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手术入路对颈静脉孔区显露程度的比较研究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勇利 蒋卫红 +5 位作者 章华 柒琳 吴平 肖健云 司勇锋 赵素萍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比较各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的显露范围,为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切除不同范围的颈静脉孔区病变提供解剖依据。方法成人头颈标本6具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具尸头。其中A组应用颈侧入路、B组分别采取鼓室底入路和改良鼓室底入路、C组... 目的比较各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的显露范围,为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切除不同范围的颈静脉孔区病变提供解剖依据。方法成人头颈标本6具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具尸头。其中A组应用颈侧入路、B组分别采取鼓室底入路和改良鼓室底入路、C组分别选择A型颞下窝入路及改良A型颞下窝入路进行颈静脉孔区解剖,比较各手术入路对颈静脉孔区及其周围解剖区域的显露程度。结果颈侧入路对颈静脉孔的颅外部分及咽旁间隙显露良好;鼓室底入路在颈侧入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显露乳突、乙状窦垂直臂、颈静脉球、颈静脉孔神经部;A型颞下窝入路又在鼓室底入路的基础上扩大显露外耳道深部、中耳腔及岩骨段颈内动脉垂直段;改良鼓室底入路和改良A型颞下窝入路很好地弥补了鼓室底入路和A型颞下窝入路对乙状窦水平臂和颈静脉孔血管部显露不足的缺陷。结论不同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程度各不相同。以此为依据,根据颈静脉孔区病变的范围选择手术入路对有效显露和切除病变,减少结构和功能破坏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外科解剖 颈静脉孔 颈静脉球体瘤 手术入路
下载PDF
眶颧额颞下入路对Willis动脉环的显微解剖
2
作者 张志钢 袁贤瑞 +2 位作者 赵杰 焦光辉 徐德宝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2年第9期921-923,共3页
目的 对Willis动脉环及其穿支进行解剖观察与测量 ,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 5例成人尸体头颅经眶颧额颞下入路对动脉环进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 Willis动脉环由前交通动脉、左右大脑前动脉A1段、左右颈内动脉、左... 目的 对Willis动脉环及其穿支进行解剖观察与测量 ,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 5例成人尸体头颅经眶颧额颞下入路对动脉环进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 Willis动脉环由前交通动脉、左右大脑前动脉A1段、左右颈内动脉、左右后交通动脉及左右大脑后动脉内侧段组成。Willis动脉环变异多 ,尤其以大脑前动脉A1段明显 ,且左侧A1外径大于右侧A1外径。脑底动脉环上各部均有穿支发出 ,一般从起源动脉发出后走向内上方分布到垂体柄、视束、视交叉、丘脑、下丘脑、基底节和内囊等区域供血。结论 熟悉Willis动脉环的显微解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颧额颞下入路 脑底动脉环 穿通支 显微解剖 WILLIS动脉环
原文传递
Willis动脉环上颅内动脉瘤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爱国 何俊(审校) 《四川生殖卫生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16-18,共3页
Willis动脉环上动脉瘤的研究一直是目前医学临床基础研究的难点和热点。由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仍是目前多数学者首荐的方法,介入法只能作为手术治疗的补充,因此了解Willis环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进展对于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WILLIS动脉环 颅内动脉瘤 显微外科解剖 研究
下载PDF
视神经管内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3
4
作者 陶海 马志中 姜荔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07-209,共3页
