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模态化与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研究 被引量:171
1
作者 韦琴红 《外语电化教学》 CSSCI 2009年第2期28-32,共5页
以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的30个PPT演示作品为语料,从语篇类型和模态运用角度分析了大一学生的多元识读意识与能力。研究显示,大一学生倾向使用直观性多模态语篇来演示PPT作品,其中语言和图像是使用最频繁的构建意义的模态,但学生对其... 以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的30个PPT演示作品为语料,从语篇类型和模态运用角度分析了大一学生的多元识读意识与能力。研究显示,大一学生倾向使用直观性多模态语篇来演示PPT作品,其中语言和图像是使用最频繁的构建意义的模态,但学生对其它符号模态的运用以及利用技术和各种信息渠道来构建意义的能力还不够,由此认为目前大一学生的多元识读意识和能力较弱,提出在新的识读时代,大学教师和学生应多关注多元识读,以满足社会对人们多元识读能力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化 模态 多元识读能力 意义构建
原文传递
新媒介时代外语教学新视角:多元识读教学法 被引量:123
2
作者 葛俊丽 罗晓燕 《外语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19,共7页
在新媒介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语言文化的多元融合使得以语言为中心的传统识读教学法不再适应多种语言、多元文化、多模态的社会。为此,新伦敦团体提出多元识读教学法以提高学习者的多模态意义识读能力。本文回顾了多元识读能力... 在新媒介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语言文化的多元融合使得以语言为中心的传统识读教学法不再适应多种语言、多元文化、多模态的社会。为此,新伦敦团体提出多元识读教学法以提高学习者的多模态意义识读能力。本文回顾了多元识读能力研究的发展历史,从理论框架和教与学模型等不同角度对多元识读教学法进行了阐述。文章评价了这一新识读教学法,并指出了它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识读教学法 意义构建 多模态 新媒介
原文传递
论多模态话语的整体意义构建——基于一个多模态媒体语篇的话语分析 被引量:108
3
作者 韦琴红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16-21,共6页
从元功能的角度分析了2006年英国《泰晤士报》上的一个多模态媒体语篇,将语篇中的各种意义资源进行整合,说明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系统也是意义的源泉,也和语言符号一样具有多功能性。对多模态话语的研究有助于全面准确地解读话语的意义。
关键词 多模态话语分析 媒体语篇 元功能 资源整合 意义构建
下载PDF
自我不确定感:内涵、结构和理论 被引量:23
4
作者 杨庆 毕重增 +1 位作者 李林 黄希庭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12-1024,共13页
自我不确定感是个体在遇到认知、情感以及行为间的不一致或冲突,对重要的心理品质产生困惑和怀疑时体验到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缺乏的状态。文章对自我不确定感的概念进行了梳理,然后提出了概念构想模型,认为其结构应包含认知、情绪和动机成... 自我不确定感是个体在遇到认知、情感以及行为间的不一致或冲突,对重要的心理品质产生困惑和怀疑时体验到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缺乏的状态。文章对自我不确定感的概念进行了梳理,然后提出了概念构想模型,认为其结构应包含认知、情绪和动机成分,再后则以自我不确定感的管理策略为线索对相关理论和模型进行了初步整合。未来研究需在明确界定自我不确定感的基础上开展跨文化比较,从多角度检验自我不确定感管理策略的效果,深入探讨自我不确定感的发生和作用机制,探索如何变自我不确定感的被动防御为主动预防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不确定感 自我 意义感 自我实现 文化世界观防御
下载PDF
多模态教育环境中的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曹韵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4-137,共4页
在全球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多模态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人们认知新事物的方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多媒体设施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引入也使教学模式呈现多模态化。多元识读是新伦敦小组提出的新概念,继而又提出多元识读教学法。基于多模态... 在全球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多模态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人们认知新事物的方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多媒体设施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引入也使教学模式呈现多模态化。多元识读是新伦敦小组提出的新概念,继而又提出多元识读教学法。基于多模态建构成为认知主要表达方式,如何培养学生多元识读能力成为教学新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化 多元识读能力 多元识读教学法 意义建构
原文传递
