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的范式转换 被引量:37
1
作者 马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20,共12页
近 2 0年来 ,中国商会史研究越来越为中外学者所瞩目 ,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热点之一 ,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史、经济史、社会史、现代化史诸研究领域的进展。本文在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建构的相关层面上 ,深入探讨了商会史研究在研... 近 2 0年来 ,中国商会史研究越来越为中外学者所瞩目 ,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热点之一 ,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史、经济史、社会史、现代化史诸研究领域的进展。本文在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建构的相关层面上 ,深入探讨了商会史研究在研究视角、历史解释、理论思维、范式突破诸方面对新史学建构的学术意义。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认为面向 2 1世纪的新史学发展的基本方向乃是以新社会史为标志的“总体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会史 新史学 范式 总体史
下载PDF
全球化视野下的教育史学新走向 被引量:25
2
作者 申国昌 周洪宇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0-74,共5页
作为历史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史学应拓宽视野、放眼世界。参照当代世界史学发展趋势,结合教育史学的自身特点,可以看到,教育史学从全球化发展的角度将呈现出文化形态史观导引下的多元化,年鉴学派与新史学影响下的... 作为历史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史学应拓宽视野、放眼世界。参照当代世界史学发展趋势,结合教育史学的自身特点,可以看到,教育史学从全球化发展的角度将呈现出文化形态史观导引下的多元化,年鉴学派与新史学影响下的整体化,研究主客体及学科发展的群体化以及教育本性呼唤下的民间化的新走向,这些新的走向为教育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 教育史学 新史学
原文传递
清季支那史、东洋史教科书介译初探 被引量:22
3
作者 李孝迁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01-110,共10页
清季对日本之支那史、东洋史教科书的介译 ,是清末教育改革的产物 ,对清末早期新式学堂的历史教育 ,对国人自编本国史教科书的出现 ,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支那史、东洋史的介译亦是 2 0世纪初年新史学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新史学思潮的... 清季对日本之支那史、东洋史教科书的介译 ,是清末教育改革的产物 ,对清末早期新式学堂的历史教育 ,对国人自编本国史教科书的出现 ,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支那史、东洋史的介译亦是 2 0世纪初年新史学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新史学思潮的深入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介译支那史、东洋史之主旨在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功利色彩。支那史、东洋史教科书在中国近代教育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那史 东洋史 新史学 爱国主义
下载PDF
吕思勉与20世纪前期的新史学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耕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8-33,共6页
20世纪前期的新史学是中国史学史上真正具有“范型”意义上的一次史学革新。历史学家吕思勉——作为新史学的实践者,在古史材料的整理研究、建立通史著述的新模式、引入社会科学新理论以丰富史学研究方法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关键词 吕思勉 新史学 20世纪前期
下载PDF
历史研究为什么需要“理论”?——与青年学生谈治学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学典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3-63,共11页
“理论”在近几十年成为史学界谈虎色变的一个话题,在有些人那里甚至被视为瘟疫,避之唯恐不及,这与乾嘉学派的深远影响与20世纪时事变迁高度相关。民国时代,学术界就存在着“新汉学”与“新史学”两种治史路径的对抗。轻视理论的倾向,... “理论”在近几十年成为史学界谈虎色变的一个话题,在有些人那里甚至被视为瘟疫,避之唯恐不及,这与乾嘉学派的深远影响与20世纪时事变迁高度相关。民国时代,学术界就存在着“新汉学”与“新史学”两种治史路径的对抗。轻视理论的倾向,与不能正确认识理论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与职能有关。历史研究有两大任务,一是发现和清理事实,二是说明和解释事实。而任何对事实的解释和说明,必须依托理论,甚至某些重要事实的发现和清理本身也离不开理论。历史研究离不开理论,如同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一样。健康的史学界必须在“史料”与“史观”之间保持必要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 新史学 新汉学 历史理论 20世纪史学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的史学方法论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李振宏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01-111,共11页
20世纪中国史学方法论研究 ,是一笔丰厚的史学遗产。从梁启超的《新史学》,到三四十年代一系列史学理论方法论读本的出版 ,再到当代台湾的史学方法论研究 ,是新史学派史学方法发展的大体脉络。从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介绍和宣传 ... 20世纪中国史学方法论研究 ,是一笔丰厚的史学遗产。从梁启超的《新史学》,到三四十年代一系列史学理论方法论读本的出版 ,再到当代台湾的史学方法论研究 ,是新史学派史学方法发展的大体脉络。从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介绍和宣传 ,到郭沫若所代表的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历史的尝试和实践 ,再到翦伯赞的《历史哲学教程》的出版 ,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第一阶段 ;从 5 0到 70年代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广泛普及和曲折发展的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的 2 0年 ,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方法论研究空前繁荣和活跃的时期。总结百年来的史学方法论研究 ,给新世纪史学发展留下了诸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史学 史学方法论 史学理论 新史学派 马克思主义史学
