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槲寄生联合RIPOC对大鼠心肌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栾海蓉 董琦 +2 位作者 代海兵 孙健 王得利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9年第36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槲寄生联合远隔缺血后适应(RIPOC)对心梗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56只健康成年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n=10)、槲寄生组(n=12)、RIPOC组(n=12)、联合组(n=12)及对照组(n=10)。模型组、槲寄生组、RIPOC组及联合组均... 目的:探讨槲寄生联合远隔缺血后适应(RIPOC)对心梗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56只健康成年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n=10)、槲寄生组(n=12)、RIPOC组(n=12)、联合组(n=12)及对照组(n=10)。模型组、槲寄生组、RIPOC组及联合组均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对照组只进行开胸。槲寄生组给予槲寄生有效提取物;RIPOC组进行RIPOC操作;联合组给予槲寄生有效提取物+RIPOC操作;对照组、模型组与RIPOC组均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均持续干预14 d。比较各组心功能指标、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壁厚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模型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SOD及GSH-Px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V)、LVMI、左心室壁厚度及MDA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槲寄生组、RIPOC组和联合组LVEF、SOD及GSH-Px均高于模型组(P<0.05);槲寄生组、RIPOC组和联合组LVEDV、LVESV、LVMI、左心室壁厚度、MDA均低于模型组(P<0.05);联合组GSH-Px和SOD水平均高于槲寄生组和RIPOC组,而MDA均低于槲寄生组和RIPO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槲寄生、RIPOC均可改善心梗大鼠心功能,逆转心肌肥厚和改善心肌氧化应激反应,且槲寄生联合RIPOC改善心肌氧化应激反应效果更加显著,两者可以协同保护缺血性心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寄生 远程缺血后适应 心肌梗死模型
下载PDF
丹参酮ⅡA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表达及心肌收缩力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苏亚平 卜琳琳 +5 位作者 李平平 周利 高毓文 沈睿 卜斌 吴胜英 《中国中医急症》 2016年第2期204-207,共4页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m RNA表达及心肌钙调蛋白(CaMK)的影响,分析其与心肌收缩力之间的相互关联及其机制。方法 4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丹参酮A、B组,除对照组...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m RNA表达及心肌钙调蛋白(CaMK)的影响,分析其与心肌收缩力之间的相互关联及其机制。方法 4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丹参酮A、B组,除对照组外,模型组,丹参酮A、B组均采用结扎左侧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再复灌30 min的方法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造模后丹参酮A、B组分别按2 m L/kg和2 m L/kg尾静脉注入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1周后记录心电图病理性Q波出现次数,断头取心测定左心室缺血区组织CaMKⅡm RNA及CaMK表达,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器灌流离体心脏以测定心肌收缩张力(IT)、舒张张力(DT)、心率(HR)。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丹参酮A、B组CaMKⅡm RNA表达及CaMK明显降低,心肌梗死缺血区范围缩小,IT明显增高、DT下降,病理性Q波出现次数减少(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R无变化,丹参酮A、B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酮ⅡA注射液可能通过下调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CaMKⅡm RNA、Ca M表达,抑制Ca^(2+)与Ca M-CaMKⅡ信号转导途径,阻断Ca^(2+)过多内流使心肌正常除极而避免由钙超载诱导心肌梗死、扩张冠状动脉达到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模型 丹参酮ⅡA注射液 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 钙调蛋白 钙超载 心肌收缩力
下载PDF
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微循环改变
3
作者 张海鹏 赵智慧 +1 位作者 李彦明 程冠昌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2年第5期355-357,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微循环的病理改变、探索无复流的发生机制。方法:通过构建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对大鼠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段的心肌微循环病理改变进行观察。结果:闭塞大鼠冠状动脉血管1 h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轻度肿胀,...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微循环的病理改变、探索无复流的发生机制。方法:通过构建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对大鼠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段的心肌微循环病理改变进行观察。结果:闭塞大鼠冠状动脉血管1 h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轻度肿胀,管腔轻度狭窄;3~6 h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加重,管腔面积明显狭窄,管腔内红细胞淤滞。这种改变可能是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微循环障碍的主要病理基础。结论:梗死中心区域的微循环改善的最佳时间窗应在大鼠冠状动脉闭塞后1 h左右,且越早越好,超过3 h再灌注,短期内微循环改善较为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 急性心肌梗死 微循环 无复流
下载PDF
34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辛列棠 刘炜 +1 位作者 刘斌 张美丽 《实用医技杂志》 2007年第10期1283-1284,共2页
目的:进一步认识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及意义。方法:通过对34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综合分析,了解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及临床诊断。结果:通过对34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在一些具有临床症状,但心电图检查无病... 目的:进一步认识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及意义。方法:通过对34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综合分析,了解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及临床诊断。结果:通过对34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在一些具有临床症状,但心电图检查无病理性改变或病理性改变不明显的患者,结合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动态观察可以确诊。结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应综合分析,及时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诊断 分析
下载PDF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6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巩存河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年第33期27-28,共2页
目的:进一步认识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及意义。方法:通过对62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综合分析,了解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及临床诊断。结果:通过对62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在一些具有临床症状,但心电图检查改变... 目的:进一步认识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及意义。方法:通过对62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综合分析,了解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及临床诊断。结果:通过对62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在一些具有临床症状,但心电图检查改变不明显的患者,结合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动态观察可以确诊。结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应综合分析,及时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诊断 分析
下载PDF
益气活血汤对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国彬 《海峡药学》 2010年第11期30-33,共4页
目的研究益气活血汤对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制备急性心肌缺血人鼠模型,观察益气活血汤对模型大鼠心电图、血液中肌酸磷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和二磷酸腺甘(ADP)诱导的... 目的研究益气活血汤对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制备急性心肌缺血人鼠模型,观察益气活血汤对模型大鼠心电图、血液中肌酸磷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和二磷酸腺甘(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及结论益气活血汤能够有效的抑制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ST段的抬高,降低CK、LDH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率,对冠状动脉结扎制备的心肌缺血大鼠模型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活血汤 急性心肌缺血模刑大鼠
下载PDF
一房室模型和对数正态模型对急性心肌梗塞后肌酸磷酸激酶曲线拟合的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刘磊 钱学贤 《数理医药学杂志》 1996年第2期100-103,共4页
将心肌酶代谢动力学一房室模型和对数正态模型用于2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肌酸磷酸激酶(CK)曲线的拟合,采用改良单纯形法计算机程序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拟合优度检验表明,90.9%病例用一房室模型取得较好的拟合效果(r>0.88,P<0.05);... 将心肌酶代谢动力学一房室模型和对数正态模型用于2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肌酸磷酸激酶(CK)曲线的拟合,采用改良单纯形法计算机程序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拟合优度检验表明,90.9%病例用一房室模型取得较好的拟合效果(r>0.88,P<0.05);86.4%病例用对数正态模型取得较好的拟合效果(r>0.88,P<0.05)。一房室模型拟合的估计误差平方和小于对数正态模型拟合的估计误差平方和(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房室模型 对数正态模型 急性 心肌梗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