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15
篇文章
<
1
2
…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再论词尾“了”的时体意义
被引量:
41
1
作者
林若望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21,共19页
本文再次阐述词尾"了"是个时体混合标记的分析,主张"了"的时间意义可拆解成三部分:1)一部分表示事件过程的完整貌,2)另一部分表示事件达成后结果状态的非完整貌,3)最后一部分表示主题时间和参考时间的相对过去时意...
本文再次阐述词尾"了"是个时体混合标记的分析,主张"了"的时间意义可拆解成三部分:1)一部分表示事件过程的完整貌,2)另一部分表示事件达成后结果状态的非完整貌,3)最后一部分表示主题时间和参考时间的相对过去时意义。此外,文中论证词尾"了"对事态的结果状态有所要求,越明确的结果状态越容易和"了"共现。这个分析除了能解释"了"的时体意义外,也能说明某些和"了"相关而且不容易解释的特殊现象。文章同时也评论词尾"了"不具相对过去时的意义而是个单纯体标记或完成标记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尾“
了
”
完整体
非完整体
结果状态
原文传递
从“是”和“的”、“有”和“了”看肯定和叙述
被引量:
23
2
作者
王冬梅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2-34,95-96,共13页
"是"和"有"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度极高的两个动词,"的"和"了"是使用频度极高的两个虚词。本文证明了,"是"和"的"相通,都表示肯定,"有"和"了"相通,都...
"是"和"有"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度极高的两个动词,"的"和"了"是使用频度极高的两个虚词。本文证明了,"是"和"的"相通,都表示肯定,"有"和"了"相通,都表示叙述,而"是/的"和"有/了"的区分是汉语里最重要的分野,即肯定和叙述的分野。同时,通过对"是"和"有"共现、"的"和"了"共现情形的考察发现了两者之间的不对称,即叙述可以被肯定,肯定很难再被叙述。而这种不对称关系是汉语中的名词和动词之间的包含关系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是”
“的”“有”“
了
”肯定
叙述
词类包含
原文传递
汉语方言“达成”貌的类型学考察
被引量:
16
3
作者
史有为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1-103,共13页
汉语方言中达成貌的表现形式有形式上的附加、变音或助动,固定或交替,总合或分立等多种类型。不同的形式分别与近古历史上的“却”“着”“了”“去”相对应,可能是其发展。它们在自身形式上以及与宾语前置的相关性上表现出由北而南的走...
汉语方言中达成貌的表现形式有形式上的附加、变音或助动,固定或交替,总合或分立等多种类型。不同的形式分别与近古历史上的“却”“着”“了”“去”相对应,可能是其发展。它们在自身形式上以及与宾语前置的相关性上表现出由北而南的走向,表现出彼此间的某种平行与不平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方言
达成貌
类型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叙事语句中“了”的语篇功能初探
被引量:
19
4
作者
徐晶凝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9-38,共10页
本文通过对《空中小姐》的语篇分析,揭示了叙事语句中"了"的功能及语篇分布特点。研究认为,在叙事语句中,"了2"用于叙述者对故事主要进展阶段的主观切分,与其他指向成分(时间、空间、人物等)一起共同设置故事推进...
本文通过对《空中小姐》的语篇分析,揭示了叙事语句中"了"的功能及语篇分布特点。研究认为,在叙事语句中,"了2"用于叙述者对故事主要进展阶段的主观切分,与其他指向成分(时间、空间、人物等)一起共同设置故事推进的大框架。而故事进展框架中的具体事件,则用"了1"加以叙述,同时,在点题(abstract)和回应(coda)部分通常也使用"了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了
”
叙述者
故事进展
事件
修辞关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现代汉语“了”的语法意义的认知类型学解释
被引量:
17
5
作者
张黎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21,共10页
本文在对已往的"了"的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类型学的角度对汉语"了"的问题进行研究。认为汉语是以动作过程和动作结果之间的"界变"为轴心的、重视"变"与"非变"的语言。这一点同以动...
本文在对已往的"了"的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类型学的角度对汉语"了"的问题进行研究。认为汉语是以动作过程和动作结果之间的"界变"为轴心的、重视"变"与"非变"的语言。这一点同以动作过程为轴心的英语和日语是有所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了
”
认知类型
界变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同命题“了”字句
被引量:
13
6
作者
王光全
柳英绿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30,共6页
同一个命题可以与不同的“了”结合生成不同的“了”字句,不同的“了”字句不仅语义上有差异,而且语用价值也不同,因而有不同的分布规律。
关键词
了
同命题
报事范畴
叙事范畴
论事范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事件过程结构的“了”语法意义新探
被引量:
14
7
作者
税昌锡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4-58,96,共15页
事件是事物或实体随动词表示的动作或关系的变化而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状态,再从另一状态变为又一状态直至该事物或实体发生本质改变的过程。"了"的语法意义具有"完结""起始"两面性,可以标示事件随时间展...