下载PDF
“新史学”思潮的产生及其学术建树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越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4-102,共9页
梁启超的《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共同构成了"新史学"思潮的开端。《中国史叙论》表现为"建设"大于"批判";《新史学》表现为"批判"大于"建设"。两者都以建设中国的新史学为共同... 梁启超的《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共同构成了"新史学"思潮的开端。《中国史叙论》表现为"建设"大于"批判";《新史学》表现为"批判"大于"建设"。两者都以建设中国的新史学为共同目标。"新史学"思潮涵盖了许多不同政治取向、却都看重史学的社会功能并且要求改变旧史学面貌的多数进步学人。"新史学"思潮以批判旧史学为特征,但是其构建"新史学"理论体系的努力和撰述新型中国通史的尝试等学术建树,亦不应被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史学 “新史学”思潮 梁启超
下载PDF
微观史学与中国教育活动史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永 周洪宇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2010年第6期71-74,共4页
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教育史学需要大胆借鉴当代西方新史学理论,充实和加强自身理论体系。作为新史学的一支,微观史学"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研究视角与教育活动史研究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它对中国教育活动史的研究启示可归... 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教育史学需要大胆借鉴当代西方新史学理论,充实和加强自身理论体系。作为新史学的一支,微观史学"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研究视角与教育活动史研究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它对中国教育活动史的研究启示可归纳为四个方面:微观化的研究取向;以问题为研究本位;总体史的研究宗旨;多元结合的大史料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史学 微观史学 教育史 教育活动史
下载PDF
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学术影响源探析——以所受“新史学”及马士的影响为中心 被引量:8
9
作者 王宪明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4期134-143,共10页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虽然受美国“新史学”诸大师的影响不小 ,但更重要的是受到了美国汉学家马士的影响。此种影响 ,主要表现在对近代史的分析框架和某些重要论断上 ,但不是简单地承袭 ,而是结合中国历史文化的实际进行了相应的改进 ...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虽然受美国“新史学”诸大师的影响不小 ,但更重要的是受到了美国汉学家马士的影响。此种影响 ,主要表现在对近代史的分析框架和某些重要论断上 ,但不是简单地承袭 ,而是结合中国历史文化的实际进行了相应的改进 ,并在档案文献的使用等方面补正了马士的缺陷 ,为此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廷黻 新史学 马士(H.B.Morse)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中国近代史》
下载PDF
20世纪西方新史学范式对外国教育史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9
10
作者 傅林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57-63,共7页
20世纪在西方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新史学范式具有研究范围扩展、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强调史学家的主体认识作用、用问题史学取代传统的叙述史学等特征 ,它至少在研究的领域、研究者的主体性、叙事体例三个方面对外国教育史研究具有方法... 20世纪在西方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新史学范式具有研究范围扩展、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强调史学家的主体认识作用、用问题史学取代传统的叙述史学等特征 ,它至少在研究的领域、研究者的主体性、叙事体例三个方面对外国教育史研究具有方法论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西方史学 新史学范式 研究范围 外国教育史研究 方法论 中国
原文传递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三线建设研究综述 被引量:9
11
作者 秦颖 刘合波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2020年第1期132-142,160,共12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中国的三线建设逐渐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国外学者对三线建设的基本概念、三线建设与中国国防军事工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等问题都做了不同的解读,这为我们借助国外研究成果,审视当前国内三线建设研究的成绩与...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中国的三线建设逐渐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国外学者对三线建设的基本概念、三线建设与中国国防军事工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等问题都做了不同的解读,这为我们借助国外研究成果,审视当前国内三线建设研究的成绩与不足提供了参考。中国学者既要积极借鉴西方学者研究三线建设的新视角,也要认清国外学者研究中的不足及其存在的问题,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精神、内涵及其在新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线建设 新史学 国外学术界 综述
