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inical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Pain Syndromes along the Microbiome-Gut-Brain-Axis: Combined Approach with Neuromodulation-Neurofeedback and Multispecies Probiotic
1
作者 Maddalena Castelletti Gloria Crocetti +2 位作者 Michele Masotti Alberto Montagna Annarita Graziani 《World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CAS 2024年第4期103-119,共17页
Functional pain syndromes are very common diseases that negatively impact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important socio-economic repercussions. The clinical alter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se pathologies are mul... Functional pain syndromes are very common diseases that negatively impact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important socio-economic repercussions. The clinical alter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se pathologies are multiple and have a complex psycho-organic character that moves along the micorobiome-gut-brain-axis. For the present study, 45 patients of both sexes (19 male, 26 female) aged 30 - 59 years were enrolled because of a diagnosis of Functional pain syndromes (FPS) that lasted for more than 6 months. All patients underwent pre-treatment clinical assessments (T0) for anxiety disorder,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of pain, monitoring of baseline values of Alpha-Theta cerebral rhythm in occipital region and monitoring of salivary cortisol levels. All the patients underwent a clinical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central neuromodulation with neurofeedback—Alpha Theta increase protocols (once a week for three months), administration of multispecies probiotic (one dose per day for 3 months) and clinical psychological interviews (once a week for three months). At the end of treatment (T1), patients were re-evaluated. Results show statistically relevant improvements of each feature considered: the Relief from Pain provided by the medication increases on average from 36.6% to 87.3%, the salivary Cortisol level at 11 pm decreases from 6.4 ng/ml to a physiological value of 1.2 ng/ml, and the anxiety rating score is reduced from 28 to 12. Moreover, the 23.9% increase in α-θ relative power shows the positive outcome of the brain autoregulation.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at the combined approach of Neurofeedback with drugs and multispecies probiotic results in great improvements in the patients’ li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nctional Pain Syndromes (FPS) Neurofeedback-Neuromodulation Hypothalamus-Pituitary axis (HPA) Multispecies Probiotic microbiome-gut-brain-axis (M-GBA)
下载PDF
自闭症的病因和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82
2
作者 段云峰 吴晓丽 金锋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20-844,共25页
自闭症是一种发育障碍类疾病,病程可持续一生,难以逆转,且患病率逐年升高,已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然而,自闭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晰,缺少有效的治疗和干预方法.自闭症是生物性疾病,受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环境可能是... 自闭症是一种发育障碍类疾病,病程可持续一生,难以逆转,且患病率逐年升高,已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然而,自闭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晰,缺少有效的治疗和干预方法.自闭症是生物性疾病,受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环境可能是主要影响因素.自闭症儿童大脑早期发育异常可能是自闭症发病的直接诱因,神经毒性物质、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和神经活性物质等都可能是自闭症的病因.一些自闭症患者存在染色体异常和基因变异,同时,更多的病例在胃肠道症状等其他方面也表现异常.自闭症患者中较高比例的胃肠道异常症状与患者肠道微生物紊乱关系密切,因此推论,微生物、肠道与大脑构成的菌-肠-脑轴可能在自闭症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目前,已有多种干预方法,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疗法.生物疗法包括:抗生素、药物和饮食等,其中,以肠道微生物为靶点的检测与干预的自闭症疗法将是未来的趋势,用益生菌和粪菌移植进行干预也日趋引起关注.虽然,这些疗法都有患者在使用,但多数疗法并不能有效改善自闭症核心症状,仍缺乏完整有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因此,今后应加强系统性的控制研究,开展针对菌-肠-脑轴的病因探索和微生物干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闭症 病因 肠道微生物 饮食 菌-肠-脑轴
原文传递
肠道微生物与脑-肠轴交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3
作者 田祖宏 聂勇战 《传染病信息》 2016年第5期302-307,共6页
