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 |
徐秀丽
|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47
|
|
2
|
中国农村教育改革的先声——对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的再认识 |
张彬
李更生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35
|
|
3
|
梁漱溟人格的初步研究 |
郑剑虹
黄希庭
张进辅
|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
2003 |
24
|
|
4
|
农村合作社运动与第三条道路:争论与反思 |
严海蓉
陈航英
|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9
|
|
5
|
民国时期三大乡村建设模式:比较与借鉴 |
张秉福
|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
2006 |
12
|
|
6
|
文化失调、组织再造与乡村建设——从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论起 |
郭占锋
黄民杰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4
|
|
7
|
当代儒学“生活论转向”的先声——梁漱溟的“生活”观念 |
黄玉顺
|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2
|
|
8
|
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的伦理特质及其当代困境——梁漱溟社会结构理论研究之一 |
赖志凌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5 |
8
|
|
9
|
近代中国“乡村改造”的两条路向 |
耿达
|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1
|
|
10
|
梁漱溟教育思想评析 |
蒋纯焦
曾令奇
|
《邯郸学院学报》
|
2005 |
6
|
|
11
|
道德代宗教:一个有意义话题的重提——论梁漱溟儒学具有宗教作用之学说的理论意义 |
杨泽波
|
《河北学刊》
|
2003 |
6
|
|
12
|
传统儒学现代化的一次努力——以梁漱溟的理论和实践为个案的研究 |
李善峰
|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8
|
|
13
|
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梁漱溟文化教育观的当代启示 |
史凯亮
|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5 |
3
|
|
14
|
1949年后留在大陆的现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之关系初探 |
郑大华
|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9
|
|
15
|
以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推进乡村建设——兼论梁漱溟在乡村推行文化认同教育的历史进路与当代价值 |
程良宏
李蓉荣
孟凡丽
|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8
|
|
16
|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对发展西部农村教育的启示 |
熊吕茂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6 |
2
|
|
17
|
从《中国文化要义》看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 |
陆卫明
赵晓宇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7
|
|
18
|
梁漱溟的“人类心理学”及其理论意义 |
陆信礼
|
《心理学探新》
CSSCI
|
2002 |
5
|
|
19
|
试论民国时期梁漱溟宪政态度之转变 |
魏继昆
|
《历史教学》
北大核心
|
2003 |
6
|
|
20
|
刍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理论困境 |
徐福来
李雪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9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