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河中游地区植被生态需水量估算 被引量:41
1
作者 何志斌 赵文智 方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05-710,共6页
以水量平衡关系为理论基础,引用195 6~2 0 0 0年黑河中游地区各县的气象资料和2 0 0 2年4月~2 0 0 3年10月不同类型植被区的土壤水分动态监测数据,并采用GIS技术进行生态分区的基础上估算该地区的植被生态需水量,分析生态需水量的时... 以水量平衡关系为理论基础,引用195 6~2 0 0 0年黑河中游地区各县的气象资料和2 0 0 2年4月~2 0 0 3年10月不同类型植被区的土壤水分动态监测数据,并采用GIS技术进行生态分区的基础上估算该地区的植被生态需水量,分析生态需水量的时空变化以及缺水量。结果表明:黑河中游地区每年最适生态需水量在9.4 8×10 8~11.5 8×10 8m3之间,除去相应植被区域上的有效降水量4 .74×10 8m3,还需要从径流中补给4 .74×10 8~6 .84×10 8m3。除山丹和民乐县外,其它各县的降水量均不能满足临界生态需水量。若以最适生态需水量为标准,山丹县的缺水量最大,占整个中游地区缺水量的4 0 .9%。另外,在水资源配置方案中,不仅要考虑空间上的差异,而且更要注意生态需水量在时间上的变化。分析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中游 生态需水量 植被 土壤水分
下载PDF
黑河中游地区水资源供需状况分析及对策探讨 被引量:34
2
作者 张凯 宋连春 +2 位作者 韩永翔 司建华 王润元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42-848,共7页
在分析黑河中游地区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基础上,以2002年为现状年,以2006年和2010年为预测年,对本地区未来需水量进行预测和供需平衡分析。结果显示:未来黑河中游地区水资源需求量将呈不断增加趋势,供需矛盾将会越加突出。2006... 在分析黑河中游地区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基础上,以2002年为现状年,以2006年和2010年为预测年,对本地区未来需水量进行预测和供需平衡分析。结果显示:未来黑河中游地区水资源需求量将呈不断增加趋势,供需矛盾将会越加突出。2006年和2010年,在75%和90%的保证率下,现状水资源工程均无法满足各类用水需求,约有3.38~4.72亿m^3和3.93~5.27亿m^3的缺口,缺水率将达16.58%~23.16%和18.78%~25.18%。为保证黑河中游地区水资源能够持续开发利用,社会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从目前来看,主要在农业节水和开发祁连山空中云水资源等方面下功夫,从长远来看,需要加强在流域虚拟水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供需 可持续利用 对策 黑河中游
下载PDF
黑河中游土地利用转型过程及其对区域生态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2
3
作者 王福红 赵锐锋 +1 位作者 张丽华 李鸿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057-4066,共10页
干旱区土地利用转型作为影响区域生态系统变化的主要因素,直接关系人类福祉.本文以生态脆弱的黑河中游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87、2001、2016年的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型检测评估模型、生态响应模型系统研究了1987—2016年黑河中... 干旱区土地利用转型作为影响区域生态系统变化的主要因素,直接关系人类福祉.本文以生态脆弱的黑河中游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87、2001、2016年的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型检测评估模型、生态响应模型系统研究了1987—2016年黑河中游地区土地利用转型的过程及其区域生态质量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987—2016年,研究区土地利用转型变化显著,总变化量呈增加趋势,耕地和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在随机新增和减少状态下,未利用地向其他地类转型的倾向性不强,草地向耕地转型具有很强的倾向性;研究区生态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态用地呈缩减态势,净减少2.8%,对于生态环境退化影响最大的土地利用转型类型是草地向耕地和未利用地的转型.为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改善区域生态质量状况,需根据区域水资源状况合理分配区域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质量 生态等级 黑河中游地区
原文传递
黑河中游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历史演变 被引量:30
4
作者 钟方雷 徐中民 +1 位作者 程怀文 盖迎春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92-701,共10页
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黑河中游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演变过程.辨别了历史上不同时期黑河中游水资源管理的状况,分析了兴衰的原由,探讨了水资源管理演变的趋势、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历史上可资借鉴的经验,说明资源管理问题与社会... 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黑河中游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演变过程.辨别了历史上不同时期黑河中游水资源管理的状况,分析了兴衰的原由,探讨了水资源管理演变的趋势、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历史上可资借鉴的经验,说明资源管理问题与社会问题和其他问题相互之间是不断转化的,对策措施集合也是不断调整的.简要论述了部分历史经验在建立水资源利用公平体系、确保生态用水、提高政府对水资源的调控能力、限制地下水资源开采中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 演变过程 经验 黑河中游
下载PDF
黑河中游二白杨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及其与耗水量的关系 被引量:17
5
作者 常学向 赵文智 赵爱芬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5-90,共6页
