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渎职罪主体的界定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晶 付蕾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38-43,共6页
渎职罪是一种危害性相当严重的职务犯罪,渎职犯罪不仅直接危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而且往往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政治的稳定,因此渎职罪主体的认定意义重大。一直以来,渎职... 渎职罪是一种危害性相当严重的职务犯罪,渎职犯罪不仅直接危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而且往往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政治的稳定,因此渎职罪主体的认定意义重大。一直以来,渎职罪主体界定在理论上存在着颇多争议,通过比较我国立法与国外立法对渎职罪主体的规定的异同,对渎职罪的主体的内涵外延进行一系列探究,旨在对渎职罪主体范围界定有一个较为完善合理的定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渎职罪 主体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国家工作人员 界定
下载PDF
关于限制出境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2
2
作者 周菊兰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87-91,共5页
本文就限制出境措施的性质、实施的理据以及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认为在该措施的具体执行过程中公民的出境自由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公安行政管理与服务关系错位、中央事权被分散,进而提出应该把公民的出境权写入宪法、正确处... 本文就限制出境措施的性质、实施的理据以及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认为在该措施的具体执行过程中公民的出境自由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公安行政管理与服务关系错位、中央事权被分散,进而提出应该把公民的出境权写入宪法、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强化出入境管理的中央事权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准出境人员 国家工作人员 出境权 中央事权
下载PDF
科研经费“贪污”之辩——以陈英旭贪污科研经费一案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朱涛 柴冬梅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71-77,共7页
由于我国既往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存在种种弊端,在科研人员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研究过程中,经常主动或者被动的出现违规、违法使用科研经费的现象。基于科技计划项目合同的民事合同属性,以及参加项目研究的科研人员并不具有国家工作人... 由于我国既往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存在种种弊端,在科研人员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研究过程中,经常主动或者被动的出现违规、违法使用科研经费的现象。基于科技计划项目合同的民事合同属性,以及参加项目研究的科研人员并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并考虑科学研究的目的和特殊性,对此类科研经费的违规、违法使用行为不宜以《刑法》的贪污罪加以追究,而应当视情节轻重适用《合同法》的违约责任为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资助 科技计划项目 国家工作人员 贪污罪
下载PDF
国家部分出资企业内部任命型国家工作人员的认定 被引量:1
4
作者 苏雄华 高莹莹 《宜宾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11,共11页
不同于刑法第93条及相关司法解释对国家工作人员认定标准的统一,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办理国家出资企业中职务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直接将国家出资企业内部组织任命的从事组织、经营、监督... 不同于刑法第93条及相关司法解释对国家工作人员认定标准的统一,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办理国家出资企业中职务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直接将国家出资企业内部组织任命的从事组织、经营、监督、管理的工作人员认定为国家工作人员;虽有力地打击了国企改制中的职务犯罪行为,但也导致了一系列有违刑法谦抑性、法益保护原则的司法实践。因此,适用《意见》应从国企改制的背景出发,以刑法教义学的角度明晰相关概念,基于刑法的谦抑性,法益保护性原则与公司财产不可分离的原则对认定国家工作人员的任命组织与实质要件进行合理限缩。以“管理、监督国有资产职责”对任命组织进行限定,再以国有资产专属性与公共职权代表性对其实质要件进行限缩,如此才能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实现对职务犯罪的统一规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工作人员 国家出资企业 罪刑法定原则 限缩认定
下载PDF
公民网络监督权与隐私权保护的冲突与协调——以国家工作人员隐私权的特殊保护为视角 被引量:1
5
作者 邱新国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5年第4期90-94,共5页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及各种网络信息平台的普及和兴起,公民通过网络行使监督权成为一种新兴的方式。网络监督以其特有的时效性、匿名性以及自由性,极大地激发了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热情。但公民的网络监督权如不加以正确的引...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及各种网络信息平台的普及和兴起,公民通过网络行使监督权成为一种新兴的方式。网络监督以其特有的时效性、匿名性以及自由性,极大地激发了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热情。但公民的网络监督权如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将导致监督权的滥用,亦不利于国家工作人员隐私权的保护,还会造成两者的冲突。以国家工作人员隐私权的特殊保护为视角,探讨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协调公民网络监督权的行使与国家工作人员隐私权的特殊保护之间的冲突,希冀对健全监督体系、规范监督行为、完善隐私特殊保护立法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监督权 隐私权 国家工作人员