从“造物之美”到“造义之变”的服务产品设计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楚东晓 楚雪曼 彭玉洁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7-41,共5页
目的解明服务产品设计的内涵。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厘清工业设计文脉下产品演变的4个阶段和服务范式下产品设计的特征。结论从产品文脉时间轴演变的角度,可将产品划分为包括人工制品主导时代的"物品→产品→商品"以及服务主... 目的解明服务产品设计的内涵。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厘清工业设计文脉下产品演变的4个阶段和服务范式下产品设计的特征。结论从产品文脉时间轴演变的角度,可将产品划分为包括人工制品主导时代的"物品→产品→商品"以及服务主导时代的"服务"共计4个阶段,相应的服务产品设计从人工物时代追求"造物之美"发展到服务主导时代追求"造义",设计重心也转向为基于产品意义的感性价值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意义 服务产品设计 感性价值创造 造物 造义
下载PDF
Photographs and Cartoons: Differences in Interpretation of the Visual Semiotics
7
作者 Bashayir Al Zahrani Mohammed Alhuthali 《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24年第3期609-625,共17页
This study looks 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rocess of intersemiosis and resemiosis in multimodality. The importance of both phases is widely acknowledged as part of the meaning making process but many practical s... This study looks 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rocess of intersemiosis and resemiosis in multimodality. The importance of both phases is widely acknowledged as part of the meaning making process but many practical studies focus on the first rather than the second. In particular this study looks at two groups of images about gender relations in Saudi Arabia following the post-2017 reforms of the male guardianship laws. One group are mostly made up of photographs and the second group of cartoons and posters. One important finding is that the latter tend to be less ambiguous in their semiotic structure than the former. In particular, there are instances in the first group where a standard study of intersemiosis indicates low modality but the image may be seen as inherently plausible by many observers. This suggests that while resemiosis can be applied to a single image it may be more appropriate as a tool when applied to an overall news article or set of images. In the same way that not all individual semiotic modes are complementary in how they build meaning, then it is possible for different images to be supportive, contradictory or unclear when studied in iso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sual Grammar Intersemiosis MULTIMODALITY meaning-making Cartoons
下载PDF
应激与生命意义感的曲线关系:基于意义建构视角
8
作者 阳光耀 陈一笛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5-649,638,共6页
目的:考察应激与生命意义感的曲线关系,并从意义建构视角解释其内在机制。方法:选取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T1)、意义建构量表(T1)和生命意义感量表(T2),对236名大学生(男性99人,女性137人)进行间隔1个月的半纵向调查。结果:(1)应激量平方... 目的:考察应激与生命意义感的曲线关系,并从意义建构视角解释其内在机制。方法:选取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T1)、意义建构量表(T1)和生命意义感量表(T2),对236名大学生(男性99人,女性137人)进行间隔1个月的半纵向调查。结果:(1)应激量平方项与意义建构、寻求意义感及拥有意义感均显著负相关,意义建构与寻求意义感及拥有意义感均显著正相关。(2)中介效应分析显示,控制应激量一次项时,意义建构在应激量平方项与寻求意义感及拥有意义感之间均起显著中介作用。结论:应激与意义建构、寻求意义感、拥有意义感呈倒“U”形关系,意义建构在应激平方项与寻求意义感和拥有意义感之间发挥中介作用。相对于经历过高或过低累积应激的个体,经历了中等程度应激的个体通过高意义建构策略提升生命意义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 生命意义感 意义建构 曲线关系
