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litary fibrous tumor of the pancreas: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被引量:4
1
作者 Daniel Paramythiotis Konstantinia Kofina +3 位作者 Petros Bangeas Fani Tsiompanou Georgia Karayannopoulou George Basdanis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SCIE CAS 2016年第6期461-466,共6页
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 is a mesenchymal tumor typically located in the pleura,but can also be found as an asymptomatic mass in other areas,including the liver,peritoneum,kidney and salivary glands.However,SFT rar... 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 is a mesenchymal tumor typically located in the pleura,but can also be found as an asymptomatic mass in other areas,including the liver,peritoneum,kidney and salivary glands.However,SFT rarely locates in the pancreas.We present such a case of pancreatic SFT,along with a review of all reported cases.A 55-year-old man was treated surgically for an asymptomatic pancreatic mass after a rigorous preoperative control.Histologic examination of the resected specimen showed characteristics of an SFT.As only 15 cases of pancreatic SFT have been reported so far,an attempt to compare the cases was considered intriguing.We found that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SFT were mainly women(81.25%),with a median age of 54 years at the time of diagnosis and a median tumor size of 5.83 cm.Pancreatic SFTs were revealed incidentally in 50% of cases,and all of them showed an enhancement through arterial computed tomography.All tumors were positive for CD34,ten were positive for Bcl-2,and twelve were negative for S100.The diagnosis of this pancreatic tumor is established by a combination of clinical suspicion,imaging procedures and histological findings,and is confirm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Although the behavior of SFTs is rather benign,close clinical follow-up is recommended due to a potentially malignant n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ITARY FIBROUS tumor PANCREAS mesenchymal tumors Differential diagnosis SOLITARY FIBROUS tumor treatment
下载PDF
伴EWSR1基因重排的颅内黏液样间叶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2
作者 段书强 周和平 宣兰兰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5期387-390,395,共5页
目的 探讨伴EWSR1基因重排的颅内黏液样间叶性肿瘤(IMM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 对1例伴EWSR1基因重排的IMMT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和分子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48... 目的 探讨伴EWSR1基因重排的颅内黏液样间叶性肿瘤(IMM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 对1例伴EWSR1基因重排的IMMT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和分子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48岁,数月以来常无明显诱因反复头晕,影像学检查显示右侧顶部大脑镰旁结节状占位。组织病理学显示肿瘤呈多结节状,局部囊性变,周围均可见淋巴组织袖套及滤泡生发中心形成,结节内可见由短梭形细胞构成的纤维样区域和间质显著黏液变的区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不同程度表达EMA、CD99、Desmin及CD68。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肿瘤细胞EWSR1基因重排。术后随访32个月,患者情况良好,无复发及转移征象。结论 伴EWSR1基因重排的IMMT是《世界卫生组织(2021)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新增的肿瘤类型,属罕见肿瘤,其临床病理诊断较困难,确诊需结合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和分子检测,长期随访显示肿瘤具有惰性生物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叶性肿瘤 颅内 病理诊断 EWSR1 PET::CREB
下载PDF
