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与天对话——略析中国园林的传统文化基因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蔚 史箴 《新建筑》 1997年第2期46-48,共3页
在中国传统自然观中,“天地”概念有着特定的哲学含意,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与此密切相关。结合上述重要文化背景,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园林的历史价值和艺术特点。
关键词 园林 园林史 传统文化
下载PDF
儒家礼乐观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9
2
作者 陈望衡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1-46,共6页
  儒家的基本理念是礼乐,以礼乐育人并以礼乐治国。儒家的礼乐观是中国古代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概括,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儒家 孔子 荀子
下载PDF
生存智慧、人文理性与中和精神——中国礼乐起源与发展的内在理路 被引量:11
3
作者 冯兵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6-62,共7页
中国礼乐起源于上古先民日常劳动与生活的各个层面,是人类生存智慧的体现。礼乐同源,两者之间既交融互补又维持着固有的张力。至春秋战国时期,礼乐的发展出现重要突破,由对生存智慧的总结与抽象转向对人文理性的关注。先秦诸子对三代礼... 中国礼乐起源于上古先民日常劳动与生活的各个层面,是人类生存智慧的体现。礼乐同源,两者之间既交融互补又维持着固有的张力。至春秋战国时期,礼乐的发展出现重要突破,由对生存智慧的总结与抽象转向对人文理性的关注。先秦诸子对三代礼乐传统的理论诠释与重构,是为解决当时人类生存与发展问题而在思想文化层面作出的努力,在这一过程中,礼乐被赋予可贵的人文理性及充分的哲学伦理内涵。"中和"理念源于古老的礼乐,"中"、"和"字形字义的演化及礼学中关于"中和"的认识亦体现出礼乐从以生存智慧为价值主体转向高扬人文理性的哲学演进路径。"中和"作为礼乐哲学与伦理内涵的一个符号象征,也因此构成了华夏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为礼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与时偕行"的旺盛生命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理性 中和
原文传递
儒家政治美学论 被引量:8
4
作者 陆庆祥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1-25,共5页
儒家在其政治意识形态、权力阶层、权力运作以及政治批评标准上都体现为一种政治美学。在这种美政当中,道德教化是内容,美是形式。儒家试图用礼乐等审美的形式,超越道德理性对人的压迫与限制,把道德理性对人的压抑,转化为主体自在的心... 儒家在其政治意识形态、权力阶层、权力运作以及政治批评标准上都体现为一种政治美学。在这种美政当中,道德教化是内容,美是形式。儒家试图用礼乐等审美的形式,超越道德理性对人的压迫与限制,把道德理性对人的压抑,转化为主体自在的心理诉求,并通过审美化了的道德教化,最后达到一种美善相乐之境。这就是儒家美政的真实内涵。在这种政治美学架构更多地沦为一种理想时,它对现代人类的道德教化与生活审美依然有着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美学 君子 礼乐 中庸
下载PDF
弓月与伊丽——伊犁史地论札之一 被引量:7
5
作者 姜付炬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28-36,共9页
创造历史需要历史想象力,研究历史同样需要历史想象力。从大文化的视角解读"弓月"和"伊丽"的历史内涵,推导出与众不同的结论。从弓月的元文化意义出发,论证"弓月"为突厥、粟特、汉三种语言文化的合璧。... 创造历史需要历史想象力,研究历史同样需要历史想象力。从大文化的视角解读"弓月"和"伊丽"的历史内涵,推导出与众不同的结论。从弓月的元文化意义出发,论证"弓月"为突厥、粟特、汉三种语言文化的合璧。还论证了弓月族为样磨(yagma),悦般—咽面—样磨的演变及样磨与耶麦克(yemiek)的关系。还对弓月城进行了历史地理研究。论述伊丽作为王者之邦、温丽之乡、精髓之藏的文化意义,着重论证"伊丽"一词的由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丽 历史地理 西域 弓月
