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初中生不良行为、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济宁地区905名农村初中生,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其进行测量。结果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发生率为29.5%,留守...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初中生不良行为、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济宁地区905名农村初中生,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其进行测量。结果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发生率为29.5%,留守初中生主要的监护类型是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两组初中生不良行为发生率比较,其中精神暴力、躯体暴力、旷课发生率留守初中生高于非留守初中生(46.1%vs 31.8%;50.6%vs 31.0%;13.1%vs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酗酒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初中生生活事件各因子得分比较,均是留守初中生高于非留守初中生,除丧失因子外,其他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初中生应对方式各因子得分比较,寻求社会支持、忍耐、逃避因子得分留守初中生高于非留守初中生(18.54±3.95 vs 17.87±3.90;8.48±2.71 vs 7.98±2.43;6.97±2.43 vs 6.56±2.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生活事件各因子得分与多数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幻想否定因子)呈正相关(P<0.05)。结论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在不良行为发生率、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留守初中生的生活事件和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存在正相关。因此,减少负性生活事件,并对其应对方式进行指导,有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初中生不良行为、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济宁地区905名农村初中生,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其进行测量。结果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发生率为29.5%,留守初中生主要的监护类型是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两组初中生不良行为发生率比较,其中精神暴力、躯体暴力、旷课发生率留守初中生高于非留守初中生(46.1%vs 31.8%;50.6%vs 31.0%;13.1%vs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酗酒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初中生生活事件各因子得分比较,均是留守初中生高于非留守初中生,除丧失因子外,其他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初中生应对方式各因子得分比较,寻求社会支持、忍耐、逃避因子得分留守初中生高于非留守初中生(18.54±3.95 vs 17.87±3.90;8.48±2.71 vs 7.98±2.43;6.97±2.43 vs 6.56±2.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生活事件各因子得分与多数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幻想否定因子)呈正相关(P<0.05)。结论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在不良行为发生率、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留守初中生的生活事件和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存在正相关。因此,减少负性生活事件,并对其应对方式进行指导,有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