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长期培肥土壤团聚体中养分和酶的分布 被引量:121
1
作者 邱莉萍 张兴昌 张晋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64-372,共9页
土壤养分和生物酶是衡量土壤肥力的指标,土壤团聚体性质则决定了土壤物理结构的好坏,探讨不同培肥措施下土壤养分和生物酶在团聚体中的分布,对合理培肥和改善土壤性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连续25a的长期有机培肥定位试验地进行测定,... 土壤养分和生物酶是衡量土壤肥力的指标,土壤团聚体性质则决定了土壤物理结构的好坏,探讨不同培肥措施下土壤养分和生物酶在团聚体中的分布,对合理培肥和改善土壤性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连续25a的长期有机培肥定位试验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培肥增加了大级别土壤团聚体、特征微团聚体的数量,显著地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肥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特征微团聚体CF0.01较无肥对照土壤有显著增加。长期培肥增强了土壤化学、生物性质的“微域”变异性。相同培肥措施下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均随土壤团聚体直径的增大而减小。除厩肥处理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外,其它各培肥土壤的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均在<0.01mm级别特征微团聚体中含量高、活性大。相同级别团聚体和特征微团聚体中,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在不同培肥土壤间基本表现出施厩肥处理>施秸秆处理>施化肥处理>对照的规律性。将团聚体的含量和养分含量或酶活性在团聚体中的丰度结合考虑,发现>5mm级别团聚体中养分含量或酶活性对土壤的贡献率最大。结果充分地显示着土壤性质在不同空间尺度下、不同管理措施下变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培肥 土壤养分 土壤酶 团聚体 特征微团聚体
下载PDF
掺入超细石灰石粉的混凝土性能研究 被引量:52
2
作者 陈剑雄 崔洪涛 +1 位作者 陈寒斌 肖斐 《施工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41,共3页
研究了掺加磨细、超磨细石灰石粉的混凝土及砂浆的施工性能及力学性能。适当的掺量可减少混凝土坍落度的经时损失 ,提高混凝土强度。
关键词 混凝土 石灰石粉 坍落度 微集料 力学性能
下载PDF
土壤腐殖物质形成转化及其微生物学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3
作者 窦森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38-547,共10页
腐殖物质(HS)形成是土壤固碳的重要过程,微生物应该是最主要的劳动者,也是研究土壤固碳机理的核心问题。文中通过对土壤团聚体("硬场所")和土壤环境因素("软场所")以及微生物本身(转化者)对HS形成转化和稳定性作用... 腐殖物质(HS)形成是土壤固碳的重要过程,微生物应该是最主要的劳动者,也是研究土壤固碳机理的核心问题。文中通过对土壤团聚体("硬场所")和土壤环境因素("软场所")以及微生物本身(转化者)对HS形成转化和稳定性作用的研究回顾,试图给出HS形成和组成与微生物组成和团聚体组成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驱动因素对微生物和HS组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物质 形成转化 微生物学机理 微团聚体 驱动因素
下载PDF
重金属污染可能改变稻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重金属分配 被引量:23
4
作者 张良运 李恋卿 +4 位作者 潘根兴 崔立强 李宏磊 吴小琰 邵诘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806-2812,共7页
采集了太湖地区污染与非污染稻田表土,采用原状土低能量分离-分散技术提取土壤团聚体粒组,分析土壤中不同粒径团聚体颗粒组质量组成和Pb、Cd、Hg、As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讨论重金属污染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和重金属团聚体分配的变化.结果... 采集了太湖地区污染与非污染稻田表土,采用原状土低能量分离-分散技术提取土壤团聚体粒组,分析土壤中不同粒径团聚体颗粒组质量组成和Pb、Cd、Hg、As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讨论重金属污染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和重金属团聚体分配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重金属污染下,供试水稻土砂粒级团聚体减少,而较细粒径团聚体相对增多;4种重金属元素在不同粒径团聚体颗粒组中的含量存在差异,但随粒径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在&lt;0.002 mm粒径的颗粒组中最高,其次是0.2~2 mm粒径的颗粒组,而在0.02~0.2 mm和0.002~0.02 mm粒径的团聚体中呈现亏缺现象(富集系数为0.56~0.96).表明重金属污染可能减弱了较大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导致细粒径团聚体相对增多,从而明显提高了重金属元素在粉砂和粘粒组团聚体中的分配,这可能进一步提高了污染农田重金属的水迁移和大气颗粒物迁移的风险.对于重金属污染对稻田土壤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过程的影响及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 水稻土 重金属 微团聚体 颗粒组 迁移风险