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凯 刘德全 +1 位作者 李艳 姜艳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9期714-716,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GIMTs)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常规内镜活检诊断的GIMTs患者80例,均行超声内镜检查,根据内镜表现选择不同治疗方法,术后行病理学检查,分析超声内镜对GIMTs的诊断效能及手术指导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GIMTs)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常规内镜活检诊断的GIMTs患者80例,均行超声内镜检查,根据内镜表现选择不同治疗方法,术后行病理学检查,分析超声内镜对GIMTs的诊断效能及手术指导价值。结果超声内镜检查显示,脂肪瘤多分布于胃(66.67%),起源于黏膜肌层(50.00%)或黏膜下层(50.00%),低回声、微钙化、边缘不规则占比依次为66.67%、75.00%、50.00%;平滑肌瘤多分布于食管(83.33%),起源于黏膜肌层(83.33%),低回声、微钙化、边缘不规则占比依次为61.90%、69.05%、59.52%;间质瘤多分布于胃(76.92%),起源于固有肌层(38.46%),低回声、微钙化、边缘不规则占比依次为73.08%、69.23%、61.54%。超声内镜准确诊断脂肪瘤10例,敏感性83.33%、特异性92.65%,准确率91.25%;准确诊断平滑肌瘤37例,敏感性88.10%、特异性81.58%,准确率85.00%;准确诊断间质瘤19例,敏感性73.08%、特异性94.44%,准确率87.50%。经超声内镜诊断的60例GIMTs行胃镜下指导治疗,手术均一次性成功,术后未出现穿孔、出血等并发症。术后2个月复查所有患者创面愈合情况良好,肿瘤未见复发。结论超声内镜对GIMTs诊断效果显著,且对患者胃镜切除术选择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内镜 间叶源性肿瘤 上消化道 胃镜切除术 诊断效能
下载PDF
间叶组织肿瘤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53、Rb基因产物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冀学宁 王波 +3 位作者 毛利民 王丽辉 吕申 张朝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34-538,共5页
目的:探讨间叶组织肿瘤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p53、Rb基因产物表达的相互关系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127例间叶组织肿瘤恶性组85例,良性组42例PCNA、p53、Rb基因产物表达情况。结果... 目的:探讨间叶组织肿瘤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p53、Rb基因产物表达的相互关系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127例间叶组织肿瘤恶性组85例,良性组42例PCNA、p53、Rb基因产物表达情况。结果:PCNA、p53、Rb基因产物在恶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4.7%72/85,54.1%46/85,58.8%50/85;良性组中分别为40%17/4216.7%7/42,21.4%9/42。良、恶性肿瘤间各种基因产物表达差异显著(P<0.0005)。PCNA在Ⅰ、Ⅱ、Ⅲ级恶性间叶组织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9%(17/27)、94.2%(33/35)、95.6%(22/23),Ⅰ级与Ⅱ、Ⅲ级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p53基因产物在Ⅰ、Ⅱ、Ⅲ级恶性间叶组织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9.6%(8/27)、60%(21/35)、73.9%(17/23),Ⅰ级与Ⅱ级、Ⅰ级与Ⅲ级间差异显著分别为P<0.05,P<0.01);Rb基因产物在Ⅰ、Ⅱ、Ⅲ级恶性间叶组织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9%(17/27)、57.1%(20/35)、56.5%(13/23),随分化程度降低,阳性表达率降低,但各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间叶组织肿瘤中PCNA/p53基因产物表达呈正相关(r=0.345,P<0.001);Rb/p53基因产物表达呈正相关(r=0.219,P<0.05);PCNA/Rb基因产物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叶组织肿瘤 PCNA P53 RB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2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谭小强 王华光 +1 位作者 张建军 尹文祯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8年第12期1999-2000,共2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至2006年收治的26例GIST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结果26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低度恶性17例(65%),高度恶性9例(35%)。随访时间6个月至7年,4例出...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至2006年收治的26例GIST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结果26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低度恶性17例(65%),高度恶性9例(35%)。随访时间6个月至7年,4例出现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5例死亡(其中4例为高度恶性GIST)。结论GIST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较低,其确诊依赖免疫病理结果。目前GIST的治疗主要依赖手术治疗为主。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积极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可延长生存期和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间叶性肿瘤 临床分析 患者
原文传递
