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我国共享经济新就业形态的研究 被引量:32
1
作者 汪雁 张丽华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49-59,98,共12页
随着共享经济的迅猛发展,网约工已经发展成为一支规模巨大的新生就业群体,且展现出鲜明的新就业形态,主要表现为用工主体的平台性、轻资产化和就业主体的原子性和重资产化,用工方式的高弹性和社会化,就业方式的网约性和非标准化,用工管... 随着共享经济的迅猛发展,网约工已经发展成为一支规模巨大的新生就业群体,且展现出鲜明的新就业形态,主要表现为用工主体的平台性、轻资产化和就业主体的原子性和重资产化,用工方式的高弹性和社会化,就业方式的网约性和非标准化,用工管理上的"重绩效轻责任"非均衡性以及就业关系的去劳动关系化等主要特质。共享经济新就业形态既对促进就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贡献,也对相关劳动权益实现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和工会组织等在处理好远与近、合与分等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约工劳动权益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经济 新就业形态 就业影响 网约工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下灵活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徐新鹏 袁文全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1-69,共9页
新经济业态催生了新就业形态。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是新时代我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具有前沿性、复杂性的重大课题。平台经济的兴起及劳动者工作理念的转变等因素促成了新型灵活就业群体的产生,这也导致传统用工关系中劳动关系或劳... 新经济业态催生了新就业形态。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是新时代我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具有前沿性、复杂性的重大课题。平台经济的兴起及劳动者工作理念的转变等因素促成了新型灵活就业群体的产生,这也导致传统用工关系中劳动关系或劳务关系“二元论”划分模式不合时宜。劳动关系归属模糊、劳动风险加大、缺乏社会保障支持等问题,让该类群体劳动权益面临“保护网络的缝隙跌落”困境。大部分灵活就业群体实际上处于企业和社会“双重体制保障”之外的状态,现实中既被“经济性接纳”,又被“社会性排斥”,主要表现为他们实际上是平台企业的“核心”资源,却被企业挡在“外环”。同时,他们也是享受城市公共产品资源的体制外群体,与标准劳动关系形式上的差异性和劳动权益保障力度的不均衡性等引发数量较多、案情复杂化的劳动争议,从而影响了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也不利于“稳就业”“保民生”等重要目标的稳步推进。为切实维护新就业形态下灵活就业群体劳动权益,应重新厘定劳动关系认定标准,对不同类型的灵活就业群体采取分类别差异化保护措施,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综合应对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就业形态 灵活就业群体 劳动关系 劳动保护
下载PDF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新就业形态研究——以“共享员工”模式为例 被引量:11
3
作者 赵文泽 冯珺 《产业经济评论》 2020年第6期16-31,共16页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人力资源的有效需求不足,劳动力市场供求调节的活性下降,企业组织面临较大的流动性成本压力,但市场也在自发商业实践中涌现出对抗疫情影响的新就业形态。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共享员工"...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人力资源的有效需求不足,劳动力市场供求调节的活性下降,企业组织面临较大的流动性成本压力,但市场也在自发商业实践中涌现出对抗疫情影响的新就业形态。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共享员工"模式通过企业间员工调剂的自发商业实践,实现了人力资源再配置和协调过程。本文从新冠肺炎疫情和劳动力市场发育的角度探讨了"共享员工"模式的产生背景。针对"共享员工"模式的典型案例加以梳理,并在"共享员工"模式与"零工经济"的比较分析中廓清了"共享员工"模式的主要特征。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本文认为创新经济发展的必然性与疫情出现的偶然性共同促成了"共享员工"模式的出现,并使之成为一种较为成功的新就业形态。但该模式目前存在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就业质量偏低、缺乏专业化的平台力量等问题。因此,应尽快弥补法律法规建设短板、构建更加专业化的信息平台、通过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提升共享员工的就业质量,使"共享员工"模式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再配置和协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 新就业形态 共享员工 创新经济 新兴古典经济学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高质量就业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被引量:6
4
作者 姜鹏飞 姜良杰 +1 位作者 曹敏 唐少清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434-440,共7页
国家高度重视新就业形态发展,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高质量就业问题是当前的社会焦点和理论热点.作为一种既不同于标准雇佣又有别于传统非正规就业的市场雇佣模式,新就业形态在推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诸... 国家高度重视新就业形态发展,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高质量就业问题是当前的社会焦点和理论热点.作为一种既不同于标准雇佣又有别于传统非正规就业的市场雇佣模式,新就业形态在推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文章在梳理新就业形态的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基于新就业形态的就业趋势、潜在的"机会窗口"以及相关文件的政策含义,系统阐释了新就业形态从业者高质量就业的价值意蕴,剖析了从业者面临的灵活雇佣背后的权益保障困境、"技能需求—技能形成"冲突中的职业发展风险以及技术控制下的"工作自主性悖论",进而从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支持、平台的规范化治理、劳动者技能提升与职业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希望能提升从业者工作频繁变动中的社会保障性、就业能力不断提升的职业发展性和平台环境的规范性,为政府制定新就业形态高质量就业的政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就业形态 就业质量 就业特征 价值意蕴 现实困境 突破路径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多中心协同治理的模式创新 被引量:6
