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0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认知诗学的“可能世界理论”与《慈悲》的多重主题 被引量:36
1
作者 熊沐清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23,共13页
认知诗学的"可能世界理论"有助于描述虚构世界的内在结构,分析文本的多重叙述层和叙述视点,发掘文本的多重主题、意蕴和审美价值。运用可能世界理论分析莫里森的新作《慈悲》可以发现:作者以17世纪末殖民初期的北美为背景,探... 认知诗学的"可能世界理论"有助于描述虚构世界的内在结构,分析文本的多重叙述层和叙述视点,发掘文本的多重主题、意蕴和审美价值。运用可能世界理论分析莫里森的新作《慈悲》可以发现:作者以17世纪末殖民初期的北美为背景,探讨这一特定背景下由蓄奴制引发和激化的人性问题,但并没有依循传统的"主人—奴隶"叙事模式,也没有把叙述者或主人翁固定于某一特定个人,除奇数章外,所有偶数章的主角是不同的人物,各章自成一个可能世界,服务于不同的主题和叙事目的,讨论了蓄奴制、宗教、两性关系、姐妹情谊等多重主题,并通过"行走"和"设问"两个功能推进命题实现可能世界之间的连接与通达,使这部小说既具有史诗般的宏大和丰富思想蕴涵,又显著体现了审美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诗学 可能世界 《慈悲》 多重主题
原文传递
创伤·记忆·叙述疗法——评莫里森新作《慈悲》 被引量:32
2
作者 尚必武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4-93,共10页
莫里森新作《慈悲》是一则关于创伤的寓言。小说中的众多人物如雅克布、罗蓓卡、莉娜、扫罗,以及弗洛伦斯和她的母亲等,都无一例外地遭受过某种形式的心理创伤。创伤成为小说人物挥之不去的记忆。但记忆是残酷的,它在建构小说人物作为... 莫里森新作《慈悲》是一则关于创伤的寓言。小说中的众多人物如雅克布、罗蓓卡、莉娜、扫罗,以及弗洛伦斯和她的母亲等,都无一例外地遭受过某种形式的心理创伤。创伤成为小说人物挥之不去的记忆。但记忆是残酷的,它在建构小说人物作为受伤者个体身份的同时,也在人物内心世界里不断地回放他们遭受创伤的场景,从而又加重了他们的心理创伤。"如何走出创伤?"成为受伤者们无可逃遁的现实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悲》 创伤 记忆 叙述疗法
原文传递
慈悲为怀: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中西文化传统中的“宽恕” 被引量:12
3
作者 潘知常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28-33,共6页
中西文化传统中的“宽恕”是大不一样的。西方的“宽恕”是“为爱而爱”的终极关怀,体现了其“原罪”的价值维度。“原罪”说使“罪”被绝对化、先天化,人的尊严、权利、责任被绝对化、先天化了,并由此造成了信仰维度的存在。这是对人... 中西文化传统中的“宽恕”是大不一样的。西方的“宽恕”是“为爱而爱”的终极关怀,体现了其“原罪”的价值维度。“原罪”说使“罪”被绝对化、先天化,人的尊严、权利、责任被绝对化、先天化了,并由此造成了信仰维度的存在。这是对人的局限性的自知。中国的“宽恕”是纲常伦理的处理原则,体现了其“原善”的价值维度。“原善”说使属性、本性被绝对化、先天化,人是自己的救主,人性高于神性,罪恶只是外来的污染,因而不存在共同责任,只存在道德责任。它“宽恕”的是可以“宽恕”的,并非不可“宽恕”者。这是对人的局限性的无知。但是,只有“宽恕”不可“宽恕”者,宽恕才存在。所以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宽恕”不是“宽恕”,“慈悲”不是“慈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悲 宽恕 仇恨
下载PDF
中美医院船现状与思考 被引量:15
4
作者 蔡金辉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7年第4期127-130,共4页
介绍了中国"和平方舟"和美国"仁慈"号医院船现状,对比分析了中美两国医院船在技术参数、人员设置、运行模式等方面的差异,阐述了美国医院船"突出安全性、注重细节性、体现合理性"的设计特点、合理的运行... 介绍了中国"和平方舟"和美国"仁慈"号医院船现状,对比分析了中美两国医院船在技术参数、人员设置、运行模式等方面的差异,阐述了美国医院船"突出安全性、注重细节性、体现合理性"的设计特点、合理的运行模式、完善的综合保障制度。指出中国医院船在未来的发展建设上应重视其设计理念与使用模式,实现卫生资源投入最小化、医疗救护性能最优化、卫勤保障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医院船作为海上救治平台的卫勤保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船 卫勤保障 海上救治平台 和平方舟 “仁慈”号
下载PDF
青岛市区市售食物重金属污染现况调查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超英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1期68-69,共2页