原文传递
黄绵土坡耕地磷素迁移与土壤退化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李裕元 邵明安 +1 位作者 郑纪勇 张兴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7,共7页
坡地水土流失是导致区域土壤质量退化与土地生产力下降的重要原因。采用野外天然降雨-径流小区试验法,初步研究了黄土高原黄绵土休闲坡耕地一次轻度侵蚀(侵蚀量410~435t/km2)降雨前后土壤质量的退化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降雨侵蚀前后坡... 坡地水土流失是导致区域土壤质量退化与土地生产力下降的重要原因。采用野外天然降雨-径流小区试验法,初步研究了黄土高原黄绵土休闲坡耕地一次轻度侵蚀(侵蚀量410~435t/km2)降雨前后土壤质量的退化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降雨侵蚀前后坡地表层(0~5cm)土壤性质均具有相似的波状变化特征,其中>50μm砂粒含量与50~20μm微团聚体含量随坡长的增加呈降低趋势,而粘粒含量、比表面积(SSA)、20~2μm微团聚体含量、土壤有效磷(AP)与全磷(TP)含量以及土壤含水量均为增大趋势,表明由于长期处于侵蚀环境表层土壤的细颗粒与养分逐渐向坡下迁移,坡地土壤在向质地沙化和肥力退化方向发展。统计分析表明,坡地土壤AP与TP含量均与土壤粘粒含量及SSA呈显著正相关,TP含量与20~2μm微团聚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坡地土壤性质在降雨前后的变化不如其沿坡面的空间变化呈显著,但是坡地土壤与径流泥沙的分析结果仍然显示出,降雨主要导致有效养分(AP)、<20μm细颗粒以及20~2μm微团聚体在坡面的迁移与流失,这正是坡地土壤质量退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绵土 坡耕地 磷素迁移 土壤退化 土壤侵蚀 微团聚体 颗粒组成 土壤水分
下载PDF
秸秆焚烧对土壤微团聚体及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21
6
作者 隋雨含 赵兰坡 陈亮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51-458,共8页
针对东北玉米田间"平铺式"和"成铺式"2种秸秆焚烧处理方式,对秸秆焚烧前后土壤中微团聚体组成及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种秸秆焚烧方式仅对0~2 cm表层土壤中团聚体组成具有影响,且成铺式焚烧对其的影响更为显著。... 针对东北玉米田间"平铺式"和"成铺式"2种秸秆焚烧处理方式,对秸秆焚烧前后土壤中微团聚体组成及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种秸秆焚烧方式仅对0~2 cm表层土壤中团聚体组成具有影响,且成铺式焚烧对其的影响更为显著。与未焚烧相比,2种秸秆焚烧处理均有大粒级微团聚体(〉0.2 mm和0.2~0.02 mm)含量显著降低,而小粒级微团聚体(0.02~0.002 mm和〈0.002 mm)含量显著升高。秸秆焚烧后土壤分散系数也明显升高,其中成铺式焚烧提高了33.82%~58.23%,而平铺式焚烧提高了13.50%~23.01%。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中,与未焚烧相比,仅成铺式焚烧对其影响显著,表现为粘粒和细砂粒含量降低、粉粒含量升高。2种焚烧处理下,各粒级复合体中碳储量均低于未焚烧,且在粘粒和细砂粒复合体中其有机碳含量降低,而粉粒复合体中其有机碳含量升高。结果表明:成铺式焚烧对土壤团聚体组成的影响较平铺式焚烧强;秸秆焚烧会使得土壤团粒结构有向小粒级微团聚体聚集的趋势,从而破坏了土壤微团聚结构,降低了土壤的微结构水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焚烧 微团聚体 有机无机复合体 有机碳
原文传递
长期配施有机肥对旱地红壤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7
作者 王艳玲 蒋发辉 +2 位作者 徐江兵 刘真勇 高振 《土壤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7-384,共8页
以连续种植花生26年的旱地红壤为研究对象,选取了有机无机配施试验区的NPK(对照),NPK+花生秸秆(还田)、NPK+稻秆(稻秆)、NPK+鲜萝卜菜(绿肥)及NPK+猪厩肥(厩肥)等5个肥料处理土壤,采用吸管法逐级提取了大小粒级微团聚体土壤样品,分析了... 以连续种植花生26年的旱地红壤为研究对象,选取了有机无机配施试验区的NPK(对照),NPK+花生秸秆(还田)、NPK+稻秆(稻秆)、NPK+鲜萝卜菜(绿肥)及NPK+猪厩肥(厩肥)等5个肥料处理土壤,采用吸管法逐级提取了大小粒级微团聚体土壤样品,分析了各粒级微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变化及其对土壤总有机碳的贡献率,探讨了微团聚体的粒级组成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分形维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长期配施有机肥未能显著改变旱地红壤中大小粒级微团聚体比例的分布格局,即0.25~0.05 mm>2~0.25 mm>0.05~0.01 mm>(<0.005 mm)>0.01~0.005 mm,其中优势粒径0.25~0.05 mm微团聚体所占比例为44.3%~50.0%。