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黄鱼人工诱导雌核发育后代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被引量:45
1
作者 王晓清 王志勇 +2 位作者 柳小春 谢芳靖 刘家富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31-837,共7页
通过冷休克法和静水压法诱导2组大黄鱼雌核发育,并采用6对微卫星标记引物(LYC0002、LYC0003、LYC0013、LYC0012、LYC0004、LYC0006)对雌核发育家系G1、G2中各24尾鱼苗、双亲及对照组20尾鱼苗进行PCR扩增,进行微卫星标记比较分析。结果表... 通过冷休克法和静水压法诱导2组大黄鱼雌核发育,并采用6对微卫星标记引物(LYC0002、LYC0003、LYC0013、LYC0012、LYC0004、LYC0006)对雌核发育家系G1、G2中各24尾鱼苗、双亲及对照组20尾鱼苗进行PCR扩增,进行微卫星标记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冷休克诱导效果明显好于静水压法,获得了35.3%的孵化率和45日龄9.9%的成活率;有4对引物可扩增出清晰的亲本差异条带,其中引物LYC0012、LYC0006扩增结果显示G1子代中均未出现雄鱼基因,全部为雌核发育产物,LYC0013和LYC0004扩增结果显示G2子代中有3尾出现了雄鱼基因,属正常受精个体,两家系后代的基因纯合率分别达87.5%和76.2%,平均为81.9%,而其对照组家系为0,雌核发育使基因的纯合率提高了81.9%。研究表明雌核发育是促进基因纯合的一个有效途径,微卫星标记技术是是鱼类雌核发育鉴定和遗传分析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人工雌核发育 诱导 微卫星分析
下载PDF
绵羊微卫星标记与部分毛用性状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赵宗胜 王根林 +2 位作者 马玉萍 牟艳军 李大全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64-869,共6页
根据GenBank在绵羊1、6号染色体上选取了14个微卫星基因座,对被测绵羊群体所有的表型数据资料按基因型分组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得出结论:ILSTS004、OarAE101、OarJMP8和BM143 4个微卫星标记可以对羊毛自然长度性状进行标记;BM1824,B... 根据GenBank在绵羊1、6号染色体上选取了14个微卫星基因座,对被测绵羊群体所有的表型数据资料按基因型分组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得出结论:ILSTS004、OarAE101、OarJMP8和BM143 4个微卫星标记可以对羊毛自然长度性状进行标记;BM1824,BM6438和BM6506可以对羊毛细度进行标记。在绵羊6号染色体上的OarAE101、BM143和OarJMP8 3个位点之间或附近存在控制羊毛自然长度的QTLs;在绵羊第1号染色体的BM1824,BM6438和BM6506区域可能存在控制羊毛细度的QT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分析 绵羊 毛用性状
下载PDF
水稻早熟基因显性抑制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定位 被引量:7
3
作者 蒋佩琪 淳泽 +1 位作者 邓晓建 杨志荣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77-381,共5页
将明恢 63,9311,IR68,献国和BG1639等 5个迟熟水稻品种与早籼核不育系 644 2S 7杂交 ,对F1,F2 代以及三交F1群体进行抽穗期遗传分析 .结果表明 ,9311,IR68,献国和BG1639等 4个迟熟品种含有 1对等位的显性抑制基因 ,可部分地抑制 644 2S ... 将明恢 63,9311,IR68,献国和BG1639等 5个迟熟水稻品种与早籼核不育系 644 2S 7杂交 ,对F1,F2 代以及三交F1群体进行抽穗期遗传分析 .结果表明 ,9311,IR68,献国和BG1639等 4个迟熟品种含有 1对等位的显性抑制基因 ,可部分地抑制 644 2S 7显性早熟基因的表达 .以 644 2S 7∥明恢 63/ 9311三交F1群体为定位群体 ,利用微卫星标记将该抑制基因定位于水稻第 8染色体短臂上 .该抑制基因命名为Su Ef cd(t) ,并认为该基因对于利用 644 2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早熟基因 显性抑制基因 微卫星标记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分子标记
下载PDF
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和人工繁殖大眼幼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肖起珍 刘青 +4 位作者 吴旭干 王海宁 董鹏生 刘皓 成永旭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935-1945,共11页
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是我国最重要的河蟹养殖群体,通常认为长江野生大眼幼体在成蟹阶段具有一定的生长优势,但是长江流域河蟹增殖放流和养殖群体逃逸可能对其野生大眼幼体遗传多样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尚未见相关报道。因此,本研究利用29对... 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是我国最重要的河蟹养殖群体,通常认为长江野生大眼幼体在成蟹阶段具有一定的生长优势,但是长江流域河蟹增殖放流和养殖群体逃逸可能对其野生大眼幼体遗传多样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尚未见相关报道。因此,本研究利用29对微卫星标记对河蟹长江水系野生和人工繁殖大眼幼体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两群体大眼幼体均表现出较高的杂合水平,两个种群Ho分别为0.729 9和0.750 0,无显著差异(p>0.05)。