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2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便秘的动力障碍分型及其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被引量:68
1
作者 郭晓峰 柯美云 +3 位作者 王智凤 方秀才 吴冰 涂银萍 《胃肠病学》 2003年第4期200-203,共4页
慢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且存在不同的动力障碍类型,目前尚缺乏简便、有效的分型诊断方法。目的:探讨慢性便秘动力障碍的分型诊断方法及其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连续入选的210例慢性便秘患者通过病史采集、肛门直肠指检、... 慢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且存在不同的动力障碍类型,目前尚缺乏简便、有效的分型诊断方法。目的:探讨慢性便秘动力障碍的分型诊断方法及其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连续入选的210例慢性便秘患者通过病史采集、肛门直肠指检、胃肠传输试验(GITT)和肛门直肠测压(ARM)判断其动力障碍类型。综合症状和各项检查结果制定出分型诊断方法,再进一步评估各项检查的作用。结果:210例慢性便秘患者中,出口梗阻型便秘(OOC)、慢传输型便秘(STC)和混合型便秘(MC)分别占50.8%、10.2%和39.0%。STC或伴有慢传输的MC患者粪便常较坚硬(P=0.036);肛门直肠指检力排时肛门括约肌反向性收缩和ARM力排时肛门括约肌压力反相性升高对判断有无出口梗阻很有意义(P<0.001);GITT中不透X线标志物48h时在腹部的分布对判断有无慢传输很有意义(P<0.001)。肛门直肠指检、GITT和ARM的敏感性分别为82.5%、89.1%和94.4%;特异性分别为85.2%、87.9%和92.6%。经分型后,有69.5%的患者改进了治疗方案。结论:慢性便秘的症状、肛门直肠指检、GITT和ARM是判断其动力障碍类型的有效方法,肛门直肠指检和ARM可提高OOC的诊断正确率,GITT有助于诊断SfC。正确的分型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便秘 动力障碍 分型 治疗 胃肠通过试验 肛门直肠测压
下载PDF
Low 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mproves motor dysfunction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被引量:41
2
作者 Zhi-yong Meng Wei-qun So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4期610-613,共4页
Low frequency (≤ 1 Hz)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can affect the excitability of the cerebral cortex and synaptic plasticity. Although this is a common method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ce... Low frequency (≤ 1 Hz)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can affect the excitability of the cerebral cortex and synaptic plasticity. Although this is a common method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cerebral infarction, whether it promotes the recovery of motor function remains controversial. Twenty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combined with hemiparalysis were equally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low frequency rTMS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low frequency rTMS group were given 1-Hz rTMS to the contralateral primary motor cortex with a stimulus intensity of 90% motor threshold, 30 minutes/day.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sham stimulation. After 14 days of treatment, clinical function scores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Barthel Index, and Fugl-Meyer Assessment)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n the low frequency rTMS group, and the effects were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e conclude that low frequency (1 Hz) rTMS for 14 days can help improve motor function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brain injur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motor dysfunction cerebral infarction National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Barthel Index Fugl-Meyer Assessment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针刺结合Bobath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核心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临床观察 被引量:41
3
作者 杨爱国 闫新华 赵然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Bobath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核心肌群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抽取144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成对照组、治疗1组和治疗2组。治疗1组单纯使用Bobath疗法治疗。治疗2组采用腹针、头针、Bobath手法治疗。纳入研究的所有...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Bobath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核心肌群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抽取144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成对照组、治疗1组和治疗2组。治疗1组单纯使用Bobath疗法治疗。治疗2组采用腹针、头针、Bobath手法治疗。纳入研究的所有患者于入院时、入院后第30天及第60天分别进行腹部核心肌肉徒手肌力评级、Berg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入院时3组人群的核心肌力评分、Berg平衡评分、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入院后第30天和第60天核心肌力评分、Berg平衡评分、ADL评分均显著增高(P<0.05),并且治疗2组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1组(P<0.05)。结论采用针刺结合Bobath疗法能够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核心肌群运动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针 腹针 运动疗法 中风并发症 偏瘫 运动障碍
下载PDF
矫正手法配合推拿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研究 被引量:37
4
作者 吴寿桐 贠国俊 +3 位作者 吴凌云 张卫锋 谭朱江 曹建国 《针灸临床杂志》 2017年第5期45-48,共4页
