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鲁迅小说《风波》的文本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尉文莹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16-18,共3页
鲁迅的短篇小说《风波》历来都受到研究者细致深入的解读,但学界往往着眼于《风波》所赋予的深刻思想意义进行研究,而忽略了文本的本质蕴涵。回归文本本身可以看到,文本人物名称所赋予的内涵、对话场景的独特设置等均表现出鲁迅高超的... 鲁迅的短篇小说《风波》历来都受到研究者细致深入的解读,但学界往往着眼于《风波》所赋予的深刻思想意义进行研究,而忽略了文本的本质蕴涵。回归文本本身可以看到,文本人物名称所赋予的内涵、对话场景的独特设置等均表现出鲁迅高超的叙事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风波》 叙事性 人物名称 对话 自我交流
下载PDF
“民元记忆”与鲁迅小说中的革命党形象 被引量:4
2
作者 朱献贞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4-137,共4页
在鲁迅精神史上,民国理想和"民元记忆"是一个刻骨铭心的精神事件,也是鲁迅创作深层意识中难以抹除的历史烙印。鲁迅先后创作的《药》、《头发的故事》、《阿Q正传》三部与民元革命相关的小说中,分别塑造了的夏瑜、N先生、假... 在鲁迅精神史上,民国理想和"民元记忆"是一个刻骨铭心的精神事件,也是鲁迅创作深层意识中难以抹除的历史烙印。鲁迅先后创作的《药》、《头发的故事》、《阿Q正传》三部与民元革命相关的小说中,分别塑造了的夏瑜、N先生、假洋鬼子三个面貌各异革命党形象。这三个革命党形象出现在民国革命的不同阶段,体现出民国革命不同时期的革命观念和精神状况,成为鲁迅探讨民国理想失落和民国来源失传的形象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元记忆 鲁迅小说 革命党形象
下载PDF
封建礼教制度下的女性悲歌——鲁迅小说中女性悲剧命运根源探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周虹云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82-85,共4页
再现鲁迅笔下祥林嫂、单四嫂子、爱姑、子君四位旧中国女性的悲剧命运,以此为基础,对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根源进行解读和分析,从而揭露封建礼教制度对旧中国女性的残酷迫害;进而揭示鲁迅对旧中国女性问题进行深刻思考的意义。
关键词 鲁迅小说 女性形象 悲剧根源 封建礼教 妇女解放
下载PDF
也谈《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 被引量:3
4
作者 王雅琴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36-36,38,共2页
鲁迅小说《祝福》的主题思想前人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大多认为是揭露了四大权力对祥林嫂的迫害,但是本文认为分析作品更应该从小说本身提供的信息为主要分析依据,而不能总是站在类别化的立场上去分析和定论问题,或者以某种时代观点去分... 鲁迅小说《祝福》的主题思想前人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大多认为是揭露了四大权力对祥林嫂的迫害,但是本文认为分析作品更应该从小说本身提供的信息为主要分析依据,而不能总是站在类别化的立场上去分析和定论问题,或者以某种时代观点去分析,据此,本文认为祥林嫂的悲剧并非完全是四大权力造成的悲剧,而是有其命运的原因,也有封建迷信的问题,还有"我"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祝福》 悲剧成因
下载PDF
“看”与“被看”的差异——比较鲁迅小说与莫言《檀香刑》中的“看客” 被引量:3
5
作者 徐祺琪 《河池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85-87,共3页
“看客”是鲁迅小说中常见的人物群像,由此衍生出的“看”与“被看”二元结构是其基本主题模式。莫言《檀香刑》依循鲁迅的批判精神,把“看客”形象升华到了更高的艺术层次。比较分析二者笔下“看客”形象的异同,透过“看”与“被看”... “看客”是鲁迅小说中常见的人物群像,由此衍生出的“看”与“被看”二元结构是其基本主题模式。莫言《檀香刑》依循鲁迅的批判精神,把“看客”形象升华到了更高的艺术层次。比较分析二者笔下“看客”形象的异同,透过“看”与“被看”之间的权力关系,凸显“看客”形象的审美价值及其对于文学史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看客 《檀香刑》 权力
下载PDF
尼采思想对鲁迅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蒋毅 陶宣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173-175,共3页
