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压榨技术治疗复杂性胆道狭窄的临床应用探索 被引量:44
1
作者 严小鹏 史爱华 +7 位作者 王善佩 马锋 孙昊 李宇 韩珍珍 刘雯雁 卢实春 吕毅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37-240,共4页
肝移植和胆道术后复杂性胆道狭窄临床治疗颇为棘手。ERCP下支架植入和胆肠吻合术是其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对于复杂性胆道狭窄甚至胆道完全梗阻的患者来说,ERCP治疗难以奏效。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腹腔环境更为复杂,增加了胆肠吻合术难度和... 肝移植和胆道术后复杂性胆道狭窄临床治疗颇为棘手。ERCP下支架植入和胆肠吻合术是其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对于复杂性胆道狭窄甚至胆道完全梗阻的患者来说,ERCP治疗难以奏效。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腹腔环境更为复杂,增加了胆肠吻合术难度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磁压榨技术的出现为复杂性胆道狭窄的微创化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本文就磁压榨技术在复杂性胆道狭窄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初步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疾病 胰胆管造影术 内窥镜逆行 外科手术 微创性 磁压榨技术
原文传递
3D打印导板技术在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5
2
作者 杜洪澎 李珍珠 +3 位作者 李泽福 李勐 邵伟 刘永良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74-677,共4页
目的探讨通过数字化设计和3D打印技术研制个体化导板指导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自2015年10月至2015年12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微创穿刺手术治疗的8例脑出血患者,通过数字化建模技术获得血肿的... 目的探讨通过数字化设计和3D打印技术研制个体化导板指导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自2015年10月至2015年12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微创穿刺手术治疗的8例脑出血患者,通过数字化建模技术获得血肿的三维立体图形,设计1个包含穿刺引导通道的最佳个性化导板,采用3D打印技术进行打印后体外模拟穿刺。术中将导板严密贴合于穿刺部位,沿引导杆按照测量深度穿刺。术后复查CT验证手术效果。结果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术前个体数字化设计及3D打印,并在导板引导下完成血肿穿刺手术操作。术后CT显示8例患者穿刺精准度满意6例,合格1例,差1例。进针方位均与术前设计的虚拟方案一致,无穿刺失败,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症状。结论采用数字建模技术、3D打印导板技术辅助手术穿刺血肿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一项精准、安全、有效的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数字化设计 微创穿刺手术 3D打印技术
原文传递
经通道辅助缝合系统微创修复急性闭合跟腱断裂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9
3
作者 陈华 郝明 +6 位作者 张巍 高远 梁向党 张群 郭义柱 张立海 唐佩福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经通道辅助缝合系统(channel-assisted minimally invasive repair,CAMIR)微创修复急性闭合跟腱断裂的疗效。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6月,收治30例(30侧)急性闭合跟腱断裂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22~50岁,平均30.4岁。左侧10例,... 目的探讨经通道辅助缝合系统(channel-assisted minimally invasive repair,CAMIR)微创修复急性闭合跟腱断裂的疗效。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6月,收治30例(30侧)急性闭合跟腱断裂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22~50岁,平均30.4岁。左侧10例,右侧20例。均为运动损伤。B超检查示跟腱完全断裂;断端距跟骨止点2~8 cm,平均4.4 cm。受伤距手术时间3 h^9 d,中位时间4 d。术中在CAMIR辅助下采用改良Bunnel缝合法修复断裂跟腱。结果手术时间10~25 min,平均17.0 min;切口长1.5~2.5 cm,平均2.0 cm。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腓肠神经损伤及跟腱再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行走正常,提踵有力,均恢复至跟腱断裂前活动水平。MRI示跟腱愈合、连续;患侧与健侧小腿周径差均小于1 cm,踝关节背伸20~30°、跖屈20~30°。按照Arner 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获优28例,良2例,优良率100%。结论 CAMIR辅助微创修复急性闭合跟腱断裂具有对合可靠、创伤小、再断裂及感染率低等优点,最大限度避免了腓肠神经损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闭合跟腱断裂 通道辅助缝合系统 微创技术
原文传递
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27
4
作者 郭洪波 《中国医学装备》 2016年第8期54-57,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0例骨科创伤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传统手术组(49例)和微创手术组(51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周切口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0例骨科创伤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传统手术组(49例)和微创手术组(51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周切口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满意度。结果:微创手术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传统手术组患者,两组相比有差异(t=5.452,t=11.358,t=28.560,t=9.210,t=6.820;P<0.05);术后微创手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8%,传统手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8.4%,且微创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两组相比有差异(x^2=12.325,P<0.05);微创手术组患者手术效果满意度为96.08%,传统手术组患者手术效果满意度为83.67%,微创手术组满意度高于传统手术组,两组比较有差异(H=16.465,P<0.05)。结论:微创技术治疗骨创伤的临床疗效较好,患者易接受,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技术 创伤骨科 应用价值