肠道微生物在脑-肠轴调节中发挥关键作用,会对宿主的应激反应、焦虑、抑郁和认知功能产生重要影响。肠道菌群失调则可能引发包括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病和自闭症等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本文对近十年间肠道微生物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肠道微生物在脑-肠轴调节中发挥关键作用,会对宿主的应激反应、焦虑、抑郁和认知功能产生重要影响。肠道菌群失调则可能引发包括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病和自闭症等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本文对近十年间肠道微生物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汇总,深入剖析微生物-胃肠-脑轴双向调节机制,概括影响微生态稳定的制约因素与调控策略,为微生态疗法在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微生物-胃肠-脑轴 疾病
下载PDF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gut-brain axis: What does the future hold? 被引量:21
4
作者 Kashif Mukhtar Hasham Nawaz Shahab Abid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9年第5期552-566,共15页
Despite their high prevalence,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exact pathophysiology of 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has restricted us to symptomatic diagnostic tools and therapies. Complex mechanisms underl... Despite their high prevalence,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exact pathophysiology of 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has restricted us to symptomatic diagnostic tools and therapies. Complex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disturbances in the bidirection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nd the brain have a vital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and are key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ease phenomenon. Although we have come a long way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se complex disorders with the help of studies on animals especially rodents, there need to be more studies in humans, especially to identify the therapeutic targets. This review study looks at the anatomical features of the gut-brain axis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different factors and underlying molecular mechanisms that may have a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These molecules and their receptors can be targeted in future for further studies and possible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The article also discusses the potential rol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achine learning and its possible role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se scientifically challenging disord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IDIOPATHIC BOWEL syndrome gut-brain axis microbiome-gut-brain axis Machine learn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下载PDF
饮食对自闭症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5
作者 段云峰 吴晓丽 金锋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0期2845-2861,共17页
自闭症是一种发育障碍类疾病,患者常出现严重的行为异常,丧失语言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并且可能需要持续一生的治疗.随着发病率的攀升,自闭症已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自闭症的病因和机理尚未... 自闭症是一种发育障碍类疾病,患者常出现严重的行为异常,丧失语言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并且可能需要持续一生的治疗.随着发病率的攀升,自闭症已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自闭症的病因和机理尚未完全明晰,尚缺有效的治疗或干预方法.目前的研究表明,饮食与自闭症关系密切,不良的饮食习惯,食物中的有害物质,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和代谢异常,可能影响免疫、内分泌和能量代谢系统,最终影响大脑的发育.食物是肠道微生物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肠道微生物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且通过微生物-肠道-脑轴(菌肠脑轴)影响大脑的正常工作和发育.食物中的营养、促生长物质及本身负载的微生物为肠道微生物的生长和组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饮食干预不仅能改善自闭症患者的营养状况,还能缓解一些胃肠道症状以及睡眠、刻板、自残、多动和暴躁等异常行为,甚至社交和语言能力等也有所好转.其中,给自闭症患者服用益生菌,在明显改善患者的肠道菌群的同时,自闭症症状得以改善.因此,将肠道微生物作为自闭症的诊断和干预靶标正在引起广泛关注,饮食、肠道微生物与自闭症的关系正在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闭症 饮食 益生菌 肠道微生物 菌肠脑轴
原文传递
基于肠道菌群-肠-脑轴理论探讨腹部推拿防治广泛性焦虑症的新思路 被引量:12
6
作者 包安 李华南 +3 位作者 张玮 陈英英 王海腾 王金贵 《天津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2期1548-1552,共5页
肠道菌群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正在被不断揭示,肠道菌群通过神经递质、免疫、内分泌、代谢产物等多种途径实现肠道与大脑间的双向互动,从而影响精神情志疾病的发生发展。广泛性焦虑症作为一种精神情志类疾病,与菌群-肠-脑轴失衡密切相... 肠道菌群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正在被不断揭示,肠道菌群通过神经递质、免疫、内分泌、代谢产物等多种途径实现肠道与大脑间的双向互动,从而影响精神情志疾病的发生发展。广泛性焦虑症作为一种精神情志类疾病,与菌群-肠-脑轴失衡密切相关,研究证实腹部推拿、针灸等中医药治疗对广泛性焦虑症的防治具有积极作用。文章将以菌群-肠-脑轴作为切入点,探讨腹部推拿防治广泛性焦虑症的可行性,旨在为防治广泛性焦虑症提供新的思路和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推拿 菌群-肠-脑轴 广泛性焦虑症
