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9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药用植物栽培历史概况与展望 被引量:38
1
作者 郭巧生 王长林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3391-3394,共4页
我国药用植物栽培历史悠久,中药农业文明源远流长。该文较为系统地总结了我国药用植物栽培发展历史,并分析了我国药用植物栽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药用植物栽培未来发展应注重的几个方向,以期促进药用植物栽培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 药用植物 栽培 历史 展望
原文传递
贝母属药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2
作者 赵倩 李波 +1 位作者 关瑜 孟祥才 《中国药业》 CAS 2020年第5期57-60,共4页
目的为贝母的合理使用及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贝母的药用历史及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与结论各种贝母主要有效成分均为生物碱类成分,各种贝母间代表性生物碱成分... 目的为贝母的合理使用及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贝母的药用历史及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与结论各种贝母主要有效成分均为生物碱类成分,各种贝母间代表性生物碱成分相近,且含量差异不大。贝母一直被作为止咳祛痰良药,药理作用相似,可考虑不同贝母的相互替代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母 药用历史 资源分布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中药贝母的药用历史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22
3
作者 余世春 肖培根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8期6-8,共3页
概述了中药贝母的药用历史及“川贝”,“浙贝”的产生过程;结合我国目前药用贝母的实际应用情况,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贝母 药用历史 川贝母 浙贝母
下载PDF
竹的药膳史及竹食品开发 被引量:19
4
作者 胡春水 佘祥威 +1 位作者 骆琴娅 熊芳芳 《竹子研究汇刊》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7-31,共5页
竹是一种多用途植物,它与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息息相关。《本草纲目》等古典名著对竹的药膳食用早有详细记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天然药膳品的追求,森林食品──竹笋系列产品,天然保健饮品──竹汁、竹叶、笋汁饮料以及用竹叶和... 竹是一种多用途植物,它与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息息相关。《本草纲目》等古典名著对竹的药膳食用早有详细记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天然药膳品的追求,森林食品──竹笋系列产品,天然保健饮品──竹汁、竹叶、笋汁饮料以及用竹叶和竹材加工剩余物制作的天然食品添加剂正在迅速崛起。我国竹资源丰富,充分利用这一重要的食物资源优势,开发竹制药膳系列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膳 历史 食品 开发
下载PDF
藤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5
作者 郑赵情 张莉 +3 位作者 沈凯凯 蔡双璠 谭红胜 徐宏喜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7期1180-1188,共9页
藤黄科植物藤黄(Garciniahanburyi Hook.f.)原产于印度、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地区,目前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和海南等地被广泛引种栽培。该植物分泌的干燥树脂被称为藤黄(Gamboge),作为传统的民间用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外... 藤黄科植物藤黄(Garciniahanburyi Hook.f.)原产于印度、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地区,目前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和海南等地被广泛引种栽培。