下载PDF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微创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5
作者 叶芃 程帆 《医学综述》 2019年第5期957-962,共6页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是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传统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手术方式,如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和开放前列腺摘除术,因伴有较多并发症已无法满足当前患者的需求...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是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传统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手术方式,如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和开放前列腺摘除术,因伴有较多并发症已无法满足当前患者的需求。近年来,激光及各种微创技术广泛应用推动了BPH微创治疗的发展。各种激光及微创技术在取得了不俗的治疗效果的同时,也显示出安全性高、快捷、出血少、对性功能影响小等优点。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各种激光及微创技术将更加广泛地应用于BPH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微创治疗 下尿路症状 激光治疗 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 经尿道选择性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
下载PDF
3D打印个性化体外导板辅助经皮微创置钉治疗骨盆髋臼骨折 被引量:24
6
作者 姚升 郭晓东 +4 位作者 刘佳 杨帆 陈开放 朱丰照 熊泽康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71-477,共7页
目的探讨3D打印个性化体外导板辅助经皮微创置钉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2月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采用经皮微创置钉治疗的39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使... 目的探讨3D打印个性化体外导板辅助经皮微创置钉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2月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采用经皮微创置钉治疗的39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使用3D打印个性化体外导板分为两组:体外导板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为(46.3±18.2)岁;骨盆骨折17例,髋臼骨折4例。徒手置钉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为(43.8±12.2)岁;骨盆骨折14例,髋臼骨折4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累计透视次数、导针调整次数、骨折复位质量、螺钉穿出率、功能评定结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39例患者术后获9~13个月(平均11.6个月)随访。体外导板组和徒手置钉组分别置入42、35枚螺钉。体外导板组患者的手术时间[(43.8±22.2)min]、术中累计透视次数[(29.6±10.7)次]、导针调整次数[(1.8±1.2)次]显著少于徒手置钉组患者[(73.8±22.6)min、(54.6±16.5)次、(9.8±2.8)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螺钉穿出率、骨折复位满意率、末次随访时Majeed骨盆功能评分结果及改良Merled'Aubigné&Postel评分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徒手置钉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单侧足背麻木,3个月时症状消失。结论3D打印个性化体外导板辅助置钉能减少术中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时间、提高置钉精度,为骨盆、髋臼骨折微创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髋臼 骨折 外科手术 微创性 3D打印技术
原文传递
微创技术在拔除下颌低位埋伏阻生牙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7
作者 延凤茹 丁延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406-409,共4页
目的:探讨在拔除下颌低位埋伏阻生智齿的过程中采用微创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06-2016-03间在我院就诊的下颌低位埋伏阻生牙拔除患者100例,其中分别包括微创技术拔除患者和传统凿骨劈冠拔除患者各50例,并分别将其纳入... 目的:探讨在拔除下颌低位埋伏阻生智齿的过程中采用微创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06-2016-03间在我院就诊的下颌低位埋伏阻生牙拔除患者100例,其中分别包括微创技术拔除患者和传统凿骨劈冠拔除患者各50例,并分别将其纳入本次探究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和分析两组治疗的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分别为(27.86±11.20) min、(15.3±3.70) d,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所需时间均明显高于实验组的(18.67±8.12) min、(9.60±2.90) d;对照组患者术后重度肿胀及重度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68%和64%,显著高于实验组发生率(30%、38%);对照组患者发生口角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合计为72%显著高于实验组(10%)。上述所有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手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创伤性,改善手术预后,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三磨牙 拔除 低位阻生 微创
下载PDF
数字化微创技术在肝胆管结石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9
8
作者 方驰华 项楠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2-277,共6页
肝胆管结石病具有高残留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术前缺乏详细而全面的评估以及手术方式、手术时机选择不当是导致结石残留和复发的主要原因。数字化微创技术以三维重建、仿真手术和3D打印技术为核心,利用该技术术前对肝胆管结石病例进行... 肝胆管结石病具有高残留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术前缺乏详细而全面的评估以及手术方式、手术时机选择不当是导致结石残留和复发的主要原因。数字化微创技术以三维重建、仿真手术和3D打印技术为核心,利用该技术术前对肝胆管结石病例进行临床分型诊断和个体化肝分段,进行充分手术风险评估和制定最佳手术方案,精准指导手术操作,最大程度去除结石和病灶,最大化保留残肝体积,有效降低结石残留率和复发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真正实现"去除病灶、取尽结石、解除梗阻、保留功能、通畅引流"以及"残肝体积最大化"的微创策略。数字化微创技术已经成为肝胆管结石治疗行之有效的手段,有望进一步提高肝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胆管结石 三维重建 微创技术