配施有机肥可以显著增加旱地红壤2~0.25 mm,0.25~0.05 mm及0.05~0.01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提高特征微团聚体比例,增大分形维数,且随着<0.05 mm粒级微团聚体数量的增多,分形维数均显著增大。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的平均含量大小依次为:(<0.005 mm)>0.25~0.05 mm>(2~0.25 mm)>0.05~0.01 mm>0.01~0.005 mm,其中0.25~0.05mm与0.05~0.01 mm粒级微团聚体有机碳受施肥的影响差异显著。土壤有机碳总量与2~0.25 mm、0.25~0.05 mm及0.05~0.01 mm粒级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0.25~0.05 mm粒级微团聚体对土壤总有机碳的贡献率为55.4%,显著高于其它粒级微团聚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肥配施 微团聚体 分形维数 有机碳 旱地红壤
原文传递
秸秆还田对土壤微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0
8
作者 宋洁 李志洪 +2 位作者 赵小军 刘龙 崔婷婷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6-120,共5页
采用尼龙网袋法进行秸秆还田的原位模拟,比较不同秸秆还田量在不同深度下还田对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微团聚体有机碳及腐殖酸组分的影响。试验设置秸秆还田量R0(0)、R1(0.44%)、R2(0.88%)、R3(1.32%)和0—15(S1),15—30(S2),30—4... 采用尼龙网袋法进行秸秆还田的原位模拟,比较不同秸秆还田量在不同深度下还田对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微团聚体有机碳及腐殖酸组分的影响。试验设置秸秆还田量R0(0)、R1(0.44%)、R2(0.88%)、R3(1.32%)和0—15(S1),15—30(S2),30—45(S3)cm 3个不同还田深度交叉处理。结果表明:0.25~0.02mm的微团聚体为优势粒级,秸秆还田使各土层0.25~0.02,>0.25mm的团聚体含量增加,而0.02~0.002,<0.002mm的微团聚体含量减少,且各粒级含量的变化幅度均在S1层最大。不同秸秆量处理下不同土层,不同粒级的微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较无秸秆还田均有所增加。同时,施用不同量秸秆能提高土壤各粒级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及腐殖酸含量,且在同一土层中随粒级减小,有机碳及腐殖酸含量增加,而在不同土层内,有机碳及腐殖酸含量表现为S1>S2>S3。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对于不同土层,不同粒级的微团聚体则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秸秆还田能促使土壤微团聚体向更大粒级的团聚体转化,有效增强土壤肥力的同时改善了土壤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微团聚体 土壤腐殖质组分
下载PDF
水淬铜渣代砂混凝土 被引量:18
9
作者 宗力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20-22,共3页
利用工业废渣代替普通砂配制混凝土 ,减少了废渣对环境的污染 ,降低了工程成本 。
关键词 水淬铜渣 微集料 混凝土 细集料 配制
下载PDF
重庆缙云山典型林分林地土壤微团聚体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储小院 王玉杰 +3 位作者 刘楠 齐娜 杨小梅 申彦科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40-1244,共5页
采用吸管法分散分离提取土壤微团聚体和机械组成,通过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值,研究了重庆缙云山典型林分林地土壤微团聚体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重庆缙云山典型林分林地土壤均呈酸性,沿土壤自然剖面向下pH值呈逐渐... 采用吸管法分散分离提取土壤微团聚体和机械组成,通过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值,研究了重庆缙云山典型林分林地土壤微团聚体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重庆缙云山典型林分林地土壤均呈酸性,沿土壤自然剖面向下pH值呈逐渐增大趋势,而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各林地的土壤物理性粘粒综合含量依次为农地(对照)(75.31%)>混交林地(69.87%)>灌木林地(68.81%)>阔叶林地(55.19%)>楠竹林地(44.87%)。各林分一定程度上均能改善土壤的颗粒组成状况,调节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楠竹林分相对较弱。各林地土壤沿自然剖面向下,土壤微团聚体水稳定性减弱。林地土壤微团聚体的团聚度大小为灌木林地(36.4%)>农地(对照)(27.96%)>混交林地(26.19%)>阔叶林地(15.13%)>楠竹林地(10.86%),分散系数大小为灌木林地(23.43%)<混交林地(33.6%)<农地(对照)(46.38%)<楠竹林地(47.04%)<阔叶林地(47.85%)。林地土壤微团聚体数量与有机质含量和物理性粘粒含量均呈正相关,表现为y=0.1048x有机质-0.8413与y=0.9097x粘粒+41.61。有机质是典型林分林地土壤微团聚体形成的重要因素,物理性粘粒则对其形成起着重要的胶结作用。灌木林地土壤微结构水稳定性优于其他林地,其改善土壤微结构、调节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最好,而楠竹林地相对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团聚体 水稳定性 土壤理化性质
