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硝石矾石散对肝内胆汁瘀积型大鼠血清学及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崔宇 卢秉久 赵悦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7期104-105,共2页
目的:探讨硝石矾石散对α-荼基异硫氰酸盐(α-naphthylisothiocyanate,ANIT)诱导的肝内胆汁瘀积大鼠模型的影响。方法:采用ANIT诱导制备肝内胆汁瘀积大鼠模型4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阳性对照组及中药治疗组,其中模型组20只... 目的:探讨硝石矾石散对α-荼基异硫氰酸盐(α-naphthylisothiocyanate,ANIT)诱导的肝内胆汁瘀积大鼠模型的影响。方法:采用ANIT诱导制备肝内胆汁瘀积大鼠模型4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阳性对照组及中药治疗组,其中模型组20只,其余组各10只,另选未造模大鼠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各组均日一次灌胃给药,西药组给予思美泰,中药组给予硝石矾石散,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予等容积0.9%氯化钠注射液。给药时间从造模当天开始,于造模48h后处死模型组10只大鼠,留取血清及肝组织备用。用药7天后处死全部大鼠,观察各组大鼠肝功能指标及Na-K-ATP酶活性。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血清中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谷丙转氨酶(ALT)、血清总胆汁酸(TBA)、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Na-K-ATP酶活性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硝石矾石散对肝内胆汁瘀积模型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汁瘀积 硝石矾石散 na-k-atp酶活性
下载PDF
活血祛湿汤对胆汁淤积大鼠血清学及相关因子调节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莹 卢秉久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9期41-43,共3页
目的:探讨活血祛湿汤对ANIT诱导的肝内胆汁瘀积大鼠血清学及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西药组和中药治疗组,每组各15只。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0.9%生理盐水,西药组给予思美泰,实验组给予活血祛湿汤,... 目的:探讨活血祛湿汤对ANIT诱导的肝内胆汁瘀积大鼠血清学及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西药组和中药治疗组,每组各15只。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0.9%生理盐水,西药组给予思美泰,实验组给予活血祛湿汤,各组均日2次给药,连续用药7 d。实验第10天后处死全部大鼠,观察各组大鼠肝功能指标及LP-X、Na-K-ATP酶活性。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血清中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谷丙转氨酶(ALT)、血清总胆汁酸(TBA)、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脂蛋白(LP-X)、Na-K-ATP酶活性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活血祛湿方对ANIT诱导的肝内胆汁瘀积具有良好的保肝利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汁瘀积 活血祛湿方 脂蛋白 na-k-atp酶活性
下载PDF
Na/KATP酶活性及其ATP1A1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2
3
作者 张雪冰 白然 +5 位作者 杜建玲 李昌臣 杨郁 巴颖 刘加和 邢倩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22-224,共3页
目的研究大连地区汉族人Na/KATP酶活性及ATP1A1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大连地区的106例T2DM患者和45例正常对照者(NC)的ATP1A1基因进行扩增,对其基因多态... 目的研究大连地区汉族人Na/KATP酶活性及ATP1A1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大连地区的106例T2DM患者和45例正常对照者(NC)的ATP1A1基因进行扩增,对其基因多态性进行研究,并用比色法测定其红细胞的Na/KATP酶活性。结果与NC组相比,T2DM组红细胞Na/KATP酶活性降低,在伴有DPN组,Na/KATP酶活性的降低更为明显。在T2DM患者中,有DPN组与无DPN组相比,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患者携带有限制性等位基因A与非携带者Na/KATP酶活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KATP酶活性的降低在DPN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Na/KATP酶的基因ATP1A1多态性与T2DM患者发生DPN相关。T2DM携带有限制性等位基因A的患者DPN的发生率低于非携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糖尿病神经病变 na/k atp酶活性 多态性 单核苷酸
