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氮素矿化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巍 刘兰英 +2 位作者 陈丽华 林碧娇 李玥仁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94-598,共5页
为研究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氮矿化过程的季节动态变化以及环境因子对其矿化作用的影响,采用野外顶盖埋管法估测氮素的矿化速率,并利用回归分析法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净矿化速率在低温时,随温度的升高而有所增... 为研究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氮矿化过程的季节动态变化以及环境因子对其矿化作用的影响,采用野外顶盖埋管法估测氮素的矿化速率,并利用回归分析法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净矿化速率在低温时,随温度的升高而有所增加,当超过一定温度时,则呈下降趋势。净氨化速率的季节动态变化几乎可以代表总矿化速率的变化规律。土壤净矿化速率和土壤净氨化速率都与该地区降雨量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该区域干季硝化作用占优势,雨季氨化作用占优势。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中氨化作用起决定作用,降雨量是直接影响该地区的土壤矿化速率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 常绿阔叶林 土壤氮矿化速率 森林生态系统
下载PDF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5
2
作者 苏德森 陈涵贞 +3 位作者 徐辉 吕新 陈丽华 林汝楷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539-543,共5页
以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不同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全氮(TN)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土壤SMBN含量的变化表现为夏、秋季较高,春、冬季较低;而TN含量的季节变化不明显。SMBN在0~10cm表层土壤含量高于10~... 以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不同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全氮(TN)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土壤SMBN含量的变化表现为夏、秋季较高,春、冬季较低;而TN含量的季节变化不明显。SMBN在0~10cm表层土壤含量高于10~30cm,差异极显著(P<0.01);10~30cm土层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均表现为自上层向下显著递减的趋势。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土壤全氮、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和有机碳(SOC)之间表现出极显著相关性(P<0.01),表明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 常绿阔叶林 土壤微生物量氮
下载PDF
武夷山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基于游客的视角 被引量:2
3
作者 李静芸 刘皓之 管曦 《茶叶学报》 2017年第4期204-209,共6页
以武夷山茶文化游客为对象,通过统计学和相关性分析,研究了游客对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的认知度、满意度、期望和体验等。研究发现,游客对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的认知度和满意度整体较好,这有助于游客向其他人推荐武夷山茶文化旅游。因此,武夷... 以武夷山茶文化游客为对象,通过统计学和相关性分析,研究了游客对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的认知度、满意度、期望和体验等。研究发现,游客对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的认知度和满意度整体较好,这有助于游客向其他人推荐武夷山茶文化旅游。因此,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的推广渠道要多多依赖于口碑相传,并通过改进现有旅游内容提升游客满意度,进一步拓展潜在市场客源。相对应的建议包括多渠道宣传推广武夷山茶文化旅游、多领域提升武夷山茶文化旅游服务质量和加快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由虚到实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 茶文化旅游 游客
下载PDF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季节变化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巍 《福建农业科技》 2012年第12期63-65,共3页
研究了不同季节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铵态氮春季含量最高,夏季和秋季逐渐降低,冬季相对夏季和秋季下降有所减缓;土壤硝态氮含量秋季含量最高,夏季含量最低,春冬季节基本没变... 研究了不同季节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铵态氮春季含量最高,夏季和秋季逐渐降低,冬季相对夏季和秋季下降有所减缓;土壤硝态氮含量秋季含量最高,夏季含量最低,春冬季节基本没变;温度和湿度对土壤速效氮含量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 常绿阔叶林 铵态氮 硝态氮
下载PDF
武夷山和九龙山崇安髭蟾的同工酶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高建民 肖义军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2期87-90,共4页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的方法,对产于福建武夷山和浙江九龙山的崇安髭蟾(Vibrissaphora Liui Pope)作了四种器官组织(肝、心、脑、肾)乳酸脱氢酶(LDH)和酯酶(EST)同工酶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两个产地髭蟾的同工酶谱无差别...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的方法,对产于福建武夷山和浙江九龙山的崇安髭蟾(Vibrissaphora Liui Pope)作了四种器官组织(肝、心、脑、肾)乳酸脱氢酶(LDH)和酯酶(EST)同工酶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两个产地髭蟾的同工酶谱无差别,我们认为,武夷山和九龙山崇安髭蟾的形态差异只能是地理种群分化(geographical population differentiation),把这两个不同产地的髭蟾作为同一个种处理是恰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 九龙山 崇安髭蟾 同功酶
下载PDF
武夷山摩崖石刻的基本特征及其解读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朱平安 《黄山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41-46,共6页
