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泽厚“西体中用”原则下中西融汇之美学建构——以《美学四讲》为中心
1
作者 黎林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23-32,共10页
迄今为止,对李泽厚的美学思想的阐释存在两种偏差。一种观点以国内学者为主,过于强调李泽厚美学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对西方美学的借鉴,忽视了对中国美学传统思想的汲取。而另一种观点多见于国外,重视李泽厚美学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吸... 迄今为止,对李泽厚的美学思想的阐释存在两种偏差。一种观点以国内学者为主,过于强调李泽厚美学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对西方美学的借鉴,忽视了对中国美学传统思想的汲取。而另一种观点多见于国外,重视李泽厚美学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吸收,却忽略了其思想中蕴含的道家渊源。以《美学四讲》为中心,可以发现李泽厚美学理论中西方思想和儒道精神互补融汇的特征,其美学理论遵循甚至超越了“西体中用”的原则,在借鉴西方思想、研究路径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儒道文化,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构建之路。这种基于民族文化自信和开放包容的心态,以跨文化视域创造性地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创立自己学说的实践为今天国内的美学发展指明前行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泽厚 《美学四讲》 “西体中用” 中西融汇 儒道互补
下载PDF
从李泽厚的体用观看中医药学的现代化 被引量:2
2
作者 付广威 郭逸文 程伟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2-65,共4页
实现中医药学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传统深厚的中医学融入现代社会的必由之路。近年来的中医现代化研究虽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却似乎仍然在中医体系的门前徘徊,难于深入其内在实质。对问题原因的探寻往往需要突破旧观念的哲学反思。中医现代... 实现中医药学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传统深厚的中医学融入现代社会的必由之路。近年来的中医现代化研究虽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却似乎仍然在中医体系的门前徘徊,难于深入其内在实质。对问题原因的探寻往往需要突破旧观念的哲学反思。中医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一部分,借助李泽厚对中国现代化历程中体用的思考,有助于理解中医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明确现代中医的发展应以现代化为体,而关键在于体如何更好地结合中医实际应用后,许多疑问也随之涣然冰释。借由中医的现代化之路,整个人类医学体系的演进也增益了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泽厚 体用观 西体中用 中医现代化
下载PDF
自由与审美理想——李泽厚真善美辩证统一思想略论
3
作者 张浩钇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40-44,共5页
李泽厚的审美理想是真、善、美统一后所实现的审美快乐,而此审美快乐又是个体自由的体现,因此自由是真、善、美的统一。自由涉及人的主体性,它包括理性的内化、理性的凝聚和理性的积淀三个方面,当这种普遍的人性结构落实到个体上时,就... 李泽厚的审美理想是真、善、美统一后所实现的审美快乐,而此审美快乐又是个体自由的体现,因此自由是真、善、美的统一。自由涉及人的主体性,它包括理性的内化、理性的凝聚和理性的积淀三个方面,当这种普遍的人性结构落实到个体上时,就表现为“以美启真”的“自由直观”、“以美储善”的“自由意志”和“审美快乐”的“自由感受”。从“以美启真”到“以美储善”,再到“审美快乐”,真、善、美达到了辩证统一,自由与审美理想也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泽厚 自由 审美理想 真善美
下载PDF
“积淀说”的反思与重释“新感性” 被引量:4
4
作者 高建平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83-192,共10页
“积淀说”在当代中国美学和哲学中影响巨大,但这一理论有着严重缺陷。首先,这种理论所持的理性积淀为感性的思路,造成美学的过度理性化;其次,内容积淀为形式忽视了形式有着自身独特的、不依赖内容的起源;再次,对“实践”也不能理解为... “积淀说”在当代中国美学和哲学中影响巨大,但这一理论有着严重缺陷。首先,这种理论所持的理性积淀为感性的思路,造成美学的过度理性化;其次,内容积淀为形式忽视了形式有着自身独特的、不依赖内容的起源;再次,对“实践”也不能理解为依照理性来实施行动,而应该理解为“感性活动”。最后,“新感性”要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它既不能变成“理性的感性呈现”,也不能看成是原始本能的激情迸发。“新感性”是感性经验的积累,感性生命力的焕发,也是感性与理性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淀说” 李泽厚 实践 新感性
原文传递
怀念李泽厚先生 被引量:1
5
作者 梁涛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3年第1期20-26,167,168,共9页