下载PDF
四君子汤抗脾虚动物胃肠细胞损伤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25
4
作者 彭成 雷载权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1996年第1期1-4,共4页
对食醋致脾虚大鼠四君子汤具有升高胃肠中性粘液的趋势,能促进肠上皮细胞更新,提高胃肠细胞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和细胞膜Na+-K+-ATP酶活性,降低血清LPO含量,增强SOD活性;对食醋致脾虚小鼠四君子汤能扩张肠系膜微动... 对食醋致脾虚大鼠四君子汤具有升高胃肠中性粘液的趋势,能促进肠上皮细胞更新,提高胃肠细胞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和细胞膜Na+-K+-ATP酶活性,降低血清LPO含量,增强SOD活性;对食醋致脾虚小鼠四君子汤能扩张肠系膜微动脉管径,增加毛细血管开放数,又能增加正常小鼠胃粘膜血流量;对食醋致脾虚家兔,四君子汤有升高血清胃泌素、血浆及胃液前列腺素E2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虚 四君子汤 胃肠 肠细胞 升高 损伤 na^+-k^+-atp酶活性 增强 中性 降低
下载PDF
栀子提取物ZG对副流感病毒1型感染后宿主细胞膜的影响 被引量:25
5
作者 郭姗姗 黄洋 +3 位作者 赵晔 高英杰 巩文峰 崔晓兰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84-388,共5页
为了探讨栀子提取物ZG抗病毒作用的生物学机制,观察了栀子提取物ZG对副流感病毒1型(PIV-1)感染后宿主细胞膜电位、膜Na+-K+-ATP酶活性和膜流动性的影响。以氯化乙酰胆碱为阳性对照,采用荧光探针Di-BAC4(3)标记Hep-2细胞膜电位,借助流式... 为了探讨栀子提取物ZG抗病毒作用的生物学机制,观察了栀子提取物ZG对副流感病毒1型(PIV-1)感染后宿主细胞膜电位、膜Na+-K+-ATP酶活性和膜流动性的影响。以氯化乙酰胆碱为阳性对照,采用荧光探针Di-BAC4(3)标记Hep-2细胞膜电位,借助流式细胞仪检测膜电位;定磷法,分光光度计检测Na+-K+-ATP酶活性;荧光探针NBD-C6-HPC标记细胞膜磷脂,以荧光漂白恢复法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膜流动性。结果显示:PIV-1感染后宿主细胞膜电位下降,处于超极化状态;膜Na+-K+-ATP酶活性显著增加,膜流动性显著降低。栀子提取物ZG作用后,对宿主细胞膜的超极化状态没有明显影响;对膜Na+-K+-ATP酶活性没有明显影响;而对膜流动性则有明显的恢复作用。阳性对照药乙酰胆碱能明显改善病毒感染后膜电位的超极化状态。PIV-1感染后膜电位、Na+-K+-ATP酶活性和膜流动性等细胞膜能态和功能的改变,可能为病毒感染的生物学机制之一;栀子提取物ZG可能是通过改善细胞膜流动性,维持细胞膜的正常功能来发挥抗病毒感染的作用,而与膜电位和膜Na+-K+-ATP酶活性等能态来源的环节可能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提取物ZG 副流感病毒1型 膜电位 na^+-k^+-atp酶活性 膜流动性
下载PDF
半枝莲总黄酮抗副流感病毒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9
6
作者 郭姗姗 时宇静 +2 位作者 高英杰 苏丹 崔晓兰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348-1352,共5页
通过观察半枝莲总黄酮对副流感病毒1型(PIV-1)感染后宿主细胞膜电位、膜Na+-K+-ATP酶活性和膜流动性的影响,为揭示半枝莲总黄酮抗病毒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膜电位,定磷法检测Na+-K+-ATP酶活性,荧光漂白恢复... 通过观察半枝莲总黄酮对副流感病毒1型(PIV-1)感染后宿主细胞膜电位、膜Na+-K+-ATP酶活性和膜流动性的影响,为揭示半枝莲总黄酮抗病毒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膜电位,定磷法检测Na+-K+-ATP酶活性,荧光漂白恢复法检测膜流动性。结果显示,PIV-1感染后宿主细胞膜电位下降,处于超极化状态,荧光强度为42.81±5.65(P<0.05);膜Na+-K+-ATP酶活性显著增加,达(11.01±3.93)μmolPi·mg-1(protein)·h-1(P<0.05);扩散系数显著下降为(0.41±0.15)×10-9cm2·s-1(P<0.05),荧光恢复率为19.85%,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半枝莲总黄酮(3mg·mL-1)作用后,扩散系数和荧光恢复率均明显升高,分别为(0.73±0.10)×10-9cm2·s-1和54.56%,与病毒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对宿主细胞膜的超极化状态和Na+-K+-ATP酶活性没有明显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IV-1感染后膜电位、Na+-K+-ATP酶活性和膜流动性等细胞膜能态和功能的改变,可能为病毒感染的细胞学机制之一;半枝莲总黄酮可能是通过改善细胞膜流动性,维持细胞膜的正常功能来发挥抗病毒感染的作用,而与膜电位和膜Na+-K+-ATP酶活性等能态来源的环节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枝莲总黄酮 副流感病毒1型 膜电位 na^+-k^+-atp酶活性 膜流动性
