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9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缺血与炎症反应 被引量:52
1
作者 张予阳 刘岩 付守廷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9,共5页
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均支持炎症反应参与缺血性脑损伤的理论,但炎症反应本身及其对缺血性脑损害的影响相当复杂。脑缺血后,在缺血损伤区有多种细胞因子表达及炎细胞浸润,构成了缺血性损伤向炎症性损伤转变的基础,最近研究较多的主要有白... 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均支持炎症反应参与缺血性脑损伤的理论,但炎症反应本身及其对缺血性脑损害的影响相当复杂。脑缺血后,在缺血损伤区有多种细胞因子表达及炎细胞浸润,构成了缺血性损伤向炎症性损伤转变的基础,最近研究较多的主要有白细胞、肥大细胞、白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TNF)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白细胞 肥大细胞 细胞因子 花生四烯酸 缓激肽
下载PDF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与神经纤维的关联 被引量:37
2
作者 王利华 方秀才 潘国宗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32-335,共4页
目的 探讨肠黏膜肥大细胞与神经纤维之间的关联及其与肠易激综合征 (IBS)发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电镜和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技术 ,对 5 6例符合罗马Ⅱ标准的腹泻型IBS患者和 12例非IBS对照组患者末端回肠和直肠 乙状结肠交界部位肠黏膜... 目的 探讨肠黏膜肥大细胞与神经纤维之间的关联及其与肠易激综合征 (IBS)发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电镜和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技术 ,对 5 6例符合罗马Ⅱ标准的腹泻型IBS患者和 12例非IBS对照组患者末端回肠和直肠 乙状结肠交界部位肠黏膜内的肥大细胞与神经纤维的关联进行了检测。结果 IBS患者和对照组肠黏膜内多数肥大细胞与神经纤维紧邻。患者末端回肠、直肠 乙状结肠交界处黏膜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P物质、5 羟色胺 (5 HT)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肥大细胞周围NSE、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5 HT的表达也明显增强。IBS患者末端回肠黏膜内肥大细胞的数目 (10 .98± 2 .96 )与对照组 (6 .0 5± 0 .5 1)相比明显增多 (P <0 .0 1)。IBS患者与对照组相比 ,末端回肠内NSE(6 .73± 1.0 2比 4 .2 5± 0 .5 0 )、P物质 (6 .84± 0 .85比 4 .2 8± 0 .4 0 )、CGRP(6 .73± 0 .82比 4 .33± 0 .5 4 )、5 HT(6 .72± 0 .81比 4 .0 0± 0 .6 3)阳性神经纤维紧邻的肥大细胞数目亦明显增多 (P <0 .0 1)。结论 IBS患者肠黏膜内肥大细胞数量的增多及其周围神经肽表达的增强表明 :免疫系统与肠神经丛之间通路的活化可能与IBS的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肠黏膜肥大细胞 肠神经丛 电镜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Weaning stress and gastrointestinal barrier development:Implications for lifelong gut health in pigs 被引量:46
3
作者 Adam J.Moeser Calvin S.Pohl Mrigendra Rajput 《Animal Nutrition》 SCIE 2017年第4期313-321,共9页
The gastrointestinal(GI) barrier serves a critical role in survival and overall health of animals and humans. Several layers of barrier defense mechanisms are provided by the epithelial, immune and enteric nervous sys... The gastrointestinal(GI) barrier serves a critical role in survival and overall health of animals and humans. Several layers of barrier defense mechanisms are provided by the epithelial, immune and enteric nervous systems. Together they act in concert to control normal gut functions(e.g., digestion,absorption, secretion, immunity, etc.) whereas at the same time provide a barrier from the hostile conditions in the luminal environment. Breakdown of these critical GI functions is a central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 in the most serious GI disorders in pigs. This review will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the GI barrier in pigs and how common early life production stressors, such as weaning, can alter immediate and long-term barrier function and disease susceptibility.Specific stress-related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driving GI barrier dysfunction induced by wea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to animal health and performance will b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stinal barrier PIGS Stress WEANING Gut health mast cells