原文传递
两种世界观影响下的生涯咨询评估 被引量:5
9
作者 吴明霞 张大均 汤万文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52-653,649,共3页
自上世纪初逻辑实证主义影响下量的评估就一直在生涯咨询中占主导地位。近年来建构主义对生涯咨询的影响逐渐增加,质的评估越来越突出。文章立足于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基础,比较了量和质的生涯评估模式及其特征,并探讨如何发展质的生涯评... 自上世纪初逻辑实证主义影响下量的评估就一直在生涯咨询中占主导地位。近年来建构主义对生涯咨询的影响逐渐增加,质的评估越来越突出。文章立足于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基础,比较了量和质的生涯评估模式及其特征,并探讨如何发展质的生涯评估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观 咨询评估 逻辑实证主义 主导地位 建构主义 评估模式 评估过程
下载PDF
科技场馆学习中的人工制品及其中介价值 被引量:5
10
作者 郑旭东 聂海林 《现代教育技术》 CSSCI 2015年第5期40-46,共7页
该文对科技场馆学习中的人工制品及其中介价值进行了讨论。科技场馆中的人工制品主要表现为科技展品,它们对人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科技场馆中的人工制品内在地体现了人的"意向性",这种意向性集中体现为作为科技展品的... 该文对科技场馆学习中的人工制品及其中介价值进行了讨论。科技场馆中的人工制品主要表现为科技展品,它们对人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科技场馆中的人工制品内在地体现了人的"意向性",这种意向性集中体现为作为科技展品的人工制品被视为人与物质世界之间进行交互的中介工具。科技场馆境脉中参观者的参观过程可以被视为一种具有对话性质的意义建构实践,这种意义建构实践主要是由物质或器物层面上的各种人工制品提供中介支持,同时非物质层面上的各种人工制品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二者在科技场馆境脉下的意义建构过程中发挥的中介作用,被统称为"借助于人工制品的中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场馆 人工制品 意义建构 借助于人工制品的中介
下载PDF
从数据叙事到意义创造——红色信息视觉化设计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肖亦奇 《设计》 2021年第8期134-137,共4页
红色历史文化是信息视觉化设计中一个较少被关注的话题。它的设计要求不完全相同于一般以信息传达为目标的视觉化作品,而是承载了诸如知识传播、历史教育、价值塑造等社会意义层面的目的。为此,本文在梳理了红色信息视觉化设计目标的基... 红色历史文化是信息视觉化设计中一个较少被关注的话题。它的设计要求不完全相同于一般以信息传达为目标的视觉化作品,而是承载了诸如知识传播、历史教育、价值塑造等社会意义层面的目的。为此,本文在梳理了红色信息视觉化设计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设计实例就信息主题的设置和红色信息的数据叙事两方面的工作方法展开讨论。提出几种有效的主题设置策略,并列举了叙事视角、线索、转场、符号映射几项设计要点上可用于红色信息视觉化的设计手法。本文对有关设计实践和理论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视觉化 红色历史文化 数据叙事 信息图 意义创造
下载PDF
基于隐喻机制形成的网络新词的意义建构 被引量:3
12
作者 尤晓刚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98-102,共5页
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对基于隐喻机制形成的网络新词进行穷尽性考察。基于封闭语料分析发现,通过隐喻机制形成的网络新词主要借助语音隐喻、非拟人隐喻和拟人隐喻等方式串联概念整合网络的多个空间,并最终完成新的意义建构。
关键词 隐喻机制 网络新词 概念整合理论 意义建构
下载PDF
英语教学中多模态隐喻文本的表意探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董燕 郭绍波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第47期139-144,共6页
在互联网媒介环境下,英语隐喻文本由纯语言文本向多模态隐喻文本转向的趋势明显。隐喻性的思维不仅可以由语言符号表征,也可由声音、图像、影像等多种非语言符号进行复合表征。英语多模态隐喻文本以语言符号文本的表意为主导,其他符号... 在互联网媒介环境下,英语隐喻文本由纯语言文本向多模态隐喻文本转向的趋势明显。隐喻性的思维不仅可以由语言符号表征,也可由声音、图像、影像等多种非语言符号进行复合表征。英语多模态隐喻文本以语言符号文本的表意为主导,其他符号文本参与表意且具有不可替代性。互联网媒介不仅参与表意,且作为参与意义塑造的因素提升了文本的多模态化程度。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习者对多模态隐喻文本的解读分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隐喻文本 多模态化 表意 互联网媒介 认知隐喻观
下载PDF
多模态符号学视角下音乐话语与城市身份构建——以杭州G20晚会《美丽的爱情故事》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韦琴红 兰艺婧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65-69,共5页