原文传递
自体血液回收技术对红细胞膜ATP酶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王卓强 陈绪贵 刘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9期537-538,共2页
目的 探讨血液回收技术对红细胞膜Na+ K+ ATP酶和Ca2 + Mg2 + ATP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 2 4例患者麻醉前静脉血、术野回收原血及回收红细胞血液标本采用沈茂星法测定红细胞膜Na+ K+ ATP酶和Ca2 + Mg2 + ATP酶活性 ,并予统计... 目的 探讨血液回收技术对红细胞膜Na+ K+ ATP酶和Ca2 + Mg2 + ATP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 2 4例患者麻醉前静脉血、术野回收原血及回收红细胞血液标本采用沈茂星法测定红细胞膜Na+ K+ ATP酶和Ca2 + Mg2 + ATP酶活性 ,并予统计分析。结果 经血液回收技术处理后的红细胞膜Na+ K+ ATP酶和Ca2 + Mg2 + ATP酶活性与术野回收原血值比较均有显著降低 (P<0 0 5 )。结论 自体血液回收技术能使红细胞膜Na+ K+ ATP酶和Ca2 + Mg2 + ATP酶活性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血液回收技术 红细胞膜 na^+-k^+-atp酶活性 Ca^2+-Mg^2+-atp酶活性 测定 沈茂星法
下载PDF
突降盐度胁迫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血清生理生化及鳃丝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王涛 苗亮 +4 位作者 李明云 胡谋 陈炯 史雨红 陆新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21-426,共6页
采用海水盐度由25突降至21、17和13胁迫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的方法,研究了48h内血清生理生化和鳃丝Na+/K+-ATP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实验过程中三个盐度突降组的血清Na+、Ca2+离子浓度均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血清K+浓... 采用海水盐度由25突降至21、17和13胁迫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的方法,研究了48h内血清生理生化和鳃丝Na+/K+-ATP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实验过程中三个盐度突降组的血清Na+、Ca2+离子浓度均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血清K+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且升高幅度与盐度突降幅度呈正相关,最大值达14.03mmol/L(盐度13组,48h);血清Cl浓度在盐度21组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17和13组则在48h时显著降低(P<0.05);三个盐度突降组的血清酶ALT、AST、LDH、CK-MB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变化幅度均与盐度突降幅度呈正相关;三个盐度突降组的鳃丝Na+/K+-ATP酶活力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除盐度21组在12h时高于对照组外,活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降低幅度与盐度突降幅度呈正相关;到实验15天时,死亡率随盐度突降幅度增大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盐度 血清离子 血清 鳃丝 na+/k+-atp酶活性
下载PDF
盐度渐变对斑尾复鰕虎鱼幼鱼血清渗透压和离子浓度及鳃丝Na^+/K^+–ATP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税春 施永海 +3 位作者 华雪铭 张忠华 张海明 刘永士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7-71,共5页