下载PDF
焦虑抑郁状态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7
作者 魏薇 费贵军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7-80,共4页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功能性肠病中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伴随排便习惯和(或)粪便性状改变。不同国家IBS患病率有差异,一项包括80项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总患病率为11.2%。中国人群IBS患...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功能性肠病中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伴随排便习惯和(或)粪便性状改变。不同国家IBS患病率有差异,一项包括80项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总患病率为11.2%。中国人群IBS患病率约为6.5%,女性患病率较男性高(8.1%对6.8%),发病高峰年龄为30~59岁.IBS患者虽无器质性病变,但症状可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也可能导致患者反复就医、进行不必要的检查,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焦虑抑郁状态 脑-肠轴 微生物-肠-脑轴
原文传递
“肝主疏泄”的现代生物学阐释 被引量:10
8
作者 肖开慧 任翼 +3 位作者 徐帅 李丽 马惠芳 赵静洁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24期3519-3523,共5页
在历代各家学说的基础上,“肝主疏泄”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与扩展:从单纯的疏通、排泄逐步拓展为多系统、多方面的生理功能,如调畅情志、调节气血、调理脾胃、排泄胆汁、通利水道、疏泄生殖等。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肝与脑的关系尤为密切... 在历代各家学说的基础上,“肝主疏泄”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与扩展:从单纯的疏通、排泄逐步拓展为多系统、多方面的生理功能,如调畅情志、调节气血、调理脾胃、排泄胆汁、通利水道、疏泄生殖等。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肝与脑的关系尤为密切,主要体现在生命活动、精神活动和感觉运动3个方面。现综合近年来相关研究和最新进展,将“肝主疏泄”的现代生物学调控机制具体阐述为:肝主疏泄的控制系统是大脑边缘系统;其作用途径是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微生物-肠-脑轴为代表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其效应器为以内脏、血管平滑肌及骨骼肌为代表的肌肉组织。“肝主疏泄”科学内涵的进一步阐释,有利于拓宽研究思路,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主疏泄 边缘系统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微生物-肠-脑轴 平滑肌 骨骼肌
下载PDF
微生物-肠-脑轴对肥胖调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王远微 刘雄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13-323,共11页
肥胖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流行病,严重威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预防和治疗肥胖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肥胖的发生和发展与肠道菌群有着密切的关系,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的调控机制成为研究的热点。微生物-肠... 肥胖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流行病,严重威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预防和治疗肥胖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肥胖的发生和发展与肠道菌群有着密切的关系,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的调控机制成为研究的热点。微生物-肠-脑轴是肠道菌群参与的肠道和大脑的双向信息交流系统,是大脑和肠道功能相互整合、相互调节的途径。近年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微生物-肠-脑轴在肥胖调控方面具有重要的贡献,很多物质通过该途径发挥降脂减肥功能。本文综述了肥胖的严峻现状、微生物-肠-脑轴的组成以及调控肥胖的机制,以期为治疗肥胖等代谢疾病提供思路,也为一些降脂物质的机理研究提供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微生物-肠-脑轴 肥胖 肠激素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肠-脑轴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吕转 王亚敏 +5 位作者 刘瑞东 苏凯奇 吴明莉 张铭 高静 冯晓东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73-1079,共7页
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卒中后常见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正常功能。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关系密切,肠道菌群通过调节肠-脑轴可维持神经、代谢和免疫系统的稳定性,对人类生理健康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卒中后常见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正常功能。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关系密切,肠道菌群通过调节肠-脑轴可维持神经、代谢和免疫系统的稳定性,对人类生理健康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众多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肠-脑轴在卒中及相关PSCI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调节肠道微生物-肠-脑轴有望成为PSCI治疗的潜在靶标。本文对肠道微生物-肠-脑轴与PSCI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的机制探索和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认知障碍 肠道微生物-肠-脑轴 血脑屏障 中枢炎症
下载PDF
“微生物-肠-脑轴”理论下述中医治疗郁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姜浩 赵杰 王铁云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9期135-138,共4页
