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心工作模式与县域党政体制的运行逻辑——基于江西省D县调查 被引量:125
1
作者 杨华 袁松 《公共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22,153-154,共11页
本文旨在揭示县级党组织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阐发县域治理的基本逻辑与机制。与西方科层制是基层治理的基本机制不同,中国县域治理的科层组织不仅受到党政体制的塑造,而且党政体制直接介入县域治理事务。调查发现,中心工作... 本文旨在揭示县级党组织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阐发县域治理的基本逻辑与机制。与西方科层制是基层治理的基本机制不同,中国县域治理的科层组织不仅受到党政体制的塑造,而且党政体制直接介入县域治理事务。调查发现,中心工作模式是县域党政体制领导和介入治理事务的主要机制。县级党委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从众多治理事务中遴选出重要的治理事务作为党委的中心工作,并以目标责任的形式下发给下级党政部门。县域党政体制为了完成中心工作,通过党的组织体系对县域内的政府部门进行改造和重组,充分调动了和有效地整合了党政部门的资源,推动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县域党政体制中,党政既非完全合一,又非分离对立,而是有统有分,分工协作,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的治理格局。本文深化了对县域治理机制和逻辑的理解,对党政体制与科层体制进行了实质性区分,在理论上具有较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治理 中心工作 党政体制 运动式治理 压力型体制
原文传递
群众动员与动员式治理——理解中国国家治理风格的新视角 被引量:76
2
作者 汪卫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2-53,共12页
群众动员可以作为一种解决公共问题的治理手段。在不同的条件下,动员、强制、交换三种基本手段的不同运用对应了动员式治理、科层制管理、市场化处理三种治理机制,三种治理机制不同程度混合搭配运用,从而构成了不同的治国理政风格。革... 群众动员可以作为一种解决公共问题的治理手段。在不同的条件下,动员、强制、交换三种基本手段的不同运用对应了动员式治理、科层制管理、市场化处理三种治理机制,三种治理机制不同程度混合搭配运用,从而构成了不同的治国理政风格。革命年代训练出来的群众动员技巧与工作方法在中国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后,仍旧是行之有效的治理手段。站在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整体大背景下,以群众动员为基础的动员式治理构成了对科层制和市场化治理机制的必要补充。重拾中国共产党群众动员的治理价值,对于探索一条既有本国特色,又有普适意义的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富于时代意义的重大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动员 中国共产党 国家治理 动员式治理
下载PDF
环保部约谈与环境治理:以空气污染为例 被引量:75
3
作者 石庆玲 陈诗一 郭峰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8-97,共10页
在属地化的环境管理体制下,要治理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必须敦促地方政府和官员增加对环保工作的重视,为此环保部门采取了一种约谈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的制度。本文针对公开约谈的25个城市,使用断点回归方法评估了这一政策对空气污染的治... 在属地化的环境管理体制下,要治理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必须敦促地方政府和官员增加对环保工作的重视,为此环保部门采取了一种约谈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的制度。本文针对公开约谈的25个城市,使用断点回归方法评估了这一政策对空气污染的治理效果,实证结果发现如果是因为空气污染原因被约谈,则约谈对空气污染有明显的治理效果,但如果不是因为空气污染原因被约谈,则约谈对空气污染就没有影响。对单项污染物的分析则发现约谈的效果主要体现在治理PM2.5和PM10上,而对其他空气污染物没有显著影响,这与目前空气污染治理考核主要集中在PM2.5和PM10上完全一致。此外,约谈的空气污染治理效应只在短期内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 约谈 动员式治理
下载PDF
分类治理:精准扶贫政策的实践困境与重点方向——以湖北秭归县为例 被引量:67
4
作者 任超 袁明宝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0-108,共9页
