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关于鲁迅小说《风波》的文本分析 |
尉文莹
|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10 |
4
|
|
2
|
“民元记忆”与鲁迅小说中的革命党形象 |
朱献贞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4
|
|
3
|
封建礼教制度下的女性悲歌——鲁迅小说中女性悲剧命运根源探究 |
周虹云
|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3
|
|
4
|
也谈《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 |
王雅琴
|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
2010 |
3
|
|
5
|
“看”与“被看”的差异——比较鲁迅小说与莫言《檀香刑》中的“看客” |
徐祺琪
|
《河池学院学报》
|
2006 |
3
|
|
6
|
尼采思想对鲁迅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 |
蒋毅
陶宣
|
《重庆工学院学报》
|
2006 |
2
|
|
7
|
变态与扭曲:鲁迅小说人物形象心理内涵 |
王吉鹏
宋凡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2
|
|
8
|
鲁迅小说中"士绅"形象的隐喻意义和结构功能 |
毕绪龙
|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2
|
|
9
|
“前身体时代”的历史叙述——鲁迅小说中的身体镜像 |
孙德喜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2007 |
2
|
|
10
|
浅析鲁迅小说的辞格运用 |
矫健鹰
马东峰
|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3 |
2
|
|
11
|
鲁迅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内涵以及女性人物命运悲剧之渊源简论 |
任辉
|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
2018 |
2
|
|
12
|
文学作品中方言的另类功能及其翻译——以鲁迅小说为例 |
胡六月
|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
2012 |
2
|
|
13
|
鲁迅小说中修辞的妙用 |
周爱荣
|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2 |
0 |
|
14
|
隔膜:鲁迅小说世界中的人际关系 |
王厚怀
|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
2
|
|
15
|
互文性视阈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以鲁迅小说两英译本为例 |
张孟琳
|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
2
|
|
16
|
浅谈弗洛伊德学说对鲁迅小说创作的影响 |
历彦军
|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
2007 |
1
|
|
17
|
隔膜:鲁迅小说的人学主题 |
王吉鹏
蒋帅
|
《韶关学院学报》
|
2010 |
1
|
|
18
|
简论鲁迅小说中的灯火描写 |
张贺凝
杨剑龙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
2019 |
1
|
|
19
|
论鲁迅小说中的民俗文化因素 |
张卫兵
|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07 |
1
|
|
20
|
鲁迅启蒙视阈下的女性形象——再读《祝福》《离婚》《伤逝》 |
杜乐
|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12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