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7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漫游随录》中所塑造的英国形象 被引量:2
1
作者 王立群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76-82,共7页
作为晚清最早以个人身份访问英国的近代知识分子,王韬在三年的时间内详细考察了英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对英国形成了相当全面的认识,在游记《漫游随录》中塑造了一个真实可感的英国形象。可以说,王韬对英国的认识代表了当时... 作为晚清最早以个人身份访问英国的近代知识分子,王韬在三年的时间内详细考察了英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对英国形成了相当全面的认识,在游记《漫游随录》中塑造了一个真实可感的英国形象。可以说,王韬对英国的认识代表了当时国人对英国认识的最高水平。基于近二十年与英国传教士合作译书的独特经历,他深深意识到学习西方的必要性;正因为如此,在他笔下,英国被有意无意地美化成为一个理想国,其目的自然是为近代中国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王韬 《漫游随录》 英国形象 理想国
下载PDF
论晚清中西交往中的“语言问题” 被引量:5
2
作者 周毅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4-109,共6页
任何形式的中外交往都必须以语言文字的沟通为前提,而中西方在语言文字上和文化心理上的巨大差异和隔阂必然导致中西交往间有意或无意的曲解和误会。晚清时期,民间的洋泾浜英语仅停留在肤浅而实用的层面上,在中西双方缺乏相互尊重、善... 任何形式的中外交往都必须以语言文字的沟通为前提,而中西方在语言文字上和文化心理上的巨大差异和隔阂必然导致中西交往间有意或无意的曲解和误会。晚清时期,民间的洋泾浜英语仅停留在肤浅而实用的层面上,在中西双方缺乏相互尊重、善意和理解的情况下,他们之间的交往必然存在障碍,曲解和误会甚至纠纷时有发生。国人在吃尽了苦头之后,终于开始开办自己的外语学校,并开始认真研习英语及其文化,以应外交和自强所需。对英语在近代中西交往中的作用进行解构,不只是语言本身的课题,它更涉及到思想意识、社会文化乃至外交政治层面。这对于我们理解那段历史、理解语言与交流之间的关系以及正确处理当今的中外交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中西交往 语言问题
下载PDF
论晚清儿童诗歌 被引量:2
3
作者 谢毓洁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116-118,共3页
晚清时期新的儿童文艺形态开始萌芽。儿童诗首先以其简单明快,童趣盎然,韵律感强,易于歌咏和背诵等优点跃入启蒙者的视野。晚清儿童诗得以广泛倡导,离不开报纸的宣传,当然,"诗界革命"口号的提出,也推动了儿童诗歌在近代的发... 晚清时期新的儿童文艺形态开始萌芽。儿童诗首先以其简单明快,童趣盎然,韵律感强,易于歌咏和背诵等优点跃入启蒙者的视野。晚清儿童诗得以广泛倡导,离不开报纸的宣传,当然,"诗界革命"口号的提出,也推动了儿童诗歌在近代的发展。晚清儿童诗的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它在唤醒民众,重铸国魂的努力方面起到了作用,不过它也存在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儿童诗 诗界革命 艺术价值
下载PDF
Painted in Oil, Composed in Ink: Late-Qing Ekphrastic Poetry and the Encounter with Western-Style Painting
4
作者 Frederik H. Green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5年第4期525-550,共26页
This essay explores the poetic responses of several Qing-dynasty poets to their encounter with Western-style oil painting. Unfamiliar with Western post-Renaissance techniques, most notably the use of perspective and o... This essay explores the poetic responses of several Qing-dynasty poets to their encounter with Western-style oil painting. Unfamiliar with Western post-Renaissance techniques, most notably the use of perspective and of oil paints, these poets expressed their anxiety, distaste, curiosity and appreciation of Western aesthetics and cultural practices through their poems. By focusing on previously un-translated poems of Weng Fanggang 翁方纲 (1733-1818), Li Xialing 李遐龄 (1768-1832), Kang Youwei 康有为 (1858-1927) and others, I argue that these poems function as metaphors for the complex ways in which China's late imperial elites negotiated their country's encounter with the West, both