原文传递
肥大细胞和P物质参与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体表穴位的敏化过程 被引量:47
4
作者 石宏 程斌 +4 位作者 李江慧 陈淑莉 谭奇纹 晋志高 景向红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23-329,共7页
目的:观察急性胃黏膜损伤后伊文思蓝(EB)渗出穴区肥大细胞聚集数量和脱颗粒变化及其局部P物质(SP)的表达,以揭示病理状态下穴位的组织细胞特征,确定肥大细胞和SP参与穴位敏化的过程。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5只。采... 目的:观察急性胃黏膜损伤后伊文思蓝(EB)渗出穴区肥大细胞聚集数量和脱颗粒变化及其局部P物质(SP)的表达,以揭示病理状态下穴位的组织细胞特征,确定肥大细胞和SP参与穴位敏化的过程。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5只。采用空腹稀盐酸灌胃造成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5 h后尾静脉注射EB,模型组取EB渗出点"脾俞""胃俞"和旁开2 mm处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正常对照组取对应点皮肤和皮下组织。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标记这些部位肥大细胞的聚集分布数量及脱颗粒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局部SP的分布并进行Western blot相对定量测定。结果:急性胃黏膜损伤后EB体表穴区渗出点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中肥大细胞呈现聚集,其数量和脱颗粒数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和"脾俞""胃俞"旁开对照组(P<0.05,P<0.001),脱颗粒率也显著高于旁开点和正常对照组(P<0.01)。在EB渗出点和旁开部位均可见SP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其阳性纤维多分布于皮下。结论:在急性胃黏膜损伤时,体表出现的敏化穴位中肥大细胞参与了与疾病相关的体表穴位敏化过程,且其局部的SP表达水平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胃黏膜损伤 敏化穴位 神经源性炎性反应 肥大细胞 P物质
原文传递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与P物质的相关性 被引量:36
5
作者 董文珠 李兆申 +5 位作者 邹多武 许国铭 邹晓平 朱爱勇 尹宁 龚燕芳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611-614,共4页
目的 研究肠易激综合征 (IBS)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 (MC)、P物质 (SP)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探讨其在IBS内脏高敏感性中的可能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黏膜标本取自 2 2例腹泻型IBS患者、2 0例便秘型IBS患者和 19例正常人的回肠末端、回盲... 目的 研究肠易激综合征 (IBS)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 (MC)、P物质 (SP)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探讨其在IBS内脏高敏感性中的可能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黏膜标本取自 2 2例腹泻型IBS患者、2 0例便秘型IBS患者和 19例正常人的回肠末端、回盲部、升结肠、乙状结肠 ,应用甲苯胺蓝改良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对MC和SP、SP受体 (SPR)进行染色 ,并应用彩色病理图像分析软件及免疫组化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黏膜SP含量 ;采用石蜡连续切片观察MC与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SPR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关系 ;采用原位包埋法透射电镜观察MC与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关系。结果 IBS患者回肠末端、回盲部、升结肠MC明显增多 (P <0 0 1) ,乙状结肠MC无明显变化 ;IBS患者MC存在显著变异 ;IBS患者肠黏膜SP免疫反应阳性纤维表达增强 (P <0 0 1) ,其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1) ;SP免疫反应阳性纤维与MC靠近或毗邻 ,有些存在“膜膜”接触 ,增强的阳性纤维强度、面积与MC的面积、密度密切相关 ;部分MC呈SPR免疫反应阳性。结论 M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肠黏膜肥大细胞 P物质 相关性 临床意义 放射免疫测定法 病理生理学
原文传递
针刺引起的炎性反应是针效产生始动环节之一 被引量:44
6
作者 周丹 潘萍 +2 位作者 郭义 郭永明 吴丽萍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2-34,共3页
