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筑中的“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沈克宁 《建筑师》 2006年第3期30-33,共4页
自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以来,“意义”的问题已经成为当代建筑理论领域中一个经久不衰的焦点问题。这篇文章采用不同的批评理论和方法(后现代/符号学、类型学、解释学和现象学)探讨了建筑的“意义”问题。
关键词 意义 类型学 解释学 现象学 卒姆托 普赖兹-哥迈斯 帕拉斯玛
下载PDF
论槭属树种及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郭冰 姜卫兵 翁忙玲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0年第9期49-52,共4页
槭属树种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和利用历史,在古代就作为重要的观赏树种而栽植。该文概述了槭属丰富的种质资源,着重总结了槭属红叶树种的文化内涵,指出了其在园林绿化中的主要应用形式,并阐述了其综合开发利用价值。
关键词 槭属 红叶树种 园林绿化 LANDSCAPE Application 开发利用价值 种质资源 应用形式 文化内涵 观赏树种 总结 综合 中国 栽植 栽培 历史 古代
下载PDF
基于东方美学下乡土建筑的当代化思考 被引量:2
3
作者 屈潞玲 孟凡锦 黄耘 《山西建筑》 2024年第7期36-40,共5页
新东方美学观念的发展不仅拓展了中国传统思想历程的改变,同时引发了对当代建筑空间营造的思考。在空间实践中,通过对东方传统建筑美学的探索,并在中国传统的儒道释哲学的影响下,道法自然、形意融合、礼制秩序观念将会形成具有中国特色... 新东方美学观念的发展不仅拓展了中国传统思想历程的改变,同时引发了对当代建筑空间营造的思考。在空间实践中,通过对东方传统建筑美学的探索,并在中国传统的儒道释哲学的影响下,道法自然、形意融合、礼制秩序观念将会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哲学理论框架,这是一种介于城市与乡村、传统与当代的充满矛盾却又使人向往的观念性变化。从本土文化传承、空间活化、乡土材料运用到空间环境的统一等方面剖析东方传统哲学与美学思想和乡土建筑融合的当代化转译,以期对后续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哲学 形意 乡土建筑 当代化
下载PDF
建筑学中的“功能”探源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正 《建筑师》 2010年第5期14-17,共4页
"功能"一词在现代建筑学中广遭热议。但当今我们所理解的"功能"与其原初含义已大不相同。本文通过对18到19世纪间三个关键人物的引介,并结合不同语区环境的比较,追溯了西方建筑学中功能概念的起源,指出这一概念所... "功能"一词在现代建筑学中广遭热议。但当今我们所理解的"功能"与其原初含义已大不相同。本文通过对18到19世纪间三个关键人物的引介,并结合不同语区环境的比较,追溯了西方建筑学中功能概念的起源,指出这一概念所受的现代科学的影响。笔者期待以此为现代建筑学中"功能"问题的讨论提供相对客观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 起源 含义 现代建筑 现代科学
下载PDF
人在意义中居住 被引量:2
5
作者 XUAN Jian-hua +1 位作者 宣建华 王小波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5年第2期166-174,共9页
自古以来,人一直在意义的创造和建构中构建着自己的家园,构建着人类安身立命的场所,即人在意义的创造和建构中居住着,这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命题。意义的呈现是居住的必然结果,去居住是意义产生的动因,二者互为因果。意义的结构、范围... 自古以来,人一直在意义的创造和建构中构建着自己的家园,构建着人类安身立命的场所,即人在意义的创造和建构中居住着,这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命题。意义的呈现是居住的必然结果,去居住是意义产生的动因,二者互为因果。意义的结构、范围和层次以及意义的稳定性与流变性均全面深刻地反映了人达成居住的一切物质和精神需求。从意义的角度来解释居住的概念,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理解人类达成居住的过程,以及因人的居住而形成的物质环境的内涵;有助于在当代无共同标准、无主流价值的多元化建筑现象中,把握建筑发展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建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被整体地、系统地、本质地理解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 建构 物质环境 构建 学科 创造 地理 居住 动因 多元化