该植物分泌的干燥树脂被称为藤黄(Gamboge),作为传统的民间用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外用对于痈疽、肿毒、溃疡、湿疮、烫伤和跌打肿痛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近年来,藤黄及其活性成分藤黄酸等化合物被发现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成为抗肿瘤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对藤黄的传统药用历史及其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和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黄 药用历史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作用机制
下载PDF
乳香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17
6
作者 黄子韩 吴孟华 +4 位作者 罗思敏 周宇 张英 马志国 曹晖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5296-5303,共8页
乳香是外来药物的代表性品种之一,早在秦汉之际已有传入。乳香入药以"薰陆香"一名始载于《名医别录》。该文通过梳理历代本草古籍,对乳香的古今基原变迁、采收与品质、炮制沿革、功效主治等进行考证。结果发现,唐之前所用乳... 乳香是外来药物的代表性品种之一,早在秦汉之际已有传入。乳香入药以"薰陆香"一名始载于《名医别录》。该文通过梳理历代本草古籍,对乳香的古今基原变迁、采收与品质、炮制沿革、功效主治等进行考证。结果发现,唐之前所用乳香为漆树科乳香黄连木Pistacia lenticus树皮渗出的树脂,而后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阿拉伯的乳香树Boswellia carterii及其同属近缘植物渐渐成为了乳香的主流来源植物。古代乳香采收是在春夏两季割伤树皮采脂,并以透明度及形状判断其品质。乳香的炮制历经一系列的演变,从单纯的研、炒到水飞、酒研等,现代炮制则以清炒与醋制为主。乳香的历代用途包括炼丹,民间及宗教熏香,洗浴美容、药用。由于香药贸易的兴盛及乳香在伤科的良好疗效,宋代以后乳香的应用逐渐以药用为主。其药用功效古今差异不大,主要为活血定痛、消肿生肌等,但补精益气等部分功效,现代少有提及。该文的考证结果厘清了乳香从品种、炮制,到功能主治等多方面的历史沿革,可对乳香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历史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香 本草考证 炮制 功效 历史沿革 外来药物
原文传递
干姜、生姜药用源流考辨 被引量:17
7
作者 玄振玉 刘明岭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8-50,共3页
为了给姜的合理应用提供文献资料 ,考证姜的入药历史 ,认为姜的药用史可分作 3个时期 ;东汉《神农本草经》以前 ,生姜、干姜效用不分 ,干姜是作为姜的一个别名 ;东汉末年至明代《本草纲目》刊行之前 ,生姜晒干以干姜入药 ,细分又有去皮... 为了给姜的合理应用提供文献资料 ,考证姜的入药历史 ,认为姜的药用史可分作 3个时期 ;东汉《神农本草经》以前 ,生姜、干姜效用不分 ,干姜是作为姜的一个别名 ;东汉末年至明代《本草纲目》刊行之前 ,生姜晒干以干姜入药 ,细分又有去皮与不去皮之别 ;明代《本草纲目》刊行之后 ,各家本草多受其影响 ,即认为“干姜以母姜造之”。并由此探讨了姜的南北差异 ,姜之子根与母根的区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姜 生姜 药用史 南北差异 子姜 母姜 加工方法
下载PDF
堇菜属几种药用植物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9
8
作者 徐国兵 徐新建 《中药材》 CAS CSCD 1997年第7期371-373,共3页
经考证堇菜属Viola植物药用首载于《五十二病方》。我国古代用本属作药用的主要有紫花地丁、长萼堇菜、七星莲、堇菜、深圆齿堇菜、穆坪堇菜、白花地丁等7种。
关键词 堇菜属 考证 药用植物 本草学
下载PDF
番红花的药用历史与现代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黄卫娟 龙春林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3期55-58,共4页
番红花(Crocus sativus L.)是一种名贵的中药与民族药,性味甘平,入心、肝经,能活血化瘀,开郁散结,素有"植物黄金"的美誉.现代研究表明番红花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力、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就番红花的药用历史和研究进展... 番红花(Crocus sativus L.)是一种名贵的中药与民族药,性味甘平,入心、肝经,能活血化瘀,开郁散结,素有"植物黄金"的美誉.现代研究表明番红花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力、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就番红花的药用历史和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和综述,以期为充分利用与保护番红花这一传统药用植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红花 药用历史 研究进展 保护