as a tight-knit group bound by dynastic conventions and as a loose network of individual thinkers whose varied talents allowed for highly original reflections on the cultural potential of East-West encounters. I will show that--while strictly adhering to traditional Chinese prosodic conventions--these poets through their creative and nuanced poetic commentaries on Sino-Western relations achieved an unusual degree of cultural cross-fertilization. Intrigued by the "foreignness" of the art works they set their eyes on, these poets, I will illustrate, were able to expand the horizons of poetic discourse without surrendering to the lure of the foreign or abandoning indigenous formal conven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qing ekphrastic poetry tihuashi Western-style painting WengFanggang Li Xialing Kang Youwei East-West encounters
原文传递
The Authority of Age: Institutions for Childhood Development in China, 1895-1910
5
作者 Margaret Tillman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2012年第1期32-60,共29页
The structure of aged-based education and the science of childhood development were introduced to China in the last decades of the Qing dynasty. Drawing on period textbooks, journal articles, and school documents for ... The structure of aged-based education and the science of childhood development were introduced to China in the last decades of the Qing dynasty. Drawing on period textbooks, journal articles, and school documents for women and children, this study argues that the theory of childhood development helped shape socialized play and citizenship training in new schools. These new institutions followed scientific insights about childhood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both physical and emotional growth. Educators hoped to found schools that would inculcate respect for political authority within the classroom, and administrators took unprecedented steps in documenting and regulating children. Schools not only became places for disseminating learning, but also centers for gathering information about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as well as about childhood itself. The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schools for preschool children helped usher in new trends that denaturalized childrearing outside of the family dom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qing educational reform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ge-based developmental learning caregivers (baomu)
原文传递
圣人与圣徒——晚清时期亚伯拉罕形象的重写
6
作者 张雅斐 《基督教文化学刊》 2021年第1期265-282,共18页
