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阿是穴、压痛点和激痛点的关系 被引量:77
1
作者 陈德成 杨观虎 +1 位作者 王富春 齐伟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2-214,共3页
简述阿是穴、压痛点和激痛点的概念和发展历史。三者皆为疼痛或内脏疾病的反应点,但从理论来源上讲,阿是穴源于经筋理论,压痛点源于软组织肌肉理论,激痛点源于肌筋膜理论;从解剖特点上讲,阿是穴是在经筋、分肉之间,压痛点是在肌肉的骨... 简述阿是穴、压痛点和激痛点的概念和发展历史。三者皆为疼痛或内脏疾病的反应点,但从理论来源上讲,阿是穴源于经筋理论,压痛点源于软组织肌肉理论,激痛点源于肌筋膜理论;从解剖特点上讲,阿是穴是在经筋、分肉之间,压痛点是在肌肉的骨骼附着处(起止点),激痛点是在神经肌肉的运动点上;从反映病症上讲,阿是穴主要反映软组织病变和内脏病变,压痛点主要反映软组织病变,激痛点主要反映软组织病变和少数内脏病变。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对针灸的靶向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是穴 压痛点 激痛点
原文传递
基于肌筋膜触发点的研究探讨针灸穴位和经络本质 被引量:41
2
作者 郭少卿 徐基民 +3 位作者 马彦韬 张艳茹 蒋佳 黄强民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33-640,共8页
在现代解剖生理学基础上,将各个肌肉的肌筋膜触发点牵涉痛区域进行整合,对比传统经络的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观察二者位置和走行的相似性;并通过目前肌筋膜触发点和筋膜学的研究进展,在触发点牵涉痛路径的基础上,结合筋膜力学、神经和血... 在现代解剖生理学基础上,将各个肌肉的肌筋膜触发点牵涉痛区域进行整合,对比传统经络的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观察二者位置和走行的相似性;并通过目前肌筋膜触发点和筋膜学的研究进展,在触发点牵涉痛路径的基础上,结合筋膜力学、神经和血管思路深入理解穴位的定位和经络,以及穴位和经络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触发点 牵涉痛 穴位 经络
原文传递
温和灸激痛点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36
3
作者 王列 马帅 +3 位作者 赵悦 曹锐 王颖 马铁明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4-337,共4页
目的:比较温和灸与针刺激痛点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疗效差异,为肩背部MPS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60例肩背部MPS患者随机分为温和灸组和针刺组,每组30例,两组均选取疼痛部位的激痛点进行治疗。温和灸组采用温和灸疗法,... 目的:比较温和灸与针刺激痛点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疗效差异,为肩背部MPS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60例肩背部MPS患者随机分为温和灸组和针刺组,每组30例,两组均选取疼痛部位的激痛点进行治疗。温和灸组采用温和灸疗法,每次艾灸因人而异,20~100min不等,以患者出现透热感为度;针刺组采用毫针与皮肤呈45°角斜刺入并贯穿激痛点结节,每次留针30min。两组每日均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采用国际公认的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McGill)作为观察指标,以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时疼痛强度(PPI)的变化来评价疗效。结果:温和灸组愈显率80.0%(24/30),优于针刺组愈显率40.0%(12/30,P〈0.001)。治疗后两组PRI、VAS、PPI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均P〈0.001);两组治疗后PRI、VAS、PP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温和灸激痛点与针刺激痛点对肩背部MPS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温和灸治愈显效更为明显,且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温和灸 肌筋膜激痛点 针刺疗法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实验动物模型研究 被引量:34
4
作者 姚明华 黄强民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15-418,共4页
目的:根据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形成机制建立实验动物模型。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采用打击、离心运动和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方法进行肌筋膜触发点疼痛造模,以打击组非打击侧作为正常对照。造模组每周进行1次造模实验,连续... 目的:根据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形成机制建立实验动物模型。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采用打击、离心运动和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方法进行肌筋膜触发点疼痛造模,以打击组非打击侧作为正常对照。造模组每周进行1次造模实验,连续4周。最后一次造模结束1周后,在局部解剖直视下观察局部紧张带,肌电自发电位和局部抽搐反应。结果:(1)可触及紧张带检查显示,正常对照组均为阴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的紧张带阳性率最高,为10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打击组和离心运动组阳性率分别为66.6%和33.3%,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各造模组组间比较,以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阳性率最高(P<0.01)。(2)肌电图检查显示,正常对照组均为阴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肌电图阳性率最高,为91.7%,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打击组阳性率为58.