下载PDF
中国药用真菌研究概述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静潮 李荣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8期6118-6120,6124,共4页
药用真菌在我国分布广泛,资源丰富,药用真菌用于疾病的治疗科追溯到几千年前。药用真菌在国内外的重要性均日益凸显出来,药用真菌科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用药用真菌的历史背景作为主线,对药用真菌的主要药理作用和有效成分进行... 药用真菌在我国分布广泛,资源丰富,药用真菌用于疾病的治疗科追溯到几千年前。药用真菌在国内外的重要性均日益凸显出来,药用真菌科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用药用真菌的历史背景作为主线,对药用真菌的主要药理作用和有效成分进行概述,并对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行简单分析,为药用真菌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真菌 历史 成分 药理作用
下载PDF
日本正仓院药物“鬼臼”的生药学鉴定 被引量:8
11
作者 钟国跃 徐珞珊 +1 位作者 徐国钧 难波恒雄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9-94,共6页
目的 :鉴定日本正仓院中保存的我国唐代药物鬼臼的基原 ,考察鬼臼药用历史。方法 :对正仓院鬼臼和国产玉簪属植物玉簪及紫萼进行比较组织学研究以鉴定其原植物 ,结合基原鉴定结果与本草记载考察鬼臼药用历史。结果与结论 :正仓院鬼臼来... 目的 :鉴定日本正仓院中保存的我国唐代药物鬼臼的基原 ,考察鬼臼药用历史。方法 :对正仓院鬼臼和国产玉簪属植物玉簪及紫萼进行比较组织学研究以鉴定其原植物 ,结合基原鉴定结果与本草记载考察鬼臼药用历史。结果与结论 :正仓院鬼臼来源于玉簪的地下部分 ,系我国唐代及其之前的鬼臼正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仓院“鬼臼” 玉簪 紫萼 生药学鉴定 药用历史
下载PDF
槟榔的药用历史及其应用现状 被引量:4
12
作者 梁焕宴 冀沛然 +4 位作者 弓宝 杨新全 戚华沙 赵祥升 魏建和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78-687,共10页
槟榔ArecaeSemen是我国传统医学常用的中药材,药用历史悠久,具有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等功效。近年来,关于食用槟榔诱发口腔癌的负面报道较多,关注焦点主要集中于食用方面,忽略了药用价值。海南省是我国槟榔的主产区,以食用为主... 槟榔ArecaeSemen是我国传统医学常用的中药材,药用历史悠久,具有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等功效。近年来,关于食用槟榔诱发口腔癌的负面报道较多,关注焦点主要集中于食用方面,忽略了药用价值。海南省是我国槟榔的主产区,以食用为主,严重制约了槟榔的使用和发展空间,不利于海南槟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梳理汉代以来中医药本草典籍中关于槟榔功效记载的历史脉络,归纳总结历代医家对其功效认识及在临床上的应用,同时整理了现阶段槟榔药用的概况及安全性的研究报道,为槟榔药用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药用历史 安全性 应用现状 槟榔碱
原文传递
广藿香和土藿香入药史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薛琴 刘微英 +1 位作者 张历元 付帮泽 《吉林中医药》 2018年第2期206-209,共4页
藿香最早的文献出处可追溯到东汉杨孚《异物志》,作为药名在本草中单列一条始见于宋朝《证类本草》。长期以来的历史,形成了土藿香与广藿香二者临床并用的局面,阐释二者的区别,厘清二者的入药史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系统检索《中华医... 藿香最早的文献出处可追溯到东汉杨孚《异物志》,作为药名在本草中单列一条始见于宋朝《证类本草》。长期以来的历史,形成了土藿香与广藿香二者临床并用的局面,阐释二者的区别,厘清二者的入药史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系统检索《中华医典》数据库和历代本草古籍及名家医著,对土藿香与广藿香相关古籍记载进行了研究。发现藿香入药最早见于《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广泛应用于临床则是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藿香正气散为代表。藿香产于东南亚,后移栽于岭南,从香料演变为中药,在清代温病学派盛行时期,更是成为重要中药,于明代定名为"广藿香",以示道地。广藿香之名最早见于明代王肯堂《医学穷源集》,比此前观点所认为的首见于民国《增订伪药条辨》提前了300多年。与之相对的江浙一带产生土产藿香,最终定名土藿香。二者历史上共同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藿香 土藿香 入药史