目的为视神经减压术和进一步探索视神经间接损伤的病理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30个成人尸头的60侧视神经管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了解剖观测。测量了管内段视神经的口径,计算了视神经的横截面积。测量了管内段视神经硬膜鞘各壁的厚... 目的为视神经减压术和进一步探索视神经间接损伤的病理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30个成人尸头的60侧视神经管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了解剖观测。测量了管内段视神经的口径,计算了视神经的横截面积。测量了管内段视神经硬膜鞘各壁的厚度,观察了管内各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结果从视神经管颅端到眶端,硬膜鞘的鞘壁逐渐增厚,在眶口处,硬膜鞘形成一个明显增厚的“环”围绕视神经;管内三层脑膜紧密粘连的部位和范围是多样的。在视神经管颅口处,大多数眼动脉位于视神经的内下方,到了眶口,多数眼动脉绕行至视神经的外下方。结论视神经间接损伤后,硬膜鞘在眶端处对视神经的束缚作用可能最强。蛛网膜下腔沟通颅内和眶内的脑脊液循环的形式是多样的。由于管内段视神经被牢固地固定于视神经管内,在外力作用下,管内段视神经能承受位移的潜力很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 显微外科 解剖 管内结构
原文传递
面肌痉挛与有关血管关系的显微外科解剖 被引量:11
5
作者 龙永平 申长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05-207,共3页
目的:了解面听神经和有关血管的解剖关系;正确理解面肌痉挛的原因;为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手术显微镜下对15例成人尸体头部标本进行面听神经和有关血管的观察,并测量有关数据。结果:面听神经和小脑前下动脉关系密切,... 目的:了解面听神经和有关血管的解剖关系;正确理解面肌痉挛的原因;为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手术显微镜下对15例成人尸体头部标本进行面听神经和有关血管的观察,并测量有关数据。结果:面听神经和小脑前下动脉关系密切,89.7%的小脑前下动脉在面听神经的不同部位穿过;13.3%的面听神经起始部被血管压迫。结论:血管压迫可能是面肌痉挛的主要原因;显微血管减压术是面肌痉挛的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小脑前下动脉 显微外科解剖学
下载PDF
一侧入路显露对侧后交通动脉瘤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夏家林 马景鐗 +1 位作者 甄自刚 焦德让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297-300,共4页
目的探讨一侧入路显露并夹闭对侧后交通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对15具国人成年尸头标本经甲醛固定,采用显微解剖技术,经一侧入路显露和观察对侧后交通动脉起始部及其毗邻关系,以探求最佳显露途径,并回顾性分析1997年-2002年收治的9例包含... 目的探讨一侧入路显露并夹闭对侧后交通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对15具国人成年尸头标本经甲醛固定,采用显微解剖技术,经一侧入路显露和观察对侧后交通动脉起始部及其毗邻关系,以探求最佳显露途径,并回顾性分析1997年-2002年收治的9例包含后交通动脉瘤在内的双侧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在15具尸头的30支后交通动脉中,对侧后交通动脉起始部成功显露15支(50%),后交通动脉起源于颈内动脉后外侧壁者16支(53.3%),后壁者6支(20.0%),后内侧壁者8支(26.7%)。后交通动脉起点至颈内动脉穿出硬脑膜的距离为(8.74±2.57)mm,后交通动脉主干直径为(1.67±0.39)mm,通常在视交叉前间隙内,轻轻向外牵拉对侧视神经,即可显露后交通动脉起始点内侧面。1具标本须经过视交叉上外侧,在对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内,轻轻向外牵拉颈内动脉才能显露对侧后交通动脉及其起始部。在视交叉前间隙,经过对侧视神经下方探查该部位是较理想的途径,切开对侧硬脑膜镰状韧带,避免损伤视神经至关重要。9例经手术夹闭的双侧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经一侧翼点入路显露并夹闭对侧后交通动脉瘤者3例。结论严格选择的双侧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经一侧入路显露并夹闭对侧后交通动脉瘤是可行、安全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侧入路显露 对侧后交通动脉瘤 显微解剖学 脑动脉瘤 显微解剖技术
下载PDF