现代的研究结果表明肥大细胞与针效的产生有密切关系,针刺可激活肥大细胞,引起一系列的血管反应和免疫效应。笔者认为,针刺是一种伤害性刺激,可引起针刺部位的炎性反应,进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使针刺的作用得以级联放大。针刺... 现代的研究结果表明肥大细胞与针效的产生有密切关系,针刺可激活肥大细胞,引起一系列的血管反应和免疫效应。笔者认为,针刺是一种伤害性刺激,可引起针刺部位的炎性反应,进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使针刺的作用得以级联放大。针刺引起的炎性反应构成了针刺起效的始动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效应 炎症 炎症介导素类 肥大细胞 针灸原理
原文传递
手针与电针“足三里”穴镇痛效应的穴位传入机制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40
7
作者 余晓佳 詹睿 +1 位作者 黄红 丁光宏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10-315,共6页
目的:观察手针与电针"足三里"穴位镇痛效应的穴位传入机制的差异性,分析这两种临床常用针刺方法的穴位始动信号的启动机制。方法:SD成年大鼠6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手针组、电针组、胶原酶手针组、胶原酶电针组、色甘... 目的:观察手针与电针"足三里"穴位镇痛效应的穴位传入机制的差异性,分析这两种临床常用针刺方法的穴位始动信号的启动机制。方法:SD成年大鼠6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手针组、电针组、胶原酶手针组、胶原酶电针组、色甘酸钠手针组和色甘酸钠电针组,每组8只。采用踝关节腔内注射完全弗氏佐剂(0.05 ml)建立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在AA大鼠模型上,胶原酶手针和电针组于针刺前30 min在患侧"足三里"注射Ⅰ型胶原酶20μl(5 mg/ml)破坏局部组织胶原纤维,色甘酸钠手针和电针组于针刺前30 min在患侧"足三里"注射色甘酸钠20μl(0.02 g/ml)对局部肥大细胞进行功能屏蔽,并予以手针或电针。以大鼠缩爪反射潜伏期、痛阈变化率和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镇痛效果和穴位激活的观察指标,比较穴区组织中胶原纤维对手针或电针"足三里"的镇痛效应及肥大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Ⅰ型胶原酶或色甘酸钠"足三里"预处理后手针镇痛效果明显被削弱(P<0.05),而电针镇痛效果未受影响(P>0.05);两种预处理方法下,手针或电针穴位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均受到明显抑制(P<0.05)。结论:手针的针刺穴位始动信号可能是由胶原纤维参与介导的,并通过激活肥大细胞的功能,将有效信息经外周传入到中枢;而电针的针刺信号可能是直接激活外周神经感受器,由神经介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佐剂性关节炎 针刺镇痛 胶原纤维 肥大细胞
下载PDF
苍耳子对速发型过敏反应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0
8
作者 戴岳 毕培曦 陈耀邦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2年第6期61-64,共4页
苍耳子 70 %醇提物 (5 0 0 ,10 0 0mg kg)剂量依赖性抑制compound 4 8 80引起的小鼠过敏性休克、卵白蛋白所致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在体外 ,苍耳子 (2 0 ,5 0 μg ml)浓度依赖性减少大鼠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和 β -氨基己糖酶 ;苍耳子 (5... 苍耳子 70 %醇提物 (5 0 0 ,10 0 0mg kg)剂量依赖性抑制compound 4 8 80引起的小鼠过敏性休克、卵白蛋白所致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在体外 ,苍耳子 (2 0 ,5 0 μg ml)浓度依赖性减少大鼠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和 β -氨基己糖酶 ;苍耳子 (5 0 0 ,10 0 0mg kg)对组胺或 5 -羟色胺所致大鼠皮肤反应无明显作用。上述结果表明苍耳子通过稳定肥大细胞膜 ,减少组胺等过敏介质的释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休克 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肥大细胞 组胺 β-氨基已糖酶 中药制剂 苍耳子 速发型过敏反应 抑制作用
下载PDF
穴区肥大细胞功能与针刺缓解急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疼痛效应的关系 被引量:34
9
作者 林俊 黄红 +1 位作者 丁光宏 张迪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镇痛效应与穴位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变化,研究针刺效应与穴位局部的肥大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5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留针组(仅留置针体在穴位处)、电针(EA,2/100Hz,0.5/1.0/1.5mA,“足三里”)...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镇痛效应与穴位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变化,研究针刺效应与穴位局部的肥大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5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留针组(仅留置针体在穴位处)、电针(EA,2/100Hz,0.5/1.0/1.5mA,“足三里”)组和手针(MA)组,在急性佐剂性关节炎(AA,完全弗氏佐剂0.05mL注射于动物踝关节)大鼠模型上,采用辐射热缩爪反射的方法,以大鼠缩爪反射的潜伏期为观察指标,比较电针、手针和留针组的镇痛效果。将穴位区的组织块制成石蜡切片,用甲苯胺蓝特殊染色法染色,观察其中肥大细胞变化的情况。结果:电针和手针对AA大鼠都有很明显的镇痛效应(与留针组比较P<0.01),而留针组无效(与模型组比较P>0.05),其中手针穴位处的效果更明显于电针。同时,电针和手针组的组织切片中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明显高于留针组(P<0.01)。结论:穴位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在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肥大细胞脱颗粒参与了针刺镇痛效应中针刺信号从穴位向靶器官传输与转换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 肥大细胞 脱颗粒率 针刺镇痛