下载PDF
透明的姿态 原作设计的一个小品 被引量:3
6
作者 王辉 《时代建筑》 2014年第4期112-117,共6页
文章介绍了原作设计工作室设计的上海世博园城市最佳实践区内的星巴克特别店,作者指出这个小品建筑反映了一种设计动向,即新一代建筑师开始从本体的角度思考建筑的形式及意义,并借用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的透明性概念来分析和... 文章介绍了原作设计工作室设计的上海世博园城市最佳实践区内的星巴克特别店,作者指出这个小品建筑反映了一种设计动向,即新一代建筑师开始从本体的角度思考建筑的形式及意义,并借用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的透明性概念来分析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性 形式的意义 建筑的自主性
下载PDF
地域性建筑设计的符号表达 被引量:1
7
作者 宋航 《山西建筑》 2008年第29期45-46,共2页
围绕人们逐渐意识到玻璃方盒建筑给表达和延续地域特征带来的威胁,从符号意义的角度试解答现代主义建筑蔓延的原因,提出地域性的延续要在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前提下进行,从而总结有益之处以供建筑地域特色实践之用。
关键词 符号意义 现代主义建筑 时代特质
下载PDF
当建筑学遭遇现象学——2008苏州“现象学与建筑”研讨会的思考 被引量:1
8
作者 汪原 《建筑师》 2009年第2期5-8,共4页
针对2008苏州首届"现象学与建筑"研讨会,论文从哲学家与建筑师角色互换是否可能、哲学家与建筑师对话是否可能、建筑现象学是否可能等三个方面,总结了与会的一些心得以及若干未及展开的话题,提出了哲学家和建筑师对话的可能... 针对2008苏州首届"现象学与建筑"研讨会,论文从哲学家与建筑师角色互换是否可能、哲学家与建筑师对话是否可能、建筑现象学是否可能等三个方面,总结了与会的一些心得以及若干未及展开的话题,提出了哲学家和建筑师对话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坚信两个学科的联手,必定能构建出人类理想的家园而"诗意地栖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科学危机 现象学 建筑现象学 建筑意义
下载PDF
回溯·共生·创新——建筑类型学视角下的建筑“意义”表达 被引量:2
9
作者 沈方圆 《建筑与文化》 2020年第3期187-188,共2页
"意义"是建筑学的三个基本范畴之一,建筑造型与装饰的物质层面与内在秩序的精神层面共同构成了建筑"意义"的两个表达层次。为了明确建筑"意义"的表达与传递,以建筑类型学"模型-原型-模型"的方... "意义"是建筑学的三个基本范畴之一,建筑造型与装饰的物质层面与内在秩序的精神层面共同构成了建筑"意义"的两个表达层次。为了明确建筑"意义"的表达与传递,以建筑类型学"模型-原型-模型"的方法出发,结合相关案例解析,寻找建筑内在的本质与法则,从深层结构上表达建筑的"意义",即回溯、共生、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意义” 类型学 原型 回溯 共生 创新
下载PDF
建筑·精神的解读 被引量:1
10
作者 宋桂杰 李世博 《华中建筑》 2006年第6期12-15,共4页
该文通过对吉林市殡仪馆设计实例进行介绍和分析,阐述殡葬建筑的精神性及这种精神性在建筑场所、空间、工艺流程等方面的创造和体现。诠释建筑精神和建筑意象空间的意义。
关键词 建筑意 建筑精神 殡葬建筑
下载PDF
在环境和文化的凝聚中探求建筑的意义——以伍重和卡罗·斯卡帕等建筑师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易鑫 《华中建筑》 2005年第5期23-25,共3页
随着战后社会生活的变迁,建筑师面临着不确定性的困扰,需要在环境和生活中重新发掘建筑的意义。该文试图通过介绍两位在建筑史上有独特地位的建筑师伍重和卡罗·斯卡帕的思想及其作品。展现他们在探求建筑意义过程中的成就。提出建... 随着战后社会生活的变迁,建筑师面临着不确定性的困扰,需要在环境和生活中重新发掘建筑的意义。该文试图通过介绍两位在建筑史上有独特地位的建筑师伍重和卡罗·斯卡帕的思想及其作品。展现他们在探求建筑意义过程中的成就。提出建筑师应从环境和文化相结合的角度出发,以探求建筑的意义作为设计与创作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的意义 技术 环境 文化体验 跨文化表达 精神的提升
下载PDF