引论哈佛大学韩南(Patrick Hanan,1927-2014)在《中国19世纪的传教士小说》一文中最先关注到,晚清来华传教士创作了众多讲述亚伯拉罕、约瑟、保罗等圣经人物生平故事的传记作品,如《摩西言行全传》(1836)、《约瑟言行全传》(1861)、《... 引论哈佛大学韩南(Patrick Hanan,1927-2014)在《中国19世纪的传教士小说》一文中最先关注到,晚清来华传教士创作了众多讲述亚伯拉罕、约瑟、保罗等圣经人物生平故事的传记作品,如《摩西言行全传》(1836)、《约瑟言行全传》(1861)、《保罗言行》(1900)等,提出"圣经里的人物传记"这一概念。①在《1867年以前来华基督教传教士列传及著作目录》《中华基督教文字索引》《基督圣教出版各书书目汇纂》等资料中也有数量颇丰的此类"圣经人物传记"。②传教士们以《圣经》为主要依据、以传记为写作体式,用汉语所书写的圣经人物生平,塑造这些圣经人物的生平,试图塑造基督徒典范,向世人展现基督教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RAHAM SAINT late-qing missionaries Model Character Karl Gützlaff James Legge
原文传递
从王韬墨海书馆时期信札看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西学接受历程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立群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125-132,共8页
作为近代中国最早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知识分子中的一员,王韬在上海墨海书馆工作时期的信札中对西学表现出极为矛盾的态度:在写给上海新交的信件中他坦白地承认西方文明有其自身的优点,时常对西方文明赞美有加;但是在给故乡甫里朋友的信件... 作为近代中国最早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知识分子中的一员,王韬在上海墨海书馆工作时期的信札中对西学表现出极为矛盾的态度:在写给上海新交的信件中他坦白地承认西方文明有其自身的优点,时常对西方文明赞美有加;但是在给故乡甫里朋友的信件中,他却一直猛烈抨击西人西学,对自己的"事夷"行为痛心疾首,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强烈抗拒。这一对西方文化的自相矛盾的反应充分表明在近代中西文化的激烈冲突中王韬针对对于西方文化的认知截然相反的人群采取了不同的交往策略,展现出在与西方文化的接触过程中王韬等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不断地与自己的传统儒学观念作斗争,逐渐接受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痛苦而缓慢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王韬 墨海书馆 西学
下载PDF
沟通与引导——王韬新闻理论初探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立群 余三定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1-209,311,共9页
作为"中国新闻之父",王韬不仅创办了近代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份日报《循环日报》,而且系统阐释了新闻理论。他认为报纸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三:一是让中国与世界相互沟通了解;二是沟通统治者与普通民众;三是引导正确的舆论。他... 作为"中国新闻之父",王韬不仅创办了近代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份日报《循环日报》,而且系统阐释了新闻理论。他认为报纸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三:一是让中国与世界相互沟通了解;二是沟通统治者与普通民众;三是引导正确的舆论。他倡导在中国发展新闻事业,对中国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韬 《循环日报》 新闻理论 变法自强
下载PDF
反洋教思潮与义和团运动 被引量:1
9
作者 董丛林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9-116,共8页
晚清时期林林总总的反洋教"思想",汇成颇具势头的反洋教"思潮",这应该说是醒目的事实。考察这一思潮与义和团运动的关系,首先需要从属性、生发机制、内容及典型文本、"思""行"关系等方面,把握... 晚清时期林林总总的反洋教"思想",汇成颇具势头的反洋教"思潮",这应该说是醒目的事实。考察这一思潮与义和团运动的关系,首先需要从属性、生发机制、内容及典型文本、"思""行"关系等方面,把握对该思潮的认识要则。在此基础上,循着相关历史脉络进行审视,则可以看到该思潮与义和团运动之间既关联又隔膜的复杂情状。而义和团运动时期"反洋教思潮"的特点及其后流变态势,也可以得到较为清晰的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反洋教思潮 义和团运动
下载PDF
试论晚清与“五四”小说变革的差异
10
作者 季桂起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3-37,共5页
晚清与"五四"是两次性质不同的小说变革,这导致它们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晚清小说变革是非自觉的文学变革,变革主要发生在文学的外部,其价值指向是政治的、商业的,因而没有真正实现中国小说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相比而言,"... 晚清与"五四"是两次性质不同的小说变革,这导致它们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晚清小说变革是非自觉的文学变革,变革主要发生在文学的外部,其价值指向是政治的、商业的,因而没有真正实现中国小说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相比而言,"五四"小说变革是自觉的文学变革,是发生于文学内部的变革,其价值指向是文学的。晚清小说变革并非必然走向"五四"小说,它的变革路径与"五四"有很大不同。"五四"小说变革因历史背景、文化语境的特殊作用,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通过这一路径,"五四"小说最终实现了中国小说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五四” 小说变革 价值指向 变革路径
