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迅小说中方言词语的英译评析——鲁迅著作杨、戴英译本学习札记 被引量:11
1
作者 孟伟根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34-38,共5页
通过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对鲁迅小说中方言词语的翻译,评析其再现原作风貌的成就,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 鲁迅小说 方言词语 翻译
下载PDF
三而一成"与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兼及中国现代文学的数理批评 被引量:10
2
作者 杜贵晨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7-44,共8页
作者曾撰文提倡中国古代文学的数理批评,特别关注"三而一成"为中国人文重要度数,在古代文学叙事中表现为"三事话语"、"三复情节"、"三变节律"、"三极建构"等。文章应用这一理论揭示... 作者曾撰文提倡中国古代文学的数理批评,特别关注"三而一成"为中国人文重要度数,在古代文学叙事中表现为"三事话语"、"三复情节"、"三变节律"、"三极建构"等。文章应用这一理论揭示鲁迅小说承古代数理传统,既"三而一成",又"错综其数",变化创新的突出特点。这一特点的形成与鲁迅早年经历特别是整理研究古典小说有关,而现代文学家受古代数理传统影响者应该不止鲁迅一人;换言之,现代文学的数理批评是能够成立和深入开展的一项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而一成 鲁迅小说 叙事艺术
原文传递
鲁迅小说《祝福》的戏剧改编研究(1946—2021) 被引量:2
3
作者 孙淑芳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9,共9页
《祝福》作为鲁迅批判传统思想主题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之一,深受戏剧改编者的青睐,成为鲁迅小说中戏剧改编频率仅次于《阿Q正传》的文学经典。《祝福》的戏剧改编持续长达近80年,改编成果十分可观,尤其是戏曲改编成果,《祝福》也是鲁迅小... 《祝福》作为鲁迅批判传统思想主题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之一,深受戏剧改编者的青睐,成为鲁迅小说中戏剧改编频率仅次于《阿Q正传》的文学经典。《祝福》的戏剧改编持续长达近80年,改编成果十分可观,尤其是戏曲改编成果,《祝福》也是鲁迅小说中以戏曲形式改编种类最多的一篇小说。《祝福》的戏剧改编可以从改编史况、改编方法、改编的时代特征等三个方面来考察其整体面貌,不仅能够呈现小说文本与戏剧改编剧本之间的关系,还能发掘不同的戏剧改编者演绎小说《祝福》的不同观念、方式,以及改编背后的历史、文化、技术等背景,以深入思考如何改编才能更好地阐释、传播、传承文学经典,从而使文学经典具有历久弥新的艺术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祝福》改编 越剧《祥林嫂》 秦腔《祝福》 曲剧《鲁镇》
下载PDF
鲁迅小说中的“宽恕”问题及其意义面向
4
作者 李乾熠 林强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9期104-109,共6页
关于鲁迅小说中的忏悔意识,以往研究多立足鲁迅本人的立场。从“他者”出发思考“忏悔”与“宽恕”的关系,可以发现“我”的忏悔在本质上是无法被小说主人公所宽恕的。忏悔不能弥补“我”对主人公造成的创伤,主人公对错误的宽恕、忘却... 关于鲁迅小说中的忏悔意识,以往研究多立足鲁迅本人的立场。从“他者”出发思考“忏悔”与“宽恕”的关系,可以发现“我”的忏悔在本质上是无法被小说主人公所宽恕的。忏悔不能弥补“我”对主人公造成的创伤,主人公对错误的宽恕、忘却亦难以修复原初的时间经验。“我”作为忏悔主体在空间上虽是在场的,但主人公作为宽恕主体则因死亡而缺席。隐含作者代替施害者的忏悔,既不符合宽恕的原义,在施害者的无悔过面前也最终成为鲁迅个人的“呐喊”与“彷徨”。宽恕的悖论性不否认鲁迅的忏悔表达;宽恕之于“正义”的绝境式追寻,正指向鲁迅往“希望”之极限迫近的“绝望”精神。鲁迅与德里达的跨文化对话也在这一向度上得到照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宽恕” 悖论 跨文化
下载PDF
鲁迅小说辞格教学策略探析
5
作者 张滟霞 孙永兰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48-51,共4页
辞格教学在小说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小说文本内涵,又符合新课标提出的相关要求,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分析鲁迅小说作品中所运用的辞格,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在小说辞格教学时,教师应遵循辞格... 辞格教学在小说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小说文本内涵,又符合新课标提出的相关要求,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分析鲁迅小说作品中所运用的辞格,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在小说辞格教学时,教师应遵循辞格教学的动态性原则,创新多种小说辞格教学方法,重视小说辞格教学的课后训练,以此来提升中学语文教师的小说辞格教学水平和中学生的辞格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语文 鲁迅小说 辞格教学
