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原酸的肠道菌群代谢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
作者 李云 周明眉 +2 位作者 邢丽娜 石晓雯 贾伟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10-614,共5页
中药多数是以口服的形式进入消化道,而肠道难以吸收、在肠道内滞留时间较长的中药化学成分则更易受到肠道菌群的作用。肠道内微生物对中药的代谢发挥着重要作用。绿原酸作为许多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应用日趋广泛,其体内代谢的研究也备... 中药多数是以口服的形式进入消化道,而肠道难以吸收、在肠道内滞留时间较长的中药化学成分则更易受到肠道菌群的作用。肠道内微生物对中药的代谢发挥着重要作用。绿原酸作为许多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应用日趋广泛,其体内代谢的研究也备受关注。在胃和小肠中,仅约1/3的绿原酸被吸收,大肠尤其富含菌群的结肠是绿原酸的主要代谢吸收场所。针对绿原酸的体内外肠道菌群代谢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相关代谢产物,为进一步研究绿原酸在体内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原酸 肠道菌群 中药 微生物 代谢产物
原文传递
植物胚状体发生过程中主要代谢产物变化动态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臧运祥 郑伟尉 +1 位作者 孙仲序 达克东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1-136,共6页
从植物胚状体形成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角度 ,综述了国内外尤其是近 2 0年来该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论述了该过程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氨基酸、蛋白质、核酸、植物激素、酶活性等与胚状体的发生发育关系密切的主要代谢物质的动态变化... 从植物胚状体形成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角度 ,综述了国内外尤其是近 2 0年来该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论述了该过程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氨基酸、蛋白质、核酸、植物激素、酶活性等与胚状体的发生发育关系密切的主要代谢物质的动态变化及其对胚状体发生的影响。对胚状体形成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研究前景做了展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胚状体 发生过程 代谢产物 动态变化 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 核酸 植物激素 转基因 受体系统
下载PDF
食用菌代谢产物研究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晶英 郑雅莺 +1 位作者 张建光 张朝臣 《中国食用菌》 1997年第2期6-7,共2页
本文综述了食用菌核酸类物质、多糖、生理活性物质等代谢产物的研究现状。这些代谢产物作为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抗病物质及营养物质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尤其是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关键词 食用菌 代谢产物 植物
下载PDF
水仙内生真菌的分离及抑菌和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杨明俊 李娟 +3 位作者 薛鸿燕 王永刚 马雪青 姚广玉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19-824,共6页
目的分离纯化水仙根茎中的内生真菌,并对分离得到的真菌进行抑菌和抗肿瘤活性筛选。方法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水仙内生真菌后,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肺... 目的分离纯化水仙根茎中的内生真菌,并对分离得到的真菌进行抑菌和抗肿瘤活性筛选。方法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水仙内生真菌后,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和人肝癌细胞HepG2作为受试对象,采用滤纸片法和MTT法对内生真菌菌株发酵液的醋酸乙酯提取物进行抑菌和抗肿瘤活性检测。结果从水仙根茎共分离到18株内生真菌,各菌株发酵液的醋酸乙酯提取物对4种供试细菌和HepG2细胞都有抑制作用。在质量浓度10 mg/mL时,SX-R202和SX-S102对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抑菌圈直径分别达到18 mm和20 mm;在质量浓度1 mg/mL时,SX-R201、SX-R202、SX-R203和SX-R204对HepG2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86.0±1.1)%、(89.8±1.3)%、(62.9±0.9)%和(90.6±1.0)%。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SX-R201为尖孢镰刀菌属Fusarium sp.菌株、SX-R202和SX-R203为青霉属Penicillium sp.菌株、SX-R204和SX-S102为曲霉属Aspergillus sp.菌株。结论水仙内生真菌的抑菌和抗肿瘤效果明显,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仙 内生真菌 抑菌活性 抗肿瘤活性 代谢产物