原文传递
经史嬗递与重建中华文明体系之路径——以傅斯年与蒙文通学术分合为中心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凯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40,共15页
晚清民国时期,西学东渐,新旧嬗替,转化传统与引介西学成为重建中华文明体系重要的知识与思想资源。傅斯年、蒙文通二人皆经历了出入今古、由经入史的学思历程。傅斯年贯彻以历史观点探究中国文化演变,考察思想意识历时演进的轨迹,估价... 晚清民国时期,西学东渐,新旧嬗替,转化传统与引介西学成为重建中华文明体系重要的知识与思想资源。傅斯年、蒙文通二人皆经历了出入今古、由经入史的学思历程。傅斯年贯彻以历史观点探究中国文化演变,考察思想意识历时演进的轨迹,估价与建构文明价值;蒙文通阐发儒学义理与经史之学,落实与实践"明体达用"之儒学以塑造中华文明主体性。若以傅斯年与蒙文通的学术分合与经史纠葛为中心,考察民国学界划分夷夏、辨证性命、沟通汉宋的关联与旨趣,或可阐发"通识"与"专家"、"求其是"与"求其古"等学术理念,重估进而转化中华文明体系的多元路径,为实现"以国故整理科学"的学术转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史关系 中华文明 傅斯年 蒙文通 学术分合 新史学 民国学界
原文传递
新史学:历史学者的永恒追求——并以此纪念《史学月刊》创刊300期 被引量:6
13
作者 周祥森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5-12,共8页
作为史学发展进程中一种带有规律性的史学现象的新史学,是历史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历史学者的永恒追求。史学史表明,历史学的发展历程,在本质上就是一个一代一代的历史学者在传承既有史学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追求新史学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作为史学发展进程中一种带有规律性的史学现象的新史学,是历史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历史学者的永恒追求。史学史表明,历史学的发展历程,在本质上就是一个一代一代的历史学者在传承既有史学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追求新史学的永无止境的过程。历史学者对新史学的追求,是历史学者史家主体意识的鲜明而集中的体现。历史学者所追求的新史学,虽有明确的方向性,但一般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正是通过、并且正是在历史学者对新史学孜孜不倦的永恒追求中,史学不断实现着对自身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史学 史学史 历史学者 主体意识 孔子 司马迁 郑樵 梁启超
下载PDF
历史教科书与新史学——以夏曾佑、刘师培为中心探讨 被引量:6
14
作者 储著武 汤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39-143,共5页
20世纪初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年间,中国历史教科书大量出版面世,这些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与出版,除了学制的因素之外,与新史学思潮有很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新史学为历史教科书提供了思想资源、史学观念,促进了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和出版;另一方面... 20世纪初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年间,中国历史教科书大量出版面世,这些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与出版,除了学制的因素之外,与新史学思潮有很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新史学为历史教科书提供了思想资源、史学观念,促进了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和出版;另一方面,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和出版体现了时代与社会的需要,促进了新史学思潮的广泛传播;双方体现了一种互动的促进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教科书 新史学 夏曾佑 刘师培
下载PDF
文学“小史”与历史“大事”——“新史学”与胡适《谈新诗》的批评理路
15
作者 罗义华 骆羽芯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5-132,共8页
胡适兼具新史学家与新文学家的身份,他的新诗批评彰显了“以史入文”和“以文入史”的辩证法。一方面,他取径“新史学”的核心观念与方法,将“进化”史观、科学实证等融进《谈新诗》一文,使其呈现历史和科学的双重维度,依循着一条“以... 胡适兼具新史学家与新文学家的身份,他的新诗批评彰显了“以史入文”和“以文入史”的辩证法。一方面,他取径“新史学”的核心观念与方法,将“进化”史观、科学实证等融进《谈新诗》一文,使其呈现历史和科学的双重维度,依循着一条“以史入文”的批评理路。另一方面,他以《谈新诗》一文参与新诗史的建构又折射出其以新诗批评进入历史的文学诉求,体现了“以文入史”的批评意图。在文史互动视域下钩沉“新史学”与《谈新诗》的互动渊源与路径,为窥见“新史学”在胡适文学观念中的位置与功能、辨析“新史学”与“新文学”之间的隐秘联系,提供了一个具体而微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新史学 《谈新诗》 新诗批评 新文学 文史互动
下载PDF
中国区域音乐史研究四十年
16
作者 李莉 《北方音乐》 2024年第2期7-14,共8页
“区域音乐史”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研究至今已四十年许。区域音乐史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受到不同时期的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以及历史学、人类学等学术观念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的研究成果。在21世纪当代新史学观念... “区域音乐史”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研究至今已四十年许。区域音乐史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受到不同时期的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以及历史学、人类学等学术观念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的研究成果。在21世纪当代新史学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区域音乐史的研究逐步在中国音乐史研究成果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的研究已成为当代中国音乐史学纵深发展的代表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音乐史 中国音乐史学史 研究历程 新史学
