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翼”文学精神与底层写作 被引量:11
1
作者 白亮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7年第4期34-38,共5页
"左翼"文学是绵延在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最基本、最有价值的文学精神。随着学术实践的逐步积累以及学术视野的不断拓展,"左翼"文学运动不仅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更为复杂的时代、文化背景,而且"左翼"文学中... "左翼"文学是绵延在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最基本、最有价值的文学精神。随着学术实践的逐步积累以及学术视野的不断拓展,"左翼"文学运动不仅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更为复杂的时代、文化背景,而且"左翼"文学中一种不容忽视的精神价值传统在新世纪以来的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再现和延续,并以其"异类"的声音,对现实的关注和犀利的批判,对底层民众的生存和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奔走疾呼等等,提醒研究者来注意它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翼” 文学精神 底层写作
下载PDF
深化文艺美学研究 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被引量:13
2
作者 陶水平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21,共11页
美学不仅是一门学问、一门学术,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智慧。当代美学研究要实现从知识和学问向精神和智慧的提升,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必由之路。中华美学是世界上最重视生命价值与精神追求的美学形态,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当代... 美学不仅是一门学问、一门学术,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智慧。当代美学研究要实现从知识和学问向精神和智慧的提升,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必由之路。中华美学是世界上最重视生命价值与精神追求的美学形态,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当代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文艺美学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兴"是中华古典文艺美学中最重要最具民族特色的基元性范畴,"兴"论美学是中华古典艺术和美学的文化原型,也是中华美学精神最生动的集中体现,"兴"论美学研究对于彰显中华美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立足文艺美学研究角度,以中华古典兴论美学为例,探讨如何深化文艺美学研究,实现兴论美学的现代转化,使之成为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从而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美学精神 元范畴 天人合一 兴论美学 文艺美学 生命精神 超越精神
下载PDF
试论中国近代文学精神 被引量:8
3
作者 郭延礼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4-30,共7页
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由古代向现代转型的社会,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不仅它本身正在发展与转化,而且在西方文化撞击与中西文化交汇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学已开始由古典向现代转型,与此相适应,中国近代文学精神也具有自己的特点。本文... 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由古代向现代转型的社会,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不仅它本身正在发展与转化,而且在西方文化撞击与中西文化交汇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学已开始由古典向现代转型,与此相适应,中国近代文学精神也具有自己的特点。本文从如下五方面对此进行阐释:一、启蒙精神与文学启蒙;二、忧患意识与爱国精神;三、自由、民主精神的张扬;四、西学东渐与文学的变革;五、革新精神与大众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文学精神 文学启蒙 西学东渐 革新精神
下载PDF
“人类仍是一部进步中的作品”:理查德·鲍尔斯访谈录(英文) 被引量:9
4
作者 刁克利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6,共6页