在黑河中游,利用直接法和热脉冲树干液流仪分别监测了二白杨生长季节的叶面积指数和耗水量动态变化,研究了二白杨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耗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生长季节,二白杨叶面积指数的增长符合Logistic模型;在树冠... 在黑河中游,利用直接法和热脉冲树干液流仪分别监测了二白杨生长季节的叶面积指数和耗水量动态变化,研究了二白杨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耗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生长季节,二白杨叶面积指数的增长符合Logistic模型;在树冠结构垂直分布上,1000~1400cm之间二白杨叶面积指数占全树叶面积指数的75.5%;二白杨个体间的叶面积指数与胸径平方和树高乘积呈指数函数关系.当单株叶面积指数从0.44增大到4.94时,二白杨耗水量从42.95L·d^-1增加到140.30L·d^-1,单株二白杨耗水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呈现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积指数 耗水量 二白杨 黑河中游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黑河中游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 被引量:27
6
作者 蒙吉军 王雅 江颂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5404-5413,共10页
退耕还林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对我国生态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则是保障该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以黑河中游为研究区,评估了区域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气体调节等生态系统服务及其退耕还林增量;利用... 退耕还林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对我国生态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则是保障该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以黑河中游为研究区,评估了区域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气体调节等生态系统服务及其退耕还林增量;利用最小数据法耦合机会成本和服务增量,推导退耕还林补偿曲线;通过政策目标设定3种情景,比较不同情境下的补偿标准、退耕比例和范围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增量。结果表明:①退耕还林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单位面积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固碳三种生态系统服增量分别为8.87 mm/m^2、105.67 kg/m^2和43.16 g/m^2;②如不实施生态补偿,仅有1.42%的耕地愿意实施退耕还林;当补偿标准达到4381.35元/hm^2时,可实现5.17%耕地退耕,且全部属于高度适宜和适宜还林的耕地;而当补偿金额达到7500元/hm^2时,可实现退耕比例13.98%,且多数属于宜林的地块;当补偿标准为2803.06元/hm^2时,退耕比例仅为2.55%,但全部适宜林地生长;③最小数据法可求得理论上相对高效和经济的补偿标准,目前实施的7500元/hm^2的政策标准在合理的补偿范围内。研究结果为完善黑河中游生态补偿机制、提高生态补偿效率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生态系统服务 退耕还林 最小数据法 黑河中游
下载PDF
干旱区三生用地时空演变特征及空间冲突研究--以黑河中游地区为例 被引量:22
7
作者 韦江伟 赵锐锋 +1 位作者 李玲慧 贾志斌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84-292,F0003,共10页
为了提高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兼顾居民生活、粮食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以黑河中游地区为例,运用地理学分析方法探究了三生用地的时空演变和空间冲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75—2016年期间黑河中游地区生态生产用地与生... 为了提高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兼顾居民生活、粮食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以黑河中游地区为例,运用地理学分析方法探究了三生用地的时空演变和空间冲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75—2016年期间黑河中游地区生态生产用地与生态用地向生产生态用地与生活生产用地发生了大量的转化,生态生产用地与生态用地分别减少了58325,33923 hm 2,生活生产用地与生产生态用地的面积分别增加了12581,79667 hm 2;黑河中游地区三生用地的斑块数量由1975年的3505个连续上升到2016年的6019个,这一结果表明景观格局朝着破碎化的方向发展,类别水平的景观格局指数变化结果表明生态用地、生产生态用地与生态生产用地的空间结构复杂性减弱;农牧交错区与水陆过渡带具有较强空间冲突水平,其中最显著的是生态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的冲突;黑河中游地区三生用地空间冲突整体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用地 时空演变 空间冲突 黑河中游
下载PDF
黑河中游典型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及其安全评估 被引量:20
8
作者 吉喜斌 康尔泗 +3 位作者 赵文智 陈仁升 肖生春 金博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74-982,共9页
结合黑河干流高崖水文站至平川大桥水文站区域的气象、水文、土壤、植被、种植结构、经济发展等资料建立黑河中游典型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模式,并对其进行安全评估。结果表明,黑河分水对中游典型灌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表水利用量减少、... 结合黑河干流高崖水文站至平川大桥水文站区域的气象、水文、土壤、植被、种植结构、经济发展等资料建立黑河中游典型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模式,并对其进行安全评估。结果表明,黑河分水对中游典型灌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表水利用量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增加、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现状年地下水开潜力很小,甚至有些灌区开采潜力严重不足,超采严重。现状年各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都已经接近安全警戒线,平川灌区已经超过安全警戒线,若今后在水资源管理、地表水和地下水统一调度、农业节水等方面没有重大突破,黑河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将更加复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中游 典型灌区 水资源供需平衡 安全评估 人工绿洲