原文传递
泥石流源区新银合欢林地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 被引量:13
11
作者 郭灵辉 王道杰 +1 位作者 张云红 陈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43-247,共5页
采用统计分析手段研究了泥石流源区新银合欢林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出增加趋势,0-40cm土层尤其明显;大粒径微团聚体(>0.02mm)构成土壤微结构的主体;0.0... 采用统计分析手段研究了泥石流源区新银合欢林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出增加趋势,0-40cm土层尤其明显;大粒径微团聚体(>0.02mm)构成土壤微结构的主体;0.02mm粒径可作为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的临界值,大于这一粒径的微团聚体含量越多,土壤微团聚体分维值越小,反之,分维值越大。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能够客观地表征本区新银合欢林土壤肥力状况,从而为抑灾林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源区 新银合欢 微团聚体 分形特征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盐渍化草甸土有机质及微团聚体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周连仁 国立财 于亚利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3-127,共5页
土壤肥力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水、肥的保蓄与释供能力及与此有关的自动调节性能。不同粒级的微团聚体是产生所述功能的物质基础。以肇州的盐渍化草甸土为研究对象,针对盐渍化草甸土理化性质不良、土壤肥力低下,进行秸秆... 土壤肥力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水、肥的保蓄与释供能力及与此有关的自动调节性能。不同粒级的微团聚体是产生所述功能的物质基础。以肇州的盐渍化草甸土为研究对象,针对盐渍化草甸土理化性质不良、土壤肥力低下,进行秸秆还田培肥试验,研究秸秆还田不同处理对盐渍化草甸土有机质和微团聚体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之后,有机质含量增加,1~0.25、0.25~0.05 mm的微团聚体含量呈现上升态势,其中,施用有机肥的处理效果极显著(P〈0.01);0.05~0.01 mm的微团聚体含量呈现下降态势,一半秸秆还田+有机肥+分解菌的处理效果最显著(P〈0.01);微团聚体含量(〈0.01 mm)变化有增有减。有机质的含量与微团聚体组分呈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化草甸土 秸秆还田 微团聚体
下载PDF
模拟机械压实对黑土微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卢倩倩 王恩姮 陈祥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4-59,共6页
采用田间模拟机械压实的方法,通过对不同深度压实土壤水稳性微团聚体组成、平均质量比表面积、分形维数和分散系数等特征指标的测定、计算与分析,研究了机械压实对黑土区耕作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20 cm表层... 采用田间模拟机械压实的方法,通过对不同深度压实土壤水稳性微团聚体组成、平均质量比表面积、分形维数和分散系数等特征指标的测定、计算与分析,研究了机械压实对黑土区耕作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20 cm表层土壤仅12次压实时平均质量比表面积、分形维数和分散系数显著高于对照(P<0.05);>20~40 cm亚表层土壤3次压实时平均质量比表面积、分形维数值显著降低,而12次压实时平均质量比表面积、分形维数和分散系数显著增加(P<0.05);>40~80 cm下层土壤,平均质量比表面积、分形维数和分散系数随压实次数的增加而增大,除3次和6次压实之间外,其他处理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可以认为,压实对黑土区耕作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表现为下层土壤的积累压实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机械 压实 黑土 微团聚体 分形维数 分散系数
下载PDF
兰州市郊区土壤水稳定性微团聚体的组成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赵传燕 李林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0-94,共5页
