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5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被引量:45
1
作者 周伟洲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18,共7页
本文在阐释"中华文化"的性质、特点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论证构建、弘扬现代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关系。最后,重点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征及建设途径作了探索。作者认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征是... 本文在阐释"中华文化"的性质、特点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论证构建、弘扬现代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关系。最后,重点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征及建设途径作了探索。作者认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征是它的民族性、多元一体性、包容性和创新性(时代性)。其建设的具体途径是在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和坚持保护中华民族多元的各民族传统文化;在合理地、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各民族文化的同时,发掘利用各民族文化中内容健康、积淀着民族思想道德特质的精神因素,使之融入现代精神文明中,以提升各民族的精神境界;在现代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从内容和形式上不断积极创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 精神家园 建设
原文传递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若干话语趋向 被引量:34
2
作者 郝亚明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2,M0002,共13页
在如何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属性的问题上,当前学界大致形成了民族团结、国族建构、共同体建设三种话语趋向。“民族团结话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作具有延续性与拓展性的民族团结策略,“国族建构话语”将铸牢中华民... 在如何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属性的问题上,当前学界大致形成了民族团结、国族建构、共同体建设三种话语趋向。“民族团结话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作具有延续性与拓展性的民族团结策略,“国族建构话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作具有突破性与创新性的国族建构手段,“共同体建设话语”则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作具有超越性与本质性的共同体建设方案。尽管三种话语趋向之间并无根本性冲突,但彼此之间还是体现了颇为不同的学科传统和逻辑取向,在理论阐释和实践推进的侧重点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通过对这三种理论话语趋向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 国族建构 共同体建设
原文传递
世界的重塑:从“帝国”到“民族国家” 被引量:16
3
作者 刘德斌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24,I0001,I0002,共16页
1919-2019年,整个世界经历了一个重新塑造的过程,这就是从"帝国"或帝国殖民地向"民族国家"的转变,"民族国家"取代帝国,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组织形式。由于历史背景不同,"民族国家"之间存在极... 1919-2019年,整个世界经历了一个重新塑造的过程,这就是从"帝国"或帝国殖民地向"民族国家"的转变,"民族国家"取代帝国,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组织形式。由于历史背景不同,"民族国家"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从国家构建的角度,循着"已构建国家"、"再构建国家"和"构建中国家"三条线索,分析当今世界三种不同国家的来龙去脉,可以揭开世界的"底色",展示出一幅不同的国际关系图景。"民族国家"遭遇的挑战,特别是构建中国家的种种遭遇,不仅表明多数"民族国家"徒有其名,而且也表明这个百年之前开始的世界重塑的过程依然没有完成。历史地看,无论帝国还是民族国家,都是人类共同体的组织形式,人类历史实际上也就是一部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共同体"演化的历史。如果把"帝国"和"民族国家"放在人类共同体演进的序列中去考察,就不会在非此即彼之间犹豫徘徊,而为"人类共同体"的实现开辟出新的更多的发展空间。在这其中,中国的历史经验和现实考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国 民族国家 国家构建 冷战 全球化 共同体
原文传递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何以和谐共生——基于民族认同基础理论的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陈茂荣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2-89,共8页
作为民族个体能否认同一个民族?或归属于民族?并非无缘无故,而是具有一定的认同基础,并且,民族认同的强烈程度和持久长度往往与其基础是否夯实有着一种正相关的关联性。一般而言,民族认同的基础有三种,即族裔基础、文化基础和政治基础... 作为民族个体能否认同一个民族?或归属于民族?并非无缘无故,而是具有一定的认同基础,并且,民族认同的强烈程度和持久长度往往与其基础是否夯实有着一种正相关的关联性。一般而言,民族认同的基础有三种,即族裔基础、文化基础和政治基础。在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能否和谐共生?依据民族认同基础理论,关键在于认同基础的建设,即可通过国家建设和民族建设,促使各民族在保持原有的民族认同的基础上达成政治共识、文化共识和国族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认同基础 民族建设 国家建设
