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杨叶锈病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侵染过程的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田呈明 梁英梅 +2 位作者 康振生 李振岐 赵彦修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1-78,共8页
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青杨叶锈病菌 (Melampsora larici- populina Kleb.)的侵染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该菌夏孢子萌发产生 1~ 3个芽管 ,且具较多的树杈状分枝。芽管由气孔侵入 ,侵入前不形成明显的附着胞或仅个别芽管形成附着胞。芽管... 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青杨叶锈病菌 (Melampsora larici- populina Kleb.)的侵染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该菌夏孢子萌发产生 1~ 3个芽管 ,且具较多的树杈状分枝。芽管由气孔侵入 ,侵入前不形成明显的附着胞或仅个别芽管形成附着胞。芽管侵入气孔后在气孔腔内形成气孔下囊 ,再分化出圆形的膨大体而产生 1~ 2支初生菌丝。初生菌丝在寄主细胞间扩展 ,与叶肉细胞壁接触后分化出吸器母细胞 ,吸器母细胞中的细胞器与胞间菌丝相同 ,双核。吸器母细胞产生侵入钉侵入叶肉细胞内部形成吸器 ,成熟吸器由细长具颈环的管状颈部和膨大的吸器体组成 ,此时胞间菌丝在吸器母细胞处分化出次生菌丝 ,在叶肉细胞间扩展形成次生菌落 ,产生孢子堆。病菌在寄主细胞间隙或沿寄主细胞壁延伸时 ,寄主细胞仍保持正常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杨 叶锈病菌 侵染过程 超微结构
下载PDF
杨树与栅锈菌互作的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田呈明 梁英梅 +2 位作者 康振生 李振岐 赵彦修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87-93,T002-T004,共10页
利用生物电镜技术对落叶松—杨栅锈菌 (M .larici populina)与不同杨树无性系互作过程中的细胞学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非亲和性组合中 ,病菌侵染结构的受抑情况不同 ,主要表现为菌体内出现颗粒状物质和多聚核糖体 ,细胞紊乱... 利用生物电镜技术对落叶松—杨栅锈菌 (M .larici populina)与不同杨树无性系互作过程中的细胞学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非亲和性组合中 ,病菌侵染结构的受抑情况不同 ,主要表现为菌体内出现颗粒状物质和多聚核糖体 ,细胞紊乱程度增加 ,原生质解体 ;乳突、胼胝质的形成 ;吸器畸形及外包被物和管状复合物体的出现。寄主细胞对病原菌入侵的反应因品种而异 ,菌丝在寄主细胞间隙或沿寄主细胞壁延伸时 ,感病品种的叶肉细胞保持正常状态。抗病组合中 ,与菌丝接触部位的寄主细胞壁明显增厚 ,并产生乳突 ,细胞壁与质膜之间出现黑色沉积物 ;寄主细胞分泌电子致密度不同的物质包围吸器 ,同时细胞器与吸器相伴随 ,并向吸器周围聚集 ;叶绿体畸形 ,淀粉粒肿胀 ,最后消失 ;质膜内陷发生质壁分离 ,液泡膜上沉积大量的深色颗粒状物 ;细胞膜破裂 ,染色加深 ;细胞质紊乱 ,细胞器解体 ,细胞颗粒化或空泡化而坏死。中抗品种的细胞解体后 ,与受侵细胞相邻的寄主细胞仍很正常 ;高抗与近免疫品种的受侵细胞解体、坏死后 ,相邻的细胞也发生解体或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栅锈菌 细胞学研究 抗病性 超微结构 叶锈病
下载PDF
落叶松 - 杨栅锈菌生理分化研究 被引量:35
3
作者 曹支敏 李振岐 胡景江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3-57,共5页
对采自太白山、火地塘和天台山等地的5个菌样进行鉴别寄主反应型测定及潜育期、产孢量观察,并对诸菌样的可溶性蛋白质进行了电泳分析。结果表明,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larici-populinaKleb.)... 对采自太白山、火地塘和天台山等地的5个菌样进行鉴别寄主反应型测定及潜育期、产孢量观察,并对诸菌样的可溶性蛋白质进行了电泳分析。结果表明,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larici-populinaKleb.)在秦岭地区存在着生理小种分化。初步将其分为MLP1、MLP2和MLP33个生理小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杨栅锈菌 生理小种 杨树 秦岭
下载PDF
青杨叶锈病(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4
作者 田呈明 李振岐 康振生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81-88,共8页
对青杨叶锈病( 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病原菌的超微形态、致病性分化,寄主抗病性及其分子标记,病害流行预测和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 致病性 抗病性 分子标记 杨树 青杨 叶锈病