精准扶贫是解决当前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契机,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精准扶贫也遭遇着系列困境,主要表现为:扶贫政策要求的对贫困对象进行精准识别与基层实践中贫困户的非精准定位的矛盾,致使精准扶贫的功能发挥和实际效果受限,真正的贫困户... 精准扶贫是解决当前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契机,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精准扶贫也遭遇着系列困境,主要表现为:扶贫政策要求的对贫困对象进行精准识别与基层实践中贫困户的非精准定位的矛盾,致使精准扶贫的功能发挥和实际效果受限,真正的贫困户难以受益;精准扶贫意欲在短时间内集聚各部门的项目资源,以便改善贫困村庄的生产生活条件及贫困户发展能力、发展机会缺乏的难题,这使得扶贫绩效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要想摆脱困境,精准扶贫的重点和用力方向理应是在坚持分类治理的基本原则下,重点支持那些有发展能力的贫弱家庭,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贫困治理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贫困 运动式治理 分类治理
下载PDF
中国科层组织如何完成任务:一个研究述评 被引量:57
5
作者 赖诗攀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30,125,共16页
中国科层组织如何完成任务?文献回顾表明,一般意义上的中国科层组织任务过程包括常规和非常规两种模式。在压力型体制背景下,中央政府通过整体打包、区别性激励的方式将任务发包给地方,并通过量化指标和物化考核把任务压力层层传递,由... 中国科层组织如何完成任务?文献回顾表明,一般意义上的中国科层组织任务过程包括常规和非常规两种模式。在压力型体制背景下,中央政府通过整体打包、区别性激励的方式将任务发包给地方,并通过量化指标和物化考核把任务压力层层传递,由此形成同时完成多项任务的常规模式。当常规多任务模式失败时,打破传统科层结构的运动式治理或项目制等非常规任务模式就会被启动以完成特殊任务。在具体任务过程中,中央政府根据任务属性的不同,对不重要且绩效不易测量、重要且绩效易于测量、重要但绩效不易测量的任务分别提供弱激励、正向强激励、负向强激励,并塑造力度由弱到强的任务执行过程。强激励在强化重要任务执行力度的同时常造成地方政府选择性执行的后果。现有研究对中国科层组织任务过程的描绘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一般任务过程的讨论过于聚焦执行环节,常规和非常规任务模式及其选择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具体任务的动机和过程机制研究各有偏重,组织任务间关系尚未成为直接的研究主题。由于理论对话和理论建构意识的不足,目前仍缺少具有分析力度的中国科层组织任务过程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层组织 组织任务过程 压力型体制 运动式治理 项目制 激励机制
下载PDF
运动式治理:基于国内研究文献的述评 被引量:49
6
作者 黄科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7-112,共6页
对运动式治理现象研究的深入需要有清晰的概念、类型、原因和问题意识作为支撑。本文立足于国内文献,试图厘清众说纷纭的运动式治理内涵,探寻一种有效的研究框架,探讨运动式治理的可能分类、形成原因以及其广受批判和质疑背后的深层逻辑... 对运动式治理现象研究的深入需要有清晰的概念、类型、原因和问题意识作为支撑。本文立足于国内文献,试图厘清众说纷纭的运动式治理内涵,探寻一种有效的研究框架,探讨运动式治理的可能分类、形成原因以及其广受批判和质疑背后的深层逻辑,在此基础上力求勾勒出运动式治理的边界,为该议题的规范化和深入化作知识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式治理 政治动员 集体行动
原文传递
动员型治理: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内在机理与实现机制 被引量:22
7
作者 孟燕 方雷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5-97,共13页
组织动员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政治组织的基本功能与重要优势。以党的基层组织为中轴,组织基层社会并动员社会主体参与治理是党领导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内蕴动员型治理逻辑,其发挥社区党组织... 组织动员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政治组织的基本功能与重要优势。以党的基层组织为中轴,组织基层社会并动员社会主体参与治理是党领导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内蕴动员型治理逻辑,其发挥社区党组织的组织动员功能,引领重塑基于信任的社区治理关系结构;嵌合市场组织与社会组织,整合治理资源以降低治理成本;发挥党员示范带头效应,带动社区治理主体协同参与。因此,要实现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需通过枢纽链接、组织嵌合与行为垂范等机制提升动员型治理效能,即建设枢纽型党组织,通过机构合作以实现治理过程的系统化运作、资源交换以降低治理成本、空间优化以提高治理效率,引领构建社区治理整合体系;深化党的组织嵌合,通过完善党的组织架构以组织带动社区居民、拓展党的组织覆盖面以整合社区治理组织化资源、建设政治引领工程以推进合作治理,塑造社区治理网络格局;发挥党员先锋作用,统筹加强社区党员与在职党员双重示范引领效应,激活社区治理主体参与动能,进而破解基层治理困境,稳固现代化国家治理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员型治理 党建引领 城市社区治理 组织嵌合 行为垂范
