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2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土地开发权转让制度及其对中国耕地保护的启示 被引量:75
1
作者 丁成日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4-80,73,共8页
研究目的:分析美国土地开发权制度的经验,探索以经济手段改变经济利益动机影响相关人的行为,为中国土地管理和开发提供经验和借鉴。研究方法:制度经济学分析和文献分析法。研究成果:基于经济激励机制TDRs比刚性政策能够更有效地保护耕地... 研究目的:分析美国土地开发权制度的经验,探索以经济手段改变经济利益动机影响相关人的行为,为中国土地管理和开发提供经验和借鉴。研究方法:制度经济学分析和文献分析法。研究成果:基于经济激励机制TDRs比刚性政策能够更有效地保护耕地,同时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TDRs更有可能成为保护耕地的有效措施之一。由于TDRs能够区别对待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能够消除或减少统一的土地政策带来的效率损失,是制定和实施"因地制宜"土地政策和管理的发展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土地开发权 土地开发权转让 经济动力
下载PDF
苦、革命教化与思想权力——北方土改期间的“翻心”实践 被引量:74
2
作者 李放春 《开放时代》 CSSCI 2010年第10期5-35,共31页
1946年至1948年的土地改革运动期间,北方解放区广泛开展了所谓"翻心"的实践。本文集中考察这场革命式教化运动过程中以"主人翁的自觉"为政治旨归的言说与权力运作。从普通农民的思想"障碍"出发,文章引出... 1946年至1948年的土地改革运动期间,北方解放区广泛开展了所谓"翻心"的实践。本文集中考察这场革命式教化运动过程中以"主人翁的自觉"为政治旨归的言说与权力运作。从普通农民的思想"障碍"出发,文章引出围绕"思想"展开而以发动与领导为基本内容的权力实践。以"苦"这一革命教化在广大乡村中的主要经验着力点为轴心,文章着重分析思想权力行使的两种重要方式:"诉苦"(及"解苦")实践与"访苦"(及"引苦")实践。关于土改"翻心"的经验考察揭示出中国革命现代性的一个核心特征,即突出"心"、"思想"或"精神的东西"的重要性。就此而言,"翻心"可谓未来共和国的革命政治文化之滥觞。同时,它也揭示出现代革命实践与关注心术与教化的中国传统之间的深刻延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改革 翻心 思想权力 诉苦访苦
原文传递
我国利用非体育用地建设体育场地设施研究 被引量:34
3
作者 陈元欣 何开放 +1 位作者 杨金娥 陆俊锋 《体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1-47,共7页
利用非体育用地建设体育场地设施是解决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用地不足的重要路径。运用文献资料研究、实地调研等方法,就我国利用非体育用地建设体育场地设施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我国利用非体育用地建设体育场地设施过程中存在政策执... 利用非体育用地建设体育场地设施是解决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用地不足的重要路径。运用文献资料研究、实地调研等方法,就我国利用非体育用地建设体育场地设施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我国利用非体育用地建设体育场地设施过程中存在政策执行力度不强、建设操作指南缺乏、用地性质制约、办理许可手续困难、配建标准难以落实等困境。在借鉴武汉市和广州市足球场地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提高政策执行效果、明确可兼容建设土地类型,突破非体育用地建设限制、细化建设审批许可手续,解决社会力量建设难题、注重前期规划,落实体育设施相关配建标准、公开非体育用地建设信息,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等利用非体育用地建设体育场地设施的对策,以期促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夯实体育强国建设的场地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育用地 体育用地 体育场地设施 体育强国 社会力量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绿洲城镇空间扩张驱动力分析——以新疆石河子市为例 被引量:26
4
作者 王莉红 张军民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8-74,共7页
城市空间无序扩张是产生当代“城市病”的重要根源,既是可持续发展关注的热点,更是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根据城市增长自组织原理及其空间结构理论,基于遥感影像识别和空间分析技术,用空间统计分析和地理探测模型,以新疆... 城市空间无序扩张是产生当代“城市病”的重要根源,既是可持续发展关注的热点,更是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根据城市增长自组织原理及其空间结构理论,基于遥感影像识别和空间分析技术,用空间统计分析和地理探测模型,以新疆石河子市为例分析了典型绿洲城市空间扩张的驱动因子及其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固定资产投资对建设用地扩张的解释力度最大,而人口因子的解释力最小,其他非人口因子的内生因子的解释力度较强。表明石河子市处于投资驱动初级阶段,投资规模及强度对城市扩张影响较大,但投资结构及投资效益改进不显著。(2)各因子交互作用呈线性增强关系,表明内生因子对建设用地扩张的交互作用具有明显的线性和非线性增强作用,符合城市化初级阶段的扩张规律。扩大人口及经济规模、提高要素及产出效率是提高交互效益的关键。(3)道路交通发展是城市扩张的最主要环境(背景)因子,但其解释力远远小于内生因子,其他环境因子的影响力和交互力都不明显,反映了城市扩张受到流域环境条件及生态基础的影响相对较弱,对稀缺或优势资源、要素及区位的竞争压力较小,绿洲城市还有较大的扩大空间和职能扩张潜力,应该有效利用城市规划手段来规范和引导城市有序发展和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测因子 土地城市化 因子探测器 解释力 新疆 石河子市