事件是事物或实体随动词表示的动作或关系的变化而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状态,再从另一状态变为又一状态直至该事物或实体发生本质改变的过程。"了"的语法意义具有"完结""起始"两面性,可以标示事件随时间展开过程中的活动起始、活动终结和遗留状态起始三种事态,"完结""起始"本质上互为变体,受与之相关的动词性词语或整个句子在事件过程结构中所体现的过程特征的制约。句中"了"和句末"了"的语法意义具有同一性,传统观念中的"了_1""了_2"仅有区别句法分布的作用,不具区别语法意义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过程结构
事态
动词过程特征
了
“完结…'起始”两面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主观近距交互式书面叙事语篇中“了”的分布
被引量:
12
8
作者
徐晶凝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4-84,共11页
本文基于对《空中小姐》、《围城》以及汉语母语说话人撰写的《梨子的故事》语篇中"了"的分布考察,探讨书面叙事语篇中"了"的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在主观近距交互式书面叙事语篇中,对过去已然事件的表述上,"了_...
本文基于对《空中小姐》、《围城》以及汉语母语说话人撰写的《梨子的故事》语篇中"了"的分布考察,探讨书面叙事语篇中"了"的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在主观近距交互式书面叙事语篇中,对过去已然事件的表述上,"了_1"与"了_2"的使用主要取决于语义-句法因素,95.5%的"了_2"的使用受到句法强制。总体而言,说话人对事件在语篇中作用的识解与句法因素二者彼此成就,共同决定"了"在书面叙事语篇中的分布。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重视相关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了
”
书面叙事语篇
句式
语义-句法-语篇制约
语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俄罗斯留学生使用“了”的偏误分析
被引量:
11
9
作者
王红厂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9-104,共6页
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语料库为基础,通过语料调查俄罗斯留学生使用"了"时产生的偏误,归纳出偏误的类型、比率及其分布情况,并分析偏误的原因,以期为俄罗斯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参考。
关键词
了
时体范畴
偏误类型
偏误分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要不是”违实句探析
被引量:
9
10
作者
李晋霞
《励耘语言学刊》
CSSCI
2018年第2期58-76,共19页
现代汉语中,“要+不是”格局的“要不是”主要有四种用法:直陈条件句、选择关系句、假转关系句、违实条件句。违实条件句占绝对优势。从违实解读的实现路径看,违实条件句“要不是”有三种:正推式、倒推式、评价式。正推式占绝对优势。...
现代汉语中,“要+不是”格局的“要不是”主要有四种用法:直陈条件句、选择关系句、假转关系句、违实条件句。违实条件句占绝对优势。从违实解读的实现路径看,违实条件句“要不是”有三种:正推式、倒推式、评价式。正推式占绝对优势。就时制和时体而言,违实句“要不是”通常用于过去时和现在时,少量也可用于“近现在的将来”;同时,后件句末“了”表示已然对于“要不是”实现违实解读十分重要。违实句“要不是”的前、后件均为假命题,文章重点分析了后件为假对后件语言形式的影响,主要有四种:1.否定标记;2.反问句;3.心理动词;4.含否定义的词汇成分。违实“要不是”与直陈“要不是”在韵律上也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停顿和重音两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要不是”
违实
“
了
”
否定
韵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现场讲解中用于交互的句尾“了”
被引量:
8
11
作者
刘娅琼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65-677,共13页
在博物馆的现场讲解中,有一种特殊的"了讲解"。首先,它用于句尾,但与表示事态变化的"了2"有较大的差异。其次,它主要用于现场讲解语体,多见于判断句,一般出现在说话人发生位移或正在位移(含视线转移)的情境。此外,...