李泽厚是我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他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西体中用”,为改革开放、实现四个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根据。他所写的中国思想史三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思想史学科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郭店竹简公布后,他对竹简的思想定位及学派... 李泽厚是我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他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西体中用”,为改革开放、实现四个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根据。他所写的中国思想史三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思想史学科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郭店竹简公布后,他对竹简的思想定位及学派性质的看法,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他晚年提出“举孟旗,行荀学”,引起学界热烈讨论,推动了荀学的研究。本文作者回忆了与李泽厚的交往,以及所受李先生的影响,对先生的去世表示深切的哀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泽厚 西体中用 牟宗三 思孟学派 荀子 兼祧孟荀
原文传递
“如何活”难题的审美纾解
6
作者 王柯平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6,共16页
在其主体性实践哲学中,李泽厚对“如何活”难题深表关切,于是将人性能力的充分发展当作纾解这一难题的选择方案。人性能力作为人性的至要决定因素,基于文化心理结构,涉及认知、道德与审美三个维度。人性能力的提升,有赖于四重性审美参融... 在其主体性实践哲学中,李泽厚对“如何活”难题深表关切,于是将人性能力的充分发展当作纾解这一难题的选择方案。人性能力作为人性的至要决定因素,基于文化心理结构,涉及认知、道德与审美三个维度。人性能力的提升,有赖于四重性审美参融,取决于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立命与以度创美这四种动态关联行为。人性能力的充分发展,自当成就人类主体性,助推人性的完满实现,上达人之成人所能取得的最高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何活 李泽厚 人性能力 人类主体性 四重性审美参融
下载PDF
黑格尔美学:马克思超越康德美学的桥梁——对李泽厚“康德→席勒→马克思”美学思路的补正
7
作者 范永康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3年第1期243-253,445,共12页
李泽厚绕开黑格尔,构建了一个“康德→席勒→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美学传统,但事实上,黑格尔在此传统中发挥了重要的过渡功能。黑格尔从康德和席勒那里发现了“美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理论渊源,再用一套严谨的客... 李泽厚绕开黑格尔,构建了一个“康德→席勒→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美学传统,但事实上,黑格尔在此传统中发挥了重要的过渡功能。黑格尔从康德和席勒那里发现了“美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理论渊源,再用一套严谨的客观唯心主义美学体系对之加以演绎和论证。马克思汲取了黑格尔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等美学思想,并在他的“劳动创造人”和“对象化”思想的启发下,创立了“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实践美学观,从而彻底突破了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美学。本文用“康德→席勒→黑格尔→马克思”对李泽厚的美学思路进行补正,并在“去黑格尔化”的学术背景下,重申黑格尔美学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泽厚 康德美学 黑格尔美学 马克思美学
原文传递
超越“启蒙主体性”——论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与当代中国思想境况
8
作者 费轩 《开放时代》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5-106,7,共13页
2008年之后,李泽厚重组和再版《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以提请学界留意,却反响寂然。这位被视为服膺启蒙信条的“80年代”哲人,晚年不断回向中国传统,提出“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以替代20世纪80年代“主体性实践哲学”的理论范式。本文对“... 2008年之后,李泽厚重组和再版《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以提请学界留意,却反响寂然。这位被视为服膺启蒙信条的“80年代”哲人,晚年不断回向中国传统,提出“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以替代20世纪80年代“主体性实践哲学”的理论范式。本文对“历史进入形而上学”“人与宇宙协同共在”和“情本体”等李泽厚晚期哲学的关键概念展开论述,指出,李泽厚建立“历史本体论”,是对80年代“启蒙主体性”的超越,他直面当代社会“既人欲横流又理性跋扈”的虚无主义精神病症,试图回应现代中国之文化主体的建立以及后现代境况下个体人生的精神出路这两个有着紧密关联的问题,其启发性意义和思想价值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泽厚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启蒙主体性 历史进入形而上学
原文传递
“积淀说”的传承与革新--纪念李泽厚先生
9
作者 杨泽波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3年第1期27-29,168,共4页