下载PDF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黏膜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和肥大细胞的变化 被引量:35
10
作者 陈晓敏 张燕华 +2 位作者 毛峻岭 张赛森 陆伦根 《胃肠病学》 2008年第4期228-230,共3页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IBS患者结肠黏膜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肥大细胞(MC)的变化及其在IBS中的可能作用。方法:20例腹泻型IBS患者、22例便秘型IBS患者和18名正常对照者纳入本研究,取回盲部、...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IBS患者结肠黏膜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肥大细胞(MC)的变化及其在IBS中的可能作用。方法:20例腹泻型IBS患者、22例便秘型IBS患者和18名正常对照者纳入本研究,取回盲部、乙状结肠黏膜行SP、VIP免疫组化染色和MC计数。结果:IBS患者回盲部、乙状结肠黏膜SP、VI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较正常对照组增多、增粗,阳性增强(P<0.05)。IBS患者乙状结肠黏膜SP、VI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与回盲部相比无显著差异。IBS患者回盲部黏膜MC计数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乙状结肠黏膜MC计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IBS患者乙状结肠黏膜MC计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低于回盲部(P<0.01)。结论:SP、VIP和MC在IBS的发病中起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P物质 血管活性肠肽 肥大细胞
下载PDF
山羊肥大细胞组织化学及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28
11
作者 高登慧 许乐仁 姚红艳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8-93,共6页
用甲苯胺蓝和阿尔辛蓝组织化学方法,对山羊肥大细胞的组织化学特性及形态学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山羊组织采用Carnoy氏液固定,甲苯胺蓝和阿尔辛蓝染色对所有的肥大细胞均可获得良好的染色反应。但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的组织仅有少量肥... 用甲苯胺蓝和阿尔辛蓝组织化学方法,对山羊肥大细胞的组织化学特性及形态学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山羊组织采用Carnoy氏液固定,甲苯胺蓝和阿尔辛蓝染色对所有的肥大细胞均可获得良好的染色反应。但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的组织仅有少量肥大细胞着染。对山羊粘膜肥大细胞进行超微结构观察,胞浆颗粒内除有无定形颗粒状基质外,可见蜂窝状、空泡状、旋涡状、指纹状及杆状等特殊结构。山羊粘膜肥大细胞和结缔组织肥大细胞之间存在着组织化学及形态学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大细胞 组织化学 形态学 山羊
下载PDF
基于IL-33/ST2信号通路的茯苓多糖调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肥大细胞活化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32
12
作者 梁桐尔 刘杨洋 王烜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24-1329,1337,共7页
目的:探究基于IL-33/ST2信号通路的茯苓多糖调控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肥大细胞(MC)活化的机制。方法:SPF级SD大鼠90只,15只大鼠为对照组,其余大鼠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法建立UC模型,造模成功后大鼠分为模型组、茯苓多糖低剂量组(5... 目的:探究基于IL-33/ST2信号通路的茯苓多糖调控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肥大细胞(MC)活化的机制。