①目的 了解青岛市区市售食物中重金属铅、汞、镉的含量及居民的摄入量。②方法 样品均为市区市售常见食品 ,样品处理及测试采用国家标准方法 (GB5 0 0 9.15 85 ,GB5 0 0 9.17 85 ,GB5 0 0 9.12 85 ) .③结果 海产品中汞、铅的含... ①目的 了解青岛市区市售食物中重金属铅、汞、镉的含量及居民的摄入量。②方法 样品均为市区市售常见食品 ,样品处理及测试采用国家标准方法 (GB5 0 0 9.15 85 ,GB5 0 0 9.17 85 ,GB5 0 0 9.12 85 ) .③结果 海产品中汞、铅的含量超标率为 15 .6 % ,8.9% ,蔬菜中铅含量的超标率为 12 .5 % ;居民每人每日铅、汞、镉的摄入量分别为 16 .30 ,12 5 .37,2 5 .37μg .④结论 青岛市区市售食品中部分样品铅、汞、镉的含量超过卫生标准 ,居民上述金属摄入量低于WHO推荐的允许摄入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污染 青岛
下载PDF
论认罪认罚从宽的报应刑根据——化解从宽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张力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峰铭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4-211,共18页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要求量刑时要尊重报应刑相对于预防刑的主导地位。主流观点认为认罪认罚从宽的主要根据在于预防,这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形成张力。对从宽根据的预防式理解仅允许较为轻微的从宽,无法为当下全面深入的制度改革提供正当性...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要求量刑时要尊重报应刑相对于预防刑的主导地位。主流观点认为认罪认罚从宽的主要根据在于预防,这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形成张力。对从宽根据的预防式理解仅允许较为轻微的从宽,无法为当下全面深入的制度改革提供正当性基础。将仁慈与社会和解等新因素引入从宽根据同样无法化解从宽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之间的冲突。将认罪认罚定位为报应刑层面的从宽情节能够支持较大的从宽幅度,但这将冲击经典报应理念。一种不同于行为报应主义和品格报应主义的生活报应主义能够在尊重现实制度和报应理念的基础上将罪犯的真诚悔罪纳入报应刑的量刑情节,化解从宽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张力。这既实现了对实在法的最佳解释,又能为须认之"罪"的内涵和从宽限度等实践问题提供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从宽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预防 仁慈 报应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宽容心理 被引量:10
7
作者 钱锦昕 余嘉元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9-153,共5页
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通向幸福的阶梯,中国传统文化中含有很丰富的宽容心理文化。在影响最深远的先秦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仁爱"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道家的"慈爱"思想以及自然本性思想都是宽... 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通向幸福的阶梯,中国传统文化中含有很丰富的宽容心理文化。在影响最深远的先秦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仁爱"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道家的"慈爱"思想以及自然本性思想都是宽容心理的基石。发掘先秦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宽容思想,能对当前人类的、社会的、种族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宽容必须以"爱"的力量为指导,要学会调整自己的认知并从全人类的角度肯定人人平等的共感经验,学会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研究宽容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探讨夯实国人的宽容心理根基,增强国人自尊自爱的信心;弘扬中国文化心理学中积极健康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容 兼爱 自然本性
下载PDF
道歉的概念:一些初步的思考 被引量:2
8
作者 翟小波 《交大法学》 2023年第4期6-16,共11页
