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未冠以存有论名称的存有论思想——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存有论思想辨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杨泽波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3-58,共6页
在写作《心体与性体》的时候,牟宗三的存有论思想已经基本成形。由于他此时仍不承认知性有其存有的意义,所以并没有将有关的思想直接冠以存有论的名称。深入研究这部著作中的有关思想,是全面理解牟宗三存有论思想的入门捷径。
关键词 牟宗三 《心体与性体》 存有论
下载PDF
牟宗三对康德之误读举要——关于智性直观(下) 被引量:11
2
作者 邓晓芒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12-15,共4页
牟宗三认为康德哲学中的“智性直观”这个概念可以作为康德哲学甚至西方哲学向中国哲学过渡的桥梁。但是,牟宗三对康德的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准确的,而且他从康德的这一概念过渡到中国哲学的立场也是不合法的,实际上这是从康德的批判的... 牟宗三认为康德哲学中的“智性直观”这个概念可以作为康德哲学甚至西方哲学向中国哲学过渡的桥梁。但是,牟宗三对康德的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准确的,而且他从康德的这一概念过渡到中国哲学的立场也是不合法的,实际上这是从康德的批判的高度退回到了非批判的独断的陷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性直观 康德 牟宗三
下载PDF
牟宗三对康德之误读举要——关于“智性直观”(上) 被引量:10
3
作者 邓晓芒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14-20,共7页
牟宗三认为,康德哲学中的“智性直观”这个概念可以作为康德哲学甚至西方哲学向中国哲学过渡的桥梁。但是牟宗三对康德的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准确的,而且他从康德的这一概念过渡到中国哲学的立场也是不合法的,实际上这是从康德的批判的... 牟宗三认为,康德哲学中的“智性直观”这个概念可以作为康德哲学甚至西方哲学向中国哲学过渡的桥梁。但是牟宗三对康德的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准确的,而且他从康德的这一概念过渡到中国哲学的立场也是不合法的,实际上这是从康德的批判的高度退回到了非批判的独断论的陷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性直观 康德 牟宗三
下载PDF
“良知坎陷”:牟宗三的思想脉络与理论开展 被引量:7
4
作者 白欲晓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3-79,共7页
在牟宗三哲学发展中,"良知坎陷"说有认识论、历史文化论和存有论三义。"良知坎陷"说的理论开展,既表现为存有论意义上的理论综合,也体现在以"道德实践"对"坎陷"所作的理论规定。在"良知坎... 在牟宗三哲学发展中,"良知坎陷"说有认识论、历史文化论和存有论三义。"良知坎陷"说的理论开展,既表现为存有论意义上的理论综合,也体现在以"道德实践"对"坎陷"所作的理论规定。在"良知坎陷"说中,存在着文化诉求与哲学思考的思想纠结。由于对"坎陷"之辩证义的独特规定,牟宗三存有论意义的"良知坎陷"既不同于黑格尔绝对精神的辩证开展,也改造了康德现象与物自身超越区分的理论架构,展露出"彻底的唯心论"的基本意蕴,具有新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坎陷 牟宗三 辩证法 彻底的唯心论
下载PDF
熊十力与牟宗三关于《大学》释义的辩争——以《读经示要》为中心 被引量:8
5
作者 张学智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9-36,共8页
熊牟师弟早年关于格物致知的辩争,代表两种关于中国经典的诠释方向,反映出两人对知识和价值关系的不同思考。这些辩争激发了牟宗三对知识论的关注和研究。本文试图对照熊牟各自晚年的哲学成就,考察这些分歧的意义及其在后来的补充、转... 熊牟师弟早年关于格物致知的辩争,代表两种关于中国经典的诠释方向,反映出两人对知识和价值关系的不同思考。这些辩争激发了牟宗三对知识论的关注和研究。本文试图对照熊牟各自晚年的哲学成就,考察这些分歧的意义及其在后来的补充、转折、递进等等关节,这些关节对当代新儒家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牟宗三 格物 致知