胃肠间质瘤多排螺旋CT影像表现及免疫组化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赵国芳 《中国医药导刊》 2011年第3期420-421,共2页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的16排螺旋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8年5月~2010年12月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13例胃肠间质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胃肠间质瘤均为单发,发病年龄37~79岁,平均年龄55岁。良性5例、...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的16排螺旋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8年5月~2010年12月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13例胃肠间质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胃肠间质瘤均为单发,发病年龄37~79岁,平均年龄55岁。良性5例、不确定性3例、恶性5例,其中,病灶位于胃8例,小肠5例。最大径>5cm者,CT表现为形态多不规则,呈外突性或伴浸润性生长,可见囊变坏死,明显不均匀强化,多为高度危险性。最大径<5cm者,形态多规则,边界清楚,呈膨胀性生长,密度均匀,强化均匀,多为中度及以下危险性。结论:CT检查有助于胃肠间质瘤的准确定位,以及观察肿瘤大小、密度、强化特点、形态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间叶源性肿瘤 X计算机 体层摄影技术
下载PDF
前列腺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7
作者 张陈 李亚伟 +5 位作者 闫茹诚 王冲 张泽 刘甜甜 唐召 黄后宝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3期301-303,共3页
目的:探讨前列腺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AM)临床表现及诊疗过程中的特征,以提高对AAM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弋矶山医院1例AA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其临床特点。结果:本例患者行两次... 目的:探讨前列腺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AM)临床表现及诊疗过程中的特征,以提高对AAM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弋矶山医院1例AA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其临床特点。结果:本例患者行两次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术后恢复良好,患者随访期间(随访时间2015年11月~2019年4月)复发1次,但未发生转移。结论:AAM在临床上属于罕见间充质肿瘤。这类疾病在诊疗过程中,需与黏液样神经纤维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血管肌成纤维细胞瘤相鉴别。其最佳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术后存在复发及转移的可能性,术后随访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 前列腺 间充质肿瘤 复发
下载PDF
胃窦炎性纤维性息肉并重度贫血: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斌 钟梓尤 李健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9年第11期1246-1248,共3页
炎性纤维性息肉(inflammatory fibroid polyp,IFP)是一种罕见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消化道良性间叶源性肿瘤。其病理表现为增生的梭形、卵圆形纤维母细胞和血管,伴有各种炎细胞浸润。现报道1例确诊的胃IFP并重度贫血病例,并系统复习该病的... 炎性纤维性息肉(inflammatory fibroid polyp,IFP)是一种罕见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消化道良性间叶源性肿瘤。其病理表现为增生的梭形、卵圆形纤维母细胞和血管,伴有各种炎细胞浸润。现报道1例确诊的胃IFP并重度贫血病例,并系统复习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纤维性息肉 间叶源性肿瘤 病例报道
下载PDF
支气管和食管同时受累的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报告
9
作者 邢国燕 赵树波 +3 位作者 朱强 李丽娜 许阳 梁志欣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2期1102-1105,共4页
目的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相对少见,本文探讨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呼吸内科2018年收治的1例支气管和食管同时受累的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进行分... 目的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相对少见,本文探讨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呼吸内科2018年收治的1例支气管和食管同时受累的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患者男性,53岁,以干咳、活动后喘憋为主要表现。支气管镜检查提示左主支气管新生物,肺CT提示左肺不张。患者2017年10月在外院因"食管肿瘤"手术,术后病理切片于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会诊,考虑为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低度恶性)。给予支气管镜下氩等离子体凝固术、高频电刀切除术等介入综合治疗,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肺部影像学检查示左肺复张,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符合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改变。结论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属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支气管和食管同时受累者更为少见。明确诊断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为首选,无手术机会的患者若有气道阻塞及肺不张等临床表现,可以经气管镜下介入治疗并辅以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间叶性肿瘤 介入治疗 气管镜
下载PDF
PCNA、p53、pRb基因产物的表达与间叶组织肿瘤良恶性关系研究
10