尼采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赫胥黎的进化论构成了鲁迅早期的思想体系。尤其是尼采思想对他的小说创作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尼采的“权力意志”、“超人哲学”、“反道德”等思想衍生出了鲁迅小说中的“狂人”、“疯子”、“... 尼采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赫胥黎的进化论构成了鲁迅早期的思想体系。尤其是尼采思想对他的小说创作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尼采的“权力意志”、“超人哲学”、“反道德”等思想衍生出了鲁迅小说中的“狂人”、“疯子”、“孤独者”、“强者”等一系列人物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尼采思想 狂人 超人 孤独者
下载PDF
变态与扭曲:鲁迅小说人物形象心理内涵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吉鹏 宋凡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7-10,共4页
解读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各种变态心理和扭曲行为,能让我们更深刻地感悟封建礼教思想对人的毒害之深、之广。论文对《阿Q正传》、《肥皂》、《高老夫子》、《祝福》、《补天》等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心理内涵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 鲁迅小说 人物形象 变态 扭曲 心理内涵
下载PDF
鲁迅小说中"士绅"形象的隐喻意义和结构功能 被引量:2
8
作者 毕绪龙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25-29,共5页
晚清民初的士绅在鲁迅小说中的形象内涵,一直缺乏认真研究。士绅形象在鲁迅小说中实际担负着隐喻传统文化"规训"力量、文化控制的意义;同时,作为"他者",士绅在鲁迅小说中起着形成"平民"形象内涵的对照物... 晚清民初的士绅在鲁迅小说中的形象内涵,一直缺乏认真研究。士绅形象在鲁迅小说中实际担负着隐喻传统文化"规训"力量、文化控制的意义;同时,作为"他者",士绅在鲁迅小说中起着形成"平民"形象内涵的对照物、结构小说模式的独特功能。从对士绅形象的研究,我们将发现鲁迅作为"平民文学"的主创者之一对传统意识形态的批判精神和洞察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 鲁迅小说 士绅形象
下载PDF
“前身体时代”的历史叙述——鲁迅小说中的身体镜像 被引量:2
9
作者 孙德喜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70-74,共5页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从身体文化学意义上讲是“前身体时代”的历史叙述。小说向人们展示了被吃的身体,叙述了不属于自己的身体和仇恨中的身体,描写了没有尊严的身体,同时表明,在“前身体时代”身体被政治化时的遭遇。鲁迅的小说揭...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从身体文化学意义上讲是“前身体时代”的历史叙述。小说向人们展示了被吃的身体,叙述了不属于自己的身体和仇恨中的身体,描写了没有尊严的身体,同时表明,在“前身体时代”身体被政治化时的遭遇。鲁迅的小说揭示了中国传统的身体文化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身体时代” 鲁迅小说
下载PDF
浅析鲁迅小说的辞格运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矫健鹰 马东峰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71-77,共7页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他的小说不仅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广阔的内涵影响了20世纪中国的进程,更以其独特的语言和超凡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原有的鲁迅小说研究的基础上,以辞格运用为切入点,以相关的语言学理论为支撑,以文...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他的小说不仅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广阔的内涵影响了20世纪中国的进程,更以其独特的语言和超凡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原有的鲁迅小说研究的基础上,以辞格运用为切入点,以相关的语言学理论为支撑,以文本细读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鲁迅小说的辞格运用进行尝试性的解析,可以体会到其强烈的美学效果和独特的语言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辞格 比喻 借代 对比 反复
下载PDF
鲁迅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内涵以及女性人物命运悲剧之渊源简论 被引量:2