道歉是对悔过的有指向性的表达。指向性是指,这种表达指向的主体通常是其利益因为相关过错而实际受损害的特定或不特定的个人或群体。道歉属于行为,它的实质是表达悔过。悔过的前提是悔过者犯了错。悔过是针对自我的、内在的心理反应或... 道歉是对悔过的有指向性的表达。指向性是指,这种表达指向的主体通常是其利益因为相关过错而实际受损害的特定或不特定的个人或群体。道歉属于行为,它的实质是表达悔过。悔过的前提是悔过者犯了错。悔过是针对自我的、内在的心理反应或态度,不是外在行为。悔过的充要条件有二,即内疚和改错。属于道歉的典型行为有:坦白、表达抱歉、认错、承诺改过和补救。可以用教育来促动或引发悔过和道歉,但却不可以强制犯错者道歉。道歉不应该成为对犯错者的羞辱。道歉时常会促进受害人的谅解,但不请求谅解、不被谅解不影响道歉的成立和品质;道歉与谅解在概念上是相互独立的。道歉可以给惩罚者施加相应的宽宥义务。道歉是对待错误及其伤害的正确做法。法制不可以强制道歉,但应该承认和鼓励道歉,至少不要打击道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歉 悔过 谅解 宽宥 惩罚
下载PDF
美国著名女作家莫里森新作《慈悲》解读 被引量:6
9
作者 梁艳 屈荣英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97-100,共4页
托妮·莫里森的新作《慈悲》聚焦在17世纪的北美大陆,描绘了蓄奴制初期不同族裔的人的生存状况。通过梳理作品中所重现的蓄奴制初期美国的历史,深入探讨了莫里森对美国历史和现状的深刻思索。莫里森站在历史的高度,以超越种族的视... 托妮·莫里森的新作《慈悲》聚焦在17世纪的北美大陆,描绘了蓄奴制初期不同族裔的人的生存状况。通过梳理作品中所重现的蓄奴制初期美国的历史,深入探讨了莫里森对美国历史和现状的深刻思索。莫里森站在历史的高度,以超越种族的视角向我们揭示了种族和肤色并不是一个人是否受奴役的标志,唤醒了我们在当下对自我身份及少数族裔身份认同的重视,并表达了她对理想家园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 历史 现状 《慈悲》 蓄奴制
下载PDF
莫里森《慈悲》对西方传统女性气质的伦理反思 被引量:5
10
作者 隋红升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3-100,共8页
在莫里森的小说《慈悲》中,主人公弗洛伦斯曲折的成长历程一直倍受关注。已有的文献更多地聚焦于女主人公弗洛伦斯成长困境的内在因素,对影响和制约其思想和行为的外在社会文化因素则缺乏足够的关注。本文认为,西方传统女性气质这一伦... 在莫里森的小说《慈悲》中,主人公弗洛伦斯曲折的成长历程一直倍受关注。已有的文献更多地聚焦于女主人公弗洛伦斯成长困境的内在因素,对影响和制约其思想和行为的外在社会文化因素则缺乏足够的关注。本文认为,西方传统女性气质这一伦理身份在弗洛伦斯的自我迷失及其成长困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破除该女性气质神话的迷雾、重构自我主体意识则是佛罗伦斯走出成长困境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构成了该作的主体叙事结构。小说一方面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对这一过程进行写实性再现,另一方面还通过"鞋子"这一中心意象对这一历程进行隐喻性和反讽性书写,两者一虚一实,对西方传统女性气质展开了深刻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里森 《慈悲》 女性气质 文学伦理学批评 伦理身份
原文传递
在路上:荒诞的存在与个体的反抗——对托尼·莫里森《仁慈》中“反抗哲学”的文化阐释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丽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6-159,共4页
托尼·莫里森的《仁慈》发表于2008年,随即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论者涉及小说的叙事、美学特质,以及性别、种族、社会、伦理乃至文化等方面,然而目前还没有批评文章通过加缪的"反抗哲学"的角度进行解读。在这... 托尼·莫里森的《仁慈》发表于2008年,随即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论者涉及小说的叙事、美学特质,以及性别、种族、社会、伦理乃至文化等方面,然而目前还没有批评文章通过加缪的"反抗哲学"的角度进行解读。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刻画一个个荒诞的世界中孤独的个体,倡导了依靠自我,为着自我的反抗之路。这种反抗也许没有结果,甚至没有胜利的希望,但是却在反抗的过程中体现了个人存在的价值,而这正是加缪哲学思想最本质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慈》 荒诞 反抗 孤独 加缪
下载PDF
个人仁慈与制度仁慈 被引量:1
12
作者 江娅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7-52,共6页
仁慈作为一种朴素的道德情感,在现代社会中始终是一种温暖人心但又十分稀缺的力量,尽管如此,我们仍需要时刻警醒它的消极影响。作为个人道德的仁慈,因其主观性,或多或少体现了救助者与被救助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而制度化仁慈则把一种私... 仁慈作为一种朴素的道德情感,在现代社会中始终是一种温暖人心但又十分稀缺的力量,尽管如此,我们仍需要时刻警醒它的消极影响。作为个人道德的仁慈,因其主观性,或多或少体现了救助者与被救助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而制度化仁慈则把一种私人的自愿性美德变成了一种带有强制性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慈 个人仁慈 制度仁慈