下载PDF
回归地理特性探讨海权本质 被引量:15
5
作者 陈彤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1-68,158,共18页
凝聚社会共识、辅助政治决策者们制定国家政策方针,在这样的目标牵引之下,各个地缘政治学派从诞生至今的一百多年来,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它们也总是陷入到备受推崇与饱受批判的两极评价之中。马汉在19世纪末提出... 凝聚社会共识、辅助政治决策者们制定国家政策方针,在这样的目标牵引之下,各个地缘政治学派从诞生至今的一百多年来,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它们也总是陷入到备受推崇与饱受批判的两极评价之中。马汉在19世纪末提出的海权论同样无法摆脱这样的命运。同时从另一方面来看,与陆权和空权不同,海权从理论诞生的初始至今,就是一个超越了单纯的军事范畴,而更加广泛地涵盖了经济、政策、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地缘政治概念。因此,海权虽然成为了一个人人嚷嚷上口的地缘政治概念,但是其具体的概念定义却在众口纷纭的争议之中,一直没能够在理论上得以清晰。作者从回归海洋地理特性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海洋所具有的不可分割、不可人居、不可据守、不可筑防、隔陆成岛的地缘广阔性、连续性、单一性和媒介性,在厘清海洋这些不同于陆地的独特地缘特性之后,进而指出所谓海权,从本质上来说是指一个国家跨洋联结大陆的意志和能力,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互相支撑的内容:一是一个国家自身在开放经济上的组织、发展能力和政策意志,二是在军事斗争上以海军为主轴的战略支撑能力和政策意志,三是国家和社会公众对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与政策意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政治 海权 陆权 马汉 海军战略
原文传递
农村土地问题不只是农民权利问题——以中部某省粮食主产区三个村庄的土地调整为例 被引量:13
6
作者 申端锋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26-32,共7页
通过中部某省三个村庄的土地调整显示,农村土地问题并不只是农民权利问题,而是与村组权力相关联,农民的土地权利是以村组的土地权力为保障的。村组的土地权力在当代中国农村主要表现为村组的土地调控权,这种乡村地权是当代村组得以维系... 通过中部某省三个村庄的土地调整显示,农村土地问题并不只是农民权利问题,而是与村组权力相关联,农民的土地权利是以村组的土地权力为保障的。村组的土地权力在当代中国农村主要表现为村组的土地调控权,这种乡村地权是当代村组得以维系的基础,是农民“成员权”意识的主要来源。在当前的农村土地制度中,农民土地权利与村组土地权力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农民土地权利需要村组权力的保障才能得以实现,而只有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利,村组的土地权力也才具有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问题 土地调整 村组权力 土地权利
下载PDF
建设用地国有制的逻辑、挑战及变革 被引量:13
7
作者 徐键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3-112,共20页
在计划经济和人民公社体制下,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承载了城乡土地资源的权力性支配职能,以此形成了城乡二元的建设用地使用和管理制度。人民公社体制消解及计划经济体制转型后,集体所有制的权力性支配取向与国家意志产生了偏离,农村... 在计划经济和人民公社体制下,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承载了城乡土地资源的权力性支配职能,以此形成了城乡二元的建设用地使用和管理制度。人民公社体制消解及计划经济体制转型后,集体所有制的权力性支配取向与国家意志产生了偏离,农村地区乱占滥用耕地的现象愈渐严重。在规约土地利用和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社会性管制制度无法快速形成的情况下,权力性支配框架得以延续并得到改造,原本由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分别承载的权力性支配职能被集中于全民所有制,由此确立了建设用地国有制。建设用地国有制的实现依赖于征收,但计划经济体制下基于"国家需要"的征收正当化论述,无法容纳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需要"和"个人需要",产生了征地正当性的疑问。权力性支配的逻辑也与市场逻辑相背离。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中,应当剥离所有制的权力性支配职能;土地公有的公共职能则应聚焦于居住权的保障和土地收益的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公有制 建设用地 权力性支配 集体所有土地
原文传递
土地开发权的权利性质探究——基于英美的制度设计背景与我国的研究争议 被引量:12
8
作者 史懿亭 钱征寒 杨远超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3-90,共8页
从英美两国提出开发权制度的历史背景来看,开发权是一项受到限制的财产权利,并体现一定的公权性。我国并未设立"开发权"这一权利类型,由于对各类法律的判读不尽相同,也由于存在"集体所有"的特殊产权关系而使得开发... 从英美两国提出开发权制度的历史背景来看,开发权是一项受到限制的财产权利,并体现一定的公权性。我国并未设立"开发权"这一权利类型,由于对各类法律的判读不尽相同,也由于存在"集体所有"的特殊产权关系而使得开发权性质和归属的判定存在巨大争议,至今无法形成共识。文章通过研究开发权提出的历史背景、展示我国对其性质与归属的争议,揭示开发权性质在我国判定的复杂性及背后的深刻涵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权 性质 土地权利