下载PDF
黑河中游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有机碳时空分布 被引量:19
9
作者 张俊华 李国栋 +1 位作者 南忠仁 肖洪浪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6-72,共7页
以野外样品采集、室内分析、GIS空间模拟和遥感等多种研究方法为基础,研究黑河中游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有机碳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机制.结果显示:TOC,AOC,NOC的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和差异性.土壤有机碳的极值区... 以野外样品采集、室内分析、GIS空间模拟和遥感等多种研究方法为基础,研究黑河中游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有机碳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机制.结果显示:TOC,AOC,NOC的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和差异性.土壤有机碳的极值区和区内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分布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随着深度的增加,三者的空间变化趋势发生了明显变化.剖面0~100 cm深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TOC,AOC,NOC的质量分数和分布差异性大.分析发现: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后,剖面上TOC,AOC,NOC的质量分数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耕作使TOC,NOC的质量分数明显升高,但由于多次的灌溉淋溶,导致AOC的质量分数降低;而土地沙漠化的过程中伴随着大量土壤有机碳的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地利用 时空分布 黑河中游
下载PDF
干旱区景观格局综合优化:黑河中游案例 被引量:18
10
作者 蒙吉军 王晓东 周朕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51-461,共11页
选择黑河中游为研究区,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景观连接性和生境质量识别核心生态源地,根据显性阻力、隐性阻力、地形和道路数据构建生态阻力面,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网络与节点,并进行生态功能分区,进而从点、线、面进行... 选择黑河中游为研究区,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景观连接性和生境质量识别核心生态源地,根据显性阻力、隐性阻力、地形和道路数据构建生态阻力面,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网络与节点,并进行生态功能分区,进而从点、线、面进行景观格局优化。结果表明:1)黑河中游生境质量较好的斑块仅占总面积的13.77%,主要由湿地、高-中覆盖度草地和耕地构成,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大起伏中高山以及黑河干流两侧;2)主干生态廊道呈东南-西北走向贯穿整个研究区,辅助生态廊道主要连接核心生态源地与主干生态廊道,分支廊道主要分布在东部,连接相邻主干廊道(或是源地),生态节点多分布在生态廊道薄弱的地方;3)根据累积阻力值频率突变与空间分布特点,将黑河中游分为生态缓冲区、生态连通区、生态过渡区和生态边缘区4个功能区,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提出建设策略。研究结果可为黑河中游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生态功能分区 格局优化 黑河中游
下载PDF
基于复合多目标方法的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 被引量:18
11
作者 张帆 任冲锋 +2 位作者 蔡宴朋 杨志峰 王烜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97-304,共8页
针对传统灌区水资源多目标模型求解过程中难以兼顾多维配置要求的问题,基于目标协调度、可持续发展指数、目标实现度3个指标提出了一种复合多目标方法。为验证该方法有效性,以甘肃省黑河中游17个灌区间水资源优化配置为例,以经济效益、... 针对传统灌区水资源多目标模型求解过程中难以兼顾多维配置要求的问题,基于目标协调度、可持续发展指数、目标实现度3个指标提出了一种复合多目标方法。为验证该方法有效性,以甘肃省黑河中游17个灌区间水资源优化配置为例,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目标函数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并分别使用传统方法与复合多目标方法进行求解。结果表明,使用复合多目标方法所获得的优化配置方案可以将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5.42%~7.57%。结果验证了传统多目标模型在协调多个冲突目标方面较单目标模型有显著优势,而复合多目标方法所获得的优化方案更能体现决策者对研究区域种植业发展与灌区水资源配置的多元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区水资源管理 优化配置 综合满意度 黑河中游 复合多目标方法
下载PDF
基于指标规范化的正态云模型的水安全评价 被引量:16
12
作者 周云哲 粟晓玲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4期18-24,66,共8页
针对传统评价方法没有同时兼顾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问题,引入正态云模型对水安全状况进行定量评价。为克服正态云模型评价无法规范地体现不确定性的问题,运用指标规范化变换统一正态云模型中超熵的取值,使正态云模型评价规范化... 针对传统评价方法没有同时兼顾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问题,引入正态云模型对水安全状况进行定量评价。为克服正态云模型评价无法规范地体现不确定性的问题,运用指标规范化变换统一正态云模型中超熵的取值,使正态云模型评价规范化。以甘肃省河西走廊黑河中游地区为例进行了水安全评价研究。评价结果表明:2005—2011年,黑河中游地区水安全状态由不安全级别提升至临界级别;2011—2015年间,水安全状态基本稳定且有变好趋势,但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土壤盐渍化率、森林覆盖率、水利投资占GDP的比例等指标处于危险级别或不安全级别,采取有效的管控手段是当前该区域水安全建设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安全评价 正态云模型 指标规范化 黑河中游