原文传递
丧失的身份缺失的话语——对济慈诗“La Belle Dame Sans Mercy”中女性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越 李洁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年第1期26-28,共3页
通过结合父权社会强加于女性的天使或妖魔形象的传统,解读济慈的诗"La Belle Dame Sans Mercy"中的女性形象,从而发现这一形象成了折射男性思想,丧失了身份,缺失了话语的边缘化了的“他者”。这种特殊的,处于“他者”地位的... 通过结合父权社会强加于女性的天使或妖魔形象的传统,解读济慈的诗"La Belle Dame Sans Mercy"中的女性形象,从而发现这一形象成了折射男性思想,丧失了身份,缺失了话语的边缘化了的“他者”。这种特殊的,处于“他者”地位的女性形象进一步彰显了父权社会中的性别歧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蕙 “La BELLE Dame SANS mercy 女性主义解读
下载PDF
《慈悲》中读者和人物的认知模式建构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霞敏 杨绍梁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4-48,共5页
作为后经典叙事学的重要分支之一,认知叙事学旨在构建一种普遍的阅读认知理论,即读者对人物和人物对人物的认知过程。认知叙事学既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的了解作品中人物的思维特征,更好的体现叙事的交流效果,而且还可以更为深入透彻地了解... 作为后经典叙事学的重要分支之一,认知叙事学旨在构建一种普遍的阅读认知理论,即读者对人物和人物对人物的认知过程。认知叙事学既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的了解作品中人物的思维特征,更好的体现叙事的交流效果,而且还可以更为深入透彻地了解读者对作品中人物的思维过程。运用认知叙事学理论对莫里森新作《慈悲》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作品中人物对人物的认知以及读者对人物的认知过程由于受到了外界"刺激物"和"图式知识"因素的影响,都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再图式化",之后才建立起各自的认知模式。而这些不顺利的认知过程不仅清晰地呈现了人物的思维过程,彰显了叙事的交流和认知作用,同时人物对人物的情感和读者对人物的情感也随着这些认知过程得到了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悲》 认知叙事学 人物 读者 认知模式
下载PDF
意识流中的流变与流变中的意识流——评托尼·莫里森《恩惠》 被引量:4
15
作者 庞好农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7-132,共6页
托尼·莫里森在《恩惠》里采用倒时序、循环时序、闪回时序和预见时序等叙事手法,使人物意识渗透于小说的各个层面,起到内在关联小说结构的作用;还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意识迁移和意识流语言来揭示隐蔽的灵魂和内心世界。通过... 托尼·莫里森在《恩惠》里采用倒时序、循环时序、闪回时序和预见时序等叙事手法,使人物意识渗透于小说的各个层面,起到内在关联小说结构的作用;还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意识迁移和意识流语言来揭示隐蔽的灵魂和内心世界。通过人性向"善"的意识流描写,莫里森把潜意识思绪串联成一条条意识的河流,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并深化了小说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流 流变 莫里森 《恩惠》
原文传递
《慈悲》的凝视机制与身份认同研究
16
作者 武少燚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3年第8期85-88,共4页
《慈悲》是非裔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继《爱》之后的又一力作,作品继承了种族歧视、身份认同等主题,刻画了在以奴隶主为代表的男性的凝视下黑人女性用身体反抗凝视的艰难历程。文章通过聚焦女主人公弗洛伦斯被规训和建构的身体,揭... 《慈悲》是非裔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继《爱》之后的又一力作,作品继承了种族歧视、身份认同等主题,刻画了在以奴隶主为代表的男性的凝视下黑人女性用身体反抗凝视的艰难历程。文章通过聚焦女主人公弗洛伦斯被规训和建构的身体,揭示小说中蕴藏的凝视机制,同时也为黑人女性等边缘群体提供了借助第三空间消解凝视,实现身份认同的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训 建构 凝视 认同 《慈悲》