下载PDF
落叶松—杨栅锈菌遗传分化的RAPD分析 被引量:21
5
作者 田呈明 康振生 +2 位作者 李振岐 赵彦修 张慧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4-58,共5页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 ,RAPD)技术对来自陕西及青海的 7个地区的 1 3个落叶松—杨栅锈菌 (Melampsoralarici populinaKleb.)的分离物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 1 3个 1 0 -核苷酸随机引物 (Operon公司 ...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 ,RAPD)技术对来自陕西及青海的 7个地区的 1 3个落叶松—杨栅锈菌 (Melampsoralarici populinaKleb.)的分离物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 1 3个 1 0 -核苷酸随机引物 (Operon公司 )对 1 3个菌株共扩增出 81条RAPD带 ,其中 69个DNA片断呈现多态性 ,占总扩增片断的 85.2 %。供试菌株的相似系数在 0 .60 8~ 1 .0 0 0之间 ,各菌株之间的差异在 0~3 3 1 %之间 ,并建立了聚类树状图。 1 3个菌株在相似性 76.1 %时被分为 4个类群 :I组包括秦岭宁陕火地塘C的 2个分离物 ,II组为火地塘B的 1个分离物 ;III组为青海西宁、互助 ,陕西太白宝太路、宝鸡天台山、周至厚畛子 (HZa)等 5个地区的 8个分离物 ;第IV组为陕西周至厚畛子的 2个菌株 (HZb、HZc)。并与各菌株对不同杨树致病性的聚类分析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各菌株间的DNA多态性与致病性及寄主、地理来源等没有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落叶松-杨栅锈菌 RAPD 致病性
下载PDF
杨树品种叶锈病抗病性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刘莉丽 曹支敏 +3 位作者 樊军锋 王云果 余仲东 费昭雪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2-134,共3页
对引进的26个杨树种(品种)的叶锈病(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病情指数进行了田间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26个树种均发病严重,发病率为100%,病情指数26.02~99.30.不同杂交组合的病情指数存在差异,但在多数杂交组合间差异不显著... 对引进的26个杨树种(品种)的叶锈病(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病情指数进行了田间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26个树种均发病严重,发病率为100%,病情指数26.02~99.30.不同杂交组合的病情指数存在差异,但在多数杂交组合间差异不显著,而同一杂交组合的不同种(或品种)抗病性出现明显的分化,绝大多数品种间的病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杨树抗锈病选育工作中,不仅要考虑不同派系的抗病性差异,更应注意种或品种间的抗病性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落叶松-杨栅锈病 病情指数
下载PDF
松杨栅锈菌的ITS序列和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余仲东 刘小勇 曹支敏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59-1165,共7页
目的比较和分析中国松杨栅锈菌与国外该菌在ITS序列上的差异和中国该菌种内群体分化状况。方法对来自中国不同地域的松杨栅锈菌的5个生理小种11个菌系核糖体ITS序列和微卫星序列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中国菌系同英国菌系ITS序列同源性... 目的比较和分析中国松杨栅锈菌与国外该菌在ITS序列上的差异和中国该菌种内群体分化状况。方法对来自中国不同地域的松杨栅锈菌的5个生理小种11个菌系核糖体ITS序列和微卫星序列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中国菌系同英国菌系ITS序列同源性高(99.8%),同法国、加拿大、德国的菌系同源性略低(99.5%),中国菌系间ITS序列完全相同。ISSR标记表明,供试的11个菌系可区分为西部、北方两大菌群。小种C2同C4、C1、C3小种遗传多样性差异显著,其余小种间无显著差异。小种分化与遗传分化不一定相符,C2小种在遗传上表现单一。结论该菌ITS序列高度保守,不适合种下阶元划分,各菌系ITS序列无显著差异。ISSR标记适合该菌种内群体遗传分析,中国松杨栅锈菌存在西部和北方两大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杨栅锈菌 小种 ITS序列分析 ISSR标记
下载PDF