下载PDF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疑点探微
6
作者 陈世伟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6-12,共7页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颇具争议的一种职务犯罪。本文拟对该罪构成主、客观方面、能否成立自首、是否存在共同犯罪等几个问题进行分析 。
关键词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国家工作人员 合法来源 职务犯罪 共同犯罪 刑法 犯罪构成 自首
下载PDF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主体的实质解释
7
作者 黄丽勤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1-118,共8页
在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关系密切的人"是指实际上影响并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之便,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人,不是指行为人与国家工作人员之间的实际关系"密切"。"关系密切的人"与受贿罪共犯中的&qu... 在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关系密切的人"是指实际上影响并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之便,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人,不是指行为人与国家工作人员之间的实际关系"密切"。"关系密切的人"与受贿罪共犯中的"特定关系人"适用的场合不同,抽象地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没有意义。国家工作人员也可成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关系密切的人 特定关系人 国家工作人员
下载PDF
国有控股、参股公司中国家工作人员的司法认定与规范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叶开凯 王芳 +1 位作者 王方 贺琳娜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110-112,共3页
文章从国有控股、参股公司中的经济犯罪查办实践出发,对刑法意义下国有公司范畴以及国有控股、参股公司中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认定做进一步明晰,对国有控股、参股公司中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经济犯罪问题游离于刑事司法之外的状况进行分析,... 文章从国有控股、参股公司中的经济犯罪查办实践出发,对刑法意义下国有公司范畴以及国有控股、参股公司中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认定做进一步明晰,对国有控股、参股公司中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经济犯罪问题游离于刑事司法之外的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有控股 参股公司 国家工作人员 职务经济犯罪
下载PDF
苏州市2106名国家工作人员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潘耀东 高涵昌 +3 位作者 朱昆鹏 江蓉 骆文书 朱秋荣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13年第4期247-251,共5页
目的探讨苏州市部分国家工作人员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对苏州市31家单位的2106名国家工作人员进行现场问卷调查,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各有关吸烟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 2106名调查对象的总吸烟率为23.8%,其中男性吸烟率... 目的探讨苏州市部分国家工作人员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对苏州市31家单位的2106名国家工作人员进行现场问卷调查,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各有关吸烟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 2106名调查对象的总吸烟率为23.8%,其中男性吸烟率为37.8%,女性吸烟率为1.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女性是吸烟行为的保护因素,其OR为0.03;随着年龄的上升发生吸烟行为的危险升高,其中大于55岁的风险最大,其OR为8.31;随着文化水平的升高发生吸烟行为的危险降低,其中大专/本科及研究生水平的风险最低,其OR分别为0.23和0.24。知晓吸烟/二手烟危害发生吸烟行为的OR分别为0.27和0.19;在单位和来访者中彻底执行控烟规定可以降低吸烟行为的发生,其OR分别为0.67和0.66。结论苏州市国家单位工作人员的吸烟率较高,吸烟行为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较高的文化水平、知晓烟草危害和严格执行控烟规定均可以显著降低国家工作人员吸烟行为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烟 影响因素 国家工作人员
下载PDF
国家员工塑造:南京国民政府铁路系统意识形态灌输
10
作者 赵伟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2-54,共13页
在国民党治下,向国营事业单位员工灌输官方意识形态是真正意义上国家员工塑造的开始。官方政治文化的主导性和责任文化的突显性较为全面充分地体现于国营铁路系统员工上,成为"以党治国"体制塑造社会的一个缩影。以党义研究会... 在国民党治下,向国营事业单位员工灌输官方意识形态是真正意义上国家员工塑造的开始。官方政治文化的主导性和责任文化的突显性较为全面充分地体现于国营铁路系统员工上,成为"以党治国"体制塑造社会的一个缩影。以党义研究会为载体的党义教育是国民党与中共争夺铁路工人的手段,其目的是传布铁路党治文化。但无论是受众的知识水平还是主观认同,均使之遭遇困境。总理纪念周和"革命"纪念日的仪式皆表现出"党""国""父"三位一体的政治文化,铁路部门成为营造"党国"意义及其神圣感的重要场域,然之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初衷却是错位。纪念日对民众运动及国耻记忆的选择性弱化亦是如此。关于民族自强和救亡的话语训诫意在将个人职业提升至民族事业的精神高度,而自相矛盾的救亡状态和名不符实的国耻纪念却使之陷入尴尬。不过,全面抗战期间在精神动员感召下铁路国家员工做出了重要成绩。统一意识形态的政治文化和突出国家民族整体的责任文化与铁路联动合作的行业文化特征相符,是中国工业文化基本特征的一个片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党 南京国民政府 国家员工 意识形态灌输 铁路系统