原文传递
腹腔镜联合结肠镜微创技术在结直肠息肉治疗中应用价值 被引量:15
9
作者 廖芝伟 张秋琴 +3 位作者 李玥 黄琦 董建 周远航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474-477,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结肠镜微创技术在结直肠息肉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上海市宝山区仁和医院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结直肠息肉患者86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43例患者。A组采用结肠镜切除术进行治疗,B组...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结肠镜微创技术在结直肠息肉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上海市宝山区仁和医院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结直肠息肉患者86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43例患者。A组采用结肠镜切除术进行治疗,B组采用腹腔镜联合结肠镜进行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术中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并严密观察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随访,观察患者的息肉残留率及复发率。结果 B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8.4%(38/43),明显高于A组的60.5%(26/4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显著低于A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组相比,B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明显改善(P<0.01);A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息肉残留率及复发率均显著高于B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结肠镜微创技术可以有效地治疗结直肠息肉,改善患者的围术期及术后相关指标,并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息肉残留率及复发率,为临床治疗结直肠息肉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结肠镜 微创外科 结直肠息肉
下载PDF
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卢旺盛 刘达 +1 位作者 田增民 张大鹏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09年第4期303-306,共4页
机器人辅助微创外科手术技术是近年来医疗机器人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分析血管介入手术过程的基础上,提出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并就系统的图像导航、机械结构、磁导航技术、系统安全技术、基于虚拟力反馈的手术模拟与培训等... 机器人辅助微创外科手术技术是近年来医疗机器人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分析血管介入手术过程的基础上,提出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并就系统的图像导航、机械结构、磁导航技术、系统安全技术、基于虚拟力反馈的手术模拟与培训等关键技术进行深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外科手术 机器人 磁导航技术 虚拟力反馈 图像导航
下载PDF
经皮内镜辅助腰椎椎间融合术的技术利弊分析及趋势展望 被引量:14
11
作者 张斌 孔清泉 戎利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53-659,共7页
目的对经皮内镜辅助腰椎椎间融合术的技术利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评价。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关于经皮内镜辅助腰椎椎间融合术的相关研究文献,对各种技术优缺点及临床疗效进行总结,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结果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 目的对经皮内镜辅助腰椎椎间融合术的技术利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评价。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关于经皮内镜辅助腰椎椎间融合术的相关研究文献,对各种技术优缺点及临床疗效进行总结,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结果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比较,经皮内镜辅助腰椎椎间融合术中及术后出血更少、早期腰部疼痛改善更明显,且远期临床疗效、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相似,但学习曲线较长。单边双通道及大通道内镜下融合的手术时间接近于MISTLIF,但小通道内镜下融合的手术时间长于MIS-TLIF。结论经皮内镜辅助腰椎椎间融合术具有手术创伤小、临床疗效好的优点,但学习曲线较长,应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循序开展该技术。随着各种镜下融合技术不断发展并相互补充,该技术将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镜 腰椎椎间融合术 微创技术
原文传递
3D腹腔镜手术治疗肝囊型包虫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4
12
作者 刘林勋 杨金煜 +4 位作者 冯鹏才 唐明杰 卢岩松 吴世乐 赵克昌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4-88,共5页