微团聚体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水稳性的微团聚体质量分数能够反映土壤的肥力状况 .通过对兰州市郊区 2 9个样点的分析得出 :水稳性微团聚体质量分数少 ,使得土壤易板结 ,该现象在调查区已经明显出现 ;有机质质量分数与土壤的微团聚体... 微团聚体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水稳性的微团聚体质量分数能够反映土壤的肥力状况 .通过对兰州市郊区 2 9个样点的分析得出 :水稳性微团聚体质量分数少 ,使得土壤易板结 ,该现象在调查区已经明显出现 ;有机质质量分数与土壤的微团聚体质量分数呈正相关 ,但相关性不显著 ;碳酸钙质量分数与土壤中的水稳性团聚体呈显著相关 .这在粘粒质量分数和有机质质量分数低的钙质土壤中 ,碳酸钙成为土壤团聚体的重要胶结剂 .改善土壤结构必须重视有机肥料的使用 ;灌溉技术要改进 ,传统的漫灌方式不仅对土壤结构有很大的破坏作用 ,而且浪费水资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团聚体 土壤水 有机质
下载PDF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Stagnic Anthrosols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Soil Micro-Structure 被引量:5
15
作者 XU Xiang-ming HE Yu-r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9年第5期605-612,共8页
The Stagnic Anthrosols developed from quaternary yellow sedimentary parent material occupied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Southwest China. Fractal dimensions of particle size and micro-aggregate size distributions of Stag... The Stagnic Anthrosols developed from quaternary yellow sedimentary parent material occupied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Southwest China. Fractal dimensions of particle size and micro-aggregate size distributions of Stagnie Anthrosol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soil micro-structure had been prob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 were dominated by clay, the fractal dimensions of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 (Ds) were high and between 2.676-2.925, as the fractal dimensions of micro-aggregate size distributions (Da) were between 2.354-2.853. The fractal dimensions of particlesize distributions were preferably related with the ratio of coarse particles and fine particles (c/f20 ,m) and the micromorphological feature of skeleton grains. The evolution degree of micro-structure among horizons were reflected by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Ds within the profile. The fractal dimensions of micro-aggregate size distributions were related with the quantities, distributions of micro-aggregates and micro-pores.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soil micro-structures could be quantified by fractal dimensions preliminari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gnic Anthrosols micro-aggregate fractal dimension micro-MORPHOLOGY
下载PDF
Alterations of soil aggregates and intra-aggregate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after soil conversion from paddy soils to upland soils:Distribution,mineralization and driving mechanism
16