下载PDF
土地管理困境:委托—代理的视角 被引量:10
9
作者 蔡继明 李蒙蒙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1-59,共19页
本文运用控制权理论,构建了一个"委托方—监督方—代理方"三层次的理论框架,对我国土地管理困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尽管中央政府通过控制权分配,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规范地方政府的用地行为,以期达到保护耕地的目... 本文运用控制权理论,构建了一个"委托方—监督方—代理方"三层次的理论框架,对我国土地管理困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尽管中央政府通过控制权分配,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规范地方政府的用地行为,以期达到保护耕地的目标,但在实践中,地方政府通过各种变通、合谋等隐蔽形式敷衍、软化土地管理的各项规定,使保护耕地的"刚性"约束变为"软约束",最终陷入土地管理困境。本文引申出的重要启示,中央政府建立的激励约束机制在现实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完全改变地方政府的以地谋利行为,应该赋予农村集体更多土地财产权利,从根本上降低地方政府以地谋利、以地生财的空间,进而化解土地管理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控制权 委托—代理 激励约束
原文传递
“土地财政”中的地方政府权力运作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郭亮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1-120,共10页
当前学界对政府与土地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所谓的"土地财政"问题上,但在土地成为"财政"之前却存在着一个地方政府与土地的原使用者、中央政府和市场机制等力量的权力互动和博弈过程。通过话语的建构、对国家垂直... 当前学界对政府与土地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所谓的"土地财政"问题上,但在土地成为"财政"之前却存在着一个地方政府与土地的原使用者、中央政府和市场机制等力量的权力互动和博弈过程。通过话语的建构、对国家垂直性权力的切割以及对土地市场的隐蔽性操作,地方政府得以最大程度地控制土地的使用和管理,从而有利于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和城市化规模的扩张。但是,这种城市化实现的方式却因具有极强的机会主义特征而产生了相应的政治与社会风险。从长远来看,压缩地方政府的非正式权力空间、重建土地之上的多方权力平衡关系将是城市化良性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财政 地方政府 权力运作 城市化
下载PDF
改革开放40年空间型规划法制的演进与展望 被引量:10
11
作者 何明俊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18,共6页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城市化无论在规模还是质量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空间型规划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空间型规划所规制的是行政行为与土地使用,而法制的重点是规范政府的规划行为。规划法制的产生、演进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城市化无论在规模还是质量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空间型规划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空间型规划所规制的是行政行为与土地使用,而法制的重点是规范政府的规划行为。规划法制的产生、演进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治理方式密切相关。中国的空间型规划法制顺应了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市场化、区域一体化、主体多元化的改革需求,形成了以《城乡规划法》为主体的空间型规划法规体系,但也留下了在计划经济时期权力制约权力的痕迹,产生了"多规"等问题。随着空间规划体系的提出,建立以《空间规划法》为主体的法规体系,提升空间规划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治理能力,则是当下面临的重大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规划 市场经济 土地使用 权力运行 法制演进
下载PDF
征收权与财产权平衡视野下的征收补偿原则 被引量:8
12
作者 朱宝丽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7-72,共6页
研究目的:对2011年出台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确立的公平补偿原则和被拆迁房屋市场价格补偿标准的内涵进行界定,增加实践的可操作性。研究方法:采用法经济学方法、比较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利益衡量法和实证分析方法... 研究目的:对2011年出台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确立的公平补偿原则和被拆迁房屋市场价格补偿标准的内涵进行界定,增加实践的可操作性。研究方法:采用法经济学方法、比较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利益衡量法和实证分析方法对国内外征收补偿原则的内涵和补偿数额确定的标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被征收人获得的补偿应与原财产价值相平衡;(2)被征收人财产价值应与社会负担(国家税收)相平衡;(3)遵守平等补偿原则;(4)遵守个别的利益填补和普遍的利益平衡。研究结论:由于公正合理补偿的模糊性和抽象性,必须在征收权与财产权保护平衡的过程中对其内涵进行动态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法学 征收补偿原则 评论 征收权 财产权 平衡