目的:探讨3D腹腔镜手术治疗肝囊型包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青海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行3D腹腔镜手术治疗肝囊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术前给予氢化可的松100 mg,预防术中... 目的:探讨3D腹腔镜手术治疗肝囊型包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青海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行3D腹腔镜手术治疗肝囊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术前给予氢化可的松100 mg,预防术中发生过敏反应。手术由同一组经验丰富并已熟练掌握腹腔镜技术的外科医师完成。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分别施行3D腹腔镜肝包虫内囊摘除术+残腔处理、肝包虫外囊切除术、肝部分切除术。观察指标:(1)术中情况:手术完成情况,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情况。(2)术后恢复情况: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伤口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3)随访情况:获得随访的患者例数、随访时间、随访期间口服抗包虫药物治疗情况、肝包虫病复发和腹腔种植转移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腹部症状,术后口服抗包虫药物及包虫病复发转移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9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结果:(1)术中情况: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3D腹腔镜手术,其中17例行肝包虫内囊摘除术+残腔处理,15例行肝包虫外囊切除术,8例行肝部分切除术。2例患者合并腹、盆腔包虫,均在3D腹腔镜下摘除。40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00±28)min,术中出血量为(86±24)mL,术中无患者输血。(2)术后恢复情况:40例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为(2.4±1.8)h,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为(1.7±0.9)d。40例患者手术当天均下床活动。40例患者中,39例腹腔引流管放置时间为2~3 d;1例因术后残腔胆汁漏,引流管留置2个月后拔除。40例患者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住院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肝囊型包虫病 微创外科 腹腔镜检查 3D技术
原文传递
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在腹膜后肿瘤切除中的对比研究(附57例病例报告) 被引量:14
13
作者 孟庆禹 罗国雄 +8 位作者 彭城 李世超 赵超飞 王雷 姚远新 马明辉 武翀 刘侃 马鑫 《微创泌尿外科杂志》 2016年第3期137-140,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在腹膜后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5年收治的57例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手术方式、病理结果、术中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腹膜后肿瘤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肿瘤多为体检...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在腹膜后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5年收治的57例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手术方式、病理结果、术中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腹膜后肿瘤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肿瘤多为体检时发现。完整手术切除42例,腹腔镜手术切除26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切除2例,开放性手术切除14例,未切除15例。腹腔镜手术中位手术时间105min,中位出血量90ml,术后中位住院天数7d;完全机器人辅助下手术2例,中位手术时间180min,中位出血量250ml,术后中位住院天数7d;开放性手术14例,中位手术时间180min,中位出血量600ml,术后中位住院天数9d。未手术患者15例,入院时已多发转移3例,1年内死亡6例,3年内死亡10例,手术患者42例,良性肿瘤37例,手术后至今未复发,恶性肿瘤5例,术后1年无死亡病例,术后3年死亡1例。结论:腹膜后肿瘤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切除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腹腔镜手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开放性手术在切除腹膜后肿瘤时同样安全有效,但前两者在控制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术后住院天数上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技术 开放手术 腹膜后肿瘤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4
14
作者 蔡海平 张文志 +4 位作者 葛畅 段丽群 李旭 贺瑞 张锋 《颈腰痛杂志》 2019年第6期743-745,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自2016年6月~2019年1月于本院诊治的16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7...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自2016年6月~2019年1月于本院诊治的16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7例,女性9例,年龄23-85岁,平均53.7岁,随访时间12-20个月,突出节段:L 1-22例,L 2-36例,L 3-48例;评估指标包括术前、术后疼痛以及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手术时间18-115 min,平均66.2 min;术前VAS评分为(6.06±0.93)分,术后改善至(1.69±0.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ODI指数为(53.19±6.17)%,术后改善至(23.0±3.18)%,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上腰椎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 微创技术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联合Coflex棘突间动力重建系统植入治疗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14
15
作者 镐英杰 刘涛 +4 位作者 于磊 马草源 刘亚伟 李志磊 张迪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1-196,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摘除突出髓核联合Coflex棘突间动力重建系统(以下简称Coflex)植入治疗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_DH)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2月—2015年3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摘除突出髓核联合棘突...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摘除突出髓核联合Coflex棘突间动力重建系统(以下简称Coflex)植入治疗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_DH)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2月—2015年3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摘除突出髓核联合棘突间植入Coflex治疗的52例青年L_D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L_4、530例、L_5、S122例。