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离心运动组阳性率低,为16.7%,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各造模组组间比较,以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阳性率最高(P<0.05)。(3)抽搐反应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肌肉内无局部抽搐反应,均为阴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抽搐反应阳性率最高,为10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打击组阳性率为5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离心运动组阳性率最低,为2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造模组组间比较,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阳性率最高(P<0.05)。结论:打击与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方法均可建立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实验动物模型,但从临床特点上看,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方法更稳定可靠。重复同样强度的离心运动并不能有效激活触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触发点 打击 离心运动 紧张带 肌电图 抽搐反应
下载PDF
肌筋膜激痛点是穴位敏化的一种型式 被引量:31
5
作者 秦庆广 付勇 +7 位作者 施静 吴强 王舒娅 曹乾安 冯斯峰 崔翔 高昕妍 朱兵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7-61,共5页
目的:观察膝关节病变患者膝周疼痛点和牵涉痛的分布特征,探讨肌筋膜激痛点与穴位敏化的关系。方法:在4家医院对膝关节疼痛的患者行膝部探查,采用拇指按压的方法,记录原发性疼痛部位与牵涉痛点出现的区域,并在相关图谱上进行描记。结果:... 目的:观察膝关节病变患者膝周疼痛点和牵涉痛的分布特征,探讨肌筋膜激痛点与穴位敏化的关系。方法:在4家医院对膝关节疼痛的患者行膝部探查,采用拇指按压的方法,记录原发性疼痛部位与牵涉痛点出现的区域,并在相关图谱上进行描记。结果:膝关节痛的患者483例,336例患者病变部位和压痛点分布于膝关节周围;另有147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在膝关节出现较为明显的牵涉性压痛点(区)。患髌腱炎、胫骨结节骨骺炎和股四头肌腱止点炎的105例,局部疼痛主要分布在膝前区。患内侧副韧带损伤、内侧半月板损伤、鹅足滑囊炎和半膜肌止点炎的76例,其局部疼痛主要发生在膝内侧区。外侧副韧带损伤、外侧半月板损伤、髂胫束肌腱炎、腘肌止点炎和股三头肌腱炎的127例患者的局部疼痛多出现在膝外侧区。后交叉韧带损伤、腘绳肌止点炎的28例患者的局部疼痛分布在膝后部。牵涉痛发生在股外侧肌群有43人(牵涉痛区多出现在股外侧和膝关节外侧区)、股前肌群有39人(牵涉痛出现在大腿前侧和膝前部)、股内收肌群有26人(牵涉痛出现在股部正中和膝内侧部)、腘窝后肌群有15人(小腿后侧腘窝部出现牵涉痛)、股后肌群有13人(后侧膝部出现牵涉痛),小腿内侧发生牵涉痛的有11人(牵涉痛出现在小腿内侧)。结论:膝关节病变的原发性痛区以局部分布为主;各肌群病变原发性疼痛位于各自的骨骼肌内,其牵涉痛区大都分布在骨骼肌远端和膝关节周围。原发部位的激痛点与穴位敏化有很多共同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敏化 膝关节 肌筋膜激痛点 牵涉痛
原文传递
阿是穴与激痛点浅议 被引量:26
6
作者 王列 马铁明 +5 位作者 曹锐 王颖 马帅 王建华 王莹 陈玲 《中医药导报》 2016年第20期12-14,共3页
阿是穴与激痛点虽于不同时代提出,但二者之间有诸多相似之处,本文从二者的起源、定位、病理机制、临床应用及干预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分析阐述,揭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希望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出发,对二者的理论及实践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阿是穴 激痛点 扳机点 针灸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下载PDF
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21
7
作者 王翀敏 陈红薇 +2 位作者 王延武 岳红 朱敏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第1期48-50,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47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对照组采用注射消炎镇痛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旋颈试验阳性率、眩晕评分... 目的观察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47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对照组采用注射消炎镇痛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旋颈试验阳性率、眩晕评分及头项部疼痛VA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旋颈试验阳性率及眩晕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旋颈试验阳性率及眩晕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1%,对照组为76.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能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眩晕及头项部疼痛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颈椎病 椎动脉型 肌筋膜触发点
下载PDF
超微针刀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0
8
作者 黄拓 陈福林 《天津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2期1385-1389,共5页