目的:探讨矫正手法联合推拿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深圳市儿童医院康复科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75例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联合... 目的:探讨矫正手法联合推拿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深圳市儿童医院康复科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75例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联合推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矫正手法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综合痉挛量表评分、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同对照组77.14%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C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后CSS评分分别为(9.76±2.13)分、(7.43±2.42)分,对照组则为(11.47±2.09)分、(9.51±2.46)分,观察组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GMFM66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后GMFM66评分分别为(63.14±3.97)分、(72.05±3.85)分,对照组则为(58.45±4.03)分、(65.91±3.92)分,观察组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矫正手法配合推拿可有效减轻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障碍,缓解肢体痉挛状态,利于患儿正常发育,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脑瘫 运动功能障碍 推拿 矫正手法
下载PDF
针刺治疗脑卒中亚急性期运动障碍: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34
5
作者 陈利芳 方剑乔 +8 位作者 吴媛媛 马睿杰 徐守宇 沈来华 罗开涛 高峰 包烨华 倪克锋 李丽萍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13-318,共6页
目的:验证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亚急性期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将126例缺血性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61例)和常规治疗组(65例),常规治疗组接受西医内科基础治疗和康复训练,针刺组在常规治疗... 目的:验证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亚急性期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将126例缺血性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61例)和常规治疗组(65例),常规治疗组接受西医内科基础治疗和康复训练,针刺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取穴以上肢伸肌和下肢屈肌上的体穴为主,结合头针顶中线、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和顶颞后斜线。针灸治疗每周5次,共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比较两组运动功能(Fugl-Meyer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量表)、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8周后以及随访时,两组患者FuglMeyer量表评分均明显提高(均P<0.01),针刺组在治疗8周后和随访时Fugl-Meyer较常规治疗组提高更明显[68.0(43.0,86.5)vs 52.5(30.3,77.0),77.0(49.5,89.0)vs 63.0(33.0,84.0),均P<0.05];除治疗4周后常规治疗组NIHSS量表评分无明显降低外(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NIHSS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针刺组治疗8周后、随访时较常规治疗组降低更明显[5.0(3.0,8.0)vs 7.0(3.0,13.8),4.0(1.5,7.0)vs 6.0(2.0,11.7),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和随访时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针刺组随访时较常规治疗组提高更显著[75.0(60.0,87.5)vs 65.0(36.3,87.5),P<0.05]。结论: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亚急性期运动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运动障碍 针刺疗法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生物学评估指标分析 被引量:31
6
作者 杨雅馨 李颖 +5 位作者 袁海峰 傅静 李文娟 张慧 马奔 张巧俊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40-744,共5页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及运动诱发电位(MEP)能否作为评估脑卒中后肢体运动能障碍程度的生物学指标。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并给予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定,同时进行DTI及MEP检查,分析DTI、MEP参数与肢体FMA评分间的相...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及运动诱发电位(MEP)能否作为评估脑卒中后肢体运动能障碍程度的生物学指标。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并给予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定,同时进行DTI及MEP检查,分析DTI、MEP参数与肢体FMA评分间的相关性,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明确其在评定重度运动功能障碍时的检验效能。结果①DTI参数大脑脚部分各向异性不对称系数(aFA)与患侧上、下肢FMA评分均具有负相关性(P<0.05);内囊后肢aFA值与患侧上肢FMA评分具有负相关性(P<0.05),与患侧下肢FMA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MEP参数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运动阈值(MT)异常程度均与该侧肢体FMA评分具有负相关性(P<0.05);②ROC曲线显示内囊后肢aFA值为评定上肢重度运动功能障碍的最佳指标,分界值为0.167,具有较好的检验效能;MEP波形缺失作为重度运动功能障碍的评定标准,其灵敏度较高,但特异度较低;③联合DTI及MEP进行系列检查,可提高识别上肢重度运动功能障碍的特异度。结论DTI及MEP相关参数可作为评估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生物学指标,且对评定上肢重度运动功能障碍具有较好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运动功能障碍 弥散张量成像 运动诱发电位
原文传递
个性化头针治疗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31
7
作者 汪军 裴建 +7 位作者 崔晓 孙克兴 傅勤慧 邢春燕 姜超 周翠侠 陈宇杰 颜铭航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18-924,共7页
目的:评价基于脑功能定位的个性化头针治疗对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个性化头针组、传统头针组和康复组,每组60例。个性化头针组选取四神聪、运动区、平衡区为基本头针刺激区,并根... 目的:评价基于脑功能定位的个性化头针治疗对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个性化头针组、传统头针组和康复组,每组60例。个性化头针组选取四神聪、运动区、平衡区为基本头针刺激区,并根据伴随功能障碍情况,伴肌张力高者配运动前区,伴不随意运动配运用区、颞三针,伴运动协调性差配运用区,伴认知障碍配额五针,伴感觉障碍配感觉区,患者在头针治疗过程中进行康复训练;传统头针组选取病灶同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和枕下旁线为头针刺激区,同样在头针治疗过程中进行康复训练;康复组仅接受康复治疗。均周一至周五每天治疗1次,周六、日休息,共治疗4周(20次),治疗结束后随访8周。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与随访时,3组患者FMA运动功能评分、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1);治疗4周后、随访时3组患者组间FMA运动功能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 1);其中,治疗4周时和随访时,个性化头针组FMA运动功能评分、MBI评分均高于传统头针组和康复组(P<0.05,P<0.01);治疗4周时和随访时,传统头针组FMA运动功能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康复组(均P<0.05)。结论:个性化头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运动功能障碍 个性化头针 传统头针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针灸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0