原文传递
向日葵菌核病生防放线菌的分离筛选及拮抗作用的初探 被引量:14
5
作者 胡俊 刘正坪 +2 位作者 周洪友 丁俊 宋娟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6-99,共4页
根据微生物间的拮抗作用,试从病地土壤中分离拮抗放线菌,探索利用放线菌对向日葵菌核病进行生物防治的途径。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巴彦淖尔、包头等地所采集的土壤中分离出38个放线菌菌株,经过平板拮抗作用初测,有8个菌株(F-1、F-3、F-6... 根据微生物间的拮抗作用,试从病地土壤中分离拮抗放线菌,探索利用放线菌对向日葵菌核病进行生物防治的途径。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巴彦淖尔、包头等地所采集的土壤中分离出38个放线菌菌株,经过平板拮抗作用初测,有8个菌株(F-1、F-3、F-6、F-8、F-11、F-15、F-21、F-25)对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有拮抗作用。选出其中2个作用最明显的菌株(F-6、F-8),观察其在平板对峙培养中对向日葵核盘菌的抑制作用及其代谢产物对向日葵核盘菌的作用。结果表明:F-6、F-8菌株及其代谢产物对向日葵核盘菌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同时,对F-6、F-8两菌株的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进行了初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 核盘菌 拮抗放线菌 代谢产物
下载PDF
降解喹啉的假单胞菌BW003菌株的分离、鉴定和降解特性 被引量:13
6
作者 柏耀辉 赵翠 +2 位作者 肖亚娜 温东辉 唐孝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3546-3553,共8页
从焦化废水活性污泥中分离出1株能利用喹啉作为唯一碳、氮源及能源的高效降解菌,16S rRNA鉴定为Pseudomonassp..降解试验表明,菌株能将192--911 mg/L的喹啉在3--8 h内有效地降解,去除率均在96%--98%.最适降解温度为30℃,最适降解初始pH... 从焦化废水活性污泥中分离出1株能利用喹啉作为唯一碳、氮源及能源的高效降解菌,16S rRNA鉴定为Pseudomonassp..降解试验表明,菌株能将192--911 mg/L的喹啉在3--8 h内有效地降解,去除率均在96%--98%.最适降解温度为30℃,最适降解初始pH值为8.0.跟踪分析降解中间产物发现:在整个降解过程中,至少有43%的喹啉转化为2-羟基喹啉,其后有0.69%的2-羟基喹啉转化为2,8-二羟基喹啉,随后再转化为8-羟基香豆素;另外,至少有48%的喹啉中氮直接转化为氨氮,且外加碳源能促进氨氮的进一步转化,控制好碳氮比将能有效去除喹啉及其转化的各种污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eudomonassp. 喹啉 微生物降解 代谢产物
原文传递
乳酸菌及其代谢产物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燕 周常义 +1 位作者 苏文金 苏国成 《农产品加工(下)》 2012年第4期21-26,32,共7页
乳酸菌及其某些代谢产物,以其天然、强抗菌性及安全可靠等优势,已逐步成为取代传统食品保鲜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综述了乳酸菌用于食品保鲜的类型、乳酸菌及其代谢产物抗菌机制,及其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为研究开发新型食品保... 乳酸菌及其某些代谢产物,以其天然、强抗菌性及安全可靠等优势,已逐步成为取代传统食品保鲜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综述了乳酸菌用于食品保鲜的类型、乳酸菌及其代谢产物抗菌机制,及其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为研究开发新型食品保鲜技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代谢产物 食品 生物保鲜
下载PDF
三七种子后熟期的生理生化动态研究Ⅱ.代谢物质含量变化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安娜 崔秀明 +2 位作者 黄璐琦 段承俐 萧凤回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90-1093,共4页
目的:研究三七种子生理后熟期间种内储藏物质的变化情况,了解三七种子的生理特性,为良种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不同的种子保存温度,定期分析不同温度贮藏三七种子可溶性糖、淀粉、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三七种子在... 目的:研究三七种子生理后熟期间种内储藏物质的变化情况,了解三七种子的生理特性,为良种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不同的种子保存温度,定期分析不同温度贮藏三七种子可溶性糖、淀粉、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三七种子在贮藏过程中,贮藏物质可溶性糖、淀粉、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结论:三七种子后熟期间种内贮藏物质的变化是其生理变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也是引起或加速三七种子在贮藏过程中劣变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种子 生理后熟 代谢物质
下载PDF