受李泽厚“积淀说”的启发,我提出了自己“结晶说”,但二者又不完全相同。“积淀说”的重点是分析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从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的角度概括中国文化的特征;“结晶说”则主要是以“生长倾向”和“伦理心境”对孟子性善论进行... 受李泽厚“积淀说”的启发,我提出了自己“结晶说”,但二者又不完全相同。“积淀说”的重点是分析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从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的角度概括中国文化的特征;“结晶说”则主要是以“生长倾向”和“伦理心境”对孟子性善论进行理论的说明。这一差别决定了我与李泽厚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看法也颇为不同。李泽厚提出“情本体”,目的是要打掉本体,我则强调仁性作为道德本体,其本质是伦理心境,伦理心境必然包含情感,从而力保道德本体不失。李泽厚提出“举孟旗,行荀学”的口号,思想偏向了荀子一边,而我坚守三分法,强调仁性和智性都是道德根据,不再偏向哪一个方面,不再分判正宗与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淀说” “结晶说” 李泽厚 “三分法”
原文传递
走他自己的路--世界与中国的李泽厚
10
作者 刘悦笛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3年第1期30-37,168,共9页
李泽厚是一位“走自己的路”的哲学思想家。纪念李泽厚先生,重要意义在于“思想启蒙”与“文化守创”的双重开启。李泽厚于大学时代开始研究谭嗣同、康有为思想,20世纪50年代初参与“美学大讨论”,1979年出版康德哲学新诠《批判哲学的... 李泽厚是一位“走自己的路”的哲学思想家。纪念李泽厚先生,重要意义在于“思想启蒙”与“文化守创”的双重开启。李泽厚于大学时代开始研究谭嗣同、康有为思想,20世纪50年代初参与“美学大讨论”,1979年出版康德哲学新诠《批判哲学的批判》,然后是《美的历程》风靡一时,近代、古代与现代三大“思想史论”的完工,以及“人类学历史本体论”步步为营的建构,进而是“情本体”的哲学新构,最后到晚年对“伦理学”研究的聚焦,由李泽厚整个思想发展历程来看,他思想的流变,始终都是与这个时代变化同步的,也因此,他成为一位知行合一的哲学家、体用不二的思想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泽厚 “情本体” “思想启蒙” “文化守创”
原文传递
中日学者的世纪对谈与相关重大问题
11
作者 韩东育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4,共14页
一九八○年代后期丸山真男与李泽厚的东京会晤,促成了中日双峰学者的世纪性对谈。相关话题深度触及了中日两国的价值差异问题、发生论与本质论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认识和理解问题,以及横亘于两国之间的误读和误解问题。对谈内容,... 一九八○年代后期丸山真男与李泽厚的东京会晤,促成了中日双峰学者的世纪性对谈。相关话题深度触及了中日两国的价值差异问题、发生论与本质论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认识和理解问题,以及横亘于两国之间的误读和误解问题。对谈内容,还实录了丸山真男对中国、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评价,也鲜明地凸显出李泽厚对中国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坐标意义的坚守及其对日观察的锐利视角和眼光。由于上述交流具有让历史回归其固有脉络和常识的超常说服力,因此如此“双峰”绝响,或许能给中日两国间的一系列误读误判死结,带去理性的解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丸山真男 李泽厚 对谈录 中日文化 发生论与本质论
下载PDF
From Humanized Nature to Naturalized Humans-Li Zeh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Tianren Heyi” Paradigm Through the Lens of Kant and Eady Marx 被引量:1
12
作者 Jana S. Rosker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8年第1期72-90,共19页
Li Zehou belongs among the ranks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inese philosophers of the 20th and 21st centuries. In his complex theoretical system, he aimed to reconcile the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with the demands of th... Li Zehou belongs among the ranks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inese philosophers of the 20th and 21st centuries. In his complex theoretical system, he aimed to reconcile the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with the demands of the contemporary world. Besides elaborating on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Li launched many innovative views based on his understanding of specific developments in pre-modern and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His philosophy could be described as the search for a synthesis between Western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thought