下载PDF
基于Visual Modflow的黑河中游地下水流数值模拟 被引量:12
13
作者 涂亮 宋汉周 《勘察科学技术》 2009年第2期19-23,33,共6页
地下水是黑河中游地区主要的供水水源,过去由于开采布局不合理,在全区已形成多个大小不等的降落漏斗,且面积在不断扩大。为了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必须进行地下水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根据黑河中游地... 地下水是黑河中游地区主要的供水水源,过去由于开采布局不合理,在全区已形成多个大小不等的降落漏斗,且面积在不断扩大。为了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必须进行地下水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根据黑河中游地下水系统的水文地质条件,在概化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黑河中游地下水资源规划评价的三维数值模型,并针对该地区各含水层地下水水位的控制要求,给出了各含水层的最优开采量,为合理开发利用黑河中游地下水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阐述了因地下水位下降而产生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强调了黑河中游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措施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SUAL MODFLOW 数值模拟 黑河中游 地下水资源
原文传递
黑河中游绿洲农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14
作者 臧振峰 南忠仁 +2 位作者 王胜利 李程程 颜斌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90-195,共6页
采用地统计学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对黑河中游绿洲农田土壤中Cu、Zn、Ni、Fe、Mn和Co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Zn、Fe、Mn的含量平均值低于全国平均值,而Cu、Ni、Co的平均值高于全国平均值,6种微量元... 采用地统计学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对黑河中游绿洲农田土壤中Cu、Zn、Ni、Fe、Mn和Co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Zn、Fe、Mn的含量平均值低于全国平均值,而Cu、Ni、Co的平均值高于全国平均值,6种微量元素均具有中等程度变异,且各微量元素样本均符合正态分布;土壤Cu、Ni含量的最佳半方差拟合模型为高斯模型,Zn、Fe和Mn为球状模型,Co为指数模型;土壤Cu、Zn、Ni、Fe、Co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土壤Mn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6种微量元素含量的变程大小顺序为Cu、Zn、Mn>Fe>Co>Ni;土壤Cu、Zn、Fe、Mn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即总体上为由东南向西北降低,Ni、Co含量呈现斑块状分布。研究区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除Mn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外,其它各微量元素均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中游 绿洲农田土壤 微量元素 空间变异 空间分布
原文传递
黑河中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阶段潜力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凯 韩永翔 +1 位作者 张勃 郝建秀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9-185,共7页
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黑河中游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阶段潜力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黑河中游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已处于中级阶段V2,水资源开发利用仍保持上升势头,潜力综合评分值较大... 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黑河中游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阶段潜力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黑河中游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已处于中级阶段V2,水资源开发利用仍保持上升势头,潜力综合评分值较大,达到0.534 9,说明水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仍有较大的潜力。其中以甘州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最大,山丹县最小。黑河中游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潜力的综合评价,为该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开发利用阶段 潜力评价 黑河中游
下载PDF
黑河中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对碳储量影响的预测 被引量:13
16
作者 孔君洽 杜泽玉 +1 位作者 杨荣 苏永中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7-97,共11页
