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3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古代哲人的生存论智慧 被引量:11
1
作者 郭齐勇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95-103,共9页
本文阐析了人生存的空间向度“天人”、“天地”、“物我”、“人我”、“群己”、“身心”、“性情”等关系 ,探讨了人生存的时间向度“悠久”的问题以及人生存之时空向度的交叉 ,指出中国古代哲学的生存论的深度智慧体现于终极性的天... 本文阐析了人生存的空间向度“天人”、“天地”、“物我”、“人我”、“群己”、“身心”、“性情”等关系 ,探讨了人生存的时间向度“悠久”的问题以及人生存之时空向度的交叉 ,指出中国古代哲学的生存论的深度智慧体现于终极性的天与人的贯通 ,人与自然生态及万物的共生 ,人与社群之和谐及其与个体性之彰显 ,人之性情的陶冶升华与生活品位、境界之提升 ,人的世代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悠久无疆等方面。中国古代哲人的生存论智慧对克服当代人的生存危机可提供启发 ,应对此作创造性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生存论 哲学 道德 宗教 人文精神 忧患意识
原文传递
成体系的戏论:论高友工的抒情传统 被引量:14
2
作者 龚鹏程 《美育学刊》 2013年第4期51-63,共13页
高友工是陈世骧之后最重要的抒情传统论者,但我认为高先生所构造的抒情传统论,虽体系俨然,自足自适,但用在中国文学的解释上,却是一套戏论。论高友工,首先应知他不是由体类论文学。恰好相反,他是说文化或文学的某些传统倾向会影响到体... 高友工是陈世骧之后最重要的抒情传统论者,但我认为高先生所构造的抒情传统论,虽体系俨然,自足自适,但用在中国文学的解释上,却是一套戏论。论高友工,首先应知他不是由体类论文学。恰好相反,他是说文化或文学的某些传统倾向会影响到体类的发展。其次,当知高友工不是比较文学或比较文化的进路,只是一种对中国文学及文化的解释。再者,其解释,形式上采用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对比分析,以确立两个理想型;内容上,对中国文化的解说则采取当代新儒家的心性论取向。高先生此说是经不起推敲的,可以从形式、理念、历史等方面来反驳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友工 抒情传统 中国文学 结构主义 心性论
下载PDF
王夫之的格物知性与由性生知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学智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8-54,共7页
格物知性与由性生知是王夫之心性论的重要命题,这两个命题的关联表明了他的心性论与知识论互相作用的方式。首先,他规定了心、性、情诸概念的内涵,区分了心为主宰与性为主宰这两种说法的意义,主张以性做主去规范心的活动。其次,把格物... 格物知性与由性生知是王夫之心性论的重要命题,这两个命题的关联表明了他的心性论与知识论互相作用的方式。首先,他规定了心、性、情诸概念的内涵,区分了心为主宰与性为主宰这两种说法的意义,主张以性做主去规范心的活动。其次,把格物作为知性的途径,强调知识活动对于价值活动的基础作用。最后,认为性是人的全部性质、全部获得的浓缩,从性中绎出、伸展出的知识活动才不会逸出价值理想的制约。格物知性和由性生知也是王夫之对王门后学的流弊提出的救治之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体 心体 格物 知性 由性生知
原文传递
朱熹的“心即理”及其与“性即理”的关系——兼论朱陆之异同 被引量:8
4
作者 乐爱国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4-18,共5页
朱熹强调"性"与"心"的不同,并较多讲"性即理",但是,朱熹又讲"心即理",并对"心"多有研究,从而表明朱熹讲"性即理"不仅与讲"心即理"可以并行不悖,而且与陆九渊讲&... 朱熹强调"性"与"心"的不同,并较多讲"性即理",但是,朱熹又讲"心即理",并对"心"多有研究,从而表明朱熹讲"性即理"不仅与讲"心即理"可以并行不悖,而且与陆九渊讲"心即理"也属大同小异。因此,朱陆的差异不在于朱熹讲"性即理"、陆九渊讲"心即理",而在于朱熹所谓陆九渊"不知有气禀之杂",从而造成工夫论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心即理 性即理 陆九渊 气禀
下载PDF
何为理学——宋明理学内在的哲学取向 被引量:8
5
作者 杨国荣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5-91,共7页