为了解斑尾复鰕虎鱼的渗透压调节机制,设置0.5、10、15、20、25、30、35、40、50共10个盐度组,采用外界盐度渐变的方法对该鱼幼鱼血清渗透压、血清离子浓度及鳃丝Na+/K+–ATP酶活力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在盐度0~50内,血清渗透压... 为了解斑尾复鰕虎鱼的渗透压调节机制,设置0.5、10、15、20、25、30、35、40、50共10个盐度组,采用外界盐度渐变的方法对该鱼幼鱼血清渗透压、血清离子浓度及鳃丝Na+/K+–ATP酶活力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在盐度0~50内,血清渗透压及血清离子含量均随盐度升高而升高,盐度为40~50时,血清渗透压及各离子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盐度6);在0~35的盐度中,血清渗透压及离子含量都保持相对稳定,在0盐度组,鳃丝Na+/K+–ATP酶活性最强,25和35盐度组的鳃丝Na+/K+–ATP酶活性比5~20和40~50盐度组的明显增强,25和35盐度组之间Na+/K+–ATP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5~20和40~50盐度组之间也均无显著差异,在盐度5~35内,鳃丝Na+/K+–ATP酶活性随外界盐度升高呈升高趋势;回归分析得到血清等渗点为0.308 mol/kg,相对应的盐度为10.8;Na+、Cl–、K+等离子点分别为340.28、137.08和4.51 mmol/L,相对应的盐度分别为28.1、8.9和18.5。以上结果表明,斑尾复鰕虎鱼幼鱼对外界盐度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属于广盐性鱼类,其盐度的耐受范围和适宜范围分别为0.3~35和5~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尾复鰕虎鱼 盐度 血清渗透压 血清离子 鳃丝na+/k+-atp酶活性
下载PDF
盐度突变对半滑舌鳎血浆渗透压和鳃丝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田相利 王国栋 +2 位作者 董双林 房景辉 刘营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31,共5页
研究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由盐度30突变至0、10、20、35和40盐度后血浆渗透压和鳃丝Na+/K+-ATP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盐度对半滑舌鳎血液渗透压和鳃丝Na+/K+-ATP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P<0.05)。盐度突变后,各处理组的... 研究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由盐度30突变至0、10、20、35和40盐度后血浆渗透压和鳃丝Na+/K+-ATP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盐度对半滑舌鳎血液渗透压和鳃丝Na+/K+-ATP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P<0.05)。盐度突变后,各处理组的血液渗透压和鳃丝Na+/K+-ATP酶活性均随盐度的变化而相应地上升和下降,且其变化幅度与盐度的变化幅度直接相关。各处理组血液渗透压在经历盐度变化6 d内有峰值变化,峰值出现在2 d时,6 d后血液渗透压趋于稳定;而鳃丝Na+/K+-ATP酶活性在经历盐度变化9 d时调节至稳定状态,峰值则出现在6 d时,峰值大小亦与盐度的变化幅度正相关。本研究表明半滑舌鳎对盐度可能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盐度 血液渗透压 鳃丝na+/k+-atp酶活性
下载PDF
甲氰菊酯对鲤鳃Na^+-K^+-ATP酶活性及组织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婷 罗宇良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1-46,共6页
采用半静止染毒法,探讨甲氰菊酯对鲤(Cyprinus carpio)的急性毒性和对鳃组织Na+-K+-ATP酶活性的影响及组织的病理损伤。急性毒性结果表明,甲氰菊酯对鲤的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为8.53μg·L-1,安全质量浓度(SC)为0.853μg·... 采用半静止染毒法,探讨甲氰菊酯对鲤(Cyprinus carpio)的急性毒性和对鳃组织Na+-K+-ATP酶活性的影响及组织的病理损伤。急性毒性结果表明,甲氰菊酯对鲤的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为8.53μg·L-1,安全质量浓度(SC)为0.853μg·L-1。设置1/2 96 h LC50以下的5个质量浓度0、0.43μg·L-1、0.85μg·L-1、1.71μg·L-1、4.27μg·L-1作用于鲤21 d,分别在第1、第3、第7、第14和第21天采集组织样品进行酶活测定以及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鳃组织中Na+-K+-ATP酶活性随着暴露时间的推移其动态变化呈先下降后上升、之后又有所回落的趋势。暴露第3天各组酶活性降至最低点,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其抑制率分别达到42.49%、27.48%、59.03%和46.31%;第14天各组酶活达最高值并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第21天除最高浓度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外,其余3组仍高于对照组。H-E染色显示,鳃组织学损伤主要是鳃小片扭曲,上皮细胞和柱状细胞脱落,鳃小片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粘液细胞和基部细胞增生,严重时鳃小片粘连,呈棍棒状病变。以上损伤具有剂量相关性和时间积累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氰菊酯 na+-k+-atp酶活性 组织损伤