在博物馆的现场讲解中,有一种特殊的"了讲解"。首先,它用于句尾,但与表示事态变化的"了2"有较大的差异。其次,它主要用于现场讲解语体,多见于判断句,一般出现在说话人发生位移或正在位移(含视线转移)的情境。此外,它可以省略,不影响所在句子的命题意义。语料考察发现,该类"了"的使用并不随意,它是言者单向用来与听者交互的手段,帮助言者提醒听者位置、知识状态等的改变。本文在真实语料(4小时录音转写)的基础上,考察此类"了"使用的限制条件、表达功能和"交互"特征,并结合知域理论分析用于交互的句尾"了"用法产生的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
讲解
交互位移知识状态
原文传递
从方言语音看“了”的功能演化
被引量:
6
12
作者
陈前瑞
吴继章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8-60,96,共14页
本文主要基于河北、河南和山东部分方言的语音材料来分析助词"了"的形式与意义平行弱化的趋势,检视陈前瑞、胡亚(2016)提出的普通话词尾和句尾"了"的多功能模式的适应性。这些方言中词尾"了"完成体的先...
本文主要基于河北、河南和山东部分方言的语音材料来分析助词"了"的形式与意义平行弱化的趋势,检视陈前瑞、胡亚(2016)提出的普通话词尾和句尾"了"的多功能模式的适应性。这些方言中词尾"了"完成体的先时性用法中,不含无定量化成分的较多地采用复杂的语音形式,体现了该用法与早期完结体用法的联系。已然、带有无定量化宾语的先时性用法则采取弱化的语音形式并与完整体用法同形,一定程度上支持从完成体的先时性用法到完整体的演化路径。句尾"了"的新情况用法和最近将来时功能倾向于采用弱化的形式,支持句尾"了"从新情况用法发展出完整体的演化路径,也说明最近将来时可能是从新情况用法发展而来。汉语方言时体范畴复杂的音义关系需要多种不同的理论模式来描写与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了
”
语音变化
汉语方言
多功能模式
语法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了”的使用机制及教学策略
被引量:
6
13
作者
王媛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21,共5页
本文根据"了"的语法意义及句法表达情况,着重从"事件"表达的角度探讨"了"的使用机制和句法形式上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
“
了
”
使用机制
教学策略
原文传递
再论“没(有)”与“了”共现的问题——“没下雨了”与“不下雨了”之比较分析
被引量:
5
14
作者
王灿龙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24,共10页
本文通过对大规模语料库的搜索和实际问卷调查,证实了"没(有)下雨了"这一语言形式在实际语言生活中不仅是存在的,而且在比较广大的区域还是一个常见的说法。文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论证了"没(有)"与"了"...
本文通过对大规模语料库的搜索和实际问卷调查,证实了"没(有)下雨了"这一语言形式在实际语言生活中不仅是存在的,而且在比较广大的区域还是一个常见的说法。文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论证了"没(有)"与"了"共现的语法条件,并就"没下雨了"和"不下雨了"这两个句子相关的语用问题等作了分析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
否定
没(有)
了
共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河南鄢陵方言“了”的用法及其语法化
15
作者
高水云
邓晓华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87,共10页
鄢陵话“了”有“了/liao^(44)/”、“了/liao^(0)/”、“了/l■^(0)/”三个读音,核心语义分别为完结、非已然达成、已然实现,三者均可位于词尾和句尾(或从句尾)。“了/liao^(44)/”位于词尾为完结体,位于从句尾表时间次序,但完结义未虚...
鄢陵话“了”有“了/liao^(44)/”、“了/liao^(0)/”、“了/l■^(0)/”三个读音,核心语义分别为完结、非已然达成、已然实现,三者均可位于词尾和句尾(或从句尾)。“了/liao^(44)/”位于词尾为完结体,位于从句尾表时间次序,但完结义未虚化;“了/liao^(0)/”位于词尾为派生类完整体,位于从句尾为先时标记、假设条件助词或话题标记;“了/l■^(0)/”位于词尾为屈折类完整体,位于句尾为完成体。鄢陵话“了”的语法化呈多分支进行,词尾不同读音的“了”分别与其句尾(或从句尾)同音形式有直接演化关系。语境和句法位置的变化对鄢陵话“了”的语义分化有重要影响。鄢陵话“了”的演化表明,有相同来源的语法形式可能位于不同语法化分支,因此语音弱化程度低的形式不一定语法化程度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鄢陵话
了
时
体
语法化
原文传递
完整体类型的类型学思考
被引量:
3
16
作者
陈前瑞
李纯泽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6-74,共19页
本文梳理学界对世界语言中屈折完整体和派生完整体的认识过程,发现派生类完整体可以经由两种不同路径演变为屈折类完整体,二者既可以共存于同一种语言,又存在不同方向的兴替。中国学者对汉语“了”类体标记与叙述性关系的论述,有的远早...