肠道微生物菌群参与了抑郁症的可能发生机制,其作为客观存在的影响肠与脑之间信息交流的物质基础,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肠脑之间存在双向应答的互动机制。抑郁症的发生不仅为患者带来了困扰,更为其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 肠道微生物菌群参与了抑郁症的可能发生机制,其作为客观存在的影响肠与脑之间信息交流的物质基础,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肠脑之间存在双向应答的互动机制。抑郁症的发生不仅为患者带来了困扰,更为其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便使得临床医者在不断深入寻求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在西医药优化抗抑郁药物作用的同时,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优势也不断凸显,中医药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小,已成为人们更加愿意选择和接受的治疗方式。“五脏致郁”学说一直是中医界所遵从的治疗郁症的准则与方向,心、肝、脾、肺、肾无论何脏不及或过极均会引发情志的不适,诱发抑郁症的发生。近年来,随着“微生物-肠-脑轴”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越来越多的中医学者发现从调节胃肠功能的角度来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且持久。文章通过对“微生物-肠-脑轴”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总结了近年来中医界从调节胃肠功能的角度对郁症的认识及治疗概况,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脑肠肽的分泌及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而影响抑郁情绪。从临床使用的抗抑郁中药制剂来看,调节肠道菌群已成为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新靶点。结合现代科学方法与研究成果,“微生物-肠-脑轴”理论为探索中医药治疗抑郁症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微生物-肠-脑轴 中医药
下载PDF
睡眠剥夺导致的损伤及益生菌缓解其损伤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谢娟 艾连中 +3 位作者 沈闻悦 陈万旭 叶育鑫 夏永军 《工业微生物》 CAS 2024年第5期56-64,149,共10页
睡眠是一种调节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生理功能。如果人们受多种因素影响减少睡眠、改变睡眠模式导致睡眠被剥夺,就会引起压力、焦虑、抑郁和认知功能下降,进而影响身心健康。反之,这些情况又会加重睡眠障碍。在睡眠剥夺情况日益严重的背景... 睡眠是一种调节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生理功能。如果人们受多种因素影响减少睡眠、改变睡眠模式导致睡眠被剥夺,就会引起压力、焦虑、抑郁和认知功能下降,进而影响身心健康。反之,这些情况又会加重睡眠障碍。在睡眠剥夺情况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文章将对睡眠剥夺介导的相关疾病展开综述,并归纳总结当前缓解睡眠剥夺所致损伤的方法,包括常规精神类药物、激素类物质、生物活性物质等。研究发现,肠道是治疗睡眠剥夺相关损伤的重要靶点,而益生菌则可以通过提高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或者借助其产生的代谢物质来缓解睡眠剥夺造成的损伤,在睡眠剥夺损伤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睡眠剥夺 肠道菌群 微生物群-肠-脑轴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欢 王锁英 +1 位作者 李玉勤 孙志明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11期1216-1220,共5页
目前,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病因和表现的潜在机制仍然知之甚少。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γ-氨基丁酸等)的改变可能与ASD的发病有关。因此,本文将ASD儿童肠道微生物和代谢物的变化及机制的相关研究进... 目前,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病因和表现的潜在机制仍然知之甚少。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γ-氨基丁酸等)的改变可能与ASD的发病有关。因此,本文将ASD儿童肠道微生物和代谢物的变化及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ASD儿童和健康儿童之间可能存在的肠道微生物与代谢产物的差异及联系,以探讨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物的变化对ASD患儿的影响,为AS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肠道菌群 代谢产物 微生物-肠-脑轴
原文传递
双相障碍认知功能损害与外周炎症关系研究进展
14
作者 程晓菲 李名立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9-123,共5页
认知功能损害是双相障碍患者的核心症状之一,但其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且治疗难度大。近年研究发现外周炎症与双相障碍的认知功能损害有关,即持续较高的外周炎症水平可能通过神经递质改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过度激活以及微生物-肠... 认知功能损害是双相障碍患者的核心症状之一,但其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且治疗难度大。近年研究发现外周炎症与双相障碍的认知功能损害有关,即持续较高的外周炎症水平可能通过神经递质改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过度激活以及微生物-肠-脑轴异常等途径导致双相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阐明该关系可为双相障碍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炎症 认知功能 生物学机制 神经递质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微生物-肠-脑轴
下载PDF
益生菌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展望 被引量:3
15
作者 程茜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5-128,共4页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至今以康复教育治疗为主。近年来研究发现,ASD儿童常伴有胃肠道症状,可能与菌群失衡和微生物-肠-脑轴有关。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表明,肠道菌群失衡可以导致ASD肠上皮细胞损害、黏膜免疫...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至今以康复教育治疗为主。近年来研究发现,ASD儿童常伴有胃肠道症状,可能与菌群失衡和微生物-肠-脑轴有关。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表明,肠道菌群失衡可以导致ASD肠上皮细胞损害、黏膜免疫和神经递质等发生改变,出现一系列胃肠道症状和异常行为,而用益生菌治疗ASD既可缓解其胃肠道症状,也可改善部分行为问题。虽然尚需要更严谨的临床和基础实验对益生菌治疗ASD的疗效、机制等展开研究,但可以认为,益生菌在治疗ASD上有值得期待的潜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益生菌 肠道菌群 微生物群-肠-脑轴 治疗
原文传递
靶向肠道菌群改善失眠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4
16
作者 田培郡 蒋娇娜 +3 位作者 吕天凤 王荣 王刚 陈卫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303-308,共6页