下载PDF
消渴通痹颗粒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早期病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效科 崔立丰 张发荣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728-729,共2页
目的:观察消渴通痹颗粒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早期病变的防治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TZ诱发糖尿病大鼠模型,灌服消渴通痹颗粒,并与弥可保对比,2月后观察大鼠血糖(FBG)、体重(W)、红细胞山梨醇(RBCS)、Na+-K+-ATP酶、神经传导速度... 目的:观察消渴通痹颗粒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早期病变的防治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TZ诱发糖尿病大鼠模型,灌服消渴通痹颗粒,并与弥可保对比,2月后观察大鼠血糖(FBG)、体重(W)、红细胞山梨醇(RBCS)、Na+-K+-ATP酶、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消渴通痹颗粒能降低糖尿病大鼠红细胞中山梨醇含量、升高Na+-K+-ATP酶活性、增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综合疗效优于弥可保。结论:消渴通痹颗粒有防治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早期病变的作用,其可能机制与抑制多元醇代谢亢进途径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痹颗粒 早期病变 周围神经 na^+-k^+-atp酶活性 消渴 实验研究 神经传导速度 糖尿病大鼠 多元醇代谢亢进 作用机制 防治作用 大鼠模型 综合疗效 可能机制 弥可保 红细胞 STZ 山梨醇 醇含量
下载PDF
复方沙棘颗粒对脑缺氧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程体娟 魏舒畅 +2 位作者 杨军英 刘军刚 于鸿琳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9-41,共3页
目的:研究复方沙棘颗粒的急性毒性、抗血栓作用和对脑缺氧及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小鼠尾静脉注射胶原与肾上腺素的混合诱导剂诱导体内血栓形成;测定小鼠断头喘气时间、对Na2 NO2 脑缺氧小鼠脑组织ATP酶、LD含量及存活时间的影响。结果... 目的:研究复方沙棘颗粒的急性毒性、抗血栓作用和对脑缺氧及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小鼠尾静脉注射胶原与肾上腺素的混合诱导剂诱导体内血栓形成;测定小鼠断头喘气时间、对Na2 NO2 脑缺氧小鼠脑组织ATP酶、LD含量及存活时间的影响。结果:复方沙棘颗粒可提高诱导性血栓小鼠模型的存活率,延长小鼠断头喘气时间,延长化学性脑缺氧小鼠存活时间并提高其脑组织中Na+ K + ATP酶、Ca2 + ATP酶活性,降低LD含量。结论:复方沙棘颗粒对小鼠诱导性血栓形成有抑制作用,对脑缺氧有保护作用,能增强Na+ K + ATP酶、Ca2 + ATP酶活性,降低LD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沙棘颗粒 能量代谢 脑缺氧 na^+-k^+-atp酶 CA^2+-atp酶活性 体内血栓形成 喘气时间 存活时间 抗血栓作用 小鼠脑组织 急性毒性 肾上腺素 注射胶原 小鼠模型 抑制作用 保护作用 诱导性 诱导剂 存活率 含量 LD 化学性
下载PDF
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6
14
作者 邬磊 刘鹏鹰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3年第13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依帕司他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大鼠坐骨神经功能、醛糖还原酶(AR)活性、Na+-K+-ATP酶活性及cAMP和cGMP含量的影响。方法给予动物灌胃给药,连续8周。观察DPN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坐骨神经AR活性、Na+-K+-ATP酶活性及cAMP... 目的探讨依帕司他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大鼠坐骨神经功能、醛糖还原酶(AR)活性、Na+-K+-ATP酶活性及cAMP和cGMP含量的影响。方法给予动物灌胃给药,连续8周。观察DPN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坐骨神经AR活性、Na+-K+-ATP酶活性及cAMP和cGMP含量的变化。结果依帕司他可以提高DPN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降低AR活性,提高Na+-K+-ATP酶活性,增加cAMP和cGMP含量。结论依帕司他对DPN大鼠周围神经功能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帕司他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神经传导速度 醛糖还原活性 na+-k+-atp酶活性 CAMP CGMP