下载PDF
论儒家礼文化的特点及内涵 被引量:5
6
作者 邵文东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45-47,共3页
儒家礼文化主要是对五帝时代的社会礼文化的继承,儒家的礼乐文明使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步入了伦理社会。儒家礼文化的特点是"仁"、基础是"中庸之道"、主要内涵是"礼"和"乐"。宽容他人、尊重他... 儒家礼文化主要是对五帝时代的社会礼文化的继承,儒家的礼乐文明使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步入了伦理社会。儒家礼文化的特点是"仁"、基础是"中庸之道"、主要内涵是"礼"和"乐"。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为他人考虑,是儒家礼文化的基本规范和标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儒家礼文化的最高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礼文化 中庸 礼乐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起源与产生 被引量:6
7
作者 祁海文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1-58,共8页
对于中国美育思想来说,判断美育思想产生的关键在于是否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艺术来教育、培养人的道德。“先王乐教”是早期不自觉的美育传统,西周初期人文精神的觉醒引发了“敬德”思想的提出和天命观念理性化、宗教祭祀礼仪的人文化... 对于中国美育思想来说,判断美育思想产生的关键在于是否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艺术来教育、培养人的道德。“先王乐教”是早期不自觉的美育传统,西周初期人文精神的觉醒引发了“敬德”思想的提出和天命观念理性化、宗教祭祀礼仪的人文化转向,从而使这个美育传统发展到自觉阶段。因此,中国古代美育思想产生于西周初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美育思想 乐教 礼乐 西周 敬德
下载PDF
古代礼乐关系中我国音乐规制的思想诠释
8
作者 田可文 《北方音乐》 2024年第1期7-15,共9页
“礼”“乐”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种特征。“礼”的仪式在西周初年经周公等的改造,从宗教制度转换为基本的典章制度,规定着社会生活、贵族活动与国家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乐”被周代改造为沟通情感基本方式,其目的通过“乐”来... “礼”“乐”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种特征。“礼”的仪式在西周初年经周公等的改造,从宗教制度转换为基本的典章制度,规定着社会生活、贵族活动与国家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乐”被周代改造为沟通情感基本方式,其目的通过“乐”来化解因“礼”的秩序化、等级化而带来的社会对立与矛盾。利用“礼教”“乐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来维护封建等级的秩序,以礼乐教化通行天下,使人修身养性、体悟天道、谦和有礼、威仪有序“。礼乐”对后来各朝代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代 政治生活 礼乐制度
下载PDF
军事与开发:“兴越灭吴”背景下越地经济的优先发展 被引量:2
9
作者 钱入深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41-47,共7页
"吴越争霸"时期,越国谋划实施了带有战时经济特点的"兴越灭吴"策略,在国家经济、军事和外交上思量再三,在政治、军事、农业及人口等方面实行新式变革,这一时期,影响军事的相关产业得到优先发展,支柱产业在地域空间... "吴越争霸"时期,越国谋划实施了带有战时经济特点的"兴越灭吴"策略,在国家经济、军事和外交上思量再三,在政治、军事、农业及人口等方面实行新式变革,这一时期,影响军事的相关产业得到优先发展,支柱产业在地域空间上得到优化布置。围绕军事在短时间内"聚合"出强大的综合国力,实现了灭吴称霸的夙愿,从历史成因和文化肇源角度考量,"吴越争霸"推动了越地经济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越争霸 兴越灭吴 范蠡 越地 历史开发