下载PDF
试论鲁迅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被引量:6
6
作者 宾恩海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40-44,共5页
鲁迅许多小说的文化特性是以质疑与颠覆中国封建文化常规性的内涵作为起点的,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品格。作为一种内在的文化精神底蕴的选择与反省,鲁迅首先是对“吃人文化”的生动概括与尖锐批判,形成了他小说对于现实... 鲁迅许多小说的文化特性是以质疑与颠覆中国封建文化常规性的内涵作为起点的,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品格。作为一种内在的文化精神底蕴的选择与反省,鲁迅首先是对“吃人文化”的生动概括与尖锐批判,形成了他小说对于现实存在的不幸人生境况及其客观环境和民族生存危机以及已然封闭、停滞的文化现实进行描写和评价的核心内蕴。其次是鲁迅以“不撄人心”“不相干”来概括与指责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救获现世民众又不能自我拯救的巨大困境和悲剧性。鲁迅以此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爱与拯救的力量,他要创造出一个具有真正的人的灵魂的与自我实际生存密切相关更切实、更直观的文化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中国传统文化 内在的文化精神 吃人文化
下载PDF
“画圆”与“破圆”--鲁迅小说循环叙事的现代性转化
7
作者 廖高会 武超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20-27,共8页
鲁迅循环观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尼采永恒轮回哲学理论、进化论思想以及现实生命经验等因素的影响,鲁迅采用了时间的虚指化或模糊化、空间的典型化或象征化、人名的类型化或特征化等让故事时间非历史化的修辞策略,以此凸显循环时空的强大... 鲁迅循环观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尼采永恒轮回哲学理论、进化论思想以及现实生命经验等因素的影响,鲁迅采用了时间的虚指化或模糊化、空间的典型化或象征化、人名的类型化或特征化等让故事时间非历史化的修辞策略,以此凸显循环时空的强大与顽固。鲁迅充分调动循环轮回与线性进化两种充满张力的时间结构元素,巧妙地借助循环时间或传记时间以“画圆”,借助线性时间或传奇时间以“破圆”,并以现代时间意识和美学观念改造了传统循环叙事,使循环观念转化成了叙事的结构方法和增强艺术效果的修辞手段,同时赋予了循环时空结构鲜明的反思批判功能和意识形态性质,开创了全新的现代循环叙事模式,完成了循环叙事的现代性转化,从而把循环叙事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循环叙事 时空结构 现代性转化
下载PDF
《呐喊·自序》与鲁迅小说的互文性——基于文学文本的细节印刻
8
作者 李石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14-118,共5页
文学文本的细节印刻,是当前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式,也是理解作品主旨大意、把握作家思想脉络、了解客观世界的一种新的介入方式。在精心营造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存在一些相似的人物、场景、事件,以及一些意象与感觉,为读者阅读提供... 文学文本的细节印刻,是当前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式,也是理解作品主旨大意、把握作家思想脉络、了解客观世界的一种新的介入方式。在精心营造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存在一些相似的人物、场景、事件,以及一些意象与感觉,为读者阅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期待视野。任何文学意义的存在与产生必须依赖共生的语境和文本,而文本也只有通过“元”文本才能获得对应的实际意义。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对于文学精神的诠释、文学内容的解读、文学价值的营造与其之后创作的现代小说无形之中形成了一种文学性对照,而这种互文性探究为我们进入鲁迅作品打开一种全新的视角,为中国传统文学注入了新的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性 文本性 《呐喊·自序》 鲁迅小说 细节复刻