"新儒学"(Neo-Confucianism)、道学、理学构成了理学的不同之名。以"新儒学"指称理学,体现了理学与传统儒学之间的历史传承关系,用"道学"概括理学,表明了理学以"性与天道"为对象,理学之名折射... "新儒学"(Neo-Confucianism)、道学、理学构成了理学的不同之名。以"新儒学"指称理学,体现了理学与传统儒学之间的历史传承关系,用"道学"概括理学,表明了理学以"性与天道"为对象,理学之名折射了理学从普遍之理和殊理的统一中来把握世界和人自身的趋向。以理与气、理与心性、道心与人心、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心与物、知与行等为概念系统,理学既在天道观的层面辨析"何物存在""如何存在"等形而上问题,又通过追问"何为人""如何成就理想之人"而展现了人道之域的关切。在更一般的层面上,理学突出"理之当然",以此拒斥佛老,上承儒家的价值立场。理之当然与实然、必然、自然相联系,既展现了当然的不同维度,也蕴含了天道与人道的交融以及本体论、价值论、伦理学之间的理论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儒学 理学 道学
下载PDF
新出土《诗论》以及中国早期诗学的体系化根源 被引量:7
6
作者 常森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3-123,共11页
新出土《诗论》载录的主要是孔子的论说。它是中国关于文本阐释的早期重要经典,具有《诗经》学和一般诗学的重大意义。联系其他新出儒典,可以看出,早期儒家诗学是在"心""性""物"三者构成的体系框架之上... 新出土《诗论》载录的主要是孔子的论说。它是中国关于文本阐释的早期重要经典,具有《诗经》学和一般诗学的重大意义。联系其他新出儒典,可以看出,早期儒家诗学是在"心""性""物"三者构成的体系框架之上建构的"言志""言情"的同一体。"心""性""物"在该体系中的强力凸显,"言志"与"言情"的一体性等,从不同程度上刷新了我们对诗学史的认知。显然,《诗论》以及其他相关早期儒典在大约两千年间的突然"缺席",以《诗序》《毛传》《郑笺》为核心的强大的汉唐《诗经》学形态模式的确立,以及《诗序》碎片化地承继孔子诗学所产生的误导作用,造就了后人对中国早期诗学的巨大认知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原文传递
杜元灏学术思想初探 被引量:7
7
作者 贾蓝羽 李桂平 +2 位作者 李晶 刘佳琳 杨丽红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718-1720,共3页
杜元灏教授首次提出"针灸病谱"概念,并划分和建立了16个系统的循证针灸病谱以及效能针灸等级病谱,指出针灸治疗的病症已达532种;在长期的针灸临床诊疗实践中重视调理脑神,形成了"调神针法"思想,创立了"调神疏... 杜元灏教授首次提出"针灸病谱"概念,并划分和建立了16个系统的循证针灸病谱以及效能针灸等级病谱,指出针灸治疗的病症已达532种;在长期的针灸临床诊疗实践中重视调理脑神,形成了"调神针法"思想,创立了"调神疏肝针刺法"和"调神益肾针刺法";提出了穴性概念,将腧穴性能概括为补泻性能、趋势性能、入分性能、类属性能四大方面,提出针灸处方两大要素为穴位和刺灸法;在临床实践中非常重视针灸刺激量效关系,提倡足量刺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思想 杜元灏 针灸病谱 调神 穴性
原文传递
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与天地合德 被引量:5
8
作者 孙利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9,共4页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表述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而且传递出了一种“天人合德”的精神。天不仅是自然秩序的代表 ,也是人间的秩序与价值的根源 ,人的“仁德”源于天的“生德”,所以天人能够合一 ,合一的基础...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表述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而且传递出了一种“天人合德”的精神。天不仅是自然秩序的代表 ,也是人间的秩序与价值的根源 ,人的“仁德”源于天的“生德”,所以天人能够合一 ,合一的基础是“德”,“合一”的标志是在对“天”的体认中 ,觉解“人”的精神生命 ,而“仁”就是人的精神生命的最高境界 ,所以通过对人的“仁性”的把握 ,就可以体认这一超越的价值源头 ,臻于天人合一之境。在中国哲学中 ,对“仁”的把握 ,离不开对人的心灵心性的探讨 ,而传统的心性之学所传达的基本精神就是天与人、宇宙与人生、心性与天道的相互贯通。“天人合德”的精神气质决定了中国哲学必然走向一条向内探求心性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精神气质 天人合德 天人合一 心性 体认
下载PDF
米德“符号互动论”思想的新诠释 被引量:6
9
作者 陈岩 汪新建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5-140,共6页