下载PDF
追寻内生的力量--“隙地”“狭地”“边地”的“空心化”反向运动 被引量:6
13
作者 吴重庆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41,共13页
利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观察2010年至202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的十年时间里,全国农业县(不包括县级市和县级区)常住人口增长情况。在这些常住人口出现增长的农业县里,又大体可以分为省际结合部的“隙地”、东南沿海人地比例... 利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观察2010年至202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的十年时间里,全国农业县(不包括县级市和县级区)常住人口增长情况。在这些常住人口出现增长的农业县里,又大体可以分为省际结合部的“隙地”、东南沿海人地比例是全国平均水平二至四倍的“狭地”、西南民族地区的“边地”,简称“三地”。探讨“三地”的空心化反向运动的地方社会经济逻辑,并深入具体区域,结合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生计方式、家庭结构、地方传统,理解农民的行为选择及流动,追寻区域社会的内生动力,在具体的区域中认识中国农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隙地 狭地 边地 空心化反向运动 内生动力
下载PDF
中国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 被引量:7
14
作者 吴士炜 汪小勤 《宏观质量研究》 CSSCI 2017年第3期27-38,共12页
文章基于中国2004-2013年28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从空间经济学视角探究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短期及长期影响,并引入脱钩指数以衡量二者之间数量关系。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发现:第一,2004-2013年289个地级市土地财政绝对值与相对值存在较... 文章基于中国2004-2013年28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从空间经济学视角探究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短期及长期影响,并引入脱钩指数以衡量二者之间数量关系。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发现:第一,2004-2013年289个地级市土地财政绝对值与相对值存在较大差异,即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财政绝对值与相对值远超西部地区,且中部地区土地财政增长幅度相对较高,此外,不管是东部还是中西部地区,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总体呈相对脱钩状态。第二,通过计算全局莫兰指数(MI)发现,不管是基于地理相邻权重、地理距离权重还是经济距离权重,2004-2013年289个地级市土地财政、经济增长全局MI值均大于0,即各地区土地财政、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第三,基于静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发现,不管是基于地理相邻权重、地理距离权重还是经济距离权重,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即土地财政短期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但过度土地财政会抑制经济增长,此外,财政分权、城镇化、房价等因素均会对经济增长造成影响。鉴于此,为合理利用土地财政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应正确看待土地财政,改革土地、财税与官员晋升制度,并加强各地区之间交流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财政 财政分权 城镇化 经济增长
下载PDF
规划管制的逻辑与规则:公权与私权的制衡 被引量:6
15
作者 朱道林 张立新 郧文聚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9-22,共4页
规划管制是政府基于土地的公共属性而采用公权力来干预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手段。文章从土地基本属性所决定的公权与私权制衡关系的角度出发,在梳理公权力对土地权利的保护与约束的基础上,明确土地利用过程中进行公权干预的必要性,基于... 规划管制是政府基于土地的公共属性而采用公权力来干预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手段。文章从土地基本属性所决定的公权与私权制衡关系的角度出发,在梳理公权力对土地权利的保护与约束的基础上,明确土地利用过程中进行公权干预的必要性,基于公权与私权的制衡指出公权力对土地利用进行管制的逻辑出发点,并从遵循公共利益目标、建立明确的规则和制定严格而有效的制约措施等方面提出规划管制应当遵循的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划管制 土地权利 规划权 土地利用规划
下载PDF
中国土地利用法律中的公共参与 被引量:5
16