and a specifically Chinese moderniz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a basic insight into Li's specific methods of combining Kant, early Marx and classical Chinese philosophy, the present article investigates his elabo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aradigm of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man” (tianren heyi 天人合一) through the lens of ideas about humanized nature (renhua de ziran )人化的自然) and naturalized humans (ziranhua de ten 自然化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 zehou naturalization of humans humanization of nature subjectality Kant Marx
原文传递
海德格尔存在论接受中的李泽厚“双本体论”建构 被引量:1
13
作者 肖建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1,共11页
李泽厚的哲学、美学理论体系建构极大地受到20世纪著名的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影响。海氏哲学对李泽厚的影响,鲜明地体现在其著名的“双本体论”的提出和建构当中。李泽厚对海氏哲学的解读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或者说,他是基于... 李泽厚的哲学、美学理论体系建构极大地受到20世纪著名的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影响。海氏哲学对李泽厚的影响,鲜明地体现在其著名的“双本体论”的提出和建构当中。李泽厚对海氏哲学的解读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或者说,他是基于其自身的现代性中国哲学文化立场来看待海氏哲学的,无论是所谓的“工具本体”还是“情本体”概念的提出和建构,李泽厚都从他自己的视角吸取了他所认为的海氏哲学中的合理内核,并对其所认为的不合理的东西进行了批判和否定。李泽厚对海氏存在哲学的接受及化用,是当代中国哲学和美学界如何面对他者和前人的理论并以之为基础进行“转化性创造”的绝佳学术公案,它对我们在今后的思想学术创造活动中如何以一个带有主体性和现代性的中国文化立场去面向作为“他者”的西方文化或异质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泽厚 海德格尔 存在论 工具本体 情本体
下载PDF
人性、道德与“至善”——李泽厚“共同人性”论述评 被引量:1
14
作者 陆宽宽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2年第5期149-156,共8页
人性是伦理学中的一个基础论域。李泽厚从历史视角出发把人性理解为“内在自然人化”中的“软件”,从文化心理结构的角度对人性作意志、观念与情感三分,从人类总体视角对“至善”加以创造性诠释,并使之成为人性的最高范导原理,从而建立... 人性是伦理学中的一个基础论域。李泽厚从历史视角出发把人性理解为“内在自然人化”中的“软件”,从文化心理结构的角度对人性作意志、观念与情感三分,从人类总体视角对“至善”加以创造性诠释,并使之成为人性的最高范导原理,从而建立起作为其重要伦理命题的“共同人性”论。在此基础上,“共同人性”从与伦理问题相关的“自然人化”延伸出与美学问题相关的“人自然化”,这种转向既指向人性的健全,也关乎哲学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泽厚 “共同人性” 道德 “至善” “自然人化” “人自然化”
下载PDF
人的“显”“隐”——李泽厚实践美学的意义及其遮蔽
15
作者 陈兵 肖璐璐 《国际儒学论丛》 2022年第2期231-248,291,共19页
李泽厚提出“美”是社会性和自然性交融统一的理论,忽略社会生活变革的历史隐情,显得抽象空洞。历史地看,“羊人为美”指涉商代先民图腾祭祀活动中感性愉悦的原始生发,而“羊大则美”隐喻礼乐文明语境中古人道德地劳动创造的理性审美愉... 李泽厚提出“美”是社会性和自然性交融统一的理论,忽略社会生活变革的历史隐情,显得抽象空洞。历史地看,“羊人为美”指涉商代先民图腾祭祀活动中感性愉悦的原始生发,而“羊大则美”隐喻礼乐文明语境中古人道德地劳动创造的理性审美愉悦。从“羊人为美”到“羊大则美”的审美注意的变迁,基于殷周之际人文主义鼎革的德性生命自觉和个体觉醒。所以,李泽厚实践美学追求思辨的理论建构,使作为人类总体的审美心理形式的“大写的人”“凸显”,而有着复杂审美体验的具体而微的“感性生命”处于“潜隐”之中。反思他“美”字诠释的得失,有助于把握当代美学回归个体生命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泽厚 “美” 审美愉悦 实践美学
下载PDF
建构与突破:生态美学与人的生存问题——论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建树与所谓“无人美学”的争议
16
作者 王昌树 张文杰 《中国美学研究》 2022年第1期365-380,共16页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高科技发展的冲击,与人类生存相关的气候、环境、水土资源等日益遭到过度开发,国际上环境美学、生态美学对人类生存处境面临的各种危机予以关注和研究。从21世纪初期开始,曾繁仁先生以“生态存在论“”生生美学“”简...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高科技发展的冲击,与人类生存相关的气候、环境、水土资源等日益遭到过度开发,国际上环境美学、生态美学对人类生存处境面临的各种危机予以关注和研究。从21世纪初期开始,曾繁仁先生以“生态存在论“”生生美学“”简约生活”等介入生态美学,并展开与世界美学界的对话,这实际上是对西方美学中长期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思路的一种反拨,最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话语。2019年,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对国内的“生态美学”、生命美学以及后实践美学等流派提出质疑,认为这些美学主张并是不关注人自身问题,而是“以生物本身为立场”的“无人美学”,一时间引起国内美学界许多学者的认同或质疑(如刘悦笛、曾繁仁、潘知常、杨春时、程向占等均对此做了回应)。阐释和分析曾繁仁先生在生态美学领域的建树与突破,以及生态美学与人自身生存问题的关系,积极回应李泽厚先生所谓的“无人美学”的争议,实际上旨在表明曾繁仁先生与时俱进的生态美学建树是在中西对话语境中对西方经典美学、环境美学的一种深刻反思和超越,其成就值得学术界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繁仁 生态美学 李泽厚 无人美学