米德的社会学思想即符号互动论主要体现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但在已有研究中人们对他的这些思想的哲学背景分析是失之简单的。通过对米德后来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米德是在对现在的社会性以及新生性和同一性的哲学思考上展... 米德的社会学思想即符号互动论主要体现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但在已有研究中人们对他的这些思想的哲学背景分析是失之简单的。通过对米德后来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米德是在对现在的社会性以及新生性和同一性的哲学思考上展开他的相关社会学思想的,《心灵、自我与社会》只是他的这种哲学思想在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种实践。这一哲学背景也能对人们思考个人与社会以及现代社会理论的基本问题提供有益的帮助,从而具有了丰富和深远的社会学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德 心灵 自我 现在 社会性
原文传递
心性的对立与统一:艮斋性学与阳明心学比较研究
10
作者 陈微 邓凯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46-53,共8页
阳明心学东传,引起了朝鲜儒林界长达数百年的持续论辨。朝鲜时代末期性理学大家艮斋田愚是参与心学论辨的重要代表人物。艮斋笃守程朱、栗谷之学,严格分判理气、心性,旗帜鲜明地反对心学诸论。艮斋于心性论富有创见地提出“性尊心卑”... 阳明心学东传,引起了朝鲜儒林界长达数百年的持续论辨。朝鲜时代末期性理学大家艮斋田愚是参与心学论辨的重要代表人物。艮斋笃守程朱、栗谷之学,严格分判理气、心性,旗帜鲜明地反对心学诸论。艮斋于心性论富有创见地提出“性尊心卑”“小心尊性”“性师心弟”诸说,这正可以与王阳明“心即理”“致良知”“四句教”诸说相对应分析。由此,可以探究阳明心学与艮斋性学两种义理型态的差异,反观其各自的学理坚持。阳明心学与艮斋性学之间学术论域、核心论题的差异,促使他们的思想探索朝着不同的方向延展,从而丰富了儒学思想的多样性,激发出儒学精神的活力,也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了进一步探讨的宝贵资源和可资借鉴的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 艮斋 心学 性学
下载PDF
《庄子》的心论、性论及荀子之融摄
11
作者 孙伟 《孔子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102,158,159,共13页
《庄子》一书中的“心”主要探讨的是如何从耳目感官之知、心的理性认知进展到体认觉悟“道”的过程。《庄子》一书中的“性”主要探讨的是人的本性。在庄子眼中,人性为最可贵之物,人需要通过心的修炼来返归到原初的本性。通过“心斋”... 《庄子》一书中的“心”主要探讨的是如何从耳目感官之知、心的理性认知进展到体认觉悟“道”的过程。《庄子》一书中的“性”主要探讨的是人的本性。在庄子眼中,人性为最可贵之物,人需要通过心的修炼来返归到原初的本性。通过“心斋”和“坐忘”的工夫以及“庖丁解牛”这一故事中所隐喻的“心”与“性”之间转化的智慧,人在返归到原初本性的同时,也实现了物我合一的天道,同时保持了个体生命的完整。荀子的“虚壹而静”思想可谓对庄子思想的融摄,其中隐含着庄子在具体多样的个体认知与形而上之道,也即“心”与“性”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心性 庖丁解牛 荀子 虚壹而静
原文传递
为什么心智哲学的学术资源可以用于语言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邱晋 廖巧云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2019年第2期21-25,共5页
“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是徐盛桓及其研究团队近年来基于意识本质探索的科学研究前沿所构建的符合汉语研究实际的创新性理论探索。徐盛桓将心智哲学的研究成果概括为为语言研究服务的五大观点,即计算观、意识观、意向观、涌现观和拓扑... “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是徐盛桓及其研究团队近年来基于意识本质探索的科学研究前沿所构建的符合汉语研究实际的创新性理论探索。徐盛桓将心智哲学的研究成果概括为为语言研究服务的五大观点,即计算观、意识观、意向观、涌现观和拓扑观。本文在对心智哲学发展历程简要回顾的基础上,对国内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的现状进行评述,并对心智哲学视域下语言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智哲学 语言研究 意识本质 评述
原文传递
六祖惠能的偈语中的心学思想探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炳全 叶枝青 张旭东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97-301,共5页