两群体总近交系数(Fit)为0.171 2,群体内近交系数(Fis)为0.165 9,群体间分化系数(Fst)为0.006 4;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99.7%的遗传变异来自种群内个体间,0.3%来源于种群间的变异,遗传分化程度较低;各位点的基因流Nm平均值为38.739 9,说明两种群基因交流频繁;群间平均遗传距离仅为0.106 7。瓶颈效应和遗传结构分析显示,两个群体近期经历过瓶颈效应,群体间间遗传混杂,不能分出有效理论种群数。综上所述,长江口河蟹野生大眼幼体的SSR遗传多样性稍高于人工繁殖群体,两者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这暗示两群体间存在基因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长江水系 野生大眼幼体 遗传多样性 微卫星分析
原文传递
大泷六线鱼6个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武世雄 姜欣彤 +4 位作者 王伟 张赛赛 董安然 王宏宇 李莹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8年第3期52-60,共9页
大泷六线鱼资源捕捞量逐渐加大,捕捞个体体型却逐渐减小,研究大泷六线鱼的遗传多样性,对提高在渔业养殖中种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7对微卫星分子标记对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的6个地区群体(大连、丹东和青岛等地)进... 大泷六线鱼资源捕捞量逐渐加大,捕捞个体体型却逐渐减小,研究大泷六线鱼的遗传多样性,对提高在渔业养殖中种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7对微卫星分子标记对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的6个地区群体(大连、丹东和青岛等地)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评估。结果表明,获得的等位基因数1~8,平均等位基因数6.29;有效等位基因数1.00~5.72,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4.71;各群体的杂合度观测值(Ho)为0.05~0.27;杂合度期望值(He)为0.44~0.75;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7~0.69,说明这6个群体属于高度多态,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_(st))为0.27,表明6个大泷六线鱼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采用UPGMA法对6个大泷六线鱼群体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大连和长海县大泷六线鱼群体亲缘关系较近且聚为一个分支,其他4个群体聚为另一分支。结合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分析,发现各群体表现出极显著的遗传不平衡,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表明6个群体大泷六线鱼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综上说明,6个大泷六线鱼群体发生了较大的遗传分化,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泷六线鱼 遗传多样性 微卫星标记 遗传分化 群体
下载PDF
我国三种野生泥鳅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李雅娟 于卓 +4 位作者 张明昭 庞义猛 钱聪 孙效文 荒井克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75-79,共5页
本研究采用5个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黑龙江泥鳅(M.mohoity)、北方泥鳅(M.bipartitus)、泥鳅(M.anguillicaudatus)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泥鳅的5个微卫星基因座共检测到等位基因数27个,微卫星基因座的等位基因... 本研究采用5个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黑龙江泥鳅(M.mohoity)、北方泥鳅(M.bipartitus)、泥鳅(M.anguillicaudatus)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泥鳅的5个微卫星基因座共检测到等位基因数27个,微卫星基因座的等位基因数范围为3~7个。5个微卫星基因座在三种泥鳅的多态信息含量都达到了高度多态的水平,平均PIC值在0.526~0.722之间,说明三种泥鳅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黑龙江泥鳅、北方泥鳅和泥鳅的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978,0.889和0.742,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683、0.781、0.721。三种泥鳅的遗传距离为0.189~0.559,泥鳅和北方泥鳅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小为0.189,亲缘关系较近,而泥鳅和黑龙江泥鳅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大为0.559,亲缘关系较远。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P值。得出所有个体在5个微卫星位点上都无偏离现象。聚类结果显示黑龙江泥鳅、北方泥鳅、泥鳅群体分为二支,泥鳅和北方泥鳅聚为一类,之后两者再与黑龙江泥鳅聚为一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泥鳅 北方泥鳅 泥鳅 微卫星