本文梳理学界对世界语言中屈折完整体和派生完整体的认识过程,发现派生类完整体可以经由两种不同路径演变为屈折类完整体,二者既可以共存于同一种语言,又存在不同方向的兴替。中国学者对汉语“了”类体标记与叙述性关系的论述,有的远早于经典类型学文献的出版时间,有的是在与时体类型学经典研究基本隔离的情况下形成的独立认识。使用完整体等跨语言比较概念能够避免选定具体语言中特定形式的机会主义影响,有利于解决汉语句尾和词尾体标记话语功能多样性的难题,更能体现类型学研究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折完整体
派生完整体
“
了
”
比较概念
原文传递
“V得一V”构式探析
17
作者
刘永华
《语言研究集刊》
2024年第1期51-60,M0005,共11页
“V得一V”构式是“V一V”构式的扩展式之一,可以追溯到动词重叠式“VV”。该构式萌芽于南宋,活跃于元明清,现代汉语中有少量遗存。该构式与“V了一V”“V上一V”有平行关系和竞争关系,具有四种语法意义,其中的“得”是表达“V一V”能...
“V得一V”构式是“V一V”构式的扩展式之一,可以追溯到动词重叠式“VV”。该构式萌芽于南宋,活跃于元明清,现代汉语中有少量遗存。该构式与“V了一V”“V上一V”有平行关系和竞争关系,具有四种语法意义,其中的“得”是表达“V一V”能动性或客观条件许可的显性语法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得一V
了
上
原文传递
汉语词尾“了”是先时标记吗?
18
作者
许钊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68,共10页
汉语词尾“了”并非先时标记。一方面,“了”在最简结构句中不一定编码句子的过去时意义;另一方面,“了”不具备独立表达相对过去时意义的语法功能。因此,无论从绝对时还是相对时的角度来看,词尾“了”都不能被定义为先时标记。在此基础...
汉语词尾“了”并非先时标记。一方面,“了”在最简结构句中不一定编码句子的过去时意义;另一方面,“了”不具备独立表达相对过去时意义的语法功能。因此,无论从绝对时还是相对时的角度来看,词尾“了”都不能被定义为先时标记。在此基础上,从体貌角度对“了”的功能进一步探讨,指出“了”起到了将概念情状转化为现实情状的实现体功能,并对转换的机制和类型进行了分析,为研究时间结构与时体特征这两个层面的相互关系做好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了
”
时
体
情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凸显看“了”的语法意义问题
被引量:
3
19
作者
卢英顺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29,共7页
本文在"了"的二分(了体、了语)的基础上,主张"了体"的语法意义是表示"相对某一时间参照点,某行为或者状态已经成为事实",而"结束"、"告一段落"和"开始"等意义可以看作&qu...
本文在"了"的二分(了体、了语)的基础上,主张"了体"的语法意义是表示"相对某一时间参照点,某行为或者状态已经成为事实",而"结束"、"告一段落"和"开始"等意义可以看作"了体"的不同次语法意义,它们是由具体语境中凸显的不同而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凸显
了
次语法意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没”和句尾“了”共现的句法条件和语义特征
被引量:
3
20
作者
郭立萍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100-104,共5页
"没"用作副词表示"未然",一般不能与表示"已然"的"了"同在一个句子里,但在一些句子里它确实可以和句尾"了"共现。本文分析认为这些句子的谓语动词前都有"再"或隐含了"...