8
作者 孙萍萍 齐瑞 +1 位作者 施婕妤 马玉玺 《吉林中医药》 2019年第1期129-132,共4页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78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对症结合运动疗法...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78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对症结合运动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针灸进行治疗,分别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治疗3周和治疗8周后的神经功能恢复(NIHSS)、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4.36%,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3周和8周后的MBI评分和FMA显著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其中以治疗8周后的评分最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灸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确切,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运动功能,并协助提高了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运动疗法 脑卒中 运动功能障碍 神经功能
下载PDF
针灸在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9
9
作者 邓柳玉 熊小翠 《针灸临床杂志》 2012年第6期28-30,共3页
目的:为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观察针灸在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85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均接受运动功能训练。治疗组在接受运动功能训练的同时加用针灸治疗。对照分析... 目的:为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观察针灸在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85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均接受运动功能训练。治疗组在接受运动功能训练的同时加用针灸治疗。对照分析两组治疗后效果及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为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对照两组患者治疗前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评分显示,差异无显著性,对照治疗后评分显示,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针灸能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其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运动功能障碍 康复治疗 针灸
下载PDF
三级康复整体护理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25
10
作者 徐扬 胡桂芳 +2 位作者 周平 徐晓霞 王元会 《齐鲁护理杂志》 2010年第8期10-12,共3页
目的:探索三级康复整体护理方案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29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组、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三组患者常规内科治疗,康复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三级康复治疗,护理组在康复组的基础上给予三级康复整... 目的:探索三级康复整体护理方案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29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组、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三组患者常规内科治疗,康复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三级康复治疗,护理组在康复组的基础上给予三级康复整体护理。在脑卒中发病后2周内、1个月末、3个月末及6个月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价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结果:护理组在1个月末、3个月末及6个月末的运动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3个月末与6个月末的运动功能评分优于康复组(P均<0.05);护理组患者各阶段运动功能评分的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3个月末与入选时和6个月末与入选时的运动功能评分差值高于康复组(P均<0.05)。结论:实施三级康复整体护理方案能够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护理 脑卒中 运动功能障碍 康复护理
下载PDF
基于主客配穴的针刺对脑卒中后肩痛及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4
11
作者 陈飞宇 刘小平 +4 位作者 包烨华 楚佳梅 袁健辉 张雯舒 陈顺喜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08-812,共5页
目的:观察基于主客配穴的针刺疗法对脑卒中后肩痛及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并探索疼痛改善与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将60 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主客配穴组)和对照组(传统取穴组),各30 例。对照组取穴... 目的:观察基于主客配穴的针刺疗法对脑卒中后肩痛及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并探索疼痛改善与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将60 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主客配穴组)和对照组(传统取穴组),各30 例。对照组取穴: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治疗组取穴:太渊、偏历、合谷、列缺、腕骨、通里、阳池、内关(两组均患侧),两组均接受常规内科基础治疗及综合康复治疗,留针30min,每隔10min 行针1 次,治疗每日1 次,每周治疗5 次,周末双休,共治疗4 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 周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Simplified 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 ,FMA)及两者之间的关联。结果:治疗后两组VAS 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均P<0.01),FMA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均P<0.01);治疗组治疗后VAS 评分及FMA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均P<0.05)。VAS 的变化与FMA的变化呈正相关。结论:主客配穴法缓解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优于传统取穴法。主客配穴法与传统取穴法相比在疼痛改善程度相同时,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更好,但其仅针对于部分患者。主客配穴疗法有待进一步探索,以期更广泛的适用于各类脑卒中后肩痛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客配穴 原络配穴 脑卒中后肩痛 上肢 运动功能障碍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针灸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诊疗特点分析 被引量:22