交变磁场对猴头菌生长及胞外多糖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高梦祥 夏帆 朱朋涛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9-141,90,共4页
以猴头菌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磁场强度和作用时间,研究交变磁场对猴头菌生长效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磁场对猴头菌胞外多糖的作用相对菌丝的作用有滞后性,在磁场强度为1.06 A/m,作用时间为12 h时,磁场对猴头菌菌丝的生长促进作用最强... 以猴头菌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磁场强度和作用时间,研究交变磁场对猴头菌生长效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磁场对猴头菌胞外多糖的作用相对菌丝的作用有滞后性,在磁场强度为1.06 A/m,作用时间为12 h时,磁场对猴头菌菌丝的生长促进作用最强,猴头菌的菌质干质量增长率达140.1%;作用时间为24 h时,猴头菌胞外多糖质量浓度增长率达100.8%;作用时间为48 h时,磁场对猴头菌胞外多糖的生长促进作用最强,猴头菌胞外多糖质量浓度增长率达271.7%。在作用时间为24 h时,磁场对猴头菌胞外多糖的生长促进作用最强的磁场强度为0.8 A/m,猴头菌胞外多糖质量浓度增长率达18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头菌交变磁场生长代谢产物
下载PDF
乳酸菌与结肠癌 被引量:14
10
作者 王淑梅 张兰威 单毓娟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67-674,共8页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结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结肠癌的发病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这使得对结肠癌的预防和治疗都面临困境。研究普遍认为人体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是预防结肠癌的关键,而摄入乳酸菌可起到维持肠道微生物菌群平衡的作用...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结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结肠癌的发病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这使得对结肠癌的预防和治疗都面临困境。研究普遍认为人体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是预防结肠癌的关键,而摄入乳酸菌可起到维持肠道微生物菌群平衡的作用。因此,乳酸菌的生物学功能和抗肿瘤作用日渐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本文结合我们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从结肠癌的发病原因着手,详述了乳酸菌抑制结肠癌的可能途径或机制,最后总结了乳酸菌各成分及其代谢产物在潜在抑制结肠癌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结肠癌 致癌物 菌体成分 代谢产物
原文传递
空间分辨代谢组学进展和挑战 被引量:12
11
作者 殷志斌 黄文洁 +1 位作者 伍欣宙 晏石娟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2-51,共20页
空间分辨代谢组学即整合质谱成像和代谢组学技术,对动/植物组织和细胞中内/外源性代谢物的种类、含量和差异性空间分布进行精准测定。质谱成像技术因其具有无标记、非特异、高灵敏度、高化学覆盖、元素/分子同时检测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 空间分辨代谢组学即整合质谱成像和代谢组学技术,对动/植物组织和细胞中内/外源性代谢物的种类、含量和差异性空间分布进行精准测定。质谱成像技术因其具有无标记、非特异、高灵敏度、高化学覆盖、元素/分子同时检测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动/植物组织中各类代谢物、多肽和蛋白的时空分布研究。首先介绍了代谢组学和质谱成像技术的研究现状,然后重点综述了空间分辨代谢组学在动物组织、植物组织和单细胞水平上的前沿应用。最后展望了空间分辨代谢组学技术的现有瓶颈和未来发展方向。空间分辨代谢组学是继代谢组学之后又一门新兴的分子成像组学技术,能够无标记、可视化检测动物组织中外源性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植物组织中多种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转运途径和积累规律。该技术将推动靶向药物发现、病理机制解析和动植物生长发育密切关联的空间代谢网络调控等前沿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谱成像 代谢组学 空间分辨 可视化检测 代谢产物
下载PDF
乳酸菌及其代谢产物在乳制品保鲜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2
作者 宋继宏 王记成 +1 位作者 其木格苏都 张和平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37-41,共5页
乳酸菌及其某些代谢产物,以其天然、强抗菌性及安全可靠等优势,已逐步应用于食品保鲜中。对乳酸菌用于乳制品保鲜的类型、代谢产物抗菌机制以及应用进行了综述,为研究开发新型食品保鲜剂提供依据。
关键词 乳酸菌 代谢产物 乳制品保鲜
下载PDF
咪唑烟酸在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及其代谢物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学东 王慧利 樊德方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2-45,53,共5页