下载PDF
孔子的礼乐人生模式 被引量:1
10
作者 黎红霞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3-111,共9页
《诗经》在先秦时期差不多可比拟今日之“教材”,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在古代社会,礼设定了各阶层成员的行为规范,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从“十有五”志学于“诗”“礼”,到学“乐”以“成和”,达到“礼乐人和”的天命境界,进而走向... 《诗经》在先秦时期差不多可比拟今日之“教材”,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在古代社会,礼设定了各阶层成员的行为规范,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从“十有五”志学于“诗”“礼”,到学“乐”以“成和”,达到“礼乐人和”的天命境界,进而走向“诚”“明”,最终“从心所欲,不逾矩”,实现礼乐的“中庸”,这便是孔子的礼乐人生模式。这一“范式”渊源有自,并非遥不可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敏以求之”的“志学”路径达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模式
下载PDF
三才—象—礼乐:礼器的形而上学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振强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0-107,共8页
礼器研究中最容易混淆礼之观念与礼制观念。礼之观念由天、人、地三才世界观包含的知识论及价值论为基础,搭建起以象为特征的可知世界经验与知识形态,其中人道知识是由人类生存经验依赖出发的礼乐精神。礼制观念是人遵循礼乐精神,并以... 礼器研究中最容易混淆礼之观念与礼制观念。礼之观念由天、人、地三才世界观包含的知识论及价值论为基础,搭建起以象为特征的可知世界经验与知识形态,其中人道知识是由人类生存经验依赖出发的礼乐精神。礼制观念是人遵循礼乐精神,并以反始为方向、以人道为知识和价值优先的社会制度生成观点。由礼之观念与礼制观念共同形成礼器的形而上学,体现于礼器的制器、用器、赏器、藏器等环节,为中国传统的礼器乃至礼制研究提供更为立体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才 礼乐 礼器
原文传递
儒家礼乐的新开展——贺麟的礼乐观
12
作者 易冬冬 《孔子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0-139,共10页
传统礼乐文明在近现代呈现为解体与重构的双重变奏。就对礼乐的现代性诠释而言,贺麟集民国学人之大成,强调礼的宗教性、道德性与艺术性的合一:一方面主张吸收耶教的精神以充实礼教的宗教性,这是对孔教派将礼宗教化的继承与超越;另一方... 传统礼乐文明在近现代呈现为解体与重构的双重变奏。就对礼乐的现代性诠释而言,贺麟集民国学人之大成,强调礼的宗教性、道德性与艺术性的合一:一方面主张吸收耶教的精神以充实礼教的宗教性,这是对孔教派将礼宗教化的继承与超越;另一方面将康德在知识论中的先验感性时空引入行为领域,认为礼是道德律与由理性所规定的时空的合一,其时空标准,使得礼的行为具有艺术性。这是对王国维、梁漱溟、冯友兰、宗白华、朱光潜等人将礼艺术化的继承与发展。贺麟强调礼乐互渗,其对礼是道德的更高的艺术化阶段、礼教给人带来理性自由的系统论证,在中国现代思想史、美学史和艺术史上都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麟 传统礼乐 现代性 宗教性 艺术
原文传递
释“饮”:以酒为中心的哲学分析
13
作者 潘斌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88-96,共9页
“饮”是人之生活的基本形式,以“饮”为中心的日常生活形态彰显了生命的本源与意义。“饮”与“酒”在字形上同义同源,它的字形流变反映了饮食活动背后的文化嬗变脉络。“饮酒”本身归属于饮食活动,“饮酒”即为“吃酒”,但从“饮酒”... “饮”是人之生活的基本形式,以“饮”为中心的日常生活形态彰显了生命的本源与意义。“饮”与“酒”在字形上同义同源,它的字形流变反映了饮食活动背后的文化嬗变脉络。“饮酒”本身归属于饮食活动,“饮酒”即为“吃酒”,但从“饮酒”到“喝酒”是从基本的饮水进食生理活动提升为复杂的精神生活。古人“凡祭必饮”“凡饮必酒”,饮酒承载了多元的文化面向,激活了礼乐文明的内在活力。饮酒与礼乐之间形成了二元张力,一方面因酒成礼、礼随酒兴,另一方面以饮为礼、酒礼有序。因此,构建合理有序的饮酒文化有利于激发公共生活的活力,培育成熟理性的公共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祭祀 礼乐