下载PDF
茵陈蒿汤对新生大鼠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小路 杜梅红 +3 位作者 张全 陈红跃 赵林 郭伟胜 《新中医》 CAS 2017年第7期1-5,共5页
目的:研究茵陈蒿汤对新生大鼠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200只7日龄SPF级SD大鼠,随机选取36只作为正常组,其余腹腔注射胆红素诱发新生大鼠高胆红素血症,剔除不合格大鼠,选择建模成功大鼠14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茵陈蒿汤低... 目的:研究茵陈蒿汤对新生大鼠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200只7日龄SPF级SD大鼠,随机选取36只作为正常组,其余腹腔注射胆红素诱发新生大鼠高胆红素血症,剔除不合格大鼠,选择建模成功大鼠14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茵陈蒿汤低、中、高各剂量组,各36只。茵陈蒿汤低、中、高各剂量组分别给予2、4、8 g/(kg·d)茵陈蒿汤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两周为1疗程。观察大鼠的一般行为变化,检测血清和脑组织中胆红素含量和神经元细胞膜Na^+-K^+-ATP酶活力,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TUNEL法检测脑组织细胞凋亡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脑组织caspase-3 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茵陈蒿汤低、中、高各剂量组大鼠给药24 h和14天后血清及脑组织胆红素浓度明显升高,脑组织神经元细胞膜Na^+-K^+-ATP酶的活性明显降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明显升高,脑组织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给药24 h后,与模型组比较,茵陈蒿汤高剂量组大鼠脑组织中胆红素的浓度明显降低,脑组织神经元细胞膜Na^+-K^+-ATP酶的活性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14天后,与模型组比较,茵陈蒿汤低、中、高各剂量组大鼠血清及脑组织胆红素浓度明显降低,脑组织神经元细胞膜Na^+-K^+-ATP酶的活性明显升高,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和脑组织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同组24 h比较,茵陈蒿汤低、中、高各剂量组给药14 d后,血清及脑组织中胆红素的含量明显降低,脑组织神经元细胞膜Na^+-K^+-ATP酶的活性明显升高,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caspase-3 m RNA的表达显著升高(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胆红素血症 茵陈蒿汤 na^+-k^+-atp酶活性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NSE) caspase-3 mRna 动物实验 新生大鼠
原文传递
玻璃体积血对兔视网膜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程旭康 吴超琼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64-766,共3页
目的 观察玻璃体积血时不同阶段丙二醛 (MDA)含量的变化及Na+ K+ ATP酶活性的变化 ,探讨玻璃体积血对视网膜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新西兰大耳白兔 4 0只 ,右眼玻璃体内注入 0 2ml自体血作为实验组 ,左眼玻璃体内注入 0 2ml生理盐水... 目的 观察玻璃体积血时不同阶段丙二醛 (MDA)含量的变化及Na+ K+ ATP酶活性的变化 ,探讨玻璃体积血对视网膜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新西兰大耳白兔 4 0只 ,右眼玻璃体内注入 0 2ml自体血作为实验组 ,左眼玻璃体内注入 0 2ml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 ,分别于第 3、 7、 14、 2 1、 2 8天随机处死 8只 ,分离视网膜 ,制成 10 %组织匀浆检测MDA变化及Na+ K+ ATP酶活性的变化。结果 第 3、 7天 ,MDA的含量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 0 5 ) ,第 14、 2 1、 2 8天实验组较对照组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Na+ K+ ATP酶活性在第 3、 7天两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意义 (P >0 0 5 ) ,第 14、 2 1、 2 8天 ,实验组Na+ K+ ATP酶活性较对照组下降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玻璃体积血可引起视网膜脂质过氧化损害 ,损害Na+ K+ ATP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照组 玻璃体积血 视网膜 na^+-k^+-atp酶活性 na^+-k^+atp酶 体内 实验 显著性 变化 MDA