[目的]观察超微针刀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共采集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取腰背部肌筋膜触发点以超微针刀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是穴和膀胱经、华佗夹脊穴循经穴位毫针针刺治疗。以上治疗均为隔... [目的]观察超微针刀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共采集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取腰背部肌筋膜触发点以超微针刀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是穴和膀胱经、华佗夹脊穴循经穴位毫针针刺治疗。以上治疗均为隔日治疗1次,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采用简化麦吉尔(Mcgill)疼痛问卷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疼痛评定;同时采集治疗前后腰背肌核心肌群肌电信号,比较治疗前后的平均肌电波幅(AEMG)和平均功率频率(MPF),并对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88.10%)明显高于对照组(80.49%)(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分级指数评分(PR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现时疼痛强度评分(PPI)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PRI、VAS、PP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腰背肌核心肌肉的AEMG、MPF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微针刀疗法对于腰背肌筋膜炎疗效确切,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针刀 腰背肌筋膜炎 肌筋膜触发点 麦吉尔疼痛评分 表面肌电图
下载PDF
扳机点温和灸治疗颈肩肌筋膜痛综合征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8
9
作者 曹磊 陈美雄 +1 位作者 徐明奎 袁仕国 《海南医学》 CAS 2020年第5期604-607,共4页
目的观察局部扳机点(MTrPs)温和灸治疗颈肩肌筋膜痛综合征(MPS)患者的疗效,并检测其对患者血清环氧化酶2 (COX-2)、前列腺素E2(PGE2)、白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海南省中... 目的观察局部扳机点(MTrPs)温和灸治疗颈肩肌筋膜痛综合征(MPS)患者的疗效,并检测其对患者血清环氧化酶2 (COX-2)、前列腺素E2(PGE2)、白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海南省中医院骨伤科门诊,采用电脑随机数字生成器法纳入50例符合条件的颈肩MPS患者,均分为A组和B组,每组25例,A组进行10 d的MTrPs温和灸治疗,B组口服艾瑞昔布片10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的简化McGill疼痛量表积分以及血清COX-2、PGE2、IL-6、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在疼痛强度(PPI)均较治疗前明显减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的PRI、VAS、PP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OX-2、PGE2、IL-6、TNF-α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OX-2、PGE2、IL-6、TNF-α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OX-2、PGE2、IL-6、TNF-α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TrPs温和灸治疗可明显改善MPS患者疼痛和不适感,明显减轻症状,降低血清中COX-2,PGE2、IL-6、TNF-α等炎症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温和灸 激痛点 炎症因子 艾瑞昔布 疗效
下载PDF
浮针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0
作者 刘昱 钟承隽 常亮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22-25,共4页
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表现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在临床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其临床治疗手段多为局部痛点封闭、针灸推拿以及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但由于肩周炎的发病机制复杂,故有些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并未取得较为理想... 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表现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在临床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其临床治疗手段多为局部痛点封闭、针灸推拿以及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但由于肩周炎的发病机制复杂,故有些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并未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相较于上述治疗方法,浮针在治疗肩周炎过程中具有见效快、患者不适感小的优点,因此得到临床广泛应用。文章就目前有关单独浮针治疗以及浮针联合各种治疗手段解决肩周炎的临床报道进行归纳介绍和分析,以期对今后有关浮针治疗肩周炎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周炎 浮针 触发点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大鼠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自发肌电现象和病理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韩蓓 黄强民 +1 位作者 谭树生 庄小强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32-535,531,共5页