5
作者 张宏如 刘润刚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2-107,共6页
新就业形态作为建立在互联网等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数字经济等产业革命基础上的新领域就业,对优化就业资源配置、增加社会就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但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与日俱增。基于协同视角,从逻辑生成、系统耦合... 新就业形态作为建立在互联网等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数字经济等产业革命基础上的新领域就业,对优化就业资源配置、增加社会就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但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与日俱增。基于协同视角,从逻辑生成、系统耦合与模式创新层面全面剖析新就业形态的多中心协同治理,深度解读共同基础与创新诉求,研究新就业形态的政府治理、行业治理、社会治理等范式的转变,主张发展“政府服务、市场主导、社会倡导”多中心协同治理体系,以期构建新就业形态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就业形态 多中心协同治理 逻辑生成 系统耦合 模式创新
下载PDF
技术变革时代劳动治理的新转向:基于新技术工人的演生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陈玮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0-71,共12页
现代科技发展不断带给人类劳动与社会生产以挑战。伴随技术变革下的产业转型升级,智能技术的应用催生了新技术工人群体的涌现,这给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劳动治理议题提出了新的转向。现有研究较为集中考察了新时期劳动者个体层面的现象问... 现代科技发展不断带给人类劳动与社会生产以挑战。伴随技术变革下的产业转型升级,智能技术的应用催生了新技术工人群体的涌现,这给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劳动治理议题提出了新的转向。现有研究较为集中考察了新时期劳动者个体层面的现象问题,而较少从劳动治理视角探讨技术革新对于当前劳动者群体产生的整体性影响及其演化过程。基于对技术范式与劳动关系互动的理论辨析,从建构新技术工人的理想类型出发,通过对互构型、协助型、控制型和灵活型共四类技术工人的演生分析,分别从工作自由度与工作自发性的维度来探讨技术进步对当代劳动者的变迁影响,具体体现为新技术影响下的科技行业、智能制造业与平台经济等新兴行业。新技术的引进创造了许多新兴职业与工作岗位,不断促进劳动者技能发展的变迁与工作实践的创新,但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职业风险与劳动保障问题。因此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语境下,相关政府部门在地方实践与劳动治理层面,应当充分重视并针对不同类型技术工人特点,建立相应的技能更新与社会保护机制,完善技术监管与劳动治理政策,促进新技术更好地赋能劳动者,推动制定新劳动业态的法律法规政策,以积极应对技术变革时代带来的诸多挑战,从而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可行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变革 产业转型 劳动治理 新技术工人 新劳动业态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特征、困境与进路
7
作者 卢洁 迟传德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00-102,共3页
新就业形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就业方式灵活化、就业领域多元化、就业观念本位化等特征。高校应建构“多元协同”新就业形态工作体系,完善数字“新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大学生新兴职业“成长型”就业素养,建构“共生型”校企合作模... 新就业形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就业方式灵活化、就业领域多元化、就业观念本位化等特征。高校应建构“多元协同”新就业形态工作体系,完善数字“新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大学生新兴职业“成长型”就业素养,建构“共生型”校企合作模式,推动新就业形态下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就业形态 高校毕业生 就业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下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评估及提升对策
8
作者 贺丹琼 郭丰 《科教文汇》 2024年第16期29-32,共4页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以去雇主化和就业渠道多样化为特点的新就业形态,这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该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建立以“创新力”“学习力”“实践力”为核心的新就业形态从业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发现,当代...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以去雇主化和就业渠道多样化为特点的新就业形态,这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该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建立以“创新力”“学习力”“实践力”为核心的新就业形态从业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存在创新能力不足、跨学科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和动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高校应协同社会各方,从转变就业观念、重构课程体系和改革人才培育机制等方面提升大学生适应新就业形态的从业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就业形态 就业渠道 大学生就业能力
下载PDF
平台经济与新就业形态:发展现状、影响机理与保障措施
9
作者 李振新 刘肖楠 许晨曦 《经济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3-31,共9页