落叶松-杨栅锈菌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周显臻 曹支敏 于丹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89-297,共9页
为了解落叶松-杨栅锈菌密码子使用模式,并探究影响其密码子偏好形成的因素,本研究利用CondonW对落叶松-杨栅锈菌标准菌株98AG31基因组中14650个基因进行分析,计算基因的有效密码子数,及64个密码子的相对使用度等偏好性参数。结果表明,... 为了解落叶松-杨栅锈菌密码子使用模式,并探究影响其密码子偏好形成的因素,本研究利用CondonW对落叶松-杨栅锈菌标准菌株98AG31基因组中14650个基因进行分析,计算基因的有效密码子数,及64个密码子的相对使用度等偏好性参数。结果表明,落叶松-杨栅锈菌全基因组水平的密码子偏好程度较低,只有少数基因呈现出高偏好性。落叶松-杨栅锈菌的高频密码子多以A或T结尾,而最优密码子则倾向以G或C结尾。PR2-plot分析及ENC-plot曲线与中性绘图分析显示,落叶松-杨栅锈菌基因密码子使用模式受到选择压力和突变压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相较于选择压力,落叶松-杨栅锈菌基因密码子的偏好更多地受到突变压力的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密码子碱基组成会对密码子偏好性产生影响,其他因素如序列长度等均不会影响密码子偏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杨栅锈菌 密码子偏好 选择压力 突变压力 碱基组成
原文传递
落叶松-杨栅锈菌致病性分化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任本权 曹支敏 +1 位作者 潘彦平 余仲东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1-54,共4页
对采自山西、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四川、甘肃、青海、北京等省(市)的11个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larici populina)分离物进行了鉴别寄主反应型测定以及潜育期、产孢量的观察,结果表明,落叶松-杨栅锈菌存在较明显的生理分化,并将... 对采自山西、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四川、甘肃、青海、北京等省(市)的11个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larici populina)分离物进行了鉴别寄主反应型测定以及潜育期、产孢量的观察,结果表明,落叶松-杨栅锈菌存在较明显的生理分化,并将其分为3个致病类群。类群Ⅰ包括青海、吉林、黑龙江、甘肃以及陕西宁陕、周至的6个分离物;类群Ⅱ包括四川、内蒙古和陕西宝鸡、太白的4个分离物;类群Ⅲ为北京的1个分离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杨栅锈菌 致病性 分化 青杨叶锈病 潜育期 产孢量 鉴别寄主
下载PDF
杨树与栅锈菌互作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田呈明 梁英梅 +2 位作者 康振生 李振岐 赵彦修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2-58,共7页
用整叶组织透明染色法对亲和性、非亲和性杨树品种与落叶松—杨栅锈菌 (Melampsoralarici -popu linaKleb .)相互作用的组织病理学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夏孢子接种 6h后开始萌发 ,12h后芽管侵入气孔 ,此后在寄主细胞内形成吸器。芽管常形... 用整叶组织透明染色法对亲和性、非亲和性杨树品种与落叶松—杨栅锈菌 (Melampsoralarici -popu linaKleb .)相互作用的组织病理学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夏孢子接种 6h后开始萌发 ,12h后芽管侵入气孔 ,此后在寄主细胞内形成吸器。芽管常形成树杈状或根状分枝 ,一个芽管分别侵入两个气孔或几个芽管同时侵入一个气孔。杨树与栅锈菌相互识别中的抗锈性的表达主要发生在接种 2 4h后 ,即气孔下囊形成阶段。表现为夏孢子萌发初期受抑 ,气孔下囊形成较迟、数量较少 ,初生侵染菌丝的长度受抑 ,吸器出现迟、数量少以及寄主叶肉细胞坏死等 ,但不同组合间在发生时间和程度上有较大差异。接种 12h后 ,感病品种的叶肉细胞中出现吸器 ,3 6h后抗病性组合中出现吸器。随着菌丝的增多 ,抗病品种中的吸器数量、菌落面积小于感病品种 ,多于近免疫品种。低反应型品种中菌落线性生长受抑和吸器形成的减少均发生在叶肉细胞坏死之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落叶松-杨栅锈菌 组织病理学 相互作用 叶绣病
下载PDF
中国落叶松-杨栅锈菌生理小种鉴定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春梅 曹支敏 余仲东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5-108,共4页