"没"用作副词表示"未然",一般不能与表示"已然"的"了"同在一个句子里,但在一些句子里它确实可以和句尾"了"共现。本文分析认为这些句子的谓语动词前都有"再"或隐含了"再"。"再"表示一个动作过去发生过、将来还要发生但是现在未发生,"没+再"表示一个否定的状态从过去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与当前状态相关,所以可以跟句尾"了"共现。另外,"再"表示动作的重复,所以谓语动词是否能重复决定了这类句子的可接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没
再
了
现时相关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再论词尾“了”的时体意义
被引量:
41
1
作者
林若望
机构
台湾"中研院语言学研究所"
出处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21,共19页
文摘
本文再次阐述词尾"了"是个时体混合标记的分析,主张"了"的时间意义可拆解成三部分:1)一部分表示事件过程的完整貌,2)另一部分表示事件达成后结果状态的非完整貌,3)最后一部分表示主题时间和参考时间的相对过去时意义。此外,文中论证词尾"了"对事态的结果状态有所要求,越明确的结果状态越容易和"了"共现。这个分析除了能解释"了"的时体意义外,也能说明某些和"了"相关而且不容易解释的特殊现象。文章同时也评论词尾"了"不具相对过去时的意义而是个单纯体标记或完成标记的看法。
关键词
词尾“
了
”
完整体
非完整体
结果状态
Keywords
-
le
(
了
)
perfective
aspect
imperfective
aspect
resultant
state
分类号
H146.3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从“是”和“的”、“有”和“了”看肯定和叙述
被引量:
23
2
作者
王冬梅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出处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2-34,95-96,共13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汉语意合特征研究与大型知识库和语料库建设>(项目批准号:12&ZD175)的资助
文摘
"是"和"有"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度极高的两个动词,"的"和"了"是使用频度极高的两个虚词。本文证明了,"是"和"的"相通,都表示肯定,"有"和"了"相通,都表示叙述,而"是/的"和"有/了"的区分是汉语里最重要的分野,即肯定和叙述的分野。同时,通过对"是"和"有"共现、"的"和"了"共现情形的考察发现了两者之间的不对称,即叙述可以被肯定,肯定很难再被叙述。而这种不对称关系是汉语中的名词和动词之间的包含关系的反映。
关键词
“是”
“的”“有”“
了
”肯定
叙述
词类包含
Keywords
shi(是)
you(有)
de(的)
le
(
了
)
assertion
narration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汉语方言“达成”貌的类型学考察
被引量:
16
3
作者
史有为
机构
明海大学外国语学部
出处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1-103,共13页
文摘
汉语方言中达成貌的表现形式有形式上的附加、变音或助动,固定或交替,总合或分立等多种类型。不同的形式分别与近古历史上的“却”“着”“了”“去”相对应,可能是其发展。它们在自身形式上以及与宾语前置的相关性上表现出由北而南的走向,表现出彼此间的某种平行与不平行。
关键词
汉语方言
达成貌
类型学
Keywords
“
le
(
了
)”
aspect
event
aspect
pan-aspect
of
accomplishment
typology
Chinese
dia
le
cts
分类号
H17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叙事语句中“了”的语篇功能初探
被引量:
19
4
作者
徐晶凝
机构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9-38,共10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现代汉语语篇的结构和范畴研究"(项目编号:2009JJD740001)的资助
文摘
本文通过对《空中小姐》的语篇分析,揭示了叙事语句中"了"的功能及语篇分布特点。研究认为,在叙事语句中,"了2"用于叙述者对故事主要进展阶段的主观切分,与其他指向成分(时间、空间、人物等)一起共同设置故事推进的大框架。而故事进展框架中的具体事件,则用"了1"加以叙述,同时,在点题(abstract)和回应(coda)部分通常也使用"了1"。
关键词
“
了
”
叙述者
故事进展
事件
修辞关系
Keywords
"
le
"(
了
)
narrator
progress
of
story
event
rhetorical
relation
分类号
H146.3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现代汉语“了”的语法意义的认知类型学解释
被引量:
17
5
作者
张黎
机构
大阪产业大学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21,共10页
文摘
本文在对已往的"了"的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类型学的角度对汉语"了"的问题进行研究。认为汉语是以动作过程和动作结果之间的"界变"为轴心的、重视"变"与"非变"的语言。这一点同以动作过程为轴心的英语和日语是有所不同的。
关键词
“
了
”
认知类型
界变
Keywords
"
le
"(
了
)
cognitive
typology
bounded
change
分类号
H146.3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同命题“了”字句
被引量:
13
6
作者
王光全
柳英绿
机构
吉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30,共6页
基金
吉林大学人文社科基金支持
项目批准号:2001XX007
文摘
同一个命题可以与不同的“了”结合生成不同的“了”字句,不同的“了”字句不仅语义上有差异,而且语用价值也不同,因而有不同的分布规律。
关键词
了
同命题
报事范畴
叙事范畴
论事范畴
Keywords
le
(
了
)
identical
proposition
reporting
category
narrating
category
discussing
category
分类号
H146.3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事件过程结构的“了”语法意义新探