下载PDF
抗坏血酸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郑晓春 陈彦青 +4 位作者 黄风怡 彭玲 于荣国 林丽珊 吴晓丹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06-607,共2页
目的观察抗坏血酸对肠缺血再灌注(I/R)大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48 只,体重252-335 g,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假手术组(A组):开腹仅暴露肠系膜上动脉;缺血再灌注组(B组):肠系膜上动脉阻断2 h后再灌注6 h;抗坏血酸组(C组):缺血再... 目的观察抗坏血酸对肠缺血再灌注(I/R)大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48 只,体重252-335 g,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假手术组(A组):开腹仅暴露肠系膜上动脉;缺血再灌注组(B组):肠系膜上动脉阻断2 h后再灌注6 h;抗坏血酸组(C组):缺血再灌注同B组,再灌注前10 min经尾静脉注射抗坏血酸200 mg/kg(用生理盐水稀至1 ml),A、C组则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均靶控输注异丙酚维持麻醉。各组分别于再灌注1、6 h处死8只大鼠,取肺组织,测定肺组织丙二醛(MDA)、Na+-K+-ATP酶活性及含水率,并在光镜下观察肺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和间质水肿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B、C组再灌注1、6 h肺组织MDA含量、含水率均升高,B组再灌注1 h Na+-K+-ATP 酶活性升高,再灌注6 h Na+-K+-ATP酶活性降低,C组再灌注1、6 h Na+-K+-ATP酶活性均升高(P< 0.05);与B组比较,再灌注6h C组肺组织MDA含量及含水率降低,Na+-K+-ATP酶活性升高(P< 0.05或0.01)。光镜下A组肺组织未见异常改变,B组肺泡壁毛细血管轻度扩张,C组出现轻微充血现象。各组均未见PMN浸润和间质肿胀征象。结论静脉注射200 mg/kg抗坏血酸对小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肺损伤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通过提高Na+-K+-ATP酶活性,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坏血酸 小肠 再灌注损伤 呼吸窘迫综合征 成人 小肠缺血再灌注 SD大鼠 na^+-k^+-atp酶活性 保护作用 肺损伤 肠系膜上动脉阻断
原文传递
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红细胞膜流动性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新华 秦桂秀 关函洲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1年第8期887-890,共4页
目的了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红细胞膜流动性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新生儿科住院的中、重度HIE患儿65例,于急性期、恢复期采血测定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红细胞膜流动性,并于同期行新生儿... 目的了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红细胞膜流动性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新生儿科住院的中、重度HIE患儿65例,于急性期、恢复期采血测定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红细胞膜流动性,并于同期行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对照组选择早期肺炎、咽下综合征、食管闭锁新生儿30例行相同测定,探讨HIE患儿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红细胞膜流动性、NBNA的相关关系。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中、重度HIE急性期患儿的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红细胞膜流动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其中以重度组最低,亦显著低于同期中度组(P<0.05)。恢复期时中度组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红细胞膜流动性较同组急性期明显升高(P<0.01),且基本达到对照组水平(P>0.05);②HIE组急性期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与NBNA评分呈正相关(r=0.507,P<0.05);HIE组恢复期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与NBNA评分呈正相关(r=0.268,P<0.05);③HIE组急性期红细胞膜流动性与NBNA评分呈正相关(r=0.572,P<0.05);HIE组恢复期红细胞膜流动性与NBNA评分呈正相关(r=0.57,P<0.05)。结论临床检测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膜流动性有利于病情早期判断及预后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新生 缺氧缺血 na+-k+-atp酶活性 膜流动性