谁是赋意者?——对吉首美术馆的思考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姣兰 《建筑师》 2022年第1期53-58,共6页
建筑是什么?建筑属于谁?建筑的意义在哪里?这些都是追问建筑的本质时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以吉首美术馆为对象,将围绕它而产生的建筑师、建筑评论家和建筑在地的使用者的言说进行参照,呈现"专业话语"与"日常生活话语&qu... 建筑是什么?建筑属于谁?建筑的意义在哪里?这些都是追问建筑的本质时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以吉首美术馆为对象,将围绕它而产生的建筑师、建筑评论家和建筑在地的使用者的言说进行参照,呈现"专业话语"与"日常生活话语"之间的差异。将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评述,视为一种意义竞争中的话语实践,可为反思建筑实践提供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首美术馆 专业论述 日常生活 身体经验 话语实践 建筑实践 建筑意义
下载PDF
现代建筑符号意旨的多样性
13
作者 须博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08年第2X期80-81,共2页
从符号学的观点看,建筑的意旨作用在于不同建筑通过他的外观、材料等形式处理上可以传递出内在的功能性,这种作用同时还依赖于人们对于建筑的认知度和审美观。而建筑所传递出信息符号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对于其解读的不同而发生变... 从符号学的观点看,建筑的意旨作用在于不同建筑通过他的外观、材料等形式处理上可以传递出内在的功能性,这种作用同时还依赖于人们对于建筑的认知度和审美观。而建筑所传递出信息符号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对于其解读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建筑的意旨作用也从单一到多重性进行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旨作用 建筑符号 单一性 多样性
原文传递
建筑的意义
14
作者 胡滨 《建筑与文化》 2019年第1期13-23,共11页
建筑的范畴因其社会性以及和其他学科的交叉在当下越来越模糊。研究基于两个立场:一是空间与身体的关联是建筑的核心问题,二是建筑与地点和建造的密切相关,从组织和编织生活、受制和诠释现实、表露和笺注思想、铭记和唤醒记忆四个角度,... 建筑的范畴因其社会性以及和其他学科的交叉在当下越来越模糊。研究基于两个立场:一是空间与身体的关联是建筑的核心问题,二是建筑与地点和建造的密切相关,从组织和编织生活、受制和诠释现实、表露和笺注思想、铭记和唤醒记忆四个角度,解读建筑的意义,以期在混沌中回述我们建造的初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意义 编制生活 诠释现实 笺注思想 唤醒记忆
下载PDF
外表皮的强度——卡鲁索-圣约翰建筑事务所设计的里尔酒店管理培训学校
15
作者 玛利亚·保拉·雷皮里诺 齐轶昳(译) 《世界建筑》 2019年第2期114-117,123,共5页
记忆和再生栏目主持:阿尔伯托·博洛尼亚,米凯利·博尼诺,皮埃尔一阿兰·克罗赛特亚当·卡鲁索和彼得·圣约翰于1990年创立了一家英国事务所,他们设计的建筑是一种复杂的体系,能够将新的意义赋予与之互动的环境。... 记忆和再生栏目主持:阿尔伯托·博洛尼亚,米凯利·博尼诺,皮埃尔一阿兰·克罗赛特亚当·卡鲁索和彼得·圣约翰于1990年创立了一家英国事务所,他们设计的建筑是一种复杂的体系,能够将新的意义赋予与之互动的环境。这种敏感性既可以用于全新设计的建筑物,也可以用于既有建筑的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店 记忆 设计 栏目主持 管理 事务所 意义 建筑
下载PDF
从过程到意义——建筑意义合理表达的方法论研究
16
作者 邱衍庆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26-31,共6页