下载PDF
运动式治理中资源调配的要素组合与实现逻辑——以武汉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为例 被引量:22
8
作者 文宏 郝郁青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6期38-46,共9页
运动式治理是我国公共治理中普遍且特殊的治理形态。中国强政府的治理需求与社会资源总量稀缺存在较大矛盾,运动式治理中如何实现资源的调配成为关键问题。武汉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的案例与扎根理论相结合,聚焦出运动式... 运动式治理是我国公共治理中普遍且特殊的治理形态。中国强政府的治理需求与社会资源总量稀缺存在较大矛盾,运动式治理中如何实现资源的调配成为关键问题。武汉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的案例与扎根理论相结合,聚焦出运动式治理中的资源调配要素组合及实现逻辑。运动式治理资源调配的要素组合为四个方面:资源调配的思想动员、资源调配的激励构建、资源调配的载体形式和资源调配的组织协同;其实现涉及多个主体间的权限划分、资源分配及物资消耗,涵盖政府资源的整合及社会资源的吸纳,以及具有相应的权力架构与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式治理 扎根理论 资源调配 权力
下载PDF
运动式治理的缘起、调适及新趋向探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贾秀飞 王芳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2-29,共8页
运动式治理是观察中国政府与政治独特运作逻辑的一把“金钥匙”,缘起于中国历史上的权威主义文化与帝国动员实践。在革命时代,权威主义文化得以再生延续,改革开放后,该文化也并没有彻底消散,而是以后权威主义文化形态继续存在。运动式... 运动式治理是观察中国政府与政治独特运作逻辑的一把“金钥匙”,缘起于中国历史上的权威主义文化与帝国动员实践。在革命时代,权威主义文化得以再生延续,改革开放后,该文化也并没有彻底消散,而是以后权威主义文化形态继续存在。运动式治理与政府的过程学习之间一直在互相调适,随着政府的过程学习不断深入,运动式治理未来的发展趋向也呈现两种形态:或者融化在常规治理体系中,成为常规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或者成为常规治理体系的凸状顽疾。在国家致力于治理现代化与治理能力提升的时代背景下,运动式治理是国家治理结构与内容中无法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规避运动式治理的诸多弊端,使运动式治理的优势充分彰显,未来实践容纳式治理、聚拢且构筑权威资源(法理型合法性)等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与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式治理 权威主义 过程学习 容纳式治理
下载PDF
动员式治理中的社会逻辑——对上海K社区一起拆违事件的实践考察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虎祥 《公共管理评论》 2006年第2期32-45,共14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上海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基层社区正处于快速分化与重新整合过程中,传统社区管理体制也正逐步趋向相对化。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上海K社区中一起拆除违章建筑事件的实践考察,发现在当代基层社区的日常治理中...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上海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基层社区正处于快速分化与重新整合过程中,传统社区管理体制也正逐步趋向相对化。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上海K社区中一起拆除违章建筑事件的实践考察,发现在当代基层社区的日常治理中,面对一些长期存在的现实问题,街道党政部门必须采用动员式治理的方式来推进工作。而这种所谓的动员式治理实践过程往往以"无情执法,有情操作"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意味着行政部门必然采取社会化的治理方式,遵循某种社会性逻辑。在基层社区不断分化并重新整合的过程中,这种治理方式的转变反映了社区治理逻辑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员式治理 有情操作 社会逻辑
下载PDF
网络订餐食品安全“运动式”治理困境探究——一个新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15
11