作者 Longfei KANG Jiamei WU +2 位作者 Chunfeng ZHANG Baoguo ZHU Guixin CHU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21-135,共15页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s of soil conversion on soil organic carbon(OC) content and its fractions within soil aggregates is essential for defining better strategies to improve soil structure and OC sequestration in te...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s of soil conversion on soil organic carbon(OC) content and its fractions within soil aggregates is essential for defining better strategies to improve soil structure and OC sequestration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However, the consequences of soil conversion from paddy soil to upland soil for soil aggregates and intra-aggregate OC pools are poorly understood. Therefor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quantify the effects of soil conversion on soil aggregate and intra-aggregate OC pool distributions. Four typical rice-producing areas were chosen in North and South China, paired soil samples(upland soil converted from paddy soil more than ten years ago vs. adjacent paddy soil) were collected(0–20 cm) with three replicates in each area. A set of core parameters(OC preservation capacity, aggregate carbon(C) turnover,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index) were evaluated to assess the responses of intra-aggregate OC turnover to soil conversion.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conversion from paddy soil to upland soil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formation of macro-aggregates and increased aggregate stability. It also notably decreased soil intra-aggregate OC pools, including easily oxidized OCa(EOCa), particulate OCa(POCa), and mineral-bound(MOCa) OC, and the sensitivity of aggregate-associated OC pools to soil conversion followed the order: EOCa(average reduction of 21.1%) > MOCa(average reduction of 15.4%) > POCa(average reduction of 14.8%). The potentially mineralizable C(C_(0))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upland soil than in paddy soil, but the corresponding decay constant(k) was lower in upland soil than in paddy soil. Random forest model and par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EOCa and pH were the important nutrient and physicochemical factors impacting k of C mineralization in paddy soil,while MOCa and C-related enzyme(β-D-cellobiohydrolase) were identified as the key factors in upland soil.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evidenced that soil conversion from paddy soil to upland soil increased t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cay constant easily oxidized organic C macro-aggregate meso-aggregate micro-aggregate mineral-bound organic C particulate organic C potentially mineralizable C
原文传递
名山河流域水稻土微团聚体对砷(As^(5+))的吸附-解吸特性 被引量:5
17
作者 姜强 夏建国 +3 位作者 杨奕 罗婉 文沛沨 卢思巍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8-154,共7页