下载PDF
古代医学仁爱精神的现代价值 被引量:3
17
作者 褚詹玄 《医学教育探索》 2010年第1期114-116,共3页
医学的本质和目的决定了医学与仁爱有着天然的或必然的联系,"医乃仁术"体现了医学的真正精髓。古代医学仁爱精神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价值,现代医学中仁爱精神集中表现为医学人道主义。医疗技术不断发展,"仁爱和人道&q... 医学的本质和目的决定了医学与仁爱有着天然的或必然的联系,"医乃仁术"体现了医学的真正精髓。古代医学仁爱精神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价值,现代医学中仁爱精神集中表现为医学人道主义。医疗技术不断发展,"仁爱和人道"被忽视了,回归医学仁爱精神是现代医学的一项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 仁爱 价值
下载PDF
敦煌建筑画卷中的大唐长安影像——以慈恩寺大雁塔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雨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 2018年第1期363-375,409,共14页
一大雁塔历史沿革大雁塔即慈恩寺塔,位于唐长安城东南隅晋昌坊大慈恩寺之西院。《唐会要》记载:大慈恩寺原为隋代无漏寺,于唐高祖武德初年被废弃~1。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为报母恩,重建大慈恩寺。对此,《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 一大雁塔历史沿革大雁塔即慈恩寺塔,位于唐长安城东南隅晋昌坊大慈恩寺之西院。《唐会要》记载:大慈恩寺原为隋代无漏寺,于唐高祖武德初年被废弃~1。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为报母恩,重建大慈恩寺。对此,《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有详细记载:寡人不造,咎谴所锤。年在未识,慈颜弃背。终身之忧,贯心滋甚。风树之切,刻骨冥深。每以龙忌在辰,岁时兴感。空怀陆屺之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Big Wild Goose Pagoda of Great mercy Temple the Dunhuang caves ten floors of the Pagoda Wu Zetian
原文传递
性善论的千古迷失及良知坎陷问题——从李贽与耿定向的争论谈起 被引量:1
19
作者 武占江 董文武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42-147,共6页
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内圣外王”是一种精英政治思想,虽然与专制政治有一定的紧张,也有民本情怀,但与民主、平等的当代政治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它客观上加强、美化了皇权。内圣外王忽略了负面人性,把政治与伦理混为一谈,可操作性差,有... 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内圣外王”是一种精英政治思想,虽然与专制政治有一定的紧张,也有民本情怀,但与民主、平等的当代政治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它客观上加强、美化了皇权。内圣外王忽略了负面人性,把政治与伦理混为一谈,可操作性差,有很大的空想性。这种思维方式在当代也有很大消极影响,必须大力加以扬弃。牟宗三先生的“良知坎陷”论是一种很有启发意义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善论 政治理想 内圣外王 良知坎陷
下载PDF
莫里森小说《慈悲》的文本空间叙事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雷蕾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4-28,共5页
托妮·莫里森是当代美国黑人文学的杰出代表作家,她的作品自60年代以来就引起了西方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空间叙事理论是随着20世纪末人文领域的空间转向,叙事学领域也开始对叙事作品中的时间、空间问题进行重新思考而逐渐形成... 托妮·莫里森是当代美国黑人文学的杰出代表作家,她的作品自60年代以来就引起了西方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空间叙事理论是随着20世纪末人文领域的空间转向,叙事学领域也开始对叙事作品中的时间、空间问题进行重新思考而逐渐形成的新理论。本文拟从文本空间叙事中,以加布里尔·佐伦的叙事空间理论为引导,从叙事视角、篇章结构、语言特色三个方面探讨美国黑人作家托妮·莫里森2008年出版的《慈悲》,重点考察作者是如何利用文本空间参与并影响叙事、构架整个故事结构、体现它的空间叙事艺术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悲》 文本空间 叙事视角 篇章结构 语言特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