下载PDF
克什米尔熊蜂转录组分析及SSR位点开发
7
作者 孙国 闫京艳 +2 位作者 梁程博 马晓璇 刘道鑫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42-1751,共10页
作为众多农作物和野生植物的重要传粉者,熊蜂在维持农业和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克什米尔熊蜂(Bombus kashmirensis)为研究对象,使用Illumina Novaseq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基于转录组数据进行微卫星位点的开发。... 作为众多农作物和野生植物的重要传粉者,熊蜂在维持农业和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克什米尔熊蜂(Bombus kashmirensis)为研究对象,使用Illumina Novaseq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基于转录组数据进行微卫星位点的开发。结果显示,克什米尔熊蜂转录组测序共获得95 639条测序良好的unigene, GO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主要集中在分子功能、细胞进程和碳水化合物代谢上。基于转录组数据共获得27 414个微卫星位点,位点发生频率17.81%。简单重复序列主要重复类型为单碱基,其中A/T为优势基元,占总微卫星数量的55.89%,且微卫星主要重复次数范围在11~15次(48.61%)。用10头不同克什米尔熊蜂样品对30个微卫星位点进行验证,有17对引物可稳定扩增。本研究为克什米尔熊蜂的适应与进化等种群遗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什米尔熊蜂 转录组测序 微卫星分析
下载PDF
花鱼骨与唇鱼骨及其正反杂交子代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倩 练青平 +3 位作者 胡廷尖 刘士力 王雨辰 宓国强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1-246,共6页
利用12对微卫星引物对花鱼骨和唇鱼骨及其正反杂交子代(花鱼骨♀×唇鱼骨♂F1和唇鱼骨♀×花鱼骨♂F1)共4个群体进行微卫星分析,计算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多态性信息含量(PIC)、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 利用12对微卫星引物对花鱼骨和唇鱼骨及其正反杂交子代(花鱼骨♀×唇鱼骨♂F1和唇鱼骨♀×花鱼骨♂F1)共4个群体进行微卫星分析,计算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多态性信息含量(PIC)、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遗传分化系数(Fst)、Nei氏遗传距离(DS)。结果表明:在4个群体中,反交F1的平均Ne最大(3.453 7),花鱼骨的平均Ne最小(3.049 7);花鱼骨和唇鱼骨及其正反杂交子代4个群体的平均PIC分别为0.599 4、0.602 6、0.628 0、0.637 4;反交F1的平均Ho最高(0.411 1),花鱼骨的平均Ho最低(0.208 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正交F1和母本花鱼骨先聚为一支,再和父本唇鱼骨聚为一支,最后同反交F1聚在一起。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系数结果显示:正交F1与母本花鱼骨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大,与反交F1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反交F1同父本花鱼骨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大,同母本唇鱼骨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杂交子代群体的等位基因基本来自父母本双方,可以推断杂交子代的遗传物质来自父母双方,属两性融合生殖,且杂交子代的遗传变异水平明显高于父母本,是真正意义上的杂交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错 唇鲭 杂交F1 微卫星分析
下载PDF
人工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后代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杨凤影 杨爱国 +2 位作者 刘志鸿 周丽青 毛连菊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80-686,共7页
用紫外线灭活栉孔扇贝精子和6-DMAP处理受精卵抑制第二极体,获得A、B、C 3组雌核发育栉孔扇贝。采用筛选获得的5对多态性微卫星引物对3个家系雌核发育组30个个体、双亲及对照组4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3个家系雌核发育组... 用紫外线灭活栉孔扇贝精子和6-DMAP处理受精卵抑制第二极体,获得A、B、C 3组雌核发育栉孔扇贝。采用筛选获得的5对多态性微卫星引物对3个家系雌核发育组30个个体、双亲及对照组4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3个家系雌核发育组后代中均有部分个体出现父本基因,表明精子遗传物质失活不彻底,雌核发育组中存在正常受精个体;在具多态性的5个基因座位上均发生了基因-着丝点之间的重组,重组率在26.7%—55.0%之间,表明通过抑制第二极体排出获得的栉孔扇贝雌核发育后代在个体和群体水平上具有一定的基因杂合;3个家系后代的平均基因纯合率为59.1%,而其对照组家系为2.5%,雌核发育使基因的纯合率提高了56.6%。研究表明雌核发育是促进基因纯合的一个有效途径,微卫星标记技术是贝类雌核发育鉴定和遗传分析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孔扇贝 雌核发育 微卫星分析 基因重组
下载PDF