下载PDF
姚莘农与鲁迅的英译传播
9
作者 严慧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03-113,共11页
以《天下》月刊原始文献为基础,系统梳理姚莘农在英语世界传播鲁迅及其作品的贡献。一是姚莘农向斯诺推荐鲁迅及其小说,并与斯诺合作翻译刊行,出版第一本鲁迅及左翼作家作品英译选集。二是协助斯诺采访鲁迅,速记完成“问题清单”并译成... 以《天下》月刊原始文献为基础,系统梳理姚莘农在英语世界传播鲁迅及其作品的贡献。一是姚莘农向斯诺推荐鲁迅及其小说,并与斯诺合作翻译刊行,出版第一本鲁迅及左翼作家作品英译选集。二是协助斯诺采访鲁迅,速记完成“问题清单”并译成英文,帮助威尔士完成《现代中国文学运动》研究论文撰写,向英语世界传播新文学。三是在鲁迅病逝后,首发英文《我所了解的鲁迅》,高度评价鲁迅小说,充分赞赏鲁迅的人品,第一个向英语世界传播鲁迅是中国的“民族魂”,同时在《天下》刊发《鲁迅:他的生平和作品》,高度肯定鲁迅对新文学的贡献,成为向英语世界传播鲁迅的中国现代作家第一人,奠定英语世界研究鲁迅及其小说的基本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莘农 鲁迅 新文学 鲁迅小说 跨文化传播
下载PDF
关注人类生存的一种普遍困境——鲁迅小说“隔膜”主题探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徐立平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533-536,544,共5页
"隔膜"主题作为人类生存所面临的一种普遍困境,在鲁迅笔下的众多小说中都有所体现。主要立足于鲁迅的多篇小说文本,对其所表现的"隔膜"主题进行回归文本式的分析与阐释。试图对"隔膜"主题在鲁迅小说中所... "隔膜"主题作为人类生存所面临的一种普遍困境,在鲁迅笔下的众多小说中都有所体现。主要立足于鲁迅的多篇小说文本,对其所表现的"隔膜"主题进行回归文本式的分析与阐释。试图对"隔膜"主题在鲁迅小说中所表现的印迹、隔膜产生的原因以及鲁迅致力于消除隔膜的努力等问题,进行系统化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膜 鲁迅小说 产生原因 消除“隔膜”的努力
下载PDF
文本与世界之间:鲁迅和汪曾祺小说中的重复意蕴
11
作者 王居荣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59-63,共5页
小说以语词形式表现人类现实生活,时间的矢向维度和空间的立体维度是考察作品叙事结构的重要因素。重复作为作品叙事手法之一,构筑着作品的时空结构,同时是作者的时空观念在文本中的表达。重复亦对作品的节奏、象征意义、情节氛围的营... 小说以语词形式表现人类现实生活,时间的矢向维度和空间的立体维度是考察作品叙事结构的重要因素。重复作为作品叙事手法之一,构筑着作品的时空结构,同时是作者的时空观念在文本中的表达。重复亦对作品的节奏、象征意义、情节氛围的营构等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故重复包含着作者对外在世界的感知以语言的形式在文本中的还原。重复不仅结构了文本,也建构了部分的现实人生。小说创作的发展历程自有其传承谱系,寓其共性于个性的表达之中。鲁迅的小说创作影响深远,比较他与汪曾祺两人的小说作品,不难发现重复的运用是其中的相似因子之一。通过重复的角度,比较两人小说中关于重复的运用以及重复对文本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汪曾祺小说 重复
下载PDF
命名与指称:论鲁迅故乡书写多名目的隐秘路径
12
作者 王卫东 程程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65-75,共11页
鲁迅在《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作品集中,创造了一个可称之为“故乡”的地方,有时直接给出地方之名“鲁镇”或“S城”,有时直接以“故乡”来称呼,有时却省略(或拒绝)给出一个称呼。命名是对空间的意义赋予、使空间成为... 鲁迅在《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作品集中,创造了一个可称之为“故乡”的地方,有时直接给出地方之名“鲁镇”或“S城”,有时直接以“故乡”来称呼,有时却省略(或拒绝)给出一个称呼。命名是对空间的意义赋予、使空间成为地方的一种方式,便于作者展示所见世界之表面及地方与地方人之间相互建构的复杂关系,此外名称背后还有被作者隐藏着的复杂幽微心曲。本文针对鲁迅作品中这一独特现象,结合其杂文与书信,从三个角度揭示被“故乡”“启蒙”“批判”等话语遮蔽的复杂丰富的另一面向,即在以“吃人”批判旧物时隐藏在鲁镇中的眷恋与不舍,与二弟决裂后的被迫“看”清与舍弃,潜藏在S城中对弃医从文道路选择的游移与彷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故乡”之命名 鲁镇 S城 名称缺席
下载PDF
从接受美学看鲁迅小说创作
13