作者 吕申 冀学宁 +2 位作者 毛利民 王波 张朝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3期175-177,共3页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12 7例间叶组织肿瘤中PCNA、p53、pRb基因产物的表达与间叶组织肿瘤恶性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85例恶性间叶组织肿瘤中 ,PCNA、p53、pRb基因产物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4 7% ( 72 / 85) ,54 1% ( 4 6/ 85) ,58 8% ( 50...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12 7例间叶组织肿瘤中PCNA、p53、pRb基因产物的表达与间叶组织肿瘤恶性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85例恶性间叶组织肿瘤中 ,PCNA、p53、pRb基因产物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4 7% ( 72 / 85) ,54 1% ( 4 6/ 85) ,58 8% ( 50 / 85) ;4 2例良性间叶组织肿瘤中 ,PC NA、p53、pRb基因产物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4 0 % ( 17/ 4 2 ) ,16 7% ( 7/ 4 2 ) ,2 1 4 % ( 9/ 4 2 )。两者差异显著 (P <0 0 0 1)。结果 :检测PCNA、p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叶组织肿瘤 P53 PRB 预后 增殖细胞核杭原
下载PDF
胃恶性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
11
作者 张德巍 高英 杨大业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6年第11期1407-1409,共3页
目的:探讨胃恶性间质瘤的术前诊断方法及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2005年间收治的9例胃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理化检查、治疗方法及结果。结果:胃恶性间质瘤患者多表现为反复的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不适及腹... 目的:探讨胃恶性间质瘤的术前诊断方法及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2005年间收治的9例胃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理化检查、治疗方法及结果。结果:胃恶性间质瘤患者多表现为反复的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不适及腹部包块,纤维胃镜、超声内镜、消化道钡透、腹部CT检查有助于手术前诊断。本组患者肿瘤最大直径为5.5cm^21cm,平均为11.8cm,根治性手术7例、姑息性减瘤手术2例,根治性手术患者中2例术后复发接受二次手术,4例无瘤生存5年以上,姑息性手术2例患者均于术后6个月内死亡。免疫组化检查CD117阳性9例(100%)、CD34阳性7例(77.8%)、Vimentin阳性7例(77.8%)S-100阳性5例(55.6%),Actin阳性4例(44.5%)。结论:免疫组化检查可确诊胃恶性间质瘤,根治性手术减少手术后复发及远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瘤 间叶组织肿瘤
下载PDF
腹腔57例巨大间叶源性肿瘤报告并文献复习
12
作者 刘颂 陆晓峰 +8 位作者 王萌 王峰 宋鹏 康星 沈晓菲 胡琼源 陶亮 郑黎明 管文贤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4期411-414,共4页
目的分析腹腔巨大间叶源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外科治疗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自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57例腹腔巨大间叶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种及人口学特征、术中探查及外科治疗情况、围手术期及随访预后情况等。对于连续... 目的分析腹腔巨大间叶源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外科治疗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自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57例腹腔巨大间叶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种及人口学特征、术中探查及外科治疗情况、围手术期及随访预后情况等。对于连续型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若满足正态分布,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若不满足正态分布,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对于分类变量,以频数(百分率)表示。所有数据分析与统计用GraphPad Prism9.0完成。结果共纳入57例直径≥10 cm,瘤体≥1kg的腹腔巨大间叶源性肿瘤,包括间质瘤31例、脂肪肉瘤13例、平滑肌肉瘤2例、横纹肌肉瘤2例、淋巴管瘤2例、神经鞘瘤2例及其他肿瘤5例。发病年龄(55.8±13.9)岁,肿瘤直径(13.0±7.0)cm,手术时长(175.0±90.0)min,术中出血量(200.0±450.0)ml,术中输血率26.3%,多灶率22.8%,整块切除率80.7%,侵犯周围结构率22.8%,联合脏器切除率50.9%,患者术后住院(11.0±5.0)d、随访(23.0±16.0)个月,死亡4例(7.0%),均因肿瘤复发转移死亡。结论间质瘤与脂肪肉瘤是最多见的腹腔巨大间叶源性肿瘤,不同类型肿瘤的临床特征与外科治疗存在差异,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有助于改善此类患者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叶源性肿瘤 外科手术 预后
原文传递
胃肠间叶源性肿瘤210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志强 王杉 +3 位作者 叶颖江 康益龙 孙昆昆 郑红芳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11-16,共6页