下载PDF
大鼠力竭运动肌细胞膜Na^+-K^+-ATP酶活性与自由基代谢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董赫男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12,共3页
目的:通过离心运动方式创建大鼠前肢一次性力竭损伤模型,观察大鼠前肢肱三头肌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变化,探究力竭离心运动损伤诱发的骨骼肌细胞膜结构变化,以及导致该种变化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大鼠下坡一次性力竭离心跑的损伤模型... 目的:通过离心运动方式创建大鼠前肢一次性力竭损伤模型,观察大鼠前肢肱三头肌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变化,探究力竭离心运动损伤诱发的骨骼肌细胞膜结构变化,以及导致该种变化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大鼠下坡一次性力竭离心跑的损伤模型,研究了大鼠前肢肱三头肌骨骼肌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在运动后不同时间段的变化情况。结果:Na+-K+-ATP酶活性运动后即刻较安静时显著性下降,且达到峰值;即刻后开始恢复,至运动后24小时恢复明显;运动后24小时至第5天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值上升无显著性趋势。结论:结合同一实验体系下关于自由基代谢情况的研究,运动后即刻Na+-K+-ATP酶活性显著性降低可能与自由基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竭离心运动 na+-k+-atp酶活性 自由基代谢 肱三头肌
下载PDF
黄芪和当归注射液对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腺苷三磷酸酶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达兵 赵春玲 +2 位作者 林海英 李先华 邬于川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5期222-224,共3页
背景:近年研究表明,黄芪和当归具有抗自由基的作用,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目的:观察黄芪、当归注射液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腺苷三磷酸酶(ATP酶)的保护作用及机制。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的观察对比实验。单位:一所医... 背景:近年研究表明,黄芪和当归具有抗自由基的作用,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目的:观察黄芪、当归注射液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腺苷三磷酸酶(ATP酶)的保护作用及机制。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的观察对比实验。单位:一所医学院的生理教研室及肾功能保护研究室。材料:本实验于2001-01/2001-03在泸州医学院生理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33只,由泸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雌雄不拘,体质量(1.63±0.22)k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对照组8只、单纯缺血再灌注组8只、黄芪注射液+缺血再灌注组(黄芪组)8只、当归注射液+缺血再灌注组(当归组)9只。方法:术前1d、手术当天、术后1d,黄芪组、当归组每天分别静脉注射药物(黄芪1.25g/kg、当归12.5g/kg),对照组和单纯缺血再灌注组每天注射生理盐水5mL/kg。肾缺血1h再灌注48h后,下腔静脉采血,取右肾上极组织置入30mL/L戊二醛固定,下极组织制成组织匀浆。电镜检查肾组织超微结构,测血清肌酐含量及肾组织中ATP酶活性。主要观察指标:肾组织超微结构、血清肌酐含量及肾组织中ATP酶活性。结果:单纯缺血再灌注组肾组织变性显著,黄芪组、当归组病变较单纯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减轻。单纯缺血再灌注组血清肌酐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对照组(P<0.05);黄芪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腺苷三磷酸 当归注射液 na^+-k^+-atp酶 Mg^2+-atp酶 CA^2+-atp酶活性 组织超微结构 泸州医学院 肌酐含量 日本大耳白兔 实验动物中心 静脉注射药物 保护作用 肾功能保护 生理教研室 黄芪注射液 对照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