对来自全国7个省市一定地域、不同年份、不同批次的15个落叶松-杨栅锈菌菌系进行了鉴别寄主反应型测定以及潜育期、产孢量观察,进一步明确了落叶松-杨栅锈菌在我国的生理小种分化。结果表明,15个菌系中的13个分别属于4个生理小种,Th053... 对来自全国7个省市一定地域、不同年份、不同批次的15个落叶松-杨栅锈菌菌系进行了鉴别寄主反应型测定以及潜育期、产孢量观察,进一步明确了落叶松-杨栅锈菌在我国的生理小种分化。结果表明,15个菌系中的13个分别属于4个生理小种,Th053、Sb和Cj052归1号生理小种CMLP1,Ts06、Gl051、Hb05-1和Sb052归2号生理小种CMLP2,Qh063、Gl052、Hdao和Sb051归3号生理小种CMLP3,Bq和Qh061归5号生理小种CMLP5,By05-3和Zs暂单独划为1个致病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落叶松-杨栅锈菌 生理小种 分化
下载PDF
杨树抗锈性研究现状 被引量:7
12
作者 余仲东 高爱琴 曹支敏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6期1160-1164,共5页
综述了落叶松-杨栅锈菌生理小种分化、寄主杨树抗锈性、抗锈病基因分子标记和抗病基因连锁遗传图谱构建技术;分析了我国杨树抗锈病育种研究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落叶松-杨栅锈菌 分子标记 抗病基因
下载PDF
杨树叶锈病寄主抗性调查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建珍 曹支敏 樊军锋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3-155,共3页
对周至渭河试验站、林学院树木园 20个杨树种、品种的叶锈病(Melampsoralarici popu linaKled. )病情指数进行了田间调查。结果表明,各杨树派抗叶锈病顺序为:黑杨派 >黑×黑>黑×青>青杨派。美洲黑杨、中绥 12杨表现... 对周至渭河试验站、林学院树木园 20个杨树种、品种的叶锈病(Melampsoralarici popu linaKled. )病情指数进行了田间调查。结果表明,各杨树派抗叶锈病顺序为:黑杨派 >黑×黑>黑×青>青杨派。美洲黑杨、中绥 12杨表现为免疫;陕林 3号、I 69杨、欧洲黑杨为抗病性品种;青海青杨、44 117、欧美 107、创新杨、中林美荷杨、NL 106和新 9天然杂种杨等为高度感病性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锈病 抗性调查 杨树叶 青杨 品种 感病性 田间调查 青海 试验站 欧洲
下载PDF
中国落叶松-杨栅锈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曹支敏 杜林 +1 位作者 王秦虎 余仲东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0-522,共13页
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全国19个地区、不同年份的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简称MLP)36个单孢子堆菌系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用5对SSR多态性引物共检测到62个观察等位基因(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 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全国19个地区、不同年份的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简称MLP)36个单孢子堆菌系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用5对SSR多态性引物共检测到62个观察等位基因(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5.42-9.82,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7.05。供试MLP样本在5个SSR位点上的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化范围为0.64-0.89,平均值0.79。平均观察杂合度(Ho)、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36和0.86,不同位点的Shannon’s信息指数(I)平均值为2.12。结果显示,中国MLP菌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各MLP菌系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变化范围为0.22-0.39,平均值0.344,基因流(Nm)平均值为0.48,显示遗传变异主要出现在MLP菌系群内部(65.60%),尤其以采自天然林的菌系群最为明显,但各菌系群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分化(34.40%)。在菌系地理群体水平上,Shannon’s信息指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Nei’s)平均值分别为1.02和0.56,平均多态性位点数(Np)和多态位点百分率(PPL)分别为4.54和90.77%,反映出MLP地理群之间的遗传多样性较菌系群内部的遗传多样性低。依据菌系地理群之间的遗传距离(0.24-2.99),将供试的13个中国落叶松-杨栅锈菌菌系群分为4个类群:菌群Ⅰ由北京延庆、太白山厚畛子、秦岭火地塘和四川宝兴诸菌系组成;菌群Ⅱ由吉林长春、黑龙江哈尔滨与肇东、甘肃临夏和青海诸菌系组成;菌群Ⅲ由内蒙古呼和浩特、陕西周至和杨凌的菌系组成;菌群Ⅳ由陕西宝鸡天台山和太白山上白云菌系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杨栅锈菌 遗传结构 SSR分子标记