11
作者 任辉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10期99-103,共5页
鲁迅小说深刻的人道主义和塑造的女性形象贯穿着鲁迅小说的始终,成为两大重要内容和主题。而这两大主题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内容和复杂的背景,所体现和反应的时代价值与显示的意义也是深刻悠远的。并且在这两个主题之间也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鲁迅小说深刻的人道主义和塑造的女性形象贯穿着鲁迅小说的始终,成为两大重要内容和主题。而这两大主题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内容和复杂的背景,所体现和反应的时代价值与显示的意义也是深刻悠远的。并且在这两个主题之间也有密切的内在联系,都是鲁迅先生对于古代文化和当时社会大背景的一种沉思和深邃的反省。通过透视和解析鲁迅作品中对不同女性的悲剧命运,如祥林嫂、单四嫂子等人物,可以充分展示鲁迅先生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内涵和发展脉络、趋向,以及人文情怀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封建宗法制度 奴隶意识 人道主义 女性悲剧
下载PDF
文学作品中方言的另类功能及其翻译——以鲁迅小说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六月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32-37,共6页
在方言翻译研究中,很多学者认为方言主要用于确立地理背景和反映人物社会地位。文章尝试以鲁迅作品中的绍兴方言英译为例,考察另外两种常常为人们忽视的方言使用情况,即精心锤炼的方言表达方式和无意识流露的方言词汇。笔者认为前者是... 在方言翻译研究中,很多学者认为方言主要用于确立地理背景和反映人物社会地位。文章尝试以鲁迅作品中的绍兴方言英译为例,考察另外两种常常为人们忽视的方言使用情况,即精心锤炼的方言表达方式和无意识流露的方言词汇。笔者认为前者是作家精心推敲有意为之,是作家文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方言含义微妙丰富,在翻译时既要考虑语义,更应重视语体,保留原语的生动形象性;后者是作家成长背景使然,亦属无心之举,既然无法做到完全对译,不如退而求其次,用译者序言或加注解释说明,让读者明白其中差异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 功能 翻译 鲁迅小说
下载PDF
鲁迅小说中修辞的妙用
13
作者 周爱荣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91-93,99,共4页
主要从词语锤炼、辞格运用方面 ,分析鲁迅先生小说的语言修辞艺术。论述鲁迅先生在刻画人物 ,揭示主题时 ,善于选择准确、鲜明、生动的词语 ,增强表达效果 ;采用多姿多彩 ,新颖别致的修辞方法 ,体现出精湛的语言艺术技巧。
关键词 鲁迅小说 词语锤炼 句式选择 辞格运用
下载PDF
隔膜:鲁迅小说世界中的人际关系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厚怀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39-42,64,共5页
鲁迅小说存在两个世界,即孩子世界和成人世界,前者纯真、融洽,后者却灰暗、隔膜,隔膜是“娘老子教的”,“愚弱”是隔膜的本质。无知无识,是谓愚。愚者,道德上,辨不清是非,情感上,找不准方向。无势无力,是谓弱。弱者,常常“被吃”,又常... 鲁迅小说存在两个世界,即孩子世界和成人世界,前者纯真、融洽,后者却灰暗、隔膜,隔膜是“娘老子教的”,“愚弱”是隔膜的本质。无知无识,是谓愚。愚者,道德上,辨不清是非,情感上,找不准方向。无势无力,是谓弱。弱者,常常“被吃”,又常常“吃人”。鲁迅高声疾呼“救救孩子”以此来打破人际隔膜,明知不可为而为者,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探索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人际隔膜 愚弱
下载PDF
互文性视阈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以鲁迅小说两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孟琳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37-38,55,共3页
本文从互文性视角出发,通过对比分析鲁迅小说两个著名英译本中对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探讨英译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常用策略。结果发现,以汉文化为归宿,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既有利于英语读者理解原文,也能够保留汉语表达的特色,展现民族文化内... 本文从互文性视角出发,通过对比分析鲁迅小说两个著名英译本中对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探讨英译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常用策略。结果发现,以汉文化为归宿,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既有利于英语读者理解原文,也能够保留汉语表达的特色,展现民族文化内涵,传播中华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性 文化负载词 直译加注 鲁迅小说