作者 颜海娜 于静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1-90,共10页
从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开始,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时期,"互联网+"新业态带来经济新增长点的同时,也对已有的社会治理模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网络订餐食品安全治理为例,其陷入运动而非常规、监管而非治理、应付而非实抓、... 从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开始,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时期,"互联网+"新业态带来经济新增长点的同时,也对已有的社会治理模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网络订餐食品安全治理为例,其陷入运动而非常规、监管而非治理、应付而非实抓、反复而非长效的"运动式"治理的困境。究其根源,从历史因素来看,是政治动员对治理模式的刻录;从环境因素来看,是常规供给对治理程式的强化、国家结构对治理力量的分化、官僚体制对治理目标的消解、资源现实对治理行为的约束;从主观因素看,是绩效期待对治理效果的割裂。网络订餐食品安全这一新领域的治理,也引发了对于"运动式治理的制度实效""可替代性治理工具的供给""网络订餐食品安全治理的权责边界"等问题的再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订餐 食品安全 运动式治理 新制度主义
下载PDF
情境、权力与技术:乡村动员式治理的实践逻辑——基于江苏省T村空间治理实践的考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武晋 祝云凤 《地方治理研究》 CSSCI 2024年第2期53-64,M0004,共13页
在乡村软治理兴起的时代背景下,以互动协商为特色的动员式治理成为基层推进乡村振兴的常用方式。对乡村动员式治理作全过程的解构发现,情境、权力、技术是理解其发生逻辑与运行逻辑的关键要素。“弱压力—高风险—低配套”的制度情境与... 在乡村软治理兴起的时代背景下,以互动协商为特色的动员式治理成为基层推进乡村振兴的常用方式。对乡村动员式治理作全过程的解构发现,情境、权力、技术是理解其发生逻辑与运行逻辑的关键要素。“弱压力—高风险—低配套”的制度情境与强阻力的生活情境共同构成了动员式治理的发生条件,国家与社会互嵌从组织基础、认同基础、社会基础层面提供了动员式治理的权力基础,价值、关系、资源、制度等动员工具的技术化配置塑造了动员式治理的运作风格。从本质上看,动员式治理的过程同样是国家基础性权力的持续再生产过程,其兼顾了科层有效性与社会有效性,是柔性转向情境下乡村治理机制的一种理性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软治理 动员式治理 国家嵌入 国家认同 社会嵌入 价值动员 关系动员 资源动员
下载PDF
动员式治理与嵌入式交往:驻村干部工作艺术与乡村振兴 被引量:6
13
作者 谢治菊 卢荷英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7-57,共11页
因熟悉政策、背靠政府、服从组织、肩负使命,驻村干部在乡村振兴的政治基础、组织基础与社会基础上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探讨脱贫攻坚时期驻村干部的工作艺术与工作经验,可以为乡村振兴阶段干部驻村工作提供借鉴与启示。脱贫攻坚阶段,驻村... 因熟悉政策、背靠政府、服从组织、肩负使命,驻村干部在乡村振兴的政治基础、组织基础与社会基础上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探讨脱贫攻坚时期驻村干部的工作艺术与工作经验,可以为乡村振兴阶段干部驻村工作提供借鉴与启示。脱贫攻坚阶段,驻村干部在帮扶工作中表现出动员式治理和嵌入式交往两大工作艺术,前者主要是通过思想动员、产业动员和模范动员三大动员方式来起到初步调适工作的作用,后者则是采用角色嵌入、情感嵌入与关系嵌入来达到深度融入工作的效果。不过,有时候因帮扶“过多”、嵌入“过度”,会引发责任异化、决策偏差等困境。要让驻村干部在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资源链接、力量整合等方面不断发挥作用,就应强化对驻村工作的认识、完善驻村帮扶机制、创新驻镇帮镇扶村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攻坚 驻村干部 动员式治理 嵌入式交往 乡村振兴
下载PDF
复合型治理:破解基层政府“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逻辑进路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义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149-156,F0003,共9页