原文传递
落叶松-杨栅锈菌夏孢子萌发条件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郭志青 曹支敏 余仲东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8-121,共4页
以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的Th053(Th)和Gl051(Gl)菌系为材料,通过研究不同温度、不同琼脂糖浓度及叶片浸出液对夏孢子萌发的影响,分析影响夏孢子萌发的因素。结果表明:(1)在供试温度范围(0~30℃)内,... 以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的Th053(Th)和Gl051(Gl)菌系为材料,通过研究不同温度、不同琼脂糖浓度及叶片浸出液对夏孢子萌发的影响,分析影响夏孢子萌发的因素。结果表明:(1)在供试温度范围(0~30℃)内,琼脂糖浓度对夏孢子萌发没有显著影响,但最高温度(32℃)时,高琼脂糖浓度对夏孢子的萌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夏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最低萌发温度为5℃,最高萌发温度为32℃,高于32℃几乎不萌发。在最适温度下,Th菌系6~8 h萌发速率最大,24 h累计萌发率达63.40%;Gl菌系4~6 h萌发速率最大,前24 h累计萌发率达60.28%;(3)不同浓度的太白杨叶片浸出液对该锈菌夏孢子萌发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0 g.L-1的水浸液对夏孢子萌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高浓度的水浸液、叶组织粉碎抽取液对夏孢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杨栅锈菌 温度 琼脂糖浓度 叶片浸出液 萌发条件
下载PDF
杨树叶锈病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肖婷 邝海菊 +3 位作者 何香 兰晓君 艾尔肯.热合曼 古丽斯玛依.艾拜都拉 《生物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4-96,共3页
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导致的杨树叶锈病是杨树病害中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种病害,它造成杨树林的材积损失和材质下降,严重制约着杨树商品林和生态林的发展。该文从病原菌的分布和寄主种类、病原菌生理分化、寄主抗... 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导致的杨树叶锈病是杨树病害中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种病害,它造成杨树林的材积损失和材质下降,严重制约着杨树商品林和生态林的发展。该文从病原菌的分布和寄主种类、病原菌生理分化、寄主抗锈性及分子标记、防治措施等几方面介绍了杨树叶锈病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杨栅锈菌 生理分化 分子标记 防治措施
下载PDF
杨树与松杨栅锈菌互作中寄主活性氧及抗性相关酶变化 被引量:8
17
作者 陈祖静 曹支敏 +1 位作者 苟兴庆 姜自如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01-106,共6页
对杨树与落叶松-杨栅锈菌互作中活性氧(ROS)产生、抗性相关酶活性动态变化与寄主抗病性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杨树种或品种与该锈菌不同小种菌系的互作进程中寄主叶片ROS代谢和抗性相关酶活性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免疫、抗病组合... 对杨树与落叶松-杨栅锈菌互作中活性氧(ROS)产生、抗性相关酶活性动态变化与寄主抗病性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杨树种或品种与该锈菌不同小种菌系的互作进程中寄主叶片ROS代谢和抗性相关酶活性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免疫、抗病组合寄主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分别于接种后0.5,1天时迅速爆发且升幅最大,此后继续出现1~2个高峰,整个进程中明显高于感病组合;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杨树品种抗病性呈负相关;免疫、高抗组合杨树在接种2天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快速升高且强度大,而感病组合无明显变化;几丁质酶活性与寄主抗病性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落叶松-杨栅锈菌 活性氧 酶活性
下载PDF
杂交杨转录因子Pdt-ERF3抗锈病基因表达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峰 程诗评 +4 位作者 牛春阳 李丹蕾 陈俏丽 张瑞芝 沈圣智 《森林工程》 2016年第6期10-14,共5页