为了寻求构建建筑意义的方法,首先,通过对当代建筑文化思潮脉搏的整体把握、对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借鉴和对“度”的阐释,提出一个从“度”到实践合理性的哲学视角,认为只有在建筑活动的全过程中去把握实践的“合理性”,才能真正实现建筑... 为了寻求构建建筑意义的方法,首先,通过对当代建筑文化思潮脉搏的整体把握、对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借鉴和对“度”的阐释,提出一个从“度”到实践合理性的哲学视角,认为只有在建筑活动的全过程中去把握实践的“合理性”,才能真正实现建筑意义的合理表达;其次,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合理性理论的借鉴,深入探讨了建筑实践合理性的内涵;并通过对建筑活动价值合理性、目的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的研究,提出了以建筑活动评价机制、建筑活动反思机制、建筑活动监控机制、建筑活动协调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建筑实践合理性机制,从而建构出建筑活动合理性研究框架。最后,文章对框架的合理性和现实意义进行了评价,认为它至少可以搭建起一个令人信服的框架体系,弥补当前对建筑意义评价的尺度、视野和方法的局限,引导人们在建筑活动中对“度”的思考和揭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重构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活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意义 合理性 研究框架
下载PDF
书法——室内环境的独特要素
17
作者 霍维国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04年第9期28-29,共2页
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极具特色的个艺术门类,它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的艺术哲学和美学思想,用书法装点室内环境是实现建筑、书法、工艺密切结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书法艺术 环境 文化内涵 建筑
原文传递
“罗曼蒂克消亡史”:从专业基础教学实践现象反观设计工具化过程
18
作者 王昕 《建筑与文化》 2020年第1期76-77,共2页
文章由建筑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几何工具化现象反观现代建筑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节点,包括布扎体系、迪朗以及包豪斯。在此反观过程中梳理几何工具化思想的来源及发展历程,进而简要探讨建筑的意义与设计方式,回到建筑学最基础要素及... 文章由建筑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几何工具化现象反观现代建筑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节点,包括布扎体系、迪朗以及包豪斯。在此反观过程中梳理几何工具化思想的来源及发展历程,进而简要探讨建筑的意义与设计方式,回到建筑学最基础要素及生活本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工具化 迪朗 包豪斯 建筑意义
下载PDF
儒学文本“游”的空间含义与建筑表现
19
作者 陈瑞罡 《建筑与文化》 2018年第10期115-117,共3页
论文通过摘选与解读《四书章句集注》《礼记》《孟子·梁惠王下》《尔雅》《易经·豫卦》等儒学文献中有关"游"的文本,分析总结出"游"作为一种空间观念在中国传统建筑场所中的两种存在方式,即建筑外部山水... 论文通过摘选与解读《四书章句集注》《礼记》《孟子·梁惠王下》《尔雅》《易经·豫卦》等儒学文献中有关"游"的文本,分析总结出"游"作为一种空间观念在中国传统建筑场所中的两种存在方式,即建筑外部山水环境与建筑内部游憩空间,以及趣味、运动、不确定的空间含义。文章进一步对东林书院园林空间进行分析,阐述了"游"在建筑中的三种表现,即路径设障、微庭院、观行模式。论文期望建立从儒学文本到建筑空间的转译逻辑与路径,为中国传统建筑思想的研究与设计转换应用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文本 空间含义 建筑表现
下载PDF
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建斌 《低温建筑技术》 2009年第10期19-21,共3页
通过对我国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应用两种类型实践的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据此,针对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在当前建筑设计中应用分别从思想观念、实现途径、具体成果的层面提出了指导设计的对策。
关键词 传统民居 生态经验 生态性建筑 建筑设计 多元含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