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硅MCM-41担载的Ni-W催化剂上二苯并噻吩加氢脱硫反应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翔 王安杰 +2 位作者 孙仲超 李矗 胡永康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7,共7页
以二苯并噻吩 (DBT)的质量分数为 0 .2 %~ 0 .8%的十氢萘溶液为模型化合物 ,在中压固定床反应器上 ,研究了全硅MCM 41担载的Ni W硫化物催化剂上的加氢脱硫反应 (HDS)动力学。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都表明 ,常用的Langmiur Hinshelwood方... 以二苯并噻吩 (DBT)的质量分数为 0 .2 %~ 0 .8%的十氢萘溶液为模型化合物 ,在中压固定床反应器上 ,研究了全硅MCM 41担载的Ni W硫化物催化剂上的加氢脱硫反应 (HDS)动力学。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都表明 ,常用的Langmiur Hinshelwood方程不适用于气 液 固三相滴流床积分反应器。应用假 1级平推流反应模型 ,分别得到了各催化剂作用下的该反应的速率常数和表观活化能。催化剂的Ni/W摩尔比 (nNi/nW)为 0 .2 5、 0 .5、0 .75和 1.0时 ,该催化HDS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 117.3、 96.7、 64 .4和 72 .9kJ/mol。其中 ,nNi/nW =0 .75的反应表观活化能最低。将催化剂的HDS活性与表观活化能相关联可以发现 ,表观活化能和催化剂活性之间有对应关系 ,表观活化能越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硅MCM-41 niw催化剂 二苯并噻吩 加氢脱硫 反应动力学 石油炼制
下载PDF
绥中36-1原油减三线馏分油催化加氢脱酸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费亚南 孙国方 +1 位作者 李孝国 于海斌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3-86,共4页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NiO含量的Ni-W体系催化剂,用于绥中36-1原油减三线馏分油的加氢脱酸反应,对催化剂的加氢反应工艺条件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NiO含量(w)为4.9%时催化剂活性最佳,较佳的反应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315℃、反...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NiO含量的Ni-W体系催化剂,用于绥中36-1原油减三线馏分油的加氢脱酸反应,对催化剂的加氢反应工艺条件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NiO含量(w)为4.9%时催化剂活性最佳,较佳的反应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315℃、反应压力3.2MPa、氢油体积比300、体积空速1.5h-1,在该条件下可将原料油的酸值由3.48mgKOH/g降到0.05mgKOH/g以下。并对催化剂进行2 000h的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催化剂活性稳定,相比参比催化剂,反应条件更为缓和、裂解反应程度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绥中原油 减三线馏分油 加氢脱酸 ni-w催化剂
下载PDF
低温费-托合成低温冷凝物加氢精制反应集总动力学
3
作者 李志 孙启文 +2 位作者 刘继森 张宗森 吴建民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01-706,共6页
在200~300℃、液时空速1~40h-1、压力3MPa以及氢/油体积比300的条件下,采用Ni-W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中对低温费-托合成低温冷凝物(L-LC)加氢精制的集总动力学进行研究。将L-LC加氢精制反应体系划分为5个集总,构建了反应网络和动力学... 在200~300℃、液时空速1~40h-1、压力3MPa以及氢/油体积比300的条件下,采用Ni-W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中对低温费-托合成低温冷凝物(L-LC)加氢精制的集总动力学进行研究。将L-LC加氢精制反应体系划分为5个集总,构建了反应网络和动力学模型。依据实验数据计算动力学参数,得到其中正构烯烃加氢生成正构烷烃、正构烯烃异构化、异构烯烃加氢生成异构烷烃和异构烷烃生成正构烷烃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77.247、9.570、58.692、35.150kJ/mol。实验数据与该模型计算结果吻合,检验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利用模型讨论了烷烃异构化反应的平衡组成、中间产物的动力学规律和各集总组分反应速率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精制 费-托合成 低温冷凝物 集总动力学 ni-w催化剂
下载PDF
FCC汽油在Ni-W催化剂上非临氢降烯烃的研究
4
作者 李丽华 张金生 +1 位作者 于廷云 翟玉春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47,共4页