理查德·鲍尔斯是200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奖得主,获奖作品《回声制造者》。他于1998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现任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英语系教授兼贝克曼高级研究院研究员。他屡获殊荣的另外8部小说包括:《我们歌唱... 理查德·鲍尔斯是200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奖得主,获奖作品《回声制造者》。他于1998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现任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英语系教授兼贝克曼高级研究院研究员。他屡获殊荣的另外8部小说包括:《我们歌唱的时代》、《冲破黑暗》、《赢利》、《葛拉蒂2.2》、《囚犯的困境》、《三个农民去舞会》等。这次访谈以作家的产生和小说的创作为主要内容,集中讨论了他的作家观和主要创作经历,同时也讨论了他在不同文化中的丰富经历及其对科学技术的广泛探索。在访谈中,他还就好小说给出了他的定义,阐释了作家主要关心的问题和特殊的创作视角,表达了他对文学批评的看法以及他对文学启迪人生意义的信念。本访谈是伊利诺伊大学东亚及太平洋研究中心弗里曼基金项目"创作视角与文学精神:当代美国作家研究"的部分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查德·鲍尔斯 当代美国作家 创作视角 文学精神
下载PDF
新媒介的兴起与文学精神的传承 被引量:7
5
作者 杨柏岭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5-222,共8页
社会的演进、科技的发展尤其是新媒介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思维方式,强化了通过观看与镜头捕获意义世界的取向。针对文学由中心向边缘滑落,文学作品载体、内容及价值的图像转变,文学审美价值由美感到快适的走向等文学场的变化,... 社会的演进、科技的发展尤其是新媒介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思维方式,强化了通过观看与镜头捕获意义世界的取向。针对文学由中心向边缘滑落,文学作品载体、内容及价值的图像转变,文学审美价值由美感到快适的走向等文学场的变化,以及在此过程中显露出的焦虑情绪,应该立足于媒介发展规律,以理性的态度正视文学观念的变化,强化新媒介传播文学精神的责任;尊重人类思想史演进规律,以通变的态度审视文学活动的新变;通过新媒介时代的文学经典培育,重塑文学精神,更新文艺学的内涵与外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介 文学精神 视觉传达 文学经典
下载PDF
文学精神与文学经典——以战后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为例的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黄万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6-81,共6页
文学经典的价值维度中,文学精神始终是最重要的一环,而悲剧精神及其衍生的批判精神构成了五四后中国文学精神的某种核心。悲剧精神的深化,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达到的高度。如将战后海峡两岸文学纳入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的整体研究视... 文学经典的价值维度中,文学精神始终是最重要的一环,而悲剧精神及其衍生的批判精神构成了五四后中国文学精神的某种核心。悲剧精神的深化,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达到的高度。如将战后海峡两岸文学纳入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的整体研究视野之中,可清楚看出:正是文学的悲剧精神、批判精神在解决文学与政治、传统与现代的紧张性对峙矛盾中,延续了“五四”后中国文学典律构建的命脉,而它的失落也造成了经典性的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 文学精神 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
下载PDF
当前文学面临的危机不容忽视——兼答管怀国的质疑 被引量:4
7
作者 赖大仁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1-46,共6页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当代文化的图像化转向以及向大众消费娱乐文化转型的过程中,文学的转型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机”,同时也正遭遇着某些不容忽视的“危机”。关注和讨论当前文学所面临的问题与危机,目的在于促进当代文学的...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当代文化的图像化转向以及向大众消费娱乐文化转型的过程中,文学的转型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机”,同时也正遭遇着某些不容忽视的“危机”。关注和讨论当前文学所面临的问题与危机,目的在于促进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使其不至于在全球化的潮流中随波逐流迷不知返,也不至于在“图像化转向”的潮流中被吞噬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机论 生机论 图像化 文学形态 文学精神