指伸肌腱滑脱的原因分析与手术要点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志刚 张志新 于家傲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1999年第4期215-216,共2页
目的 探讨指伸肌腱滑脱的损伤机制、手术方法和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1987年至 1999年 ,在 17例指伸肌腱滑脱手术中 ,在修复矢状束、腱帽和关节囊损伤的同时 ,重视了腱间筋膜的修复。通过模拟实验 ,分析腱间筋膜、矢状束和腱帽在指... 目的 探讨指伸肌腱滑脱的损伤机制、手术方法和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1987年至 1999年 ,在 17例指伸肌腱滑脱手术中 ,在修复矢状束、腱帽和关节囊损伤的同时 ,重视了腱间筋膜的修复。通过模拟实验 ,分析腱间筋膜、矢状束和腱帽在指伸肌腱滑脱中的作用。结果 术后随访 3个月~ 10年 ,17例伸指功能均恢复正常 ,未见复发者。实验结果证实 ,切断指伸肌腱桡侧矢状束和腱帽 ,仅引起指伸肌腱的部分滑脱 ,此时切断腱间筋膜则引起其向尺侧的完全滑脱。结论 矢状束和腱帽损伤的同时 ,伴有腱间筋膜损伤是该症关键的病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腱损伤 筋膜 显微外科手术 解剖学
原文传递
海绵窦三角的显微外科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8
作者 张保中 刘吉祥 +2 位作者 于春江 江涛 张纪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4-106,共3页
目的:了解海绵窦(cavernoussinus,CS)有关的三角的显微解剖,为CS病变直接手术提供安全手术入路。方法:20例成人头部标本,在显微镜下对CS颅内三壁有关三角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CS上壁内有前内侧三... 目的:了解海绵窦(cavernoussinus,CS)有关的三角的显微解剖,为CS病变直接手术提供安全手术入路。方法:20例成人头部标本,在显微镜下对CS颅内三壁有关三角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CS上壁内有前内侧三角和内侧三角;外壁内及其附近有旁内侧三角、Parkinson三角、Mulan三角、外侧三角、Glascock三角和Kawase三角;后壁上有下外侧三角和下内侧三角。在总共10个三角中,上壁的内侧三角和外壁的Parkinson三角能暴露的CS结构最多。此二者结合起来几乎能显露CS的所有部位和结构。结论:CS三角为其病变直接手术提供既不损伤重要神经血管又能进入CS内的安全手术入路。其中最常用的是内侧三角和Parkinson三角。临床上最常应用的额颞骨瓣(翼点入路)CS上壁和外壁联合入路就是经该2个三角进入CS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窦 显微外科 解剖学 三角区域
下载PDF
CT/CTA三维重建鞍区锁孔手术入路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许亦群 石小峰 +1 位作者 刘政委 钟天安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16-819,共4页
目的 了解鞍区病变锁孔微创手术入路的相关颅底解剖影像资料,为锁孔微创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取15例成人健康志愿者和10例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患者,分别行16排螺旋CT检查、CTA检查和三维重建,并模拟眶上、额外侧、翼点、颞下锁孔... 目的 了解鞍区病变锁孔微创手术入路的相关颅底解剖影像资料,为锁孔微创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取15例成人健康志愿者和10例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患者,分别行16排螺旋CT检查、CTA检查和三维重建,并模拟眶上、额外侧、翼点、颞下锁孔入路到达前后床突、前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分叉处以及行相关手术角度的解剖学测量. 结果锁孔中心到达同侧前后床突的距离中,颞下入路最短[(4.98±0.54)cm,(5.35±0.65)cm)],额外侧入路最长[(6.44±0.36)cm,(37.68±1.06)cm].锁孔中心到前后床突的手术操作平面与头颅矢状面的夹角中,额外侧入路大于眶上入路;到前后床突的手术操作平面与头颅横断面的夹角中,颞下入路大于翼点入路.锁孔中心到同侧颈内动脉分叉处的距离从大到小依次为额外侧入路、眶上入路、颞下入路、翼点入路.锁孔中心到同侧颈内动脉分叉处或前交通动脉的手术操作平面与头颅矢状面的夹角中,额外侧入路大于眶上入路. 结论 CT/CTA三维重建下评估手术操作的深度及手术平面与颅底平面的角度,对于鞍区不同部位病变的锁孔微创手术入路方式的术前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区 锁孔 显微外科手术 局部解剖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