下载PDF
紫苏的食药价值及栽培历史考证 被引量:1
14
作者 陆敏婷 刘鹏 +1 位作者 沈奇 王宏斌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2815-2822,共8页
紫苏是我国传统的药食同源植物,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广泛的应用价值。尽管目前已有对紫苏的本草考证,但对其名称演化、食药价值及栽培历史等方面仍然缺乏系统梳理。该研究以历代本草、医籍、农政史料等为基础,考证发现:(1)紫苏常以荏... 紫苏是我国传统的药食同源植物,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广泛的应用价值。尽管目前已有对紫苏的本草考证,但对其名称演化、食药价值及栽培历史等方面仍然缺乏系统梳理。该研究以历代本草、医籍、农政史料等为基础,考证发现:(1)紫苏常以荏、苏等名收录于典籍,荏指籽用类紫苏,苏指药用类紫苏;(2)古籍中紫苏叶、籽均可用于药膳,紫苏籽油用作食用油脂,其古法压榨工艺有详细记载。(3)紫苏性味辛温,主下气,紫苏叶、梗偏于散,紫苏子偏于收,其药用价值有明确记载。(4)紫苏原产于中国,应用记载可追溯到战国时代,其栽培特性有详细记载。该文系统梳理了荏、苏的区分,并对其在食药及栽培方面的古籍记载进行了综述,可为紫苏作为药食同源大健康产品的开发提供文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 基原 食用价值 药用价值 紫苏油 栽培历史 本草考证
原文传递
藏药蕨麻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1
15
作者 肖华 张炜 +5 位作者 马青青 范莹莹 谭金华 拜礼文 周金元 海平 《西北药学杂志》 2024年第1期20-25,共6页
目的对藏药蕨麻进行本草考证,为藏药蕨麻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查阅、整理历代有关蕨麻的本草记载,对始载本草、名称及药用历史进行系统研究。结果众多本草古籍中均有关于蕨麻的药食记载,且本草专著记载蕨麻全草及块... 目的对藏药蕨麻进行本草考证,为藏药蕨麻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查阅、整理历代有关蕨麻的本草记载,对始载本草、名称及药用历史进行系统研究。结果众多本草古籍中均有关于蕨麻的药食记载,且本草专著记载蕨麻全草及块根均可入药,全草有收敛止血、补血益气、生津利痰的功效;块根具有生津止渴、健脾益胃、收敛止血、止咳、利痰、益气补血的功效,主治吐血、下血、疟疾、脾虚腹泻、下痢等症。但现行标准记载其药用部位为其干燥地下部分。结论近现代对蕨麻药用部位及药理作用的研究与古代存在差异,需要对蕨麻叶和全草的活性成分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便开发、利用蕨麻药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麻 藏医药 药用历史 本草考证
下载PDF
葡萄入药史考述——以中医药典籍为中心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海燕 鄢梁裕 罗彦慧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68-72,共5页
葡萄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物质文明,葡萄一入中原,即被广泛使用,可食用、可酿酒、可入药。中文文献记载的葡萄入药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此后历代医家不断积累和完善葡萄入药经验,葡萄果、葡萄根、葡萄籽、葡萄叶等均可入药。学... 葡萄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物质文明,葡萄一入中原,即被广泛使用,可食用、可酿酒、可入药。中文文献记载的葡萄入药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此后历代医家不断积累和完善葡萄入药经验,葡萄果、葡萄根、葡萄籽、葡萄叶等均可入药。学界研究葡萄的成果丰富,但研究葡萄入药的成果却甚少。通过详细梳理中医药典籍中的葡萄相关文献,探讨葡萄在中医药典籍中的演变历程,总结历代医家使用葡萄的经验和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葡萄在中医药发展史上的意义和药用价值,并为现代医药学家使用和发掘葡萄丰富的药用价值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中医药 入药史 丝绸之路
下载PDF
千斤拔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4
17
作者 曹海丽 梅全喜 曾聪彦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CAS 2019年第6期73-77,共5页