失眠是一种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其发生受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调、环境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长期失眠不仅会导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更严重者会出现记忆衰退、情绪障碍乃至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的化学药物疗法存在副... 失眠是一种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其发生受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调、环境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长期失眠不仅会导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更严重者会出现记忆衰退、情绪障碍乃至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的化学药物疗法存在副作用大、疗效不足等缺陷,因此亟待开发新的防治策略。近年来,随着科学界对“菌群-肠-脑”轴的深入了解,靶向肠道菌群以调控宿主昼夜节律、改善失眠引发的神经系统问题,已经取得了理论上的突破,并展示出巨大的实践价值。基于此,该文对失眠的病理学机制、肠道菌群在失眠中扮演的角色和缓解失眠的膳食策略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开发新型抗失眠药物和功能食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昼夜节律 菌群-肠-脑轴 益生菌 神经递质
下载PDF
“微生物-肠-脑轴”理论下述中医治疗郁症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姜浩 赵杰 王铁云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3期27-31,共5页
肠道微生物菌群参与了抑郁症的可能发生机制,其作为客观存在的影响肠与脑之间信息交流的物质基础,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抑郁症的发生不仅为患者带来了困扰,更为其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便使得临床医者不断深入寻求治疗抑... 肠道微生物菌群参与了抑郁症的可能发生机制,其作为客观存在的影响肠与脑之间信息交流的物质基础,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抑郁症的发生不仅为患者带来了困扰,更为其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便使得临床医者不断深入寻求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在西医药优化抗抑郁药物作用的同时,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优势也不断凸显,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小,已成为人们更加愿意选择和接受的治疗方式。“五脏致郁”学说一直是中医界所遵从的治疗抑郁症的准则与方向,心、肝、脾、肺、肾无论何脏不及或太过,均会引发情志的不适,诱发抑郁症的发生。近年来,随着“微生物-肠-脑轴”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越来越多的中医学者发现从调节胃肠功能的角度来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且持久。文章通过对“微生物-肠-脑轴”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总结了近年来中医界从调节胃肠功能的角度对抑郁症的认识及治疗概况,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脑肠肽的分泌及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而影响抑郁情绪。从临床使用的抗抑郁中药制剂来看,调节肠道菌群已成为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新靶点。结合现代科学方法与研究成果,“微生物-肠-脑轴”理论为探索中医药治疗抑郁症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微生物-肠-脑轴 中医药
下载PDF
微生态食品调节肠道菌群抗抑郁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乐涛 郭丽琼 +3 位作者 马睿 刘志君 滕莉 林俊芳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8-103,共6页
介绍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双向交流以及这种交流与抑郁症发生和治疗的相关性。探讨调节肠道菌群影响神经中枢功能及肠道菌群通过炎症反应、肠道菌群代谢物、HPA轴和迷走神经等方式影响抑郁症。基于肠道菌群-肠-脑轴理论,分析益生... 介绍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双向交流以及这种交流与抑郁症发生和治疗的相关性。探讨调节肠道菌群影响神经中枢功能及肠道菌群通过炎症反应、肠道菌群代谢物、HPA轴和迷走神经等方式影响抑郁症。基于肠道菌群-肠-脑轴理论,分析益生菌、益生元和食药物质等3种微生态食品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而改善抑郁症的作用机制,并且针对现有研究提出微生态食品抗抑郁作用的挑战与机遇,以期给予后续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肠道菌群-肠-脑轴 益生菌 益生元 食药物质
下载PDF
肠道菌群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肖培(综述) 张婷(审校)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3年第4期243-247,共5页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常见的神经发育性疾病,可表现为多动和(或)冲动、注意力不集中或混合型。ADHD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仍未阐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ADHD存在肠道菌群紊乱,其可能通...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常见的神经发育性疾病,可表现为多动和(或)冲动、注意力不集中或混合型。ADHD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仍未阐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ADHD存在肠道菌群紊乱,其可能通过微生物-肠-脑轴影响ADHD的发生和发展。靶向肠道菌群的治疗策略包括益生菌和饮食疗法,被认为是预防或治疗ADHD新颖且有效的方法。该文综述ADHD儿童肠道菌群变化及饮食和益生菌治疗的进展,以期为ADHD儿童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肠道菌群 微生物-肠-脑轴 益生菌
原文传递
基于脑-肠-菌轴探讨肠道菌群与偏头痛关系及对针刺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煜 陈星宇 《四川中医》 2022年第10期44-48,共5页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给患者造成了严重的健康问题及经济负担。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确切显著,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显示,肠道菌群与偏头痛发病关系密切,可能是阐释偏头痛发病机理的新途径。基于“脑-肠-菌轴”机制,...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给患者造成了严重的健康问题及经济负担。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确切显著,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显示,肠道菌群与偏头痛发病关系密切,可能是阐释偏头痛发病机理的新途径。基于“脑-肠-菌轴”机制,笔者对目前偏头痛发病与肠道菌群关系进行梳理,并从肝、脾论治,探讨肠道菌群与偏头痛的关系及对偏头痛针刺治疗的影响,为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及机制研究提供思路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肠道菌群 针刺治疗 脑-肠-菌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