被引量:
14
7
作者
税昌锡
机构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4-58,96,共15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09BYY006)
贵州省省长基金项目(编号:黔省专合字(2007)26)的资助
文摘
事件是事物或实体随动词表示的动作或关系的变化而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状态,再从另一状态变为又一状态直至该事物或实体发生本质改变的过程。"了"的语法意义具有"完结""起始"两面性,可以标示事件随时间展开过程中的活动起始、活动终结和遗留状态起始三种事态,"完结""起始"本质上互为变体,受与之相关的动词性词语或整个句子在事件过程结构中所体现的过程特征的制约。句中"了"和句末"了"的语法意义具有同一性,传统观念中的"了_1""了_2"仅有区别句法分布的作用,不具区别语法意义的价值。
关键词
事件过程结构
事态
动词过程特征
了
“完结…'起始”两面性
Keywords
event
process
structure
state
of
event
process
feature
le
(
了
)
duality
of
comp
le
tion
and
inception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主观近距交互式书面叙事语篇中“了”的分布
被引量:
12
8
作者
徐晶凝
机构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4-84,共11页
文摘
本文基于对《空中小姐》、《围城》以及汉语母语说话人撰写的《梨子的故事》语篇中"了"的分布考察,探讨书面叙事语篇中"了"的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在主观近距交互式书面叙事语篇中,对过去已然事件的表述上,"了_1"与"了_2"的使用主要取决于语义-句法因素,95.5%的"了_2"的使用受到句法强制。总体而言,说话人对事件在语篇中作用的识解与句法因素二者彼此成就,共同决定"了"在书面叙事语篇中的分布。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重视相关分布规律。
关键词
“
了
”
书面叙事语篇
句式
语义-句法-语篇制约
语体
Keywords
"
le
"(
了
)
written
narrative
discourse
sentence
patterns
semantic-syntax-discourse
constraints
genre
分类号
H195.1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俄罗斯留学生使用“了”的偏误分析
被引量:
11
9
作者
王红厂
机构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9-104,共6页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NKZXB10018)
文摘
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语料库为基础,通过语料调查俄罗斯留学生使用"了"时产生的偏误,归纳出偏误的类型、比率及其分布情况,并分析偏误的原因,以期为俄罗斯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参考。
关键词
了
时体范畴
偏误类型
偏误分析
Keywords
"
le
"(
了
)
tense
and
aspect
error
type
error
analysis
分类号
H195.1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要不是”违实句探析
被引量:
9
10
作者
李晋霞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励耘语言学刊》
CSSCI
2018年第2期58-76,共19页
基金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篇章视野下的汉语复句研究”(项目编号:15YJA740029)
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小句中枢理论的有标复句层次关系自动识别研究”(项目编号:16JJD740013)资助
文摘
现代汉语中,“要+不是”格局的“要不是”主要有四种用法:直陈条件句、选择关系句、假转关系句、违实条件句。违实条件句占绝对优势。从违实解读的实现路径看,违实条件句“要不是”有三种:正推式、倒推式、评价式。正推式占绝对优势。就时制和时体而言,违实句“要不是”通常用于过去时和现在时,少量也可用于“近现在的将来”;同时,后件句末“了”表示已然对于“要不是”实现违实解读十分重要。违实句“要不是”的前、后件均为假命题,文章重点分析了后件为假对后件语言形式的影响,主要有四种:1.否定标记;2.反问句;3.心理动词;4.含否定义的词汇成分。违实“要不是”与直陈“要不是”在韵律上也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停顿和重音两个方面。
关键词
“要不是”
违实
“
了
”
否定
韵律
Keywords
Yaobushi(要不是)
counterfactual
le
(
了
)
negative
prosodic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现场讲解中用于交互的句尾“了”
被引量:
8
11
作者
刘娅琼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上海海事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出处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65-677,共13页
文摘
在博物馆的现场讲解中,有一种特殊的"了讲解"。首先,它用于句尾,但与表示事态变化的"了2"有较大的差异。其次,它主要用于现场讲解语体,多见于判断句,一般出现在说话人发生位移或正在位移(含视线转移)的情境。此外,它可以省略,不影响所在句子的命题意义。语料考察发现,该类"了"的使用并不随意,它是言者单向用来与听者交互的手段,帮助言者提醒听者位置、知识状态等的改变。本文在真实语料(4小时录音转写)的基础上,考察此类"了"使用的限制条件、表达功能和"交互"特征,并结合知域理论分析用于交互的句尾"了"用法产生的动因。
关键词
了
讲解
交互位移知识状态
Keywords
le
(
了
)
interaction
movement
know
le
dge
state
分类号
H146.3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从方言语音看“了”的功能演化
被引量:
6