原文传递
国有控股、参股公司、企业中国家工作人员身份认定问题探析
11
作者 刘伟丽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5-61,共7页
国有企业改制后的国有控股公司、企业以及国有参股公司、企业中的国家工作人员在身份上如何认定,始终是司法实践中的难题。一般情况下,对于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认定,可以从所在公司、企业的性质、委派的主体以及是否从事公务三个方面判... 国有企业改制后的国有控股公司、企业以及国有参股公司、企业中的国家工作人员在身份上如何认定,始终是司法实践中的难题。一般情况下,对于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认定,可以从所在公司、企业的性质、委派的主体以及是否从事公务三个方面判断。但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使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在处理国有控股公司、企业以及国有参股公司、企业中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问题时已明显滞后,建议通过扩大委派主体的范围、取消国有控股、参股公司、企业中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差别来实现刑法的平等保护,以解决实践中国家工作人员身份认定上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工作人员 国有控股、参股公司、企业 身份 委派 从事公务
原文传递
村基层组织人员贪污贿赂罪主体研究——基于规范刑法学
12
作者 刘军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48-55,共8页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立法解释,规定了村基层组织人员拟制为国家工作人员,进而将其作为构成贪污贿赂罪的要件,但却没有明确村基层组织人员的具体范围。从“村基层组织”和“人员”两个概念入手,作为贪污贿赂罪主体的村基层组织人员应当是...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立法解释,规定了村基层组织人员拟制为国家工作人员,进而将其作为构成贪污贿赂罪的要件,但却没有明确村基层组织人员的具体范围。从“村基层组织”和“人员”两个概念入手,作为贪污贿赂罪主体的村基层组织人员应当是指在农村基层组织、村民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下属委员会中具有一定职务,履行管理职能的人员以及大学生村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贪污贿赂罪 村基层组织 国家工作人员
下载PDF
对有影响力的人行贿罪问题研究
13
作者 王胜男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42-48,共7页
为适应打击复杂多变的腐败犯罪的客观需要,切实履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所确立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以下简称《刑九》)增加了对有影响力的人行贿罪。该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向国家工作人员的... 为适应打击复杂多变的腐败犯罪的客观需要,切实履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所确立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以下简称《刑九》)增加了对有影响力的人行贿罪。该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向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以及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等有影响力的人行贿的行为,侵犯的法益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公正性和公众对职务行为公正性的信赖。认定对有影响力的人行贿罪,应当注意从相互之间的关系、社会地位、社会价值、社会公众对物品价值的一般观念等为标准来区分行贿犯罪与馈赠的界限,从是否具有利益要求等区分行贿犯罪与感情投资的界限。对有影响力的人行贿罪与行贿罪的界限主要在于犯罪对象不同,二者形成的对向性犯罪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影响力 近亲属 关系密切人 国家工作人员 贿赂罪
下载PDF
案发前退交财物行为的定性研究
14
作者 齐秋敏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70-74,共5页
对案发前退交财物行为的定性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不应该将其认定为受贿;另一种观点是根据设定的具体财物退交时间,来确定退交是否及时,进而判断其行为是否构成受贿。这两种观点都存在缺陷。行为人在收受财物时主观上有无受贿故意是... 对案发前退交财物行为的定性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不应该将其认定为受贿;另一种观点是根据设定的具体财物退交时间,来确定退交是否及时,进而判断其行为是否构成受贿。这两种观点都存在缺陷。行为人在收受财物时主观上有无受贿故意是定罪的关键。对此分析得出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行为人无受贿故意且事后立即设法退交,这种情形不具备受贿罪的构成要件;另一种情形是行为人已有受贿故意且收受财物后未立即退交而在案发前退交,这种情形应当入罪。在此基础上进行财物退交及时性的判断,对受贿罪的认定会更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工作人员 收受财物 退还 定性
下载PDF
论国家工作人员非法占有混合所有制经济组织财产的定性问题
15
作者 都兴辉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57-58,共2页