下载PDF
马王堆帛书《缪和》《昭力》文本体例探析——兼论《易传》类文献的说《易》特色
14
作者 蔡卓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26-35,共10页
《缪和》二十五个章节按照体例特点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师生问答体,而这一部分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一问一答”“一问多答”和“多问多答”三种体例,其分章标准和次序编排是根据同一位学生提问的每一则卦爻辞,每一章围绕一则卦... 《缪和》二十五个章节按照体例特点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师生问答体,而这一部分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一问一答”“一问多答”和“多问多答”三种体例,其分章标准和次序编排是根据同一位学生提问的每一则卦爻辞,每一章围绕一则卦爻辞展开问答,“一问多答”的章节则并非都是问答时的内容,其中存在后续补充的内容。第二部分专门记载“子曰”之语,其内部体例也有差别,有在一章中兼引《易》证言和解释爻辞的体例,也有在一章中引经和解经之前分别强调“子曰”的体例。第三部分的体例十分整齐划一,都是文末引用卦爻辞阐述历史故事的大义。第四部分的体例类似《小象》,重点讨论一则爻辞中的部分文辞,然后用下定义的方式进行解释。《缪和》《昭力》都以问答体为主,《昭力》篇首也没有标示区分不同文献的长形墨条,更重要的是《缪和》《昭力》的“子”所反映出来的思想特点是一致的,这无疑说明二者是同一种文献中各自独立命名的不同篇目。对比其他《易传》文献,《缪和》《昭力》的传《易》体例十分独特,其整饬程度也是其他帛书《易传》所不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王堆 缪和 昭力 易传 子曰
原文传递
《诗经》宴饮诗探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弭良满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08-110,共3页
《诗经》中的宴饮诗是周代贵族努力进行华夏部族文化建设结出的丰硕果实,是周代贵族礼乐文明的重要内容,同时更是华夏民族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诗经》宴饮诗具有歌颂、强化宗法血缘亲情,确立强化贵族阶级的礼乐制度及确立贵族的道德... 《诗经》中的宴饮诗是周代贵族努力进行华夏部族文化建设结出的丰硕果实,是周代贵族礼乐文明的重要内容,同时更是华夏民族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诗经》宴饮诗具有歌颂、强化宗法血缘亲情,确立强化贵族阶级的礼乐制度及确立贵族的道德风范等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宴饮 礼乐 祭祀 思想道德 血缘宗亲 《诗经》
下载PDF
由“乐”到“戏”:中国综合艺术的发展轨迹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6-83,共8页
作为中国古代最为传统的艺术形式,"乐"本是一种集赋诗、唱歌、跳舞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这种综合艺术中的三大元素,后来分别发展成为诗歌、音乐、舞蹈三种相对独立的艺术门类。而这三种艺术的再一次综合,便成为"合歌舞以... 作为中国古代最为传统的艺术形式,"乐"本是一种集赋诗、唱歌、跳舞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这种综合艺术中的三大元素,后来分别发展成为诗歌、音乐、舞蹈三种相对独立的艺术门类。而这三种艺术的再一次综合,便成为"合歌舞以演故事"的"戏"。与西方由"合"到"分"的戏剧发展路径不同,由"分"到"合"的中国戏曲在艺术元素上没有形成话剧、歌剧、舞剧的历史分流,而是始终保持着综合艺术的美学品性;在表演体系上没有形成以再现生活为指归的"体验派"和以表现理念为指归的"表现派"的双峰对峙,而是形成了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目的性统一在一起的"写意派";在剧情模式上没有形成"悲剧"与"喜剧"的二元对立,而是保持了"大团圆"式的"正剧"……所有这一切,都可归因于中国古代的"乐以教和"的审美理想,即追求一种综合的、中和的、和合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 诗歌 音乐 舞蹈 戏曲