作者 程雪阳 沈开举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31-35,共5页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土地利用中的公共参与现状,认识公共参与的重要性。研究方法:通过法律文本分析和案例分析,建立由"法律明确度"和"结果拘束力"组成的分析框架。研究结果:改革开放30年,中国对土地利用中的公共参与...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土地利用中的公共参与现状,认识公共参与的重要性。研究方法:通过法律文本分析和案例分析,建立由"法律明确度"和"结果拘束力"组成的分析框架。研究结果:改革开放30年,中国对土地利用中的公共参与进行了很多实验,取得一定成就,法律规定也在完善,但还存在着不足,比如公共参与的结果不具有很强的拘束力,法律规定的程序存在很多的缺陷等。研究结论:完善公民在土地利用中的公共参与程序,赋予公共参与以明确的法律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法学 土地利用 公共参与 法律效力
下载PDF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classical geopolitical theories in a critical geopolitical perspective 被引量:6
17
作者 胡志丁 陆大道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6年第12期1769-1784,共16页
Struggling for supremacy between great powers and the rise or fall and regime change of great powers are all subject to the Geopolitical Law. Geographers should keep in step with the times, accurately grasp the nation... Struggling for supremacy between great powers and the rise or fall and regime change of great powers are all subject to the Geopolitical Law. Geographers should keep in step with the times, accurately grasp the national interests, and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contribute to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our nation. However, due to lack of criticism on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geopolitics, we can neither accurately understand the geopolitical theory, nor effectively put the geopolitical theory into practic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geopolitics, summarizes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critical geopolitics, and interprets the four classical geopolitical theories accordingly. In order to simplify the interpretation process, this paper firstly present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interpretation of four classical geopolitical theories; secondly, focuses on interpretation of "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 put forward by Mackinder according to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finally, critically summarizes the four classical geopolitical theories. Through the critical interpretation, this paper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there are the scientific, hypothetical and conceptual classical geopolitical theories. The construction of classical geopolitical theories is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geopolitical structur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interests and inter-state spatial conflict, in order to show the identity of theoretical constructor, so as to reflect the historicality, sociality, situationality and geographical knowledge – power structure of geopolitical theo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tical geopolitics GEOPOLITICS national organism theory sea power theory land power theory edgedistrict theory
原文传递