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严重危害多种杨树。为探究转录调控因子ERF3在杂交杨抗锈菌反应中的分子机理,克隆到弱感病性树种杂交杨(Populus deltoides×P.trichocarpa)和感病树种欧美杨(Populus×euramerican... 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严重危害多种杨树。为探究转录调控因子ERF3在杂交杨抗锈菌反应中的分子机理,克隆到弱感病性树种杂交杨(Populus deltoides×P.trichocarpa)和感病树种欧美杨(Populus×euramericana)ERF3基因:Pdt-ERF3和Pnd-ERF3。采用荧光定量Q-PCR技术对接种E4强致病性落叶松-杨栅锈菌前后PdtERF3和Pnd-ERF3基因表达量变化进行分析。落叶松-杨栅锈菌接种后,Pdt-ERF3表达量在12 hpi达到高峰期,PndERF3表达量在24 hpi显著上调,在96 hpi达到高峰期。Pnd-ERF3比Pdt-ERF3表达量高峰期推迟84 h。除168 hpi时Pnd-ERF3与Pdt-ERF3表达均有下降外,2个基因表达量在锈菌侵染的多个阶段均存在差异。根据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同源基因预测Pdt-ERF3受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6调控。本研究为进一步系统研究杨树ERF基因与抗性反应的调控机理及杨树抗病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调控因子 ERF 乙烯 落叶松-杨栅锈菌
下载PDF
欧美杂交杨Pnd-LRR3基因克隆及其抗锈菌侵染表达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俏丽 李丹蕾 +7 位作者 王峰 邹莉 王志英 牛春阳 王博文 零雅茗 崔嵘 张玉洲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5-98,103,共5页
为深入探究欧美杂交杨(Populus nigra×P.deltoides)感病的分子机理,以及抗病基因在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克隆了欧美杂交杨LRR3蛋白编码基因Pnd-LRR3。对Pnd-LRR3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其在抗锈菌过程中的功能进行了研究。... 为深入探究欧美杂交杨(Populus nigra×P.deltoides)感病的分子机理,以及抗病基因在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克隆了欧美杂交杨LRR3蛋白编码基因Pnd-LRR3。对Pnd-LRR3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其在抗锈菌过程中的功能进行了研究。Q-PCR结果显示,强致病性的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E4菌株接种6 h,Pnd-LRR3基因表达量上调增幅较大,168 h为显著下调。说明Pnd-LRR3基因在E4侵染过程中起到一定抗性作用,但最终无法阻止锈菌的侵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RR3基因 落叶松-杨栅锈菌 欧美杂交杨 E4株系 Q-PCR
下载PDF
松杨栅锈菌遗传多样性初步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余仲东 曹支敏 原犇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102-2106,共5页
采用ITS-nrDNA-RELP、测序技术、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松杨栅锈菌不同地域的5个生理小种11个菌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化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我国的遗传分化与地理来源相关,可分为西部地理群和北方地理群.西部地... 采用ITS-nrDNA-RELP、测序技术、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松杨栅锈菌不同地域的5个生理小种11个菌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化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我国的遗传分化与地理来源相关,可分为西部地理群和北方地理群.西部地理群又可分为高山森林生态型(HMF)和平原生态型(WPL).小种遗传分化不一定与致病性分化一致.t检验表明,各生理小种RAPD遗传多样性指数无明显差异,高山森林小种遗传多样性指数(0·5172)略高于平原小种遗传多样性指数(0·5089).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高度保守,不适合该菌种内群体遗传多样性分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杨栅锈菌 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