准确预测未来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区域碳储量的影响对土地利用决策和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黑河中游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和2012年两期土地利用解译数据,运用CA-Markov模型,并依据《IPCC 2006指南》提供的清单方法,在... 准确预测未来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区域碳储量的影响对土地利用决策和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黑河中游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和2012年两期土地利用解译数据,运用CA-Markov模型,并依据《IPCC 2006指南》提供的清单方法,在对研究区2024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预测分析的基础上评估了2000-2024年黑河中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2年,研究区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呈增加趋势,未利用土地和水域面积呈减少趋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导致碳储量增加3.22×10^6 t;预测2024年黑河中游土地利用变化同2012年相比,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占研究区比例分别增加3.18%、0.84%和0.77%,未利用土地、草地和水域占研究区比例分别减少3.32%、1.13%和0.33%;2012-2024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导致碳储量增加7.55×10^6 t,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导致碳储量变化更加明显,其中林地和耕地增加是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建设用地增加是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总体来看,2012-2024年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将继续呈增加趋势,未利用土地和水体将继续呈减少趋势;2012-2024年较2000-2012年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碳储量增加4.33×10^6 t,固碳能力表现出较明显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CA-Markov模型 IPCC 碳储量 黑河中游
原文传递
基于InVEST模型的黑河中游土地利用变化水文效应时空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王雅 蒙吉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57-1165,共9页
基于1986,1995,2000和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In VEST模型,研究近25年来黑河中游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模拟不同土地利用格局下的流域产流量,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用地类型对流域产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黑河中游主要用地类型为... 基于1986,1995,2000和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In VEST模型,研究近25年来黑河中游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模拟不同土地利用格局下的流域产流量,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用地类型对流域产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黑河中游主要用地类型为未利用地、草地和耕地,2000年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较大,大量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2)经过反复检验,发现当Z=7.3时,模拟产流量与自然径流量最为接近,从子流域来看,产流深度呈现从东南部到西北部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规律;3)林地面积增加抑制流域产流,而草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会促进产流,耕地在不同的利用方式下会产生正负不同的水文效应。研究结果可为实现绿洲水土资源平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水文效应 InVEST模型 黑河中游
下载PDF
Analysis of Water Resources Supply and Demand and Security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Irrigation Regions of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11
18
作者 JI Xi-bin KANG Er-si +3 位作者 CHEN Ren-sheng ZHAO Wen-zhi XlAO Sheng-chun JIN Bo-wen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30-140,共11页
Based on the data for meteorology, hydrology, soil, planting, vegetation,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irrigation reg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Northwest China, the model of balance o... Based on the data for meteorology, hydrology, soil, planting, vegetation,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irrigation reg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Northwest China, the model of balance of water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region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security of water resource was assessed, from which the results that the effects of unified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between Gansu Province and Inner Mongolia on regional hydrology are significant with a decrease in water supply diverted from Heihe River and an increase in groundwater extracted. In addi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groundwater