以多模态符号学理论中的五个意义功能为框架,对杭州G20峰会晚会上《美丽的爱情故事》这部音乐话语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符号进行多模态分析,探究该作品所表达的社会含义及对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身份构建作用,旨在检验多模态符号学理... 以多模态符号学理论中的五个意义功能为框架,对杭州G20峰会晚会上《美丽的爱情故事》这部音乐话语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符号进行多模态分析,探究该作品所表达的社会含义及对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身份构建作用,旨在检验多模态符号学理论用于解释我国本土化文化现象的适用性。研究发现,该音乐话语作品在交响乐背景音乐下,通过其中越剧的歌词、小提琴独奏的旋律、舞蹈表演者的姿态语言以及舞台空间、灯光、道具和演员服装等多种符号模态,集中表现了“爱情”这个全人类共通的情感,凸显了杭州这座城市书香人文的文化身份,成功展现了我国“融合与包容”的文化内涵和“科技与创新”的精神气韵,向世界传递出“爱”与“和”的文化符号,达到从多模态符号学视角解读音乐话语如何在特定中国语境参与社会实践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符号 多模态语法 音乐话语 城市身份 意义构建
下载PDF
对翻译信息理论的探索 被引量:1
15
作者 皮强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20,190,共9页
历经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后,我国翻译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新的社会、科技和文化现实也给其提出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从根本上挑战了我们对于已有翻译概念、翻译方法和翻译理论的认识;但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也提出了令人鼓舞的新看法... 历经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后,我国翻译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新的社会、科技和文化现实也给其提出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从根本上挑战了我们对于已有翻译概念、翻译方法和翻译理论的认识;但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也提出了令人鼓舞的新看法和新理论,本文则是这一努力的延续。文章首先回顾了翻译研究领域中关于翻译定义问题的不同流派,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从信息概念构建翻译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信息的角度重新看待了传统翻译模型中的原语和目的语文本、译者和意义等因素并揭示了翻译的连续性和普遍性;将翻译定义为主体在自身特定的信息边界中通过其运算机制在特定时间范围内产生意义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定义 翻译研究 翻译信息理论 意义
原文传递
Poetry and the Limits of Language
16
作者 Lyn Mc Credden 《Language and Semiotic Studies》 2015年第4期95-107,共13页
This essay argues that poetic language offers the possibility of meaning and value,and simultaneously points beyond itself,to the limits of language,to a space differently confi gured as erasure,silence,the unsignifi ... This essay argues that poetic language offers the possibility of meaning and value,and simultaneously points beyond itself,to the limits of language,to a space differently confi gured as erasure,silence,the unsignifi able.What does it suggest,epistemologically and ontologically,if we acknowledge this double action of poetic language?What might this space beyond language be,and what difference does it make if we acknowledge this space?The essay examines four poems and the different ways in which they acknowledge such a space,drawing on the historically distinct approaches of Meister Eckhart and Jacques Derrida in order to ask what the space beyond language might be.The argument of the essay is that in acknowledging such a space something opens up for writers and readers of poetry:a different approach to knowing,and a potentially humbled ontological pos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ETRY poetic language meaning-making limits of language
原文传递
展览物件意义建构的若干研究方法述评
17
作者 李精明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1-177,共7页