作者 董琼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20-124,共5页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视读者接受的作家之一,鲁迅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所构筑的正是基于城市读书人的现代乡土中国的生存图景,而且面对这些读者,鲁迅的“启蒙主义”更接近于康德“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的启蒙。在鲁迅小说中普遍采...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视读者接受的作家之一,鲁迅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所构筑的正是基于城市读书人的现代乡土中国的生存图景,而且面对这些读者,鲁迅的“启蒙主义”更接近于康德“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的启蒙。在鲁迅小说中普遍采用的“看/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小说模式,更贴合读者观察现实、审视自身的需要。不仅如此,鲁迅小说透过叙述者对人物的否定以及隐含作者对叙述者的否定的否定,也实现了对不同层面读者的阅读接受。在“顾念读者”与“抒写自我”之间,鲁迅小说与五四时期一代人最深刻的焦虑与思索联结在一起,传达着那个时代所共有的情感标记与心理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读者意识 否定之否定 历史中间物
下载PDF
《呐喊·自序》与鲁迅小说的互文性——基于文学文本的细节印刻
14
作者 李石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38-44,共7页
基于文学文本的细节印刻,是当前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式。这也是理解作品主旨大意、把握作家思想脉络、了解客观世界一种新的方式。在精心营造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存在一些相似的人物、场景、事件,以及一些意象与感觉,这无疑为读者阅... 基于文学文本的细节印刻,是当前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式。这也是理解作品主旨大意、把握作家思想脉络、了解客观世界一种新的方式。在精心营造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存在一些相似的人物、场景、事件,以及一些意象与感觉,这无疑为读者阅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期待视野。任何文学意义的存在与产生必需依赖共生的语境和文本,而文本也只有通过参照文本,也是就我们经常提到的“元”文本才能获得对应的实际意义。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对文学精神的诠释、文学内容的解读和文学价值的营造,与其之后创作的现代小说无形之中形成了一种文学性对照,而这种互文性探究无疑为我们进入鲁迅作品打开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为中国文学传统注入了新的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性 文本性 《呐喊·自序》 鲁迅小说 细节复刻
下载PDF
论鲁迅小说的言语反讽艺术 被引量:3
15
作者 周丽萍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93-95,112,共4页
言语反讽是构成鲁迅小说深刻思想意蕴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手法。反讽技巧的运用,使小说摆脱了语言实指意义的束缚,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入到语义之外更广阔的领悟空间。从小说文本叙述语言的反讽、人物自我语言的反讽、人物对话语言的反讽... 言语反讽是构成鲁迅小说深刻思想意蕴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手法。反讽技巧的运用,使小说摆脱了语言实指意义的束缚,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入到语义之外更广阔的领悟空间。从小说文本叙述语言的反讽、人物自我语言的反讽、人物对话语言的反讽三个角度论述了反讽艺术给鲁迅小说带来的文本内涵的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语反讽 鲁迅小说 文本内涵
下载PDF
论鲁迅小说中婚恋话语的悲剧性机制 被引量:4
16
作者 朱崇科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61-66,共6页
鲁迅小说中的婚恋话语需要如何界定,它呈现出怎样的倾向?又是如何形构的?成因如何?这些问题对于重新解读鲁迅的婚恋小说无疑至关重要。其悲剧性机制形态主要有:惧婚症和性政治两个主要层面;而同时也从小说与现实的互动关系,创伤与悲剧... 鲁迅小说中的婚恋话语需要如何界定,它呈现出怎样的倾向?又是如何形构的?成因如何?这些问题对于重新解读鲁迅的婚恋小说无疑至关重要。其悲剧性机制形态主要有:惧婚症和性政治两个主要层面;而同时也从小说与现实的互动关系,创伤与悲剧性认知结构的形成等视角考察相关话语悲剧性机制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婚恋话语 悲剧性机制 父权制