下载PDF
论梁启超与何炳松的新史学观与方法论——以《历史研究法》为中心的考察
17
作者 周园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1-149,共9页
20世纪初期,随着“新史学”浪潮的迭代推进,我国传统史学不断与外国史学理论及方法结合,研究路径由此推陈出新,最能代表20年代史学学科化的新史学“研究法”著作莫过于梁启超编写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及补编和何炳松编译的《历史研究法... 20世纪初期,随着“新史学”浪潮的迭代推进,我国传统史学不断与外国史学理论及方法结合,研究路径由此推陈出新,最能代表20年代史学学科化的新史学“研究法”著作莫过于梁启超编写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及补编和何炳松编译的《历史研究法》。系统比较三本史著中蕴藏的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历史价值论,既能窥见20年代新史学史家对文明史学,实证主义史学、历史主义、鲁滨逊“新史学”等史学理念的批判发展,也能察觉出传统史学回归融通的趋势,发现史家在新与旧、中与西,求真与致用,理论与方法中寻找平衡,建立系统完整的史学理论所作的尝试,从而站在史学近代化的整体的发展历程中,加深对20年代这一承前启后时期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何炳松 史学研究方法 新史学
下载PDF
未竟的志业:顾颉刚与中国通史编纂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长银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4-101,共8页
中国通史编纂是顾颉刚史学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受"新史学"思潮影响而主要致力于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则因时局的变动而主要致力于通俗中国通史和中华民族通史的编纂;时过境迁,进... 中国通史编纂是顾颉刚史学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受"新史学"思潮影响而主要致力于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则因时局的变动而主要致力于通俗中国通史和中华民族通史的编纂;时过境迁,进入20世纪50年代伊始,他则不得不因社会语境的变迁而放弃了中国通史编纂。因此,中国通史编纂只能被视为顾颉刚史学人生中一种未竟的志业。然而,这并不影响顾颉刚中国通史编纂在20世纪中国通史编撰史上的地位。大体而论,顾颉刚中国通史编纂的学术特征,基本吻合于梁启超关于中国通史编纂的总体设想。进言之,顾颉刚不仅在观念层面继承了梁启超关于中国通史编纂的总体设想,还在实践层面予以具体操作,因而其中国通史编纂是20世纪中国通史编撰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中国通史编纂 “新史学” 中国现代学术史
原文传递
中国舞蹈百年史学史述论(1919-2019)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海涛 杨诗妍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19年第4期151-158,I0003,共9页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与文化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百年来中国舞蹈史学的发展进程,各个时期相互承接、相互作用,从1919-1949年新史学路向下的萌芽与初探,到1949-1976年政治话语下的创立与建设,再到1976-2019年新格局下的发展与拓...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与文化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百年来中国舞蹈史学的发展进程,各个时期相互承接、相互作用,从1919-1949年新史学路向下的萌芽与初探,到1949-1976年政治话语下的创立与建设,再到1976-2019年新格局下的发展与拓新,在三大时期演进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舞蹈史学的成长轨迹:舞蹈史学的研究日臻成熟,它建立起文、图、物、舞、像俱全的史料储备,开辟了多维度的立体研究方向,编撰出各种史、论、传、志,造就三代学术研究人才,逐步在更多的跨界、实验中验证和传承舞蹈史学新的方法、新的形式、新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史学 政治语境 多元建构 新格局 机遇与挑战
下载PDF
20世纪初以来中国史学话语体系的变迁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梅春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5-95,共11页
20世纪中国史学话语体系经历了从传统史学话语体系向新史学话语体系、新史学话语体系向马克思主义史学话语体系的转变。20世纪初期,以进化史观为指导、以揭示历史进化进程及其原理为撰述旨趣、以民史为撰述中心、以救亡图强为目标的新... 20世纪中国史学话语体系经历了从传统史学话语体系向新史学话语体系、新史学话语体系向马克思主义史学话语体系的转变。20世纪初期,以进化史观为指导、以揭示历史进化进程及其原理为撰述旨趣、以民史为撰述中心、以救亡图强为目标的新史学话语体系取代了以反映朝代更替、探讨皇朝盛衰兴亡之故、为帝王提供资治的古代史学话语体系。20世纪40年代,形成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社会形态理论考察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及其阶段、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经济为骨干、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话语体系。20世纪50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话语体系取代了新史学话语体系,并在以后的发展中经历了曲折。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史学研究者在反思马克思主义史学话语体系的基础上,力图建立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史学话语体系。在构建新时代中国史学话语体系时,如何认识中国历史、如何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以及如何对待西方史学话语体系等,是应予以特别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史学 史学话语体系 新史学 马克思主义史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