目的:观察局部损伤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动物模型的自发肌电和触发点肌纤维的病理结构改变。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7周龄)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A组对照组,不进行干预;B、C、D组为实验组,采取打击结合离心运动进行干预,每周1次,不同组采取... 目的:观察局部损伤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动物模型的自发肌电和触发点肌纤维的病理结构改变。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7周龄)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A组对照组,不进行干预;B、C、D组为实验组,采取打击结合离心运动进行干预,每周1次,不同组采取的干预持续时间不同,B组干预4周,C组干预8周后饲养2周,D组干预8周后饲养4周。实验共12周。分别在不同时间检查大鼠受累肌的紧张带和局部抽搐反应,采用肌电仪观察自发肌电现象,然后解剖取材,检查触发点肌肉组织学改变,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组各项检查均为阴性。其它3组与A组比较:(1)紧张带:B组未发现紧张带,阳性率为0;C组阳性率为100%(8/8,P<0.01),D组阳性率为75%(6/8,P<0.01);(2)局部抽搐反应:B组阳性率为37.5%(3/8,P<0.05),C组阳性率87.5%(7/8,P<0.01),D组阳性率为75%(6/8,P<0.01);(3)自发肌电图:B组阳性率为12.5%(1/8,P>0.05);C组阳性率100%(8/8,P<0.01),D组阳性率87.5%(7/8,P<0.01)。组织学观察显示:A组和B组均未发现挛缩肌纤维,C组和D组发现挛缩肌纤维。结论:采取打击结合离心运动干预1个月虽激活了大鼠触发点,但不足以形成慢性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综合征,而2个月的干预可形成稳定可靠的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触发点疼痛 动物模型 肌电信号 病理切片
下载PDF
国外“干针”与中医针灸的比较 被引量:15
12
作者 程颖 银子涵 +5 位作者 朱朝玺 徐桂兴 张迪 杨娇 陈姣 梁繁荣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717-2726,共10页
目的通过数据库检索,归纳总结"干针"临床疾病谱,与针灸的疾病谱进行深入比较,明确"干针"疗法与中医针灸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与"干针"有关的临床文献,检索时间... 目的通过数据库检索,归纳总结"干针"临床疾病谱,与针灸的疾病谱进行深入比较,明确"干针"疗法与中医针灸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与"干针"有关的临床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起至2019年6月1日。经阅读筛选后记录每篇文献的病症名,统计各病种文献数量,进行分类总结,并与针灸的疾病谱、理论、操作进行对比。结果共纳入临床研究文献324篇,涉及91种西医病症。文献最多的是痛症和肌肉骨骼疾病,占文献总量的90%以上;"干针"的优势病种相对集中,以肌肉骨骼和肌筋膜为主,这些疾病均属于中医的痛症、痹症以及经络病的范畴;针灸疾病谱完全涵盖"干针"的内容;"干针"的理论基础与中医针灸现代研究高度相关;"干针"的操作属于针灸的范畴。结论"干针"是临床医学基于生物解剖学理论的一种现代疗法,与中国针灸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针 触发点 激痛点 针灸 痛症 文献计量学 穴位敏化
下载PDF
激痛点干针疗法用于老年慢性腰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13
作者 俞晓杰 陈一 +2 位作者 陈雪吟 叶乐 王祥瑞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17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评价激痛点干针治疗老年慢性腰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60例老年慢性腰臀部肌筋膜疼痛患者被随机分配到干针组和对照组。干针组30例患者在腰臀部肌筋膜激痛点上接受干针治疗,而对照组30例患者在腰臀部疼痛部位接受低强度... 目的评价激痛点干针治疗老年慢性腰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60例老年慢性腰臀部肌筋膜疼痛患者被随机分配到干针组和对照组。干针组30例患者在腰臀部肌筋膜激痛点上接受干针治疗,而对照组30例患者在腰臀部疼痛部位接受低强度感觉闭经皮电刺激安慰性对照治疗。2组各接受每周2次,共4周的治疗。2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临床评估,内容包括主观疼痛(VAS)和功能障碍(RDQ)水平以及腰部活动范围(ROM)测量。结果干针组在治疗后疼痛、功能障碍和活动范围均显示了显著改善,而对照组虽仅在治疗后即刻有疼痛和功能障碍的显著改善,但2组间比较仍显示干针组疗效优于对照组。除了干针后酸痛反应,没有观察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激痛点干针对于改善老年慢性腰痛患者的疼痛症状和功能性表现均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可能是治疗老年慢性腰痛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腰痛 肌筋膜激痛点 干针 活动范围
下载PDF
针刺激痛点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薛开禄 柳围堤 +1 位作者 田苗 张芳 《上海针灸杂志》 2017年第8期991-994,共4页
目的评估及对比激痛点针刺和体外冲击波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8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分为针刺组和冲击波组,每组39例,两组患者分别给予激痛点针刺治疗和体外冲击波治疗... 目的评估及对比激痛点针刺和体外冲击波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8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分为针刺组和冲击波组,每组39例,两组患者分别给予激痛点针刺治疗和体外冲击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连续治疗20 d的临床疗效差异,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针刺组的VAS评分[(1.57±0.83)分]、PRI[(1.87±1.06)分]、PPI[(0.94±0.72)分]均显著低于冲击波组的VAS评分[(2.16±0.95)分]、PRI[(2.68±1.14)分]、PPI[(1.53±0.81)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AS、PRI、PP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精力、一般健康状况、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个维度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针刺组提高更加显著(P<0.05)。针刺组显效率为84.6%,显著高于冲击波组的61.5%(P<0.05)。结论针刺和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体外冲击波 激痛点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生活质量评分