方法:SPF级SD大鼠90只,15只大鼠为对照组,其余大鼠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法建立UC模型,造模成功后大鼠分为模型组、茯苓多糖低剂量组(5 mg/kg)、中剂量组(100 mg/kg)、高剂量组(200 mg/kg)、柳氮磺胺吡啶组(SASP组)(300 g/kg),各组15只进行灌胃治疗,对照组、模型组每天灌胃生理盐水10 ml/kg,连续治疗14 d;治疗前后称量大鼠体质量,对大鼠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组织学损伤(TDI)评分,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HE染色观察病变部位炎症程度,甲苯胺蓝法检测MC形态、数目、脱颗粒率,免疫组化检测胰蛋白酶(T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IL-33、IL-5、IL-13、IL-6、sST2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IL-33、ST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皮毛干枯、饮食量减少,黏膜腺体结构排列紊乱,炎症细胞浸润,MC数目、TA水平及IL-33、IL-5、IL-13、IL-6、sST2的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茯苓多糖组和SASP组大鼠饮食量增加,精神状态改善,黏膜损伤及炎症细胞减轻,MC数目、TA水平、IL-33、IL-5、IL-13、IL-6、sST2的水平显著降低,尤以茯苓多糖高剂量组和SASP组治疗效果最为显著(P<0.05)。结论:MC活化在UC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中药茯苓多糖和SASP对UC均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茯苓多糖可通过抑制IL-33/ST2信号通路的激活,减少MC活化,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降低结肠炎症浸润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33/ST2信号通路 茯苓多糖 溃疡性结肠炎 肥大细胞
下载PDF
针刺合募配穴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结肠内脏高敏相关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0
13
作者 邓多喜 谭洁 +8 位作者 张泓 黄桂兰 黎帅 郭奎奎 吴云云 杨璧英 肖瑶 彭亮 谢辉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485-491,共7页
目的:观察针刺合募配穴对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鼠结肠组织中类胰蛋白酶(Try)、蛋白酶活化受体2(PAR-2)、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 1)、P物质(S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合募配穴治疗IBS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 目的:观察针刺合募配穴对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鼠结肠组织中类胰蛋白酶(Try)、蛋白酶活化受体2(PAR-2)、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 1)、P物质(S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合募配穴治疗IBS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药物组和合募针刺组,每组10只。采用慢性应激结合束缚方法建立IBS大鼠模型。合募针刺组针刺"上巨虚""天枢"穴,30min/d,药物组予匹维溴胺(15mg·kg^(-1)·d^(-1))灌胃,均治疗14d。观察大鼠体质量,检测大鼠结直肠扩张(CRD)容量阈值和腹壁回撤反射(AWR)评分,甲苯胺兰染色法观察结肠组织肥大细胞(MC)计数,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Try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中PAR-2、TRVP 1、SP、CGRP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显著降低(P<0.01),在CRD检测中腹部抬高和臀部抬高容量阈值明显降低(P<0.01),AWR评分、结肠组织MC计数及Try、PAR-2、TRVP 1、SP、CGRP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合募针刺组大鼠体质量显著升高(P<0.01,P<0.05),在CRD检测中腹部抬高和臀部抬高容量阈值明显升高(P<0.05,P<0.01),AWR评分、结肠组织MC计数及Try、PAR-2、TRVP 1、SP、CGRP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合募针刺组结肠组织PAR-2、TRVP 1、SP、CGRP表达水平较药物组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针刺合募配穴可降低IBS大鼠结肠组织中Try、PAR-2、TRVP 1、SP和CGRP的表达水平,减轻IBS的高敏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肠易激综合征 内脏痛 结肠组织 肥大细胞 蛋白酶活化受体2/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通路
原文传递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胃黏膜肥大细胞、血浆胃动素的关系 被引量:30
14
作者 陈海山 龚锦容 +1 位作者 黄朝忠 林志辉 《胃肠病学》 2015年第9期533-537,共5页
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常见的功能性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已越来越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目的:探讨肥大细胞(MC)、胃动素(MTL)在F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月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的60例FD患者,其... 