目的分析胃肠间叶源性肿瘤(GIM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特征,探讨各项诊断指标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原病理诊断为GIMT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连续切片CD117、CD34、Desmin、SMA、PS100五... 目的分析胃肠间叶源性肿瘤(GIM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特征,探讨各项诊断指标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原病理诊断为GIMT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连续切片CD117、CD34、Desmin、SMA、PS100五联染色的方法观察免疫组化表型,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及苏木精.伊红染色,重新确认诊断。结果210例GIMT经复习后,确诊为胃肠间质瘤(GIST)127例(60.5%),平滑肌(肉)瘤33例(15.7%),神经源性肿瘤27例(12.8%),其他GIMT23例(11.0%)。GIST与平滑肌肿瘤患者男女性别比例相当,神经源性肿瘤和其他GIMT男性高于女性。GIST的好发部位依次是胃(51.2%)、小肠(19.7%)、食管(11.0%)、结直肠(10.2%);平滑肌(肉)瘤好发部位为食管(15/33,45.5%),神经源性肿瘤好发于腹膜后(20/27,74.1%)。GIsT常见的临床首发症状依次为消化道出血36例(28.3%)、腹痛27例(21.3%)、腹部包块24例(18.9%),GIST之外的GIMT均无消化道出血的首发症状。79.5%的GIST和72.7%的平滑肌(肉)瘤肿瘤局限;33.3%的神经源性肿瘤侵及邻近器官或组织;GIST之外的GIMT均无远处转移。GIST细胞形态中梭形细胞占72.5%,上皮样细胞占11.8%,多形性细胞占15.7%;平滑肌(肉)瘤的梭形细胞占94.0%。GIST免疫组化CD117染色阳性率93.7%,CD34阳性率69.3%,Desmin阳性率13.4%,SMA阳性率12.6%,PS100阳性率10.2%。平滑肌(肉)瘤Desmin阳性率78.5%、SMA阳性率63.6%,而CD117、CD34和PS100阴性。神经源性肿瘤88.9%为PS100弥漫强阳性表现。结论GIMT以GIST为主,GIST与平滑肌(肉)瘤、神经源性肿瘤在首发症状、好发部位、生物学行为和免疫表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免疫组化检测是GIMT鉴别诊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叶源性肿瘤 胃肠间质瘤 病理学 临床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叶源性肿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盛卫忠 刘寒 +2 位作者 纪元 吴海福 楼文晖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2年第2期143-146,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叶源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0年10月间接受腹腔镜手术的35例胃间叶源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术后病理及随访结...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叶源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0年10月间接受腹腔镜手术的35例胃间叶源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术后病理及随访结果等。结果:所有手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其中使用内镜下线型切割闭合器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27例,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大部切除术4例,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大部切除术4例。8例手术采用术中胃镜的双镜治疗。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中位手术时间90(60~16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42.1±23.6)(10~200)mL,肿瘤平均大小(35.4±13.5)(10~62)mm,肿瘤切缘术中冷冻及术后石蜡病理均为阴性。术后病理胃间质瘤26例、胃神经鞘瘤5例、胃平滑肌瘤2例、胃脉管瘤1例、胃纤维母/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3±1.3)(4~10)d,无术后并发症。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2(12~43)个月,所有病人均无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腹腔镜手术切除胃间叶源性肿瘤是安全、微创、有效的,应作为此类肿瘤治疗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叶源性肿瘤 腹腔镜 外科治疗
下载PDF
消化道平滑肌肿瘤临床病理及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侯英勇 陶琨 +5 位作者 谭云山 纪元 周仲文 郁敏 陆孝禹 朱雄增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5期277-280,I075,共5页
目的 探讨消化道平滑肌肿瘤的临床病理及形态学特点 ,提供常规HE诊断的依据。方法 结合免疫组化和形态学观察 ,从 30 0余例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中确诊 4 5例消化道平滑肌肿瘤。结果 消化道平滑肌肿瘤最常发生于食管 ,其次为胃和直肠... 目的 探讨消化道平滑肌肿瘤的临床病理及形态学特点 ,提供常规HE诊断的依据。方法 结合免疫组化和形态学观察 ,从 30 0余例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中确诊 4 5例消化道平滑肌肿瘤。结果 消化道平滑肌肿瘤最常发生于食管 ,其次为胃和直肠。其中食管固有肌层平滑肌瘤 2 0例 ,黏膜肌平滑肌瘤 7例 ,黏膜肌平滑肌肉瘤 1例 ;胃平滑肌瘤 12例 ,均为固有肌层 ;直肠平滑肌瘤 5例 ,其中黏膜肌平滑肌瘤 3例。随访 15例固有肌层平滑肌瘤 ,无肿瘤相关性死亡。镜下平滑肌瘤瘤细胞稀少或欠丰富 ,梭形 ,胞质丰富嗜伊红 ,交叉束状排列 ,偶见钙化及囊变。α SMA、MSA、desmin均弥漫强 (+) ,1例CD117局灶弱 (+) ,CD34均 (- )。平滑肌肉瘤瘤细胞丰富嗜伊红 ,细胞明显异型 ,有核分裂。结论 消化道平滑肌肿瘤少见 ,绝大部分为良性 ,恶性罕见 ;最常见于食管和胃 ,直肠也可发生。了解其临床病理特点有助于做出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平滑肌肿瘤 临床病理 形态学 研究
下载PDF
颅内血管周细胞瘤与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与病理对照 被引量:9
16