下载PDF
吃人的“公共领域”——分析鲁迅小说的另一种视角 被引量:2
17
作者 苏克军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88-92,共5页
在鲁迅的小说中不断出现一种类似"公共领域"的公众场所。故事中的人物在这些场所交谈争论,传播各种信息,形成一种类似"公共领域"的现象。这些"公共领域"是愚人和庸众云集的地方,他们的言论既荒唐、愚昧,... 在鲁迅的小说中不断出现一种类似"公共领域"的公众场所。故事中的人物在这些场所交谈争论,传播各种信息,形成一种类似"公共领域"的现象。这些"公共领域"是愚人和庸众云集的地方,他们的言论既荒唐、愚昧,又残忍可怕,先驱和弱者在这里被迫害,被嘲笑,被奚落。鲁迅借此表达了他对保守、落后的社会及国民的愤怒和绝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鲁迅小说 公共领域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蓝诗玲鲁迅小说英译临时词创造性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琴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2-110,共9页
本研究对鲁迅小说蓝诗玲译本(蓝译)临时词的创造性应用进行系统描写,总结临时词在翻译中应用的规律性特征,以加深对翻译创造性的认识。研究自建由原文、蓝译以及杨宪益、戴乃迭译本(杨译)组成的鲁迅小说汉英平行语料库,采用定量和定性... 本研究对鲁迅小说蓝诗玲译本(蓝译)临时词的创造性应用进行系统描写,总结临时词在翻译中应用的规律性特征,以加深对翻译创造性的认识。研究自建由原文、蓝译以及杨宪益、戴乃迭译本(杨译)组成的鲁迅小说汉英平行语料库,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通过语内和语际对比,考察临时词如何动态参与鲁迅小说英译的文学性重构。两译本共有三类临时词,即派生临时词、复合临时词和仿音临时词。两译本在临时词总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蓝译仿音临时词最多,最具特色。临时词增强了蓝译词汇形式的陌生化程度和词汇的语境适应性,使形式成为表现意义的重要手段,从而艺术地再现了鲁迅小说的文学性特征。蓝诗玲临时词的创造性应用来自赞助人对鲁迅小说译作“经典性”和“独特性”的要求,译者“忠实性再创造”的翻译观,以及译者对读者阅读体验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时词 翻译创造性 蓝诗玲 鲁迅小说 语料库
原文传递
论鲁迅小说的“文化批评”特质及美学创新——以《呐喊》、《彷徨》为中心的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彭海云 殷国明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142-147,共6页
"文化批评"是鲁迅作品的重要艺术特色,也是鲁迅小说的重要艺术特点及美学创新。即他的小说并不局限于对某些不合理的社会与现实生活现象作直接的单一的平面化的批评,而是力图以此为起点,对它背后所潜藏的更为隐秘的"社... "文化批评"是鲁迅作品的重要艺术特色,也是鲁迅小说的重要艺术特点及美学创新。即他的小说并不局限于对某些不合理的社会与现实生活现象作直接的单一的平面化的批评,而是力图以此为起点,对它背后所潜藏的更为隐秘的"社会—文化"结构进行艺术性的多层面的立体化的剖析、怀疑及反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鲁迅小说不仅秉承有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与20世纪现代派小说的美学特质,而且更进一步发展为拥有新质的"文化批评"小说。它的"新"则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生活所作的整体性文化反思及批评上,这正是鲁迅小说具有长久艺术魅力的奥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文化批评 艺术创新 整体性
下载PDF
论鲁迅小说的非时间诗学 被引量:3
20
作者 胡志明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4-109,共6页
非时间是一种没有明显的刻度和标识的共时性描述。鲁迅小说中大量充斥非时间性叙事。通过神话时间、心理时间和梦境时间的运用,旨在打破外在的自然时间,创造出一种属己的内在时间。在对时间的瞬间感受中,更彰显出鲁迅小说的人类情怀与... 非时间是一种没有明显的刻度和标识的共时性描述。鲁迅小说中大量充斥非时间性叙事。通过神话时间、心理时间和梦境时间的运用,旨在打破外在的自然时间,创造出一种属己的内在时间。在对时间的瞬间感受中,更彰显出鲁迅小说的人类情怀与世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非时间性 神话时间 心理时间 梦境时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