level has been steadily decreasing due to over pumping and decrease in recharges. In present year (2003), the volume of potential groundwater in the irrigation districts is far small because of the groundwater overdraft; even in the particular regions, there is no availability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for use. By 2003, water supply is not sufficient to meet the water demand in the different irrigation district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re not secured, and the water supply crisis occurs in Pingchuan irrigation district. Achieving water security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griculture, economy, industry, and livelihoods while maintaining or improving the abilities of the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of water resources, determining of the reasonable percentage between water supply and groundwater utilization and water saving in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are taken into account. If this does not occur, it is feared that the present performance of water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may further aggravate the problem of scarcities of water resources and further damage the fragile ecological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dle reaches of heihe river irrigation region water resources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evaluation of the security of water resources
下载PDF
黑河中游荒漠地面节肢动物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19
作者 刘继亮 赵文智 李锋瑞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92-1200,共9页
采用陷阱法,对黑河中游绿洲边缘和外围3种荒漠生境地面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利用perMANOVA、NMDS和RDA等排序方法,定量分析了3种荒漠类型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砾质荒漠与沙质荒漠地... 采用陷阱法,对黑河中游绿洲边缘和外围3种荒漠生境地面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利用perMANOVA、NMDS和RDA等排序方法,定量分析了3种荒漠类型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砾质荒漠与沙质荒漠地面节肢动物群落明显不同(P<0.001),沙质荒漠地面节肢动物群落活动密度、类群丰富度和优势度指数显著高于砾质荒漠,而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变化相反;2地面节肢动物群落中,捕食性类群与腐食性+杂食性类群的比值变化,反映了荒漠地面节肢动物群落中捕食者的捕食强度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而增加;3确定了影响荒漠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是草本盖度(相对贡献率62%)、土壤黏粉粒(相对贡献率18%)和容重(相对贡献率11%),3个环境因子解释了91%的动物群落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质荒漠 沙质荒漠 地面节肢动物 群落 分布 环境因子 黑河中游
原文传递
基于绿洲灌区尺度的生态需水及水资源配置效率研究——黑河中游案例 被引量:11
20
作者 蒙吉军 汪疆玮 +2 位作者 王雅 周朕 江颂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1-180,共10页
以黑河中游农业绿洲灌区为研究对象,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土地覆被数据和绿洲灌区统计数据等为数据源,基于Penman-Monteith公式和NDVI数据,研究生态需水量的时空分异,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引水量和单产耗水量,分析绿洲灌区水资源配置的效... 以黑河中游农业绿洲灌区为研究对象,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土地覆被数据和绿洲灌区统计数据等为数据源,基于Penman-Monteith公式和NDVI数据,研究生态需水量的时空分异,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引水量和单产耗水量,分析绿洲灌区水资源配置的效率,得到以下结果。1)年潜在蒸散量在800~1200 mm/a之间,每年6—8月为峰值。多年平均生态需水量在614~999 mm之间,每年4—8月需求最大,空间上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黑河干流沿岸灌区生态需水量相对较大。2)黑河中游引水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2008年引水总量最大,引水量较大的灌区主要集中在黑河干流沿岸。3)黑河中游水资源配置总体情况较好,黑河干流周边灌区供需比普遍大于1,山丹县及民乐县灌区供需比小于1。近80%的灌区属于水资源配置高效或相对有效的地区,仅4个灌区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1个灌区引水量严重不足,因此适当调整部分灌区引水量,进一步推广节水理念和技术,是全面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的途径。研究结果对提高干旱区水资源配置水平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需水 水资源配置效率 绿洲灌区 黑河中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