武夷山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这一切都能通过镌刻于碧水丹山之间的摩崖石刻得以形象、生动、直观的展示。要了解摩崖石刻丰富的文化内涵,必须有正确的解读方法,而正确的解读方法又是建立在对... 武夷山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这一切都能通过镌刻于碧水丹山之间的摩崖石刻得以形象、生动、直观的展示。要了解摩崖石刻丰富的文化内涵,必须有正确的解读方法,而正确的解读方法又是建立在对其基本特征的整体把握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 摩崖石刻 基本特征 解读方法
下载PDF
武夷山土壤垂直带的理化性质 被引量:7
7
作者 罗榕婷 蔡涵瑛 戴有才 《高师理科学刊》 2006年第4期61-64,共4页
通过选取武夷山土壤垂直带中8个代表性剖面,对武夷山土壤理化性质的垂直变化规律进行初步研究.主要采用比色卡速测有机质,甲种比重计法机械组成等实验方法获得基本数据,分析垂直方向上土壤的粉粘比、有机质含量、颜色等理化性质.结果表... 通过选取武夷山土壤垂直带中8个代表性剖面,对武夷山土壤理化性质的垂直变化规律进行初步研究.主要采用比色卡速测有机质,甲种比重计法机械组成等实验方法获得基本数据,分析垂直方向上土壤的粉粘比、有机质含量、颜色等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脱硅富铝化程度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弱,有机质的累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土壤 垂直变化 理化性质 粉粘比 有机质含量
下载PDF
试论赤尾噪鹛指名亚种的受胁程度 被引量:5
8
作者 何芬奇 程松林 +6 位作者 David S Melville 林剑声 林植 江航东 郭洪兴 程林 袁荣斌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92-496,共5页
本文作者近期曾梳理赤尾噪鹛指名亚种(Garrulax milnei milnei)自戴维神父1874年命名以来的相关报道,揭示出该鸟近数十年来在野外的高稀缺性。为此,2015年3月至10月,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赤尾噪鹛指名亚种展开专项野外调查达20... 本文作者近期曾梳理赤尾噪鹛指名亚种(Garrulax milnei milnei)自戴维神父1874年命名以来的相关报道,揭示出该鸟近数十年来在野外的高稀缺性。为此,2015年3月至10月,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赤尾噪鹛指名亚种展开专项野外调查达20余次,并在保护区海拔1 700 m以上地带29个位点安放了57台红外触发相机,以期发现该鸟的现存证据。遗憾的是,无论是野外调查还是本次红外触发相机的照片/录像记录,并扩延至保护区自2009年10月以来300余台红外触发相机的全部记录,均未能发现或甄别出赤尾噪鹛指名亚种的存在。据此,作者提出赤尾噪鹛指名亚种当前的受胁程度当在极危(CR)与野外(功能性)灭绝(EW)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尾噪鹛指名亚种 受胁程度 极危(CR)与野外灭绝(EW)之间 武夷山
原文传递
关于“大武夷”旅游突破旅游阴影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庄梅华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1期78-80,共3页
以旅游阴影区理论为背景,分析了"大武夷旅游圈"面临的困境和旅游发展现状,进而研究了"大武夷旅游圈"突破阴影效应的方法,即旅游资源异质法、聚焦眼球打造亮点法、旅游合作法和旅游形象设计法等,从而实现"既突... 以旅游阴影区理论为背景,分析了"大武夷旅游圈"面临的困境和旅游发展现状,进而研究了"大武夷旅游圈"突破阴影效应的方法,即旅游资源异质法、聚焦眼球打造亮点法、旅游合作法和旅游形象设计法等,从而实现"既突出武夷山,又突破武夷山",促进"大武夷旅游圈"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武夷旅游圈 旅游合作 旅游阴影
下载PDF
茶杯造型差异对大红袍茶汤感官风味的影响
10
作者 许立杰 杨素秋 《茶叶学报》 2023年第4期37-43,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造型茶杯对武夷山大红袍感官风味的影响。【方法】以同样材质的5种不同造型茶杯饮用大红袍,采用茶汤试饮问卷调查法并结合单因子变异量统计分析与模糊集质性比较分析(Fussy 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 【目的】研究不同造型茶杯对武夷山大红袍感官风味的影响。【方法】以同样材质的5种不同造型茶杯饮用大红袍,采用茶汤试饮问卷调查法并结合单因子变异量统计分析与模糊集质性比较分析(Fussy 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检测其茶汤滋味与香气差异。【结果】年轻受测者对于茶汤浓烈与醇厚的敏感度更明显,年长受测者对于茶汤鲜爽度、甜爽度与香气感受的敏感度高于较年轻受测者;男性受测者对于茶汤滋味浓烈度与醇厚度的敏感度显著高于女性受测者(P<0.001)。【结论】口径较小且瘦高造型的茶杯更适合用于武夷山大红袍的饮用,为后续茶杯设计和衍生茶产品创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大红袍 感官认知 设计思维 茶文化 模糊集质性比较分析
下载PDF
帝国、晋商与茶叶——十九世纪中叶前武夷茶叶在俄罗斯的传播过程 被引量:8
11
作者 肖坤冰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3-118,147,共7页
18世纪至19世纪末期的陆上茶叶之路,从闽北的武夷山区延伸至俄罗斯莫斯科,全程达5万多公里。本文试以这条中俄商道上的茶叶流动为线索,以"物的民族志"方式来讨论在物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全球贸易网络... 18世纪至19世纪末期的陆上茶叶之路,从闽北的武夷山区延伸至俄罗斯莫斯科,全程达5万多公里。本文试以这条中俄商道上的茶叶流动为线索,以"物的民族志"方式来讨论在物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过程中,一种地域性产品是如何在世界图景中获得新的文化意义的。从文化视野里来看18-19世纪中叶的武夷茶叶在俄罗斯的商贸流动,它就不仅仅只是一条商路的拓展、财源的通道或者仅仅是欧洲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而应将其向海外的流动视为物质离开其原生型土壤,经过异域语境的重塑后而获得一种新的"本真性"(authenticity)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 晋商 茶叶贸易 物质文化
下载PDF
武夷山绒茧蜂属Apanteles Foerster1新种(膜翅目:茧蜂科)
12
作者 宋东宝 陈家骅 杨建全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7-119,共3页
报道采自福建武夷山的小腹茧蜂亚科 Microgastrinae绒茧蜂属 Apanteles Foerster一新种 ,即武夷绒茧蜂 Apanteles wuyiensis sp.nov..
关键词 武夷山 ApantelesFoerster1 膜翅目 茧蜂科 小腹茧蜂亚科 绒茧蜂属 新种
下载PDF
Mt.Wuyi——A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13
《China Today》 2001年第5期25-25,共1页
关键词 World A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mt.wuyi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