祖常、贯云石等。受元代多元融合文化的影响... 咏物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类型,其中咏梅诗始于魏晋,至宋代趋于繁盛,成就斐然。元代北方民族诗人修习汉典,承袭中原诗歌传统及前朝咏梅风尚,创作出一系列咏梅诗歌佳作,代表诗人有萨都剌、马祖常、贯云石等。受元代多元融合文化的影响,这些咏梅诗显示出宗宋尚意、崇真自然的审美特征。一方面承袭宋代咏梅范式,将梅格与人格融合,与水、月、雪等景物相互映衬,注重对梅枝的摹写;另一方面相异于宋代的“咏志”而“言趣”,在诗歌中更多注入了纯真、自然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咏梅 北方民族诗人 审美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