12
作者
陈前瑞
吴继章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8-60,96,共14页
基金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15XNL028)的持续资助
文摘
本文主要基于河北、河南和山东部分方言的语音材料来分析助词"了"的形式与意义平行弱化的趋势,检视陈前瑞、胡亚(2016)提出的普通话词尾和句尾"了"的多功能模式的适应性。这些方言中词尾"了"完成体的先时性用法中,不含无定量化成分的较多地采用复杂的语音形式,体现了该用法与早期完结体用法的联系。已然、带有无定量化宾语的先时性用法则采取弱化的语音形式并与完整体用法同形,一定程度上支持从完成体的先时性用法到完整体的演化路径。句尾"了"的新情况用法和最近将来时功能倾向于采用弱化的形式,支持句尾"了"从新情况用法发展出完整体的演化路径,也说明最近将来时可能是从新情况用法发展而来。汉语方言时体范畴复杂的音义关系需要多种不同的理论模式来描写与解释。
关键词
“
了
”
语音变化
汉语方言
多功能模式
语法化
Keywords
le
(
了
)
phonetic
change
Chinese
dia
le
cts
multifunctional
model
grammaticalization
分类号
H17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了”的使用机制及教学策略
被引量:
6
13
作者
王媛
机构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
出处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21,共5页
文摘
本文根据"了"的语法意义及句法表达情况,着重从"事件"表达的角度探讨"了"的使用机制和句法形式上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
“
了
”
使用机制
教学策略
Keywords
"
le
(
了
)
"
use
mechanism
teaching
strategy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再论“没(有)”与“了”共现的问题——“没下雨了”与“不下雨了”之比较分析
被引量:
5
14
作者
王灿龙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24,共10页
文摘
本文通过对大规模语料库的搜索和实际问卷调查,证实了"没(有)下雨了"这一语言形式在实际语言生活中不仅是存在的,而且在比较广大的区域还是一个常见的说法。文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论证了"没(有)"与"了"共现的语法条件,并就"没下雨了"和"不下雨了"这两个句子相关的语用问题等作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语料库
否定
没(有)
了
共现
Keywords
"
le
"
(corpus
negative
"mei(you)"(没有)
"
le
"(
了
)
co-occurrence
分类号
H146.3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河南鄢陵方言“了”的用法及其语法化
15
作者
高水云
邓晓华
机构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
福建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87,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学科视角下的南岛语族的起源与形成研究”(20&ZD248)。
文摘
鄢陵话“了”有“了/liao^(44)/”、“了/liao^(0)/”、“了/l■^(0)/”三个读音,核心语义分别为完结、非已然达成、已然实现,三者均可位于词尾和句尾(或从句尾)。“了/liao^(44)/”位于词尾为完结体,位于从句尾表时间次序,但完结义未虚化;“了/liao^(0)/”位于词尾为派生类完整体,位于从句尾为先时标记、假设条件助词或话题标记;“了/l■^(0)/”位于词尾为屈折类完整体,位于句尾为完成体。鄢陵话“了”的语法化呈多分支进行,词尾不同读音的“了”分别与其句尾(或从句尾)同音形式有直接演化关系。语境和句法位置的变化对鄢陵话“了”的语义分化有重要影响。鄢陵话“了”的演化表明,有相同来源的语法形式可能位于不同语法化分支,因此语音弱化程度低的形式不一定语法化程度低。
关键词
鄢陵话
了
时
体
语法化
Keywords
Yanling(陵)dia
le
ct
le
(
了
)
Tense
Aspect
Grammaticalization
分类号
H172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完整体类型的类型学思考
被引量:
3
16
作者
陈前瑞
李纯泽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出处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6-74,共19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现代汉语源流考”(22&ZD294)的支持。
文摘
本文梳理学界对世界语言中屈折完整体和派生完整体的认识过程,发现派生类完整体可以经由两种不同路径演变为屈折类完整体,二者既可以共存于同一种语言,又存在不同方向的兴替。中国学者对汉语“了”类体标记与叙述性关系的论述,有的远早于经典类型学文献的出版时间,有的是在与时体类型学经典研究基本隔离的情况下形成的独立认识。使用完整体等跨语言比较概念能够避免选定具体语言中特定形式的机会主义影响,有利于解决汉语句尾和词尾体标记话语功能多样性的难题,更能体现类型学研究的追求。
关键词
屈折完整体
派生完整体
“
了
”
比较概念
Keywords
sinf
le
ctional
perfective
derivational
perfective
le
(
了
)
comparative
concept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V得一V”构式探析
17
作者
刘永华
机构
西北大学文学院
出处
《语言研究集刊》
2024年第1期51-60,M0005,共11页
文摘
“V得一V”构式是“V一V”构式的扩展式之一,可以追溯到动词重叠式“VV”。该构式萌芽于南宋,活跃于元明清,现代汉语中有少量遗存。该构式与“V了一V”“V上一V”有平行关系和竞争关系,具有四种语法意义,其中的“得”是表达“V一V”能动性或客观条件许可的显性语法手段。
关键词
V得一V
了
上
Keywords
V
de
yi(得一)V
le
(
了
)
shang(上)
分类号
H14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汉语词尾“了”是先时标记吗?