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数字政府的快速推进,催生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是移动互联网程序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形式主义,具有载体多样、内容翻新、发生频率高、同质化严重等特点,不仅增加基层负担,而且损害党和政府形... 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数字政府的快速推进,催生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是移动互联网程序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形式主义,具有载体多样、内容翻新、发生频率高、同质化严重等特点,不仅增加基层负担,而且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在实践中出现了两种治理方式:运动式治理和常态化治理,两者具有不同逻辑机理和功效。破解“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难题,应采取复合型的治理策略,并在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预期等方面做出调整和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政府 形式主义 运动式 常态化
下载PDF
城市商圈动员式治安治理运作机制研究
15
作者 程慕天 盛嘉乐 《辽宁警察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24-31,共8页
城市商圈治安治理是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一环,其有效性最终指向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效能。基于动员式治理理论,尝试引入“回应—动员”分析框架,将城市商圈治安治理分为“诉求回应”与“情感动员”两个先后承接的阶段。面对日趋... 城市商圈治安治理是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一环,其有效性最终指向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效能。基于动员式治理理论,尝试引入“回应—动员”分析框架,将城市商圈治安治理分为“诉求回应”与“情感动员”两个先后承接的阶段。面对日趋多元化的商圈治安秩序维护需求,公安机关在整合辖区治理资源,而后转化为公共服务力量的过程中回应了群众诉求。这种回应性有效塑造了群众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追求,并重新凝聚起维护商圈治安秩序的共识,进而使其成为合适的动员对象。动员式治理凸显了新时代公安机关在维护治安秩序中践行群众路线的关键作用,对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与推进中国式治安治理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启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商圈 治安治理 动员式治理 运作机制
下载PDF
风险与挑战下的政策调适:基于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变迁的研究
16
作者 姜子莹 封凯栋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0-109,共10页
风险与挑战下的政策调适不同于常态下的政策调适,中国政府机构的政策调适又不同于西方政策过程理论所描述的模式。本文对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在21世纪头十年的变迁过程展开分析,研究发现政府在风险挑战下发展出钟摆式的政策调适模式。... 风险与挑战下的政策调适不同于常态下的政策调适,中国政府机构的政策调适又不同于西方政策过程理论所描述的模式。本文对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在21世纪头十年的变迁过程展开分析,研究发现政府在风险挑战下发展出钟摆式的政策调适模式。通过在运动式治理和常规治理之间反复调整和磨合的过程,政府持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探索试错以寻找解决方案,从而推动常规机制改进。其中,运动式治理通过注意聚焦、问题加速暴露和放大、议题引导这三种效应来影响竞争性叙事,而竞争性叙事推动相关问题上升为政府的政策议题并为其提供叙事框架。本文尝试深化对政策调适模式的认识,重新理解运动式治理和常规治理的关系,从而为增强系统应对风险挑战的制度韧性和能力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过程 政策变迁 政策调适 运动式治理 食品安全监管
原文传递
国家治理中的角色调适:以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翠翠 《未来与发展》 2022年第9期100-105,共6页