春小麦空间诱变后代的变异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郭怡璠 张宏纪 +4 位作者 刘文林 孙岩 刘东军 耿宏伟 杨淑萍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4年第10期1-4,共4页
为了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春小麦空间诱变后代的变异,对经返地卫星搭载纯系小麦龙麦26和克丰10号航天诱变种子种植后选育出的7份品系的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其DNA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变异品系较原品种在农艺性状上均有所变异,... 为了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春小麦空间诱变后代的变异,对经返地卫星搭载纯系小麦龙麦26和克丰10号航天诱变种子种植后选育出的7份品系的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其DNA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变异品系较原品种在农艺性状上均有所变异,但差异不显著。变异品系与亲本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微卫星多态性,在有效扩增的27对引物中出现3种突变类型:扩增片段增多、扩增片段减少和扩增片段长度有差异,出现的单一突变类型居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空间诱变 性状变异 微卫星标记
下载PDF
尿液膀胱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礼宾 许汉标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2年第20期2898-2902,共5页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包括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ular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ular 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目前临床上主要依赖膀胱镜检查和尿细胞学检查来诊断膀胱癌,...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包括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ular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ular 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目前临床上主要依赖膀胱镜检查和尿细胞学检查来诊断膀胱癌,随着临床实践需要和科研进步,如何通过尿液成分分析来实现膀胱癌的无创性诊断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现阶段已有一些尿液标志物被批准应用于临床,但因各种局限性均未得到临床指南的正式推荐,当然也包括很多尚处于研究阶段的尿液生物标志物,如DNA甲基化、微卫星分析、miRNA等。本文就目前的尿液膀胱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尿液肿瘤标志物 DNA甲基化 MIRNA 微卫星分析
下载PDF
1例Angleman综合征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患儿的细胞分子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范晓博 崔英霞 +5 位作者 周玉春 周鑫 康宁 夏欣一 胡毓安 黄宇烽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6-68,共3页
目的对1例Angleman综合征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患儿进行细胞分子遗传学研究。方法用Affymetrix Cytogenetics 2.7M基因芯片、荧光原位杂交(fl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G-显带、Ag-NOR染色等技术,对1例智力低下合并不语、兴... 目的对1例Angleman综合征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患儿进行细胞分子遗传学研究。方法用Affymetrix Cytogenetics 2.7M基因芯片、荧光原位杂交(fl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G-显带、Ag-NOR染色等技术,对1例智力低下合并不语、兴奋、共济运动失调的女性患儿进行基因组拷贝数和染色体核型分析等检测。结果患儿核型为47,XX,+mar;银染结果显示多余的染色体两端具有随体。基因芯片分析结果提示该患儿基因组中15号染色体q11.2-q13.1区域存在5.058 Mb缺失,在2号染色体上存在0.79Mb的重复;FISH法进一步证实了1条15号染色体q11-q13区域存在缺失,STR结果显示父源15q11-q13区域存在。结论确认患儿染色体15q11-q13区域缺失,临床诊断为Angleman综合征。Affymetrix芯片技术可应用于拷贝数变异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leman综合征 小超数标记染色体 基因芯片 微卫星检测 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广西德保黑猪的体细胞克隆与鉴定 被引量:1
13
作者 覃倩 沈开元 +4 位作者 刘明君 王崇洲 农素群 李湘萍 谢炳坤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926-1930,共5页