下载PDF
范蠡经商思想推动越国经济发展刍议
17
作者 宇宸 尹琴 《江苏商论》 2023年第7期22-25,29,共5页
范蠡的经商思想丰富,为了富国强兵,向越王勾践提出了振兴经济的建议,并亲力亲为的主持了几个重大建设项目,二十年之间,越国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人口和兵力也大幅增加。范蠡的经商思想、范蠡在经济建设领域的建议以及范蠡对一些重... 范蠡的经商思想丰富,为了富国强兵,向越王勾践提出了振兴经济的建议,并亲力亲为的主持了几个重大建设项目,二十年之间,越国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人口和兵力也大幅增加。范蠡的经商思想、范蠡在经济建设领域的建议以及范蠡对一些重大经济项目的主持,不仅迅速地发展了越国的经济,为越国奠定了战胜吴国,称霸天下的基础,还客观上推动了越国采邑制和税亩制的发展,使社会经济制度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蠡 经商思想 越国 经济发展 社会制度
下载PDF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试论盛唐后期到中唐前期的文儒思想及其文学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邓芳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9-56,共8页
从盛唐后期开始,由于政治背景和学术风气发生变化,文儒的政治地位下降。他们思考社会人生、构建理想政治的方式也随之改变。"致君尧舜上"的共同抱负使得这一时期以"匡君"为目的的政治文学盛行,比如为批评讽谏君主... 从盛唐后期开始,由于政治背景和学术风气发生变化,文儒的政治地位下降。他们思考社会人生、构建理想政治的方式也随之改变。"致君尧舜上"的共同抱负使得这一时期以"匡君"为目的的政治文学盛行,比如为批评讽谏君主而作的乐府诗,以及由元结明确提出的恢复"采诗"的乐府理论等,都强化了乐府的政治职能,中唐新乐府运动正滥觞于此。而"再使风俗淳"则要求发挥文学的教化作用,以文学为手段来恢复礼乐和道德。为了复兴礼乐,许多文人创作了"补诗经"、"补乐歌"的复古组诗。安史之乱后社会道德问题凸现,"先道德后文学"的观念逐渐形成,诗歌的伦理道德色彩加强,"穷者精神"被强调出来,文学理论上"风雅"传统的重心也逐渐由"雅"转移到"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儒 乐府 礼乐 风雅 穷者精神
原文传递
唐越王李贞事迹发微
19
作者 王双怀 《唐都学刊》 2022年第3期5-8,共4页
越王李贞为唐太宗第八子,与纪王李慎齐名,官至太子少保、豫州刺史,以有才干而著称。但文献中对他的才干很少涉及,主要记载了他起兵反对武则天的事迹。虽然起兵规模不大,但影响不小,成为武则天打击李唐宗室的重要因素。武则天镇压了越王... 越王李贞为唐太宗第八子,与纪王李慎齐名,官至太子少保、豫州刺史,以有才干而著称。但文献中对他的才干很少涉及,主要记载了他起兵反对武则天的事迹。虽然起兵规模不大,但影响不小,成为武则天打击李唐宗室的重要因素。武则天镇压了越王贞,但保留了他在绵州修建的越王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越王贞 武则天 越王楼
下载PDF
论儒家自然人性论与礼乐教育的关系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斯珉 乔清举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1-145,共5页
儒家的自然人性论将"性"界定为天赋的客观材质与能力,不涉及道德属性。因此,人能否成德依赖于后天的教化,礼乐便是其中的重要途径。内在的人性会与外物相接触,表现为外在的情。礼乐教育都作用于情,但两者的方式有差异:"... 儒家的自然人性论将"性"界定为天赋的客观材质与能力,不涉及道德属性。因此,人能否成德依赖于后天的教化,礼乐便是其中的重要途径。内在的人性会与外物相接触,表现为外在的情。礼乐教育都作用于情,但两者的方式有差异:"礼"通过礼仪制度来节制情感,防止其肆意妄为,进而使人产生道德意识,其作用是由外向内的;"乐"则通过审美活动由内而外的引导人性,使情感油然而发,自觉地符合道德规范。礼乐教育从内与外两方面入手,培育并约束情感,借此陶冶人格,实现成德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自然人性论 礼乐 性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