判断国家工作人员非法占有混合所有制经济组织财产的行为是否构成贪污等职务犯罪的前提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组织财产的定性问题。研究这一问题,本文认为,不能从犯罪对象入手,而应从犯罪构成入手。从刑事法律角度分析,混合所有制经济组织的... 判断国家工作人员非法占有混合所有制经济组织财产的行为是否构成贪污等职务犯罪的前提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组织财产的定性问题。研究这一问题,本文认为,不能从犯罪对象入手,而应从犯罪构成入手。从刑事法律角度分析,混合所有制经济组织的财产承载着国家或劳动集体组织的财产所有权和非公有一方的财产所有权。国家工作人员实施非法占有混合所有制经济组织财产的行为,侵犯的是双重客体,既构成贪污罪又构成侵占罪,属于刑法理论上的想象竞合犯,应择一重罪处罚,因此应认定其构成贪污罪,在数额认定上,则应以其非法占有的全部财产价值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工作人员 混合所有制经济组织财产 非法占有
下载PDF
贪污贿赂知情不报行为的犯罪化
16
作者 张建军 魏志宇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35-39,共5页
在近代责任自负的法律理念影响下,我国抛弃了对知情不报行为追究刑事责任的传统。现有的反贪污贿赂机制的缺陷使反贪污贿赂工作耗费巨大却收效甚微。在借鉴古代及域外对知情不报行为追究刑事责任的前提下,提出对国家工作人员知晓他人贪... 在近代责任自负的法律理念影响下,我国抛弃了对知情不报行为追究刑事责任的传统。现有的反贪污贿赂机制的缺陷使反贪污贿赂工作耗费巨大却收效甚微。在借鉴古代及域外对知情不报行为追究刑事责任的前提下,提出对国家工作人员知晓他人贪污贿赂行为而不报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职务犯罪立法,进而为惩治贪污受贿犯罪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情不报 贪污贿赂犯罪 犯罪化 国家工作人员
下载PDF
国有控股、参股公司中职务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
17
作者 陈富强 李晓鹏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83-86,共4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量国有企业纷纷改制,虽然改制后的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但在国有控股、参股公司中的职务犯罪却时有发生,对于这种企业中的职务犯罪如何适用法律却成了当前司法实践中面临的一个难题。各地对于国有控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量国有企业纷纷改制,虽然改制后的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但在国有控股、参股公司中的职务犯罪却时有发生,对于这种企业中的职务犯罪如何适用法律却成了当前司法实践中面临的一个难题。各地对于国有控股、参股公司是否属于国有企业,国有控股、参股公司中职务犯罪的主体是否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其犯罪对象是否是国有资产,对"委派"和"从事公务"应该如何理解等诸多方面均存在争议。从当前的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出发,对如何认定国有控股、参股公司中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及职务犯罪进行论述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有控股企业 国家工作人员 国有资产 职务犯罪 法律适用
下载PDF
套取基于业务活动而经手的单位财物之定性研究
18
作者 吕晓伟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56-60,共5页
套取基于业务活动而经手的单位财物之行为应定性为职务侵占罪。确定罪名应依据实行行为中的手段行为而非处分赃物的行为,对财物是否本单位财物应做实质上的理解,从事公务是国家工作人员的本质特征,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不宜做随意的扩... 套取基于业务活动而经手的单位财物之行为应定性为职务侵占罪。确定罪名应依据实行行为中的手段行为而非处分赃物的行为,对财物是否本单位财物应做实质上的理解,从事公务是国家工作人员的本质特征,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不宜做随意的扩大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国家工作人员 贿赂
下载PDF
论国有控股公司中国家工作人员的司法界定
19
作者 尹强 周亚兰 《湘江法律评论》 2015年第1期153-163,共11页
国有控股公司不同于纯粹的国有公司,其被监管的力度明显弱于后者。由于现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监督制约机制的不健全,导致改制后的国有控股公司成为职务犯罪的高发领域,对国有控股公司中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认定也一直是司法实践中探... 国有控股公司不同于纯粹的国有公司,其被监管的力度明显弱于后者。由于现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监督制约机制的不健全,导致改制后的国有控股公司成为职务犯罪的高发领域,对国有控股公司中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认定也一直是司法实践中探讨和争论的话题。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应当严格依据'受国有单位委派'以及'从事公务'两个必要要件来准确认定国有控股公司中国家工作人员的特殊身份,这对预防和惩治国有控股公司中的职务犯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工作人员 职务犯罪 委派 从事公务
原文传递
论“国家工作人员”的界定与完善
20
作者 葛国志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42-44,共3页
现行刑法关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规定仍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不能清晰地界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执法中引发诸多争议。尽管全国人大常委会和高检、高法颁布了很多立法、司法解释,仍不能解决立法上存在的问题。充其原因,现行刑法对&... 现行刑法关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规定仍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不能清晰地界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执法中引发诸多争议。尽管全国人大常委会和高检、高法颁布了很多立法、司法解释,仍不能解决立法上存在的问题。充其原因,现行刑法对"国家工作人员"立法标准上的不统一,导致了执法中产生分歧。笔者建议,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应以"职责论"重新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工作人员 界定 完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