原文传递
智的直觉与审美境界——牟宗三心体论的拱心石 被引量:7
6
作者 尤西林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19,共15页
道德意志自由本体能否"呈现",人对此本体是否具有"智的直觉",是20世纪新儒学理论代表牟宗三与康德对判的中心论题,也是牟宗三新儒学核心之心体论拱心石。这一争论聚焦于心体是否可能以"当下顿现"取代对... 道德意志自由本体能否"呈现",人对此本体是否具有"智的直觉",是20世纪新儒学理论代表牟宗三与康德对判的中心论题,也是牟宗三新儒学核心之心体论拱心石。这一争论聚焦于心体是否可能以"当下顿现"取代对未来的信仰。牟氏的心体圆顿缺乏实践中介而终究落实于心体自身的审美境界感,并以更为自觉、强烈的现代性时间观批判重构了康德判断力批判。牟氏道德哲学及中国传统心性之学的现代性意义实质是美学性的。牟宗三哲学的美学性质是超出牟氏儒家伦理本位情结并被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与中国美学史均忽视的一大课题。牟氏坚持道德心体超出审美境界的本体"呈现"与"直觉",实际突破了通常囿于艺术形式美与情趣生活美的美学视域而凸显出作为伦理行动的美。牟氏的道德理想主义心体论复现并发展了作为中国儒家美学深层代表的伦理行动美,而中国美学研究长期以道家美学及艺术学研究为主干。牟氏围绕伦理审美境界对心体意向宏大而精微的研究,客观上为20世纪中国美学提供了重要的补充,并成就了一种根基于中国传统的元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心体论 道德本体 审美境界 新儒家 圆善
下载PDF
超越存有的困惑——牟宗三超越存有论的理论意义与内在缺陷 被引量:4
7
作者 杨泽波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69-174,共6页
超越存有论是牟宗三儒学思想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本文旨在前期分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对牟宗三这一思想作一个综合性的评述。本文的基本观点是,牟宗三超越存有论虽然立意深远,气势宏大,但在创生主体问题上对天与人的关系梳理得不够细致,直... 超越存有论是牟宗三儒学思想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本文旨在前期分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对牟宗三这一思想作一个综合性的评述。本文的基本观点是,牟宗三超越存有论虽然立意深远,气势宏大,但在创生主体问题上对天与人的关系梳理得不够细致,直接以上天作为创生存有的主体,结果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理论混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超越存有 儒学
下载PDF
“坎陷”概念的三个基本要素 被引量:6
8
作者 杨泽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9-43,152,共5页
自牟宗三提出"坎陷"概念之后,学界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人们普遍反映这个概念不好理解。其实,"坎陷"概念有三个最基本的含义,即"让开一步"、"下降凝聚"、"摄智归仁"。从这三个含义入... 自牟宗三提出"坎陷"概念之后,学界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人们普遍反映这个概念不好理解。其实,"坎陷"概念有三个最基本的含义,即"让开一步"、"下降凝聚"、"摄智归仁"。从这三个含义入手,理解"坎陷"概念就不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坎陷 科学和民主
下载PDF
再议“善相”——对一种学术批评的回应之三 被引量:3
9
作者 杨泽波 《齐鲁学刊》 2023年第1期5-35,共31页