意义建构既是展览研究的一个主题,也是研究物件意义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强调物件的意义是建构的而非给定的。在涉及意义建构主题的具体研究方法中,符号学分析强调展览是意义建构的网络;心理学分析重视观众的心理过程在意义建构中的作用;... 意义建构既是展览研究的一个主题,也是研究物件意义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强调物件的意义是建构的而非给定的。在涉及意义建构主题的具体研究方法中,符号学分析强调展览是意义建构的网络;心理学分析重视观众的心理过程在意义建构中的作用;互动模式分析提出诸种要素互动过程中观众的核心作用;现象学分析突出个人生活世界的维度;认知过程分析聚焦于意义产生的过程。除了符号学分析之外,其他几种方法均将观众视为意义建构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这些不同角度的研究方法共同揭示了博物馆展览中意义建构问题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展览 意义建构 研究方法 观众
原文传递
文学视域里的体裁研究:从形式主义到多元意义构建
18
作者 程艳琴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73-77,共5页
对近40年国外文学研究中的体裁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明确传统体裁研究对文学创作实践进行理论规定这一做法在解构主义浪潮下所受到的冲击,指出传统体裁研究的理论前提缘何不再适用。梳理目前文学体裁研究的新动态,指出文学体裁研究正在... 对近40年国外文学研究中的体裁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明确传统体裁研究对文学创作实践进行理论规定这一做法在解构主义浪潮下所受到的冲击,指出传统体裁研究的理论前提缘何不再适用。梳理目前文学体裁研究的新动态,指出文学体裁研究正在从对形式的片面追求转向多元化的意义构建,并简要介绍新的研究范式带来的部分研究新成果及其存在的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裁研究 形式主义 解构主义 意义构建
下载PDF
多模态批评话语视角下视觉符号的情态意义——以2018《经济学人》英国脱欧图片为例
19
作者 祝回粤 《考试与评价》 2021年第6期120-124,共5页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是话语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趋势。作为反映现实的一种符号资源,图片和语言符号一样,承担着表征社会现实的作用。本文从多模态批评话语视角,以Kress和van Leeuven视觉语法中的情态为工具,对2018年《经济学人》中英国脱欧...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是话语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趋势。作为反映现实的一种符号资源,图片和语言符号一样,承担着表征社会现实的作用。本文从多模态批评话语视角,以Kress和van Leeuven视觉语法中的情态为工具,对2018年《经济学人》中英国脱欧文章中的配图进行分析,旨在研究英国脱欧事件中图片作为一种符号资源,如何参与社会实践并表达意义。研究发现,该图片采用自然情态编码取向,图片中的人物分别运用了高、中、低情态值三类视觉情态线索,其中对英国首相特蕾莎·梅采用了高值情态的视觉符号描绘手法,使图片中展现的视觉符号和英国脱欧这篇新闻的内容达到高度衔接。另外,图片的整体视觉情态值是中等偏低,目的是为了突出图片中的其他视觉符号资源,显示了欧盟峰会前夕英国与欧盟谈判代表密集磋商无果而终的现实,展现了特蕾莎·梅带领的英国脱欧进程中英国内部政党及欧盟因北爱尔兰边界问题对其提出的脱欧协议呈强烈反对的态度,体现了大众对于特蕾莎·梅带领下的脱欧持消极态度的观念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批评话语 英国脱欧 视觉符号 情态 意义构建 观念形态
下载PDF
潜艇艇员对关键转折点事件的群体认同意义建构研究
20
作者 江楠楠 余浩 +1 位作者 陈思宇 李岩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3期151-157,共7页
目的研究潜艇艇员群体认同意义建构的基本特征。方法采用自编"群体认同叙事故事问卷"对168名潜艇艇员的群体认同意义建构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总体上看:潜艇艇员对群体认同的意义建构水平在"教训"之上(M=1.13, SD=0.97... 目的研究潜艇艇员群体认同意义建构的基本特征。方法采用自编"群体认同叙事故事问卷"对168名潜艇艇员的群体认同意义建构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总体上看:潜艇艇员对群体认同的意义建构水平在"教训"之上(M=1.13, SD=0.97)。初中文化和军医、机电部门艇员的意义建构水平显著低。(2)能引发艇员高水平群体认同意义建构的事件特征为:入伍第3、第4年发生的事;工作中的意外或人为差错、与学习和工作相关的成就事件、心理需求和家庭事件;消极事件(t=-3.18, P〈0.01)、事件中有他人反应(t=2.33, P〈0.05)、他人反应与自己不一致(t=-2.85, P〈0.01);事件引发消极情绪数量多(r=0.153, P〈0.01)、强度大(r=0.093, P〈0.05);事件引发了"悲喜交加"的复杂情绪(P〈0.01)。(3)当将发生的关键事件告诉他人时(t=4.01, P〈0.001)、他人对事件的反应与自己反应不一致时(t=2.25, P 〈0.05)、告诉他人的动机是为了"发泄情绪"(t=2.77, P 〈0.05)或"寻求帮助"(t=2.98, P 〈0.05)时、自己的做法与过去不同时(t=-3.05, P〈0.05),艇员群体认同的意义建构水平显著高。结论潜艇艇员的群体认同在关键事件上表现出明显的特征,这提示对艇员经历的关键事件进行特征分析和干预是有效提升艇员群体认同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艇艇员 群体认同 意义建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