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常见的功能性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已越来越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目的:探讨肥大细胞(MC)、胃动素(MTL)在F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月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的60例FD患者,其中餐后不适综合征(PDS)32例,上腹痛综合征(EPS)28例,以28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HS组)。比较胃黏膜MC计数、血浆MTL水平(空腹和饮温水后)以及胃排空时间(T1/2)。结果:与HS组相比,FD组胃黏膜MC计数显著增多(P<0.001),空腹和饮温水后血浆MTL水平均显著降低(P<0.001),T1/2显著延长(P<0.001)。PDS亚组MC计数与EPS亚组无明显差异(P=0.094),空腹和饮温水后血浆MTL水平显著低于EPS亚组(P<0.001),T1/2显著延长(P<0.001)。结论:FD患者胃黏膜MC计数较HS组显著增多,提示MC可能在FD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FD患者血浆MTL水平下降,可能是FD发病和产生相应症状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肥大细胞 促胃动素 胃排空
下载PDF
雷公藤红素抑制支气管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刘瑞麟 刘忠令 +4 位作者 李强 邱忠民 吕寒静 杨忠民 洪光朝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65-168,共4页
目的 观察雷公藤红素对支气管哮喘 (简称哮喘 )小鼠气道炎症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30只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A组 )、哮喘组 (B组 )、雷公藤红素治疗组 (C组 )。B组及C组以 10 %卵蛋白 (OVA)滴鼻复制哮... 目的 观察雷公藤红素对支气管哮喘 (简称哮喘 )小鼠气道炎症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30只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A组 )、哮喘组 (B组 )、雷公藤红素治疗组 (C组 )。B组及C组以 10 %卵蛋白 (OVA)滴鼻复制哮喘模型 ,C组予以腹腔注射雷公藤红素 (1mg/kg)干预 ,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中嗜酸粒细胞数目及肺组织干细胞因子(SCF)蛋白表达的变化。在体外实验中 ,建立C5 7B6小鼠骨髓来源的肥大细胞与成纤维细胞系NIH3T3的共培养体系 ,并予雷公藤红素 (2 μmol/L)干预 ,同时以单独培养的肥大细胞和NIH3T3细胞作对照 ;分别通过荧光测定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上清液组胺、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 (eotaxin)含量及NIH3T3细胞中SCF的表达。结果 病理组织学显示 ,C组较B组小鼠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减少 ,C组BALF中的嗜酸粒细胞数为 (0 5 6± 0 0 3)× 10 6/L ,与B组 [(1 2 5±0 4 0 )× 10 6/L ]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C组小鼠肺组织中SCF蛋白表达强度为 0 74± 0 2 0 ,与B组 (2 5 0± 0 19)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体外共培养体系中 ,上清液组胺、eotaxin含量及NIH3T3细胞的SCF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3 83± 0 4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红素 支气管哮喘 小鼠 气道炎症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小鼠下颔下腺中肥大细胞异质性研究 被引量:25
16
作者 贾雪梅 贾友苏 +1 位作者 齐威琴 王惠珠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44-346,共3页
取小鼠下颌下腺,用甲苯胺蓝染色、Alcian蓝一藏红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显示肥大细胞的异质性.结果表明;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间质的小血管、小叶间导管及神经节周围.此外还发现有些肥大细胞沿腺实质表面排列,有些肥大细胞伸出突起与相... 取小鼠下颌下腺,用甲苯胺蓝染色、Alcian蓝一藏红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显示肥大细胞的异质性.结果表明;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间质的小血管、小叶间导管及神经节周围.此外还发现有些肥大细胞沿腺实质表面排列,有些肥大细胞伸出突起与相邻的神经元或肥大细胞接触.肥大细胞呈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反应阳性,但仅为相邻切片甲苯胺蓝染色的14 %.提示下颌下腺中肥大细胞的存在可能与腺体分泌活动及血流调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大细胞 下颌下腺
下载PDF
肥大细胞在细菌和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被引量:22
17
作者 周艳春 何韶衡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07-611,共5页