平台经济的发展为经济体系注入了新活力,其依托于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一个去中心化和去中介化的商业模式,重塑了生产与消费形式,加速了新就业形态的演变。基于平台经济下新就业形态的特点与发展现状,剖析了平台经济影响新就业... 平台经济的发展为经济体系注入了新活力,其依托于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一个去中心化和去中介化的商业模式,重塑了生产与消费形式,加速了新就业形态的演变。基于平台经济下新就业形态的特点与发展现状,剖析了平台经济影响新就业形态的背后机理,突出了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在其中的关键作用,拓展了对新就业形态演变机制的理解。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在平台经济下做好对新就业形态发展保障的必要性和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应从完善法规体系、优化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监管与治理、推动教育和技能培训以及提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社会阶层认同等方面完善相关政策,以期为更好推动平台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和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台经济 新就业形态 规模效应 替代效应
原文传递
新就业形态下女大学生就业的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3
10
作者 关棋月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22年第22期30-36,45,共8页
大学生就业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在当前高校毕业生数量庞大、就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相较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传统观念影响下的性别偏见、就业范围选择较为狭窄的问题。同时,随着“二孩”“三胎”政策的出台,受到生... 大学生就业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在当前高校毕业生数量庞大、就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相较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传统观念影响下的性别偏见、就业范围选择较为狭窄的问题。同时,随着“二孩”“三胎”政策的出台,受到生育问题的影响,女大学生在就业时遭受更严重的性别歧视、职业晋升发展更为困难等问题。而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各类新就业形态,为女大学生就业带来更多的机会。研究发现,新就业形态为女大学生提供更为多元的就业选择、提升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同时,由于新就业形态自身的局限,也使得女大学生在从事相关工作时存在着就业不稳定、保障性不足的问题。对此,本文给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求更好帮助女大学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就业形态 大学生就业 女大学生
原文传递
数字经济背景下新就业形态发展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席爽 《河南科技》 2023年第23期155-158,共4页
【目的】通过梳理数字经济背景下新就业形态发展现状,探寻新就业形态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力,分析数字经济在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保障新就业形态规范发展中的作用,寻求新业态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方法】通过二手文献资料分析、结构化访谈... 【目的】通过梳理数字经济背景下新就业形态发展现状,探寻新就业形态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力,分析数字经济在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保障新就业形态规范发展中的作用,寻求新业态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方法】通过二手文献资料分析、结构化访谈分析目前我国新就业形态发展及新业态从业者发展遇到的问题,探索解决方案。【结果】存在新就业形态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有待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有待提升、就业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结论】从拓展发展空间、加强权益保障、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构筑多方协作网络四个方面给出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就业形态 数字经济 高质量就业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社会保险参保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温海红 衡百琦 赵佳璇 《决策与信息》 2022年第9期61-70,共10页
去雇主化、灵活化的新就业形态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在“稳就业,保民生”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和形式。积极关注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社会保险“漏保”“脱保”“断保”等困境,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就业的应有之... 去雇主化、灵活化的新就业形态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在“稳就业,保民生”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和形式。积极关注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社会保险“漏保”“脱保”“断保”等困境,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就业的应有之义。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以网约配送员、快递员为主体的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广度与深度水平均较低,他们在参保中面临“进不去”的进入壁垒和“坚持难”的过程壁垒。研究结果显示,在影响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社会保险参保积极性的倾向因素中,年龄越大、已婚、了解社会保险政策的从业者参与社会保险的可能性越高;使能因素中,月收入在中等水平、家庭支持参保、已签订劳动合同、认可社保业务经办流程的从业者社会保险参与度更高;需求因素中,养老压力较小、工作安全感较低的从业者社会保险参与度更高。依此,应结合从业者的特点,从大数据视角构建人社大数据运行体系,同时完善社会保险政策、优化社保经办业务服务体系、完善企业责任落实的监督管理机制等配套措施,从而提升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社会保险的参保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就业形态 社会保险参保 社会保障 大数据技术 社保制度改革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