18
作者
许钊
机构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文学院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68,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情态与体的同现限制研究”(项目编号:23BYY042)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汉语词尾“了”并非先时标记。一方面,“了”在最简结构句中不一定编码句子的过去时意义;另一方面,“了”不具备独立表达相对过去时意义的语法功能。因此,无论从绝对时还是相对时的角度来看,词尾“了”都不能被定义为先时标记。在此基础上,从体貌角度对“了”的功能进一步探讨,指出“了”起到了将概念情状转化为现实情状的实现体功能,并对转换的机制和类型进行了分析,为研究时间结构与时体特征这两个层面的相互关系做好准备。
关键词
“
了
”
时
体
情状
Keywords
“
le
”(
了
)
tense
aspect
situation
分类号
H146.3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凸显看“了”的语法意义问题
被引量:
3
19
作者
卢英顺
机构
复旦大学中文系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29,共7页
文摘
本文在"了"的二分(了体、了语)的基础上,主张"了体"的语法意义是表示"相对某一时间参照点,某行为或者状态已经成为事实",而"结束"、"告一段落"和"开始"等意义可以看作"了体"的不同次语法意义,它们是由具体语境中凸显的不同而产生的。
关键词
凸显
了
次语法意义
Keywords
prominence
"
le
"
(
了
)
sub-grammatical
meaning
分类号
H146.3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没”和句尾“了”共现的句法条件和语义特征
被引量:
3
20
作者
郭立萍
机构
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出处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100-104,共5页
文摘
"没"用作副词表示"未然",一般不能与表示"已然"的"了"同在一个句子里,但在一些句子里它确实可以和句尾"了"共现。本文分析认为这些句子的谓语动词前都有"再"或隐含了"再"。"再"表示一个动作过去发生过、将来还要发生但是现在未发生,"没+再"表示一个否定的状态从过去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与当前状态相关,所以可以跟句尾"了"共现。另外,"再"表示动作的重复,所以谓语动词是否能重复决定了这类句子的可接受性。
关键词
没
再
了
现时相关性
Keywords
mei(没)
zai(再)
le
(
了
)
relativity
to
the
present
分类号
H031 [语言文字—语言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再论词尾“了”的时体意义
林若望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41
原文传递
2
从“是”和“的”、“有”和“了”看肯定和叙述
王冬梅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23
原文传递
3
汉语方言“达成”貌的类型学考察
史有为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
1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叙事语句中“了”的语篇功能初探
徐晶凝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1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现代汉语“了”的语法意义的认知类型学解释
张黎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1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同命题“了”字句
王光全
柳英绿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6
1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基于事件过程结构的“了”语法意义新探
税昌锡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1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主观近距交互式书面叙事语篇中“了”的分布
徐晶凝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1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俄罗斯留学生使用“了”的偏误分析
王红厂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要不是”违实句探析
李晋霞
《励耘语言学刊》
CSSCI
2018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现场讲解中用于交互的句尾“了”
刘娅琼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8
原文传递
12
从方言语音看“了”的功能演化
陈前瑞
吴继章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了”的使用机制及教学策略
王媛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6
原文传递
14
再论“没(有)”与“了”共现的问题——“没下雨了”与“不下雨了”之比较分析
王灿龙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河南鄢陵方言“了”的用法及其语法化
高水云
邓晓华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原文传递
16
完整体类型的类型学思考
陈前瑞
李纯泽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3
原文传递
17
“V得一V”构式探析
刘永华
《语言研究集刊》
2024
0
原文传递
18
汉语词尾“了”是先时标记吗?
许钊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从凸显看“了”的语法意义问题
卢英顺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没”和句尾“了”共现的句法条件和语义特征
郭立萍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
6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