通过分析咪唑烟酸在4种典型土壤中灭菌和非灭菌条件下的降解动力学差异,初步探讨了土壤中的微生物对其降解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咪唑烟酸在非灭菌条件下的半衰期为29~44d,在灭菌条件下的半衰期为81~134d,在非灭菌条件下的降解速率比灭... 通过分析咪唑烟酸在4种典型土壤中灭菌和非灭菌条件下的降解动力学差异,初步探讨了土壤中的微生物对其降解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咪唑烟酸在非灭菌条件下的半衰期为29~44d,在灭菌条件下的半衰期为81~134d,在非灭菌条件下的降解速率比灭菌条件下提高1 3~3 4倍。在小粉土中微生物降解的理论半衰期约为48d,为灭菌条件下的近3倍,充分说明了土壤中的微生物在咪唑烟酸的降解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运用LC-ESI-MS检测到4种微生物降解产物,它们的分子量分别为219,222,201和149,并由此推断了咪唑烟酸在土壤中降解转化的主要途径为:首先被微生物转化成更为稳定的氨盐产物,然后再进一步脱甲基、羧基和异丙基及咪唑啉酮环的开裂和重排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唑烟酸 微生物降解 代谢产物 质谱图
下载PDF
发育时期对少花龙葵光合生理特性及代谢产物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赵则海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12-316,共5页
该文研究了不同发育时期对少花龙葵生长特征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并对其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总黄酮以及绿原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少花龙葵发育时期主要包括营养期、花期和果期3个阶段,其快速增长期为3个月。少花龙葵叶片光... 该文研究了不同发育时期对少花龙葵生长特征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并对其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总黄酮以及绿原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少花龙葵发育时期主要包括营养期、花期和果期3个阶段,其快速增长期为3个月。少花龙葵叶片光合速率营养期和花期均较高,而在果期明显下降。少花龙葵进入花期后,叶绿素含量达到最大,光饱和点达到最高,光补偿点最低,表明少花龙葵在花期利用强光和弱光能力最高。不同发育时期少花龙葵叶中可溶性糖含量与可溶性蛋白变化规律有相反的趋势。少花龙葵叶片总黄酮含量随生长时间增加而降低;少花龙葵营养期和花期叶片绿原酸含量随生长时间增加而增加。即将开花的营养期少花龙葵叶片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黄酮类成分含量均较高,兼具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不同发育时期少花龙葵叶片初生代谢产物之间、次生代谢产物之间以及初生代谢产物与次生代谢产物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时期 光合特性 代谢产物 少花龙葵
下载PDF
微生物发酵饲料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陶丽娟 李建涛 杨桂芹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15-20,共6页
微生物发酵饲料是利用微生物发酵工程开发的新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总称。微生物发酵饲料能够提高饲料利用率,改善动物健康水平,提高生长性能及免疫功能等。本文综述了微生物发酵饲料的菌种及特征、生产工艺、代谢产物检测及其在动物生... 微生物发酵饲料是利用微生物发酵工程开发的新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总称。微生物发酵饲料能够提高饲料利用率,改善动物健康水平,提高生长性能及免疫功能等。本文综述了微生物发酵饲料的菌种及特征、生产工艺、代谢产物检测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发酵饲料 发酵菌种 代谢产物 动物生产
下载PDF
白蚁共生放线菌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晓杰 莫晓畅 莫建初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37-444,共8页
白蚁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是目前较受关注的研究热点,其肠道及巢内的共生微生物在降解木质纤维素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放线菌是这些共生微生物中的重要一类,广泛存在于肠道、蚁巢及其周围土壤中,目前已探明共生放线菌在参与白蚁碳... 白蚁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是目前较受关注的研究热点,其肠道及巢内的共生微生物在降解木质纤维素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放线菌是这些共生微生物中的重要一类,广泛存在于肠道、蚁巢及其周围土壤中,目前已探明共生放线菌在参与白蚁碳氮循环及保护巢群免受外来病菌侵染等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近年来,人们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了部分共生放线菌的类群,发现了许多具应用前景的新放线菌及相关酶和代谢产物。因此,研究与白蚁相关的放线菌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白蚁共生菌群落间的互作及其与宿主间的关系,而且对人类开发自然资源也有较大的帮助。本文对白蚁共生放线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供同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菌 白蚁 共生关系 抗生素 代谢产物