原文传递
《周易》的三种文学形态——中国轴心时代的文学精神转换
8
作者 黄玉顺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0-196,208,共18页
传世《周易》由三个不同时代的文献构成,即殷商时代的《易经》古歌、“殷周之变”以后的西周《易经》筮辞和属于“周秦之变”的战国《易传》文本。这是中国轴心时代观念转换的体现。与此相应,《周易》展现了三种不同的文学形态,表现了... 传世《周易》由三个不同时代的文献构成,即殷商时代的《易经》古歌、“殷周之变”以后的西周《易经》筮辞和属于“周秦之变”的战国《易传》文本。这是中国轴心时代观念转换的体现。与此相应,《周易》展现了三种不同的文学形态,表现了三种不同时代的文学精神:《易经》古歌以诗歌的形式,表现了商朝末世社会各界悲苦的文学精神;《易经》筮辞以散文的形式,表现了西周初期宗族贵族忧患的文学精神;《易传》则以韵文和散文的形式,表现了战国时期知识精英恢宏的文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文学形态 文学形式 文学精神 时代转换
下载PDF
中学文学教育现状研究
9
作者 周呈武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67-72,共6页
调查显示,中学文学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涉及社会环境、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方法、评估机制、物质条件等诸多方面。要改变现状,需加强文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转变观念,完善结构,创造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关键词 文学教育 语文教育 人文精神 自主建构 互动生成
下载PDF
重塑中国文学的思想性——以新世纪十年文学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韩伟 姚凤鸣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共6页
文学是时代精神的一面镜子,透过文学可以了解一个时代的变迁。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文学受时代的影响而不断转变自身的角色,它由精神的引导者逐渐转变为文化商品。在这个"华丽转身"的过程中,文学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应有的... 文学是时代精神的一面镜子,透过文学可以了解一个时代的变迁。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文学受时代的影响而不断转变自身的角色,它由精神的引导者逐渐转变为文化商品。在这个"华丽转身"的过程中,文学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应有的精神文化内涵。新世纪十年中国文学发展的现实说明,新世纪文学发展的关键在于对其思想性的挖掘和重塑。而要真正地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作家、作品以及评论家提出更高的要求:1.对于作家而言,要明确创作的目的;2.对于作品而言,要突出作品的丰富性;3.对于评论家而言,要坚持客观公正、敏锐深刻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思想 文学精神 新世纪文学
下载PDF
张爱玲的魂兮归来?——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与中国大陆文学史对张爱玲的接受限度 被引量:5
11
作者 许维贤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3-22,共10页
论文从张爱玲入史的个案来探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和中国大陆现代文学史的两种不同生成环境。前者倾向于研究型文学史,后者大部分是教科书文学史,这不同的书写取向是如何导致书写范式的两种不同选择:风格史和精神史的对立。论... 论文从张爱玲入史的个案来探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和中国大陆现代文学史的两种不同生成环境。前者倾向于研究型文学史,后者大部分是教科书文学史,这不同的书写取向是如何导致书写范式的两种不同选择:风格史和精神史的对立。论文先从新世纪夏志清和刘再复对张爱玲的有关争论,回顾了建国前后中国大陆对张爱玲的接受史,是后来如何围绕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有关争论和影响中展开。最后对《中国现代小说史》和中国新时期以来数十部现代文学史的张爱玲论述,做出了比较、分析和检讨,并指出了精神史的书写范式是如何紧附着意识形态的幽灵,始终跟随着新时期的张爱玲论述,它在大陆史家的心眼上划上了一道对张爱玲的接受限度,甚至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几则大陆现代文学史书写在论述张爱玲的几条“金科玉律”,而这些至今都在无形中导致了大陆文学史写作以很暧昧的态度欲迎还拒着张爱玲幽魂的海外归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风格史 精神史 张爱玲 夏志清 接受限度