13
作者 罗嘉艺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12-116,共5页
新就业形态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运用而兴起,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就业方式。新就业形态下的劳动争议也成为当前社会讨论较多的一个话题。研究认为,当前新业态劳动者面临的现实困境在于: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弱契约... 新就业形态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运用而兴起,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就业方式。新就业形态下的劳动争议也成为当前社会讨论较多的一个话题。研究认为,当前新业态劳动者面临的现实困境在于: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弱契约与高监管关系、劳动风险畸高与社会保障力度不足、司法实践中救济诉求高与工伤认定难。现实之困源于制度之不足,表现在:新就业形态用工关系认定模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未受社会保险制度保护、对互联网平台企业缺乏必要的监管。为保障新业态劳动者劳动权益,要恰当定位新就业形态的法律关系、试点推行新业态职业伤害保障制度、规范互联网平台用工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就业形态 平台用工 劳动关系 劳动权益保障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工作不安全感对其工作投入的影响研究——以组织认同为中介变量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兴强 刘佳芮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46-52,共7页
近年来,工作投入因其对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的积极影响而广受学者关注,如何提高工作投入也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以往的研究主题大多数集中于外部环境、领导类型等因素,忽略了对员工个体心理的研究。员工个体心理中的工作不安全感如... 近年来,工作投入因其对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的积极影响而广受学者关注,如何提高工作投入也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以往的研究主题大多数集中于外部环境、领导类型等因素,忽略了对员工个体心理的研究。员工个体心理中的工作不安全感如何影响工作投入?如何通过改变员工的工作不安全感去改变工作投入?基于以上问题文章以组织认同为中介变量,研究了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的工作不安全感对其工作投入的影响。以新就业形态作为研究背景,通过对406份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发现: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的工作不安全感与工作投入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并且组织认同在工作不安全感与工作投入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就业形态 工作不安全感 工作投入 组织认同
下载PDF
应对数字化转型和新型劳动合同的劳动政策研究
15
作者 许栽准 车红霞(译) 《中国劳动》 2019年第6期76-92,共17页
本文探讨了新型就业形态下对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提出的挑战与应对方法,并具体介绍了韩国的新型就业形态现状。对就业数量和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因素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取决于这些岗位和工作变化过程中政府、企业、个人及制度如何适应和... 本文探讨了新型就业形态下对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提出的挑战与应对方法,并具体介绍了韩国的新型就业形态现状。对就业数量和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因素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取决于这些岗位和工作变化过程中政府、企业、个人及制度如何适应和变化。为应对新型数字技术,要提供能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和培训机会,促进社会流动性,并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改善劳动标准和社会保障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就业形态 数字化 就业 韩国 社会保障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下劳资关系氛围对员工工作不安全感的影响研究
16
作者 徐兴强 王诗梦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20年第26期164-166,169,共4页
论文主要研究新就业形态背景下劳资双赢、劳资对立和员工参与三种劳资关系氛围对员工工作不安全感的影响。论文以文献研究为基础设计出劳资关系氛围三维量表以及工作不安全感五维量表,并向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发放问卷,收集到306份调查数... 论文主要研究新就业形态背景下劳资双赢、劳资对立和员工参与三种劳资关系氛围对员工工作不安全感的影响。论文以文献研究为基础设计出劳资关系氛围三维量表以及工作不安全感五维量表,并向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发放问卷,收集到306份调查数据,基于调查数据进行相关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劳资对立氛围对员工工作不安全感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劳资双赢和员工参与均对员工工作不安全感有显著的负方向影响关系。此项研究结果对企业避免员工产生工作不安全感并在企业内部营造出良好的劳资关系氛围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就业形态 劳资关系氛围 工作不安全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