原文传递
李泽厚的哲学探索与心灵世界
17
作者 孙海燕 《天中学刊》 2022年第5期47-58,共12页
李泽厚是一个卓越的、有着极强理论建构能力的思想者,他早年以美学家的身份进入学界,后来相继推出了《批判哲学的批判》《美的历程》《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历史本体论》等轰动学林之作,成为当今中国思想界的标志性人物。李泽厚的一生,... 李泽厚是一个卓越的、有着极强理论建构能力的思想者,他早年以美学家的身份进入学界,后来相继推出了《批判哲学的批判》《美的历程》《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历史本体论》等轰动学林之作,成为当今中国思想界的标志性人物。李泽厚的一生,是直面时代困境、不断进行思想探索的一生,充分展现了一个情系中国并关心人类命运的公共知识分子以人类“理性”向价值“虚无”抗争的精神历程。李泽厚的哲学论述,大多问题重大,说理深刻,提纲挈领,思路清晰,以“经验变先验,历史建理性,心理成本体”为要义的“人类历史本体论”是他最重要的学术贡献,其中“情本体”学说是他留给后世的一份独特生命答卷。研究、消化、继承和超越李泽厚的哲学思想,是今后哲学研究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泽厚 历史本体论 理性 虚无 儒学
下载PDF
“新感性”:马尔库塞对李泽厚的窾要之功
18
作者 史华威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91-96,共6页
赫伯特·马尔库塞“新感性”的美学思想对李泽厚“新感性”的建立有窾要之功,他们之间的联系从文献资料来看始于20世纪80年代。李泽厚的“新感性”并非一日之功,早在7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建构主体性实践哲学,作为“积淀说”的完善... 赫伯特·马尔库塞“新感性”的美学思想对李泽厚“新感性”的建立有窾要之功,他们之间的联系从文献资料来看始于20世纪80年代。李泽厚的“新感性”并非一日之功,早在7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建构主体性实践哲学,作为“积淀说”的完善和“情本体”的基础,“新感性”肩负起复兴中国美学的使命。挖掘二人观点的相通性和差异性,理解李泽厚的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借鉴中西合璧的学术思路,以期对目前的中国美学研究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感性” 李泽厚 赫伯特·马尔库塞
下载PDF
论认知路途上的“震撼性时刻”--从钱穆先生《师友杂忆》说起
19
作者 魏敦友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 2022年第1期193-198,共6页
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大凡在其人生的某一时刻,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某一时刻产生过奇特的生命体验,都可以称之为其认知路途上的“震撼性时刻”。正是这一“震撼性时刻”开启了思想的门户,进而形成系统的思想。这一奇特的精神现象是我们深... 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大凡在其人生的某一时刻,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某一时刻产生过奇特的生命体验,都可以称之为其认知路途上的“震撼性时刻”。正是这一“震撼性时刻”开启了思想的门户,进而形成系统的思想。这一奇特的精神现象是我们深入把握伟大思想家及其思想的重要入口,也是我们认识思想诞生奥秘的重要途径。钱穆、李泽厚和邓正来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重要的思想家,我们在分析他们的思想形成的原因时发现,他们都有各自的“震撼性时刻”。这一精神现象给我们重要启示:我们要在思想上做出重大贡献,必须有意识地把握自己认知路途上的“震撼性时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友杂忆》 钱穆 李泽厚 邓正来
下载PDF
过程实在:时空与情感的审美变奏——李泽厚美学新论
20
作者 刘维邦 《中国美学》 2022年第2期185-196,共12页
过程实在是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核心逻辑,主要包括内、外两个层面:第一,外逻辑是它的理论根据,包括历史主义、心理主义和审美主义三层含义;第二,内逻辑是一种内在于历史传统、人们行为之中的文化根据,包括巫术传统、情本体和时间... 过程实在是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核心逻辑,主要包括内、外两个层面:第一,外逻辑是它的理论根据,包括历史主义、心理主义和审美主义三层含义;第二,内逻辑是一种内在于历史传统、人们行为之中的文化根据,包括巫术传统、情本体和时间性三层含义,它们通过文字命名开展出历史、存在和价值,由此形成一种具有历史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的文明特质。在过程哲学中生成的心理—情感本体和以时间性为标志的审美主义传统本质上是一种真在或实在,由此,美学便成了第一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实在 李泽厚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过程哲学 过程美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