在牟宗三的学理中,存有论是指“就一物之存在而明其如何有其存在”,而不是指“本心仁体或自由意志之真实存有性”。前者的重点在于说明道德之心如何影响天地万物使之成为存在,后者的重点在于说明本心仁体或自由意志作为道德创造实体是... 在牟宗三的学理中,存有论是指“就一物之存在而明其如何有其存在”,而不是指“本心仁体或自由意志之真实存有性”。前者的重点在于说明道德之心如何影响天地万物使之成为存在,后者的重点在于说明本心仁体或自由意志作为道德创造实体是真实的,不能以后者代替前者。牟宗三将道德之心创生的存有对象规定为“物自身”,源于对康德智的直觉这一概念的误解。智的直觉原指“本源的直观”,意即不需要外部对象刺激即可形成质料的直观,牟宗三则将其理解为一种不需要时空和范畴的思维方式;因为本心仁体的自我体认以及创生道德存有,都不需要借助时空和范畴,所以牟宗三便认定这种思维方式为智的直觉;又因为在康德那里智的直觉是针对本体(物自身)的,所以牟宗三又将道德之心创生的存有对象称为“物自身”。道德之心创生道德存有,本质是以道德之心影响天地万物,既如此,其对象即已经脱离了“物之在其自己”的身份,无论如何不能称为“物自身”。天地万物受到道德之心的影响便有了道德之相,这种道德之相即为“善相”,与之相应,两层存有应是“善相”的存有和“识相”的存有,而不应是“物自身”的存有和“现相”的存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善相 存有 物自身
下载PDF
中国哲学的哲学建立——以《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牟宗三哲学论集》为线索
10
作者 朱萌然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1-26,共6页
牟宗三先生凭借其无所不包的“道德的形上学”体系,哲学地建立起了“中国哲学”的逻辑思辨与哲学架构;而王兴国教授《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牟宗三哲学论集》一书,则旨在从形上学、美学、逻辑学、认识论、科学、政治、道德、宗教、文... 牟宗三先生凭借其无所不包的“道德的形上学”体系,哲学地建立起了“中国哲学”的逻辑思辨与哲学架构;而王兴国教授《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牟宗三哲学论集》一书,则旨在从形上学、美学、逻辑学、认识论、科学、政治、道德、宗教、文化和哲学史等多个维度,动态复现这一庞大的哲学建立历程,最终使其以“中国哲学的哲学建立”之形式,与“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互为表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新儒家 牟宗三
下载PDF
论牟宗三对“还原公理”的阐释与批判
11
作者 蒋昊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50,共10页
牟宗三早年对《数学原理》有过深入了解,意识到三大存在公理在其中一线贯穿,它们将《数学原理》建立在假定之上,使数学和逻辑的基础不保,而还原公理又是其中最基础的一环。牟宗三对还原公理进行了实在论指认,并判定《数学原理》由此陷... 牟宗三早年对《数学原理》有过深入了解,意识到三大存在公理在其中一线贯穿,它们将《数学原理》建立在假定之上,使数学和逻辑的基础不保,而还原公理又是其中最基础的一环。牟宗三对还原公理进行了实在论指认,并判定《数学原理》由此陷入逻辑与知识双线的“顺逆之交叉”。他进而一方面提出“逻辑一线”的立场,取消了还原公理的假定性;另一方面取消了“顺逆之交叉”而做“双线之骈行”,在知识论上将还原公理改造成“满类公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数学原理》 还原公理 逻辑哲学 逻辑主义
原文传递
牟宗三对儒家无神论的判定
12
作者 张望玉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8-83,122,共7页
20世纪思想界对于儒家与宗教关系的反思中,牟宗三基于无神论立场,通过对“神为何物”“神在何方”“神归何处”三个问题的回答,表明儒家不同于西方有神论宗教,而是一种成德之教。分别而言,对于“神为何物”,儒家并未发展人格神观念,而... 20世纪思想界对于儒家与宗教关系的反思中,牟宗三基于无神论立场,通过对“神为何物”“神在何方”“神归何处”三个问题的回答,表明儒家不同于西方有神论宗教,而是一种成德之教。分别而言,对于“神为何物”,儒家并未发展人格神观念,而是以“神”描述道德理性的作用;对于“神在何方”,儒家只借用神性形容道德创造活动的庄严感与敬畏感、无限性与超越性,表现在成圣成贤的功夫与境界上,以及道德理性实现自身于社会秩序的建构与历史文化的生成中;对于“神归何处”,在儒家的道德形上学中,万物存在的价值与道德实践的圆满,无需人格神担保。牟宗三在沟通儒家与现代社会时,高扬人的道德主体性,始终坚持无神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儒家 无神论 道德形上学
下载PDF
牟宗三对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误置 被引量:6
13
作者 赵卫国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3-33,共11页