研究旨在于运用体细胞克隆技术生产广西德保黑猪,并运用微卫星技术进行克隆猪胎儿的亲缘鉴定。试验选择广西德保黑猪体细胞作为核移植供体,巴马小型猪作为核移植受体猪;并选择9个微卫星位点以作克隆猪的亲缘鉴定。结果显示受体猪在夏季... 研究旨在于运用体细胞克隆技术生产广西德保黑猪,并运用微卫星技术进行克隆猪胎儿的亲缘鉴定。试验选择广西德保黑猪体细胞作为核移植供体,巴马小型猪作为核移植受体猪;并选择9个微卫星位点以作克隆猪的亲缘鉴定。结果显示受体猪在夏季移植时受孕但流产,而冬季移植时均无受孕;微卫星分析也显示流产胎猪与供核成纤维细胞的亲缘关系一致。结果表明德保黑猪的体细胞克隆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德保黑猪 体细胞克隆 微卫星分析
原文传递
微卫星多态性分析鉴别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肺内转移与第二原发癌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洁 Charles Lu +6 位作者 刘叙仪 张洪兵 赵军 杨鹭 郭庆志 安彤同 吴梅娜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3-107,共5页
目的利用微卫星多态性分析探寻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肺内复发转移与第二原发肿瘤(Second primary tumor,SPT)的分子遗传学差异以助鉴别诊断。方法 1994年1月至2002年8月接受手术治疗的21例Ⅰ~Ⅲ_A 期 NSCLC 患者,术后2~7年(中位2.8... 目的利用微卫星多态性分析探寻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肺内复发转移与第二原发肿瘤(Second primary tumor,SPT)的分子遗传学差异以助鉴别诊断。方法 1994年1月至2002年8月接受手术治疗的21例Ⅰ~Ⅲ_A 期 NSCLC 患者,术后2~7年(中位2.8年)发现病理类型与原发 NSCLC 相同的肺内孤立肿瘤(腺癌7例,鳞癌14例),将之与相应的原发 NSCLC 石蜡包埋组织配对,以非恶性肺组织为对照,在显微组织切割基础上分离其 DNA,应用 PCR 为基础的微卫星分析方法检测8个定位于染色体3p、9p 及17p 区域的高密度微卫星位点,确定每一位点在相应配对肿瘤组织中杂合性丢失的异同,并结合临床特点分析肺内孤立肿瘤是复发转移还是 SPT。结果根据临床及影像学特点,9例患者肺内孤立肿瘤转移的可能性较大,其中7例配对肿瘤组织在3p、9p 及17p 8个微卫星标志上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的位点相同,提示肺内孤立肿瘤与原发 NSCLC 具有共同的克隆起源,支持肺内转移癌的诊断。4例肺内孤立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倾向 SPT,其配对肿瘤3p、9p 及17p 上8个微卫星位点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条带不一致,表明肺内孤立肿瘤克隆起源相异于原发 NSCLC,支持临床 SPT 的诊断。另8例肺内孤立肿瘤患者术前不能判定系 SPT 还是肺内转移,其中6例配对组织3p 或3p 与17p 微卫星位点杂合性丢失模式一致,但9p 或17p 杂合性丢失不一致,临床随访发现该6例肺内孤立肿瘤术后6~13个月内可见肺内或远处转移,支持肺内孤立肿瘤为转移癌的诊断;2例配对肿瘤虽有一致的9p 或17p 微卫星位点杂合性丢失,但3p 的杂合性丢失模式不一致,临床倾向 SPT。结论对 NSCLC 术后肺内孤立病灶,3p、9p、17p 微卫星多态性分析其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有助于鉴别系肺内转移还是 SPT,其中3p 的杂合性丢失可能是鉴别诊断的重要生物学标志,需扩大样本进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杂合子丢失 肿瘤 第二原发 微卫星分析
原文传递
利用敲除PLCζ基因的JM8细胞制备嵌合体小鼠
15
作者 潘晓靖 王鹏博 +3 位作者 胡春超 徐继强 崔丽芳 李相运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5-109,共5页
为了研究PLCζ对公鼠生殖能力的影响,试验采用显微注射的方法将敲除PLCζ基因的JM8胚胎干细胞注入8-细胞胚胎获得嵌合体小鼠,并通过微卫星分析检测公鼠生殖系嵌合的情况及能否通过生殖系传递。共移植562枚胚胎,出生小鼠127只,出生率为22... 为了研究PLCζ对公鼠生殖能力的影响,试验采用显微注射的方法将敲除PLCζ基因的JM8胚胎干细胞注入8-细胞胚胎获得嵌合体小鼠,并通过微卫星分析检测公鼠生殖系嵌合的情况及能否通过生殖系传递。共移植562枚胚胎,出生小鼠127只,出生率为22.60%,其中成年的毛色嵌合体小鼠数为46只,嵌合率为36.22%,对10只成年嵌合体公鼠的12种组织(脑,心脏,膀胱,肺脏,肝脏,胃,肾脏,睾丸,胰腺,肠,肌肉,脾脏)进行检验,有4只小鼠睾丸发生了嵌合,说明通过显微注射获得了生殖系嵌合的公鼠,但是生殖系嵌合的公鼠和CD-1母鼠交配后没有生下毛色嵌合小鼠,说明这些公鼠没有生殖系传递的痕迹,表明敲除了PLCζ基因影响了嵌合体公鼠的生精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注射 微卫星分析 PLCζ 嵌合体
下载PDF
牙鲆4个选择性繁育后代群体遗传结构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徐田军 陈松林 田永胜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7-63,共7页
为了检测由3个牙鲆基础群体组合交配建立的4个选择性繁育后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本研究利用10对微卫星引物分析了其遗传结构信息。计算结果表明,等位基因数3~10个,平均等位基因数5.7个,有效等位基因数1.3571~4.5979,平均有效等位... 为了检测由3个牙鲆基础群体组合交配建立的4个选择性繁育后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本研究利用10对微卫星引物分析了其遗传结构信息。计算结果表明,等位基因数3~10个,平均等位基因数5.7个,有效等位基因数1.3571~4.5979,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2.9832,各个位点的平均观测杂合度0.2083~1.0000,平均期望杂合度0.2081~0.7956,多态信息含量0.1671~0.7501,其中中度多态位点两个,高度多态位点7个,各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日本亲鱼与抗病亲鱼杂交后代群体、抗病亲鱼自繁后代群体、抗病亲鱼与黄海野生亲鱼繁殖后代群体、日本亲鱼自繁后代群体。