下载PDF
统一战线的现代化国家建设逻辑及其优势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俊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8-124,共7页
统一战线在探索和推进中国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实践中,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民众、政权内在关系的论述,作为统一战线植于政党与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群众实现国家独立... 统一战线在探索和推进中国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实践中,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民众、政权内在关系的论述,作为统一战线植于政党与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群众实现国家独立、富强、民主、文明的进程中,始终坚持领导和团结各革命阶级和社会力量,通过统一战线,实现民主协商,共建现代化的中国战略。在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实践中,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功能看,可分为革命形态的统一战线、爱国形态的统一战线和治理形态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以其治理主体广泛、多样,价值的包容性,组织平台的宽广性等优势助力现代化国家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一战线 国家建设 政治优势
下载PDF
非洲国家的治理难题与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 被引量:12
6
作者 罗建波 《西亚非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4-97,共24页
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是中非合作大有可为的新"增长点"。对于当前仍面临严重治理问题的非洲国家而言,政治发展的主题不仅仅只是政治民主化,也包括同样重要的国家秩序、治理能力和政治稳定等问题。中非双方完全可以在民族建设... 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是中非合作大有可为的新"增长点"。对于当前仍面临严重治理问题的非洲国家而言,政治发展的主题不仅仅只是政治民主化,也包括同样重要的国家秩序、治理能力和政治稳定等问题。中非双方完全可以在民族建设、国家建设和政党建设等领域进行坦诚的经验交流与互鉴。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不宜过多探讨或辩论双方在意识形态和政党制度上孰优孰劣,应充分尊重甚至赞赏非洲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及取得的成就,而非中国经验的简单复制或单方面介绍,同时坚持"自主"、"平等"和"相互学习"的原则。此种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不仅有助于中国提升自身在世界发展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能为非洲国家提供发展借鉴,并有助于它们探索适合自身国情、洲情的发展道路。通过南南治理合作来推动非洲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正是当代构建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诉求之一,也是日益崛起的中国所应有的大国责任的重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非关系 治国理政 民族建设 国家建设 政党建设
原文传递
国家构建中的族群身份转换——以保安族为例 被引量:6
7
作者 菅志翔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5-91,共7页
将以保安族为例 ,尝试探讨国家建构过程中人们的身份意识发生的变化 ,并认为民族(minzu)是中国特有的介于传统族群与现代国民身份之间的本土概念。“民族”(nation)不是本土概念 ,人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并不具备民族身份 (neithe... 将以保安族为例 ,尝试探讨国家建构过程中人们的身份意识发生的变化 ,并认为民族(minzu)是中国特有的介于传统族群与现代国民身份之间的本土概念。“民族”(nation)不是本土概念 ,人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并不具备民族身份 (neithernationalitynorminzu)。这种身份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深入社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身份 国家构建 民族 保安族
下载PDF
国家建构视角下中国特色比较政治学的理论体系建设 被引量:13
8
作者 马俊毅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3-50,F0002,共9页
比较政治学长期以来以西方的政治制度、政治道路和政治话语作为研究起点,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道路和政治制度难以在国际政治话语中凸显其主体性和学术研究价值。近年来,随着西方国家治理危机的出现和中国的崛起,比较政治学界的研究正在... 比较政治学长期以来以西方的政治制度、政治道路和政治话语作为研究起点,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道路和政治制度难以在国际政治话语中凸显其主体性和学术研究价值。近年来,随着西方国家治理危机的出现和中国的崛起,比较政治学界的研究正在悄然从研究民主化到国家建构的转变。国家建构理论为阐释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特色和构建比较政治学的核心内容提供富有解释力的视角。中国国家建构的五个核心逻辑是文明型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国家、超大规模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时代,应从坚持政治道路的民族主体性,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理念,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以发展为中心,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等多个维度深化与发展中国国家建构理论,初步形成中国特色比较政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道路 国家建构 比较政治学 以人民为中心 治理现代化