六祖的偈语是其禅学思想的肇始和集中体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心学思想。概括起来,它所蕴含的心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的本体性与修心;心无与心存;心悟;静心等。这些思想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宗教思想,同时也是一种人们修... 六祖的偈语是其禅学思想的肇始和集中体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心学思想。概括起来,它所蕴含的心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的本体性与修心;心无与心存;心悟;静心等。这些思想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宗教思想,同时也是一种人们修心处世之道。它们给予当代人以很大的启迪作用和借鉴价值,在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祖惠能 偈语 心学
下载PDF
《正蒙》心性理论探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辉 《安康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10-115,共6页
张载哲学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心性论思想。“性”之内涵分为两个层次:首先,作为万物本源的太虚以及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使世间万物获得其“是其所是”的本“性”,这是客观意义上的性;其次,人类禀有的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则是主观意义上的,... 张载哲学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心性论思想。“性”之内涵分为两个层次:首先,作为万物本源的太虚以及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使世间万物获得其“是其所是”的本“性”,这是客观意义上的性;其次,人类禀有的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则是主观意义上的,它们在“心”上得以体现,而且这两层“性”的关系要在气化论的框架下方能厘清;“性”落实到具体的人类个体之上,由“心”来承载。“心”具有知觉的特征,“心知”作为一种德性之知,其认知对象有三个方面:天地造化之道、本然善性和人类社会中的伦理秩序。本文不认同通常将德性之知理解为一种理性知识的看法,通过分析《正蒙》文本中“体”的四种含义(“形体”“本体”“体知”及“以……为一体”),判断德性之知是一种“身体性”的“体知”,凭借这种独特的认知方式,圣人得以“合内外之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德性之知
下载PDF
“儒道佛”·“生活世界”与其相关的“意义治疗” 被引量:5
15
作者 林安梧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5-16,共12页
文章旨在阐明"儒、道、佛"三教所涵之心性义理,试图如其生活世界,而做一展开运用,因之而豁显其相关的意义治疗学思维。首先,笔者阐述了撰写《中国宗教与意义治疗》的因缘,并借此表达了对于教育学、心理学之追求本土化的意愿... 文章旨在阐明"儒、道、佛"三教所涵之心性义理,试图如其生活世界,而做一展开运用,因之而豁显其相关的意义治疗学思维。首先,笔者阐述了撰写《中国宗教与意义治疗》的因缘,并借此表达了对于教育学、心理学之追求本土化的意愿。之后,文章概括的指出儒家所重在"孝悌人伦、仁义为教、道德创生",道家之所重在"尊道贵德、慈俭虚靜、自然无为",佛家之所重在"悲智双运、涅槃寂静、缘起性空"。进一步言之,儒家重在"仁",他著重人伦教化的落实,并开启主体的自觉性,是"我,就在这里"。道家重在"慈",他开启了自然天地的奥蕴,并点示了场域的和谐性,是"我,归返天地"。佛教重在"悲",他深化了意识层次的分析,并廓清了意识的透明性,是"我,当下空无"。之后,文章对于心性之学所可能展开的心灵意识之诠释做了大略之理釐清,并因而对于"道、德、理、性、气、情"及"志、意、心、念、识、欲"等做了话语的转化,试图呼吁本土心理学的辅道学之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 意识 空无 道德 场域 治疗
下载PDF
虚灵、实理与气禀:朱子论心、性、情
16
作者 陈志伟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4-20,共7页
朱子针对孟子只讲本原之性而忽略气禀之性,认为这种心性论无法解决恶的来源问题,从而无法认识人的整全性和差异性。朱子梳理了从孔孟到荀扬再到韩愈的人性理论的历史脉络,指出他们各有所偏;以张载“心统性情”以及张载二程“天地之性”... 朱子针对孟子只讲本原之性而忽略气禀之性,认为这种心性论无法解决恶的来源问题,从而无法认识人的整全性和差异性。朱子梳理了从孔孟到荀扬再到韩愈的人性理论的历史脉络,指出他们各有所偏;以张载“心统性情”以及张载二程“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分为基础,朱子重新解释了心、性、情三个范畴的含义、特点和效用,认为心是虚灵明觉,具有统摄义和主宰义;性是实理,其内涵是“合当”或当然之理,即规范性和正当性的道德指向;而情则是心之已动和性体的发用,因此属于气禀的范畴,气禀精粗和正偏导致情有善恶之分。并且朱子坚持认为气禀也属于性,其中的恶也是性之构成因素,这就打破了孟子性善论的判定,倾向于性善恶相混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心性情 本原之性 气禀之性