以名山河流域典型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试验,采用平衡液吸附法及NaCl解吸剂解吸法研究全土及不同粒径微团聚体(2~0.25mm,0.25~0.053mm,0.053~0.002mm,<0.002mm)对砷(As5+)的吸附解吸特征,同时研究了土壤微团聚体对砷(As5+)热力... 以名山河流域典型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试验,采用平衡液吸附法及NaCl解吸剂解吸法研究全土及不同粒径微团聚体(2~0.25mm,0.25~0.053mm,0.053~0.002mm,<0.002mm)对砷(As5+)的吸附解吸特征,同时研究了土壤微团聚体对砷(As5+)热力学与动力学吸附解吸过程的特征。结果表明:水稻土及不同粒径微团聚体对砷(As5+)的吸附量随时间、浓度的增加而逐渐趋于平衡,动力学吸附以Elovich方程拟合最佳,热力学吸附以Freundlich方程拟合最佳;动力学吸附量随时间逐渐降低,在600min达到吸附动态平衡;热力学吸附量随时间逐渐增加,初始砷(As5+)浓度达到160mg/L后几乎处于吸附动态平衡,吸附过程分为快速和慢速2个阶段;砷的动力学、热力学吸附均以专性吸附为主,非专性吸附为辅;根据解吸难易程度分为易解吸与难解吸,各粒径微团聚体易解吸率大小依次为:(0.25~0.053mm)>(2~0.25mm)>原土>(0.053~0.002mm)>(<0.002mm),与有机质、游离氧化铁、CEC含量的大小呈正相关,难解吸率大小与之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5+ 水稻土 吸附解吸 微团聚体
下载PDF
石灰石粉作为矿物掺合料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田晓霞 董瑞 《混凝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48-150,共3页
主要研究石灰石粉作为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情况,采用400目的石灰石粉制备C40高性能混凝土中,对该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强度试验研究。
关键词 石灰石粉 矿物掺合料 微集料 桥梁工程
下载PDF
微骨料对水泥浆体工作性及其经时稳定性的影响
19
作者 刘津成 周新刚 连业辉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CAS 2023年第3期338-345,共8页
对掺加不同种类、不同含量的泥粉及细骨料中筛分出的微细骨料的水泥浆体进行流动度、稠化度与流变黏度试验,研究具有不同矿物成分及含量的微细骨料对拌合物工作性及经时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微骨料的MB值不仅与其矿物成分有关,也与... 对掺加不同种类、不同含量的泥粉及细骨料中筛分出的微细骨料的水泥浆体进行流动度、稠化度与流变黏度试验,研究具有不同矿物成分及含量的微细骨料对拌合物工作性及经时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微骨料的MB值不仅与其矿物成分有关,也与其细度等颗粒物理特性有关;MB值不仅影响浆体的流动度,也影响浆体的流动稳定性和流变黏度。稠化度可以很好地表征浆体的流变稳定性,稠化度越大,保坍性越差,流变黏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骨料 水泥浆体 MB值 流动度 稠化度 流变黏度
下载PDF
风沙土不同粒径微团聚体对氨氮的富集特征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而力 王嗣淇 王雅迪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20-326,共7页
风沙土是易发生溅蚀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土类,为估算风沙土吸附态氨氮流失量,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风沙土不同粒径微团聚体对氨氮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风沙土中微团聚体对氨氮具有富集作用。其原因有二:细粒级微团聚体中腐殖质含量高于粗... 风沙土是易发生溅蚀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土类,为估算风沙土吸附态氨氮流失量,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风沙土不同粒径微团聚体对氨氮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风沙土中微团聚体对氨氮具有富集作用。其原因有二:细粒级微团聚体中腐殖质含量高于粗粒级;细粒级微团聚体中有机质是通过可溶有机质与黏土矿物相互结合形成复合体而富集。黏粒和粉粒中的稳结态腐殖质占Ht比例相对高于其他粒级,稳结态腐殖质是形成复合体团聚结构的重要胶结物质,在复合体团聚结构中存在的孔隙填充方式氨氮吸附是导致黏粒级和粉粒级微团聚体对氨氮产生富集作用的原因;团聚体对氨氮的富集系数与腐殖质总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2=0.909),与稳结态腐殖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2=0.902);西辽河流域风沙土在暴雨径流中黏粒级和粉粒级冲泻质泥沙所携载的吸附态氨氮质量分数可分别按3 641.49、2 617.52 mg·kg-1估算,黏粒和粉粒级微团聚体的富集系数可分别按1.65和1.18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土 微团聚体 粒径 氨氮 吸附分配系数 富集系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