下载PDF
20世纪上半期的“人民”语义与国家建构 被引量:13
9
作者 郭忠华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0-70,共11页
概念语义是时代精神的浓缩,可以通过解读核心概念的语义来透视时代的精神状况。20世纪上半期,"人民"语义发生过两次重大转型:一是以"人民-奴隶"为思考范式的转型,二是以"人民-敌人"为思考范式的转型。第... 概念语义是时代精神的浓缩,可以通过解读核心概念的语义来透视时代的精神状况。20世纪上半期,"人民"语义发生过两次重大转型:一是以"人民-奴隶"为思考范式的转型,二是以"人民-敌人"为思考范式的转型。第一次转型发生于清末民初时期,主要以欧洲近代启蒙思想作为灵感来源,旨在把传统臣民转变成现代公民,赋予人民以现代政治道德和政治权利是此次转型的主要内容,建立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国家是其主要目标。第二次转型发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共领导区域,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灵感来源,以阶级性和革命性作为区分人民的核心标准,人民主要指具有高度革命性的无产阶级及其同盟者,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共和国是此次语义转型的主要目标。两次语义转型不仅反映了20世纪上半期两种迥异的国家建构方略,而且还隐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 语义 国家建构
原文传递
一个民族,两种想象:马来人与华人关于马来西亚民族建构问题争论之述评 被引量:11
10
作者 齐顺利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08年第3期34-40,共7页
结合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对马来人和华人在马来西亚民族建构问题中存在着的民族概念的界定、民族建构的途径等诸多分歧和争论进行了梳理和评析。马华双方都认为马来西亚是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而马来人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认为马来西亚... 结合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对马来人和华人在马来西亚民族建构问题中存在着的民族概念的界定、民族建构的途径等诸多分歧和争论进行了梳理和评析。马华双方都认为马来西亚是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而马来人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认为马来西亚民族应以马来人为核心,以马来文化为特征,分散的马来西亚社会应当用马来人的历史、文化和语言来整合;华人则从公民权的角度出发,认为马来西亚文化是在吸收各个族群的文化之后才形成的,不论哪个族群的公民都应当享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在此基础上,各个族群才能融合。马来西亚民族建构争论和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待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民族” 民族建构 民族融合 马来人 马来西亚华人
下载PDF
美国在阿富汗的“国家建设”缘何失败 被引量:11
11
作者 赵明昊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2-133,159,共33页
阿富汗是美国在“全球反恐战争”背景下实施“国家建设”的主要对象。基于考察小布什政府和奥巴马政府的相关政策及其实施情况,可以认为美国在阿富汗展开的“国家建设”缺乏切实可行的目标和连贯明确的战略,很多政策相互矛盾,资源投入... 阿富汗是美国在“全球反恐战争”背景下实施“国家建设”的主要对象。基于考察小布什政府和奥巴马政府的相关政策及其实施情况,可以认为美国在阿富汗展开的“国家建设”缺乏切实可行的目标和连贯明确的战略,很多政策相互矛盾,资源投入严重不足,在政策执行和机构协调等方面问题重重。美国在阿富汗的安全重建受到“反恐”和“反叛乱”军事行动的主导,削弱了阿富汗社会和普通民众的安全感,重建援助的“军事化”问题突出。在政治重建方面,美国不顾北方联盟和部分国家的反对,在阿富汗推行总统制,这一选择与阿富汗政治传统和文化不相适应。美国绕开阿富汗中央政府进行援助导致出现“平行政府”,破坏了中央政府权威。在经济重建方面出现“双重寄生体制”,对农业和乡村地区的发展支持严重不足,难以有效应对毒品经济问题。美国提出的“新丝绸之路”计划高估了中亚国家与阿富汗的一体性,也缺乏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投入。根本而言,美国在阿富汗的“国家建设”缺乏道义基础,难以获得阿富汗民众的支持,与阿富汗政府倡导的“阿人所有、阿人主导”的和解进程存在诸多冲突,彰显了美国权力的傲慢及其“自由主义霸权”战略的深刻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外交 国家建设 阿富汗战争 自由主义霸权
原文传递
民族冲突后的和解与重建——以卢旺达1994年大屠杀后的国族建构实践为例 被引量:11
12
作者 庄晨燕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7-87,共11页
国族建构是多民族国家在现有民族国家框架下协调单一与多元的主要途径。在民族冲突治理过程中,国族建构究竟如何展开才能在现实中真正服务于民族和解的大局,而不仅仅是一项自上而下强加给民众的制度安排?卢旺达1994年大屠杀后围绕国民... 国族建构是多民族国家在现有民族国家框架下协调单一与多元的主要途径。在民族冲突治理过程中,国族建构究竟如何展开才能在现实中真正服务于民族和解的大局,而不仅仅是一项自上而下强加给民众的制度安排?卢旺达1994年大屠杀后围绕国民身份重建开展的和解实践能够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这项诞生于极端民族冲突背景下的政策从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汲取灵感,将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与自下而上的民众参与有机融合,而国族建构与发展事业的结合,使得共同体的新生成为民众携手共创美好生活的起点。卢旺达的经验有助于思考国族建构的宗旨和路径等基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族建构 民族和解 社会重建 共同体文化