牟宗三沿着解读康德哲学的思路,对海德格尔思想进行了五点衡断,其中较宏观的方面涉及对存在主义、现象学方法以及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理解,具体方面则涉及对海德格尔《康德书》中所阐述的时间性和有限性方面的误读,从中暴露出牟宗三并... 牟宗三沿着解读康德哲学的思路,对海德格尔思想进行了五点衡断,其中较宏观的方面涉及对存在主义、现象学方法以及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理解,具体方面则涉及对海德格尔《康德书》中所阐述的时间性和有限性方面的误读,从中暴露出牟宗三并没有理解现代西方哲学所发生的转向,而他本人则局限于海德格尔视野中传统形而上学的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海德格尔 存在人路 基础存在论 时间性 有限性
下载PDF
儒学本体论如何统摄科学?——以“良知坎陷”为中心 被引量:6
14
作者 韩立坤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4期20-25,120,共7页
为化解儒学与科学之冲突,牟宗三重建儒家本体论,并将科学纳入"内圣—外王"框架中;但他以"生成逻辑"设定道德理性与科学理性之关系,难免招致批评。而若搁置"生成逻辑"下"本体论之体用模型",利... 为化解儒学与科学之冲突,牟宗三重建儒家本体论,并将科学纳入"内圣—外王"框架中;但他以"生成逻辑"设定道德理性与科学理性之关系,难免招致批评。而若搁置"生成逻辑"下"本体论之体用模型",利用基于"本末逻辑"的"价值论之体用模型"去建立"儒学的科学解释学"范式,既可以保证价值选择意义上"坎陷"的合法性,又可实现儒家形上学对科学之"超越统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儒学 良知 坎陷 科学 本体论
下载PDF
浅析现代新儒学的知识化自安问题——从冯友兰、牟宗三对“儒学”的“哲学”界定说起
15
作者 陈迎年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50-58,共9页
经由牟宗三的批评和随后而来的反批评,冯友兰与牟宗三的学问分别被指为“脓包哲学”“癔症哲学”,现代新儒家“同室操戈”,本应作为“共识”的“儒学”似乎被弄丢不见了。不过究其实,冯友兰和牟宗三都有志于通过“讲道理”来为儒学在世... 经由牟宗三的批评和随后而来的反批评,冯友兰与牟宗三的学问分别被指为“脓包哲学”“癔症哲学”,现代新儒家“同室操戈”,本应作为“共识”的“儒学”似乎被弄丢不见了。不过究其实,冯友兰和牟宗三都有志于通过“讲道理”来为儒学在世界文明史中争得一席之地。他们认为,面对社会生活的沧桑巨变,用语言文字把传统儒学的那些“常道”合逻辑、合知识地表达出来以说服人,成了现代新儒学的“第一义”,否则儒学在这个时代里便无法自安。在此共识下,牟宗三哲学是“至高无上的教”的一个现代流露,冯友兰哲学是众多“知识性的学”中的一个现代成员,两者的差别就是“烟酒咖啡”与“菽粟布帛”的差别,虽不同,但却都是生活、生命之所需。有此生命、生活,中国哲学的现代性转化便能开辟出自己的道路,而现代新儒学的未来也才真实可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冯友兰 牟宗三 哲学 知识化自安
下载PDF
三分方法视域下的坎陷概念 被引量:6
16
作者 杨泽波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3-79,102,共8页
文章以笔者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三分方法为基础,对牟宗三的坎陷概念进行诠释。依据三分方法,文化结构可以分为体欲、智识、道德三个不同的层面。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道德,不重视智识,要发展民主和科学必须在传统基础上"让开... 文章以笔者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三分方法为基础,对牟宗三的坎陷概念进行诠释。依据三分方法,文化结构可以分为体欲、智识、道德三个不同的层面。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道德,不重视智识,要发展民主和科学必须在传统基础上"让开一步"、"下降凝聚",同时又要"摄智归仁",保留自己的优势。牟宗三创立的坎陷概念集中概括了这些内容,是一个极有意义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坎陷 科学和民主
原文传递
“太虚即气”之“即”当为“是”义考论——对牟宗三解读的反思 被引量:5