12
作者 王佳 翟炎冰 +2 位作者 赵世同 程延君 刘志顺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2期343-347,共5页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所致二便、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的诊疗特点,为临床治疗方案优化提供依据。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知网(CNKI,1997—2015年)、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1997—2015年)、维普数据库(VIP Date,1997—201...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所致二便、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的诊疗特点,为临床治疗方案优化提供依据。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知网(CNKI,1997—2015年)、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1997—2015年)、维普数据库(VIP Date,1997—2015年)、PUBMED(1997—2015年)中关于针灸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的文献,总结具体的干预措施、治疗介入时机、辨证及选穴特点、治疗频次、总治疗时间、疗效及其评价指标、随访及其安全性。结果:针灸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导致的二便、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以单纯电针为主,占40.82%(20/49),介入时机多在发病3个月以内;其辨证特点以辨病结合辨主症为主,占81.63%(40/49);膀胱功能障碍以下腹部和腰骶部的任脉和膀胱经的中极、关元、肾俞、次髎及损伤部位夹脊穴为主;肠道功能障碍以下肢部和腹部的胃经和任脉的天枢、关元、上巨虚及损伤部位的夹脊穴、督脉穴为主;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以四肢部和背部的膀胱经、大肠经和胆经的阳陵泉、曲池、合谷、环跳、委中及损伤部位夹脊穴等为主;治疗频次以1次/d,1周5~6次为多,占63.27%(31/49);总治疗时间处于1~29周不等,以4周为最常见。针灸治疗二便、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的疗效为75.0%~96.7%,随访示有一定远期疗效,未出现不良反应报道。结论:针灸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所致二便、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多数是非随机对照文献,且其疗效标准不一,故确切疗效有待于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针灸治疗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脊髓损伤 二便障碍 运动功能障碍 感觉功能障碍
下载PDF
试析五体理论与中医运动功能 被引量:22
13
作者 陈羽楠 林丹红 陈立典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76-280,共5页
收集、整理《黄帝内经》及相关文献记载的五体相关内容,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梳理出五体相关的运动功能及其功能障碍的特点和影响因素。试以五体理论阐述中医对运动功能的认识:筋为刚,主司运动,是运动功能的核心;肉为墙,为护卫和体现运... 收集、整理《黄帝内经》及相关文献记载的五体相关内容,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梳理出五体相关的运动功能及其功能障碍的特点和影响因素。试以五体理论阐述中医对运动功能的认识:筋为刚,主司运动,是运动功能的核心;肉为墙,为护卫和体现运动功能强弱的重要因素;骨为干,支持运动功能进行;皮为表,感受外界环境的第一场所,辅助运动进行;脉为营,为运动功能提供物质和能量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体理论 运动功能 运动功能障碍 黄帝内经
原文传递
郑氏“金鸡啄米”针法治疗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后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被引量:22
14
作者 宋忠阳 秦晓光 +1 位作者 方晓丽 陈玉婵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观察郑氏"金鸡啄米"针法治疗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儿分为金鸡啄米组和平补平泻组各45例。2组均进行Bobath康复训练,每次30~60 min;体针取风池、肝俞、肾俞、命门、... 目的观察郑氏"金鸡啄米"针法治疗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儿分为金鸡啄米组和平补平泻组各45例。2组均进行Bobath康复训练,每次30~60 min;体针取风池、肝俞、肾俞、命门、太溪、孔最、曲池、合谷、阳陵泉、三阴交、环跳、梁丘、绝骨、太冲;头针取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及顶旁2线。金鸡啄米组体针行"金鸡啄米"针法,头针行平补平泻法;平补平泻组体针、头针均行平补平泻法。2组针刺与Bobath康复训练交替进行,每周各3次,12次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脑性瘫痪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88评分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2组患儿治疗前后GMFC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GMFM-88评分均升高(P<0.05);金鸡啄米组治疗后GMFM-88评分明显高于平补平泻组(P<0.05)。金鸡啄米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6%(43/45),平补平泻组为88.9%(40/4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郑氏"金鸡啄米"针法治疗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后运动功能障碍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鸡啄米针法 平补平泻 小儿脑性瘫痪 运动功能障碍
下载PDF
本体感觉训练在运动功能康复中的研究 被引量:20
15
作者 纪任欣 陈文华 祁奇 《康复学报》 2017年第2期53-58,共6页
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归纳分析了不同类型本体感觉训练方式对于不同病因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结果发现,运动功能障碍最常见于脑卒中或运动损伤后、肌肉骨骼疾患、腰椎退行性变及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疾病等,多项研究... 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归纳分析了不同类型本体感觉训练方式对于不同病因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结果发现,运动功能障碍最常见于脑卒中或运动损伤后、肌肉骨骼疾患、腰椎退行性变及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疾病等,多项研究已证实此类疾病均存在本体感觉障碍,因此本体感觉训练十分必要。本体感觉训练主要包括主动运动及平衡训练、被动运动训练、体感刺激训练、体感辨别训练及多系统综合训练。对于因中枢神经损伤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体感刺激训练法效果显著;被动运动及平衡训练法能够有效改善运动损伤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而主动运动训练法的总体有效率则相对较低。体感刺激训练中的全身振动对改善帕金森患者因肌张力障碍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疗效显著。本体感觉训练在临床上已愈发广泛地运用到各种运动功能障碍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感觉训练 运动功能障碍 康复
下载PDF
电针夹脊穴治疗中风软瘫期运动功能障碍疗效观察 被引量:20