下载PDF
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拔罐推拿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林星镇 李菲 支芳 《临床医药实践》 2019年第6期406-409,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拔罐推拿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8年6月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肌筋膜... 目的:探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拔罐推拿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8年6月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拔罐推拿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复发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的80.0%;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复发率观察组为12.5%,对照组为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拔罐推拿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显著,患者VAS评分低,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肌筋膜触发点 拔罐 推拿 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下载PDF
针刺股四头肌肌腹筋结点治疗髌股关节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16
作者 秦伟凯 张宽 +1 位作者 吴林 赵勇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23-826,共4页
目的:评价针刺股四头肌肌腹筋结点治疗轻中度髌股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轻中度髌股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采用针刺股四头肌肌腹筋结点治疗,每次留针20min,每周治疗2次;对照组采用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 目的:评价针刺股四头肌肌腹筋结点治疗轻中度髌股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轻中度髌股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采用针刺股四头肌肌腹筋结点治疗,每次留针20min,每周治疗2次;对照组采用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治疗,每周治疗1次,两组均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1周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膝前最明显痛点的压痛值、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患者疼痛症状及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并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膝前最明显痛点的压痛值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和膝前最明显痛点的压痛值改善更明显(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36/38),高于对照组的81.6%(31/38,P<0.05)。结论:针刺股四头肌肌腹筋结点可缓解髌股关节炎患者疼痛,改善髌股关节功能,效果优于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股关节炎 针刺 股四头肌 肌筋膜触发点
原文传递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针刺与局封治疗网球肘疗效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谭树生 庄小强 +1 位作者 龙佳佳 谢青 《微创医学》 2015年第5期577-579,共3页
目的比较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针刺与局部痛点封闭治疗网球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网球肘病人分为触发点针刺组32例和局部封闭组30例。局部封闭组患者在疼痛部位的封闭(1%的利多卡因+确炎舒松)治疗后,回家进行前臂伸肌群牵张训练;... 目的比较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针刺与局部痛点封闭治疗网球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网球肘病人分为触发点针刺组32例和局部封闭组30例。局部封闭组患者在疼痛部位的封闭(1%的利多卡因+确炎舒松)治疗后,回家进行前臂伸肌群牵张训练;触发点针刺组在局部封闭组基础上增加有关触发点针刺治疗,1次/周,1-2次为1疗程。对每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进行视觉模拟评分,观察治疗后疼痛改善情况。2年后随访,观察其复发率。结果触发点针刺组疗效优21例,良9例,差2例;痛点封闭组优13例,良8例,差9例,触发点针刺组疗效优于痛点封闭组。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问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l8)。2年后远期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触发点针刺治疗网球肘患者疗效更持久,能有效解决其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球肘 局部封闭 肌筋膜触发点 针刺
下载PDF