17
作者 杨泽波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5,共15页
牟宗三将横渠"太虚即气"之"即"诠释为"不离之即",引发了诸多争论。无论考之于用字习惯、理论目的,还是历史阶序,这个"即"都只宜断为"是",意即"太虚"就是"气",... 牟宗三将横渠"太虚即气"之"即"诠释为"不离之即",引发了诸多争论。无论考之于用字习惯、理论目的,还是历史阶序,这个"即"都只宜断为"是",意即"太虚"就是"气",将横渠学理定性为气本论,在学理上没有违和感。牟宗三将"太虚即气"之"即"解释为"不离之即",属于"六经注我",意在凸显儒家"天道性命相贯通"的传统,以完善三系论的分判。我们可以借此消化牟宗三的儒学思想,但不宜认为这就是横渠思想的原貌。不明白这个关系,受牟宗三影响形成先入之见,是造成目前横渠研究多有混乱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虚 气横渠 牟宗三
原文传递
牟宗三论先秦儒家仁智关系及其意义
18
作者 邓辉 罗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74,共9页
牟宗三对儒学的重构,可视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现代阐发。他所关注的儒学与科学关系,正是试图通过重新诠释先秦儒学的仁智关系,以挖掘传统儒学中可能蕴含的科学萌芽,回应所谓中国文化所缺科学的一面。同时,牟宗三看到了现代科学的弊端... 牟宗三对儒学的重构,可视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现代阐发。他所关注的儒学与科学关系,正是试图通过重新诠释先秦儒学的仁智关系,以挖掘传统儒学中可能蕴含的科学萌芽,回应所谓中国文化所缺科学的一面。同时,牟宗三看到了现代科学的弊端,进而提出应对之法。故他将孔、孟、荀的仁智关系新释为:孔子潜存的“仁智之全体”、孟子道德精神主体的挺立、荀子知性主体的凸显,并试图构建“仁智双彰”的关系。牟宗三对先秦儒家仁智关系的重释,以及对儒学与科学重构的阐发,虽存在一些局限,但对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也确有积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儒学现代转化 仁智合一 道德主体 知性主体
原文传递
形质与体用:对朱子理气哲学研究之省察
19
作者 李彬 曹夕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3期17-34,共18页
近年来,港台新儒家心性论研究逐渐式微,港台学者开始逐渐重视东亚儒学思想中的反理学思潮即“气学”思想。但事实上,宋代儒学创立伊始,关于“气”“气禀”“气质”“气质之性”的讨论就占有半壁江山的地位。通过考察冯友兰、钱穆、牟宗... 近年来,港台新儒家心性论研究逐渐式微,港台学者开始逐渐重视东亚儒学思想中的反理学思潮即“气学”思想。但事实上,宋代儒学创立伊始,关于“气”“气禀”“气质”“气质之性”的讨论就占有半壁江山的地位。通过考察冯友兰、钱穆、牟宗三、张东荪、唐君毅、陈来、杨儒宾、杨立华等学者对宋明理学尤其是朱子理气哲学的研究,可知理解朱子的理气关系尤其是其气论,不能停留在形质论的层面,而应该深入到体用论的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理气论 形质论 体用论 冯友兰 牟宗三
下载PDF
牟宗三对朱子的认识历程
20
作者 能星辉 翟奎凤 《合肥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1-6,13,共7页
牟宗三对朱子的独特见解并非一蹴而就,反而有着长时间的发展历程。牟宗三早年其实对朱子不吝赞美,还将他比作康德,认为朱子决发出万事万物所以然之故的理,教人做即物穷理的圣贤工夫,建立了道德之基础,使道德成为哲学。20世纪40—50年代... 牟宗三对朱子的独特见解并非一蹴而就,反而有着长时间的发展历程。牟宗三早年其实对朱子不吝赞美,还将他比作康德,认为朱子决发出万事万物所以然之故的理,教人做即物穷理的圣贤工夫,建立了道德之基础,使道德成为哲学。20世纪40—50年代,牟宗三对陆王心学一脉进行了更深入探索,他以心理关系重新衡定朱子的思想,认为朱子系统理大而心小,心力显外用之智力,其工夫只是与道德实践无本质关系的外在工夫。到六十年代,牟宗三从头疏解中国传统哲学,由朱子的中和说入手厘定其心性关系。《心体与性体》出版前,牟宗三即将朱子定为认知静摄形态,判其落入第二义的他律道德,有别于宋明儒正统的创生直贯形态和自律道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朱子 心性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