16
作者 萧婷 黄凡 +5 位作者 杨海涛 陆子玑 唐明 原筝 古柱亮 陈天龙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第3期194-196,共3页
目的根据核心肌力理论,观察电针夹脊穴治疗中风软瘫期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软瘫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及常规体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电针夹脊穴治疗。观察两组... 目的根据核心肌力理论,观察电针夹脊穴治疗中风软瘫期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软瘫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及常规体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电针夹脊穴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改良的Barthel(MBI)指数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FMA及MB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及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对中风软瘫期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电针 夹脊 运动功能障碍 核心肌力理论 中风并发症 偏瘫
下载PDF
头穴配合体针治疗脑卒中亚急性期肢体运动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曾友华 包烨华 +2 位作者 李丽萍 朱敏 方剑乔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第5期500-503,共4页
目的观察头穴久留针配合体针治疗脑卒中亚急性期肢体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梗死、脑出血亚急性期合并NIHSS评估为4~24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头穴... 目的观察头穴久留针配合体针治疗脑卒中亚急性期肢体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梗死、脑出血亚急性期合并NIHSS评估为4~24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头穴久留针(留针6~8 h)配合体针治疗。评估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肢体运动功能(FMA量表)和日常生活能力(Bathel指数)。结果治疗组治疗1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2个疗程后FMA评分和Bathel指数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和Ba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久留针配合体针能改善脑卒中亚急性期肢体运动障碍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中风 运动功能障碍 头针刺激区 中风后遗症 康复训练
下载PDF
电针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中医症征疗效评价 被引量:18
18
作者 傅勤慧 裴建 +4 位作者 惠建荣 尤晓欣 顾悦华 宋毅 陈宇杰 《上海针灸杂志》 2018年第8期863-868,共6页
目的通过中风中医症征量表评价电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两组疗... 目的通过中风中医症征量表评价电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主要结局指标为简化Fugl-Meyer评分、中医症征积分量表。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简化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征积分量表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有改善,但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仅治疗组"精力"维度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可改善中风后遗症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中医症征量表中"精力"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中风后遗症 偏瘫 运动功能障碍 针刺疗法 中风病中医症征量表
下载PDF
帕金森病抑郁与运动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7
19
作者 王雪梅 冯涛 +2 位作者 陈慧敏 顾朱勤 陈彪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35期4-7,24,共5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的抑郁症状是否与运动障碍具有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08年4月~2015年8月在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原发性PD患者800例,应用流行病调查中心抑郁量表(CES-D)评估所有患者的抑郁症状并分...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的抑郁症状是否与运动障碍具有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08年4月~2015年8月在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原发性PD患者800例,应用流行病调查中心抑郁量表(CES-D)评估所有患者的抑郁症状并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分别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Hohen-Yahr分级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等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应用Spearman分析帕金森病抑郁与运动障碍的相关性。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PD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 800例受试的PD患者中有362例患者出现了抑郁症状,占45.3%。抑郁组中Hoehn-Yahr分级大于2.5级的PD患者的比例高于非抑郁组,且抑郁组中UPDRSⅢ总分及其中震颤项目评分、强直项目评分、少动项目评分和步态姿势异常项目评分均高于非抑郁组患者(P<0.01)。PD患者CES-D评分与UPDRS运动分量表评分呈正相关(r=0.4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女性、UPDRSⅠ/Ⅱ分值高、步态姿势异常、运动障碍进展较快是PD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抑郁是PD常见的非运动症状,PD抑郁的程度与患者运动障碍的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抑郁量表 抑郁 运动障碍
下载PDF
阶段性康复训练在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20
作者 王静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9年第20期78-80,共3页
目的探讨阶段性康复训练在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91例脑出血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阶段性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运动... 目的探讨阶段性康复训练在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91例脑出血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阶段性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上肢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应用阶段性康复训练,可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功能,降低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训练 脑出血偏瘫 运动功能障碍 日常生活能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