下载PDF
《易传》的中和之美与文学精神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庆利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2-135,共4页
《易传》对《易经》的阐释,以"中"为标准推断吉凶,以"和"为宗旨申说易理,以刚柔相济为尚,以刚柔适中为善,以追求崇高与美好为宗旨,以师法自然、生生不息为旨归,并以和融的语言为媒介,充满了中庸和穆的思想,反映了... 《易传》对《易经》的阐释,以"中"为标准推断吉凶,以"和"为宗旨申说易理,以刚柔相济为尚,以刚柔适中为善,以追求崇高与美好为宗旨,以师法自然、生生不息为旨归,并以和融的语言为媒介,充满了中庸和穆的思想,反映了以中和为美的观念,体现出中正和谐的文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传》 和谐思想 刚柔相济 中和之美 文学精神
下载PDF
汉代文学精神与汉代文学的风格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洲明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59-64,共6页
结合汉代文学浓厚的人文精神及浪漫与理性精神 ,总结汉代文学的风格特征 ,可归之为 :质实古朴 ,雄浑闳丽。它与先秦既尚文又张扬的多元风格不同 ,与建安慷慨使气的风格不同 ,也与江左六朝巧妆绘饰的柔弱文风不同。楚骚精神在汉代文化环... 结合汉代文学浓厚的人文精神及浪漫与理性精神 ,总结汉代文学的风格特征 ,可归之为 :质实古朴 ,雄浑闳丽。它与先秦既尚文又张扬的多元风格不同 ,与建安慷慨使气的风格不同 ,也与江左六朝巧妆绘饰的柔弱文风不同。楚骚精神在汉代文化环境中必然发生变异 ,“楚汉浪漫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文学精神 风格特征
下载PDF
论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剑晖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共9页
海外华裔学者陈世骧先生多年前提出中国文学注定要以抒情为主导,抒情精神是中国的一个文学传统。此观点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文章通过对中国散文抒情传统的梳理考察,对陈世骧的观点作出了回应。在追溯中国散文抒情传统流变的基础上,... 海外华裔学者陈世骧先生多年前提出中国文学注定要以抒情为主导,抒情精神是中国的一个文学传统。此观点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文章通过对中国散文抒情传统的梳理考察,对陈世骧的观点作出了回应。在追溯中国散文抒情传统流变的基础上,文章归纳出'离—归'情感模式、'乐—忧'情感模式、'喜—悲'情感模式三种抒情形态。从抒情立场和内容上说,西方抒情文学倾向于个性解放,向往理想世界,强调个人的主体价值和自我感情的宣泄;中国的抒情散文更看重个人的感情表达与社会性的统一。就抒情的方式和手法而言,西方抒情文学更多的是采用直抒胸臆、以景喻情的写法;中国的抒情散文也有直抒胸臆的作品,但更多的是采用曲折含蓄、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中国散文不但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风骨、气度与神韵,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基因和情感密码。它是中国一笔巨大的文学遗产,也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可靠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散文 抒情性 文学传统 民族精神
下载PDF
宝鸡出土西周青铜器铭文的文学史价值
15
作者 王渭清 赵磊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7-25,共9页
西周青铜器铭文是礼乐制度的遗存实物,宝鸡作为周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国青铜器之乡,出土的众多青铜器铭文在内容上反映了西周时期的祭祀、赏赐、册命、盟誓、约剂、征伐等方面的历史事实;将其与《尚书》对比,可以印证诰、誓、命、典等《尚... 西周青铜器铭文是礼乐制度的遗存实物,宝鸡作为周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国青铜器之乡,出土的众多青铜器铭文在内容上反映了西周时期的祭祀、赏赐、册命、盟誓、约剂、征伐等方面的历史事实;将其与《尚书》对比,可以印证诰、誓、命、典等《尚书》类文体在西周时期的实际运用,旁证《尚书》中与西周相关文献语言的真实性。宝鸡出土西周青铜器铭文呈现的独特鲜明的文学特质和体式美、伦理美、实用美三者统一的艺术精神,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的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鸡 青铜器铭文 礼乐制度 文体 文学特质 艺术精神
下载PDF
文学精神价值重建的必要与可能——近十年来文学精神价值重建问题讨论述评 被引量:1
16