原文传递
中国宪法文本中的“内”与“外” 被引量:11
13
作者 常安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79-96,共18页
现行宪法文本中的“内”“外”,是指中国这个社会主义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对内的国家整合方式、对外的外交政策与世界秩序理解。现行宪法文本中的“内”的叙事维度,主要体现在行政区划的基本设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宪制建构、国家统一和中... 现行宪法文本中的“内”“外”,是指中国这个社会主义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对内的国家整合方式、对外的外交政策与世界秩序理解。现行宪法文本中的“内”的叙事维度,主要体现在行政区划的基本设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宪制建构、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认同等方面;“外”的维度,则是宪法序言第十二段关于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关涉我国外交原则和世界秩序理解等内容。现行宪法文本中的“内”与“外”,呈现的是国家建设空间维度的一体两面;无论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对内的国家整合,还是对外的外交政策与世界秩序理解,都是建立在特定的空间理解基础之上的;现行宪法文本中的内、外叙事,正是对这种何谓“中国”、中国“何为”的空间理解与建立在这种空间理解基础上的政治秩序的塑造记载。2018年,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载入宪法,体现的正是这样一种旨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形势,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奋斗目标的政治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文本 国家建设 空间 国家结构形式 世界秩序
原文传递
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建构与公民教育 被引量:7
14
作者 赵明玉 饶从满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5,15,共6页
从政治的角度而言,现代化进程就是现代国家建构的过程,亦即民族国家建构和民主国家建构的过程。民族国家建构需要公民教育,通过培养公民的民族认同来对分散的社会加以整合。公民教育则通过与公民教育直接相关的公民科等学科的教学以及... 从政治的角度而言,现代化进程就是现代国家建构的过程,亦即民族国家建构和民主国家建构的过程。民族国家建构需要公民教育,通过培养公民的民族认同来对分散的社会加以整合。公民教育则通过与公民教育直接相关的公民科等学科的教学以及民族语言和民族历史的教学实现这种整合功能。民主国家建构,不仅意味着民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而且还包含着民主观念的传播与民主意识的塑造。公民教育则通过公民科等学科的直接教学和课外实践、社区参与等途径,实现其民主化功能。各国公民教育的功能取向取决于各自现代化过程中民族国家建构与民主国家建构之间的关系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公民教育 国家建构 民族国家 民主国家
下载PDF
中华民族的政治意义 被引量:9
15
作者 唐勇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9-66,126,127,共10页
中华王朝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推动了自在中华民族的凝聚。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后,中华民族在抵抗西方列强的压力下走向自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完成民族国家构建历程的标志,为中华民族打造了坚固的政治屋顶,中华民族拥... 中华王朝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推动了自在中华民族的凝聚。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后,中华民族在抵抗西方列强的压力下走向自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完成民族国家构建历程的标志,为中华民族打造了坚固的政治屋顶,中华民族拥有了现代国家形式,成为一个国家民族。自此,作为国族实体的中华民族掌握了国家主权,成为各民族团结的历史与现实载体,成为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民族政策、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抓手。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政治意义集中体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国族建设,具体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解决少数民族权益保障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政治意义 民族国家 国族建设
原文传递
超越民族国家: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国家建设 被引量:9
16
作者 励轩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8-62,共15页