作者 韩引萍 张玉婷 +2 位作者 刘建莉 张学凌 周俊林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917-921,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颅内血管周细胞瘤与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差异。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周细胞瘤18例,孤立性纤维瘤10例,所有病例均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对其影像征象进行对照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计数资... 目的对比分析颅内血管周细胞瘤与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差异。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周细胞瘤18例,孤立性纤维瘤10例,所有病例均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对其影像征象进行对照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血管周细胞瘤与孤立性纤维瘤在与附着硬膜的关系、硬膜尾征征象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瘤形态、T2WI信号、囊变坏死及出血、瘤周水肿、骨质破坏及强化方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肿瘤形态多呈分叶状、不规则形,T2WI等高信号,囊变坏死及出血多见,瘤周水肿较明显,颅骨破坏可见,增强后明显强化;后者肿瘤形态多呈类圆形或椭圆形,T2WI有低信号区,囊变坏死及出血少见,瘤周水肿轻,无颅骨破坏,增强后明显强化,并有延迟强化。结论颅内血管周细胞瘤与孤立性纤维瘤影像表现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间叶组织肿瘤 血管周细胞瘤 孤立性纤维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超声内镜对胃内异位胰腺与间叶源性肿瘤的诊断比较 被引量:8
17
作者 周雨迁 霍继荣 +2 位作者 刘德良 胡长梅 欧大联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97-901,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胃内异位胰腺与间叶源性肿瘤的内镜及超声内镜特征,以评价超声内镜对胃内异位胰腺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1月行超声内镜检查的599例胃内隆起性病变患者,将病理确诊的异位胰腺与间叶源性肿瘤(GIMT)的... 目的通过比较胃内异位胰腺与间叶源性肿瘤的内镜及超声内镜特征,以评价超声内镜对胃内异位胰腺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1月行超声内镜检查的599例胃内隆起性病变患者,将病理确诊的异位胰腺与间叶源性肿瘤(GIMT)的内镜及超声内镜特征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①经病理确诊的异位胰腺共计18例,GIMT58例。超声内镜诊断异位胰腺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7%、84.44%、63.16%和86.36%。②异位胰腺发生部位主要为胃窦部,有16例;胃体大弯侧及后壁各1例。大体形态上表现为黏膜下隆起伴中央脐样开口8例,单纯黏膜下隆起10例。直径4~60mm,平均5.14mm。③超声内镜声像学提示异位胰腺表现为中等回声7例,低回声11例,无高回声病变。12例病变内部可见特征性的不规则管状或小囊性无回声。边界清晰规则的5例,欠规则的13例。13例起源于黏膜下层,2例起源于固有肌层;3例病变跨层次分布;无起源于黏膜肌层及浆膜层的病变。④胃异位胰腺与GIMT比较,在患者年龄、胃内生长部位、表面黏膜情况、起源层次、病变边缘、内部回声高低及内部有无灶性无回声区方面差异有显著性。异位胰腺相对年轻,病变较小,好发于胃窦,表面可有凹陷性开口,但不占多数;多起源于第3层胃壁,病变边缘多不光滑;与周围黏膜下层及固有肌层回声比较,内部回声多介于两者之间,且有2/3病变内部有灶性无回声区。结论超声内镜是诊断胃内异位胰腺的有效方法,但敏感性不高;超声内镜在一定程度上能鉴别异位胰腺与间叶源性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内镜 异位胰腺 间叶源性肿瘤
下载PDF
Tumor-induced osteomalacia with elevated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3: a case of phosphaturic mesenchymal tumor mixed with connective tissue variant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被引量:8
18
作者 Fang-Ke Hu Fang Yuan +5 位作者 Cheng-Ying Jiang Da-Wei Lv Bei-Bei Mao Qiang Zhang Zeng-Qiang Yuan Yan Wang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794-804,共11页
Tumor-induced osteomalacia (TIO), or oncogenic osteomalacia (OOM), is a rare acquired paraneoplastic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renal phosphate wasting and hypophosphatemia. Recent evidence shows that tumor-overexpresse... Tumor-induced osteomalacia (TIO), or oncogenic osteomalacia (OOM), is a rare acquired paraneoplastic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renal phosphate wasting and hypophosphatemia. Recent evidence shows that tumor-overexpressed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3 (FGF23) is responsible for the hypophosphatemia and osteomalacia. The tumors associated with TIO are usually phosphaturic mesenchymal tumor mixed connective tissue variants (PMTMCT). Surgical removal of the responsible tumors is clinically essential for the treatment of TIO. However, identifying the responsible tumors is often difficult. Here, we report a case of a TIO patient with elevated serum FGF23 levels suffering from bone pain and hypophosphatemia for more than three years. A tumor was finally located in first metacarpal