肌筋膜触发点针刺和牵伸运动对原发性痛经的即刻镇痛效果比较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兴利 乔亚芬 +6 位作者 孙明雨 钟元亨 刘刚 黄强民 吴殷 江容安 田石榴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98-1207,1218,共11页
目的:探究一次腹部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治疗和一次牵伸运动练习对原发性痛经女性在经期时的即刻镇痛效果。方法:共54例原发性痛经女性参与试验,将所有受试者随机分为肌筋膜触发点组(20例)、运动组(18例)和空白对照组(16例),肌筋膜触发点组... 目的:探究一次腹部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治疗和一次牵伸运动练习对原发性痛经女性在经期时的即刻镇痛效果。方法:共54例原发性痛经女性参与试验,将所有受试者随机分为肌筋膜触发点组(20例)、运动组(18例)和空白对照组(16例),肌筋膜触发点组在经期第一天痛感最强时接受一次腹部触发点针刺治疗,运动组在经期第一天痛感最强时接受一次时长为30-45min的牵伸运动练习,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在干预前后采集压痛阈值、Mc Gill疼痛评分和痛经症状评分。结果:即刻治疗后,组内比较时,肌筋膜触发点组在各个部位的压痛阈值显著升高(P<0.05)、Mc Gill疼痛评分和痛经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运动组在腹部远端区域见压痛阈值显著提高(P<0.05),在部分腹部近端区域(腰椎左侧、上腹直肌处)见压痛阈值显著降低(P<0.05)、Mc Gill疼痛评分显著降低(P<0.05),但痛经症状积分仅有下降趋势(P>0.05);组间比较时,肌筋膜触发点组与对照组之间仅在腕背部右侧、斜方肌右侧、下腹直肌左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期时,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治疗可以立即降低机体的疼痛敏感性和疼痛强度,以及缓解痛经相关症状,而即刻的牵伸运动可能提高机体的疼痛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肌筋膜触发点 牵伸运动 疼痛
下载PDF
平刺和直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比较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翀敏 王延武 +1 位作者 楚佳梅 朱敏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第6期710-712,共3页
目的比较平刺和直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并筛选出改善颈型颈椎病等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更高效的针刺方向。方法将10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平刺组采用平刺肌筋膜触发点进行治疗,直刺组采用直刺肌筋膜触发点进... 目的比较平刺和直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并筛选出改善颈型颈椎病等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更高效的针刺方向。方法将10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平刺组采用平刺肌筋膜触发点进行治疗,直刺组采用直刺肌筋膜触发点进行治疗,评测两组在治疗前后颈椎病症状体征评分和VA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有降低;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平刺组优于直刺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颈椎病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有降低;两组治疗后颈椎病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刺组优于直刺组。平刺组总有效率为94.0%,优于直刺组的7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刺和直刺均可以消除肌筋膜触发点和治疗颈型颈椎病,但平刺肌筋膜触发点优于直刺肌筋膜触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针刺 横刺 直刺 肌筋膜触发点
下载PDF
电针刺激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0
20
作者 熊超 唐源 +7 位作者 石汝婷 周艳华 孙绍丹 向亚利 刘千瑜 向娟 杨硕 李旭红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5-159,共5页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0例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试验组给予电针刺激肌筋膜触发点联合索利那新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索利那新治疗,评估两...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0例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试验组给予电针刺激肌筋膜触发点联合索利那新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索利那新治疗,评估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周及12周的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overactive bladder symptom score,OABSS)、尿急症状评分和24 h排尿次数。结果:治疗前,试验组及对照组OABSS、尿急症状评分和24 h排尿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治疗2周及12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OABSS、尿急症状评分和24 h排尿次数均有下降,且治疗后12周临床指标下降程度更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2周及12周临床指标下降程度更加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刺激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可以显著改善患者OABSS,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过度活动症 肌筋膜触发点 电针 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