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国家建设范式曾备受推崇。清末时期,革命派曾主张要将现代中国建设成为种族与文化上均质的民族国家,但为了不至于中国分崩离析,最后向支持五族君宪的立宪派妥协,从而使更具包容性的五族共和成为... 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国家建设范式曾备受推崇。清末时期,革命派曾主张要将现代中国建设成为种族与文化上均质的民族国家,但为了不至于中国分崩离析,最后向支持五族君宪的立宪派妥协,从而使更具包容性的五族共和成为民国初年的国家建设方案。然而国民党并不真正接受包容性的国家建设,而是倡导建设种族与文化单一的民族国家,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更是试图进行国民整合,将多民族人口整合为高度同质的人口。中国共产党则认识到建设容纳多民族共存的统一国家不仅完全可以实现,且更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在国家建设方案上拥抱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了团结国内各个民族,增进各民族对新中国的共同认同,中国共产党强调国家的人民属性,建构了一套超越民族同时又联结各民族的“人民”话语,同时在政策层面尊重并保护各族人民的民族地位和政治权利,从而成功进行了建设人民国家的实践,实现了对民族国家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国家 多民族国家 人民国家 国家建设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民族、民族国家及其建构 被引量:9
17
作者 严庆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14,共6页
民族、民族国家和民族国家建构是民族政治学的核心术语,本身具有浓厚的西方学术色彩。正确解读这些术语是实现学术话语转换,理解民族政治学科体系的基础。
关键词 民族 国家 民族国家 建构
下载PDF
公民教育与认同序列重构:以西南民族地区为例 被引量:9
18
作者 任勇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24,共12页
认同从不同结构层面上形成了认同序列,其发生作用往往通过社会成员和社会结构来实现。改革开放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变化成为影响认同序列重构的主要因素。公民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和纳入社会治理的要素,从而为少数民族认同序列重构提供... 认同从不同结构层面上形成了认同序列,其发生作用往往通过社会成员和社会结构来实现。改革开放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变化成为影响认同序列重构的主要因素。公民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和纳入社会治理的要素,从而为少数民族认同序列重构提供有机社会支持。从国家层面上讲,要实现公民教育对认同序列的重构,需要从多元治理、分层治理与参与治理三个方面进行建构,进而回应社会转型和国家建设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教育 社会支持 认同有序 国家建设
下载PDF
民族国家建构的方式与轨迹——基于联合国会员国的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郭忠华 谢涵冰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9-112,143,144,共16页
民族国家是当今时代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一种国家形式。民族国家的形成存在不同的建构方式,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则具有特定的时空路径。然而,现有有关民族国家建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战争、暴力、国家结构等单一因素和机制上,主要从国... 民族国家是当今时代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一种国家形式。民族国家的形成存在不同的建构方式,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则具有特定的时空路径。然而,现有有关民族国家建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战争、暴力、国家结构等单一因素和机制上,主要从国家内部来解释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因此无法从总体上理解民族国家的扩展轨迹和建构方式。以2016年"战争相关研究"(COW)所发布的数据作为分析素材,通过对联合国193个会员国的分析表明,民族国家建构总体上呈现以下时空轨迹:以近代早期的欧洲作为起点,在19世纪早期率先扩展到南美洲,然后扩展到北美洲,再于20世纪广泛扩展到亚洲、非洲和大洋洲。民族国家建构的方式总体上可概括为四种:独立建国、去殖民化、国家解体和国际协助。其中,"去殖民化"是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国家 国家建构 联合国 扩展轨迹 建构方式
原文传递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被引量:7
20
作者 赵志桥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1-48,共8页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就是首次明确提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并清晰指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间的关系。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区别于其他社会...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就是首次明确提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并清晰指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间的关系。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其他国家的现代民族建设的全新实践路径,必须放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逻辑下来审视、推进现代民族建构,在服务和融入现代国家建设的进程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对民族意识的决定性作用,同时高度重视意识的主动性和相对独立性,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实现理论政策现代化、民族意识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基础现代化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民族建构 中华民族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路径选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