下载PDF
王阳明“心”思想的澄清
17
作者 姜宗强 孙文高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53,共9页
王阳明对“心”的认识,受到孔子、孟子、北宋五子以及朱熹、陆象山等关键人物的影响。他把“吾心”纳入宇宙论体系中进行逻辑论证,以此说明“吾心”是世界的来源和组成部分,只有这样理解,方可以透悟“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从... 王阳明对“心”的认识,受到孔子、孟子、北宋五子以及朱熹、陆象山等关键人物的影响。他把“吾心”纳入宇宙论体系中进行逻辑论证,以此说明“吾心”是世界的来源和组成部分,只有这样理解,方可以透悟“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从而理解“心体”这个具有本体论意义的核心概念。如果不从本体论的角度深刻理解“心体”的涵义,我们就无法把握王阳明心性思想的精髓,进而把握“人心和道心”的关系。从认识论的角度厘清人心和道心这两个概念,建构人心和道心在心性学中的中枢地位,以诠释孟子所说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而如果从工夫论的角度阐明“求放心”,则在儒家思想中又具有形而上学的理论意义。依照这样的逻辑理路,本体论与工夫论之间则可相得益彰,宇宙论和认识论就会达到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 道德主体 二重向度 超越论 心自体
下载PDF
从郭店楚简看原始儒家德性论 被引量:3
18
作者 戴兆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6-43,共8页
从孔子到孟子的德性理论的发展,其间经历了何种变化,一直是困扰着学界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郭店楚简的出土,这一状况得到了改观。郭店楚简中儒家类文献展示了原始儒家德性理论发展的重要一环,孔子的心性理论得到了深化,孟子的身心一体... 从孔子到孟子的德性理论的发展,其间经历了何种变化,一直是困扰着学界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郭店楚简的出土,这一状况得到了改观。郭店楚简中儒家类文献展示了原始儒家德性理论发展的重要一环,孔子的心性理论得到了深化,孟子的身心一体论也有了理论前提,儒家的德性修养论初步得以系统化,德治主义的理想初现理论的光芒,为孟子深入阐发儒家德性理论准备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店楚简 儒家 德性论 心性理论 德性修养 德治主义 孔子 孟子
下载PDF
从形器到心性:略论苏轼文艺思想的转向
19
作者 黄天飞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27-32,共6页
苏轼的文艺思想曾经历过一次从强调外在事功之“形器”层面,到侧重内在本体之“心性”层面的同时又内涵“形器”的辩证转化,这一过程呈现出了在当时历史语境下,苏轼以艺术为思考方式对现实人生出路的不懈探索。因而这种转向能够成为负... 苏轼的文艺思想曾经历过一次从强调外在事功之“形器”层面,到侧重内在本体之“心性”层面的同时又内涵“形器”的辩证转化,这一过程呈现出了在当时历史语境下,苏轼以艺术为思考方式对现实人生出路的不懈探索。因而这种转向能够成为负载独特思想意义的一种价值标尺,其主要指向包括在理论内容上突破了儒道的狭隘、在认知方式上从务虚转变为应物、在学术性格上蕴含经世致用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形器” “心性” 转向
下载PDF
儒家仁爱道德再检讨 被引量:4
20
作者 谢阳举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7-93,158,共8页
该文从孔子出发,梳理了儒家仁爱观存在着人和人之间对等的仁爱与心性本源的仁爱两种区别。从后来的历史展开看,应验了这个本源处存在的逻辑差异,体现在人人对等的爱具有相互补偿性要求的局限性,进而使得儒家道德在某些方面显示出超越性... 该文从孔子出发,梳理了儒家仁爱观存在着人和人之间对等的仁爱与心性本源的仁爱两种区别。从后来的历史展开看,应验了这个本源处存在的逻辑差异,体现在人人对等的爱具有相互补偿性要求的局限性,进而使得儒家道德在某些方面显示出超越性、普遍性的不足,儒家发明和倚赖的"为仁之方"因而也是难以普遍推广的。由此可以进一步检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积极道德义务内涵欠充分的道德公式而已,需要向积极的道德义务准则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 仁者爱人 义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