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电声技术治疗创伤性瘢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董继英 姚敏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18-421,共4页
烧创伤、手术等各种原因可致创伤性瘢痕,瘢痕形成是创面愈合后最常见的结果之一,是整复外科的多发病和常见病。有研究显示,全球每年新增约2.5亿例手术切口患者,所有手术切口术后形成瘢痕,其中15%的患者因术后瘢痕导致的疼痛、瘙痒... 烧创伤、手术等各种原因可致创伤性瘢痕,瘢痕形成是创面愈合后最常见的结果之一,是整复外科的多发病和常见病。有研究显示,全球每年新增约2.5亿例手术切口患者,所有手术切口术后形成瘢痕,其中15%的患者因术后瘢痕导致的疼痛、瘙痒、不良外观甚至关节功能障碍等症状而需治疗。创伤性瘢痕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瘢痕色泽及结构异常,出现充血、色差,凸出或凹陷于正常皮肤水平,挛缩畸形导致机体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并常有皮肤瘙痒、疼痛等不适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焦虑、厌世、抑郁、无法正常生活的情况,导致自杀等严重后果。此外,瘢痕因难以被彻底消除且复发率高,成为外科领域防治的重点和难点。目前,瘢痕的主流治疗方式仍为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药物注射、压力疗法等。近年来,光电声技术快速发展,以其创伤小、恢复快、风险低、疗效肯定的明显优势,在瘢痕功能改善和美容修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对瘢痕的分类及病理生理机制、创伤性瘢痕的治疗现状、光电声技术治疗创伤性瘢痕的原理及进展进行相关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激光 强脉冲光 微等离子体射频
原文传递
微等离子体射频与CO_(2)点阵激光治疗体表增生性瘢痕的疗效比较
2
作者 王凯 李娟 +1 位作者 翟弘峰 侴海燕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11期1138-1142,共5页
目的比较微等离子体射频、CO_(2)点阵激光治疗体表增生性瘢痕的效果,探讨其安全性。方法2021年1月—2023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治体表增生性瘢痕患者64例,32例自愿选择CO_(2)点阵激光治疗者为CO_(2)点阵激光组,32例自愿选择微等离子体... 目的比较微等离子体射频、CO_(2)点阵激光治疗体表增生性瘢痕的效果,探讨其安全性。方法2021年1月—2023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治体表增生性瘢痕患者64例,32例自愿选择CO_(2)点阵激光治疗者为CO_(2)点阵激光组,32例自愿选择微等离子体射频治疗者为微等离子体组。2组患者均治疗3次,每次治疗间隔2个月。治疗6个月时评估疗效,计算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时温哥华瘢痕标度法评分的差值反映瘢痕改善程度;采用治疗满意度评估疗效,患者基本满意、满意为有效,不满意为无效;记录2组治疗疼痛及治疗期间色素沉着、持续红斑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6个月时,微等离子体组温哥华瘢痕标度法评分差值[(1.72±0.81)分]大于CO_(2)点阵激光组[(1.31±0.64)分](t=2.216,P=0.030),治疗有效率(96.9%)高于CO_(2)点阵激光组(87.5%)(χ^(2)=5.143,P=0.023)。CO_(2)点阵激光组发生治疗疼痛5例,色素沉着4例,持续红斑5例;微等离子体组发生治疗疼痛8例,色素沉着3例,持续红斑2例;微等离子体组并发症发生率(40.63%)与CO_(2)点阵激光组(43.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4,P=0.800)。结论微等离子体射频治疗体表增生性瘢痕的疗效优于CO_(2)点阵激光,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体表 微等离子体射频 CO_(2)点阵激光
原文传递
2940 nm点阵铒激光联合点阵微等离子体射频治疗面部萎缩性痤疮瘢痕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郭琪格 王棽 +2 位作者 严敏 董继英 姚敏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12-517,共6页
目的比较2940 nm点阵铒激光联合点阵微等离子体射频(FMR)疗法与2940 nm点阵铒激光治疗萎缩性痤疮瘢痕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招募2018年3月—2021年3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瘢... 目的比较2940 nm点阵铒激光联合点阵微等离子体射频(FMR)疗法与2940 nm点阵铒激光治疗萎缩性痤疮瘢痕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招募2018年3月—2021年3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瘢痕激光门诊的符合入选标准的萎缩性痤疮瘢痕患者100例(男38例、女62例,年龄18~37岁),随机分为铒激光+FMR组及单纯铒激光组,每组50例。单纯铒激光组患者面部痤疮瘢痕采用2940 nm点阵铒激光进行治疗,铒激光+FMR组患者面部痤疮瘢痕除同前采用铒激光治疗外,还对U、M型瘢痕予FMR治疗,每3个月治疗1次,共治疗3次。首次治疗前及每次治疗后3个月,采用痤疮瘢痕临床评分量表(ECCA)进行瘢痕评分;观察并记录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计算发生率。末次治疗后3个月,采用5级分类法评价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情况并计算满意率。