千斤拔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为岭南地区常用药,多以蔓性千斤拔Flemingia prostrata Roxb.f.ex Roxb.的根入药,易与同属植物大叶千斤拔、球穗千斤拔等混用,主要有祛风除湿,强筋壮骨的功效;民族医药则认为其根、茎都可入药,除能祛风除... 千斤拔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为岭南地区常用药,多以蔓性千斤拔Flemingia prostrata Roxb.f.ex Roxb.的根入药,易与同属植物大叶千斤拔、球穗千斤拔等混用,主要有祛风除湿,强筋壮骨的功效;民族医药则认为其根、茎都可入药,除能祛风除湿,强筋壮骨外,还能健脾消食,调经止血。通过查阅、整理历代有关千斤拔的古今本草记载,对千斤拔的始载本草、名称、混淆品及药用历史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为千斤拔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斤拔 始载本草 药用历史 本草考证
下载PDF
漆大姑的药用历史及现代研究概况
18
作者 阮毅铭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8期74-79,共6页
目的:了解漆大姑的药用历史及现代研究概况,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分析漆大姑相关文献及古籍,综述漆大姑的药用历史,重点对其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等进行详述。结果:漆大姑始载于民国胡真所著的《山草药指南... 目的:了解漆大姑的药用历史及现代研究概况,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分析漆大姑相关文献及古籍,综述漆大姑的药用历史,重点对其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等进行详述。结果:漆大姑始载于民国胡真所著的《山草药指南》,近代及现代书籍多有记载。目前已报道的化学成分主要有酚类、脂肪酸类、鞣质类、五环三萜类、多糖类、没食子酸类等,具有抗炎、镇痛、抗过敏、止痒、免疫抑制、抗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抗小鼠慢性皮炎-湿疹等药理作用,其三萜成分有抗肿瘤作用,毛果算盘子多糖有抗氧化、降血糖和神经细胞保护等方面的活性,在民间漆大姑主要用于皮炎、湿疹及皮肤瘙痒等多种皮肤病的治疗。结论:目前漆大姑在各个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进展,尤其是用于治疗各类皮肤病的临床疗效确切且药理作用研究较充分,如能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有望将漆大姑开发成一种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外用新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大姑 药用历史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中药夏枯草文献考证 被引量:3
19
作者 殷寻嫣 叶卫东 方向明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第8期184-186,共3页
从名称、基原、采收时间、入药部位、药性、功效及食用历史等几个方面,对中药夏枯草进行考证研究。结果表明,夏枯草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所载夏枯草的别名包括乃东、夕句、燕面、铁色草。《新修本草》最早记载了夏枯草的形态特... 从名称、基原、采收时间、入药部位、药性、功效及食用历史等几个方面,对中药夏枯草进行考证研究。结果表明,夏枯草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所载夏枯草的别名包括乃东、夕句、燕面、铁色草。《新修本草》最早记载了夏枯草的形态特征,结合历代本草书籍的描述和附图,夏枯草植物特征可概括为茎直立,基部多分枝,叶对生,叶片呈椭圆披针形,近全缘,穗状花序顶生。采收期在农历四月,入药部位是带穗全草。根据历代本草文献记载,夏枯草的药性可以总结为性寒,味苦、辛,无毒,可入肝经。功效多体现在清热平肝、散结止痛、透疹消疮、袪湿除痹等方面,可用于治疗肝火上延所致的头痛、目痛、瘰疬、疮疡等热证,也可用于妇科治疗赤白带下、血崩、产后血晕等证,还兼具利尿降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枯草 名称 基原 药性 功效 食用历史 本草考证
下载PDF
阴行草作“金钟茵陈”和“刘寄奴”的药用历史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谢宗万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7-11,共5页
阴行草在我国南方地区称“金钟茵陈”,北方地区称“刘寄奴”。“金钟茵陈”始见明《滇南本草》;以之误作“刘寄奴”则始自其后的《本草原始》。为此,“金钟茵陈”应是该药的药用正名。
关键词 阴行草 金钟茵陈 刘寄奴 药用历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