分析结果表明,4个群体的遗传多态水平均较高,对4个选择性繁育后代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值进行X2检验表明,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差异不显著。日本亲鱼自繁后代群体与中国海域亲鱼繁育后代群体(抗病亲鱼自繁后代群体和抗病亲鱼与黄海野生亲鱼繁殖后代群体)的遗传距离较远,分别为0.2724和0.3310。根据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利用NJ法构建系统树,抗病亲鱼自繁后代群体和抗病亲鱼与黄海野生亲鱼繁殖后代群体聚为一支,日本亲鱼自繁后代群体和日本亲鱼与抗病亲鱼杂交后代群体聚为一支,对遗传偏离指数的分析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平衡差异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养殖群体 遗传多样性 微卫星分析
下载PDF
克隆绵羊——多莉(DOLLY)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周沼萍 张承梅 +1 位作者 张海艇 袁彦平 《生物工程进展》 CSCD 2000年第3期53-54,共2页
多莉 ,第一例大型克隆哺乳动物 ,由一只称为FinnDorset的 6岁母羊乳腺体细胞的基础生命物质经细胞核转移等操作而产生。成果公布后 ,持怀疑观点的学者提出 ,提供体细胞的母羊是否本身处在妊娠状态 ?推测多莉是由胚胎细胞产生 ,并非体细... 多莉 ,第一例大型克隆哺乳动物 ,由一只称为FinnDorset的 6岁母羊乳腺体细胞的基础生命物质经细胞核转移等操作而产生。成果公布后 ,持怀疑观点的学者提出 ,提供体细胞的母羊是否本身处在妊娠状态 ?推测多莉是由胚胎细胞产生 ,并非体细胞本身克隆所致。由于 6岁的母羊死于 1995年 ,只能用其冷冻保存的乳腺组织在Hannah研究中心进行细胞群体的分析。首先 ,用微卫星扩增技术 ,以三套引物进行测定 ;其次 ,进行DNA指纹分析来断定供体体细胞起源 ,以确定多莉的真实性。最后证实多莉来自成年母羊乳腺的体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莉 DNA微卫星分析 DNA指纹技术 克隆绵羊
下载PDF
大菱鲆4个引进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侯仕营 马爱军 +4 位作者 王新安 黄智慧 薛宝贵 杨志 曲江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23,共8页
利用12对微卫星分子标记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4个引进地理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等位基因数(A)为2~10个,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3,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6~6.1,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7,各位点的杂合度观测值(H... 利用12对微卫星分子标记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4个引进地理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等位基因数(A)为2~10个,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3,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6~6.1,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7,各位点的杂合度观测值(Ho)为0.0000~0.5625,杂合度期望值(He)为0.3823~0.8416。各群体之间无偏倚杂合度期望值由小到大依次为丹麦群体、英国群体、法国群体、挪威群体,运用SPSS软件对无偏倚杂合度期望值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其结果(H=4.438,df=3,P=0.218)表明,4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差异不显著。群体间平均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1117,各群体之间存在中度遗传分化。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4个群体聚为两类,挪威群体和丹麦群体聚为一类,法国群体和英国群体聚为一类。结合Hardy-Weinberg平衡和遗传偏离指数(d),4个群体都不同程度的偏离平衡。4个群体具有一定的遗传分化、较好的遗传多样性,适合作为大规模家系选育的基础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地理群体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应用微卫星标记对两个豚鼠封闭群的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芳芳 魏杰 +1 位作者 王洪 岳秉飞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2期33-38,46,共7页