下载PDF
论晚清同、光两朝的皇后妆奁
11
作者 毛立平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5-135,共11页
皇后妆奁的筹备是清代皇帝大婚的重要内容,诸多机构参与其中,这使得皇后妆奁成为仪式最为隆重、规模最为宏大的嫁妆。本文通过对同、光两朝皇帝大婚档案中有关皇后妆奁资料的梳理,力图揭示清代皇后妆奁的筹办、构成及特点。
关键词 同治 光绪 大婚 妆奁
原文传递
近代曲家曲目考补九题
12
作者 姚大怀 《文化艺术研究》 2021年第4期77-85,115,共10页
根据晚清以来的各种文献,对蒋景缄、查光佛、张双圆、姚鹓雏、杨承奂、嬴宗季女、景梅九、金勺园、袁厚之等曲家的生平进行补订,并整理出《爱国潮》《姊妹花》《紫芝记》《梅痕记》《燕子楼》《琴剑缘》等此前大多未被戏曲研究者关注的... 根据晚清以来的各种文献,对蒋景缄、查光佛、张双圆、姚鹓雏、杨承奂、嬴宗季女、景梅九、金勺园、袁厚之等曲家的生平进行补订,并整理出《爱国潮》《姊妹花》《紫芝记》《梅痕记》《燕子楼》《琴剑缘》等此前大多未被戏曲研究者关注的传奇剧目,以期为学界继续进行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资料和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传奇 曲家 曲目 考订
下载PDF
晚清电报业的社会化进程及其国有化
13
作者 冯超 夏维奇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70-77,共8页
电报业是晚清社会的新生行业。晚清社会引入电报后,清政府按照近代中国的社会条件建设发展电报业。电报业诞生后,形成官方主导的运行机制。在官方的推动下,晚清电报业逐步进入民间社会,开始其社会化进程。随着电报业的发展及其优势的体... 电报业是晚清社会的新生行业。晚清社会引入电报后,清政府按照近代中国的社会条件建设发展电报业。电报业诞生后,形成官方主导的运行机制。在官方的推动下,晚清电报业逐步进入民间社会,开始其社会化进程。随着电报业的发展及其优势的体现,民间社会开始接受、认同,并开展建设民族电报业的讨论与思考。电报业本身的特殊性及其发展的社会需要,决定了晚清电报业国有化的最终归向。在晚清电报业的社会化进程中,官方高度重视、全程参与、顺势引导,这一特殊现象表明了清廷对电报业的民族性"改造"。晚清电报业的国有化过程,亦是电报业民族性改造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电报业 社会化进程 国有化
下载PDF
晚清“翻译小说热”与中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形成
14
作者 韩晗 《长江学术》 2018年第2期22-30,共9页
晚清翻译小说借"西学东渐"之风入华,形成中国近代史上的"翻译小说热"。关于"翻译小说热",学界多半在翻译史、文学史及中西文化交通史维度论析其特点与价值,而较少从中国现代文化产业史的维度进行分析。... 晚清翻译小说借"西学东渐"之风入华,形成中国近代史上的"翻译小说热"。关于"翻译小说热",学界多半在翻译史、文学史及中西文化交通史维度论析其特点与价值,而较少从中国现代文化产业史的维度进行分析。本文着重从晚清"翻译小说热"形成的原因入手,以勒菲弗尔的"赞助人"为视角,认为"翻译小说热"反映了稳定消费群体的形成与现代文化产业生产机制在现代中国的确立。因此,"翻译小说热"为后世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与坚实的基础并影响深远,是中国现代文化产业形成的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翻译小说热 文化产业史 赞助人
下载PDF
清代中晚期山地种植玉米引发的水土流失及其遏止措施 被引量:17
15
作者 张祥稳 惠富平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3-21,共9页
清代中晚期,我国渭河至黄河下游一线以南、青藏高原以东范围内,人们广泛开垦山地,种植玉米,许多地方出现了“遍山漫谷皆包谷”的景象。大面积的山地开垦和玉米种植,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植被,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在不同地区,官方和民间对... 清代中晚期,我国渭河至黄河下游一线以南、青藏高原以东范围内,人们广泛开垦山地,种植玉米,许多地方出现了“遍山漫谷皆包谷”的景象。大面积的山地开垦和玉米种植,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植被,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在不同地区,官方和民间对开山种玉米的利弊有不同认识。在四川、湖北、湖南等省,政府对开辟荒山种植玉米的行为基本上是听之任之;但在浙江、皖南和陕南等地,政府和民间曾采取多种积极措施,遏止山地种植玉米引发的水土流失,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中晚期 山地 玉米生产 水土流失 遏止措施
下载PDF
近代思想文化语境中的醒狮形象 被引量:18
16
作者 单正平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9-36,共8页