“三权分置”权利关系下的农地流转方式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兆军 李松泽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4-140,共7页
现阶段"三权分置"的农地权利制度已不再是单纯的政策理论构想和制度规划愿景,而成为我国深化农地权利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及确保实现国家农业现代化、集约化的既定政策。故对"三权分置"农地政策进行探讨时应转变学... 现阶段"三权分置"的农地权利制度已不再是单纯的政策理论构想和制度规划愿景,而成为我国深化农地权利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及确保实现国家农业现代化、集约化的既定政策。故对"三权分置"农地政策进行探讨时应转变学界以往过度关注其政策提出的意义和价值,或是纠葛于承包经营权分离后,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的政策设计合理性,而应从法律角度对农地"三权分置"做出回应,对涉及农地制度改革的相关法律进行修改和调整,通过合理的法理逻辑解释与法律规范设计,为新一轮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最有效的保障和依据。在准确理解本轮中央农地改革精神,归纳辨析各领域学者观点的基础上,研究将承包权权属成员权、经营权权属用益物权,并以此为基点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渐次虚化以及土地经营权流转客体地位。进一步地,对农地流转领域法律体系进行矫正,构建以农地经营权出租、转让、抵押流转方式为主体,互换、入股、信托流转方式审慎推行的农地两级(初次流转与再流转同步保障)流转市场,以确保本轮农地改革制度优势得到有效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法学 “三权分置” 农地流转 权力关系 土地经营权 用益物权
下载PDF
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动力来源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玉波 王柳佳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1-70,共10页
为更好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从马克思地租理论出发阐释土地出让收入的双重属性和本质内涵,描述激励约束机制下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情况。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和《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 为更好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从马克思地租理论出发阐释土地出让收入的双重属性和本质内涵,描述激励约束机制下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情况。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和《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说明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的应然领域。采用规范分析法,选取2010—2019年国有土地出让面积、土地出让收入和用于农业农村的支出的相关数据,分析土地出让收入对乡村发展的影响。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支出在总额上逐年增加,但相较于城市支出比例偏低,且存在收益分配不均的问题。通过对土地出让收入的制度属性的分析,发现分税财政体制、政绩考核制度和低土地财政依赖度三方面是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的外生动力,为可持续内生动力的产生创造外部环境;土地出让收入的合理分配格局、精准投入、政策引导人才流向乡村三方面是内生动力。厘清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内在和外生动力来源及其机理,有助于形成土地出让收入合理分配格局,减少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缩小城乡发展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出让收入 土地财政 乡村振兴 动力来源 机理分析
下载PDF
战略惯性与陆权传统大国的地缘制权偏好
20
作者 秦立志 《东北亚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39,127,共24页
“地缘政治复归”是对21世纪大国战略竞争叙事的重要标签,呼吁地缘政治重要性的倡议要远多于地缘政治研究的实际进展。虽然大国崛起的成败不能仅仅归功于海权或陆权,但如果没有地缘制权的掌控,一国崛起和发展的地缘空间将被大大压缩。... “地缘政治复归”是对21世纪大国战略竞争叙事的重要标签,呼吁地缘政治重要性的倡议要远多于地缘政治研究的实际进展。虽然大国崛起的成败不能仅仅归功于海权或陆权,但如果没有地缘制权的掌控,一国崛起和发展的地缘空间将被大大压缩。相比海权传统大国而言,陆权传统大国发展海权更加强调惯性的作用,如果惯性不足,则可能招致海权发展的夭折;如果惯性过大,则可能陷入过度扩张。既有研究尚没有对战略惯性的地缘政治效应有足够关注,对“修昔底德陷阱”的分析缺乏时空因素的探究。大国的战略选择通常会受到系统、认知、行动等三重战略惯性的交互影响。本文依托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大战略分析框架,将交叉性结构压力塑造的系统惯性作为自变量。由战略文化、战略动机、战略决心共同塑造的认知惯性作为中介变量。行动惯性作为因变量,其衡量指标包括战略节奏的快慢与报偿结构的动态变化。对地缘制权偏好的成因与效果评估,有助于增加崛起国因应地缘政治风险的战略容错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惯性 陆权 海权 新古典现实主义 战略偏好 帝国 陆海统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