L_(4、5)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8~34岁,平均25岁;病程6~16个月,平均10个月。L_5、S1患者中男10例、女12例;年龄19~32岁,平均25.5岁;病程6~18个月,平均12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X线片测量病变节段椎体间腹侧高度(ventral intervertebral space height,VH)、椎体间背侧高度(dorsal intervertebral space height,DH)、椎间孔高度(intervertebral foramen height,IFH)、椎间活动度及其上位相邻节段椎间活动度。结果5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L_4、5患者手术时间(89.7±16.5)min、术中出血量(42.7±11.3)mL,L_5、S1患者分别为(94.6±18.2)min、(47.6±13.4)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其中L_(4、5)患者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6个月;L_5、S1患者为12~20个月,平均17个月。末次随访时,L_4、5及L_5、S1患者ODI、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复查示,患者均未出现Coflex松动、棘突骨折、关节突骨折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L_4、5及L_5、S1患者病变节段VH、DH、IFH均较术前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节段椎间活动度较术前降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位相邻节段椎间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青年L_DH患者,经皮椎间孔镜联合棘突间植入Coflex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但远期疗效仍需要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镜 Coflex棘突间动力重建系统 腰椎间盘突出症 微创术式 青年
原文传递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技术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36例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小燕 王慧琴 +4 位作者 张彬 陆天慧 马红星 程龙慧 闫国秀 《安徽医药》 CAS 2023年第3期533-536,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LISA)技术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中的应用疗效及对早产儿住院期间并发症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安徽省妇幼保健院收治并确诊为RDS、胎龄在25~32周的RDS早产儿82例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LISA)技术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中的应用疗效及对早产儿住院期间并发症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安徽省妇幼保健院收治并确诊为RDS、胎龄在25~32周的RDS早产儿8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LISA技术,36例)和B组[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SURE)技术,46例]。A组采用LISA技术完成肺表面活性物质(PS)给药方法,B组采用INSURE技术完成PS给药。结果用氧总时间A组(30.67±15.03)h,B组(39.06±18.17)h;住院总时间A组(41.67±15.78)h,B组(49.60±17.09)h;辅助通气总时间A组(21.76±10.16)h,B组(28.89±13.22)h,组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儿2次PS发生率、PS反流发生率和72 h机械通气治疗率分别为0.00%(0/36)、2.78%(1/36)和5.56%(2/36),显著低于B组的15.22%(7/46)、17.39%(8/46)和21.74%(10/46)。A组病儿气胸、有血液动力学影响的动脉导管未闭(hsPDA)、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分别为2.78%(1/36)、27.78%(10/36)和27.78%(10/36),显著低于B组的19.57%(9/46)、50.00%(23/46),52.17%(24/46)。结论采用LISA技术治疗早产儿RDS可有效缓解病儿呼吸情况,保证PS用药剂量的准确性,减少住院时间、降低住院期间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婴儿 早产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LISA) 肺表面活性物质 微创技术
下载PDF
国产“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微创椎弓根钉置入的新技术报道 被引量:12
17
作者 于凌佳 孟海 +4 位作者 杨雍 谢学虎 张国强 李想 费琦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0年第14期1514-1518,共5页
目的介绍一种基于“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椎弓根置入新技术,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以1例48岁男性外伤致椎体压缩骨折(L 2)为例,介绍一种基于术中三维扫描定位的“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精准”椎弓根钉置入手术。主要包括4个步骤:... 目的介绍一种基于“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椎弓根置入新技术,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以1例48岁男性外伤致椎体压缩骨折(L 2)为例,介绍一种基于术中三维扫描定位的“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精准”椎弓根钉置入手术。主要包括4个步骤:①患者手术台上俯卧位,采用C型臂X线机环形扫描采集数据;②机器人操作平台规划椎弓根螺钉(利用采集椎体三维数据信息,在操作平台上进行模拟椎弓根钉置入位置、角度及方向);③椎弓根导针置入并验证(按照手术中规划进行椎弓根导针置入、术中X线透视,确认导针进针点及方向);④椎弓根螺钉置入(椎弓根导针位置满意后将椎弓根螺钉依次置入,并最后验证),对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手术并发症进行记录,并对术后影像检查X线透视及CT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次手术共耗时160 min,术中进行1次C型臂X线机环扫、9次X线透视;出血量约为20 ml,无任何手术并发症;术后第2天可以下地行走;术后X线检查及CT提示:椎弓根螺钉置入位置满意。结论国产“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脊柱椎弓根钉置入是一种新的精准、微创的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脊柱 椎弓根钉固定 骨科机器人 辅助 新技术
下载PDF
弹性髓内钉与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成人盖氏骨折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峻玮 陈玲玲 +2 位作者 李朝辉 聂伟志 徐展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06-411,共6页