下载PDF
测定油菜花粉生活力的一种新方法——代谢物质外渗法 被引量:6
17
作者 浦惠明 威存扣 傅寿仲 《中国油料》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79-81,84,共4页
具有生命活力的油菜花粉经蒸馏水培养(25℃,20分钟)产生的代谢物质在酸的作用下可迅速外渗,检测具外渗物的花粉数可估计花粉生活力。用外渗法测定花粉生活力简单易行、快速准确,是测定油莱花粉生活力的较理想方法。
关键词 油菜 花粉 生活力 测定 外渗法
下载PDF
白酒酿造中丙酸菌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维 牟飞燕 +4 位作者 陈玫 董孝元 常煦 方尚玲 陈茂彬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共6页
近年来,对于白酒酿造过程中功能性微生物的研究备受关注,但是对丙酸菌的研究较少。丙酸为丙酸乙酯合成的前体物质,丙酸菌的丙酸产量与丙酸乙酯的合成量呈正相关。丙酸与丙酸乙酯对白酒风味具有一定的贡献,丙酸呈现出酸性气味;丙酸乙酯... 近年来,对于白酒酿造过程中功能性微生物的研究备受关注,但是对丙酸菌的研究较少。丙酸为丙酸乙酯合成的前体物质,丙酸菌的丙酸产量与丙酸乙酯的合成量呈正相关。丙酸与丙酸乙酯对白酒风味具有一定的贡献,丙酸呈现出酸性气味;丙酸乙酯具有菠萝香香味、味略涩、似芝麻香。为充分了解白酒酿造中丙酸菌的作用,该文对白酒酿造中产酸微生物,丙酸菌的生理特性、代谢途径及产物、对白酒风味的贡献及在白酒酿造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且提出后续相关研究方向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酸菌 代谢途径 代谢产物 白酒风味 应用
下载PDF
补肾壮骨滴丸中淫羊藿苷在骨质疏松模型与正常大鼠体内组织分布比较 被引量:6
19
作者 訾慧 李可强 郑洪新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856-2859,I0023,共5页
目的:探讨补肾壮骨滴丸中主要活性成分淫羊藿苷在骨质疏松模型与正常大鼠体内组织分布的差异。方法:SPF大鼠分为骨质疏松模型组和正常组,各分为5组,每组6只。各组按淫羊藿苷118 mg·kg-1灌胃给予补肾壮骨滴丸。于40 min,1.5,4,24 h... 目的:探讨补肾壮骨滴丸中主要活性成分淫羊藿苷在骨质疏松模型与正常大鼠体内组织分布的差异。方法:SPF大鼠分为骨质疏松模型组和正常组,各分为5组,每组6只。各组按淫羊藿苷118 mg·kg-1灌胃给予补肾壮骨滴丸。于40 min,1.5,4,24 h取各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组大鼠各组织中淫羊藿苷及其代谢产物淫羊藿次苷Ⅰ、淫羊藿次苷Ⅱ、淫羊藿素的质量浓度。结果:补肾壮骨滴丸中淫羊藿苷经口给药后,在模型组大鼠体内吸收分布较正常组稍缓,但蓄积浓度较高,体内存留时间延长;代谢产物在模型大鼠组织中分布浓度也高于正常大鼠组,体内停留时间较长,其中淫羊藿素在肌肉组织中的浓度远远高于正常大鼠组,具显著性差异。结论:本实验通过比较正常及病理状态下经口服给药后,从体内组织分布方面证明了药物在不同环境下体内动力学特征存在差异。这可能与本方补肾填精同时,激发肾精的组织修复功能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苷 组织分布 代谢产物
下载PDF
Enterobacter sp. CV-v对孔雀石绿的脱色特性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都林娜 李刚 +3 位作者 杨玉义 许方程 王阳 泮琇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675-3682,共8页
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了各种操作因素对菌株Enterobacter sp.CV-v降解孔雀石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碳源中,葡萄糖对脱色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而供试氮源中,酵母粉对脱色的促进效果最优;同时,供试金属离子中,锰离子对脱色的促进效果最优.... 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了各种操作因素对菌株Enterobacter sp.CV-v降解孔雀石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碳源中,葡萄糖对脱色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而供试氮源中,酵母粉对脱色的促进效果最优;同时,供试金属离子中,锰离子对脱色的促进效果最优.在p H=3.0~10.0、温度20~50℃之间时,菌株CV-v对孔雀石绿的12 h脱色率在90%以上.此外,该菌株可在6 h内完全脱色浓度低于500 mg·L-1的孔雀石绿.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孔雀石绿脱色的动力学数据与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度最好(R2=0.9755).酶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锰过氧化物酶和孔雀石绿还原酶可能与菌株CV-v降解孔雀石绿相关.此外,代谢产物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菌株CV-v降解孔雀石绿的主要产物为二甲氨基二苯甲酮和4-羟基-N,N-二甲基苯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TEROBACTER sp. 孔雀石绿 脱色特性 代谢产物 代谢机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