Since the discovery of mast cells (MCs) in 1878, MCs have long been recognised to be the key effector cells in allergic reaction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ir roles in defending microorganisms. In this review... Since the discovery of mast cells (MCs) in 1878, MCs have long been recognised to be the key effector cells in allergic reaction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ir roles in defending microorganisms. In this review, th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roles of MCs, in the body defence against bacterial and viral infection, in pathogen recognition mechanisms and in inflammatory mediator release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大细胞 细菌感染 病毒
下载PDF
猪子宫内膜肥大细胞消涨规律初探 被引量:19
18
作者 陈吉龙 邓泽沛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71-77,共7页
雌性小型猪15头,分为二月龄、三月龄、间情期、发情前期、发情期、妊娠期等六组。颈动脉放血处死,取子宫组织,经甲苯胺蓝改良法和免疫组化法染色,观察肥大细胞的动态变化。子宫内膜肥大细胞的数量随个体的生长发育而增加。在发情... 雌性小型猪15头,分为二月龄、三月龄、间情期、发情前期、发情期、妊娠期等六组。颈动脉放血处死,取子宫组织,经甲苯胺蓝改良法和免疫组化法染色,观察肥大细胞的动态变化。子宫内膜肥大细胞的数量随个体的生长发育而增加。在发情周期中肥大细胞的数量呈规律性的变化:在发情前期一时性地剧增,至发情期陡然降至显著低于间情期的水平,在妊娠期也维持低于间情期的水平。本实验的结果提示,子宫内膜肥大细胞的数量可能反映子宫局部的免疫水平。在发情期和妊娠期子宫局部免疫水平降低(肥大细胞数量减少),故受精卵或胎儿不被母体排斥,得以顺利着床或发育:而发情前期免疫水平一时性升高可能正是母猪在此期间配种不易受胎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 肥大细胞 性周期
下载PDF
痛泻要方对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性大鼠结肠组织肥大细胞活化、P物质表达及相关性的影响 被引量:28
19
作者 旺建伟 叶虹玉 +4 位作者 殷越 金颖慧 胥风华 齐德英 代巧妹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982-1986,共5页
目的:观察肠易激综合征(IBS)内脏高敏性大鼠结肠肥大细胞(MC)、P物质(SP)及SP mRNA的改变及其相互关系,探讨MC活化、MC与SP表达的相关性在内脏高敏性发病机制的作用及痛泻要方对其干预作用。方法:采用乳鼠直肠扩张刺激法结合乳鼠与母鼠... 目的:观察肠易激综合征(IBS)内脏高敏性大鼠结肠肥大细胞(MC)、P物质(SP)及SP mRNA的改变及其相互关系,探讨MC活化、MC与SP表达的相关性在内脏高敏性发病机制的作用及痛泻要方对其干预作用。方法:采用乳鼠直肠扩张刺激法结合乳鼠与母鼠短暂分离制备IBS内脏高敏性大鼠模型。第12周-14周,灌胃痛泻要方2.03g/kg。第14周取结肠组织,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对MC进行染色,以免疫组化染色法和RT-PCR分析结肠组织中SP、SP mRNA的表达变化,并以免疫组化染色法和甲苯胺蓝染色法进行SP、MC双重复染法,观察痛泻要方对结肠组织MC形态学、密度及SP、SP mRNA表达的影响,并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Kendall,s tau-b相关系数分析痛泻要方对MC、SP相关性的影响。结果:IBS内脏高敏性大鼠结肠中MC颗粒增多,SP、SP mRNA表达显著增高(P<0.01),MC周边SP表达显著增强,二者有明显相关性(P<0.01),经痛泻要方治疗后,结肠中MC形态改善、数量显著降低,SP、SP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MC与SP相关性仍明显(P<0.01)。结论:内脏高敏性大鼠肠道中MC与SP有明显相关性,痛泻要方可改善MC活化程度,降低SP释放,调控结肠SP、SP mRNA表达,通过调控神经介质和免疫细胞关系,而降低IBS内脏高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泻要方 内脏高敏性 肥大细胞 P物质 肠易激综合征
原文传递
白鲜皮提取物抗过敏反应研究 被引量:28
20
作者 赵夏 马晓晨 《中医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568-571,共4页
目的:探讨白鲜皮提取物的抗过敏作用,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48/80处理大鼠肥大细胞RBL-2H3,刺激RBL-2H3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及β-氨基己糖苷酶,模拟人类过敏反应。用不同浓度的白鲜皮提取物处理大鼠肥大细胞RBL-2H3,观察白鲜皮提... 目的:探讨白鲜皮提取物的抗过敏作用,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48/80处理大鼠肥大细胞RBL-2H3,刺激RBL-2H3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及β-氨基己糖苷酶,模拟人类过敏反应。用不同浓度的白鲜皮提取物处理大鼠肥大细胞RBL-2H3,观察白鲜皮提取物对大鼠肥大细胞RBL-2H3脱颗粒释放组织胺及β-氨基己糖苷酶的影响;采用伊文思兰染色的方法,观察白鲜皮提取物对组织胺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结果:发现白鲜皮提取物能够剂量依赖性的抑制C48/80诱导的大鼠肥大细胞RBL-2H3脱颗粒,减少组织胺及β-氨基己糖苷酶的释放,并能够降低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结论:白鲜皮提取物能够缓解过敏反应引起的炎症而用于过敏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肥大细胞功能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鲜皮提取物 过敏反应 皮炎 肥大细胞 毛细血管通透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