作者 赖大仁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1-148,共8页
近十年来,关于文学精神价值重建问题的讨论,不断以各种话语方式延续和深化着。对这一讨论的历程及理论分歧进行梳理和反思,可以看到,这场讨论既充分展现了各种理论立场与价值观念的分歧与冲突,同时也凸显了这一理论命题本身复杂的历史... 近十年来,关于文学精神价值重建问题的讨论,不断以各种话语方式延续和深化着。对这一讨论的历程及理论分歧进行梳理和反思,可以看到,这场讨论既充分展现了各种理论立场与价值观念的分歧与冲突,同时也凸显了这一理论命题本身复杂的历史内涵与巨大的理论张力。在当今开放多元的文化语境下与交往对话的过程中,坚守当代知识分子的现代性价值立场,重建当代文学的精神价值,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精神 价值重建 人文精神 新理性精神 现代性
原文传递
理性危机中的重建——钱中文的“新理性精神文论”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世涛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2-119,96,共9页
在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后半叶,西方与中国的理性都大致经历了被崇拜、畸形发展、泛滥到几乎遭受抛弃的命运。面对理性的危机、感性泛滥的中国现实,钱中文提出了"新理性精神",重新矫正了理性与感性、非理性、反理想的关系,以恢... 在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后半叶,西方与中国的理性都大致经历了被崇拜、畸形发展、泛滥到几乎遭受抛弃的命运。面对理性的危机、感性泛滥的中国现实,钱中文提出了"新理性精神",重新矫正了理性与感性、非理性、反理想的关系,以恢复理性的活力。他还把"新理性精神"落实到文学艺术上,提出了系统的"新理性精神文论"。"新理性精神文学论"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问题意识,并以其丰富的内涵回应文学、艺术、价值、道德领域的困境,促进了人文理性的价值重建,至今仍具有其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钱中文 理性 反理性 感性 新理性 “新理性精神文论” 文艺思想 人文精神
下载PDF
概念谱系与美学维度:重审后现代反讽
18
作者 吕东旭 黄显洋 《理论界》 2023年第7期82-88,共7页
反讽(irony)是西方文论中意义丰富的概念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以发展与完善。历时性的反思为考察反讽概念的知识谱系与演变进程提供了一种视域,从而更深入地探究其在不同重要时期语境中的蕴含。反讽理论由早期... 反讽(irony)是西方文论中意义丰富的概念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以发展与完善。历时性的反思为考察反讽概念的知识谱系与演变进程提供了一种视域,从而更深入地探究其在不同重要时期语境中的蕴含。反讽理论由早期的修辞学领域逐渐向美学、文学等层面拓殖,尤其是在后现代文化的语境之下,反讽也形成了多元的文化实践形式与审美风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反讽在文学创作中包含的语言张力与叙述的客观性;二是在互联网时代的话语空间中,反讽内在批判性精神所承载的美学价值。同时,反讽理论在学术界的频繁引用与争鸣,凸显了其持久的理论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反讽 概念谱系 美学维度 文学叙事 批判性精神
原文传递
论纳兰性德的乐府诗创作
19
作者 杨瑜 郝瑞云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1-13,24,共4页
清代文人纳兰性德以其在词方面的成就享誉文坛,但其诗歌的艺术造诣也极高。纳兰的乐府诗体现出绮丽、清婉和沉郁等多种风格,并于其中借古讽今,颇有风人之旨。纳兰乐府诗的主要成就在于其对乐府这种文体的精准理解和把握。
关键词 乐府诗 文学精神 纳兰性德
下载PDF
木心的文学批评观研究——以《文学回忆录》为中心
20
作者 李俐兴 《嘉兴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26-31,共6页
《文学回忆录》是一部由木心讲述、陈丹青笔录的世界文学史。木心对于文学的介绍和评论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史教材,而是充满了个人的感情色彩,并展现了对人生、生活、艺术、审美、宗教、文化的思考和感悟。从批评精神上看,木心倡导“整体... 《文学回忆录》是一部由木心讲述、陈丹青笔录的世界文学史。木心对于文学的介绍和评论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史教材,而是充满了个人的感情色彩,并展现了对人生、生活、艺术、审美、宗教、文化的思考和感悟。从批评精神上看,木心倡导“整体融通、不事体系”的理念;从批评标准上看,木心坚持“以‘诚’为本,唯‘美’至上”的原则;从批评话语上看,《文学回忆录》呈现出“审美直观,明心见性”的特色;从价值定位上看,木心的文学批评观念承接了中国古典诗学传统并完成了现代性转化,真正实践了古与今文学的对话、中与外文学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心 《文学回忆录》 批评精神 批评标准 批评话语 价值定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