由睡狮而醒狮,是晚清民族主义思潮勃兴期民族精神的一个文学象征,其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中西文化交汇融合,而由中国知识分子想象虚构历史生成物。它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狮子形象,也有别于一般西方的狮子形象,它既是启蒙者又是觉醒者,... 由睡狮而醒狮,是晚清民族主义思潮勃兴期民族精神的一个文学象征,其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中西文化交汇融合,而由中国知识分子想象虚构历史生成物。它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狮子形象,也有别于一般西方的狮子形象,它既是启蒙者又是觉醒者,既具有以武力为基础的强大统治力,又有威而不猛的温和威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睡狮 醒狮
下载PDF
论晚清灾荒的成因及其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苏全有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21-25,共5页
晚清灾害就其成因而论 ,一是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是政治腐败与战祸频繁 ,三是御灾物质条件的不足 ;论及影响 ,则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经济衰退 ,二是政治腐败 ,三是社会动荡 ,四是抗外乏力。
关键词 清朝晚期 灾害 影响 成因分析 生态环境 政治腐败
下载PDF
空间意识变迁与晚清小说的现代性 被引量:10
18
作者 耿传明 汪贻菡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5-154,共10页
晚清空间危机引发了社会秩序整体性崩溃,当"世界"作为变动不居的时空观念取代静态的华夏-万国观时,也正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中国盛行之际。古典时空观发生裂变,"新小说"通过对瓜分危机的预言表达对亡国灭种的焦虑,... 晚清空间危机引发了社会秩序整体性崩溃,当"世界"作为变动不居的时空观念取代静态的华夏-万国观时,也正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中国盛行之际。古典时空观发生裂变,"新小说"通过对瓜分危机的预言表达对亡国灭种的焦虑,大量海上书写传递了国人对旧空间秩序破裂、新的异质文化空间植入的惶恐和忧惧。政治乌托邦小说则通过对未来"中国"的勾勒将空间焦虑转化为时间激情,并借此激励文化身份认同、探讨政体国体建制、构成民族国家建构之前的文字想象,而现代文学就诞生于这被想象的现代"中国"之中。空间与空间意识的变迁不仅是晚清小说书写的背景,也时常成为小说主题,更与小说中大量的情境化场景的出现、人物心理和梦境的描写及风景的勾勒等形成同构关系,由此共同推动晚清小说叙述模式由叙述型向展示型变迁的现代性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观 时间观 晚清小说 现代性
原文传递
论清末新政时期的谣言 被引量:9
19
作者 黄珍德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1期98-102,115,共6页
清末新政期间 ,各地“讹言繁兴” ,谣言蜂起 ,并逐步汇合为强大的反对新政的社会舆论 ,最终以暴力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历史现象的出现 ,与清末新政时期普通民众的社会心理有着相当大的联系。由于当时社会的急剧变动、普通群众的落后意识... 清末新政期间 ,各地“讹言繁兴” ,谣言蜂起 ,并逐步汇合为强大的反对新政的社会舆论 ,最终以暴力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历史现象的出现 ,与清末新政时期普通民众的社会心理有着相当大的联系。由于当时社会的急剧变动、普通群众的落后意识和清末新政给普通民众带来沉重的捐税负担 ,趋利避害的社会心理驱使普通民众视清末新政为“病民之政” ,因而不断信谣传谣 ,乃至掀起反对新政的武装斗争 ,冲击了新政的深入开展 ,动摇和瓦解了清朝的统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政 谣言 普通民众 社会心理
下载PDF
张之洞调停满汉畛域的努力与晚清政局的演变 被引量:5
20
作者 赵可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1-116,共6页
满汉矛盾始终是支配晚清政局走向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晚清重臣张之洞鉴于满汉矛盾日益尖锐的严重局面,从稳定满清王朝统治基础出发,呼吁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调整满汉矛盾,尽早将化解满汉畛域问题纳入政治改革纲领。但是,由于皇族擅权、亲贵... 满汉矛盾始终是支配晚清政局走向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晚清重臣张之洞鉴于满汉矛盾日益尖锐的严重局面,从稳定满清王朝统治基础出发,呼吁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调整满汉矛盾,尽早将化解满汉畛域问题纳入政治改革纲领。但是,由于皇族擅权、亲贵用事,满汉矛盾不见消解,反而日益尖锐,国事不堪收拾,终至崩溃。张之洞虽身为枢辅重臣,眼见亲贵并出,国事日非,却在专制体制的钳制下谏诤无效,一筹莫展,最终忧郁抱憾而卒。满汉畛域对于晚清政局的演变和张之洞的政治生涯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之洞 满汉畛域 晚清政局 宪政改革 调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