在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中,广泛的社会动员、精准的贫困识别,以及“第一书记”扶贫分别具有运动式治理、技术性治理与嵌入式治理的特点。运动式治理能够在一定的时间限度内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通过广泛的社会动员,国家引导注意力分配,... 在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中,广泛的社会动员、精准的贫困识别,以及“第一书记”扶贫分别具有运动式治理、技术性治理与嵌入式治理的特点。运动式治理能够在一定的时间限度内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通过广泛的社会动员,国家引导注意力分配,为政策执行“造势”;技术性治理通过目标管理和数字生产向基层让渡发展空间,政策执行借助精准识别中的数字化信息“乘势”而动;嵌入式治理以关系嵌入和价值嵌入整合正式制度与社会规约,政策执行“顺势”而为。政策执行是国家治理的实践场域,在治理实践的“组合”形态背后是国家角色的积极调整与主动回应,转型期的国家治理体系建构为国家角色的动态调适提供了弹性空间。国家角色调适的逻辑动因是宏观层面上国家与社会频繁地互动,中观层面上贫困治理的现实需求以及微观层面上政策的渐进执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式治理 技术性治理 嵌入式治理 角色调适
下载PDF
运动式治理视阈中地方政府调配非隶属关系主体资源的逻辑分析——以兰州大学“双联”工作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文宏 郝郁青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7-77,共11页
随着运动式治理的常态化,地方政府调动社会资源的常用途径是借助于非隶属关系主体实现的。借助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政府调配非隶属主体资源的逻辑展开探索性研究。甘肃省政府在"双联"行动中调配兰州大学资源的案例说明,对... 随着运动式治理的常态化,地方政府调动社会资源的常用途径是借助于非隶属关系主体实现的。借助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政府调配非隶属主体资源的逻辑展开探索性研究。甘肃省政府在"双联"行动中调配兰州大学资源的案例说明,对非隶属主体资源的调动是非强制性的。其原因被归纳为价值认同、组织行为、个体行为三个层面。制度环境里资源转化、资源筹集、资源扩散和资源评估四个机制是政府调配非隶属主体资源的具体操作手段。在我国权威性体制之下,运动式治理范畴向非隶属主体的延伸,是国家权力对社会权力的吸纳和政治权力对其他权力的统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式治理 非隶属 扎根理论 资源调配
下载PDF
清代国家治理视阈下的京师赈恤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洪兵 张松梅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0年第4期45-60,共16页
清代是传统中国赈恤机制发展、完善、转型的重要时期。京师作为"首善之区",成为清代统治者实施国家治理的理想试验场,京师凭借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行政设置,可以充分调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投入赈恤事务,建构起既... 清代是传统中国赈恤机制发展、完善、转型的重要时期。京师作为"首善之区",成为清代统治者实施国家治理的理想试验场,京师凭借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行政设置,可以充分调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投入赈恤事务,建构起既有京师地方特色,又可以广为推广的国家赈恤机制。清代京师的赈恤思想大致经历了由以救济收养到教养兼施,由国家赈恤为主到国家与地方社会、官方与民间相互补充的历程。清代京师赈恤机制建构的过程作为清代国家治理实践的一种方式,有助于强化清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天府 京师 赈恤机制 国家治理 运动式治理
下载PDF
“日常运动”与“运动日常”——山西新生活运动的双重面向
20
作者 朱啸乾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70-82,共13页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迫切的民族危机和现代化压力深刻形塑着基层社会的治理发展格局。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与要求,接受赶超式发展理念指导、依靠国家权力改造社会与个人的运动式治理成为更具吸引力的治理路径选择。作为运动式治理的典...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迫切的民族危机和现代化压力深刻形塑着基层社会的治理发展格局。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与要求,接受赶超式发展理念指导、依靠国家权力改造社会与个人的运动式治理成为更具吸引力的治理路径选择。作为运动式治理的典型缩影,20世纪30年代的山西新生活运动同时呈现出“日常运动”与“运动日常”的双重面向。前者指向治理范围与对象的“日常化”,表现为涵盖各类社会成员日常生活的“生活革命”面貌;后者指向治理策略与机制的“运动化”,试图构建广泛社会力量“有为而治”的治理图景。然而,由于治理目标设定过高、治理主体革命意志不足、缺乏牢靠的组织基础及其有力的社会动员与治理能力,山西新生活运动在推行中逐渐扭曲失真,反而给民众生活造成困扰。山西新生活运动建立合理有序的现代生活、塑造现代国民的愿景终于破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活运动 运动式治理 日常生活 民国山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