目的探讨钛制弹性髓内钉微创内固定与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成人盖氏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将2012年1月—2015年11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97例盖氏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其中59例采用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接骨板... 目的探讨钛制弹性髓内钉微创内固定与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成人盖氏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将2012年1月—2015年11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97例盖氏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其中59例采用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接骨板组),38例采用微创钛制弹性髓内钉内固定(微创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Anderson评分标准评估前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7个月。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少于接骨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骨板组发生骨折不愈合1例、伤口感染1例,微创组发生钉尾处轻微感染1例,均经相应处理后治愈;其余患者骨折均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失败、深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根据Anderson评分评价前臂功能,接骨板组获优46例,良12例,差1例,优良率98.3%;微创组获优26例,良11例,可1例,优良率97.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P=0.75)。结论钛制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盖氏骨折具有损伤小、恢复快、无切口瘢痕等优点,在适应证选择正确的基础上,可获较好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盖氏骨折 接骨板 弹性髓内钉 内固定 微创技术
原文传递
3D导航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联合逆行前柱螺钉内固定或前环外固定支架治疗Tilt骨盆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2
19
作者 陈龙 汪国栋 +1 位作者 刘曦明 蔡贤华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5-151,共7页
目的比较3D导航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联合逆行前柱螺钉内固定或前环外固定支架治疗Tih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6月-2017年2月收治的49例Tilt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22例;年龄21~6... 目的比较3D导航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联合逆行前柱螺钉内固定或前环外固定支架治疗Tih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6月-2017年2月收治的49例Tilt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22例;年龄21~68岁,平均44.6岁。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两组:A组(28例)采用3D导航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联合逆行前柱螺钉治疗,B组(21例)采用3D导航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联合前环外固定支架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末次随访Majeed功能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49例患者均获随访6~16个月,平均12.7个月。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均较少。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末次随访Majeed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下地时间A组[(9.7±0.5)周]明显早于B组[(17.1±0.7)周](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A组(4%)明显低于B组(29%)(P〈0.05),且术后1,4,12周两组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均优于B组。结论3D导航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联合逆行前柱螺钉治疗Tilt骨盆骨折具有术后下地时间早、疼痛减轻、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Tilt骨盆骨折的一种可优先选择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骨折固定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导航技术
原文传递
康复疗法在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术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晓蕊 侯胜芳 张亚辉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18期81-83,共3页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术后系统规范的康复疗法的疗效。方法选取采用微创技术治疗的100例拇外翻患者,术后实施规范的康复治疗,观察手术前后拇外翻角度HAV、第一和第二跖骨间角度M角、拇趾-跖趾-趾间关节AOFAS评分指标。结果 100例...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术后系统规范的康复疗法的疗效。方法选取采用微创技术治疗的100例拇外翻患者,术后实施规范的康复治疗,观察手术前后拇外翻角度HAV、第一和第二跖骨间角度M角、拇趾-跖趾-趾间关节AOFAS评分指标。结果 100例拇外翻微创小切口手术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护理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关节功能优良率高达97.92%,术后HAV角度平均矫正20.07°,M角度平均矫正4.29°,拇趾-跖趾-趾间关节AOFAS评分较术前提高30.79分。结论将康复疗法应用于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术后,可恢复关节功能,有效预防跖趾关节粘连,减少手术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外翻 微创技术 康复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