研究了一种非加氢降烯烃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该催化剂由Cl/SiO2/γAl2O3作载体,700℃高温焙烧,采用共浸渍法添加活性金属Ni和W制得。反应在自制的小型固定床反应器上进行,最佳反应条件为:温度230℃,空速1.5h-1,压力2.5MPa。产品用PONA... 研究了一种非加氢降烯烃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该催化剂由Cl/SiO2/γAl2O3作载体,700℃高温焙烧,采用共浸渍法添加活性金属Ni和W制得。反应在自制的小型固定床反应器上进行,最佳反应条件为:温度230℃,空速1.5h-1,压力2.5MPa。产品用PONA色谱法和荧光吸附法分析检测其族组成,FCC汽油中烯烃的体积分数由原来的54.89%下降到26.71%(PONA法),芳烃的体积分数有所升高但小于40%,符合车用汽油国家标准的有关要求。同时测定辛烷值(RON)为93,克服了以往加氢带来的辛烷值降低的缺点。该催化剂的使用周期在90h左右,可多次再生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CC汽油 ni-w催化剂 非临氢降烯烃 制备方法 反应条件 辛烷值 使用周期
下载PDF
载体不同改性方法对Ni-W催化剂加氢脱硫性能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宋金鹤 辛明瑞 +1 位作者 高庆和 宋金龙 《化工中间体》 2013年第10期40-44,共5页
以大庆石化催化柴油和焦化柴油的混合油为原料,研究了载体不同元素改性对Ni-W催化剂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锆改性后氧化铝载体ZT-3具有适宜的孔容、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以ZT-3为载体制备的催化剂JZ-3的加氢脱硫活性最高,在反... 以大庆石化催化柴油和焦化柴油的混合油为原料,研究了载体不同元素改性对Ni-W催化剂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锆改性后氧化铝载体ZT-3具有适宜的孔容、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以ZT-3为载体制备的催化剂JZ-3的加氢脱硫活性最高,在反应温度345℃、反应压力6.4MPa、氢油体积比500:1、空速2.0h^1的条件下,加氢柴油硫含量小于10μ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 加氢精制 改性ni-w催化剂
下载PDF
柴油加氢脱硫催化剂的选择
6
作者 艾中秋 吴昊 《工业催化》 CAS 2013年第12期47-49,共3页
在连续流动固定床加氢装置上,考察Co-Mo型催化剂和Ni-W型催化剂在不同操作条件以及不同脱硫深度下的加氢脱硫反应性能。结果表明,两种催化剂对操作压力改变的敏感度不同;在不同的脱硫深度下,对不同的原料油也表现出不同的脱硫活性。
关键词 石油化学工程 柴油 加氢脱硫 Co—Mo型催化剂 niw催化剂
下载PDF
载体对Ni-W加氢催化剂活性相及芳烃饱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洪宝 黄卫国 +1 位作者 康小洪 石亚华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9-75,共7页
采用孔饱和浸渍法,以-γAl2O3、B-Al2O3、F-Al2O3、SiO2-Al2O3为载体制备了系列Ni-W加氢处理催化剂。采用程序升温还原(TP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以质量分数10%的四氢萘+正庚烷(原... 采用孔饱和浸渍法,以-γAl2O3、B-Al2O3、F-Al2O3、SiO2-Al2O3为载体制备了系列Ni-W加氢处理催化剂。采用程序升温还原(TP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以质量分数10%的四氢萘+正庚烷(原料A)和含S 750μg/g、N 250μg/g的10%四氢萘+正庚烷(原料ASN)两种反应油对催化剂进行活性评价,用拟一级动力学方程计算反应速率常数,并以四氢萘裂化速率常数表示催化剂相对酸性。结果表明,削弱金属与载体的相互作用(MSI),可提高金属组分的硫化度,但同时也降低了金属组分的分散度,这说明MSI对活性相的影响具有正负两面性。Ni-W系列催化剂对原料A或ASN的四氢萘加氢活性与TPR、XPS、HRTEM表征结果之间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而催化剂对原料ASN的四氢萘加氢活性和对原料A的裂化活性之间有较好的对应,表明调节载体的表面酸性有利于减轻S、N对四氢萘加氢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体 ni-w加氢处理催化剂 活性相 芳烃饱和
下载PDF
Ni-W_2C催化葡萄糖氢解制备低碳二元醇反应机理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侯莲霞 袁兆平 +2 位作者 乔鸿昌 周静红 周兴贵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90-1400,共11页
采用HPLC、LC-MS、GC-MS等分析手段对不同工艺条件下Ni/W_2C催化葡萄糖加氢转化的中间产物及终产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了葡萄糖加氢转化过程的反应机制和历程。研究发现:葡萄糖加氢转化过程中同时平行发生了加氢、异构和逆向羟醛缩合... 采用HPLC、LC-MS、GC-MS等分析手段对不同工艺条件下Ni/W_2C催化葡萄糖加氢转化的中间产物及终产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了葡萄糖加氢转化过程的反应机制和历程。研究发现:葡萄糖加氢转化过程中同时平行发生了加氢、异构和逆向羟醛缩合(氢解)三类反应;葡萄糖发生加氢反应能够得到六元醇且其不会再进一步转化,发生逆向羟醛缩合反应主要生成乙二醇(C_2产物),发生异构反应则可生成果糖,其进行逆向羟醛缩合的产物则为1,2-丙二醇和甘油(C_3产物);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其异构产物果糖发生脱水反应生成的5-HMF浓度过高发生聚合,进而导致结焦。根据葡萄糖加氢转化的反应网络,提出了调控反应过程中C_2产物和C_3产物分布的策略,并通过增加催化剂用量来加快果糖脱水的竞争反应速率(加氢、氢解),进而实现了高浓度(10%,质量分数)葡萄糖的加氢转化。此外,葡萄糖加氢转化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浓度效应,反应物浓度越低,越有利于发生逆向羟醛缩合反应,反之则有利于发生加氢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ni-w2C催化剂 加氢 低碳二元醇 反应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