下载PDF
浅谈弗洛伊德学说对鲁迅小说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历彦军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7年第1期85-86,共2页
弗洛伊德学说中对人的潜意识的探索、梦的解析、隐蔽的性心理等理论,直接影响着鲁迅的小说创作。在小说集《呐喊》、《彷徨》及后来的《故事新编》中,都有对弗洛伊德学说异常精彩、出神入化的运用,并直接促使了他作品艺术上的深化。
关键词 弗洛伊德学说 潜意识 性心理 鲁迅小说
下载PDF
隔膜:鲁迅小说的人学主题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吉鹏 蒋帅 《韶关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21-24,共4页
鲁迅小说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在他的笔下,人与人的"隔膜"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其包括先驱者与群众之间,先驱者之间,民众之间,男女两性之间的隔膜。鲁迅小说不仅从历史、现实以及人们的心理上探寻了造成隔膜的复杂原因,而且以... 鲁迅小说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在他的笔下,人与人的"隔膜"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其包括先驱者与群众之间,先驱者之间,民众之间,男女两性之间的隔膜。鲁迅小说不仅从历史、现实以及人们的心理上探寻了造成隔膜的复杂原因,而且以人道主义的精神展望了消除隔膜的美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情感 隔膜 人学主题
下载PDF
简论鲁迅小说中的灯火描写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贺凝 杨剑龙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34-38,共5页
鲁迅对生活始终保有敏锐的感知力,这造就了他小说创作中独特的细节感染力,其中的灯火描写正是值得玩味的细节之一。鲁迅小说中的灯火描写通常只有寥寥几笔,却在深化主题和刻画人物性格上具有非凡的意义,或强或弱的灯火寄托着希望,象征... 鲁迅对生活始终保有敏锐的感知力,这造就了他小说创作中独特的细节感染力,其中的灯火描写正是值得玩味的细节之一。鲁迅小说中的灯火描写通常只有寥寥几笔,却在深化主题和刻画人物性格上具有非凡的意义,或强或弱的灯火寄托着希望,象征着生命,又在对比和讽刺中表达出鲁迅对人生的悲哀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灯火描写 物化表现
下载PDF
论鲁迅小说中的民俗文化因素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卫兵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年第3期40-43,共4页
文章从民俗文化层面研读鲁迅小说,分析了鲁迅小说中民俗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及其出现的缘由,并结合当前鲁迅研究的现状,阐明了从民俗文化角度重新审视鲁迅作品的史学价值,从而指出以民俗文化视角研究鲁迅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 鲁迅小说 民俗文化 研究方法
下载PDF
鲁迅启蒙视阈下的女性形象——再读《祝福》《离婚》《伤逝》 被引量:1
20
作者 杜乐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38-40,共3页
鲁迅先生在《祝福》、《离婚》、《伤逝》中深刻剖析了祥林嫂、爱姑、子君等身世不同、经历不同、思想不同女性共同的命运悲剧。这些女性或多或少都对封建礼教进行过反抗,但最终还是"回归"自身封建思想的"牢笼";而... 鲁迅先生在《祝福》、《离婚》、《伤逝》中深刻剖析了祥林嫂、爱姑、子君等身世不同、经历不同、思想不同女性共同的命运悲剧。这些女性或多或少都对封建礼教进行过反抗,但最终还是"回归"自身封建思想的"牢笼";而封建势力的强大,是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鲁迅先生在一个世纪之前所探寻的女性问题如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再读鲁迅作品对我们思考今天的女性问题仍有重要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女性问题 自我意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