bone by octreotide scintigraphy and she was cured by surgery. After complete excision of the tumor, serum FGF23 levels rapidly decreased, dropping to 54.7% of the preoperative level one hour after surgery and eventually to a little below normal. The patient's serum phosphate level rapidly improved and returned to normal level in four days. Accordingly, her clinical symptoms were greatly improved within one month after surgery. There was no sign of tumor recurrence during an 18-month period of follow-up. According to pathology, the tumor was originally diagnosed as "glomangioma" based upon a biopsy sample, "proliferative giant cell tumor of tendon sheath" based upon sections of tumor, and finally diagnosed as PMTMCT by consultation one year after surgery. In conclusion, although an extremely rare disease, clinicians and pathologists should be aware of the existence of TIO and PMTMCT,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结缔组织 肿瘤 混合 变种 软骨病 手术切除 复习
下载PDF
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时荣 云芬 王静媛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7年第10期748-749,751,共3页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病理形态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讨论肿瘤的来源,进而提高对该类肿瘤的认识。方法:对60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Vimetin,S-100,SMA,Bcl-2的表达。结果:60例胃肠...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病理形态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讨论肿瘤的来源,进而提高对该类肿瘤的认识。方法:对60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Vimetin,S-100,SMA,Bcl-2的表达。结果:60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中胃肠道间质瘤占85%,平滑肌肿瘤占8.33%,神经鞘瘤占1.67。其中51例胃肠道间质瘤中CD117的表达率为90.19%,CD34的表达率80.39%,Vimetin的表达率86.27%,Bcl-2的表达率为74.5%(38例),S-100的表达率11.76%。结论: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以胃肠道间质瘤最多见。对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诊断不能完全靠光镜,必须结合免疫组化,才能做正确诊断。对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诊断最好联合使用一组免疫组化抗体,其中CD117和CD34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最敏感而有效的免疫组化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 免疫组化
下载PDF
胃肠道恶性神经外胚层肿瘤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艳芬 刘标 +2 位作者 时姗姗 余波 周晓军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3期146-149,共4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神经外胚层肿瘤(MGNET)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改变、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报道1例罕见的胃肠道恶性神经外胚层肿瘤,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其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标记结果,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神经外胚层肿瘤(MGNET)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改变、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报道1例罕见的胃肠道恶性神经外胚层肿瘤,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其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标记结果,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WSRl基因融合情况。结果肿瘤位于小肠,病变在黏膜下,周界不清,明显浸润性生长。肿瘤组织主要呈弥漫片状、巢状、假乳头状排列;瘤细胞呈上皮样、卵圆形、梭形,胞质嗜酸或透明,核圆形或卵圆形,呈空泡状,核仁不明显,偶见小核仁,核分裂象可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一致性SOX10、S-100和vimentin(+),部分瘤细胞CD56、Syn和NSE(+),Ki-67增殖指数30%。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EWSRl基因重排。结论胃肠道恶性神经外胚层肿瘤罕见,具有高度侵袭性,预后差。对该肿瘤确诊主要依靠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且需要与其他肿瘤如单相型滑膜肉瘤、胃肠间质瘤以及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等鉴别。EWSRl融合基因检测有助于确诊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叶性肿瘤 恶性神经外胚层肿瘤 免疫表型 分子遗传学 鉴别诊断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