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结果最终89例患者完成试验,其中铒激光+FMR组46例[男19例、女27例,年龄(26±5)岁]、单纯铒激光组43例[男15例、女28例,年龄(27±6)岁]。2组患者首次治疗前及第1次治疗后3个月ECCA评分均相近(P>0.05)。铒激光+FMR组患者第2、3次治疗后3个月ECCA评分分别为(72±23)、(61±18)分,均明显低于单纯铒激光组的(85±26)、(76±25)分,t值分别为−2.45、−3.26,P<0.05。铒激光+FMR组和单纯铒激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3.91%(11/46)、16.28%(7/4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治疗后3个月,铒激光+FMR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率为78.26%(36/46),明显高于单纯铒激光组的53.49%(23/43),χ^(2)=6.10,P<0.05。结论2940 nm点阵铒激光联合FMR治疗面部萎缩性痤疮瘢痕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2940 nm点阵铒激光,且不会显著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更高,可作为推荐疗法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激光疗法 寻常痤疮 铒激光 微等离子体射频
原文传递
咪达唑仑联合利多卡因在微等离子体治疗痤疮瘢痕中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田阳子 张倩 +4 位作者 杨枫 霍婷婷 鲁美恒 李凯 高琳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9年第11期43-46,共4页
目的:分析咪达唑仑肌肉注射联合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在微等离子体治疗过程中的镇静止痛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微等离子体治疗的30例痤疮瘢痕患者,均为首次治疗时采用5%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再次治疗时选择咪达唑仑肌肉注射联... 目的:分析咪达唑仑肌肉注射联合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在微等离子体治疗过程中的镇静止痛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微等离子体治疗的30例痤疮瘢痕患者,均为首次治疗时采用5%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再次治疗时选择咪达唑仑肌肉注射联合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辅助微等离子体治疗。记录并对比咪达唑仑联和组与利多卡因单用组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焦虑评分(Anxiety visual analog test,AVAT)、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满意度评价及顺行性遗忘评价。结果:微等离子体治疗中咪达唑仑联用组患者的SBP、DBP及HR较利多卡因单用组均下降(P<0.0001),SpO2改变不明显。咪达唑仑联用组VAS和AVAT评分较利多卡因单用组均有显著降低(P<0.0001)。辅助应用咪达唑仑后患者满意度及顺行性遗忘率均提高(P<0.05)。结论:微等离子体治疗痤疮瘢痕过程中,咪达唑仑联合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安全可行,可显著降低治疗的疼痛程度,缓解患者的焦虑,提高顺行性遗忘率和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等离子体 咪达唑仑 疼痛 瘢痕 痤疮
下载PDF
微等离子体射频联合曲安奈德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靓谦 赖琳英 +5 位作者 周文芳 颜彤彤 孙同柱 白馨月 梁黎明 陈敏亮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6年第3期178-181,共4页
目的评价微等离子体射频联合曲安奈德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41例增生性瘢痕患者,以微等离子体射频联合曲安奈德对皮损行5次治疗,采用临床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级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随机选取5例患者于治疗前及5... 目的评价微等离子体射频联合曲安奈德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41例增生性瘢痕患者,以微等离子体射频联合曲安奈德对皮损行5次治疗,采用临床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级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随机选取5例患者于治疗前及5次治疗后1年留取瘢痕标本,观察瘢痕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41例患者中28例显效,11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12%。患者瘢痕体积、厚度均减小,随访期内无复发及并发症发生。组织学研究显示治疗后瘢痕真皮层变薄,成纤维细胞数减少,胶原纤维排列趋于整齐、疏松。结论微等离子体射频联合曲安奈德治疗增生性瘢痕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等离子体射频 曲安奈德 增生性瘢痕 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