目的:对国内两家不同单位的封闭群豚鼠开展群体遗传学分析,为封闭群豚鼠遗传检测方法和标准的建立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应用筛选获得的25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及荧光标记-半自动基因分型技术,对两个不同封闭群豚鼠进行遗传检测,计算其... 目的:对国内两家不同单位的封闭群豚鼠开展群体遗传学分析,为封闭群豚鼠遗传检测方法和标准的建立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应用筛选获得的25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及荧光标记-半自动基因分型技术,对两个不同封闭群豚鼠进行遗传检测,计算其群体遗传学参数。结果在两个豚鼠群体中共发现等位基因121个,每位点等位基因数2~10个,平均4.84个;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06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52。两个群体分别检测到103和116个等位基因;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5195和0.583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459和0.518;两个群体分别有5个位点和6个位点HWE检验P<0.05,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杂合子缺失检验表明,两群体在偏离遗传平衡的位点大多数表现出显著的杂合子缺陷( P<0.05)。群体间不同微卫星位点的平均Fst值为0.1056,表明两个种群的遗传分化程度为中等;Nei’(1972)遗传距离和Nei’(1978)无偏遗传距离分别为0.3302和0.3204。结论两个种群都符合封闭群动物的群体遗传特征。个别位点偏离遗传平衡,推测在饲养繁殖过程中有一定程度的近交现象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豚鼠 封闭群 微卫星 杂合度
下载PDF
Mechanism of origin in two cases of chimerism 被引量:1
20
作者 Antonella Minelli Andrea Guala +11 位作者 Alberto Groppo Gabriella Restagno Roberto Lala Silvia Einaudi Mariaelena Repici Emilio Merlini Luca Sbaiz Valentina Asnaghi Ana Graciela Lopez Paola Angellotti Silvia Cristina Cesare Danesino 《Open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11年第4期79-86,共8页
Chimerism is defined as the presence in a subject of more than one stable and genetically distinct cell line;cases reported so far include both patients with ambiguous genitalia and healthy subjects. The biological me... Chimerism is defined as the presence in a subject of more than one stable and genetically distinct cell line;cases reported so far include both patients with ambiguous genitalia and healthy subjects. The biological mechanisms, which may give origin to chimeras, are complex, and can be understood by analyzing DNA samples of the patients and their parents using molecular techniqu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dentify the mechanism of origin for the 2 cases we report. The first patient is a phenotipically normal girl with normal (external and internal) genitalia;the second patient had ambiguous genitalia and underwent surgery. DNA was purified from blood samples and, limited to Patient 1, from a sample of biliary cyst. Short tandem repeat polymorphisms were analyzed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relative parental contribution to the patients. Molecular analyses carried out on the first patient are not fully informative because of two possible explanations (i.e. parthenogenetic and andrognetic chimera), while in the second case the presence of four alleles at some markers allowed us to identify a tetragametic chimera originnated from the fusion of two distinct embryos. Studies carried on one single tissue may not always be conclusive as they do not allow the precise identific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origin. In these cases, studies on more tissues are strongly sugges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MERISM ANDROGENETIC CHIMERA PARTHENOGENETIC CHIMERA Tetragametic CHIMERA microsatellite POLYMORPHISM analysi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